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叶澜十二条教育信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叶澜十二条教育信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叶澜十二条教育信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叶澜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信条,被誉为"叶澜十二条教育信条"。

这些信条包含了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本文将对叶澜十二条教育信条进行剖析和解读,并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诸多问题频繁涌现,教育模式陈旧僵化、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缺失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叶澜的十二条教育信条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启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思路。

这些信条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鼓励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叶澜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以个体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培养。

此外,叶澜还强调了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叶澜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可以让他们在未来面临的各种挑战中游刃有余。

总之,叶澜十二条教育信条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和反思,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些信条的提出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贯彻叶澜的教育信条,我们可以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培养更多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编写: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叶澜十二条教育信条的内容:2.正文: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叶澜的十二条教育信条,并针对每一条信条进行详细解析和讨论。

2.1 第一条教育信条:本节将主要讨论叶澜的第一条教育信条,包括该信条的主要要点和叶澜对于这些要点的解释和看法。

2.1.1 要点1:具体介绍叶澜在第一条教育信条中提到的第一个要点。

这个要点可能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或者教育方法等相关内容。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读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就像是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新的“知识庄稼”,让我这个对教育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满心欢喜又收获满满。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透着温暖和关怀。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哪怕是我们调皮捣蛋犯了错。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数学考试。

我平时数学成绩还算不错,所以那次考试的时候心里也挺有底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考试的时候,我脑袋突然就像短路了一样,好多平时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

成绩出来后,我看着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特别害怕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

没想到,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

可是,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她拿出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跟我分析,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做错的地方。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就像妈妈一样。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我其实不是不会做那些题目,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和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

她笑着对我说:“你呀,聪明劲儿是有的,就是有点小马虎。

以后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会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

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正是叶澜老师书中所说的那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吗?她没有只看重成绩,而是看到了成绩背后我的紧张和不安,用她的爱和关怀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叶澜教授观点给师范生带来的启示

叶澜教授观点给师范生带来的启示

叶澜教授观点给师范生带来的启示
叶澜教授指出:“学习英语要坚持慢速度和平衡,不要在追求对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技术和最前沿的玩具时忘记基本的知识与培养能力。

”这句话给师范生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叶澜教授的观点提醒师范生: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追求技巧和最新科学玩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播英语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坚持“慢速度”与“平衡性”,既要孜孜以求,又要保持适度,坚持把基本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思维灌输给孩子的这一标准。

以及要去观察,分析英语使用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加了解一个地区或者一种文化,去引导学生慢慢学习掌握,从而更加深入地学习英语。

因此,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应当遵循叶澜教授的思想,脚踏实地,把孩子的英语实际能力发展放在起点,有目的性的引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教会孩子,而不是教会一个技巧,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提高至更高的水准。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心得体会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心得体会

最近认真研读了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深受启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尤其是对其第二信条: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感悟良多。

叶澜教授说,“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情,不管是教给学生天文地理,还是语言文字,这都是作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内容。

大部分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好。

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信条是“育生命自觉”。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即“明自我”。

明白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做限度之内的事情不做超出射程之外的事情。

二是,“对他人的生命自觉”,即主动承担责任,具有责任意识。

“生命自觉”这个词让我感到很新鲜,对于教师而言,在职业困惑提前到来之时,具有“生命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而产生失落感,教师应该学会恰当地控制自己,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教师应该善于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扬长避短,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

教师只有自觉完善自己,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没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呼吁关注教师的生命自觉,关注教师的心理素养。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走向“生命自觉”,并以享受的心态从事艰难的和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更要引领每一个孩子走向“生命自觉”。

一个孩子,初中都快念完了,不知道自己这辈子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学校念书,当然也就不愿意去努力学习——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都说“扶贫先扶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辅差”也应“先辅志”,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未来作规划、作打算的,也是不会努力学习的,就更谈不上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叶澜的教育思想总结

叶澜的教育思想总结

叶澜的教育思想总结叶澜是中国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叶澜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以“爱心、智慧、勤奋、协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以下是对叶澜的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叶澜强调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应该通过教育开发和发挥出来。

