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第一部分植物细胞与组织作业及答案

第一部分植物细胞与组织作业及答案

第一部分:植物细胞与组织一、名词解释1、细胞: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植物细胞是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大部分构成的。

2、原生质和原生质体:原生质是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是细胞壁以内由原生质分化而来的有生命的结构部分。

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它是细胞内代谢活动主要场所。

3、细胞器:悬浮于细胞质内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的亚微结构。

如各种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

4、胞间连丝:它是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穿过胞间层和初生纹孔场与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相连,这种原生质细丝称为胞间连丝,它是细胞的原生质体物质之间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

5、细胞周期:指持续分裂的细胞,从某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6、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的有机体内,细胞经过分裂、生长,然后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化。

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和效率,因此,细胞分化是进化的表现。

7、细胞脱分化:植物体内生活已成熟的细胞,分化的程度浅,还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在一定发育时期或条件下,又可恢复到具有分裂能力的分生组织细胞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脱分化。

8、极性现象:植物细胞分化中的一种基本表现,指器官、组织、细胞在轴向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存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差异现象。

9、细胞的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生活的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由单个细胞经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为一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潜力,称为细胞的全能性。

10、组织:一些形态结构相似,共同担负着相同生理功能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1、复合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群所构成的组织。

12、分生组织: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其细胞壁薄,排列紧密,核大、细胞质浓,含有许多细胞器等特点,按来源性质可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

13、成熟组织:由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生长、分化而成,在形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细胞群。

基础护理学第六版生命体征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第六版生命体征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第六版生命体征名词解释基础护理学第六版生命体征名词解释第一部分:引言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和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在基础护理学第六版中,生命体征被详细讨论,并提供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生命体征的名词解释,从简单的概念到更加复杂的主题,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其意义与用途。

第二部分:体温1. 体温(Temperature):这是人体内部的热量测量,通常以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体温是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之一,帮助护士或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发热或体温异常。

2. 发热(Fever):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表明身体在应对某种疾病或感染。

发热通常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正常生理反应。

3. 体温调节中枢(Thermoregulatory center):位于大脑的下丘脑,负责调节体温。

它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汗液分泌和新陈代谢等机制帮助身体保持恒温。

第三部分:脉搏1. 脉搏(Pulse):脉搏是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通常在动脉中感知到,如在腕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等部位。

2. 心率(Heart rate):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正常成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该值可受年龄、性别、体位、情绪等因素影响。

3. 脉压(Pulse pressure):脉压是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异。

通过测量脉压,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能力和血管床的阻力。

第四部分:呼吸1. 呼吸(Respiration):呼吸是人体通过肺部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

2. 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

呼吸频率的改变可能是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病理性状的指标。

3. 呼吸深度(Respiratory depth):呼吸的深度或幅度,通常被评估为浅、中等或深。

第五部分:血压1. 血压(Blood Pressure):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的压力。

它通常由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数字表示,如120/80毫米汞柱。

第一章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的名词解释1.节水农业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以及节水管理技术和措施等,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为中心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

2.节水灌溉技术指工程节水技术,它是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核心,主要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部分。

3.开源就是利用多种水资源作为灌溉水源,除一般的地表和地下水引、蓄、提工程以外,还应包括开发回归水、劣质水和雨水利用。

4.节流就是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灌溉用水。

5.节水管理技术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水要求和可能的水源条件,在节约用水的原则下,及时、适时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第二章的名词解释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杜绝或减少渠道输水损失的各种工程技术和方法。

它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2.土料防渗是在渠床表面建立一层压实的土料防渗层,通常采用素土、粘砂混合土、灰土、三合土、四合土等土料。

3.砌石防渗是指用浆砌料石、块石、卵石、石板、以及干砌卵石挂淤进行防渗。

4.膜料防渗是指用塑料薄膜、沥青玻璃纤维布油毡等作防渗层,再在其上设置保护层的防渗方法。

第三章的名词解释1.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是以管道代替渠道,即减少了土渠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又便于灌溉用水管理。

