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总结笔记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一、人体解剖学基础1.骨骼系统:主要分为颅骨、脊柱、胸骨和四肢骨。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例如,颅骨保护大脑,脊柱支撑身体,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四肢骨则支持运动。

2.肌肉系统:人体的肌肉可以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骨骼肌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心肌则分布在心脏,负责心脏的收缩;平滑肌则分布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负责维持内脏的正常功能。

3.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心脏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血管则负责输送血液,血液则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氧气,为身体各部分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4.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喉、气管等,负责将空气吸入肺部;肺则负责氧气的交换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5.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部分,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

6.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等组成,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

7.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等部分,负责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和感知外部刺激。

二、生理学基础1.细胞生理: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

2.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和机制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3.呼吸生理:呼吸系统通过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来维持人体的气体交换。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4.消化生理: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可被身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能量需求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5.排泄生理:泌尿系统通过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和水平衡。

了解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皮肤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神经骨骼肌兴奋传导过程:终板前膜→Ca++进入突触轴浆→乙酰胆碱释放→Ach 与终板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通道开放内流→终板电位→近终板肌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胆碱脂酶,Ach 重吸收到突触前膜【电传递(缝隙连接)CNS 、心肌;化学传递:突触神经递质】4、强、弱电的作用:强电:用来攻击敌害和觅食;弱电:只作为电感受器的一部分【第三章血液】2、各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免疫红细胞RBC:通过血红蛋白Hb运输O2和CO2,并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血小板PLAT: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四章血液循环】2、等容收缩和舒张相的生理意义室内压变化幅度增大,心脏泵抽吸作用增强。

快速射血和快速充盈相的速度和血量有关。

3、心胀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4、心肌细胞的分类工作细胞、自律细胞、非收缩非自律细胞5、组织液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6、影响静脉回流: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直立性低血压);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内负压组织液和淋巴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引起血浆胶渗压减小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因素,能促进淋巴量的增加。

7、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时期离子通道开放时间0期—快Na+通道开放1期— K通道开放,快Na+通道关闭2期—慢Ca++通道,K+通道开放3期— K+通道开放,Ca++通道关闭4期—慢Na+通道开放, K+通道开放, Na-K泵,恢复静息膜电位。

【第五章呼吸】2、呼吸膜的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细胞层,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呕吐;利于反刍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生理功能)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稳定大小肺泡容积5、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血液循环)【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血液循环)【圣才出品】

第7章血液循环7.1 复习笔记一、心脏生理1.心肌的生理特性(1)心肌细胞构成心脏的心肌细胞有两类,包括:①普通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又称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其功能为执行心脏的收缩功能,实现泵血。

②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又称自律细胞,具有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组成了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播兴奋,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

(2)心肌细胞的特性①兴奋性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心肌工作细胞也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但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在波形和形成机制上要复杂得多。

受到刺激后,首先表现为在细胞膜上产生一次历时250~300ms的动作电位,继而出现一次机械收缩。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包括:a.0期0期为去极化过程,其产生机制与骨骼肌细胞相同,是Na+内流的结果,历时1~2 ms。

b.1期1期为快速复极化初期,其产生机制是K+内流。

c.2期2期,又称平台期,复极过程极其缓慢,膜电位停滞于0mV水平,历时100~150 ms,其机制是Ca2+内流和K+外流达成平衡。

此期是心肌动作电位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区别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d.3期3期为快速复极化末期,钙通道失活,K+迅速外流,膜电位快速复极化。

e.4期4期为静息期,细胞膜电位虽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但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尚未恢复,离子泵主动转运机制加强,逐渐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浓度。

②传导性心肌细胞的传导性是指心肌细胞某一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仅可以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整个细胞膜扩布,而且能通过心肌细胞之间低电阻的闰盘连接,将兴奋直接传给相邻细胞,导致整个心脏兴奋。

a.特点第一,高速传导,心房内的优势传导通路以高速度将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迅速传播到两心房,使两心房被同步起搏。

第二,房室延搁,指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较慢而耗时较长。

b.意义高速传导有利于整个心室同步收缩;房室延搁的意义在于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提高搏出量。

