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的养成
教育学------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教育应不断地激励人 的社会担当。
总结
教育者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受知识 的作用。教育者在传受知识的同时也要 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选择合适的方式 方法加以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 格,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培养出一个个知识渊博,人性健全,具 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独立的人。
谢谢观赏
演讲者:美术与设计学院 13级美术学2 班 潘陈庆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蔡元培
事例
21岁的大学生药家鑫, 深夜驾着私家车去看女友, 途中撞倒骑电动自行车的 女服务员张萌(化名),下 车后发现张萌在看自己的 车牌号,药家鑫拿出刀子, 对张萌连捅8刀,致其死亡。 二审判决死刑。
我比较认同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的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的观点。
教育的首要 目标不是灌输知 识,尤其是书本 知识,而是养成 人格。
案例二
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 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 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 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 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刻在碑 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 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教育者教 人养成独立精 神
案例二
古人不仅把立德作为家教的重点,而且 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平生 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 ,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清朝画家关板桥52 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 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 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网2013年4月19日文:4月16日晚上 10点左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宿舍 楼内,住同一个宿舍的舍友,为点小事起了 争执,一方冲动之下持刀相向,最终使同学 伤重身亡,酿下惨祸。据了解,两位当事学 生都是该校2010级自动化专业,来自丹阳的 蒋某被刺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目前, 行凶者泗阳人袁某已被南京江宁警方刑事拘 留。据校方称,两名学生的成绩挺优秀的, “袁某平均每门成绩都在90分以上”。蒋某 不仅成绩好,还是学生会负责人。
教育学----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是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的。
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他认为“养成人格”教育,是涉及到教育大计的问题,人才的标准是要能够担负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蔡元培先生教育者是养成人性之事业也的观点。
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灌输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而是养成人格。
所谓养成人格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置于中心位置。
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开发其自身潜在的创造能力,达到人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主张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人不仅是认知个体,更是生命个体。
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不能把生命当做知识的容器。
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现在的教育中最常听到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造成了孩子每天都在不停的学着自己也许不喜欢学的,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不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应当怎么走,学会了一切听从父母的,变得不在爱思考。
人生不是100米的赛跑,而是在不断健全人性的过程。
教育要给人以独立行为的空间。
在学习中有标准答案,问学生这道题的答案为什么是这个的时候,学生常常会说这是从标准答案上看的。
然而当没有标准答案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长期的标准答案使学生不爱动脑,慢慢的失去独立的空间,加之父母对孩子的弱爱,更是让孩子失去了独立和能力。
教育是学者和教者的人格互动。
古人云“教学相长”,也就是说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在教你,同时也从你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莫不如此。
我们常常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你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者,先做好“储水”准备,才可能做到“为人师表”。
同时,当老师的人格对学生形成影响时,学生也在影响着塑造着老师。
教育学----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是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的。
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他认为“养成人格”教育,是涉及到教育大计的问题,人才的标准是要能够担负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蔡元培先生教育者是养成人性之事业也的观点。
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灌输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而是养成人格。
所谓养成人格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置于中心位置。
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开发其自身潜在的创造能力,达到人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主张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人不仅是认知个体,更是生命个体。
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不能把生命当做知识的容器。
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现在的教育中最常听到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造成了孩子每天都在不停的学着自己也许不喜欢学的,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不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应当怎么走,学会了一切听从父母的,变得不在爱思考。
人生不是100米的赛跑,而是在不断健全人性的过程。
教育要给人以独立行为的空间。
在学习中有标准答案,问学生这道题的答案为什么是这个的时候,学生常常会说这是从标准答案上看的。
然而当没有标准答案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长期的标准答案使学生不爱动脑,慢慢的失去独立的空间,加之父母对孩子的弱爱,更是让孩子失去了独立和能力。
教育是学者和教者的人格互动。
古人云“教学相长”,也就是说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在教你,同时也从你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莫不如此。
我们常常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你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者,先做好“储水”准备,才可能做到“为人师表”。
同时,当老师的人格对学生形成影响时,学生也在影响着塑造着老师。
教育与学生人格养成论文
教育与学生人格养成摘要:对于教育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认为教育要“先教做人,后教作文”,要让学生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要关爱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待优生。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教育;做人;活动;关爱【中图分类号】g42每个人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地受着不同的教育。
但是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话题。
上网对教育一词进行搜索,想借名家的嘴来阐释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于是找到了很多名家对于教育的理解。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
”这些名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了解,也开启了我的思维,对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首先,教育要“先教做人,后教作文”。
在我担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前几年里,我一直都认为:分数重于一切!因为没有好的分数,孩子们就考不上自己理想的高中、大学!于是,我利用一切办法抓学生的成绩,结果是:成绩上去了,却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因为,除了在语文课本上教他们如何做人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强调“好好学习,考个好分数!”结果,高中是考上了,大学也考上了,但真正成才的没有多少,原因就在于我没有尽到老师真正的义务,那就是“先教做人,后教作文”。
后来,我成了一个母亲,在养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我终于深深地体会到了“先学做人,后学作文”的重要性。
于是,我不再急功近利地整天跟学生们唠叨学习的重要性,在上好课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做人教育。
初中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叛逆心理较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某些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果当面指出,他们不但不会改正,还有可能变本加厉。
关于养成教育的演讲稿
关于养成教育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通过长期的培养和引导,使个体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
在当今社会,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关乎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发展。
首先,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途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育他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勤奋好学。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舞台,孩子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勇于担当,这些都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有效途径。
