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论热点: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一)
l 正确的政绩观
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追求政绩没有错,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政绩,追求政绩为什么?
1. 名言警句
正确的政绩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为民造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政绩观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恪守为民之责。
上届的政绩,下届的包袱。
2. 什么是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指的是对政绩的总的认识和看法,通过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态度。
3. 当前官员创政绩存在的问题
(1) 重硬轻软
(2) 重长轻短
(3) 重显轻隐
(4) 重易轻难
(5) 重局部轻全局
4. 如何评价政绩?
在当前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是评价和衡量政绩的基本尺度。
(1)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追求政绩的动机是什么?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推进。而不是将GDP增长视为追求政绩的唯一指标,导致有增长无发展,这样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错误的。
(3)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是否布局合理、动态平衡。是否做到了五个统筹。
(4)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政绩的取得是否以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5. 如何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1) 解决好政绩为谁创的问题,做到执政为民创佳绩。
(2) 解决好创什么样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发展求真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创造政绩。
(3) 解决好靠什么创政绩的问题,做到转变作风务实绩。
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考评
量政绩。考核班子和干部,既重视硬件,
更重视软件;既看显绩,又看潜绩。
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二)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
1. 名言警句
求真务实 建设服务型政府
以民为本 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机关作风 打造服务型工商
深化政务公开 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 塑造政府新形象
构建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 当前政府职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政企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在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甚至包办代替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经济管理方式方法亟待改变;
(2) 一些政府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有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
(3) 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
3. 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责任/法治/透明/公正/高效/廉洁
4.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2)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3)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4)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三)
热点现象切入点一:大部制改革(体制机制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较为薄弱,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领域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制约监督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从经济方面看,政府作为经济事务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那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遇到阻力,受到制约。大量事实表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不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就难以建立;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不打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就难以形成;政府管理方式不转变,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就难以健全;政绩考评体系不科学,单纯追求GDP增长速度、粗放增长方式、环境资源矛盾等深层次问题就难以克服。
从政治角度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切入点。改革政府机构,有助于理顺党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有助于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为公民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的管理创造条件;将过多包揽的事务回归社会,有助于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和内容,发展基层民主;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助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社会发展看,我国现阶段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深层次社会矛盾开始显现,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保、住房、公平分配、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强。只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事关系,才能形成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治理的局面;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解决好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才能有效化解新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大局,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思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2. 大部门体制的内在优势
所谓 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是指将职能相近的部门整合重组为一个较大部门而形成的政府组织形式,以减少机构重叠、部门职能交叉,增强综合协调能力,使政府组成部门的数量保持适中精干。
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部门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实行大部制,有利于优化组织结构。经验表明,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有着内在联系,政府职能变化了,机构设置也要相应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简了许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健全了宏观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同时逐步增设了环保、社保、信息、能源等新的管理部门。这些逐步健全和增加的机构,是政府履行职能所必需的,但也出现了分工过细、机构扩张的趋向。实行大部门体制,将职能相近的部门重组为大部门,既可保证政府有效履行各项职能,又能防止机构数量不断膨胀,形成精干高效的现代政府组织结构。
