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燥方之消渴方

合集下载

张锡纯消渴方选

张锡纯消渴方选

张锡纯消渴方选张锡纯用玉液汤治消渴。

原方如下:生山药30克生黄花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捣细)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邑人某,年二十余,贸易律门,得消渴证。

求津门医者调治三阅月,更医十余人不效。

归家就医于愚。

诊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即小便,须臾数次。

投以此汤,加野台参12克,数剂渴见止,而小便仍数。

又加英肉15克,连服l0剂而愈。

玉液汤治消渴症。

方中以黄芪为君,得葛根能升元气,佐以山药、知母、花粉滋阴,使之阳升而阴应,生鸡内金运脾溉食,化饮食中之糖质为津液,以五味子之性酸,温固肾精以止滑,不使水饮急于下趋。

所以玉液汤有升元气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元气下陷的消渴症。

凡是糖尿病体气较虚,烦渴尿多的,都可应用。

【主治】气不布津,肾虚胃燥之消渴。

津液不布,胃燥耗津:口渴引饮、脾气亏虚肾失封藏,水精下流:小便频数量多肾虚胃燥气虚胃燥津伤:困倦气短,舌嫩红而干,脉虚细无力。

【方歌】玉液止渴效能彰,黄芪山药葛根将,鸡金知母天花粉,止渴升元意义长。

【禁忌】忌食甜物。

【病机】气不布津,肾虚胃燥。

【治法】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方解】君:山药、黄芪—补脾固肾,益气生津功,二药相配:一则使脾气升,散精达肺,输布津夜以止渴,二则使肾气固,封藏精微以缩尿。

臣: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生津养液,润燥止渴。

君臣相配,益气养阴,生津布津(气旺生津);润燥止渴,固肾缩尿。

佐:葛根—清热生津止渴。

葛根与黄芪相配,升发脾胃清阳,输布津液而止渴。

鸡内金—助脾健运,运化水谷精微,兼能缩尿。

“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味子—固肾生津,不使津液下流。

与山药相配,补肾固精生津之力增强。

【临床应用】1、辨证要点:口渴尿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2.、临证加减:气虚甚,脉虚细者,加人参以补气生津;小便频数者,加山茱萸、菟丝子以固肾缩尿。

烦热渴饮者,加石膏、麦冬以清热生津,润燥止渴。

3、现代运用:癌症放疗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小儿夏季热、尿崩症等属气阴两亏,中焦燥热者。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麦门冬七升(60克)、半夏一升(9克)、人参三两(6克)、甘草二两(4克)、粳米三合(6克)、大枣十二枚(3枚)。

二、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四、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五、主治1.肺阴不足。

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

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

《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

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

故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药,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

以半夏为臣,意在降逆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

佐以人参补益中气,与麦门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

复加粳米、大枣、甘草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于是胃得其养,肺得其润,此亦“培土生金”之意。

药仅六味,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又降逆气。

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为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亦为惬当之剂。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璐:“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

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

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

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

国医大师 治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精选

国医大师 治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精选

国医大师治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精选作者:李志更赵晖岳利峰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6期消渴方(國医大师任继学方)药物组成巢丝50克,生地黄50克,知母50克,肉桂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仙鹤草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

用于治疗消渴病。

方剂分析巢丝者蚕茧也,其味甘、性微温,含有纤维蛋白、丝胶蛋白,其品煎汤能生津止渴,降低血糖,是治疗消渴之要药。

生地黄、知母相互为用。

生地黄甘寒多汁,清热养阴;知母辛苦寒凉,下滋肾阴、上清肺火,两者合用相辅相成。

三棱、莪术皆为去瘀之药,三棱长于破血中之气,莪术善于破气中之血,两者合用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破瘀散结之力更强,可用于治疗血瘀气结之候。

对于防治消渴病更为有效。

但本品为破血消伐之品,宁可轻剂、再剂,而不可重剂。

要根据病情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防伤正,此之虑也。

芪药消渴汤(国医大师段富津方)药物组成西洋参15克,山药30克,知母20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五味子15克,女贞子20克,玉竹20克,黄芪30克,枸杞子20克,泽泻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阴益气,健脾补肾。

