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唐代文学史》课件

《唐代文学史》课件
唐代戏曲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唐明宗的“梨 园”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代戏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如歌舞戏、滑稽戏等, 为后世的戏曲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戏曲的主要剧种与代表作品
唐代戏曲的主要剧种有参军戏、五方 狮子舞、踏摇娘等,其中参军戏是最 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影响
唐诗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 一,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
03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的发展与演变
初唐时期
受南朝文风影响,追求文采华丽,内 容多写景抒情。
盛唐时期
逐渐摆脱南朝文风,注重表达思想, 反映社会现实。
中唐时期
文风转向古朴,强调文以载道,关注 社会问题。
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与作家
代表作品
《霍小玉传》、《莺莺传》、《李娃 传》等。
作家
陈鸿、白行简、蒋防等是唐代传奇小 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 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传奇小说的艺术特点与影响
艺术特点
唐代传奇小说具有文辞优美、情节曲折、描写生动、结构严谨等艺术特点,其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展现了 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影响
唐代散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之一。
04
唐代传奇小说
唐代传奇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唐代传奇小说起源于六朝的志怪小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逐 渐从志怪小说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式。
发展
唐代传奇小说在发展中,受到了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逐渐从单纯的 志怪转向了描绘人情世态、展现社会风貌的方向,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唐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唐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绪论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隋唐五代十国宋581 618 907 960一、唐代文学风貌(一)各种文体的全面发展。

1、诗歌。

《全唐诗》收录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

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以上,而且质量极高,有许多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

唐诗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段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2、散文。

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

后来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文22896篇。

现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新增未收文1100余篇。

3、小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传奇”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4、俗讲与变文:由于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而出现。

5、词:由于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而产生。

(二)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家。

《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家。

《诗薮·外编》(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开放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华夷如一的思想,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2、人才选拔制度:开科取士及其他(如入地方节镇幕府)。

3、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兼容。

(二)唐代士人生活的影响。

1、漫游之风。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之风4、贬谪生活。

唐代的文学史

唐代的文学史

唐代的文学史唐代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及作品,被后世称为“唐诗宋词元曲”。

在唐代文学史上,又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618年-710年)是唐朝建立后的文学起步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还带有浓厚的风俗、民歌的色彩。

著名的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人,他们在诗、文、歌谣等方面都有所成就。

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据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文章,被誉为“千古第一序”。

盛唐时期(710年-750年)则是唐代文学的巅峰时期,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唐诗,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等大家。

李白擅长写豪放派的诗歌,他的诗歌情感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极强。

而杜甫则善于写现实主义的诗歌,他的作品多是关于民生、国情等方面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时期其他著名的作家还有白居易、王之涣、贾岛等人,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

中晚唐时期(750年-907年)是唐代文学的后期,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衰落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体裁则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小品文、笔记、杂记等一系列新的文学体裁。

代表人物也更加多元化,有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等。

这个时期文学的创新和多元化,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唐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宝贵的一段历史。

它涵盖了从文学起步期到巅峰时期再到后期的不断创新,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与指引。

唐代文学的杰出作品具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虽然唐代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遥远过去,但是它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唐代文学发展的历程

唐代文学发展的历程

唐代文学发展的历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和风格的演变。

首先是初唐时期(618年-690年),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主要以诗歌为代表。

初唐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对古代传统文化进行了推崇和传承,同时也表现出了时代的宏伟与繁华。

唐初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有王勃、杨炯、杜牧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盛唐时期(713年-755年)成为了唐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逐渐扩大,国力日盛,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

盛唐时期的文学以诗歌为主,兴起了“诗仙”冠名之谓,深受文人们的推崇。

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包括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唐代晚期,中唐时期(mid-Tang,757年-835年)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由于盛唐时期社会动荡以及安史之乱的影响,文人们思想感情的表达开始具备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民间生活、社会现象和个人体验,作品数量也大幅增加。

杨炯、温庭筠等人的创作突显了个体情感和现实主义的风格。

晚唐时期(835年-907年)的文学发展以诗歌以外的文体较为活跃。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如刘知几的《唐才子传》等。

此外,唐代晚期还开创了辞章体散文的新篇章,如韩愈的《乐章集》。

晚唐文学的地位虽然不及盛唐,但展示了多元化和超越传统的特点。

总的来说,唐代文学经历了由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的发展
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有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也催生了其他文体的繁荣。

