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23陕西高考语文试题
![2023陕西高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80f877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d.png)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陕西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陕西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8b326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e.png)
陕西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1年陕西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2021年陕西高考语文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b48dc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3.png)
2021年陕西⾼考语⽂答案解析⼀、现代⽂阅读(36 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 3 ⼩题,9 分)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中信息的能⼒。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仔细辨别真伪对错。
C 项,以偏概全。
⽂中第 4 段说“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本的⽂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本层⾯也是成⽴的”,也就是说远读的⽅法也适⽤于单篇⽂本。
那么 C 项所说的“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规模的⽂本集合还是单篇⽂本”就不严密了。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法的能⼒。
A 项所说⽂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本,理解错误。
⽂本第⼆段开头所述区分“技术” 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理解”,理解⽂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
3.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本观点、态度的能⼒。
做此类题时,第⼀步,把握题⼲信息要点;第⼆步,选项逐⼀对应⽂本相关语句,核对、⽐较、分析,最后判断正误。
A 项说⼈⽂研究主体,在数字⼈⽂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向计算机的转变。
与原⽂⽭盾,原⽂说“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本基础上所建⽴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句话,⼈的阅读不可替代”。
C 项所说的数字⼈⽂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本都进⾏数据化并做研究,缩⼩了⽂本概念内涵和外延。
数字⼈⽂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本进⾏数据化,⽽对⼤规模的⽂本集合进⾏数据化研究。
D 项“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数据时代⽂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其中“⽂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依据。
(⼆)实⽤类⽂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对⽂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
陕西高考 语文试题及答案
![陕西高考 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cd3d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1.png)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阅读下列短文,根据短文内容,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1)不久前,在我国北京举行的2019年国际大学生摔跤锦标赛上,一位异乡客省得从三次摔倒中爬起来并拿下冠军。
这位名叫顾恺的小伙子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背后却有着一段心酸的经历。
(2)顾恺是我国一个小县城崇德中学的学生,今年刚刚考入北大。
顾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由于生家条件的限制,他能上学的确实很不容易。
(3)在顾恺成长过程中,父亲曾是他最大的支持。
父亲经常告诉他:“争取的机会,年轻人是要抵达的。
”这让顾恺坚信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够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的境况。
(4)顾恺备战北大入学考试时,突遇到了无法忍受的打击。
在健康状况下降的情况下,顾恺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颅内疾病,医生告诉他,如果不立即动手术,后果将不堪设想。
(5)这个消息对于顾恺来说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可他并没有放弃。
他努力为高考做着最后的准备。
术后恢复的日子里,顾恺都用来补习自己薄弱的科目。
(6)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顾恺如愿考上了北大。
然而,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
感到失望的他决定退学。
而就在顾恺准备离开北大的时候,他看到了学校的广告牌上“国际大学生摔跤赛”五个大字,这激起了他的斗志。
(7)顾恺通过与教练的商量和自己反复琢磨,决定参加摔跤比赛。
他在艰难的比赛过程中,从三次摔倒中艰难地爬起来并打败对手,最终夺得了冠军。
(8)“我所尝到的胜利滋味是那么甜美,特别是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病痛和打击以后。
”顾恺坦言,他用这次拿下的胜利告诉世界,有信念、坚持、努力的人,在任何困难之前,仍然是无坚不摧的。
1. 顾恺能够战胜困难发挥出色,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A. 顾恺拥有贫寒农村的生活经历。
B. 顾恺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决心。
C. 顾恺得到了学校的全力支持。
D. 顾恺享受了学习的便利条件。
2. 顾恺参加摔跤比赛的原因是什么?A. 他发现自己对摔跤很感兴趣。
陕西高三高中语文高考真卷带答案解析
![陕西高三高中语文高考真卷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31f8fa4a7302768f9939b8.png)
陕西高三高中语文高考真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A.③②①⑥⑤④B.③⑥⑤②④①C.⑤④①③②⑥D.⑤②④⑥①③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3.(09年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节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二、作文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
陕西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6a7b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d.png)
陕西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第一部分:语文第一节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In the comic strip Peanuts, Charles M. Schulz drew some characters that seemed to fit the personalities of his own children. Actually, the name of Charlie Brown, the hero, came from one of the boys in his Sunday school class.Charlie Brown was a typical child in many respects. He was not particularly good-looking. He wore glasses. He had a big round head with almost invisible hair. He was shy and often felt fearful.The name of C harlie Brown’s dog was Snoopy. Snoopy seemed to have a number of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t times he was just a "regular" dog. At other times he imagined he was a World War I pilot in pursuit of the Red Baron. An ordinary tree served as the image of his imaginary dogfighting plane. Surprisingly, his spirit and imagination never failed him.Charles Schulz said that he did not know why, but Snoopy was his most popular character. Lawyers often used Snoopy as an example when they spoke to the public. When someone used Snoopy in a joke, Schulz received a royalty (版税). Wanting to please the lawyers, he drew a cartoon picture of Snoopy