适用于消渴病的治疗。

方剂分析西洋参、山药为君,两者相伍,养阴益气,固肾健脾,恰中病机;以知母、黄芪为臣,知母甘寒而苦,善于滋阴润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助西洋参养阴生津,且清肾中虚火,黄芪善补气。

佐以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五味子、女贞子、玉竹和枸杞子养阴生津;葛根升阳布津,可上承津液,而止口干欲饮,与西洋参、黄芪相配,共补脾气,升清阳,健运中州;又佐入甘淡寒之泽泻,上泽下泻补虚损五劳。

全方合而共奏养阴益气、健脾补肾之功。

清热养阴糖尿病方(国医大师李玉奇方)药物组成槐花40克,天花粉20克,葛根15克,胡黄连20克,苦参20克,黄柏15克,知母25克,白术20克,山药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糖尿病。

方剂分析方中首选味苦、性寒,清热凉血的槐花,意在出奇制胜,速清血内蕴积的燥热以存津液,辅以胡黄连、苦参以助槐花清热凉血之力,除消渴、肠胃痼热的天花粉与止烦渴、散肺胃郁火之葛根同用,不仅能清肺胃之血热,尚寓有养肺胃之阴的功能;知母辛苦寒凉,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而泻火;黄柏苦寒既可除肠胃中结热而存津,又可泻肾经之相火而坚阴;佐白术、山药健脾益胃,补肺益精,同时其甘温之性又可制诸药苦寒之弊。

中医分享清代医家叶天士消渴方,生津止渴、...

中医分享清代医家叶天士消渴方,生津止渴、...

中医分享清代医家叶天士消渴方,生津止渴、...
中医分享清代医家叶天士消渴方,生津止渴、养阴滋肾,临床疗效很显著
治疗糖尿病,古人有很多良方都是值得后辈医家所借鉴的,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消渴良方叫做玉泉散。

它来源于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著的《种福堂公选良方》,由葛根、天花粉、麦门冬、生地黄、五味子、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养阴滋肾、益气和中的功效,主治消渴,热病后期肺胃肾亏损等症状。

在《谢觉哉同志诗选》中有这样的一诗“文园病渴几经年,久旱求泉竟及泉。

辟谷尝参都试过,一丸遇到不妨千”。

诗里面的文园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汉书》中称“相如口吃而善著,常有消渴病”。

其实这个诗也是谢老的自述,谢老患有消渴多年,喝水多,小便也多,夜间口干甚重;平时多食多饥,不吃就会头晕眼花。

西医建议他辟谷,也就是少吃米麦,每天限吃100g左右;中医建议睡觉前含参片,可避免口渴,但是效果都不大。

于是在偶然间,谢老用了玉泉散,“服之,病若失”,也就是三多症状明显消失。

在《临症指南医案》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所以治疗一般糖尿病,滋阴清热为主要治则。

方中的天花粉被称为“消渴要药”,配合葛根具有生津止渴之功;生地、麦冬滋阴增液;五味子固肾涩精缩尿,甘草补脾胃、泻心火;诸药合参,具有滋阴固肾、生津止渴标本兼顾。

现在临床上也有证实,玉泉散尤其适合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注:病案出自:浙江中医杂志 1980。

(二十)治消渴方

(二十)治消渴方

(二十)治消渴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治消渴。

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

生山药(一两)生黄(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细)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

方中以黄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

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

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

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方书消证,分上消、中消、下消。

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当用人参白虎汤;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丸。

白虎加人参汤,乃《伤寒论》治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胃腑,以致作渴之方。

方书谓上消者宜用之,此借用也。

愚曾试验多次,然必胃腑兼有实热者,用之方的。

中消用调胃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犹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宜用升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拙拟升陷汤后有治验之案可参观。