唐代文学的影响力持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文学史·第四章 诗仙李白

唐代文学史·第四章 诗仙李白

2、主题的含蓄性、丰富性。
胡应麟所谓“《蜀道难》、《远别离》等篇 出鬼入神,惝怳莫测”,即是说本诗主题含 蓄朦胧 讽玄宗幸蜀 言险著戒,非专指一人一事 即事名篇,别无寓意 寄托作者功业难成,仕途坎坷的感慨 反映诗人忧国之思,揭露时弊
3、层次和线索
(1)层次
①(开头—“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 开辟之难。 以三个感叹词、两叹句起笔高歌,接着运用了 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 写蜀道开辟的艰难。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 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或因声名,或因人荐(一说 吴筠,一说玄宗妹玉真公主 即持盈法师),天宝元年 (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 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初时心情兴 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 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贤能之士屡遭 排斥和迫害。而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 能阿谀奉承,因遭受谗言诋毁,天宝三载(不 满两年),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辞官 离京。
以安陆为中心,开始其干谒与漫游生活,历江夏、襄
阳、洛阳,北上太原,南下隋州,曾上书安州裴长史
、韩朝宗,希求荐用,失败。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
②西入长安求仕。
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736-737) ,西入长安求
仕,同样失败。
《古风》中有好几首(如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
、《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大道 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都集中表现这个时期的愤 激不平情绪。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
③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离开长安,再次漫游,从梁、宋而洛阳、

唐代文学史·第六章 中唐诗歌

唐代文学史·第六章 中唐诗歌
33




(3)闲适诗的内容 A、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 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如他被贬之后写的《题浔阳楼》、《读谢灵运 诗》、《宿简寂观》、《咏意》等诗,都能以审 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 排遣忧愁,超然物外,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的 特点。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 趣悠长,活泼可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 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2
(2)知足保和的心境渊源





A.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 他炼丹服药,诵经坐禅,释、道二家在他的人生态 度、生活情趣中都留下了甚深的印记。 B.也源于根深柢固的浅俗思想。 他的很多闲适诗,都热衰于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 俸禄挂在嘴边,千篇一律,令人生厌。 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 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17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2)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 重内容轻形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 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 核而实,使来之者传信也,其体质而肆,可 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3)写作方式。 写作新乐府,即事名篇,首章标其题,卒章 显其志。

18


6
第一节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元白诗派的形成 二、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主张 三、白居易讽谕诗的得与失 四、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

7
一、元白诗派的形成
1、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 王建等。 2、他们之所以形成一个流派,主要原因有两 个: ①都写了许多写实性的“新乐府”诗: ②风格都是通俗平易。

唐代文学史的演变及其特点

唐代文学史的演变及其特点

唐代文学史的演变及其特点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唐代文学的演变和特点,不仅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笔浓墨。

本文将从唐代文学的演变轨迹与特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唐代文学的演变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唐代文学的形成,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积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思潮在唐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此时期的文学特征标志着文艺从实用型向审美型的转变,在文学形式、风格和主题上也有了重大变化。

2. 新旧诗体的竞争唐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由继承到创新的过程。

唐初文学以关注题材和修辞为主要特点,其中由骈文逐渐演变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等常见诗体。

不久后新诗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形成新旧诗体的竞合。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代表新诗,他们不仅挂念着国家和天下万民的疾苦,同时也表达了开阔志向和个人情感。

3. 散文的兴起唐代不仅有权威的史学家和政治家,还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

唐代的散文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题记、书信、游记、议论、随笔等。

散文在主题、风格和技巧上也有所突破,比如集中关注“清贫”的题材、注重语感的文学手法等都成为唐代散文的重要特点。

二、唐代文学的特点1. 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唐代文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以自由、个性和渴望为代表的生命力贯穿了整个时期。

其中论“景”的诗词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更是贯穿了唐代文艺发展的全过程。

2. 关注社会和人民情感唐代文学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进程和政治事件,还特别注重表现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情感。

文艺家们通过自身创作表现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和人民的疾苦、一腔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心声。

他们出发点是“影响世俗”,以诸如《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体现人物的感情。

3. 体裁丰富、艺术造诣高超唐代文学成就不仅来源于其思想、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在于体裁丰富、技法高超的特点。

