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法规笔记
中级统计师考试笔记
中级统计师考试笔记一、考试介绍中级统计师考试是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性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统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内容涉及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通过考试,考生可以获得中级统计师资格证书,具备从事统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考试科目中级统计师考试科目包括《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和《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
其中,《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主要考察统计基础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主要考察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三、考试内容1.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本部分主要考察统计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等。
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如《统计法》等。
2. 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本部分主要考察统计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技能,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
四、备考策略1. 制定学习计划备考中级统计师考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建议分阶段进行复习,先打好基础,再逐步深入学习。
2. 多做练习题做题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
建议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难度,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级统计师考试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因此,建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保持心态平和备考中级统计师考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遇到困难时,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身体健康。
中级统计师考试考点汇总
中级统计师考试考点汇总一、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一)统计学原理。
1. 统计调查。
- 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用于搜集特定时点或时期现象总量资料。
例如全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它能够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
分层抽样适用于总体各单位差异较大的情况,它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2. 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 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某个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
组距分组时要确定组距、组数等。
例如,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组,组距可以设为10分,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成绩的分布情况。
-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频数分布表展示数据在各个组中的分布频数,而频数分布图(如直方图、折线图等)则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分布特征。
直方图适合展示连续型变量的分布,其矩形的高度表示频数或频率。
3. 数据特征的测度。
- 集中趋势测度。
- 均值:对于未分组数据,均值等于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
它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例如,一组员工工资数据中,如果有个别高管工资极高,会拉高平均工资。
- 中位数:将数据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当数据分布偏态时,中位数比均值更能代表数据的集中趋势。
-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对于分类数据,众数是最常用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 离散程度测度。
- 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是各数据与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它们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数据越分散。
- 离散系数:用于比较不同均值或不同计量单位数据的离散程度。
离散系数等于标准差除以均值。
(二)经济学基础。
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价格等。
例如,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对于正常商品的需求会增加。
2021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
2021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关键归纳统计和数据●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是相关数据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搜集数据、分析^p 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一组概念、标准和方法。
2、统计分析^p 数据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怎样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含:(1)参数估量(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特点:只反应现象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含分类变量和次序变量。
●只反应现象分类特征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假如类别含有一定次序,这么变量称为次序变量。
次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不一样类别,而且还能够表明现象之间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特点:能够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含有明确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关键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全部是以数值形式出现,有些数值型数据只能够计算数据之间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能够计算数据之间绝对差,还能够计算数据之间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用途。
8、数据按获取方法不一样分为:(1)观察数据(2)试验数据9、观察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察所取得数据,在数据取得过程中通常没有些人为控制和条件约束。
10、试验数据:通常是在科学试验环境下取得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起:(1)经过直接调查或试验取得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直接起;(2)她人调查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数据,这是数据间接起。
12、数据直接起:(1)统计调查(2)试验法●经过统计调查得到数据,通常称为观察数据。
●利用试验法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产生应该是随机。
中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教材笔记
中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教材笔记中级考试分两部分《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包括三个模块 统计方法、会计基础知识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统计工作实务》包括两个模块 统计法统计实务。
《统计工作实务》之统计法规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统计法是以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 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统计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表式、统计编码等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 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统计与数据●统计就是用来处理数据得,就是关于数据得一门学问。
1、统计学:就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与由数据得出结论得一组概念、原则与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得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就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与描述得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得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得特点:只反映现象得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得大小与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与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得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得顺序,这样得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得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得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得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得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与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得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就是以数值得形式出现得,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得用途。