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

至下消用八味肾气丸,其方《金匮》治男子消渴,饮一斗溲亦一斗。

而愚尝试验其方,不惟治男子甚效,即治女子亦甚效。

曾治一室女得此证,用八味丸变作汤剂,按后世法,地黄用熟地、桂用肉桂,丸中用几两者改用几钱,惟茯苓、泽泻各用一钱,两剂而愈。

后又治一少妇得此证,投以原方不效,改遵古法,地黄用干地黄(即今生地),桂用桂枝,分量一如前方,四剂而愈。

此中有宜古宜今之不同者,因其证之凉热,与其资禀之虚实不同耳。

消渴证,若其肺体有热,当治以清热润肺之品。

若因心火热而铄肺者,更当用清心之药。

若肺体非热,因腹中气化不升,轻气即不能上达于肺,与吸进之养气相合而生水者,当用升补之药,补其气化,而导之上升,此拙拟玉液汤之义也。

有助缓解口干舌燥症状的三款食疗方

有助缓解口干舌燥症状的三款食疗方

有助缓解口干舌燥症状的三款食疗方
对于现代人常见的咽干、鼻燥、咳嗽、口渴、心烦、便秘、眼睛干涩等症,饮食疗法是不错的选择。

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而人的口、鼻、肺与外界接触最为密切,燥邪常自口鼻而入,耗伤津液,肺失清肃,鼻为肺窍,咽为肺系,故易见口渴咽干鼻燥。

以下食疗方有助缓解口干舌燥的症状---
苦瓜干蚝豉炖瘦肉汤
材料:苦瓜干10克,蚝豉10克,猪瘦肉120克,姜片适量。

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功能清心除烦,清肝明目。

《随息居饮食谱》说,“苦瓜苦寒涤热… … 泻心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有研究表明苦瓜还有降血糖和减肥的作用。

蚝豉是生蚝肉干制而成,有益阴生津的作用。

猪瘦肉可健脾益胃,既可防凉瓜之寒削,又可令汤味更鲜美。

制作:将猪瘦肉洗净切片,再与洗净的苦瓜、蚝豉、姜片放入炖盅内,加清水300毫升,隔水武火炖2小时即成。

适用人群:口干口渴,咽喉干燥,感冒发热不退,或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属肝火盛者。

注意事项:苦瓜性寒凉,故属寒性体质及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

胖大海冰糖茶
材料:胖大海2~4枚,冰糖适量。

功效:胖大海味甘性寒,归肺、大肠经,有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等功效。

冰糖有清润之效。

制作:将胖大海用开水泡发,加冰糖调服。

适用人群:口干口渴、咽喉干燥、咽痛声嘶等症者。

注意事项:胖大海性寒凉,故属寒性体质及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口干口渴中医验方治消渴

口干口渴中医验方治消渴

口干口渴中医验方治消渴张锡纯原解玉液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中,主治消渴证。

方药由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组成。

张锡纯解析说:“肺中津液充足,自不能渴。

若其肺体有热,热灼津伤,此渴之所由来也,当治以清热润肺之品。

若因心火热而灼肺者,更当用清心之药。

若因脾胃虚寒、真火衰微者,为肾气丸所以用桂、附之义。

若肺体非热,因元气不升,不能使津上承,当用升元气以止渴,导之上升,此拙拟玉液汤之义也。

”又说:“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

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

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

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由上可知,张锡纯创制玉液汤一方来治疗元气不升之消渴。

陈宝贵心解如今,随着西医诊治技术的发展,糖尿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相当普遍。

又加之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如以往糖尿病那种出现的口干、口渴,三多一少等症状已不多见,因而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之病机已不再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

故而消渴证治疗不能固化,还应辨证论治更为妥当。

玉液汤一方,张锡纯创之用来治疗因元气不升,而致肺中津液不足之消渴。

然从组方用药分析,全方有益气养阴之功,主治气阴两虚证,不但治张锡纯所言肺中津液缺乏,还可治脾胃津液之不足。

西医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辨证为气阴两虚证者,皆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典型病例杜某,男,65岁,2007年7月5日来诊。

主因“口干、口渴半年余”来诊。

患者患糖尿病史20余年,一直服西药降糖药控制血糖,但控制欠佳。

半年前出现口干、口渴等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服某中医中药治疗,疗效不显。

经友介绍来陈宝贵处就诊。

现症:口干、口渴,乏力,胃中隐痛不舒。

舌淡红,苔白而干,脉细数。

辨证:气阴两虚,胃失所养。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痛。

消渴方方剂配方

消渴方方剂配方

消渴方方剂配方消渴方【方剂名】消渴方,元·《丹溪心法》,明·《古今医统大全》名“四汁膏”。

【组成】黄连末(6克)、天花粉末(10克)、人乳汁亦可用牛乳代替(30毫升)、藕汁(50毫升)、生地黄汁(50毫升)。

【用法】后二味汁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10毫升和蜂蜜5毫升为膏。

徐徐留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每日3~4次。

(原书无剂量,按常规剂量酌定各药用量)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补血。

【主治】消渴,口干引饮,消谷善饥,舌红苔燥,脉细弦。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又用于治疗尿崩症、干燥综合征、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属津血受损者。

