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与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状况、原因及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状况、原因及建议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3年第4期郭志龙一、当前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较以前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但文化生活质量与城市工人相比、与农民工自身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方式上依然比较单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交往呈现出内部融合外部疏离的特点。
主要特点:1、思想意识城市化,背离农村。
新生代农民工(“农二代”)无论是其行为取向还是心理意识都是他们希望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不愿意回到农村社会,所以他们拼命地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抽身、逃离出来,背离农村。
2、生活方式“漂浮”于城乡社会之间。
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上处于一种“脱域”或者“离场”的生存状态。
由于城乡之间的二元制度差距还没有根本拆除,城市社会排斥依然或多或少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自身的物质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在城市安身立命,因此,他们很难有效融入城市社会,而不得不“漂浮”于城乡社会之间。
3、精神迷茫,心理矛盾。
他们的精神生活要么找不到归属感,对前途迷茫无措而消极颓废、得过且过;要么游离于城乡社会边缘地带,不受任何一方约束、规制而脱序、失范;要么二者兼而有之。
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结构性矛盾及成因分析农民工这个群体文化生活总体贫乏。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文化需求较低,这是由城市社会文化供给与农民工文化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
农民工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和社会文化供给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的形成农民工文化建设的结构性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民工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文化需求来看,农民工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追求文化娱乐生活,并且这种需求越来越强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排解、闲暇时间缺乏精神寄托的情况下,心理咨询也成为农民工的一个重要需求。
2.社会针对农民工的文化供给不足。
无论设施和文化项目,许多企业不能提供文化服务,而社会非商业的娱乐配套设施还比较少。
浅论“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人文综合素质的培训
等的政治权利 现在开始增多的劳资
多 数 新 生 代 从 小 就 衣 食 无 忧 .没 有 受 过 什 么 苦 . 些 独 生 子 女 . 小 娇 有 从 生 惯 养 . 们 在 城 里 打 工 . 耐 力 和 他 忍
发展 空 间 : 们 追求 个 性独 立. 工 他 找
作 不 仅 看 工 资 水 平 .更 看 重 工 作 环 境 和 发 展 前 景 .把 谋 生 手 段 与 实 现
87 比以前 高 出 85 .%. . 4个 百分 点 和
2个 百 分点 .但 与 现代 非农 行 业对 劳动者 的要 求相 比新生 代农 民工 的 文 化水 平仍 然较低 4看 待 问题 的 角度 、 理 问题 . 处 的方 法不 同 。 耐挫 折 能力 差。 他们 的 父 辈进 城打 工 . 管 遇到很 多 困难 , 尽 吃 了很 多苦 . 有很 多不 如意 . 比城里 人 干得 多却挣 得少 . 时还 遭歧 视 . 有 但 通过 纵 向比较 .总觉得 比在农村 好, 比其他农 民好 . 因而 比较 能够接 受 城里 的不公 平待 遇 对 于 一些工
求 也发 生着 变化 第二 次全 国农 业 普 查报 告显 示 .农 民工 初 中文化 程 度 占 7 .% . 高 中 文 化 程 度 占 01
不 同 老 一代农 民工为一 家人 的生
存 被 迫 离 乡 . 的 是 打 工 挣 钱 . 新 目 盖
代农 民工 问题 ” 新生 代农 民工 ” “ 一 词 第 一 次 在 中 央 的 正 式 文件 中 出
一
、
“ 生 代 农 民 工 ” 特 点 新 的
商, 并渴 望通 过打拼 , 当老板 、 买车 、
购 房 、 妻 生 子 、 城 市 落 户 。 正 娶 在 真
文化素质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文化素质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代农民工的主体提高文化素质是其发展的根基,所以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工作与生活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其提高职业素质、文明素质等,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一、国内学者对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现状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2.6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到全部外出总数的近60%,农民工市民化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释放城镇化红利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胡杰成是这样定义的: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包括制度市民化、经济市民化,而且还要实现社会与文化市民化。
赵睿(2009)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容应该是多元的,农民工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工价值观念转变和文化的融合是农民工真正实现向市民转变的主要判断标准。
还有一些学者则关注如何推进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这个问题,比如,蔡昉和都阳认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是实现农民工从城乡两栖到定居城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唐踔则从社会保障视角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显然,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传统农民走向现代市民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由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其次农民工在生活观念、思想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转换。
显然,农民工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第二阶段能否顺利实现,即对农民工实现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化。
综合当前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人们较多地关注如何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即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使其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而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则更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本文则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这个视角,来分析文化素质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阻碍并提出提高文化素质的具体措施,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打下良好基础。
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
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仙居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实际调研,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社会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社会各界重视程度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从政策层面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精神文化生活的资金和时间、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使其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基本职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建议,对于社会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改善对策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他们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关爱农民工群体,丰富农民工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爱农民工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为代表的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等原因已陆续离城返乡,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而且在今后二十年间,他们将成为我国各大产业工人的主体人群。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对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较高。