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 -回复

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 -回复

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回复血液循环是人体内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过程之一。

它通过心脏驱动,沿着一定的循环途径将血液运送到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完成气体交换、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废物的清除等功能,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逐步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生理过程。

首先,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过程。

血液是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液体部分(血浆)组成的。

它在体内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管道中流动,以保证身体各部分得到充足的氧气、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和肾脏进行排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心脏将氧合血(含有氧气的血液)通过动脉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再经过静脉回流回心脏。

而肺循环是指心脏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通过肺动脉运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再经过肺静脉回流回心脏。

血液循环的功能非常重要且多样化。

首先,它能够输送氧气和养分至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通过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的血红蛋白,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然后通过动脉分布到全身,并在微血管中释放给各个组织细胞。

同时,血液还运送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以供给细胞进行能量代谢和生命活动的维持。

其次,血液循环还起到体温调节的重要作用。

由于血液循环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实现的,因此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会产生热量。

这一热量会通过血液的分布而调节体温。

当身体活动强烈时,血液会通过增加流经皮肤和毛细血管的量来散发出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而当身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血液会收缩融合到核心器官中,以保持核心部位的温暖。

此外,血液循环还起到了代谢废物的清除作用。

在正常代谢过程中,细胞会产生一些废物和毒素,如二氧化碳、尿素和乳酸等。

这些废物会通过血液从组织和器官中收集起来,并被运往肺脏和肾脏进行排泄。

在肺脏中,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从血液中释放出来,而在肾脏中,废物会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医学培训执业医师生理笔记

医学培训执业医师生理笔记

医学培训执业医师生理笔记生理学(15分以内)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

2、易化扩散:(1)经载体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2)经通道扩散:Na/K/CL/Ca等离子,特异性不高,无饱和现象。

3、主动转运: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消耗ATP。

(1)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激活,胞内Na增加和胞外K增加。

每分解一个ATP,移出3个Na,移入2个K。

钠泵(钠钾泵、Na-K依赖性ATP)的意义:(1)造成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2)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3)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

(4)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2)继发性主动转运:不直接利用ATP分解的能量,典型如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4、出胞入胞(也属于主动转运):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细胞膜呈外正内负电位差。

2、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Na内流形成,Na平衡电位根据Nernt公式计算的数值>实际测得的动作电位超射值。

①静息电位K+的外移停止(K+通道开放),几乎没有Na+的内移(Na+通道关闭)②阈电位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或锋电位的出现③动作电位升支膜对Na+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

Na+向膜内易化扩散(Na+内移)④锋电位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不再开放。

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绝对不应期Na+通道处于完全失活状态相对不应期一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一部分Na+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⑤动作电位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⑥负后电位为后电位的前半部分,是膜电位小于静息电位的成分⑦正后电位为后电位的后半部分,是膜电位大于静息电位的成分极化是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正常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超极化是指细胞膜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③寡糖和多链糖.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医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医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医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一、生理学。

1.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单纯扩散:如O₂、CO₂等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 易化扩散。

- 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具有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 经通道易化扩散:如Na⁺、K⁺、Ca²⁺等离子借助通道蛋白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有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化学门控、机械门控)。

- 主动转运。

-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 - 钾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泵出细胞,同时将2个K⁺泵入细胞,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 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依赖于钠泵活动形成的Na⁺浓度势能差。

-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内负外正,主要由K⁺外流形成。

- 动作电位。

- 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 产生机制:上升支(去极化和反极化)主要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复极化)主要由K⁺外流形成。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传播的特点。

-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可引起反应)、超常期(阈下刺激可引起反应)、低常期。

2.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的主要成分有水、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电解质等。

- 血液的理化特性。

- 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 粘滞性:全血粘滞性较大,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等晶体物质形成,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笔记口诀整理

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笔记口诀整理

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笔记口诀整理生理学笔记一:绪论1、唾液的分泌只有神经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