2.沿程水头损失由于水在观众流动过程中为克服与管壁的摩擦阻力而消耗损失的水头,它是随着流动的长度而增加的。

3.局部水头损失因管道内部形状改变(如用弯头改变疏水方向,用三通进行分流等),迫使水流也因此改变流动外形造成的损失。

4.出水口是指把地下管道系统的水引出地面直接灌溉农田,它不连接地面移动软管。

5.给水栓与地面移动软管连接的出水口通常称为给水栓。

6.给水装置给水装置是低压管道输水系统的田间灌水装置。

通常所说的给水装置是指给水栓或出水口。

第四章名词解释1.畦灌是在平整过的土地上用田埂将其分隔成一系列狭长的地块——畦田,水从输水垅沟或直接从毛沟引入畦田后,即形成薄水层沿畦田坡度方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湿润土壤。

行政组织学1-7章名词解释

行政组织学1-7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

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1、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

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

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

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

(完整版)(军事理论)第一部分分章习题答案

(完整版)(军事理论)第一部分分章习题答案

徐州师范大学2010级军事理论复习及自测试题第一部分分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国防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中立型国防是指一些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所奉行的和平中立政策。

3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各武装组织的总称。

一般以军事为主体,有军队和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结合所构成。

二、辨析题1、现代国防只是一种国家行为不是国际行为。

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也是一种国际行为。

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巩固国防。

国防巩固,国家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国家的发展趋势离不开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相关因素,也涉及国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当周边国家局势动荡时,该国就必须在国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他国武力相加,该国就必须进行国防动员,以迎接外来挑战。

可见,现代国防在作为一种国家基本行为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三、问答题。

1 国防有哪些基本类型?每种各有哪些代表国家?有:1)扩张型国防2)自卫型国防3)联盟型国防4)中立型国防2、现代国防的特点是什么?1)现代国防与国家安全与发展更紧密相连;2)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3)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4)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也是一种国际行为。

3、我国的兵役制度是什么?《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4、地方大学生入伍有哪三种形式?1)作为义务兵应征入伍2)按军官待遇入伍3)作为士官应征入伍5、陆军、海军、空军的任务分别是什么?陆军的主要任务是:抗击外来的军事入侵,在一定地区(方向)上打赢保卫祖国的局部战争,实现、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第一章名词解释1,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这个学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俄文中翻译过来,实际上应为文学学,但文学学不符合汉语构词习惯,人们普遍接受文艺学这个概念;(3)国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近年来,童庆丙等以为以上三个分支学科尚不能构成关于文艺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文艺学有五个分支学科的观点,加入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学科。

他们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作了一个图解:一般↑共时←—————————————→历时↓特殊2,文学活动文学是文学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而“文学”是多维的,多维的文学并不是仅仅指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活动。

美国著名的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刘若愚后来发展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

但当代学者将四要素发展为六要素,即文学活动还应包括传播媒介和批评家两种要素。

文学活动反映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发展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单个元素逐渐向整体深化,也就是从对世界、作家、作品和欣赏者的单个研究到研究由这四要素构成的创作活动系统。

这是一种发展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侧重于通过横向审视,探讨研究文学的普遍或一般规律,对文艺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文艺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为基础;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理论主要研究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4,文学史文学史以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它要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之间的沿革和更替,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达到总结历史经验,掌握一般规律,进而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的目的。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

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

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

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

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谈判:1643年起就开始了和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文学1.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出自《吴越春秋》 ;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 春秋》。

2. 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 、《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 《诗经》1 汉代采诗说 (关于诗经编订情况) :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 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 之太师, 比其音律, 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 “男年六十, 女年五十, 无子者, 官衣食之, 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 《维天之命》 、《武》、《载芟》《閟宫》 2. 颂赞诗 “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 怨刺诗《民劳》 、《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 婚恋诗《关雎》 、《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 征役诗《载驰》 、《采薇》、《无衣》(看书 P34- 50)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1. 《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 722),下至鲁 哀公十四年(- 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 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 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

书中既尊礼, 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 来源 :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1. 《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 和后学编纂而成。

计量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计量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计量经济学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一章1、模型: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

2、广义计量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的统称,包括回归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

3、狭义计量经济学:以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在数学上主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

第二章1、总体回归函数:指在给定Xi 下Y 分布的总体均值与Xi 所形成的函数关系(或者说总体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表示为解释变量的某种函数)。