从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因此,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并寻找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眼下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位于台州与温州、丽水、金华三市的交汇处,全县经济主要以手工业、化工、旅游等几大产业为支撑。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及重塑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及重塑【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催生的特殊群体,在其身上产生的文化冲突引发了对于城市文化的怨恨、乡土文化的拒绝和主流文化的怀疑等文化认同危机。
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需要通过公民文化自觉教育、大众传播理念革新以及和谐文化体系建设等途径达致。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危机;路径陈占江(湘潭大学社会学系,湖南湘潭411105)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于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绝对数量已达1亿之多,正在实现农民工代际结构的历史性替嬗。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力量,有着一定的农村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双栖人”。
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新生代农民工所历经、遭际的文化冲突远甚于他们的父辈和城市同辈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竭力挣断农村文化的脐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文化。
然而现实又将其置于一个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尴尬状态,成为“不能回家也不愿回家的乡村子弟”。
新生代农民工由文化冲突而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城市文化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的动机和传统农民工有着很大的不同。
传统农民工的“根”在农村,对于家乡有着强烈的依恋,进城打工的目的在于增加收入、赡养抚育、建房造屋、改善生活等,属于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候鸟”。
传统农民工对于城市的依恋并不强烈,“生存理性”统治着传统农民工的精神世界。
与之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仅仅满足于生存和赚钱,“发展理性”引领着其行为取向,他们向往并认同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文化,期求在城市生根发芽,追求一种迥异于父辈的生活方式。
然而一种新的文化生成往往伴随着与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一个社会群体融入另一个社会群体也往往会遭到各种社会排斥。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陌生人”在努力适应和融入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来自城市的制度排斥、经济排斥、身份排斥和文化排斥,部分媒体在有关农民工的报道中对其进行“污名化”处理,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形象和传统农民工一样难以摆脱“愚昧、狭隘、肮脏、犯罪”等字眼。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教育需求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比较高 , 对个人在 城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 。但他们没 有经 历过农村 的艰苦生活 , 耐受 力低 , 乏甚 至没有 务农 经 工作 缺
收稿 日期 1 1 —1 2 1 0—1 0 2 基金项 目:0 年河南省 政府 招标课题 (0 3 9 21 1 2 1 7 ) 1 B
提 高他们 自 身的文化素养和职 业技 能 , 需从思 想观念 的转 变、 构建城 乡文化教 育体 系、 发挥职 业院校 的作 用等 方面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 育需求。 关键词 : 新生代农 民工 ; 市化 ; 城 文化 需求 ; 对策
中图分 类号 :7 5 G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7 3 ( 0 2 0 0 0 —0 10 — 8 6 2 1 ) 3— 0 3 3
文化素质 的提高对经济 发展具 有 重大 的意 义。既关 系到 我 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 也是新生代农 民工 在实现 由农 民向城市市 民转变过程 中的一个 突出问题 。因此 , 对其文 化
制度上却 没有 把他 们视为城市的一员 , 而是其所生活 的城 市
主流社会 之外 的“ 边缘人 ” 边缘人 ” 。“ 的尴尬身份也使长期 生 活在城 市“ 福利 城堡 ” 中的城 市市 民, 将新 生代农 民工视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教育需求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 慧 林
( 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 河 郑州 4 0 1 ) 50 1
摘
要 : 生代农 民工的文化教 育是其 市民化过程 中的 突出问题 。现 阶段 新 生代 农 民工文化需 求不再仅仅 局 新
限 于娱 乐消遣 , 而是有较 高层次追求且具有 多样性 。新 生代农 民工的文化建设既要与其社会 生活条件相适应 , 又要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及重塑
・
4l ・
理 论 研 究
2 1 . 0 14
后, 和其父 辈相 比 , 现 代 文化 影 响 较深 , 乡土 记 受 且 忆淡 薄 , 村 生活 经历较 少 , 于 乡土社 会 中的生 活 农 对 方式 、 风俗 习惯 、 人情 礼 仪 、 间信 仰 、 值 观念 、 民 价 思 维方 式等 认 同度不 高 ,没有产 生对 乡土 文化 的归依
一
城 市 文 化 的过 程 中 常常 受 到 来 自城 市 的 制度 排 斥 、 经济 排斥 、 份排斥 和 文化 排斥 , 身 部分 媒体 在有 关农 民工 的报道 中对 其进 行 “ 名 化 ” 理 , 污 处 使得 新 生代 农 民工 的形 象 和传 统农 民工 一样 难 以摆脱 “ 昧 、 愚 狭 隘、 肮脏 、 犯罪 ” 字眼 。 等 新生 代农 民工在城 市 的文化 际遇受 到两 种力量 的影 响 : 一种是 城 市文 化不 断地将 其往 外 推 , 一种是 农 村 文 化 的力 量将 其 往 回拉 , “ 拉 ” 在 推 中使 得新 生 代 农 民工 的文 化心 理处 于钟 摆状 态 。城 乡文化 之 问 的 巨大差 异致 使新 生代 农 民工难 以在 短 时期 内融 入 城 市 生活 ,两 种文 化 间 的对 立和 冲 突则使 其产 生 矛 盾 纠 结心 理 。 尤其 在城 乡发 展失 衡 的 中国社会 , 城市 文化 作为 一种 强 势文化 对 于农村 文化 表现 出前 所 未 有 的傲慢 与偏 见 ,强化 了新 生代 农 民工 的文化 自卑 感。 调查 发现 , 生代农 民工对 于城 市文化 有 着爱恨 新 交 织 的复杂 心 理 ,情 况极 端者 甚 至引 发 了激烈 的反 社 会 行为 。
理 论 研 究
2 1 4 0 1.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研究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研究【摘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清除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观念、资金、社会组织角色缺位等障碍,发挥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养成、价值理念塑造、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桥梁作用。
文章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注重员工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特色等三个方面给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桥梁;环境;障碍;弱势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近2亿农民进城务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已日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的追求和梦想,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思想开放活跃,渴望融入城市。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意味着我国在政策、法律层面上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加快了步伐,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成为新市民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城市融入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文化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和重要切入口。
基于此,尽快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发挥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养成、价值理念塑造、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将为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文化融入和城市适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首先要清除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障碍。
目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障碍主要有:(一)观念障碍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通过学习技能掌握扎实技术,逐渐向技术人员、高技术人员的转变以达到在城市的安居乐业,是最有可能也较稳妥的出路。
然而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率高,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即使能够做到“敬业”,也很难做到真心“爱岗”。
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这种趋势并没有使得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与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些人被称为农民工,其中不乏新生代。