1_糖尿病:本方加减治疗糖尿病100例。

治疗期间停服其他中西药物,30剂为1个疗程,以基本症状、空腹血糖、尿糖变化评定疗效。

结果:痊愈30例,基本痊愈36例,有效23例,无效11例。

(《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第9期)2.尿崩症:本方加减治疗颅脑外伤引起的继发性尿崩症8例。

以饮水、小便及其他主要症状变化评定疗效,3日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7例,好转1例。

其中1个疗程痊愈5例,2个疗程痊愈2例。

(《河南中医》2003年第7期) 【方解】本方以天花粉、黄连、生地黄分清三焦气分血分之热,合用诸汁以润燥生津、通利三焦,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消渴症。

本方治消渴,“若胃火盛而能食易饥者,加生石膏、黄芩;小便频数,或如膏者,加五味子、知母、黄柏、玄参。

若泄泻,先用白术、白芍药炒为末,调服,后服此药。

”(《仁术便览》)阴虚津伤较重者,加天门冬、麦门冬、石斛;盗汗者,加地骨皮、胡黄连、牡蛎、浮小麦;咳血、吐血者,加侧柏叶、白及;若以烦渴引饮为主,多食易饥不甚者,可去黄连加瓜蒌。

【方歌】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补血痊。

糖尿病名方消渴方—滋阴降火除消渴

糖尿病名方消渴方—滋阴降火除消渴

糖尿病名方消渴方—滋阴降火除消渴消渴方由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所创,因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在他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

朱丹溪对中医学贡献卓著,因为他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被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朱丹溪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

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幼,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

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他就此立志学医,刻苦钻研《黄帝内经·素问》等书,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

丹溪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

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写出了《丹溪心法》这样的传世经典,而其中就有这张名方—消渴方。

朱丹溪将疾病中所有的火热证分为实火、虚火与郁火,大胆提出虚火可补。

消渴这个疾病多属于火热证,易饥多食,口渴多饮,主要由于胃中有热造成的。

消渴方用黄连末、天花粉末,和入藕汁、生地黄汁、牛乳中熬成膏,再加生姜汁、白蜜,熬和均匀,服用时将膏放在舌上,含化后用少许白开水送下。

黄连能泻心火,天花粉、藕汁能清火生津液,生地黄滋益肾水,牛乳补血润燥,生姜汁和胃,白蜜益胃生津,所以有泻火生津、益血润燥的作用,能使消渴大为改善。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服用消渴方呢?我曾治疗过一位患者,男,45岁,农民。

患者能食善饥已有2年多,半个月来头晕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空腹血糖10mmol/L,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10碗左右,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

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予患者消渴方加佩兰、石斛,将诸多味药熬成膏,每日1勺,用白开水送服,1周后口渴明显好转,也不再那么容易感到饥饿了。

治疗消渴病的古代名方

治疗消渴病的古代名方

治疗消渴病的古代名方消渴病是一种由于气候干燥、饮食不当或肾阴虚损引起的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

在古代,人们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一些治疗消渴病的名方,这些名方经过世代传承,成为了中医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1. 葛根汤葛根汤是治疗消渴病的经典名方之一。

葛根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消渴病患者的症状。

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只需将葛根洗净切碎,加入适量的水煎煮即可。

每天饭前饭后服用,可以明显减轻口渴的感觉。

2. 玄参汤玄参汤也是治疗消渴病的名方之一。

玄参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功效,对于消渴病患者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制作方法是将玄参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然后慢慢服用。

每天服用一次,可以有效改善口渴的症状。

3. 麦冬汤麦冬汤是古代治疗消渴病的常用名方之一。

麦冬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对于消渴病患者的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制作方法是将麦冬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慢慢服用。