在她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叶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她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因此,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叶澜还强调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她认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是他们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情感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叶澜的教育思想还强调合作学习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她主张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她强调教育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教育者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叶澜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以“爱心、智慧、勤奋、协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她认为教育者应该用爱心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并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

同时,她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使他们成为有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此外,她认为勤奋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目标。

最后,她强调协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总的来说,叶澜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强调合作学习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以及以“爱心、智慧、勤奋、协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那可真是让我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突然对教育有了好多新的想法。

叶澜老师一开口,就感觉有一种强大的气场,就像武林高手散发的内力一样,把我深深吸引住了。

她讲的那些关于教育的理念,那可不像以前我听的那些干巴巴的理论。

她强调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简单的几个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的池塘,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就想啊,以前我理解的教育好像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学生在下面记记背背。

但叶澜老师这一句话,就把教育的范围一下子给拓宽了。

教育原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让我们懂得天地之间的大事小事,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培育我们内心对生命的自觉感悟。

这就好比,教育不是光给你鱼,而是要教你怎么去钓鱼,还得让你知道为什么要钓鱼、钓鱼的时候要对大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啥的。

叶澜老师在讲座里还提到了课堂的活力。

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些课堂那真的是沉闷得像一潭死水。

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

可按照叶澜老师说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段生命历程。

这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老师和学生都是演员,都在这个舞台上互动、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老师不能是那种只知道按照剧本念台词的演员,得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表演的节奏和内容;学生也不能是坐在台下只看不动的观众,得积极参与到这个表演当中来。

这样的课堂,光想想就觉得有趣多了。

而且叶澜老师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让我眼前一亮。

教师可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一个“生命的激活者”。

这就好比是厨师,可不是只把菜炒熟了端上桌就行,而是要把食材里的营养和美味都给激发出来。

教师就得像这样,把学生身上的潜力、对学习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都给激活。

我突然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好伟大,就像超级英雄一样,有改变学生生命轨迹的力量。

看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点燃了一把火,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我就想啊,如果每个教育者都能像叶澜老师说的那样去做,那我们的教育得多有希望啊。

读叶澜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在读完叶澜条教育信条后,我深感这些教育理念的鲜明性和前瞻性,这些理念彰显出了我们当下教育的现实问题,同时为我们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读完叶澜条教育信条的第一篇,“青年的教育”,我的感受是:叶澜强调的不可替代性与自我教育的理念,令人深受启发。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在为名校口碑、高薪就业、人情网相继追逐,而忽视了自学的重要性。

自我教育是让人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关键。

叶澜强调的“研究、实践、反思”三部曲便是一条自我教育之路,这些过程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性格、修炼自己的精神,也能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

其次,在读完第二篇“教育和未来”后,我又深刻感受到了叶澜教育理念所具有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技术日新月异,未来教育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平等化和个性化。

盲目追求应试教育早已经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建构更具有开放性、情感性和多样性的教育场景,更加重视个性的发掘与发展。

然后,在“学习之道”这一篇中,我更明确地认识到“渐进式、增量式”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能够一下子掌握某个技能或知识,这种情况下,“渐进式、增量式”学习法远远比一蹴而就的学习法更为实用。

在此基础上,自我教育、个性化学习和沟通共享等概念也应被更多的人看重和研究。

最后,在“思维训练”这一篇中,我深感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大脑的灵活性、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能锻炼批判性思维,使人懂得更好地分辨是非、正确地选择方向。

我认为,这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经过本次阅读,我认为叶澜的教育信条,不仅仅是一组一拍即合的理念,更是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思路。

未来教育需要打破僵化、扩大场景、激发人性、关注个体、利他还需利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承载我们未来的命运。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叶澜教授的讲座就像一场知识的盛宴,听完之后,我那叫一个“脑袋被知识撑得满满当当”,满到感觉随时能冒出智慧的泡泡来。

讲座一开始,叶澜教授那气场就像自带聚光灯,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她说话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在传授绝世武功秘籍,深入浅出,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在她嘴里就变得像唠家常一样好懂。