唐代文学作品多达数十万篇,诗歌、散文、律赋、词曲等各种文学体裁均有涌现,这为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盛唐的文学史简介概括

盛唐的文学史简介概括

盛唐的文学史简介概括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盛唐的文学史进行简介,以帮助读者了解盛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重要作家。

一、背景介绍盛唐时期,即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唐朝的鼎盛时期。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盛唐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文人墨客纷纷涌现,为盛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文学特点1. 唐诗的繁荣盛唐时期,诗歌成为最为流行和受到重视的文学形式。

在这个时期,诗歌家们追求意境的独特表达,注重音韵的和谐和意象的生动。

著名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王维等。

2. 散文的兴盛盛唐时期,散文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

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记叙、议论和描写等。

同时,散文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韩愈、柳宗元等是这一时期的杰出散文家。

3. 文学与政治的交融盛唐时期,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文人们在作品中对国家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展现了他们对时局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

三、重要作品及作家1. 杜甫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以真实、深沉、抒发社会艰难之情而闻名。

他的作品包括《登高》、《月夜忆舍弟》等,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社会的弊病以及人民的苦难。

2.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具豪放风格的诗人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文采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生动的描绘,如《静夜思》、《蜀道难》等。

3. 韩愈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散文家,他的作品多涉及散文、辞章等多种文体。

他的文章思想严谨,语言精炼优美,他的代表作品有《师说》、《希旨》等。

4. 柳宗元柳宗元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散文作品以议论文为主。

他倡导实用主义的文风,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讨论,力求通过文学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主要作品有《封建论》、《赤壁赋》等。

四、盛唐文学的影响盛唐时期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学史·第三章 盛唐诗人群体

唐代文学史·第三章  盛唐诗人群体
16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 光、音乐家的听力、禅家的意趣把握山 水,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所以他的山水 田园诗 不仅 “ 诗中有 禅 ”、 “诗中 有 画”,而且,都是有声画。
17
4、炉火纯青的语言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 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 致精工的刻写。 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 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 不错采镂金,雕字琢句,追求整体意境的 塑造,给人总体的印象和感受。王维笔下 的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个个细部的 描摹,而是浑然一体的气象,更易唤起读 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章
盛唐诗人群体
盛唐诗坛概况
一、盛唐诗歌分期 可以安史之乱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二、前期 盛唐诗歌前期的主流是积极浪漫主义,李白 是最伟大的代表,呈现“笔力雄壮,气象雄 浑”(《沧浪诗话》)、主题多样的特征。
2
二、盛唐诗歌前期
1、边塞诗派(以七言为主)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为代表。 从艺术风貌上又分为两个群落: ⑴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人的诗具有 清刚劲健之美, ⑵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诗具有慷慨奇伟之美。 2、山水田园诗派(以五言为主)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诗歌风貌较为统一,呈现静逸明秀之美。
34
(二)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清新自然,不尚雕饰。 2、气象雄浑,境界阔大。 3、富有生活气息。 4、语淡而味浓
35
1、清新自然,不尚雕饰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 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 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唐诗别裁》) 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 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

唐代文学史

唐代文学史
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
二、“四唐”说旳演化历史
➢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最早对唐诗旳演变做历史论述旳是唐代末年 旳诗人和诗论家司空图。他在《与王驾评诗书》 中,对唐诗发展各个阶段旳代表诗人都作出了简短 旳评价,勾勒了唐诗盛衰变化发展旳基本面貌。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五体”辩: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
➢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 顽若愚,似骄似激。院止三 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 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 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 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鬣 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空。
王绩《醉乡记》
➢ 醉之乡,不知去中国其几千里,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 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朔寒署;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清, 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渐渐。与鸟 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器械之用。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 而沓然丧其天下,觉得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 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 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 失路而道夭,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阶级 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 氏之职,司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槽 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 爱道者亦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十数人等,并游于醉乡, 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觉得酒仙云。嗟呼,醉乡氏之俗,其 古华胥氏之国乎?其何以淳寂也如是。今余将游焉,故为之记。
永徽之时,虞(世南)、魏(征)诸公,稍离旧习,王、杨、
卢、骆,因加漂亮,刘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 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