holding a briefcase.Lucy, Charlie Brown’s sister, was a nag (唠叨). She was constantly finding fault with other characters, particularly poor Charlie Brown. Schulz gave this unpleasant character a seemingly simple and harmless name: Lucy van Pelt. Peanuts fans always wanted to tell Lucy what they really thoughtof her, but they could not. They were too polite!Charlie Brown frequently found himself in trouble. He often worried about his school grades, his physical condition, and his popularity. But somehow, even his failures made him more likable.1. How did Charles M. Schulz come up with the name for Charlie Brown?A. It was after the name of one of his own children.B. It was the name of one of his childhood friends.C. It was the name of a boy in his Sunday school class.D. It was after the name of a famous comic strip artist.答案:C解析:根据第一段中的信息Charles M. Schulz drew some characters that seemed to fit the personalities of his own children. Actually, the name of Charlie Brown, the hero, came from one of the boys in his Sunday school class.可知,Charles M. Schulz根据他周日学校班级中的一个男孩的名字来命名了Charlie Brown。
陕西省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含答案)
![陕西省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2545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f.png)
陕西省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陕西文学的是:A. 《白鹿原》B. 《平凡的世界》C. 《废都》D. 《红楼梦》2. 下列诗人中,不属于唐代的是: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辛弃疾3. 下列文学流派中,不属于现代文学的是:A. 骈文B. 新感觉派C. 伤痕文学D. 现实主义4. 下列成语中,来源于陕西的是:A. 指鹿为马B. 破釜沉舟C. 一日千里D. 马到成功5. 下列作品中,作者为陕西籍的是:A. 《围城》B. 《子夜》C. 《边城》D. 《人生》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陕西话属于北方方言。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5ba633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6.png)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
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cef03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d.png)
语文试题试题试题及语文及答案陕西高考语文陕西高考高考2215010本试卷共题,共分,共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全才性——那就是的博大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他、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a0343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d.png)
XX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消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拟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消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消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消灭给人看”。
这种消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消灭,抗争与拼搏表达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那么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消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消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那么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屡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间隔。
023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附解析(详细)
![023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附解析(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3063442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f.png)
2023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附解析(详细)2023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附解析202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第一步,要充分了解教育部和自己所在省级招办公布的录取政策,了解根据高校招生计划与考生分数所划定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及根据高校招生计划与考生分数所划定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第二步,将自己的高考成绩比对省级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各科类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招生录取的重要指标。
考生将自己的高考成绩来比对,达到了哪个批次分数线,才能选择对应批次的大学。
第三步,将自己的高考成绩比对相应批次大学的往年录取分数线,当高考成绩刚刚达到该大学近几年的录取分差波动范围之内,只能选择大学中分数较低的冷门专业或服从专业调剂。
第四步,将自己的高考成绩比对本省(区、市)和本中学考生的位置,预测大学的当年录取分数线。
第五步,综合个人情况,科学选择定位。
考生还应以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理想志向、实力水平等的个人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选择大学、选择专业。
高考填报志愿的五大误区1、片面根据分数填报志愿很多人肯定提出质疑,不根据分数填报那根据什么来填报呢。
当然高考分数是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如果只以当年的考试分数和去年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进行对比,这就太片面了。
在填报志愿时,需要从这几点进行分析,该高校在考生所在省市近三年的实际录取分、平均分以及专业录取最低分;该高校在本省市的招生计划,一定要分析今年的计划和往年计划是否有变化;再查看招生简章里的录取规则,是否有专业级差;然后根据自己的位次(请注意不是分数),来参考往年该位次的录取学校和专业。
2、只看校名不看专业很多考生或家长一看到学校名称里有“地质”、“石油”等字样,就认为这样的学校不能报,肯定都是艰苦的专业,还有的考生或家长认为带有林业、农业等字样的校名就业前景惨淡,还有一些是对外省的学校不了解,只要学校不是在大城市,直接就不报了。
其实要认真研究学校的专业,看看自己喜欢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汇编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245ff26e650e52ea5518988a.png)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陕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陕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65b2b44693daef5ff73d13.png)
(Word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指导(2025年)
![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指导(2025年)](https://img.taocdn.com/s3/m/8fbff59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0.png)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从何而来(一)引言宇宙的起源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课题。
从古至今,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如“大爆炸说”、“稳态说”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介绍目前普遍认可的宇宙起源理论——“大爆炸说”。
(二)大爆炸说大爆炸说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
在宇宙诞生之前,所有物质和能量都集中在这样一个极小的区域内。