我原本以为教育理论嘛,肯定是那种枯燥得能让人打瞌睡的东西,但是叶澜教授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那些理论变得鲜活又有趣。

她讲到关于教育中的“生命”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像突然被点醒了一样。

以前我就觉得教育就是老师教学生知识,考个好分数就行了。

但叶澜教授让我看到,教育其实是在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交道。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宇宙,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就像在花园里种花,不能只想着把花种得规规矩矩,而是要让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绽放,哪怕是有点歪歪扭扭的,那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小时候,我在学习上总是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当时要是老师能像叶澜教授说的这样看待我的那些想法,说不定我能更早地成为一个超级学霸呢!还有啊,叶澜教授提到教育的动态性,我感觉这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时代的发展随时调整。

这就好比你在做一道菜,不能按照一个老菜谱一成不变地做,得根据食材的新鲜程度、食客的口味喜好随时变变花样。

不然的话,做出来的菜可能就没人爱吃,教育出来的学生可能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个大餐桌。

在讲座过程中,我也特别佩服叶澜教授的见多识广。

她举的那些例子就像是从世界各地、各个时代搜集来的宝藏一样。

有古老东方教育的智慧,也有西方现代教育的创新,感觉她把整个教育界的精华都揉进了这个讲座里。

我就像一只小松鼠,在知识的森林里,被这些闪闪发光的例子吸引得目不暇接,忙着把这些宝贵的坚果都收进自己的小脑袋仓库里。

听完叶澜教授的讲座,我就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感觉自己以前就像在教育的大门外瞎转悠,现在终于找到了那把开门的钥匙。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老师建议采用此版-第一次压缩-6500字)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老师建议采用此版-第一次压缩-6500字)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老师建议采用此版-第一次压缩-6500字)“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本文呈现的12信条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关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与基本准则,是学派精神内核的集中、概要式表达。

一、关于教育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的直接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

忘记、忽视或抹杀对象的生命性,就没有真实的人的教育,就会异化为驯兽。

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人当物、当工具或抽象化,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具体、有生命的个体。

人的生命只能在个体中存活。

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都融入了许多人的生命,父母、师长、合作者,甚至偶遇的陌生人。

唯有通过人的生命,才能实现人的教育。

教育的原型是交往,是人-人关系,内容由交往的目的而定。

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大量、直接的沟通才能整体实现。

教育不是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或运动人,而是多方面整体发展的人,教育需要人间大爱。

尤其要强调的是:当代信息技术再发达,都不应也不可能以代替教师为目的,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这是“仁”在教育中的表现。

靠机器、用技术教人与由“仁”、用生命教人大不同。

这关系到对教育的人性理解。

人的创造不能伤害人,这是技术伦理的底线。

我要提醒所有学校的老师、校长,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信息技术的主人,任何东西都有利弊,任何工具都要适度,把利放到最大,把弊降到最小。

希望信息技术研究者提高伦理意识。

只有这样,技术在教育中才能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工具。

但是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功能存在盲目乐观、过分夸大的倾向。

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

中国文字有个特点:可单解,又可组合解。

“教育”这个概念,可以先从单字意义上进行分析,然后合起来对两个字进行界定。

叶澜知多少——“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

叶澜知多少——“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

叶澜知多少——“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教师招聘考试中,会考查诸多位教育家的思想,教育家叶澜是考查人物之一,特此梳理一下其“生命·实践教育”的思想,以便高效备考。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自2004年正式提出,学派创始人叶澜教授于20XX年12月21日,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为题作了终身教授报告。

一、关于教育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

信条三: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实现其社会功能。

教育是人类和社会“更新再生产”活动。

社会发展要求实现终身教育,要求“社会教育力”的集聚与提升。

二、关于学校教育信条四:学校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的生命场,提升学校的生命质量是学校变革的深层次诉求。

信条五: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是学校教育特殊性的体现,是师生在学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学校生活的基础性构成。

信条六:教师是从事点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只有将创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信条七:每个人都得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学校中的学生处于生命成长的重要时期,具有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责任人,是教学活动复合主体的构成。

“育生命自觉”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主动性开始。

信条八:用创造学校新生活的理念开展日常教育活动,使师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动创造者。

