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2.4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

2.4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知识链接】词是诗歌的一种。

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

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本课两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

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

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宋词常识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二、【知识链接】1、宋词常识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还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

大部分词分成两段,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2、、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福建崇安(今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至景枯元年(1034年),年近半百,方进士及第。

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女子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两百多首。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如《雨霖铃》、《八声甘州》、《蝶恋花(凤栖梧)》等。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1)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1)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

1、字音、字形参差参天沙堤提防天堑珠玑罗绮叠巘嬉笑箫鼓坐骑骑兵骤雨凝噎暮ǎi 和ǎi 夜xiāo 云xiāo 甘lín〖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dīqiàn jīqǐyǎn xīxiāo qíqízhòu yē霭蔼宵霖〗2、词的知识: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句有(),字有()”(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乐府”、“诗余”、(“”)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和长调三种。

〖参考答案:唐诗定格定数定声曲子词长短句片阕小令中调〗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

〖参考答案:杭州西湖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豪放〗4、名句默写。

(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完成基础自主预习。

二、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以下?(第一组)三、请第二组负责给全词划分节奏,并诵读。

四、杭州在作者笔下有美丽的景色和繁荣的经济,还有人们安乐的生活,一切显得很有诗情画意,然而作者是怎样做到具体细微地描写的?先就上片内容来分析一下。

(第三组)五、上片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那么下片围绕西湖,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呢?(第四组)六、作者不仅写了有关杭州和西湖的景色,而且还写了什么呢?试做具体分析。

(第五组)七、诗词中,作者涉及了许多景与物,还有就是不可缺少的人,有了这三者才能将散乱的意象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传达作者的感情。

那么词中,作者是如何将散乱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呢?(第六组、第七组分别完成进行对比)八、景与人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那写西湖之美与杭州人民生活之乐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又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呢?(第八组)九、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除了直接的烘托手法的运用之外还有另一种叫做“点染”的艺术手法,它先直接将情“点”出来,然后再用具体的景色和事件来进行“染”,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并给予详细的说明呢?(第九组)十、就点染手法,在文中,分别举一例子给以详细的讲述,看看起到了什么作用?(第十组)十一、抢答环节:1.若把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3.在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数字组成的词句,请找出来给予分析并说说好处和作用?十二、讨论:请大家思考下面这句词: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看看写了什么?能不能看出作者是写给谁的?结合原句回答。

这句词与主题有明显关联吗?能不能删除?结合文本及背景说说理由。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6.doc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6.doc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髙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词调简介“雨霖铃” 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冋、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吋心境的体现。

3、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用心体会词川主人公情感。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词的上阕写:词的下阕写:【合作探究】(一)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答: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答: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二)、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达标反馈】1、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2、背诵全词【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咅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学习诗中点染、铺叙的表现手法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自主学习】(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作品1、关于“词”:(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盛行于。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和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等。

(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单调一一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屮调一- -(59—90字)三叠__ 三片长调- -一(91字以一四叠__ 四片2、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编写:审核:包科领导:【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利用早自习熟读,利用自习课独立完成预习案,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2、分层达标:标★题要求A、 B层同学完成,C层同学尽量完成;表★★题要求A层同学完成,B、C层同学争取完成。

A层背诵两首词,赏析名句,总结方法;B层熟读,争取背诵两首词,做好方法规律的总结;C层熟读,记住名句。

完成规定任务,落实好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初步了解柳永词的艺术风格,领悟词人工于铺叙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情投入,仰慕柳永卓著的才情。

【预习案】教材助读:一、词的相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二、知人论世: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是婉约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

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

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

初试落榜曾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

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

高一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课题】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4.《柳永词两首》第一课时《望海潮》【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探究法【知识链接】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

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

词依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称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称长调。

一般分上下阕。

从风格看,宋词大致可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

明代张綖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本周学习婉约派最有影响的两位词人的作品。

【自主学习】一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给下列词语注音﹙A级﹚参差﹙﹚堤沙﹙﹚天堑﹙﹚珠玑﹙﹚罗绮﹙﹚叠巘﹙﹚嬉嬉﹙﹚萧鼓﹙﹚二名句默写﹙A级﹚东南形胜,____,____。

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

________,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

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归去凤池夸。

【课堂导学】鉴赏《望海潮》﹙B级﹚①《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景象?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荣和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③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④本文运用了了什么艺术手法?⑤本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一有什么影响?【课堂检测】背诵全词﹙A级﹚【课堂小结】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望海潮》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重难点】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望海潮》: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2分钟
回顾课堂,总结所学内容
【感悟·成长】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进阶作业】
A.背诵默写全词。
B.正确认识柳永思想。
C.学习柳永填词的艺术。
归纳总结所学内容
【视野·推荐】
梁衡:《读柳永》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整体感知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作者思想
【精读•思考】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雨霖铃》、《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用)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用)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积累对诗词的审美体验。

2、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3、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会体悟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能解读词的意境,作者情感。