8、数据按获取得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就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得数据,在数据取得得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得控制与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就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得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得来源:(1)通过直接得调查或实验获得得原始数据,这就是统计数据得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得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与汇总后公布得数据,这就是数据得间接来源。
12、数据得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得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统计师之中级统计师工作实务考试重点归纳笔记
统计师之中级统计师工作实务考试重点归纳笔记1、根据《统计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 )。
A.补充性的国家统计标准B.部门统计标准C.行业统计标准D.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正确答案:D2、统计人员应当对其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 ( )负责。
A.准确性B.一致性C.真实性D.完整性正确答案:B3、已知某城镇失业人数为12000人,就业人数为38000人,则该城镇失业率为()。
A.31.58%B.68.42%C.64%D.24%正确答案:D4、《统计法》的调整对象是统计活动中的( )。
A.统计调查对象B.各类社会关系C.统计调查项目D.统计调查机构正确答案:B5、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适用没收违法所得的统计违法行为是( )。
A.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B.拒绝提供统计资料C.未取得涉外调查许可证进行涉外调查D.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的正确答案:C6、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微企业划分办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从业人员小于10人或营业收入小于( )。
A.50万元B.100万元C.20万元D.10万元正确答案:A7、2008 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为( )。
查看材料A.53.2%B.43.9%C.44.0%D.52.3%正确答案:D8、《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统计工作的需要,在国家统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 )。
A.报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B.报国务院批准C.报国家统计局审批D.报国家统计局备案正确答案:C9、下列哪些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A.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统计资料B.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C.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自行修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D.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D10、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统计与数据●统计就是用来处理数据得,就是关于数据得一门学问。
1、统计学:就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与由数据得出结论得一组概念、原则与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得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就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与描述得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得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得特点:只反映现象得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得大小与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与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得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得顺序,这样得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得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得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得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得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与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得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就是以数值得形式出现得,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得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得用途。
8、数据按获取得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就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得数据,在数据取得得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得控制与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就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得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得来源:(1)通过直接得调查或实验获得得原始数据,这就是统计数据得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得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与汇总后公布得数据,这就是数据得间接来源。
12、数据得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得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2022年中级统计师统计法基础教材笔记
中级考试分两部分《记录基本理论及有关知识》涉及三个模块记录措施、会计基本知识和经济学基本知识《记录工作实务》涉及两个模块记录法记录实务。
《记录工作实务》之记录法规第一章记录法基本知识一、记录法旳基本含义1.记录法是调节记录部门在管理记录工作、进行记录活动过程中与其她有关方面发生旳社会关系旳行为规范旳总称。
2.记录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旳记录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录法》广义旳记录法则涉及了所有规范记录活动旳记录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献。
二、记录法旳特点1.调节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记录法调节对象旳特殊性是与其她部门法相比而言旳这也是记录法之因此区别于其她部门法旳主线所在。
记录法是以记录部门在管理记录工作、进行记录活动旳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节对象。
记录法调节对象旳复杂性是指记录法所调节旳社会关系既有纵向旳管理关系也有横向旳指引关系既有记录机构内部旳管理关系也有记录到社会生活旳各个领域从而使记录活动中产生旳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旳内容具有专业性。
记录法旳专业性是指记录法律制度中涉及着大量有关记录工作旳技术性规范如记录调查制度、记录原则等这些规范是记录法律制度旳重要构成部分。
三、记录法旳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记录工作推动记录工作旳现代化进程目前国内旳记录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措施、登记表式、记录编码等还存在某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旳问题。
根据《记录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旳记录原则保障记录调查采用旳指标涵义、计算措施、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记录编码等旳原则化国家记录原则由国家记录局制定或者由国家记录局和国务院原则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旳部门记录原则报国家记录局审批。
部门记录原则不得与国家记录原则相抵触。
国家有筹划地加强记录信息化建设推动记录信息收集、解决、传播、共享、存储技术和记录数据库体系旳现代化。
《记录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记录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记录人员旳专业素质保障记录队伍旳稳定性记录人员应当具有与其从事旳记录工作相适应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步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记录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记录人员旳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中级统计师考试3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打印版)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第二章●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的特点: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中级统计师-统计业务知识打印版(统计法)
中级统计师-统计业务知识打印版(统计法)一、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的科学。
统计学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的广泛应用及其相关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1 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而样本是从总体中选取的一部分。
1.2 参数与统计量在统计学中,参数是描述总体的指标,统计量是描述样本的指标。
1.3 变量变量是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或特征,分为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
1.4 度量尺度度量尺度是对变量所属类型的分类和描述,分为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隔尺度和比率尺度。
二、统计学基本原理2.1 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从总体中以一定的概率和方法选择出的样本。
在进行随机抽样时,必须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2.2 中心极限定理中心极限定理是指在满足条件下,样本的平均值趋近于总体的均值,同时样本的标准差也趋近于总体的标准差。