每天饭前饭后服用,可以明显减轻口渴的感觉。

4. 玉竹汤玉竹汤也是治疗消渴病的古代名方之一。

玉竹具有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消渴病患者的症状。

制作方法是将玉竹洗净切碎,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然后慢慢服用。

每天饭前饭后服用,可以明显减轻口渴的感觉。

5. 龙骨汤龙骨汤是治疗消渴病的经典名方之一。

龙骨具有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消渴病患者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制作方法是将龙骨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慢慢服用。

每天服用一次,可以有效改善口渴的症状。

以上所述的古代名方在治疗消渴病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治疗前应确诊为消渴病,并遵医嘱服用药物。

其次,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治疗消渴病。

虽然古代名方在治疗消渴病方面有一定疗效,但仍需遵循医嘱,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口干的偏方

口干的偏方

口干的偏方口干可以由多种疾病引发的,所以我们要对于口干的病因做出诊断才行,例如干燥综合征和糖尿病都可以导致我们出现口干,此外甲亢也可以导致口干的出现,治疗口干我们可以采用中药的治疗方法,也可以采用一些西药来治疗口干,此外,民间的一些偏方在治疗口干上面也效果显著。

中医学多以滋养肝肾、益气润燥、清热生津的方法治疗口干症,且有较好的疗效。

口干症患者可选用以下组方进行治疗:黄精 15克、玉竹 10克、麦冬 10克、沙参 10克、百合 10克。

泡水代茶饮用,有助于减轻口干症状。

从药物治疗的角度来看,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解除口干烦恼。

①毛果芸香碱:是毛果芸香属植物的叶子中提取的生物碱,又称匹鲁卡品,属于节后拟胆碱药。

主要作用于M型胆碱受体,对唾液腺和汗腺的分泌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最具代表性的制成品浦津硝酸毛果芸香碱片,其疗效不用言说,在国内,只有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有生产,国药准字号药品(H20100117),具有安全性、高效性以及经典性的三大优势。

②环戊硫酮:又名胆维他,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利胆药,能促进胆汁、胆酸和胆色素的分泌。

试验证明环戊硫酮对轻度唾液分泌功能障碍者有增加唾液分泌的作用。

③多种唾液的代用品:国外市场销售多种唾液代用品,如润滑剂、牙膏、凝胶等。

国内引进的百奥素(Bioxtra)系列产品,包括喷雾剂、凝胶、牙膏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以上几种方式相比较而言,最具疗效的药物应属浦津硝酸毛果芸香碱片,也是专家推荐用药。

口干的偏方1旱莲草40克,生地黄 12克。

加水700毫升,水煎30分钟,频服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7剂为1个疗程。

服药14天后,夜间口干症可消失。

口干的偏方2麦门冬10克,胖大海 6克,甘草 3克。

泡水代茶饮。

口干的偏方3白茅根、芦根各10克。

泡水代茶饮。

口干的偏方4枸杞子 10-30克。

煎汤饮,日一剂。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口干,我们知道口干的病因有多种,所以我们要懂得区别对待口干,治疗口干我们也有很多种方法,上文介绍了民间比较有效的三种治疗口干的方法,相信大家以后遇到口干的问题就懂得如何医治了。

【谢昌仁:消渴方】

【谢昌仁:消渴方】

【谢昌仁:消渴方】展开全文谢昌仁消渴方组成: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3克,沙参12克,麦门冬10克,石斛12克,生地黄12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天花粉15克,鸡内金6克。

功效:清热养阴,滋肾生津。

用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证属阴虚燥热型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验案:张某,男,45岁,农民。

初诊: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

半个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尿糖(++++),空腹血糖8.3,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2单位/升,就诊时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20碗,口渴多饮,尿多,舌苔中根黄。

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夹肝经温热蕴结。

治宜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温热。

用方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黄12克,牡丹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鸡内金6克,天花粉15克,茵陈12克,薏苡仁12克,石打穿15克,用药12剂。

复诊:药后“三消”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餐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4.52。