预习要求:(一)1.查找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柳永其人其事。

3.了解《雨霖铃》《望海潮》填词背景。

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1、2题。

(二)研读《柳永词两首》,完成下面的任务。

1.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再认真研读导学案,自觉完成自主学习的预习题。

2.试从从填词背景、描写的情景、意境等方面将两首词比较鉴赏。

(三)自愿组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遵循彼此能够互补互助的原则),在四人中选出一个相对而言组织协调能力强、公正坦诚的同学担任组长。

填词背景了解《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词牌名。

(课文注释)取自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

这首词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历来认为,《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自主学习】一、常识积累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学生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学生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编写:杨春霞审核:张大伟【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吟诵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学习重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整首词。

【学习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品味鉴赏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

3、鉴赏《望海潮》【预习案】1、看《点拨》中的“助读资料”,填空。

(1)词的起源:兴产生于,盛行于,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等。

(2)词有多种,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调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等。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

(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和(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4)柳永(约987—约1053),词人。

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他是北宋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2、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参差..()()堤.沙()天堑. ( ) 罗绮.()重.()湖叠巘.( ) 羌.管 ( ) 钓叟. ( ) 千骑.()箫.鼓()(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东南形胜:参差: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重湖叠巘清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异日图将好景:【探究案】一、整体感知《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doc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doc

学教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了解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屮壮阔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咅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望海潮》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 习《雨霖霖》,感受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的意境。

学教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学教难点:学习《望海潮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习《雨霖霖》屮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学法指津:(1) 词之于诗,以体裁言,实为后起,并被视为诗之旁支别流,因而有“诗余”的别号。

从这一角度说, 诗、词有共同质性,两者欣赏的要点是相近的。

但词又有自身的特点:(1)词是长短句,不如诗Z 易读 易背;(2)词的分段,称为分片,中、长调的词都分片,一片就是一个乐段。

分两片的最常见,上片大 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所以宜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3)词与诗相比,词的倒 置语序也更多,要从句法入手,领会正常语序。

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1 •加强背诵力度:讲课前,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课上也可作范读范背,课后要求学生熟背熟默。

2. 从词的章法入手,领会内容;从词的句法入手,领会句意。

品味层次之美、语言之美。

3. 以名句为主兼及全篇。

精读课在篇屮讲析名句;自读课重点讲析名句带动全篇。

第一课时《望海潮》第一步自主探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温故知新 --- 积累点点1 •课文背景及作者背景:详见《我的资料库》。

二、预习演练一一笔尖沙沙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2023年《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整理_1

2023年《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整理_1

2023年《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整理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学问;了解柳永。

2、品尝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美丽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擅长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流畅背诵。

学习难点:学习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仔细完成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3、课时预设:3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参差()堤沙()珠玑()罗绮()叠巘()箫鼓()千骑()凝噎()暮霭()2、查资料填空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进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唱歌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3、你能说出几个宋代词人的名字来吗?你对柳永有多少了解?师: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行再现的辉煌。

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

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阔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加。

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加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

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灿烂,有许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旧光线四射,深化人心。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师: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以先行者角色开启了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柳永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生)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生)

第【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发展、分类宋词的贡献;2.了解柳永的生平及《望海潮》《雨霖铃》的创作背景;3.体会柳永长调铺叙手法及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体会柳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手法1.柳词所运用的点染(也叫铺叙)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2.把握柳词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字 ,原名 ,北宋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 ,排行第七,也称 。

多次应进士试不第,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 (也称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 的词人,他的词发展了 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 “ ”的局面。

柳永是北宋 派词人的代表。

作品有词集《乐章集》,词作《 》《 》《 》等。

2.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 ,盛行于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 ”、“ ”、“ ”、“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 (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和 派( 派的主要作 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 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5)风格比较A.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阴柔之美: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感。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班级:学生:日期:《柳永词二首》导学案学教目标:知识与水平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理解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使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望海潮》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雨霖霖》,感受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的意境。

学教重点:鉴赏这首词并使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学教难点:学习《望海潮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习《雨霖霖》中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学法指津:(1)词之于诗,以体裁言,实为后起,并被视为诗之旁支别流,因而有“诗余”的别号。

从这个角度说,诗、词有共同质性,两者欣赏的要点是相近的。

但词又有自身的特点:(1)词是长短句,不如诗之易读易背;(2)词的分段,称为分片,中、长调的词都分片,一片就是一个乐段。

分两片的最常见,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所以宜从词的章法入手,理解词的内容;(3)词与诗相比,词的倒置语序也更多,要从句法入手,领会正常语序。

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1.增强背诵力度:讲课前,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课上也可作范读范背,课后要求学生熟背熟默。

2.从词的章法入手,领会内容;从词的句法入手,领会句意。

品味层次之美、语言之美。

3.以名句为主兼及全篇。

精读课在篇中讲析名句;自读课重点讲析名句带动全篇。

第一课时《望海潮》第一步自主探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温故知新——积累点点1.课文背景及作者背景:详见《我的资料库》。