2.3 泊松分布泊松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它表示在一段固定时间内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
2.4 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一种连续性分布,它是以均值为中心对称的钟形曲线。
正态分布在统计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2.5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以统计方法为手段,根据随机抽样的样本来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的方法。
在假设检验中,需要确定显著性水平和检验的假设。
三、统计学应用3.1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指对样本或总体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
3.2 调查数据质量检验调查数据质量检验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检验和评价,以判断数据是否可靠和有效。
3.3 网络调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网络的调查越来越受到关注。
网络调查的优点是样本量大、成本低,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3.4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指对数据进行计算和模型分析,以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3.5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通过图像、图表等形式将数据呈现出来,以便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四、统计资料的表达4.1 数据报表数据报表是将数据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知识笔记:人口统计汇总一篇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知识笔记:人口统计汇总一篇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知识笔记:人口统计 1●人口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人口的出生、成长、衰老、__的生命过程;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人口作为社会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特征。
1、人口总数:是在一定时间、区域、口径范围内的全部人口数。
2、平均人口数:是反映一定时期人口平均水平的指标。
●平均人口数是把每天(或每月、每季)的人数相加,除以日历日(月、季)数求得。
在人口变化均匀的前提下,还可以用年初人数和年末人数的算术平均数,或用年中人口数代替年平均人口数。
3、常住人口:是指居住本地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人口。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本地暂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外地人暂时居住本地的人口。
4、现有人口: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的住于该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
●现有人口包括外来暂时人口,不包括本地暂时外出的人口。
5、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加数与当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一般用‰表示。
●人口自然增加数是当期的出生人口减__人口的净额。
●平均年龄小,标志着低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大;平均年龄大,标志着高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大。
6、老年人口系数的计算公式: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总人口×100%7、负担系数:是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 岁人口的比例。
8、人口的性别比例:是以女性人数为100,计算男性与女性的比例,表示每100 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
9、总迁移率:是迁移的__占人口总数的千分比。
10、总迁移率的计算公式:总迁移率=(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0‰11、出生率的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2、结婚(离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离婚)率=一年内结婚(离婚)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3、人口普查表分为:(1)普查表短表(2)普查表长表●普查表长表根据__的办法,抽出10%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笔记
统计方法笔记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第一节:统计的含义一、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
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二、统计的应用(一)统计的应用领域统计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语言。
第二节、数据类型一、变量与数据变量的特点是从一次观察到下一次观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把观察数据记录下来就是数据。
二、数据类型(一)定性变量(数据)与定量变量(数据)(1)定性变量定性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性数据。
定性变量的特点: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分类变量: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分类变量观察结果就是分类数据;分类数据只能用来区分事物,不能用来表明事物之间的打下、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
顺序数据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不论它的数据是用数值表示还是文字表示,都存在一定的客观顺序,一定可以按照大小、高低、优劣进行排序。
顺序虽然可以比较大小,却无法计算相互之间大小、高低或优劣的距离,不能用来反映事物在数量上的差异,因此,从本质上将,顺序数据仍然是定性数据的一种;2、定量变量定量变量也称为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量数据。
中级统计师考试-3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私藏)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方法知识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6、定性变量的特点: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
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
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历年统计师(中级统计工作实务)考试笔记讲义
历年统计师(中级统计工作实务)考试笔记讲义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一节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具体地说,统计法规定了统计的组织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活的、统计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统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统计调查者的职责、职权,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或不履行职责、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理解点:1.统计法不是统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2.统计法作为我国行政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原则、特点和作用,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根据法律效力不同,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
第一节统计法律这里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该法律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从2005年起,《统计法》开始第二次修订工作。
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统计法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法规笔记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2、统计调查对象包括:(1)国家机关(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3 )个体工商户(4)个人3、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2 )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4、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2)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统计数据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
•完善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法律制度,是此次统计法修订的重中之重。
•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制度,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1、统计法律法规的四种形式:1)统计法律2)统计行政法规3)地方性统计法规4)统计行政规章2 、统计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1983 年12 月8 日通过,1996 年 5 月15 日第一次修订,2009 年 6 月27 日第二次修订,自201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3 、统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1987 年发布实施,2000 年第一次修订,2005 年12 月16 日第二次修订。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等决定和命令,由国务院发布,与行政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4、地方性统计法规: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5、统计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省级政府,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政府制定。
如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
