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ppt共23页文档
当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戏剧学○
的运用乃至 ‘元科学’ 的反省的道路。”① 从 80年代伊始至今,仅艺术人类学基本理论与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田野作业的知网论文就 有 3269余 篇,更 勿 论 “田 野 与 文 本 丛 书 ” “文化田野丛书” “艺术人类学文丛” 等洋洋 巨著。纵 观 这 些 成 果,艺 术 人 类 学 的 历 史、 理论、事实 和 方 法 等 学 科 基 本 问 题 都 得 到 了 较好的清算,并且呈现出了 “哲学人类学取 向、文化 人 类 学 取 向、文 艺 人 类 学 取 向、 艺 术学取向、美学 /审美人类学取向和民俗学取 向”② 的多 元 生 发 态 势, 其 中 “田 野 调 查 ” “田野转向” “田野作业” “田野工作的反思” “艺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 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曾 静
摘 要: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戏剧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性的 “田野转向”,但戏剧人类 学的展开并不等于戏剧学与人类学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处———即田野作 业和民族志书写上,进行切合戏剧类研究对象属性的具化研究。因此,须梳理当代戏剧民族志 的典型书写方式,并从中探索戏剧民族志 “田野作业” 和 “民族志” 的可能性,以推动戏剧人 类学的学科建构。 关 键 词: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民族志;反思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19)05-0084-07 作者简介:曾静,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 昆明 650500 doi:1014003/jcnkimzysyj20190509
一、当代中国戏剧人类学田野 作业和民族志书写现状
拉比诺在著名的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中译本序 《哲学地反思田野作业》 中,开篇
即言:“田野作业曾经是、现在仍然是界定人 类学这一学科的标准。”① 20世纪初期人类学 家依托田野作业形成相应的民族志,开创了 这一学科的标志和学术传统。戏剧人类学作 为戏剧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田野作业及 其民族志的撰写成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 处,相关问题亟待反思和探讨。
人类学民族学经典书目
书目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506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2.[英]马凌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参考: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第47章文化解释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4.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91/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5.2/584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6.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道琳译《菊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综合阅览室 K313.03/527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华夏出版社2002.9.[英] 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1936)10.[美] 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Q98/50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1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C912.4/712012.[美] 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18/42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13.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A124/8405-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14.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B933/252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15.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I246.5/499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0225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1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上海图书馆综合1阅览室 C912.4/1188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18.(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译:《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992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1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5月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D030/4614 借出 2015/07/12 参考外借资料20.