二、预习演练——笔尖沙沙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柳永词两首_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_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2分钟【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培养对诗词的审美体验。

2、描绘词中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

3、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品味意向、感受意境。

把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鹤冲天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读这首词,查阅资料,讲一讲“白衣卿相奉旨填词”的故事。

2.文学常识关于宋词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的定义——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3.写作背景查阅资料自主完成。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3.doc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3.doc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柳永生平及写作背景2•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

3•学习铺叙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 •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

2. 铺叙于•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杲。

【课前预习】1. 课内词汇(1)注音:(2)解释以下词语: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an o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彖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2•每H 成语新愁旧恨:指新近的和旧有的各种忧愁、怨恨,也指长期积在心头的很多愁恨。

浆盈路:浆,古时一种带酸味的饮料。

成语指古代老白姓用壶装着酒夹道欢迎他们所 拥护的军队。

千愁万绪:“绪”:情绪,思绪千”、“万”:指数不清。

浅斟低唱:指浅浅地向杯中倒酒,慢慢地喝着,低声地唱着歌曲。

形容封建士大夫消 闲享乐的生活情态。

都(du )会参(cOn )差 云树绕堤(dT )沙 天堑(qian) 珠m (ji )罗绮(qi ) 豪奢(she 叠® (yan )羌(qiang )管 菱(ling )歌 钓叟(s6u )千骑(jl )吟(如)赏图将(jiang)(1)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2) (3) 重湖叠螺清嘉:螺,山峰。

清嘉,秀丽。

(4) (5) 异FI 图将好景: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黯然销魂:“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躯体。

海誓山盟:也作“海约山盟”。

古代在神前立誓缔约,引申为誓约。

指着山海立誓订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3.文学常识(1)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佑元年仃034)进士,官至屯皿员外郎,世称柳屯皿。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 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哓乐律。

柳永词两首学案(教案)

柳永词两首学案(教案)

柳永词两首学案(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柳永词作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教学内容:1. 简介柳永的生平背景。

2. 介绍柳永在词坛的地位。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柳永的生平背景,如生活年代、家庭情况等。

2. 阐述柳永在词坛的地位,如对后世词人的影响等。

章节二:柳永词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柳永词的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柳永词的音律特点。

2. 分析柳永词的意境特点。

3. 分析柳永词的情感特点。

教学步骤:1. 通过举例,分析柳永词的音律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2. 通过举例,分析柳永词的意境特点,如山水、花鸟等。

3. 通过举例,分析柳永词的情感特点,如豪放、婉约等。

章节三:《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作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象。

2. 引导学生感受《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情感。

3.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1. 解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

2. 让学生反复朗读《雨霖铃·寒蝉凄切》,感受词中的情感。

3.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章节四:《夜雪临砌》词作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夜雪临砌》。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夜雪临砌》的意象。

2. 引导学生感受《夜雪临砌》的情感。

3. 分析《夜雪临砌》的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1. 解读《夜雪临砌》,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

2. 让学生反复朗读《夜雪临砌》,感受词中的情感。

3. 分析《夜雪临砌》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四·第4课导学案执笔人: 罗菁核校人:熊其文柳永词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

1、字音、字形参.差参.天沙堤.提.防天堑.珠玑.罗绮.叠巘.嬉.笑箫.鼓坐骑.骑.兵骤.雨凝噎.暮ǎi 和ǎi 夜xiāo 云xiāo 甘lín 〖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dīqiàn jīqǐyǎn xīxiāo qíqízhòu yē霭蔼宵霖〗2、词的知识: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句有,字有”(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乐府”、“诗余”、“”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和长调三种。

〖参考答案:唐诗定格定数定声曲子词长短句片阕小令中调〗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

〖参考答案:杭州西湖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豪放〗4、名句默写。

(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重湖叠巘清嘉,有,。

(5),,吟赏烟霞。

[诵读鉴赏]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理解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质疑探究]1、诵读指导《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

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

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平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

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2、欣赏“文字图画”。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生活场面呢?一个词(字)概括。

3、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4、体会该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5、总结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分析鉴赏]一、诵读探究:1、通过了解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的背景,结合同学们读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2、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二、归纳写作特色:1、融情于景的写法2、虚实相济三、布置作业:1、完成《绿色通道》第四课的作业。

2、准备默写。

[瞭望高考]2010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参考答案:B 审题提示A项“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错在贬义褒用。

B项“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请教别人。

C项“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剧本”只是文学作品,不可能有声音,因而错误。

D项“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错在贬义褒用。

〗[课后延伸]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

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上阕写景。

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

B.下阕抒情。

“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

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参考答案:1.C (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回家)2.D (不是山河破败)3.C〗附:【赏析】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上片写景。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

“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注释:潇潇:雨声急骤;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江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

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苒苒:渐渐地;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淹留:久留;顒:抬头;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