原方15剂。

三诊:“三多”症状已基本消失,舌红少津,舌苔中根仍黄厚。

原方去茵陈、薏苡仁、石打穿,加麦门冬10克,石斛12克,共用8剂。

经治后,多次检查血糖、尿糖正常。

嘱其续服六味地黄丸及消渴方,以巩固疗效。

按语:《临证指南》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鸱而已。

”由此阐明了该病之主要减速机为“阴虚阳亢”。

从而形成“阴虚燥热”的病理基础。

本方以寒制热,育阴润燥,滋肾生津,达清热滋阴之目的。

其中石膏、知母、甘草乃白虎汤之意,清阳明胃热。

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为六味地黄汤去茱萸肉,舍其偏温之性,可滋肾育阴,即所谓“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沙参、麦门冬、天花粉,养肺胃之阴而生津,滋上源以生水是也;鸡内金为治糖尿病之单验方,临床证明有降血糖作用。

全方共13味,清热与滋阴并用,补中有泻,清而兼润,各司其职,又配合默契。

本方功擅清热养阴,生津止渴,对阴虚内热者颇有卓效。

名医名方:谢昌仁治糖尿病——消渴方

名医名方:谢昌仁治糖尿病——消渴方

妙方精选26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组方:石膏20克,天花粉15克,沙参、石斛、地黄、山药、茯苓、泽泻各12克,麦冬、知母各10克,鸡内金6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养阴,滋肾生津。

主治: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尤其对阴虚内热者有良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张某,男,45岁,农民。

初诊发现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半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形体消瘦,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尿糖(++++),血糖150㎎%(空腹),谷丙转氨酶尿多、苔中根黄,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挟肝经湿热蕴结,治疗上以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湿热,取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丹皮、鸡内金各6克,生地、茯苓、泽泻、茵陈、薏苡仁各12克,天花粉、石见穿各15克,连用12剂。

用药后复查,“三多”症状基本消失,餐后尿糖阴性,继续用原方15剂。

再次复查时多数症状已基本消失,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值,舌红少津,苔中根仍黄厚。

原方去茵陈、薏仁、石见穿,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再用8剂,此间消渴症状一直未复发,多次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续服六味地黄丸名医名方单方治病或中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一般无发烧及黄疸,有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郁不舒,饮食不节,素食肥甘而致湿热内生,影响肝胆疏泄和脾胃运化。

肝郁气滞 主要表现为右胁或右上腹短暂绞痛或纯痛反复发作,胸闷,嗳气,脘腹胀满,胃纳欠佳,大便干结。

柴胡10克,枳壳12克,白芍、当归各15克。

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3次服。

柴胡10克,川楝子6克,玄胡索、川芎各12克。

水煎取汁,每3次服。

柚子皮(去白)15克,川芎12克,青木香10克,醪糟、红糖适量。

水煎取汁,分多次饮服,每日1剂。

气滞血淤 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痛引肩背,入夜尤甚,持续时间较长,面黄而暗滞,腹胀,便秘,小便黄。

当归12克,丹参15克,香附10克。

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3次服。

五灵脂6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副本 (2)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副本 (2)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玉液汤(《医学衷中参
西录》)
一、组成
生山药一两(30克)、生黄芪五线(15克)、知母六钱(15克)、生鸡内金二钱(6克)、葛根钱半(7.5克)、五味子三钱(9克)、天花粉三钱(9克)。

二、用法
水煎服。

三、歌括
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四、功用
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五、主治
消渴病。

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六、方解
消渴一病,有虚有实,有燥有热。

其初起多由阳明热盛,消烁肺胃所致,久则耗气伤津,愈消愈渴。

本方所治之消渴,乃属气不布津,肾虚而胃燥者。

气虚则水精不布,加之胃燥耗津,因而口渴引饮,饮不解渴。

肾虚则摄纳无权,加之脾气失摄,则水精下流,故小便频数而量多。

方中用生山药补脾固肾以止便数,
润肺生津而止口渴;以黄芪升阳益气,助脾气上升,复其散精达肺之职,《名医别录》亦言黄芪能止渴,二者共为君药。

以知母、天花粉为臣,滋阴润燥而止渴。

张锡纯说:“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

佐以鸡内金助脾之运化,使水谷化生津液;葛根升脾中清阳,输津液以溉五脏;五味子敛阴生津,且能固肾涩精,诸药相伍,共奏补气生津,润燥止渴之效。

中医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验方1则,滋阴清热,益气养阴

中医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验方1则,滋阴清热,益气养阴

中医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验方1则,滋阴清热,益气养阴2023-03-01 14:57·广安门医院彭大夫【主治】:消渴病阴虚燥热兼气虚血瘀证,症见口干渴、多饮、多尿、多食易饥、五心烦热、大便秘结、倦怠乏力、自汗等。