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在未来,它就在当下创造生命成长的、丰富的各项学校活动中。

三、关于教育学研究信条九: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以揭示教育事理为核心。

教育实践的层级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诸多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属复杂学科,是一门以教育为聚焦点的通学。

教育信条

教育信条

“生命·实践”教育的十二信条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叶澜首创并持续主持、以学派方式创建的当代中国教育学。

它传承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优良传统,围绕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研究方法论和教育学反思与重建等四个核心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交互构建。

本期刊发叶澜教授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的最新阐述,呈现出的12个信条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关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与基本准则,是学派精神内核的集中、概要式表达。

教育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的直接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

忘记、忽视或抹杀对象的生命性,就没有真实的人的教育,就会异化为驯兽。

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人当物、当工具或抽象化,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或运动人,而是为了培养多方面整体发展的人,教育需要人间大爱。

当代信息技术再发达,都不可能以代替教师,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这是“仁”在教育中的表现。

靠机器、用技术教人与由“仁”、用生命教人大不同。

这关系到对教育的人性理解。

人的创造不能伤害人,这是技术伦理的底线。

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功能存在盲目乐观、过分夸大的倾向。

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

中国文字可单解,又可组合解。

“教育”这个概念,可以先从单字意义上进行分析,然后合起来对两个字进行界定。

这种方式及相关内容的独特阐述,可称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表达。

“教”是与“学”相对应而言的,“育”是和“长”相对应而言的。

“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前几天看了叶澜教授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来了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惊喜的冲浪。

叶澜教授一开口,就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把我这个本来有点开小差的心一下子就拽进了她的知识漩涡里。

她讲的内容啊,那真是深入浅出,就像一个超级大厨,把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当成食材,精心烹饪成一道道美味可口、人人都能消化的知识佳肴。

比如说关于教育的本质这个话题,以前我觉得教育嘛,不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呗。

但叶澜教授可不是这么简单说说的,她从好多角度给我们剖析,让我突然意识到教育像是一场奇妙的灵魂唤醒之旅。

就好比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教育不是简单地给种子浇水施肥就完事儿了,而是要根据每颗种子的特性,去唤醒它内在成长的力量,让它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长成参天大树或者娇艳花朵。

这可太酷了,感觉教育瞬间从那种刻板的模式变得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活力。

还有她提到的教师角色,哇哦,原来教师不仅仅是个知识的搬运工。

在叶澜教授的讲述里,教师更像是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心灵的陪伴者。

他们得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发现学生每一个微妙的变化,无论是学习上的小困惑,还是心灵深处的小情绪。

这就好比教师是一群超级英雄,要随时用自己的超能力去拯救那些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可能会跑偏或者遇到困难的小灵魂。

整个讲座过程中,我还特别佩服叶澜教授的举例能力。

她总能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说起,然后巧妙地和那些高大上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

就像变魔术一样,我还在琢磨这个小事儿的时候,她就已经把背后的大道理展现在我眼前了。

这让我觉得教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看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教育强心剂”。

我对教育的理解不再那么狭隘了,而且还隐隐有种冲动,想要去探索更多教育的奥秘,说不定自己也能在这个神奇的教育世界里做点有意思的事儿呢。

这讲座啊,真的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教育认知的小角落,还指引着我向那片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前行。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最近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被一阵超级智慧的旋风给卷了进去。

叶澜老师一开口,就有种魔力。

她讲的那些关于教育的事儿啊,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就像咱平常听那些让人打瞌睡的课可不一样。

她就像是个特别厉害的大厨,把教育这个大菜用特别巧妙的方式给做出来了。

她提到教育得关注人的生命成长。

我当时就想,对啊,教育可不只是往学生脑袋里塞知识,就像种树,不是光把树枝树叶修理修剪就完事儿了,还得让这树的根深深扎在土里,茁壮成长。

这“土”就是学生的生命体验、情感啥的。

要是只盯着分数,那就好比只看树的外表漂不漂亮,不管树是不是健康。

而且她在讲座里讲教育理念的时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我感觉她就像个亲切的邻居大妈,不过这个大妈超级有学问,在和你唠家常的同时,就把那些深奥的道理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她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小种子,种在我的脑袋里,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教育到底是个啥。