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02/0224#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王铭铭先生《裂缝间的桥》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37.126.15/0224-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古代社会〉导读》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02/0224-6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21.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2。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读书笔记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读书笔记1. 引言田野作业是申请人在学术研究中常见的一种实地调研方法,它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交流,获取对应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本文将对我在摩洛哥进行的田野作业进行反思,特别关注我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所做的读书笔记,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2. 田野作业实践情况回顾在摩洛哥进行的田野作业中,我选择了一个农村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我花费了两周的时间在该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观察,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谈。
通过这些实地调研活动,我对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读书笔记的重要性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观点、想法和问题的一种方式。
它能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田野作业中,读书笔记对于整理和总结实地调研结果具有重要作用。
3.1 读书笔记对于整理实地调研结果的作用读书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核心问题和关键点。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会面临大量的信息和观察结果,如果没有良好的整理和归纳,我们就会陷入信息泛滥和无法形成结论的困境中。
3.2 读书笔记对于总结实地调研结果的作用读书笔记还能够帮助我们总结和概括实地调研结果,从而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通过将各个观察点、数据和结论整理在一起,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出调研结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4. 我的读书笔记回顾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中,我积极阅读了与该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状况相关的学术文献。
我将我的阅读笔记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回顾和总结。
4.1 文献摘要首先,我在每篇文献的开头写下了它的摘要,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文献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和结果。
这样我可以在快速翻阅我的笔记时迅速回顾起文献的主要内容。
4.2 核心观点在摘要之后,我详细记录了每篇文献的核心观点。
这些核心观点对我理解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状况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摩洛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民族志的思考与启示——读《写文化》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志的撰写出现了质疑科学与权威的声音,进入了反思时代。
基于此背景,本文从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多声道叙事民族志、“写文化”之后民族志多维发展新样态出发,对当下民族志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民族志的撰写需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出发,借鉴现代科学的发展,丰富民族志的叙事方式与内容,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以开拓民族志发展的新路径。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以下简称《写文化》)是一部由詹姆斯•克利福德和乔治•E•马库斯联合主编发表的论文集。
这本书的出版在人类学界掀起了一场巨大争论,且享有“人类学思想的分水岭”之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一、三个时代对民族志书写的启示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的,随意的,不成体系的写作。
例如记述古代志怪的《山海经》,再如偏重历史型的著作《二十四史》,这部著作并不是由哪位皇帝要求编纂的,而是作者出于兴趣和一种记录的心态将其收纳。
在西方,最早的民族志可追溯到希罗多德的《历史》。
他们或记录史实,或记录奇闻轶事。
虽然那时还没有民族志的概念,但内容和方法已趋近于民族志[1]。
第二个民族志发展时代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家撰写民族志的“科学性”时代。
这个时代的民族志因客观而成立,摒弃了源于路过,遭遇,旁观,信手拈来的随意获取资料的方式,而是以一种专业规范,科学态度引导的参与观察来进行调查。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著作。
他强调人类学家要融入调查对象的社会,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学习当地人的语言,并从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文化,这种调查方式是其所倡导的民族志范式标准[2]。
第三个民族志发展时代是基于批判而产生的反思时代。
民族志研究处于一个反思的审查维度之中。