(完整版)唐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唐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唐代文学史年表618年 - 690年- 元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文学蓬勃发展。

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705年 - 712年- 武则天时期,文学活动达到巅峰。

代表作品有骆宾王的《浣溪沙·游蕲水亭记》。

716年 - 755年- 敬业期间,文学进一步繁荣。

代表作品有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微雨零风》。

756年 - 863年- 安史之乱,文学受到影响,但仍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名篇问世。

863年 - 907年- 晚唐时期,文学再度复苏。

代表作品有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韩愈的《师说》。

907年 - 960年- 宋朝建立,是唐宋交替时期,文学继续蓬勃发展。

代表作品有李煜的《长恨歌》。

960年 - 979年- 末帝时期,文学持续繁荣。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

979年 - 984年- 宋太祖时期,文学达到巅峰。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赋》。

984年 - 1024年- 文学进一步繁盛,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24年 - 1085年- 文学逐渐衰落,虽有苏轼、苏辙等名家活跃,但已经步入宋代。

1085年 - 1279年- 南宋时期,文学有所复兴,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梦令》。

1279年 - 1368年- 元代,虽然崇尚汉族中原文化,但文学受到强烈的外族影响。

1368年 - 1644年- 明代,文学继续发展,代表作品有文徵明的《山居秋暝》。

1644年 - 1912年- 清代,文学有所衰落,代表作品有纪晓岚的《鸳鸯浦望月怀山南李白寄京东》。

在唐代的漫长历史中,文学是繁荣而多样化的。

无论是诗歌、杂剧、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众多杰出的作品问世。

这份年表只是对唐代文学史的一个概括,不能穷尽其中的辉煌和细节。

唐代文学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一.唐代文坛出现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

1.诗歌成就突出。

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

2.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将散文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文运动的内容一是提倡文以致用,从以前的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二是虽言复古实为创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

大批文人的努力,使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

3.由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成的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开始成熟。

4.唐代讲唱艺术和话本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5.晚唐开始出现词这种新的文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

1.唐代国力强大、政治安定,既给文学发展以物质基础,又使士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表现出坚实的思想风貌。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严羽《沧浪诗话》)3.文化上打破士族门阀垄断的局面,寒素登上文坛,创作群的扩大也带来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扩大。

4.社会思想开放活跃,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

其次,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

唐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在内容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在形式上,追求辞采声律之美。

3.文章体裁变化扩展,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另外,唐代作家的大胆创新精神,迎来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在众多文学形式中,成就最突出的还是诗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

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唐诗繁荣的表现1.作家作品数量极多且大师辈出。

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
1
第一节 唐代文学繁荣盛况及原因
❖ 一、唐诗繁荣的表现
❖ 1.诸体皆备
❖ 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作品数量多
❖ ⑴数量众多
❖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收录共2200余家, 录诗共四万八千余首。
❖ 比从先秦《诗经》到南北朝诗的总和多出两 三倍。
❖ ⑵作家如云,名家辈出
❖ 3.繁荣局面贯穿了唐朝的各个历史时期
❖ (1)科举制度促使文学的繁荣
❖ ① “以诗赋取士”影响了整个社会
❖ 有力地刺激了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 文化得到普及,形成了整个社会重视文 学的风尚。
❖ ②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 ③“行卷”、“纳卷”、“温卷”对文
学创作有影响
.
5
❖ ④科举制度造成了漫游之风
❖ 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 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二、初唐四杰的创作特征及其诗歌主张
❖ (一)四杰生平及创作 ❖ 王 勃(650-676) 27岁; ❖ 杨 炯(650-694) 45岁; ❖ 卢照邻(634?-689 ) 56岁; ❖ 骆宾王(623-684?) 62岁。
.
20
四 杰 擅长诗体 代表作
❖5、文学自身的发展
.
7
第二节 唐诗的发展进程
❖ 一、四分法的来历 ❖ 1、南宋:严羽
❖ 诗有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 唐体。
❖ 2、元:杨士弘
❖ 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唐音》中分 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 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
8
❖ 3、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 田园山水诗派: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 建、祖咏、裴迪等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唐代文学绪论课件 (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唐代文学绪论课件 (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唐代文学绪论课
件 (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世界文学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唐宋文学更是中
国古代文学史的巅峰之作。