2、样本回归函数:指从总体中抽出的关于Y ,X 的若干组值形成的样本所建立的回归函数。

3、随机的总体回归函数:含有随机干扰项的总体回归函数(是相对于条件期望形式而言的)。

4、线性回归模型:既指对变量是线性的,也指对参数β为线性的,即解释变量与参数β只以他们的1次方出现。

5、随机干扰项:即随机误差项,是一个随机变量,是针对总体回归函数而言的。

6、残差项:是一随机变量,是针对样本回归函数而言的。

7、条件期望:即条件均值,指X 取特定值Xi 时Y 的期望值。

8、回归系数:回归模型中βo ,β1等未知但却是固定的参数。

9、回归系数的估计量:指用01,ββ等表示的用已知样本提供的信息所估计出来总体未知参数的结果。

10、最小二乘法:又称最小平方法,指根据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1、最大似然法:又称最大或然法,指用生产该样本概率最大的原则去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2、估计量的标准差:度量一个变量变化大小的测量值。

13、总离差平方和:用TSS 表示,用以度量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动。

14、回归平方和:用ESS 表示:度量由解释变量变化引起的被解释变量的变化部分。

15、残差平方和:用RSS 表示:度量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的差异,是由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被解释变量变化的部分。

16、协方差:用Cov (X ,Y )表示,度量X,Y 两个变量关联程度的统计量。

17、拟合优度检验:检验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用2R 表示,该值越接近1,模型对样本观测值拟合得越好。

历史名词解释(1)

历史名词解释(1)

历史名词解释(1)第一组:1、社会性质:社会的本质。

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组:1、阶级: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团我们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2、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有时特指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

3、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个比较特殊的阶级,有人将他们规划为工人阶级一类的无产阶级,因为他们除了劳力并没有资本,土地不属于他们马克思关于农民阶级的一些解释: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集团。

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

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

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

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

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4、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

第一章有机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有机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构造式—表达原子的结合方式和次序的式子例如:CH3CH2CH2CH32.构型式—表达原子的空间连接方式和次序的式子例如:C CHCH3 HH3C3.构象式—表达未连接原子的空间相对位置的式子4.分子式—表示分子中所含的各种原子的数量5.最低系列原则—是指碳链以不同方向编号,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编号系列,比较各系列不同位次,最先遇到的位次最小者,定为“最低系列”6.顺式\反式—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基团处于双键的同侧叫做顺式,反之叫反式。

7.顺反异构现象—由于双键碳原子连接不通基团而形成的异构现象叫做顺反异构现象。

形成的同分异构体叫做顺反异构体。

8.顺反命名法—当烯烃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分别连有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并且两个双键碳原子或基团有一对或两对相同时,可采用顺反命名法。

两个相同基团位于双键同侧的叫做顺式,反之叫做反式。

例如:C CCH3H3CH H顺-2-丁烯C CCH3H3CHH反-2-丁烯9.Z、E命名法—如果两个碳原子上各自所连的优先基团处于双键的同侧,称为“Z”式构型,处于异侧的称为“E”式构型。

例如:C CC2H5CH3H3CH(Z)-3-甲基-2-戊烯10.多环烃—脂环烃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碳环的化合物. 11.环烯烃—环上有双键的脂环烃例如:环戊烯12.桥环化合物—多环烃中共用两个碳原子的双环化合物例如: CH 3CH 37,7-二甲基双环[4.1.0]庚烷13. 螺环化合物—多环烃中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双环化合物 例如: 螺[4,5]癸烷14. 桥头碳—桥环化合物中各桥共用的两个碳原子15. 螺原子—螺环化合物中两环共用的碳原子16.单环芳烃—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的芳烃 例如:CH (CH 3)2异丙苯17. 多环芳烃—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芳环的烃例如:联苯18. 酚—羟基直接连在芳环上的化合物 例如:OH苯酚19.羧酸衍生物—羧基中的羟基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背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背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背诵第一部分:古代文学1.俄林波斯神系:俄林波斯神系是以众神之王宙斯为代表的家族神系,他们居住在俄林波斯山上,所以被称为俄林波斯神系。

这一神系以宙斯为中心,包括其妻子、兄妹、子女,主要有海神波赛冬,冥神哈得斯,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神使赫尔墨斯,火与铁匠之神赫淮斯托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月神阿耳忒弥斯等,统领着神、人、自然和冥界。

这一神系不仅反映出古希腊神话的发达,而且还反映出古希腊神话在人类远古神话中独一无二的完整体系。

同时,它还折射了人类远古时期的人伦关系,打下了氏族社会由母权制发展到父权制的社会烙印。

2. 潘多拉的盒子:宙斯为惩罚人类而派潘多拉送来装满灾难与不幸的盒子。

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触怒了宙斯,宙斯为降灾难于人类,命赫准斯托斯和泥掺水,提出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赐名潘多拉,意为“被授予切优点的人”。