实行大部制,另一个着眼点是提高政府效能。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配置脱节、多头重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性障碍。例如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实行大部制,从体制上减少职能交叉现象,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责任,无疑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3.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1) 要做好公共服务文章,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例如,北京市于2007年初推行公交一卡通,实施廉价公交政策,廉价公交风暴很快在全国各地得到响应。北京市的廉价公交政策就是公共服务的典型产品。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标志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作为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机构设置、职能确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健全公共政策体系,维护、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医改方案,典型的公共服务产品)
(2) 要把法治观念根植于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要做到组织法定、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捷、诚实守信。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政府职能的设定,应当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实现机构、职权、责任、编制的法定化。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无法定依据,不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决定。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当事人,正确行使行政裁量权。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除涉及保密以外,原则上都应
当公开。实施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应当严格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简化办事程序,方便当事人。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具有公信力,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3) 群策群力,加速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现代行政管理系统正确组织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标志。权责一致,就是要做到有权必有责,实行权责对等。分工合理,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责交叉、政出多门。决策科学,就是要健全各级政府决策机制,使各项重要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认识规律,符合施政规律,减少决策失误,从制度上保证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的科学。执行顺畅,就是要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执行,消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监督有力,就是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四)
热点现象切入点二: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
1. 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1) 铁本事件反映了分利化改革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制度化建构。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与监督机制也是重要的制度根源。目前,中央与地方关系还缺乏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和法规,严格的可操作性的惩罚手段与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 宏观调控成为中央与地方博弈的拉锯战,地方的拉力明显增大。
地方政府对于宏观调控的基本态度是:对我有利的我执行,对我不利的,要么不执行,要么曲解执行,要么只是落实在文件上,不落实到行动中。
(3) 地方保护主义有增无减,严重影响到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出现了地方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采取上有对策、下有对策的策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变形。
二是地方政府之间互相攀比,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恣意扩大预算外的基建规模,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
三是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手段,实施地区经济封锁,人为割裂市场,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
(4) 中央与地方在财权和事权上的不匹配
2. 根源
地方政
府行为的三种模式:
好心办好事--仙女半仙女模型
好心办坏事--不确定模型
坏心办坏事--巫女模型
3. 战略对策
(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应当建立一种行政契约关系,用法律手段推进制度建设。
(2) 推进立法进程,以《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来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化关系;
(3) 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协商共进的机制;
(4) 中国的省市区之间的应该建立公平贸易的市场机制、互补和互惠的产业与消费结构;
(5) 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建立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税制度。
热点现象切入点三:华南虎照片事件、汶川地震、《信息公开条例》
(信息公开,透明化、法制化)
1. 文件支撑:
以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知情权为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8年5月1日正式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
信息公开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二是公开信息的真实性。
舆论普遍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将有助于防治腐败,推动各地政府进一步向民主型、开放型、服务型转型。同时,对公民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保障,也必将唤起公民参与公共政治的民主热情。
2. 理论支撑: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
3. 热点事件支撑:
(1) 华南虎照片事件:突出反映了公开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反映的本质是信息公开的程序问题,涉及政府的公信力、职业操守和监督公权等问题,
新闻联播对此的短评是《倡导诚信,塑造政府公信力》
(2) 汶川地震的信息公开:突出反映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五)
热点现象切入点三: 三鹿奶粉等事件引发的问责风暴(责任政府、法治化)
问责风暴是对民意的尊重
行政问责制度尚需完善,要明确问责的内容
问责要常态,程序要更透明
热点现象切入点四:北京交通限行政策引发科学决策问题(决策的科学化)
第一,增加社情民意反应程序(制度)。通过民情信箱、民情热线、民情恳谈会等形式,把群众对交通限行的意见,收集起来,为决策作参考。
第二,增加调研、论证程序(制度)。政府应广泛展开有关交通限行政策的调研工作,将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经过专家论证,按照相关程序提出方案。
第三,增加社会听证程序(制度)。听证制度对于促进和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意义重大。在政
策选择中引入了听证程序可以解决政策制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可以广纳民意,争取民心,增强政策选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四,增加社会公示程序(制度)。交通限行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出台前要向公众公示,从而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热点现象切入点五:重庆市政府妥善处理出租车罢运事件
(主要考察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结合利益分析法来剖析此事件)
1. 出租车运营受阻的原因
重庆市政府表示有四,一是出租汽车企业与驾驶员利益分配存在矛盾;二是出租汽车租价结构不合理,等时费用过低;三是出租汽车加气难现象未得到彻底解决,引起出租汽车驾驶员不满,思想情绪极不稳定;四是非法车辆营运猖獗,要求政府加大打击力度,保护合法经营出租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