2、自身调节补充①肾,脑血流量②骨骼肌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

③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微动脉。

④渗透性利尿:尿液渗透压大起来,不愿意把水交给肾小管上皮细胞⑤球管平衡先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不论滤过多少一概重吸收65-70%的尿⑥管球反馈3、进入寒冷环境中,体温不下降闻到香味,唾液分泌运动员赛前呼吸循环改变以上,都是前馈调节4、正反馈:四排一凝一酶原,动作去极排卵前四排是指排便、排尿、排卵和分娩(排婴);一凝指血液凝固;一酶原指胰蛋白酶原;0期去极就不解释了;排卵前指E2引发LH峰。

负反馈:减压发射、血糖调节、肺牵张反射。

醛固酮不属于反馈系统,未构成回路5、Rh阴性接受Rh阳性血,主侧凝,次侧不凝,第一次可缓慢少量输,以后不能输。

这题反过来了Rh阳性接受Rh阴性血:主侧不凝,次测凝,第一次可缓慢少量输,以后也能输!只要记住一句话:输血害怕的是输入的血被破坏,也就是供血者的血被破坏。

受血者原先的血被破坏没有太大影响!笔记二:细胞1、细胞膜也是有免疫功能的(多选题)这些蛋白常常是表面抗原,表面抗原能和特异的抗体结合,如人细胞表面有一种蛋白质抗原HLA,参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2、无饱和现象: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有饱和现象: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即(需要载体有饱和)3、Na?-Ca2?交换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其动力来自钠泵活动所建立的钠离子跨膜浓度梯度,故当钠泵活动受抑制时,Na?-Ca2?交换减弱(根本不需要管方向,浓度梯度没了,继发性主动转运垃圾了)4、@重吸收是指从小管腔,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所以既有继发性主动转运(小管腔到上皮细胞),也有易化扩散(上皮细胞到血液)。

反正从管腔到细胞要主动转运,从细胞到血液为易化扩散5、cAMP-PKA通路: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

生理学血液循环(二)2024

生理学血液循环(二)2024

生理学血液循环(二)引言概述:血液循环是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功能在于将氧气、养分和其他必需物质传递给身体各个细胞,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运送出去。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人体内的机制。

正文内容:一、心脏的工作机制1. 心脏的结构和位置2. 心脏的主要功能3. 心脏的工作周期4. 心脏的自律性和调节方式5. 心脏的血液输送功能二、动脉和静脉的区别1. 动脉和静脉的基本结构2. 动脉和静脉的血液运输方向3. 动脉和静脉的血管壁厚度和弹性4. 动脉和静脉的血液压力差异5. 动脉和静脉在循环中的作用三、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1. 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分布2. 毛细血管的血液流速和通透性3. 毛细血管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交换4. 毛细血管的废物排出功能5. 毛细血管在维持血液循环平衡中的作用四、淋巴系统的作用1. 淋巴系统的结构和组成2. 淋巴系统的淋巴液循环机制3. 淋巴系统的免疫功能4. 淋巴系统的废物清除功能5. 淋巴系统在维持体液平衡中的作用五、血压的调节机制1. 血压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血压调节的主要机制3. 血压调节的神经调节方式4. 血压调节的激素作用5. 血压调节中的疾病和常见问题总结:总论述本文通过对血液循环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血液循环对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极为重要。

我们了解到心脏的工作机制、动脉和静脉的区别、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淋巴系统的作用以及血压的调节机制。

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解释血液体循环

完整解释血液体循环

完整解释血液体循环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过程,通过该过程,血液能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需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从组织中带回到肺部排出。

血液循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在完整的血液循环中,血液经过两个主要循环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1. 体循环:心脏将经过肺循环的氧合血从左心室通过主动脉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主动脉分支成许多动脉,血液通过细小的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供给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细胞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通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系统。

2. 静脉系统和回心脏:毛细血管将流经细胞的血液收集起来,最终汇集成静脉。

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各个器官和组织带回心脏。

在体循环中,静脉汇集成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将血液输送到右心房。

3. 肺循环:右心房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通过右心房和右心室输送到肺动脉。

肺动脉将血液送到肺部,其中的二氧化碳被排出,氧气被吸收,然后血液再次经由肺静脉回到左心房。

4. 左心室和回体循环:左心房将经过肺循环重新氧合的血液通过左心室送到主动脉,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过程。