如何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提供保障,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文化需求、政策保障、教育培养、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
一、文化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在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工作的同时,也带着自身的文化需求。
他们需要获得城市文化的熏陶,了解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思维。
在城市生活中,他们需要接触到多元文化,从而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
此外,他们还需要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艺术品和文化产物。
而如果缺少这些东西的支撑,他们可能会失去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首先需要关注文化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让他们了解到城市文化所具有的众多优秀品质,不断开拓自身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
二、政策保障新时代的政策保障是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生存水平。
政策保障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更需要保障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同时,政策保障还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制定。
例如,对失信用人或者欠薪老板的打击惩罚、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加强劳动保障等都是政府应该着重关注的方面。
只有政策保障跟上,才能真正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城市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三、教育培养教育培养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先行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中心,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长期职业发展机会,让他们在城市公司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
教育培养还应该包括精神教育。
政府应该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充分了解中华文化,有所感悟。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新生代农民工是指那些出生于1980年后的农民工,他们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年轻的劳动力。
他们以其年轻、热血、朝气蓬勃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重点分析乡村文化活动和社交娱乐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乡村文化活动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追求精神享受的重要方式之一。
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在乡村,他们会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例如文艺演出、舞台剧、戏曲演出等。
这些活动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的快乐,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交圈子和人脉网络。
此外,乡村电影院也成为农民工们放松身心、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
他们常常组织观看电影,并通过电影与其他农民工进行交流和分享,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社交娱乐方式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们市区化工作后,会利用业余时间寻找各种社交娱乐方式。
其中,文化咖啡馆、运动场所等是他们常去的地方。
在文化咖啡馆,他们可以看书、上网、与其他年轻人交流,增长见识和开阔视野;在运动场所,他们可以进行各种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同样也可以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此外,一些新生代农民工还会通过参加旅游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活动都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追求精神满足的平台。
此外,互联网在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们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寻找精神支持和满足。
例如,他们会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通过各类音乐、电影、综艺节目等网络媒体,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文化涵养。
他们还会通过在网上参与讨论、交流和分享,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
他们通过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寻找各种社交娱乐方式以及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与道德担当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与道德担当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觉悟。
本文将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和道德担当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认同和道德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和冲突。
他们来自农村,文化背景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在城市生活中需要适应和融入城市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展现出了较高的文化自觉,他们努力学习城市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1.1 学习城市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接触到了更广泛和多样的文化。
为了适应城市生活,他们努力学习城市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学习,他们逐渐了解和认同城市文化,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1.2 融入城市生活在学习城市文化的过程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成功地融入了城市生活。
他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方式,与城市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通过融入城市生活,他们更好地融入了城市文化,展现出了较高的文化自觉。
1.3 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
他们不仅学习和认同城市文化,还保留了自己的农村文化特色。
在城市生活中,他们既是城市居民,也是农民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担当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展现出了较高的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在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展现出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1 遵守规章制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他们尊重工作环境和他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展现出了较高的道德担当。
2.2 尊重他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新生代农民工展现出了较高的道德素养。
他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利益,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农民工文化实施方案
农民工文化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生产的重要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群体整体上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因此,为了促进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质提升,有必要制定并实施农民工文化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 增强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感;3. 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和文化交流;4. 推动农民工群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实施内容。
1. 文化教育培训。
通过设立农民工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开展文化知识、文学艺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 文化活动组织。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激发其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文化交流合作。
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与城市居民、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合作,促进社会融合和文化共享。
4. 文化政策支持。