以前我就觉得教育嘛,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看了讲座才知道,这是个互动的大派对啊!老师和学生得像舞伴一样,互相配合,互相影响。

老师得能跟着学生的节奏来,学生也得能从老师那儿得到引导。

这就好比跳交谊舞,要是各跳各的,那就乱套了。

我还特别佩服叶澜老师举例子的本事。

那些例子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把我脑袋里那些对教育似懂非懂的锁给打开了。

比如说她讲到某个学校怎么搞教育创新的例子,我就想,哟,原来还能这么玩!这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教育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我就像是被打了一针教育的“强心剂”。

感觉自己对教育有了新的热情,而且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开阔了。

就盼着以后能把从讲座里学到的这些东西,用到实际生活里,不管是自己学习还是以后要是有机会当老师,都能像叶澜老师说的那样,真真正正地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让教育变得更有意义。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第一篇: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有感何为信条?我想信条是指一个人的原则和主张。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秉持着什么样的教育信条培养学生就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通读完叶澜教授关于教育提出的十二条信条后,我感触颇多,叶澜教授分别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三个方面提炼总结了这三者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和基本准则,概要式的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提出了12条教育信条。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信条一中所提到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这一点,因为当你站在三尺讲台上,你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非机器,现代科学发达,时常会让人误解了教育本身的含义,借助许多媒体我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多便利,但也是这种便利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

正如信条中所说的,教育的基础应当是交往,而交往只产生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教育的一个部分。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依赖于或者说是指望于一项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可以带来多大的方便,而是要做科技的主人,擅长并合理的运用信息科技去辅助教育而不是主导教育,作为主人扬长避短的运用信息技术,勿忘了教育的初心。

在第二大板块,关于学校教育的几条信条中,我深刻解读了信条五中所提到的“教与学”应相辅相成。

正如文章中所言:师和生、教和学绝非主次、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的合作共生关系。

没有学的教构不成教学当然没有教的学是学习,不是教学。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但不能作为主体存在,做好学科教学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也千万不能将它认作是教师的全部工作。

在我的理解中,教育乃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学会倾听与表达、赞赏与帮助,有时候反而比学科知识更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过程。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就像被一阵清风猛地吹醒了脑袋,那感觉,倍儿爽!叶澜老师一张嘴,我就知道这事儿不简单。

她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船长,带着我们在教育这片大海里乘风破浪。

以前我觉得教育嘛,不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就像一个流水线,把知识哐哐哐地往学生脑袋里塞。

但是叶澜老师一讲,我才发现自己是个大傻帽。

教育哪里是这么简单机械的事儿啊!她强调教育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就好比种花。

每个学生就像一颗独特的种子,你不能按照一个模板去浇水施肥晒太阳。

有的种子可能是玫瑰,需要多些阳光和精致的照顾;有的可能是蒲公英,风一吹就自由生长,但也得有合适的空间。

这让我想到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好像总是用一种方式对待所有学生,那些和标准不一样的“种子”可能就被忽略了,多可惜啊!还有她提到教师的角色,可不是一个只会念课本的“复读机”。

教师得像个魔法师,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变幻出不同的教育魔法。

一会儿是耐心的倾听者,听听学生心里的小秘密和困惑;一会儿是激励大师,能发现学生哪怕一丁点儿的进步,然后像吹气球一样把他们的自信心吹得鼓鼓的;一会儿又得是个智慧的引路人,带着学生在知识的迷宫里找到宝藏。

叶澜老师讲座里那些生动的例子,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在我的脑海里乱窜。

她讲的那些学校里真实发生的故事,让我感觉教育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每一个决策、每一次互动都是打开新大门的钥匙。

而且她说话特别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理论。

她就像是坐在你对面,跟你唠家常一样,把深刻的教育理念说得清清楚楚。

这让我觉得教育不是只有那些专家才能搞明白的事儿,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心,都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教育世界里玩出花样。