宙斯请众神赐予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不幸、恶习和罪恶。

人间的伊比米修斯受潘多拉的吸引,打开礼盒,虽然立即盖上了盒子,但所有不幸、恶习和罪恶已经遍布人间,唯独“希望”留存盒里。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对于灾难的记忆和解释,后人常用“潘多拉的盒子”来比喻灾难的根源或罪恶的来源。

3.斯芬克斯之谜:希腊神话中带着翅膀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提出的谜语。

她把守在山崖路口向路人提出一个谜语要求回答,回答错误即被吃掉,而如果回答正确,她自己则从山崖上跳下摔死。

这个谜语的谜面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只脚,中午用两只脚,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脚最多的时候,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

”俄底浦斯王揭开她的谜底是人,她也因羞愧投崖而死。

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就是人自身之谜,人的生命和人的本质之谜。

后来斯芬克斯这个名字常被用来比喻难以猜度、让人琢磨不透的人或事物。

4. 特洛伊木马:源于希腊神话,阿开亚人用来隐藏士兵潜伏进特洛伊城的木马。

特洛伊战争相持十年之久,迟迟无法攻下,为此古希腊联军中的奥德修斯献计制造了一只高二丈的木马,让士兵藏匿于且大的木马中,然后军队佯装撤退并将木马摒弃于特洛伊城下。

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第一部分:有关瓷器1、白陶:(1)归奴隶主所有(2)造型与装饰与青铜器相仿(3)用高岭土制成。

釉陶用高岭土制胎,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学术界把这种釉陶,又称为原始瓷器。

2、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

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陶3 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4、釉里红:以红铜料在胎上画花一次烧成,它和青花一样同属釉下彩。

只是红、蓝色调不同5 斗彩明以来的一种彩绘瓷器。

装饰以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色组成。

创始不晚于宣德年间。

成化斗彩最负盛名,产品多为秀雅的小型器。

6 影青宋元称“青白瓷”,釉色白中泛青。

器物多带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大量烧造于宋元时南方,景德镇的产品最具代表性。

7、青花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图案,上釉后,入窑烧制的瓷器。

器物呈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效果。

因蒙古族尚白、尚蓝,在元后期成熟,并从此成为中国陶瓷的代表。

7.1、青花瓷: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

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的金属元素,呈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

我国自元代以来制成了青花瓷,虽只用一种颜色,但由于调料的浓淡,用色层次,呈现及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8、秘色器:以青瓷为主。

它的烧造地点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

因为是贡物,瓷器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

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

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9 、宣德炉明宣德年间官府铸造的一批香炉等精妙铜器。

铜料经多次熔炼,有时,加入金银做装饰,色泽美观,造型古雅、器形丰富。

仿制品很多。

10、珐琅彩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品种。

基本为御用器,一般先在景德镇烧成白瓷,运到北京后,由宫廷画师以珐琅料绘制图案,再入窑第二次焙烧。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统称为刺激。

反应:刺激引起机体的变化成为反应。

阈值:将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则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兴奋:指细胞或组织在受到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转变为活动加强的状态。

抑制:指细胞或组织在受到刺激后,由活动较强转变为活动减弱,或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

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是指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某些细胞或组织器官的活动进行的调节过程。

自身调节: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由其自身特性决定对体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更加强,称为正反馈,它能使某一生理活动不断加强,直到全部过程完成为止。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称为负反馈。

它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方式,体内大多数调节属于负反馈。

反馈:生理学上通常将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

前馈:控制部分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的同时或稍前,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

这一提前到达的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这种作用称为前馈。

第一章练习题(DOC)

第一章练习题(DOC)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1、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3、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气温降低到达水汽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4、绝对湿度;单位容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也就是空气中的水汽密度。

5、水汽压;大气所含水汽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

6、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称为相对湿度。

7、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最大含量时的水汽压强又称为饱和水汽压。

8、气温直减率;垂直方向上,高度每增加100米,温度的改变值。

二、判断题: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8、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三、填空题: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氩和。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夏天比冬天。

5、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第一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经济人(economic agent):指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这样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已无利的事。

它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

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

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

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制”,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2.稀缺(scarcity):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