大约138亿年前,这个奇点开始膨胀,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后,宇宙经历了从热到冷、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三)宇宙膨胀大爆炸说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宇宙膨胀。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宇宙中的星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
这种现象被称为“红移”。
红移现象表明,宇宙在不断膨胀。
(四)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爆炸说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5年,美国科学家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首次观测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这种辐射是宇宙早期大爆炸留下的余温,它遍布整个宇宙,为宇宙起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五)宇宙大尺度结构大爆炸说还解释了宇宙大尺度结构。
观测数据显示,宇宙中的星系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结构,即星系团、超星系团和宇宙网。
这种结构与大爆炸后物质分布的预测相符。
(六)结论大爆炸说已成为目前普遍认可的宇宙起源理论。
尽管这个理论还存在一些未解之谜,但它为人类认识宇宙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1.下列关于宇宙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B. 宇宙起源于一个“黑洞”C. 宇宙起源于一个“星系”D. 宇宙起源于一个“地球”2.下列关于宇宙膨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宇宙中的星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B. 宇宙膨胀现象被称为“红移”C. 宇宙膨胀的原因是星系之间的引力作用D. 宇宙膨胀的证据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3.下列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早期大爆炸留下的余温B.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只存在于宇宙早期C.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无法观测到D.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者是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4.下列关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宇宙大尺度结构是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组成的B.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与宇宙膨胀有关C.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有关D.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与宇宙起源理论无关5.下列关于大爆炸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大爆炸说已成为目前普遍认可的宇宙起源理论B. 大爆炸说解释了宇宙膨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宇宙大尺度结构C. 大爆炸说还存在一些未解之谜D. 大爆炸说与稳态说都是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陕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陕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0da60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3.png)
2022年陕西⾼考语⽂真题及答案解析陕西省2022年⾼考语⽂试卷答案和解析已经出炉啦!快来⼀起看看吧!下⾯就由店铺带⼤家了解⼀下“2022年陕西⾼考语⽂真题及答案解析”此⽂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2年⾼考全国⼄卷语⽂试题 (适⽤地区:河南、⼭西、江西、安徽、⽢肃、青海、内蒙古、⿊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现代⽂阅读(36分) (⼀)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与西⽅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或复眼映视式的视⾓。
流动视⾓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物采取同⼀视⾓,实⾏“三体交融”:设⾝处地地进⼊叙事情境,主要⼈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
读《⽔浒传》的⼈可能有⼀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如武松⼤闹快活林:武松⼀路喝过了⼗来处酒肆,远远看见⼀处林⼦。
抢过林⼦背后,才见⼀个⾦刚⼤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忖这⼀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旗上写着“醉⾥乾坤⼤,壶中⽇⽉长”的对联。
西⽅⼩说往往离开⼈物,从另⼀视⾓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以便给⼈物活动预先构建⼀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的建筑时,就先⽤了数⼗页篇幅。
⽽这⾥的视⾓则⼏乎⼨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从看到。
游动视⾓不仅紧随⼈物眼光,也投射了⼈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浒传》中杨志、索超⼤名府⽐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梁⼭泊军队攻陷⼤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
杨、索⽐武本⾝着墨不多,却写⽉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上军⼠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观战的诸⾊⼈物各具⾝份神态。
陕西2024高考语文试卷
![陕西2024高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7ea0d72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f.png)
选择题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且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脍灸人口B. 锐不可挡C. 鞠躬尽瘁(正确答案)D. 再接再励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口若悬河,但内容却味同嚼蜡。
B.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总是兢兢业业。
(正确答案)C. 这部小说情节扑朔迷离,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D. 他总是妄自菲薄,对别人的夸奖却置若罔闻。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表达清晰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 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正确答案)C.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不出现错误,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D. 这本书的内容和插图都很吸引人,让读者爱不释手,反复阅读,深受启发。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正确且无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正确答案)B. 《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该书讲述了宋江领导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
C. 《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承恩,该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
D. 《西游记》的作者是施耐庵,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且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他问:“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来?”。
B. “你到底去不去?”他问道,“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正确答案)C. 他喜欢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
D. 他说:“这本书真好看!你要不要;也看看?”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且无误的一项是:A. 剽悍(piāo hàn)B. 蓦然(mò rán)(正确答案)C. 冗长(rǒng zhǎng)D. 璀璨(cuǐ zhàn)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他的心灵像一片纯净的白雪。
B. 那盏灯像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C. 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Word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了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了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