如1977年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一书,强调将民族志资料与个人参与观察的辩证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用民族志的方式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将以前未曾展露在读者眼前的田野作业的过程,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文字叙述出来,这种创新的研究手法开启了民族志的反思之潮。
民族志幻灯片1
二、民族志发展阶段
1. 2.专业 3.经
业
三、民族志学者及作品
☆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 ☆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玛格丽特·米德 《萨摩亚人的成年礼》 ☆保罗·拉比诺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 ☆弗雷泽 《金枝》 ☆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 法》 ☆莫斯《礼物》
报道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 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 益、风趣与愉快。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 他们可能会蒐集他﹙她﹚的生命史。 观 与客 观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 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 点﹚。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 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 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二)归类 (三)技巧 (四)话语分析与叙事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走进去 走出来
1.各种文化是有区别的,即使人们 说同样的事情,当在社会中真实 上演时,同样的一个表达可能有 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2.并没有所谓的“原始人”,只有 其他的人群,过着别样的生活。
3.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和说法。 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和说法。 精神 ◇明确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模式化的思想和 情感方式。 ◇找出典型化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与某一 给定社区的习俗和文化对应,并以最有说 服力的方式理清结论。 基里维纳语言材料集成。
总之:
☺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 下来。这一大纲必须以具体的、统计性资料的方 式提供。 ☺这一框架应以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类 型来充实。(精确观察,民族志日记,与土著人 亲密接触) ☺应当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 俗项目和巫术程式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集成和 土著人精神的资料。 ☺调查中,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照相机、录音机、 录像机、电子计算机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帮助 记录和整理资料,并丰富记录的手段。
田野作业中的“他性”读《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拉 比诺在 曾是法 属殖 民地 的赛斯 平原 进行 他 的 田野 作业 , 塞夫鲁 城 , 如我们现在 日益相似 的城镇 那样 , 正 发展
得 面面俱 到。他 在一 间橄 榄 园旅馆 的法 国酒 吧里 认识 的
有人 曾以踢走主人的“ 骆驼 ” 来喻指拉 比诺本人 , 为 认 他如 同阿拉 伯童 话故事 中那 头得 寸进 尺 的骆 驼 。阿拉伯 人带着骆驼 露宿 沙漠 , 夜深 时 , 驼把 脑袋 探进 主人 的 帐 骆 篷说 :主人 , 面太冷 了 , 我把 脑袋 伸进 来吧 。 主人 同 “ 外 让 ” 意 了; 稍后骆驼又说 :让我把两 条前腿伸进来 吧 。 主人 又 “ ” 同意了 ; 最后 , 骆驼 的全身都挤进 了帐篷 , 还一 脚把主人 踢 了出去 … 。然而 正是拉 比诺——那 只潜 入摩 洛 哥村 庄 的 “ 得寸进 尺的骆驼 ” 在其追求列维 一斯特劳斯式“ , 异乡感 ” 和完成研究生论文 的同时先将头探 入到摩 洛哥 的村 庄 ; 后 来在与摩洛哥本土 的“ 他者 ” 合作后又把 身子深入其 中; 最 后 与其在塞夫鲁 “ 假” 度 的导 师克利福 德 ・ 尔茨 不 同的 格 是, 他将整个人都 埋入 摩洛 哥腹地 , 终写 成 了人类 学论 最
速被边缘化 。尤 其是 当其取 悦前来 “ 化第三 世界 ” 的 教
法 国人 时 , 他的身份地位只是“ 劣等”6。 _ J 拉 比诺 的 阿拉伯语 老 师—— 易 卜 辛 主要为 塞夫 鲁 拉
的欧洲人服 务 , 他使用 法语 作为 其谋 生 的手段 , 虽然 他 扮
演 的是 中间角色 , 他 “ 但 却没 有陷入 殖 民活动 常有 的另 人
l7 5
民统治完成 了对 当地 的经济支配 和领土控制 , 这三 个领域
作业:《如何做田野笔记》读书报告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姓名田锐学号2014221060002 专业____民族学_________ 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院、系(所)_历史文化学院_ 任课教师徐君考试课程__田野调查方法___考试成绩任课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制姓名:田锐学号:2014221060002 田野笔记中的具体反思——如何做田野笔记由保罗·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为代表兴起的田野作业的反思,再到由克利福德与马库斯等编著的《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人类学界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思运动,反思的对象有调查者与调查对象的视角差异、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族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需求、田野作业自身的问题等。