唐代文学可以说是唐宋文学的开端,也是
唐代文坛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本文就唐代文学进行一些简单介绍。

1. 唐诗
唐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诗歌形式,唐代诗歌起伏跌宕,
擅长描写神怪幻境,代表作有李白、杜甫、王之涣、杜牧等名家名篇。

唐代诗歌以风雅之姿、写意之美,言简意赅、意蕴深厚而闻名于世。

2. 唐词
唐代词则强调意境、神韵和音乐感,以赋予感情、情调的特点来表达
人间万象,代表作有王昌龄、白居易等名家的词作。

唐代词形式灵活
多变,多以小令、长短句、独体词等多种形式表达,是中国古代文学
的精华之一。

3. 唐小说
唐代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神怪小说流传
至今,代表作有《聊斋志异》、《搜神记》等。

唐小说主题丰富多彩,叙事技巧高超,语言朴实自然,成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瑰宝。

4. 唐散文
唐代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唐代散文特点是概括深刻,将人生百态描写地淋漓尽致,代表作有韩愈、刘禹锡等名家的散文作品,如《师说》、《陈情表》等。

综上所述,唐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他们的思想精华、人文内涵和艺术风格都无可比拟。

唐代文学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唐代文学史

唐代文学史

唐代文学史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以笔为剑,书写了一幅幅恢弘壮丽的文学画卷。

唐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唐代文人对人类生活、人情世故、人性善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他们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长恨歌》以王昭君的爱情悲剧为题材,表达了人间真情和宫廷权谋的复杂纠葛,引人深思。

在唐代文学中,诗歌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唐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李白、杜甫、王之涣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诗歌既有豪放洒脱的风采,又有深沉凄婉的意境,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除了诗歌,唐代文学还包括了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

散文以李密、韩愈等为代表,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议论社会时事的政论文,又有抒发个人情感的随笔。

小说方面,唐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作品,如《梁公九思》、《长恨歌传》等。

这些作品以其生动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文化交融的时期,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汇聚于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皇宫、官府、学院等都成为文人们交流创作的场所,使得唐代文学得以蓬勃发展。

唐代文学史是一幅璀璨辉煌的画卷,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人类文明的珍贵贡献。

通过研读唐代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精神追求。

唐代文学史的辉煌成就将永远为后世所传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文学史题库一、名词解释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

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

风格自然清新,意境淡远闲适。

写景状物工致传神。

2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长于七言诗歌的创作。

他们执着功名,关注世事,在世务中寻觅人生价值。

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神奇瑰丽,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歌颂将士不畏艰苦,抗敌御辱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表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代表诗人有韦应物、刘长卿、“大历十才子”等。

大量作品表现了孤苦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和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诗歌转向淡远的情致和细致省净的意象,虽有风味但骨气顿衰。

4大历十才子指的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他们的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在生活态度上,不再像前辈盛唐诗人那样充满兼济理想,真正的兴趣也不在政事,而是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与景物。

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的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冷清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5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诗歌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

主要成员有:韩愈、孟郊、张籍、等。

他们有明确的理论主张:一是“不平则鸣”一是“笔补造化”。

审美理想: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其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传统诗教,在诗歌理论史上影响较深。

6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创作主张为重写实、尚通俗,主张向民歌学习。

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

其远源可溯至诗三百中“风”诗和汉乐府民歌,近源受安史之乱以来具有写实精神创作的影响,尤其是深受杜甫的影响。

7初唐四杰共同活跃于初唐文坛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他们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

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对诗歌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8,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9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转奇闻异事。

以愉悦性情为旨归,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

在语言和修辞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二、简答及论述题1王孟山水田园诗特色及二人比较答:孟浩然:1、清新自然,不尚雕饰。

2、气象雄浑,境界阔大。

3、富有生活气息。

4、语淡而味浓。

王维:1、诗中有画,(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细微的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使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融入其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清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诗中有禅,(他的一些作品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渗入了禅宗佛理的关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3、诗中有声(王维工于音律,善于描摹大自然的声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4、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比较:1、王维无我之境与孟浩然有我之境的分别2、王的理性的思索与孟感觉上的愉悦3、王诗笔法的精工秀丽与孟诗疏朗清淡4、王诗意境的幽深与孟诗闲适幽远5、抒情的委婉含蓄与率真直露(6在体照自然方面,王多静默观察,融汇绘画技法,孟诗意象多以动态物象为中心7在体裁方面,王维多律绝,孟诗多五古和无言近体。