看完这个讲座,我就像被打了一针教育的“鸡血”,突然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我觉得教育的未来就像一幅巨大的、五彩斑斓的画卷,等着我们这些被叶澜老师点醒的人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呢!我甚至都想冲到学校里,对老师说:“咱们也像叶澜老师说的那样干吧!”哈哈。

叶澜教授观点给师范生带来的启示

叶澜教授观点给师范生带来的启示

叶澜教授观点给师范生带来的启示
叶澜教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他在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实践方面都有很大贡献,而他最突出的观点就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谁的梨花最美丽?谁的做法最正确?”他的这一观点对师范生来说,承载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叶澜教授的观点启发师范生要勤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他主张“付出努力,你才有可能获得丝毫的结果”。

师范生要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行为规范,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只有博取足够的知识,才可能学以致用,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教之有道、教之有方。

其次,叶澜教授的观点启发师范生要发挥自身的特长。

他主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树,因其树形的不同而不同,但每棵树都有自己的风格,因其树形的美活力而活力不同,只要把握属于自己的风格。

”他认为每个学生自己都有特长,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师范生作为教育者,要学会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发挥自我才能的舞台。

此外,叶澜教授的观点也启发师范生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叶澜教授认为,师范生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安全环境,发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成长才能更充实,未来又能更美好。

综上所述,叶澜教授的观点给师范生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即要勤
奋努力,发掘自身特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只有师范生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更好的发展,实现他们的梦想。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从听到叶澜教授要来师大开讲座,心里顿时欣喜,自从接触教育学开始,就知道“南叶北裴”的说法,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博导,从考研之初,就拜读过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由衷觉得叶澜教授和裴娣娜教授一样是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的教育学者。

终于到了遇见叶澜教授的那一天,院里的阳光报告厅早早地就坐满了人。

我也找到自己的座位,但是因为仰慕者众多,我们从阳光报告厅转移到112报告厅。

叶澜教授看上去很年轻,充满活力,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出70岁老太太的样子,当天,她的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

叶澜教授谈到了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从义务教育阶段谈到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重点谈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第二,教育的发展变化不会带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人来推动,并且对教育学研究状态做了透析;第三,中国教育学科的“四个缺乏”,学科独立性的缺乏,根基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缺乏,创生性的缺乏;第四,教育学基因式概念的构建。

在听完讲座印象最深的还是叶澜教授关于新教育研究的阐述。

“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

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如何去做。

叶澜:不可不知的12个教育信条

叶澜:不可不知的12个教育信条

叶澜:不可不知的12个教育信条01 教育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或运动人,而是为了培养多方面整体发展的人,教育需要人间大爱。

当代信息技术再发达,都不可能以代替教师,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这是“仁”在教育中的表现。

靠机器、用技术教人与由“仁”、用生命教人大不同。

这关系到对教育的人性理解。

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

中国文字可单解,又可组合解。

“教育”这个概念,可以先从单字意义上进行分析,然后合起来对两个字进行界定。

这种方式及相关内容的独特阐述,可称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表达。

“教”是与“学”相对应而言的,“育”是和“长”相对应而言的。

“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

“天地人事”是中国经典的常用表达,包括自然界和人界的各种现象与规律。

就教育中的内容而言,“天地”指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大量学科;“人事”指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许多学科。

人活在此世需要知道此世,但是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需要教育。

无论是教“天地”还是“人事”,都要揭示内在规律与逻辑。

“育生命自觉”是教育中指向内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使命。

“生命自觉”主要包括:热爱生命和生活,悦纳自我,具有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具有反思自我,在人生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信念和能力;具有策划人生、主动把握时机、掌握自我命运的智慧。

“生命自觉”是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道德经》)。

“空心病”的产生,往往是对外部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兴趣,对自我缺乏认识,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

这是没有“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的后果。

读叶澜教授文章体会.

读叶澜教授文章体会.