不同的人类学者及相关学者,对人类学相关的方法与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其中在理论层面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品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此书收录的十一篇论文围绕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文本写作这一环节,检讨了各时期人类学民族志的经典文本,并开放性地指出了将来民族志写作及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
这本书所激起的开创性和概括性的反思价值是极大的。
而针对具体的田野作业过程中的田野笔记生产细节的反思作品很少,其中由罗伯特·埃默森、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三位所著的《如何做田野笔记》则是具体的田野笔记生产过程反思的经典之作。
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学者们对民族志写作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有的研究都是讨论如何从已经写成的田野笔记出发来撰写最终的民族志,所考察的都是修辞手法这种细节问题或者是整体结构之类更加概括的问题。
如此一来,他们就忽视了民族志写作的最初场景——做田野笔记,从而忽视了民族志撰写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理解观察者/研究者是如何第一时间坐下来,讲一段鲜活的生活经历转化为书面文本的。
本书的宗旨:解释田野笔记的生产过程和反思田野笔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感想
关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感想《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保罗?拉比诺到摩洛哥进行田野作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关于摩洛哥的种种文化。
其中包括了摩洛哥人民的家庭)政府)邻里关系)友谊)矛盾和冲突等等方面。
读完了《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后,我对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深的感触,下面详细地谈谈。
首先,我对文章中的一段话有很深刻的印象:“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
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在我上大学之前,或者说在我还没有认识到人类学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学术研究就应该是关于一个问题的学习调查,而这种调查主要集中于对资料的查阅以及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因此我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件很无聊的差事。
但自从我了解接触了人类学后,尤其是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对学术研究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原来还有一种学术是可以抛开图书馆,到田野去,到课外去,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实践,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实在,全由自己决定,而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充分地看清楚社会的最底层的样子,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更加可以看到人性或者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我觉得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摆脱传统的条框束缚,不必像其他学术研究一样灌知识,套公式,更加没有所谓的权威可言,只需要背上个背包,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认识当地的人,参与当地的活动,就能逐渐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
更难得的是,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你也许能交上很好的朋友,在那些社会朋友中找到自己的缩影,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心灵的最深处,从而看清未来的路。
就这样,本来作为一个1960年代中期的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拉比诺并不是对哲学史沉迷,也不迷恋于文明之间的研究,而是“厌烦了做学生,厌烦了这个城市,并且在政治上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离开了大学,离开了芝加哥,背上行李来到了摩洛哥,这个陌生的地方,决定要做一个人类学家。
批判中的反思与反思中的批判——评《拉比诺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
《 ) 挛洛哥 田野作业反思》 的观察视 角
1 . 反思 中的他者 :自我意识 的建 构 他 者 ,即非 我 族类 ,除 了 “ 我 ” 以外 的他 人 。 在 过去 的人类 学 田野调 查 中 ,大多数 学者会 选择 无 历史的 “ 他 者 ”作 为研 究对象 ,对其生 活 的各个 方 面进行 描述与 刻画 。他 者一直 处于一 种被 理解 、被 调查 的状 态 ,而他 们 的生活是 无意识 的行 为 。田野 调 查 的过程 ,作 者 在与 资讯 人 相处 的 过程 中发 现 ,
论范式之中。 《 孽洛哥田野作业反尼 一书是拉比 诺进 入公众 视野 的开端 ,也 是对 当时历史 思潮 的一 种 表现 。 自 1 9 6 7年马林 诺 夫 斯基 的 ( ( 一本 严格 意 义上 的 日记》 出版 以后 ,在 学术界 引起 了很 大的反 响 ,田野作业 调查方 法受 到质疑 ,人 类学 家所 撰写 的 民族 志文本 进 入 困惑 阶段 。保 罗 ・ 拉 比诺 师从 阐 释人类 学学 派大师格 尔茨 ,深受其 导师及 其学术 的 影 响 ,主张 “ 通过对他 者 的理解来 反思性 地理解 自 我 的社 会 和 文 化 ” 。 [ 2 1 同 时受 到列 维 斯 特 劳 斯 ( ( 忧郁 的热带) )所 带来 的异 国文 化憧 憬 ,拉 比诺 于 1 9 6 8 — 1 9 6 9年在 摩洛 哥进 行 田野调 查 ,而 《 摩 洛哥 田野 作 业 反 思》 一 书 正 是 在这 一 学术 背 景 下 进 行 的 ,在对 摩洛 哥进行 田野调查 的过程 中 ,作 者 既对 自己所 在 的文 化进行 批判 与反思 ,也观察 到资讯 人 的意识形 态的建构 。