)2高岑诗歌特色及二者比较答:高适:1直面现实,具有慷慨悲壮的美。

(2叙事、描写与议论抒情一体)3重观察思考,具有理智的冷静4纵横跌宕,气质沉雄,骨力浑厚岑参:1纵横跌宕,舒卷自如2意奇、语奇、调奇之美3情真意切,深沉细腻(4 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古题而自立新题)(比较:同:1 题材上,二人都以边塞诗著称。

2 风格上,二人都具有雄浑豪壮的特点。

3 形式上,二人都以七言歌行著称。

异:1 内容上,高适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岑参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及描写边塞风土人情2 风格上,高适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参以歌颂将士的勇敢和描写异地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3 抒情方式上,高适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参则长于描写,多寄情于景。

4 语言方面,高尚质朴,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

5 形式上,高诗严整,对仗工稳;岑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

6 创作方法上,高多用写实手法;岑近乎浪漫主义。

)3李白的思想答:1 强烈功名心,儒家用世思想,不愿走科举道路,希望平交王侯,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2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重要地位,近千余首诗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

3人格: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4李白乐府、歌行、绝句的特色答:乐府:1、大量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

2、李白的乐府诗,处处有“我”在,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个性。

3、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歌行:1浓厚的抒情意味,以主观情感和意象为轴心。

2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形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创造出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3句式富于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显示出回旋震荡昂的节奏旋律凸显气势和力度,呈现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4 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气。

绝句:1、自然含蓄、富有情韵。

2、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

3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居多,也写得最出色。

4受乐府民歌影响较明显。

5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答:1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2喷发式的抒情方式,尽显作者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以及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情感。

3语调抑扬顿挫,富于节奏变换,如行云流水。

4想想变幻莫测,发想无端。

5诗歌创作中多壮美意象,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而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

6.杜甫的人格答:1、热爱家人。

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月夜》)“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2、珍视友情:如:“江南瘴疠地,逐容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梦李白》)3、同情民众: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家贫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又呈吴郎》)4、忠君爱国: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5、热爱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7对杜甫诗歌“诗史”的理解答:第一、杜诗“诗史”的含义1、“善陈时事”,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有些事还可补史之失载。

2、不但提供了史的事实,而且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3、抒情诗中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第二、杜诗“诗史”的性质:(1)“以韵语纪时事”(杨慎语)。

(2)个人经历与社会变动两条线索紧密结合,既有个人中的世界,又有世界中的个人。

“诗史”的叙事艺术:、1力于细部描写,对于人、物、心情精心刻画,细微处见真实。

2从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抒情性。

3既有具体的场面,又有广阔的社会背景。

4不仅叙述事件,还把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5表达自己对时事的感想和看法。

8杜甫对格律诗的贡献答:1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2以组诗的形式表现3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4句与字的锤炼,加大字与句的容量;常用倒装、叠字,使句式富于变化。

9杜甫诗歌的地位1、集大成,他的身上集中了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等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

2、变唐调。

3 、开后世。

杜甫精于炼字炼句:杜甫诗中还善于引用俗语、方言,10元白诗派的诗歌主张1、诗歌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2、诗歌应该“感于事”、“动于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3、强调形式通俗、语言浅显。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寄唐生》)11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1“不平则鸣”说。

2“笔补造化”,3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4韩孟诗派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性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12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及特色{见书本268-269}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

对于物象的色彩和情态,李贺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设色奇绝,涉想亦奇绝。

诗歌中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得其笔下的诸多意象都呈现出一种哀感顽艳甚或病态美的特征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

特色: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

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

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

13《长恨歌》的艺术魅力答《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诗人从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展开描写,但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感动人心。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1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因受佛教变文和道教仙话故事的影响,大量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使文章生动流转,奇绝瑰丽。

2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而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生动摇曳,达到了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极富艺术感染力。

3 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回环往复,层层渲染,真切而不黏着,流利而又隽永。

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4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

另(1 采用歌行体,平仄协调,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多处采用顶针手法,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音韵和谐。

2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与抒情叙事紧相配合的写景状物),层层渲染、情节曲折(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丰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