习惯是人生活的基础,好习惯能让人事半功倍,坏习惯则会让人误入歧途。
养成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比如,每天按时起床、早睡早起、保持卫生、爱护环境等。
只有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最后,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人格的关键途径。
人格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态度。
养成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坚强意志、正义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总而言之,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品德、习惯和人格的重要途径。
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养成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造福社会。
谢谢大家!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论塑造与养成_教育培养人的思考
论塑造与养成————关于教育培养人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而教育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我们培养各种好的习惯,塑造好的个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命运。
那么教育是怎么帮助我们培养好的习惯呢?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热心观察,留意表现。
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时,首重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地方实际,针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
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选择最好的教育手段,“对症下药”。
从教育内容角度来看,每一批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差异,没有根据这些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采用适应他们情况的教育进度,甚至适当改变教育内容,那么最终的教育效果恐怕不能尽如人意。
所以,在实施教育前,我们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因材施教,这样他们才乐于学习我们所教的知识,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以身作则,重中之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
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
试想,如果一个老师对“有礼”的学生“疼爱有加”,对“没礼”的学生爱理不理;或站在讲台边抽烟边教育学生抽烟如何不好;或边讲粗话边怪学生不文明,那后果会是怎么样呢?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板书“龙飞凤舞”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潦草的;板书“煞有介事”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端正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是学习的领队者和指导者,要想一个集体好,那么领队者一定要强,指导者一定要睿智,所以,老师必须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习惯好的老师一定不会教出习惯有多差的学生,好个性的老师将会带出好个性的学生。
三、教育形式,切忌单调。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我们在帮助他们培养良好个性的过程中,切忌形式单调,特别是一味的说教,更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什么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什么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xx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都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名工作者,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深有感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重,在育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国运兴衰、民族复兴关键在人才。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必备的要素中,“德”是第一位的,“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无“德”(魂)的人是可悲的,甚至是可怕的。
坚持德育为先, __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 __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目标和方向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开展的养成教育工作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工作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有力抓手和根本途径。
一、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人 的社 会 存 在 , 是 社 会 交 往 的存 在 , 仪 就 是社 会 交 往 就 礼
所 应 遵 循 的基 本 规 范 。
“ 己” 克 的过 程 , 因此 需 要 意 志 的 支 撑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仪 的 礼 训 练 也 是 意 志 品质 的 锻 炼 。通 过 礼 仪 训 练 来 提 升 大 学 生 的意 志 品质 . 利 于加 强其 在 竞 争激 烈 的社 会 中 的生 存 能 力 。 有 总 之 , 的 存 在 是 一 种 社 会 性 的 、 往 性 的 存 在 , 仪 就 人 交 礼 是 人 际交 往 应 当遵 循 的 基 本 规 范 。 因 此 , 为公 民 的个 体 , 作 不 仅必须具备法 律意识 、 德 意识 , 道 还需 要 具 有 礼 仪 意 识 。只 有 这 样 . 能成 为一 个 真 正有 品质 有 素 养 的社 会 公 民 。从 这 个 角 才 度 看 . 学 生 学 习 礼仪 的重 要 性 和必 要 性 , 言而 喻 。 大 不
性 的形 式 化 社 会规 范 , 主 要 功 能 就 在 于 把 社 会 生 活 纳 入 某 其 种 规 范 的 形 式 , 通 过 外 在 的行 为 规 范 , 移 默 化 地 陶 冶 受 它 潜 训 者 的 心 灵 情 操 , 华 其 人 格 素 养 , 其 认 同 于 、 应 于 基 本 升 使 适 的社 会 规 则 。这 种 社 会 规 则 体 现 为许 多 约 定 俗 成 的 礼 仪 行 为 规范 , 需要 后天 习得的 。比如位次 , 们都 知道 “ , 坐 , 是 我 坐 请 请 上 座 ” 表 现 尊 重 敬 意 的一 种 形 式 , 如 不 知 哪 儿 是 上 座 。 是 但 甚 至 将 位 次 颠 倒 乱 序 , 非 但 不 能 体 现 对 交 往 对 象 的 友 善 敬 则 重 , 显 出 自 己 的少 调 失 教 , 质 不 高 , 终 必 然 影 响 社 会 交 还 素 最 往的关系与效 果。 礼仪 不 仅 是 社 会 规 范 的形 式 化 , 亦是 文 明社 会 的表 征 。学 习 礼 仪 既 是 个 体 社 会 化 的有 效 手 段 .也 是 个 体 文 明化 的必 要 途 径 。 代 的 礼 仪 教 育 就 是君 子教 育 。 L 早 就 说 过 :文 胜 质 ‘ 古 孑子 “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
1、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不能没有理性和德性。
我们应当基于人的基本生存发展特性,注重培养每个人的健康人格、规则意识、质疑勇气等等,使人们养成对智慧以及真、善、美的追求,实现精神成长,进而追寻一种良善的美好价值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补上这厚重的一课,才会绽放人性的光辉,也才会奠定生命健康、积极、向上成长与发展的基石。
2、其次教育才能培养有用的人。
也就是有一定知识、文化、技能,成为有用之人,并以此实现自我生存发展、自我价值意义。
现时代的教育多在这方面下功夫,却也未能尽如人意。
其原因仍在于,机械化的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的不少是静态的、过时的甚至是死的知识技能,难以做到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对接,使培养出来的人不为社会所需。
在这方面,唯有通过知识文化技能的传授,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本领、创新的精神、应变的技巧、思考的习惯、实践的能力等,才能使其以变应变,始终成为有用之人。
养成教育讲话稿
养成教育讲话稿标题:养成教育讲话稿引言概述:养成教育是指通过培养良好习惯和行为,使个体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质。
在现代社会,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良好的养成教育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素质。
今天,我们将围绕养成教育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
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性1.1 养成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养成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对个体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养成教育对社会稳定的作用良好的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积极向上的公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1.3 养成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养成教育可以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提供基础。
二、养成教育的实施方式2.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从小就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2.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3 社会教育社会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社会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社会活动等,引导个体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和品质。
三、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3.1 培养自律意识自律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个体应该学会自我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轻易受外界影响。
3.2 培养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个体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
3.3 培养团队意识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力,个体应该学会团队合作,尊重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四、养成教育的实践方法4.1 设立榜样身边的榜样对个体的影响很大,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设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个体向好的方向发展。
4.2 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方法,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励个体积极向上,适当的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