“ 常 识 、 日常 互 动 的意 涵往 往 超 出 其 自身 ” , 【 3 J 两种 不 同文化 的相碰 撞 ,必 然会 引起 一定 的不适 , 作 者 主张 以 “ 通 过 对 他 者 的理 解 ,绕 道 来 理 解 自 我” , 翻 笱而 人类 学家 的介 入 ,让 资讯 人开 始对 其 文 化进行 阐述 ,并具 有 自我 意识 ,使 自己的生 活世 界 客体化 。以 “ 他者 ”为研究 对象 ,作 者通 过层 层 深 入 ,由外到 内的方式 进入摩 洛哥 文化 的 中心 。在 文 中 ,作 者最先 接触 到的是 法 国商 人理 查德 ,一 个 游 走 于法 国与摩 洛 哥文化缝 隙 的边 缘人 ,对 于 自己 所 处 的境地 总是 心 有 余 而 力 不 足 ,既 想 融 入摩 洛 哥 ,但是 又处在边 缘地 带而无 法深 入 。作 者认 识 的 易 卜 拉辛 是一位 连接 法 国与 摩洛哥 的 中间人 ,他 既 是 文化 的保守者 ,也是 文化 的学 习者 ,将 本 文化 与 外 文 化 相结 合 作 为 自身 生 存 的 手 段 ,他 是拉 比诺 “ 第一 次直接性 体验 到 ‘ 他性 ’的经验之一 ” , 嘲帕 “ 我 ”与 “ 他 者 ”的 区别 也在 此 初 现 。阿里 作 为 作 者 认识 的第 一个 资讯人 ,有着 与人类 学家 合 作的 丰 富经 验 ,对 作者进 入西迪 ・ 拉 赫森 ・ 利乌西 村起 着 重 要 的桥梁 作用 ,在 拉 比诺 的眼 中他 是 “ 一 个 局 内的 局 外人 ” ,身 处 于文化 之 中 ,但 又 似在 逃 离 ,他 拒 绝过 乡村生 活 ,追 求 自己喜欢 的生 活方式 ,他 相对 于其 他人 而言更 能 了解 自己需 要 的是什 么并 能为此 作 出解 释 。资 讯 人 马 里 克 ,是 一 位 学 识 丰 富 的法 奇 ,也是村 中小有 资产 的农 民 ,但 在他过 去 的认识 里却 觉得 自己相 当贫 困 ,这样 的数量 化 的衡 量 使他 陷入 困扰 ,打破 了他原有 的 自我形 象设定 。在 最后 村 民对圣人 故事也 开始从 无 意识 的了解 到有 意识 的 构 建 ,而 这 仅 只是 因 为人 类 学 家 的资 料 需 求 才 产 生 。对 于资 讯人 而 言 ,他们 处 于 文化 的中 间地 段 , 但 由于主位 的观察 ,很难 对身 边平 时没有 留 意的事
值得一读的人类学田野随笔
值得一读的人类学田野随笔——潘天舒教授推介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已翻译好的《天真的人类学家》(Adventures in a Mud Hut)可算是非常有知名度的一部优秀的人类学田野随笔了,其知晓度早已超出了人类学界,当然值得一读。
不过,实际上,除了这部畅销书之外,还有一些我们得重视的人类学田野随笔。
最具开创性的三部随笔:最具开创性的人类学随笔应属Laura Bohannan(著名人类学家Paul Bohannan的前妻)以Elanore Smith为笔名发表的小说体田野散文集Return to Laughter (Doubleday 1964年出版)。
其次是:Paul Rabinow的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中译本:《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还有Jean-Paul Dumont的The Headman and I (《头人与我》)。
这三部作品都详尽展示了跨文化语境中进行田野研究时遭遇的误解和困惑,谐趣横生。
最经典的人类学随笔:最经典的人类学随笔是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带有旅行札记风格的Tristes Tropiques (《忧郁的热带》)。
这部作品一出版就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以及接踵而至的各种荣誉,甚至连龚古尔奖的评委都大为挠头,称若非这部书的文体是游记而非小说,则将给列维-斯特劳斯颁奖!另外我们也得关注斯特劳斯理论的批判者梅贝利-路易斯(Maybury-Lewis)写的随笔The Savage and the Innocent.这位于2007年去世的哈佛人类学家与太太在1972年在哈佛大学成立了“文化遗存”(Cultural Survival)组织,旨在保护因全球化和工业化冲击而濒临灭绝的土著文化。
当然,还有格尔兹带有回忆自传性质的After the Fact: Two Countries, Four Decades, One Anthropologist.(中译本:《追寻事实:两个国家、四个十年、一位人类学家》,林经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人类学界随笔出版的近况:近年来人类学随笔在欧美出版界已经是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样式了。
质性老师推荐的书目 质性研究学习书目
质性与民族志研究基础读物•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展明辉,张金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趣味读物•奈杰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景军.神堂记忆.汉文电子版.•詹姆斯·C·斯考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质性研究方法类基础读物•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定性研究(四卷)风笑天等译,重庆出版社。
•基础阅读进阶(一)•A类——质性研究基础读物•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Joseph A. Maxwell.质性研究设计.陈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丹尼·L. 乔金森.参与观察法.龙筱红,张小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埃文·塞德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基础阅读进阶(一)•A类——质性研究一阶读物•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理查德·A·克鲁杰,玛丽·安妮·凯西.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用指南.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 D.简·克兰迪宁,F.迈克尔·康纳利.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张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莎兰·B. 麦瑞尔姆.