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陈叶青
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使语文的教学改革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老问题仍未改观.
(一)语文教学目标即高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
所以说,高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
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
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唯考
试是重,而无暇顾及其它.
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它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
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例
如我校高一的一名同学在全校的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中均获一等奖,但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成绩却不及格;我班的语文课代表,她的阅读量不比一般的语文教师少,早自习她甚至可以带领同学们翻译课外古文文段,有记者到我们班录像,她回答记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
达能力令记者大为惊讶,可她的语文分数从来没有得过班级第一.这
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
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
(三)语文教学即文学教学
具体表现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学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课,忽视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因学生的文学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显得肤浅甚至可笑,课堂上的笑声往往虚假
而空洞),但课后却觉得不真实,抓不住什么实质的东西.因而语文改
革进行得很热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以我
们现在高一的学生为例,他们的作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别说议论文
写得不成样子,就是记叙文也写得四不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
学的失职.
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
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的基础性
和应用性不应被弱化,而是应该与审美和探究方面协调发展,不能强
化一方,偏废一方.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全国就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
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有人提出:几十年语文教学的
失误就在于科学主义泛滥,人文主义消遁.福建师大的孙绍振认为:语
文课上科学理性的解剖越深入就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
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次大讨论之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全面启
动时期.在改革过程中针对以前过度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
性的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性质有明确的规定:“语
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
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但是现实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时,语文的人
文性被强化了,而工具性被无形中弱化了.长此下去,我们的语文究竟
能教给学生些什么就很值得怀疑了.如果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连最基
本的文字表达能力都不具备,这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吗?
(四)语文教法就是课堂热闹
现在的语文课堂很热闹.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以改变语文课枯燥难上的现象.但这种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空洞和肤浅,
形体上的热闹决不等于思维上的活跃.这是把课改的要求庸俗化.例
如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些地方就把桌椅的位置变化一下,让学生
围一个圈,讨论几句,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再比如自主学习,有的语
文课堂就规定教师只能讲15分钟,剩下半小时让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纠正;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脱离知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