总结起来,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持续循环完成氧气和营养
物质的供应,废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泄的过程,其中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这个过程需要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协同工作。

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协同工作,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需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肺和肾脏进行排除。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基本结构、心脏的功能、循环的调节机制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循环系统基本结构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心脏是一颗位于胸腔中的肌肉器官,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腔室。

血管系统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含氧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静脉将含二氧化碳的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链接动脉和静脉。

二、心脏的功能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的功能。

收缩期时,心脏将氧气和养分丰富的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舒张期时,心脏充满血液,准备下一次收缩。

心脏的四个腔室通过瓣膜分隔,保证了血液流动的方向,左心室的收缩力较强,用于推送血液到全身。

三、循环的调节机制1. 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交感神经可加快心率和增强心脏收缩力;副交感神经则有相反的作用。

2. 荷尔蒙的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两种重要激素,它们能够调节心脏的收缩和血管的收缩松弛,从而影响血液循环。

3. 血压调节: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通过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程度以及心率,机体能够保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四、循环系统中的血液运输1. 氧气运输: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与肺泡内的血液发生气体交换,结合血红蛋白后运输到全身组织。

2. 营养物质运输:食物的消化产生的营养物质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流动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供能。

3. 代谢废物运输: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由组织器官产生,通过血液运输到肺和肾脏,最终被排除体外。

五、循环系统中的疾病和保健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预防循环系统疾病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内科学笔记--循环系统(最新整理)

内科学笔记--循环系统(最新整理)

内科学笔记--循环系统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1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心脏损害引起心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

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极少情况下是指舒张性心力衰竭。

故多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1.基本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1)缺血性心肌损害:节段性心肌损害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和限制型心肌病。

2)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肌病,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及心肌淀粉样变性。

(2)心脏负荷过重1)前负荷过重:①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返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②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③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动脉静脉瘘,脚气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

容量负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偿性扩大,以维持正常心排血量,但超过一定限度即出现失代偿表现。

2)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

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射血量,持久的负荷过重,心肌必然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而终至失代偿,心脏排血量下降。

2.诱因(1)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心力衰竭的诱因也不少见,常因其发病隐袭而易漏诊。

全身感染可是诱因之一。

(2)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3)水电解质紊乱血容量增加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

(4)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可加重心脏负荷。

(5)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药物或降压药,利尿过度等。

(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血液循环总结笔记

血液循环总结笔记

⾎液循环总结笔记⾎液循环⼀、⼼脏:⼼房或⼼室每收缩和舒张⼀次所经历的的时间,称为⼀个⼼动周期。

⼼脏收缩射⾎和舒张充盈是在⼀个⼼中周期中完成的。

由于⼼室在⼼脏泵⾎活动中起主要作⽤,所以⼼动周期通常是指⼼室活动周期。

⼼率与⼼动周期的关系:⼼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率有关,⼼率增⼤,⼼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例较⼤,⼼肌⼯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率过快将影响⼼脏泵⾎功能。

⼼脏泵⾎(1)射⾎与充盈⾎过程(以⼼室为例):①⼼房收缩期:在⼼室舒张末期,⼼房收缩,⼼房内压升⾼,进⼀步将⾎液挤⼊⼼室。

随后⼼室开始收缩,进⼊下⼀个⼼动周期;②等容收缩期:⼼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射⾎期;③快速射⾎期和减慢射⾎期:在射⾎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室压⼒上升很快,射出的⾎量很⼤,称为快速射⾎期;随后,⼼室压⼒开始下降,射⾎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期;④等容舒张期:⼼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舒张⾄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室充盈期;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室与⼼房压⼒差较⼤,⾎液快速充盈⼼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室与⼼房压⼒差减⼩,⾎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2)特点:①⾎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是压⼒梯度,⼼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压⼒梯度的根本原因;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的变化起重要作⽤;③⼀个⼼动周期中,右⼼室内压变化的幅度⽐左⼼室的⼩得多,因为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的1/6;④左、右⼼室的搏出⾎量相等;⑤⼼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室内压最⾼是快速射⾎期。