读叶瀾教授文章体会叶瀾教授提出“教育是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成长的人类伟大而特殊的事业,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学生打好生命底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个学校教育的发展、变革和创新,在于教师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不要忘记你的课堂是一个生命场,去尊重每个每一个生命,为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知道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的能力,求知欲的原始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永无止境地去钻研,去实现,进而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都很浓厚,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的数学素质也会得到较快发展。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当学生对数学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愿意学、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只要这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从而缩小差距,实现学生个人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利用数学课本身的美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兴趣,教师一开始就要向学生渗透数学课这门学科的特点,其实数学有很强的美感,如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具有内在美,结构严谨,呈螺旋上升;数与形特征具有外在美,例如如在讲垂线的时候,让学生欣赏奥运会体操比赛中的吊环表演,把精彩的瞬间画面定格,从数学的角度去欣赏,运动员身体笔直,或垂直的样子,进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以及在讲授证明过程中恰当引入辅助线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巧妙的美,在几何证明中表现出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像信息简洁美,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作用美等等。

作为教师,要依据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数学教学中提炼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也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情感。

培养问题意识 优化生本课堂——学习《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的心得体会

培养问题意识 优化生本课堂——学习《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的心得体会

培养问题意识优化生本课堂——学习《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的心得体会
张慧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石,成为很多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学生语文的学习现状却令我们堪忧.一方面,无论是学科的设置还是课堂的教学,都缺乏对不同年龄中小学生成长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所谓正确答案,缺乏自主思考,甚至人云亦云,没有自身的理解与体会.鉴于如此的趋势,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把握课堂中学生的疑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张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教育学之“生命·实践”特征--叶澜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述评 [J], 庞庆举
2.在“新基础教育”实践中破土而出的中国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
系列丛书发布会暨研讨会综述 [J], 穆树航
3.读懂叶澜教授及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J], 裴娣娜
4.立教之本在于守住最初的生命关怀——基于叶澜生命教育观的教学实践思考 [J], 赵丹
5.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叶澜与"新基础教育" [J], 李政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有感
何为信条?我想信条是指一个人的原则和主张。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秉持着什么样的教育信条培养学生就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通读完叶澜教授关于教育提出的十二条信条后,我感触颇多,叶澜教授分别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三个方面提炼总结了这三者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和基本准则,概要式的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提出了12条教育信条。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信条一中所提到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这一点,因为当你站在三尺讲台上,你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非机器,现代科学发达,时常会让人误解了教育本身的含义,借助许多媒体我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多便利,但也是这种便利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

正如信条中所说的,教育的基础应当是交往,而交往只产生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教育的一个部分。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依赖于或者说是指望于一项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可以带来多大的方便,而是要做科技的主人,擅长并合理的运用信息科技去辅助教育而不是主导教育,作为主人扬长避短的运用信息技术,勿忘了教育的初心。

在第二大板块,关于学校教育的几条信条中,我深刻解读了信条五中所提到的“教与学”应相辅相成。

正如文章中所言:师和生、教和学绝非主次、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的合作共生关系。

没有学的教构不成教学当然没有教的学是学习,不是教学。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但不能作为主体存在,做好学科教学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也千万不能将它认作是教师的全部工作。

在我的理解中,教育乃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学会倾听与表达、赞赏与帮助,有时候反而比学科知识更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过程。

为人师表更应该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做好标杆,
因为师生是依存关系。

那要从何处入手去做呢?我想学校层面的综合活动可以入手以及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可以帮到大忙,结合信条一的内容,交往是教育的基石,那在综合活动中便也体现了这一点,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单位,是一种重要支持,是学生满足同龄人交往与合作、在群体中发展个性、以个性丰富集体等社会化过程之温暖家庭,所以结合学科教学,加上综合活动,便可以更好的融合教与学。

最后一个版块是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信条九中提到,教育学是独立学科,它揭示教育事理的核心。

教育实践的层级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诸多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属复杂学科,是一门以教育为聚焦点的通学。

在我的理解看来,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性,首先取决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或者说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而教育学保持它的独立性外又海纳百川了各门学科知识,值得我们新教师去探讨和研究。

叶澜教授的十二条教育信条全方面的阐述了她从教以来总结的观点和主张,作为她的终身教授报告给我们新教师点明了思路,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边教边思,边学边改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为人师表应当终身学习,时刻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