加大对农民工文化事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相关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为农民工的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农民工文化实施方案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2. 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对农民工文化事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农民工的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3.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加强对农民工文化实施方案的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农民工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实施效果评估。
建立健全的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农民工文化实施方案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六、总结。
农民工文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提升,增强其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感,促进社会融入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推动农民文化素质提升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新农民
推动农民文化素质提升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新农民在当代社会中,农民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相较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推动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新农民,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从教育、文化活动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动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
一、加强农民教育教育是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农民获得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加农村学校的数量和质量。
政府应该增加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此外,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农民的实用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除了教育,农民的文化素质还需要通过文化活动来提升。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读书分享会、手工制作培训等,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办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阅读和学习的场所。
通过这些活动和设施的引导,农民将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农民文化素质提升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贴。
比如,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文化奖励基金,资助农民参与文化创作和表演,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提供更多便利的政策措施,如图书借阅、电影放映、艺术培训等方面,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总结起来,要推动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新农民,需要从加强农民教育、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够逐步弥补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农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农村发展,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有文化内涵的新农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心得:新生代农民工亟待公共文化服务(最新)
工作心得:新生代农民工亟待公共文化服务(最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指明了文化强国的途径、路线、方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特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进城务工青年群体。
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在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接受更好的公共文化滋养,引导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需要。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首先就是加强这个阶级基础和执政根基建设。
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重要政治基础。
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民工自身诸多不足的制约,其重要政治基础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虚化、弱化、边缘化的现象。
因此,通过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为其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农民工素质,才能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强调的“素质上提高”的要求,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农民工队伍。
只有这样的一支新生代农民工队伍才能切实发挥好应有的政治基础作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培育路径探析
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培育路径探析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是农民对我国文化的肯定与坚守,它对于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作用下,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建构现状不容乐观。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与文化建设培育农民文化自觉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标签:农民群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农村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农村文化呈“荒漠化”趋势,农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缺乏。
这阻碍了农村社会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建构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成效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必须着力培育广大农民的文化自觉自信。
一、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概论“文化自觉”概念首先由费孝通先生指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取向。
”〔1〕“文化自觉”要求人们准确认识民族文化以及正在萌生创造的新文化,同时辩证对待外来文化,逐步增强文化辨别能力,提高文化素质。
“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肯定与自豪感。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反映了人们对我国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体现了人们对国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坚定信心,是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
农民群众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进程。
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是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对象,体现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认知、反思与构建,是农民文化素质和价值观念的“温度计”与“晴雨表”。
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使命凸显增强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的现实价值。
首先,它能够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
现代新型农民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就是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民主法治素质。
农民群众经过文化反思、觉醒和构建,增强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素质,进而培育较强的文化自觉自信是达到这些要求的必然路径。
关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建议
关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建议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我省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约1300万人,占全省农民工总量的62.4%,且多为省内流动,87%来源于省内农村,54%在本市范围内流动。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注重经济收入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技能提升、休闲娱乐、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追求个性化时尚,关注自身权益,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文化参与意愿,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他们带有普遍性的利益诉求。