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于泽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基础阅读进阶(二)•B类——民族志与社会研究基础读物•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安·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许梦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迪姆·梅.社会研究:问题、方法与过程.李祖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基础阅读进阶(二)•B类——民族志与社会研究一阶读物•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古塔·弗格森(编著).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康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诺曼·K·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周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第二章
被打包的物品
易卜拉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易卜拉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
政府翻译(给法国殖民当局和他的摩洛哥同胞做中间人): 政府翻译(给法国殖民当局和他的摩洛哥同胞做中间人):
“他恰当地将法语作为一种做生意的可能手段,并以一种适度的方式继续 他恰当地将法语作为一种做生意的可能手段, 奉行此道,法语是帮助他达到目标的一种工具。 奉行此道,法语是帮助他达到目标的一种工具。”
“他聪明、学习很快、有耐心、肯合作、精力充沛。” 聪明、学习很快、有耐心、肯合作、精力充沛。 “阿里比大多数我所认识的摩洛哥人更注意对自己的社会及个人地位 进行反省 反省。 进行反省。” 他拥有更多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他拥有更多的自我意识” 他不是普通的村民,也远非塞夫鲁城中的标准市民, “他不是普通的村民,也远非塞夫鲁城中的标准市民,也不和法国人 过于卷在一起。 ——边缘人 过于卷在一起。”——边缘人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结论 垂死的殖民主义残余 被打包的礼物 阿里: 阿里:一个局内的局外人 进入 可观的信息 越界 自我意识 友谊
引言
原因何在
对自身社会感 到厌倦和失望
对人类学 的认识
罗伯特· 罗伯特·肯尼 迪被暗杀
古典意义上的人 文教育正在消失
-对自己与自身传统关系的讨论
-真正的穆斯林 -白人的身体特征是否更优越 穆罕默德说,各种文化是有区别的,即使人们说同样的事情, “本·穆罕默德说,各种文化是有区别的,即使人们说同样的事情,当在 社会中真实上演时,同样的一个表达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社会中真实上演时,同样的一个表达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是否平等
关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感想
关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感想关于《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感想《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保罗?拉比诺到摩洛哥进行田野作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关于摩洛哥的种种文化。
其中包括了摩洛哥人民的家庭)政府)邻里关系)友谊)矛盾和冲突等等方面。
读完了《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后,我对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深的感触,下面详细地谈谈。
首先,我对文章中的一段话有很深刻的印象:“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
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在我上大学之前,或者说在我还没有认识到人类学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学术研究就应该是关于一个问题的学习调查,而这种调查主要集中于对资料的查阅以及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因此我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件很无聊的差事。
但自从我了解接触了人类学后,尤其是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对学术研究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原来还有一种学术是可以抛开图书馆,到田野去,到课外去,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实践,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实在,全由自己决定,而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充分地看清楚社会的最底层的样子,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更加可以看到人性或者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我觉得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摆脱传统的条框束缚,不必像其他学术研究一样灌知识,套公式,更加没有所谓的权威可言,只需要背上个背包,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认识当地的人,参与当地的活动,就能逐渐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
更难得的是,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你也许能交上很好的朋友,在那些社会朋友中找到自己的缩影,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心灵的最深处,从而看清未来的路。
就这样,本来作为一个1960年代中期的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拉比诺并不是对哲学史沉迷,也不迷恋于文明之间的研究,而是“厌烦了做学生,厌烦了这个城市,并且在政治上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离开了大学,离开了芝加哥,背上行李来到了摩洛哥,这个陌生的地方,决定要做一个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