【方药】:生地,知母,黄连,葛根,地骨皮,玉竹,枸杞子,黄芪,黄精,佩兰,厚朴,丹参,人参。

【功用】: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于饭后温服。

【方解】:方中生地甘苦、微寒,入心、肝、肾经,质润降泄,滋阴清热,甘寒生津;知母苦甘、寒,入肺、胃、肾经,上济肺胃,下滋肾水,清燥热。

上二药清润肺肾,润燥泻火,为君药。

黄连味苦入脾、胃经,泻中焦火热;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止渴,生津;地骨皮甘、寒,归肺、肝、肾经,清热,退蒸;玉竹甘、微寒,归肺、胃经,清肺润胃,生津止渴。

上四药,入阴退火,共为臣药。

黄芪甘、温,归肺、脾经,益气升阳;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滋肾润肺,补脾益气;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肾润肺;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厚朴苦辛、温,入脾、胃、肺经,燥湿行气;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清血热,通经络,祛瘀生新;人参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上七药,气阴双补,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

【加减】:口干者加玄参、石斛、天花粉、五味子;消食善饥者加麦冬、石膏;多尿者加益智仁、诃子;手足心热者加青蒿、黄柏;腰酸者加杜仲、寄生;盗汗者加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畏寒者加小茴香、肉桂;便溏者加白术、茯苓;阳痿者加巴戟天、肉苁蓉;不寐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目昏者加青葙子、决明子;头痛者加菊花、白芷;肢麻者加地龙、豨莶草;血瘀重者加川芎、桃仁、红花。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声明:文中所用的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和文献,仅作医学知识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消渴方组成

消渴方组成

消渴方组成消渴方组成是一种中医经典处方,被用于治疗口渴、消热和乏力等症状。

消渴方的主要成分有:半夏、黄芩、决明子、仙茅、生地、黄连、苍术、桂枝、陈皮、茯苓、泽泻等药材。

半夏,俗称“白夏”,学名Poria Cocos,归类于真菌界,它是一种常见的地衣菌。

它既能清热解渴,又能润肺止咳,并且还可以消肿、清肠、调脾、益气等。

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又称“五味子”。

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之功效。

它可以清热解渴、润肺止咳,还有降低血脂、抗炎、抗菌等作用,对消化道炎症有很好的作用。

决明子,学名Cassia angustifolia,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之功效。

它可以清热解渴,润肺止咳,还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治疗感冒、咽喉炎有效。

仙茅,学名Acorus calamus,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之功效。

其能清热解渴,润肺止咳,还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治疗咽喉炎、哮喘有效。

生地,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真菌,性凉,味苦。

它可以清热解渴,润肺止咳,降低血脂,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有效。

黄连,学名Rheum Palmatum,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凉,味苦。

它可以清热解渴,润肺止咳,还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治疗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有效。

苍术,学名Angelica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性凉,味苦。

它可以清热解渴、润肺止咳,还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治疗咽喉炎、咽炎有效。

桂枝,学名Cinnamomum Cassia,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性温,味辛。