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整理]历史学名词解释

[整理]历史学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禅让制层累地造成古史说武丁中兴成康盛世共和执政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武王伐纣少康中兴《诗经》合纵连横长平之战上计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平籴法商鞅变法城濮之战三家分晋初税亩稷下学宫五经三传《春秋》《左传》《战国策》《法经》文景之治七国之乱算缗令告缗均输法平推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博士推恩令巫蛊之祸宣昭中兴王莽改制度田编户齐民算赋口赋《史记》《汉书》党锢之祸轮台罪己诏八王之乱占田令都督制租调制九品混通赤壁之战北府兵夷陵之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南衙北司之争二王八司马甘露之变牛李党争两税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律令格式大索貌阅输籍法铨选永业田勋格常举制举释褐试折冲府马嵬驿之便泾原兵变《耒耜经》神策军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绍兴和议宣政院青苗法圩田《三朝北盟汇编》投下军州租佃制《资治通鉴》南北面官胡蓝之狱八股取士文字狱三法司张居正改革争国本三藩之乱金瓶掣签制内阁卫所制京察大计考满粮长制黄册鱼鳞图册里甲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理藩院改土归流八旗制绿营制养廉银耗羡归公行商制度考据学十三行三饷加派开中法票拟密建皇储五军都督府鸦片战争虎门销烟中法战争马尾之战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东南互保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烟台条约藏印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亚罗号事件征讨清国策海蓝泡惨案《筹办夷务始末》蒲安臣使团天朝田亩制度湘军淮军辛酉之变义和团运动永安建制天京变乱《资政新篇》总理事务衙门海关税务司同文馆扶清灭洋师夷长技以制夷官督商办公车上书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百日维新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运动皇族内阁钦定学堂章程临时约法三民主义宋教仁遇刺二十一条丁巳复辟护国运动筹安会府院之争少年中国学会整理党务案中山舰事件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改组派查田运动法币陕甘宁边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冀察政务委员会瓦窑堡会议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东北抗日联军八一宣言双十协定制宪国大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共同纲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化三改论十大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七千人大会五一六通知一月风暴二月抗争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九一三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两个凡是四项基本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国两制中共十三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邓小平南巡讲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863计划汉莫拉比法典巴比伦之囚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大流士改革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法老亡灵书涅木虎波克霍利斯改革佛教吠陀首陀罗婆罗门刹帝利四谛种姓制度婆罗门教梨俱吠陀瓦尔那制度耆那教顺世论派阿育王铭文阿什斐加派孔雀王朝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荷马时代希腊城邦制度来库古改革梭伦改革僭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提洛同盟陶片放逐法荷马史诗毕达哥拉斯学派米利都学派《解负令》斯多噶学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十二铜表法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元首制基督教(中国名称)伊斯兰教(中国名称)三世纪危机戴克里先统治四地共治制罗马法《米兰敕令》奴隶制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霍腾西阿法案民族大迁徙封君封臣制农奴制议会民主制经院哲学七项圣礼汉萨同盟丕平献土诺曼征服神圣罗马帝国金玺帝国庄园制度马儿克公社加洛林文艺复兴阿维农之囚自由大宪章采邑制度克吕尼运动卡诺沙事件三级会议哥特式建筑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三田制商人公会希吉拉什叶派逊尼派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尼夫运动古兰经圣训米勒特制度清真寺圣象破坏运动伊凡雷帝莫斯科公国伊凡。

法制史名词解释

法制史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夏商西周1乱政、疑众:乱政,指用邪术以扰乱政治,即破坏法制;疑众,指妄陈邪术,恐惧于人,2或以装神弄鬼的手段蛊惑人心的行为。

犯上述罪均处死刑。

3殷彝:指殷商的法律。

彝,法4斫胫:即砍掉小腿的刑罚。

膑,膝盖骨5炮烙:相传为商代所使用的一种酷刑。

即用方格铜柱涂上油,加炭火烧热,令罪犯步行其上,烧足致残,或不能忍受时便掉在炭火中烧死。

6醢:商代的一种酷刑。

把罪犯剁成肉酱7脯:商代的一种酷刑。

把罪犯处死后晒成肉干8圜土:是夏、商、西周监狱的统称。

因为那时的监狱大都是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墙,以防犯人逃跑,故称圜土9夏台:也称“钓台”,传说夏桀曾把商族首领汤“囚之夏台”。

故后来夏台成为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10内服:是指商王将“王畿”周围分封给诸侯的封地,还有封给侯、甸统治的边境地区11孥戮:是夏商的刑罚。