第三章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3)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5)统计资料保密原则2、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的内容: (1)统计管理体制应当是集中统一的的 (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 •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关键的就是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3、独立的统计机构的标志:(1)在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单设的职能机构。
(2)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独立行使统计工作职权,独立履行统计工作职责。
(3)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独立支配、使 用和管理人、财、物。
•对发往基层单位的全面定期统计报表, 必须严格控制。
凡通过抽样调查、 重点调查、行政记录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定期全面统计报表。
4、统计信息社会共享:是指统计调查者对所收集到的统计资料,除依法保密的部分外,都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以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作用。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信息, 应当予以保密。
•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任何单2)保障统计工作独立性原则 4)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2 )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第四章统计管理体制1、统计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政府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
2、集中型统计体制的优点:(1)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调查,节约调查经费,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2)独立于各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负责统计工作,较易做到客观公正,能有效避免主管部门的行政干扰。
(3)易于建立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
3、分散型统计体制的优点:统计工作与主管部门结合密切,对客观情况的变化反应及时,主管部门认为必要的统计调查可以及时进行。
•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了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
•部门统计系统的编制和干部由部门自行管理。
•县级以上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事业费,国家统计事业编制的经费,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的各项经费,由中央财政拨付,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
•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在统计业务上由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以完成国家调查任务为主,同时也可以接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委托进行调查。
第五章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1、统计机构:是指从事统计调查、统计数据加工整理、统计分析预测、统计信息咨询、统计协调管理等活动的组织。
2、统计法关于统计机构的设计的规定: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设立派出调查机构;县级以上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3、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独立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包括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统计局和县级以上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
•国家统计局是主管全国统计工作的国务院直属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受本级政府和上级政府统计机构的双重领导,在统计业务上以上级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为主。
4、统计人员:是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政府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乡镇(街道办)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
•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
•统计人员应当对其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统计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
5 、统计人员的职权:1)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2)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是指具有填报义务的统计调查对象在报送统计资料时,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第六章统计行政许可制度1、统计行政许可的项目:(1)统计从业资格认定( 2 )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3)涉外社会调查项目审查2、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是针对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提出的专业资格要求。
3、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职责: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负责编制考试大纲、考试命题、制定考试管理办法和考务规则等问题;统一设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统一制定编号规则;依法撤销已经授予的统计从业资格。
省级政府统计机构是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县级政府统计机构是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经省级政府统计机构决定,可以由设区的市政府统计机构承办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4、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程序:(1)申请(2)受理(3)审查(4)决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必须有相对方的申请才能实施。
5、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1)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 )统计法基础知识。
•已具备会计与统计核算、统计实务专业大专,统计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可以免于参加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的考试。
•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单的人员,应当自收到领取考试合格成绩单通知之日起二年内,向承办机关提出统计从业资格申请。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加盖省级政府统计机构印章。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具备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
•中国境外的组织、个人需要在中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的,应当委托中国境内具有涉外统计调查资格的机构进行。
此涉外调查机构是依法取得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
•国家统计局和省级政府统计机构为涉外调查机构进行资格认定的机关。
6、申请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1)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2)经营范围或业务范围包含市场调查或者社会调查内容;3)具有熟悉国家有关涉外调查管理规定的人员;4)具备与所从事涉外调查相适应的调查能力;(5)在申请之日前一年内开展三项以上调查项目,或者调查营业额达到30 万元;(6)有严格、健全的资料保密制度;(7)在最近两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
•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三年,涉外调查机构需要延续许可证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 日前向原颁发机关提出申请。
•经批准的涉外社会调查项目,不得擅自变更;需要变更的,涉外调查机构应当就变更部分向原批准机关提出申请。
•经批准进行的涉外社会调查,应当在调查问卷、表格或者访谈、观察提纲首页显著位置标明并向调查对象说明如下事项:涉外调查许可证编号;调查项目的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本调查为调查对象自愿接受的调查。
第七章统计调查管理1、统计调查项目的分类:(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2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3、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审批和备案规定:1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单独制定或由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备案。
(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备案。
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分为三种情况: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单独制定;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由省级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由省级以下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省级政府统计机构审批;由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报本级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4、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原则:(1)必要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 )可行性原则5、统计调查制度:是指实施统计调查必须遵守的技术性规范。
•统计调查制度一经批准或者备案即产生法律效力,统计调查应当按照依法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
6、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的标志:(1)表号(2 )制定机关(3 )批准或者备案文号(4 )有效期限7、统计调查的方法:(1)周期性普查(2)抽样调查(3 )全面调查(4)行政记录•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