但受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生活环境等自身因素限制,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水平仍很低。
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共有共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成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代表共青团界、青联界提出三点建议:一、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建议把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体目标,纳入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
鼓励文化企业、文化服务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走进公共文化场馆,参加公共文化活动。
充分保障农民工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日常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
强化用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增加文体设施投入,开展职工文体活动。
二、完善政策,呼吁社会关心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注重大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树立和宣传农民工典型,促进社会正确认知农民工群体,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艰辛,努力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偏见,真正把人文关怀转化为关心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行动。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正确认识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生活特点,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高尚文明的城市生活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治理使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遭受的身份歧视和文化排斥,导致他们与外界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互动不足,形成封闭的孤岛化的文化生存状态,严重压抑着农民工的文化诉求。
农民工因文化资本的缺乏总是被文凭和技能门槛挤到较差的职业和行业中,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工资待遇普遍低下,这从经济上、精力上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过高的精神文化追善扶持奖励机制,从农民工的实际文化需求出发,用“种文化”的方式大力扶持农民工自办文化团体,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企业、社区以及文化馆(站)等应为他们免费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场所,以此提升农民工文化自主参与、自发创造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以文化重塑农民工形象。
“一个平等的、宽容的社会,自然会培育出身在其中的每一群体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农民工的文化自觉不仅需要内在的自我觉醒,更需要一个平等、宽容的、有利于激发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外在社会文化环境,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和推进。
加快制度推进
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也是农民工因身份排斥而缺少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只有真正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同城待遇”,农民工才会有归属感和安稳感,在此基础上激发其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力。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的缺乏是导致农民工文化自信心不足和文化自觉意识不高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和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一是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整合社会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并引导和鼓励其进行就业规划和自主创业。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支持、利用和监督,建立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制度,引导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应适当增加科普教育、社交技巧、城市生活常识、市民公德、城市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同时着力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融入城市的能力。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
文化权益是保证农民工在城市实现自身发展与进步的文化基础,涵括文化发展权、文化创造权、文化成果享有权和文化认同权。2011年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这是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等公益场所要加大免费开放力度,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展览、培训,加强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利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数字文化服务。
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大多不重视农民工的文化建设,而政府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缺失和文化消费供求渠道的不畅,也使农民工找不到参与文化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在这样的文化生存状态下,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自觉只能是心动而很难变为行动,他们无力挣脱现实的束缚,实现自我人生规划,反而陷入城市社会和自我的双重排斥之中。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与父辈相比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眼界更高,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求生存,更多地是为了学技术、长本领,寻求在城市发展空间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的文化诉求较高,权利意识也较强。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城市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在现实中跌跌撞撞,强烈的融城愿望与城市高高的门槛,较高的职业期望值与企业更高的素质要求等矛盾的碰撞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自知之明,能够意识到自身文化素养和技能的不足,必须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占总数9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省意识,如果社会能够适时地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需求供应渠道,让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学习方向,并付诸实践,形成“文化自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就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分散性较强以及面对城市公益文化服务设施普遍存在“心理门槛”等特点,媒体应成为农民工触摸城市脉搏的重要窗口,成为弥合长期以来城乡隔阂的文化之桥。一方面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农民工广泛了解,尽早尽快地走出“文化孤岛”。另一方面媒体应大力弘扬农民工的正面形象,通过对农民工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等正面的宣传与报道,弘扬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更正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增强农民工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注与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
随着农民工的代际转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拉着拉杆箱”悄然登上城市打工舞台,与“扛着蛇皮袋进城”的父辈们相比,他们具在潜在的文化转型能力以及更高的人生追求。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接受了初中、高中、中专或职业教育,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能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信息,而且他们年轻、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快,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度高,具有强烈的发展意向,因此有着潜在的文化转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