因为主动脉压⾼于左⼼房内压,所以⼼室从⾎液充盈到射⾎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室从充盈到射⾎这段时间内压⼒是不断升⾼的。

血液循环护理笔记摘抄(3篇)

血液循环护理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它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废物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因此,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掌握血液循环护理的要点,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血液循环护理的笔记摘抄,供大家参考。

二、血液循环概述1. 血液循环系统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则是携带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载体。

2. 血液循环类型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将代谢废物带回心脏;肺循环负责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将氧气丰富的血液带回心脏。

三、血液循环护理要点1. 观察患者病情(1)观察患者面色、口唇、指甲颜色,判断血液携氧情况。

(2)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了解心肺功能。

(3)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了解循环系统功能。

2. 保持静脉通路畅通(1)妥善固定静脉输液针,避免针头滑脱。

(2)定期更换输液管,防止感染。

(3)观察患者输液部位皮肤,及时发现并处理静脉炎。

3. 保障患者休息(1)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睡眠。

(2)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半坐位、侧卧位等,减轻心脏负担。

(3)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减轻焦虑情绪。

4. 饮食护理(1)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摄入。

(2)限制钠盐摄入,降低心脏负担。

(3)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等。

5. 用药护理(1)严格遵守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2)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提高患者依从性。

6. 运动护理(1)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2)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心肺功能。

(3)观察患者运动过程中的反应,确保安全。

7. 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爱和支持。

血液循环(笔记)

血液循环(笔记)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p.25 图片下面第一行)
●循环系统
(一)组成:
1. 心脏:两心房、两心室(左右不通、上下相通)
2. 血管:
* 动脉:带血液离心、流向全身的血管。

(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 静脉:带全身血液血液回心的血管。

(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微小血管。

(管壁仅一层细胞、血流极慢,分布很广)
所以,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3. 血液
* 动脉血: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的血液。

(在图中用红色表示)
* 静脉血:含氧量低、颜色暗红的血液。

(在图中用蓝色表示)
(二)血液循环的过程(重点)
1. 体循环(大循环):路程长、范围广
左心室——主动脉——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小静脉——腔静脉——右心房 (在此处物质交换)
2.肺循环(小循环):路程短、只通过肺
右心室——肺动脉——小动脉——肺毛细血管——小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在此处物质交换)
【重点】
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肺静脉流动脉血。

右心房、右心室、腔静脉、肺动脉流静脉血。

组织细胞
外界 氧气、营养 二氧化碳
代谢废物 氧气 二氧化碳。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引言:生理学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重新输送回心脏的过程。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起点、心脏结构、心脏循环的步骤、动脉和静脉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调节等方面,详细介绍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正文:一、血液循环的起点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起点之一;2. 心脏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实现血液的泵动;3. 血液循环起点同时也包括肺血循环和体循环。

二、心脏的结构1.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2. 心房和心室之间通过心瓣膜相隔;3. 心房和心室各自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4. 心脏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血液的泵送。

三、心脏循环的步骤1. 心脏舒张期:心脏室壁松弛,心室内充满血液;2. 心房收缩期:心房肌收缩,将血液推到心室;3. 心室收缩期:心室肌逐渐收缩,将血液从心室推入动脉;4. 心脏舒张期:心室肌松弛,血液充满心脏。

四、动脉和静脉的功能1.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血管;2. 动脉具有弹性壁和一定的收缩能力;3.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的血管;4. 静脉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低的压力。

五、血液循环的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节;2. 神经调节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3. 具体的调节机制包括血压调节、心率调节等。

总结:生理学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起始于心脏,通过心脏结构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泵动,进而完成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动脉和静脉在血液输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能各不相同。