它可以温中解渴,润肺止咳,还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治疗咽喉炎、咽炎有效。

《汤头歌诀》润燥之剂

《汤头歌诀》润燥之剂

《汤头歌诀》润燥之剂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1.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2.滋燥养营汤滋燥养营两地黄芩甘归芍及艽防爪枯肤燥兼风秘火燥金伤血液亡3.活血润燥生津散活血润燥生津散二冬熟地兼瓜蒌桃仁红花及归芍利秘通幽善泽枯4.c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5.润肠丸润肠丸用归尾羌桃仁麻仁及大黄或加艽防皂角子风秘血秘善通肠6.通幽汤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有加麻仁大黄者当归润肠沁名殊7.搜风顺气丸搜风顺气大黄蒸郁李麻仁山药增防独车前及槟榔菟丝牛膝山茱仍中风风秘及气秘肠风下血总堪凭8.消渴方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9.白茯苓丸白茯苓丸治肾消花粉黄连萆解调二参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篦至要10.猪肾荠尼汤猪肾荠尼参茯神知芩葛草石膏因磁石天花同黑豆强中消渴此方珍11.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参芪草二地二冬枇斛参泽泻枳实疏二腑躁烦消渴血枯含12.酥蜜膏酒酥蜜膏酒用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13.清燥汤清燥二术与黄芪参苓连柏草陈皮猪泽升麻五味曲麦冬归地痿方推增辑1.沙参麦冬饮沙参麦冬饮豆桑玉竹甘花共和方秋燥耗伤肺胃液苔光干咳此堪尝2.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芝麻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3.琼玉膏琼玉膏中生地黄参苓白蜜炼膏尝肺枯干咳虚劳症金水相滋效倍彰4.黄连陈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合自良更有驻车归醋用连胶姜炭痢阴伤5.滋肾通关丸滋肾通关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医大补阴丸除肉桂地龟猪髓合之宜6.增液汤增液汤中参地冬鲜乌或入润肠通黄龙汤用大承气甘桔参归妙不同。

消渴方Document

消渴方Document

8.消渴方__十四、润燥之剂
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贴吧
【回目录】
8.消渴方(朱丹溪)胃热消渴①。

(《升溪心法》)
【歌诀】
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
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
【词解】①消渴:病证名。

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

如渴而多饮为上消,是肺热;多食善饥为中消,是胃热;渴而小便多有膏为下消,是肾有虚热。

【组成】天花粉末黄连末藕汁生地黄汁牛乳(原书未著剂量)
【用法】将花粉末、黄连末和入藕汁、生地黄汁、牛乳中调匀服。

或再加入生姜汁、蜂蜜做成膏,噙化(即将膏含在口中)。

【功用】泻火生津,益血润燥。

【主治】胃热消渴。

症见善消水谷,多食易饥,口渴欲饮等。

【分析】胃热消渴为本方的主证。

故方中用苦寒的黄连清泻胃热,又泻心火;天花粉甘寒,生津止渴,清热润燥,共为君药。

生地黄滋阴清热,尤善滋肾水;藕汁降火生津;牛乳补血润燥,共为臣药。

或加入生姜汁和胃降逆,鼓舞胃气;蜂蜜清热润燥,且可调和诸药,有佐使之用。

诸药合用,有泻火生津,益血润燥的作用,能使胃热消渴痊愈。

【回目录】上一篇:7.搜风顺气丸__十四、润燥之剂下一篇:9.白茯苓丸__十四、润燥之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方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黄莲末2克,天花粉末10克,人乳(或牛乳)80毫升,藕汁50毫升,生地汁30毫升,生姜汁3滴,蜂蜜10毫升。

【用法】:上药搅拌成膏,开水送服。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主治】:消渴,口渴引饮,多食易饥,舌红苔燥,脉细数。

【方解】:本方中天花粉生津解渴,清热润燥,为君药;佐以黄莲清热泻火;生地汁、人乳、藕汁、生津增液、滋阴润燥。

诸药配伍、共奏滋阴润燥,清热生津之功。

【按语】:本方以口干舌燥、口渴引饮、多食易饥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

可酌加葛根、知母、麦冬、以增强生津消渴之效。

【附方】:
1、玉泉丸(《万病回春》),本方去姜汁,加知母、葛根、麦门冬、人参、五味子、乌梅肉、莲肉、当归、甘草、甘蔗汁、牛乳汁、梨汁构成。

功能清热养阴,益气生津。

主治上消症,饮水多而食少。

2、玉泉丸(《仁斋直指方论》),由麦冬、茯苓、人参、生黄芪、炙黄芪、甘草、乌梅肉、瓜蒌根、葛根构成。

功能益气滋阴,生津止渴。

主治口干消渴。

3、莲花饮(《幼幼集成》),由白莲须、茯苓、葛根、生地黄、黄莲、天花粉、五味子、知母、人参、炙甘草、淡竹叶、灯心构成。

功能养阴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消渴,饮水不止。

4、生地八物汤(《医学心语》),由生地、知母、山药、麦冬、黄芩、黄莲、丹皮、黄柏、荷叶构成。

功能泻火清胃,养阴生液。

主治中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