孥指妻子、儿女;戮即杀。

即把不遵从王命的人,连同妻子、儿女一并处死。

类似以后的族刑。

另一解释,把不遵从王命的人,或加以刑戮,或沦为奴隶。

12劓殄:劓,原为割鼻刑罚,在这里作割断、断绝解释。

殄,灭绝,绝尽。

即一人犯罪,株连全家,连同后代子孙都杀绝13威侮五行:是启在《甘誓》中宣布的有扈氏的罪状之一。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泛称天象,“威侮五行”即不敬上天,算是最严重的范围,必须加以最严厉的惩罚。

14禹刑:最先见于《左传》,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是夏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社会晚不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

以禹刑统称夏朝的法律,是为了表示对祖先禹的尊崇与怀念,也是为了加强法律的威慑力。

15“昏、墨、贼,杀”:见于《左传》。

是夏刑的罪名。

根据叔向的解释为:“己恶而掠美为昏。

”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别人的美名;“贪以败官为墨。

”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杀人不忌为贼。

”即肆无忌惮地杀人。

这三种犯罪都要处死。

16 奴隶制五刑:是商朝已较通行的奴隶制时期五种刑罚的总称。

即轩墨(刺面或额,并涂上黑色)、劓(割去罪犯鼻子)、刖(砍掉罪犯脚)、宫(男犯割掉生殖器,女犯破坏生殖机能)、大辟(死刑)。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

第一章核酸化学一、名词解释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移码:在阅读过程中,如在mRNA单链上加上或删去一个核苷酸,就会引起读码发生错误,这种加上一个核苷酸或删去一个核苷酸的过程叫移码,移码可引起突变。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为单链,即为DNA变性DNA超螺旋(DNA supercoil)DNA双螺旋本身进一步盘绕称超螺旋。

超螺旋有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种。

当盘旋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同时,其超螺旋结构为正超螺旋,反之则为负超螺旋,负超螺旋的存在对于转录和复制都是必要的。

hnDNA即核不均一RNA,是mRNA的前体。

DNA复性指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二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

核糖体RNA(r ibosomal RNA, rRNA)是一种具有催化能力的核糖酶,但其单独存在时不能发挥作用,仅在与多种核糖体蛋白质共同构成核糖体(一种无膜细胞器)后才能执行其功能。

minor bases稀有碱基:核酸中含量比较稀少的碱基,可看作是基本碱基的化学修饰产物.环化核苷酸,即单核苷酸中磷酸部分与核糖中第三位和第五位碳原子同时脱水缩合形成一个环状二酯、即3',5'-环化核苷酸,A-DNA又称A型DNA,为DNA双螺旋的一种形式,拥有与较普遍的B-DNA相似的右旋结构,但其螺旋较短较紧密。

Z-DNA又称Z型DNA,是DNA双螺旋结构的一种形式,具有左旋型态的双股螺旋(与常见的B-DNA 相反),并呈现锯齿形状。

信使核糖核酸(mRNA,:一类用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RNA。

转移核糖核酸: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的RNA。

tRNA 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

有序进行的名词解释

有序进行的名词解释

有序进行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它是一种将一个名词的含义进行解释的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名词解释的概念、其重要性以及如何有序地进行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的概念名词解释是一种为人们解释某个特定名词含义的方式。

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日常对话中,名词解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解释词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从而促进有效的沟通。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的重要性名词解释在各行各业都占据重要地位。

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文化交流中,名词解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名词解释的准确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消化知识。

在跨文化交流中,名词解释也起到了扫除语言障碍的作用,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三部分:有序进行的名词解释为了有序进行名词解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步骤:1. 定义名词: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地定义所要解释的名词。

这个定义应该简明扼要,准确无误。

一般来说,名词的定义包括其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提供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名词的含义,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

这些例子应该能够展示名词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对比概念:有时候,为了更好地理解名词,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来进行解释。

通过对比,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概念。

4. 分类:对于一些复杂的名词,我们可以通过分类来进行解释。

将名词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整体含义。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有序地进行名词解释,促进我们对名词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的实际应用名词解释不仅在学术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常常需要对一些专业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道的内容。

在教育培训中,老师也会对学生进行名词解释,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此外,名词解释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复杂名词的解释,能够更好地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推动学术界的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

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

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

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

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

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

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23、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

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

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

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

⑸室外活动组织。

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

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

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

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

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

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

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

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

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

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