此外,血液循环还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维持铺设全身的血流稳定。

深入了解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对于护理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学霸笔记考前冲刺提分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学霸笔记考前冲刺提分
一、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的过程。
2.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种类的增加(形成不同的组织)。
3.动物(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人)体。
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并向下运动,胸廓扩大,肺部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
(3)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膈肌舒张并向上运动,胸廓缩小,肺部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
(4)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8.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实现的。
二、生物与环境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生物部分包括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和细菌、真菌(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是可以循环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富集。
(4)食物链的书写要求:①开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②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③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10.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组成。(2019.8A)
11.尿的形成
(1)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过滤(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一、心脏: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脏收缩射血和舒张充盈是在一个心中周期中完成的。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大,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1)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①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

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②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③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④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2)特点: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④左、右心室的搏出血量相等;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

因为主动脉压高于左心房内压,所以心室从血液充盈到射血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心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心室从充盈到射血这段时间内压力是不断升高的。

而舒张过程中压力是逐渐降低的,左心室内压应在充盈开始之前最低即等容舒张期末最低;✓心音是由心脏收缩、瓣膜关闭、血液速度改变形成的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

可在胸壁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取;心动周期中多数只能闻及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1)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异同:(2)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形成机制: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这一时期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关闭之前。

其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流对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都引起机械振动,从而参与心音的形成。

但各种活动产生的振动大小不同,以瓣膜的关闭作用最明显,因此第一心音中主要成分是房室瓣关闭;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半月瓣关闭;(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是一种低频率振动,其形成可能与心房收缩和早期快速充盈有关。

在儿童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属正常,在成人多为病理现象。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3.心脏作功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4.心里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的泵血功能。

5.每搏功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每搏功,简称搏功。

可用搏出血液所增加的压强能和动能来表示。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影响到搏出量或心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心输出量。

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

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

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 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

心肌达最适初长度(2.0~2.2μ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

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

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

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异长调节的机制:在心室肌顺应性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心室前负荷-舒张末期压是由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血量所决定。

异长调节的主要作用:对搏出量进行精细有限的调节。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药,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注:①每搏输出量在恒定的条件下,心率是调节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②心率和心缩力是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③一定范围内心率可使心输出量↑。

交感神经活动个,血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甲亢),体温个(1°C- >↑12~18次/min ),都会导致心率上升。

迷走神经↑会导致心率↓。

五、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70岁一生的泵血为1 60000m3。

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和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为快反应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2.特殊传导系统: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除结区),但无收缩性。

特殊传导系统包括:(1)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希区)——慢反应细胞。

其中,房室交界的结区细胞无自律性,传导速度最慢,是形成房—室延搁的原因。

(2)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快反应细胞3.区分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标准:动作r电位0期上升的速度。

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快。

多由Na+内流形成,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慢,由Ca2+内流形成。

(二)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1.静息电位—K+外流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期(去极化)—Na+内流接近Na+电化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Ca2+、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很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所致。

4期(静息期)—工作细胞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维持依靠Na+—K+泵的转运。

自律细胞无静息期,复极到3期末后开始自动去极化,3期末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

4.心室肌与快反应自律细胞膜电位的不同点: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缓慢去极化。

(起搏电流由Na+、Ca2+内流超过K+外流形成。

)(三)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1.自律性:(1)心肌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搏细胞,是正常的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由高到低顺序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2)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搏点。

(3)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

2.传导性: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整块心肌相当于一个机能上的合胞体,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细胞间传导。

传导的特点:(1)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2)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形成房—室延搁,以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3)心房内和心室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

3.兴奋性:(1)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

另外,血钾浓度也是影响心肌兴奋性的重要因素,当血钾逐渐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会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

血中K+轻度或中度增高时,细胞膜内外K+浓度梯度减小,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距阈电位接近,兴奋性增高;当血中K+显著增高,静息电位绝对值过度减小时,Na+通道失活,兴奋性则完全丧失。

因此,血中K+逐步增高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搏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

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这称为代偿间隙。

4.收缩性:(1)心肌收缩的特点:①同步收缩②不发生强直收缩③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2)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Ca2+、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低O2、酸中毒、乙酰胆碱等减低心肌的收缩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