4.3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养成教育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励个体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如表扬、奖励等。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还可以塑造个体的理念和价值观。
因此,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
教育可以开启个体的思维和创造力,并提供适当的机会和环境来发展人的潜能。
学习经历能够让人们不断成长、进步,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教育还能培养人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学校和课堂上,人们需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使得人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赢,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教育还提供了各种机会,让人们在艺术、体育等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兴趣爱好,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
与此同时,教育还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接触到各种体育和健康知识,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例如,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和耐力,预防疾病。
此外,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休息和合理的饮食,以维持身心的平衡。
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教育问题,可能会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过分追求分数和成绩的现象,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此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和选择。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尊重他人、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品德,引导他们成为道德行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总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
教育不仅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人的社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身心健康。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1.1 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还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 培养思维能力教育强调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这些能力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重要作用。
1.3 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 个性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2.2 身心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教育应该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使人们能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全面发展。
2.3 社交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都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应该提供社交训练和机会,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育推动社会进步3.1 经济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2 社会和谐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3 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个性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培养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通过教育和引导来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的塑造也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个性得到良好的塑造和升华。
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培养密不可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个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当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性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实践,以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个性培养、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手段、促进、发展、人格塑造、密不可分、重要途径。
1. 引言1.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个体的思想和心理素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思想、态度、信仰和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是以引导和教育个体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愈发凸显。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不断变化的思想文化环境,人们更加需要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思想认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坚定的信念,从而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培育。
1.2 个性培养的定义个性培养是指通过教育和自我实践,帮助个体在思想、品德、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形成独特的人格特征和个性风貌。
个性培养旨在促进个体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孩子将来长大后是否事业有成,婚姻是否幸福,良好的品德起着关键的作用。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教孩子学会做人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父母培养孩子五个良好的做人习惯1.应培养孩子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做人的核心是要有爱心,而“百善孝为先”,“立爱自亲始”,就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孝敬长辈开始,一个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就很难想象他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联系到现代的家庭教育,在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下,在推向极端的应试教育竞争机制的导向下,许多家庭教育陷入了重物质满足和技能培养,轻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爱而不严,溺爱娇惯的误区,以致我们很多孩子缺乏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关爱之心和感恩之心,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讲长幼,不懂礼貌,任性妄为。
这种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背上“坏习惯”这笔终生无法清偿的债务,并使其终生受到折磨。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的做人习惯。
2.应培养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和帮助他人,社会才能更和谐,生活才能更美好。
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而且也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正是大家的互相帮助和关爱才缔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
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
可见,帮助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前提。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告诉孩子,帮助别人不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因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宽容和帮助,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教育、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用心、主动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人,让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应培养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首先,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不断地重复和强调好的行为和习惯。
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能轻易放弃。
其次,养成教育需要身教。
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的,他们往往会模仿家长和老师的行为来养成自己的习惯。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能够参照我们的行为来养成良好的习惯。
只有我们自己先做到了,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和学习。
同时,养成教育需要多方合作。
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要共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老师要用心教育和引导,社会也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全方位的环境中得到养成教育。
最后,养成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引导和教育。
不能一概而论,对所有的孩子都采用同一种方法。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孩子得到真正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全方位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合作,需要身教和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养成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重视养成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最新)
家庭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一、前言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有些人天性乐观开朗,而有些人则总是抑郁沉闷;有些人喜欢交际,而有些人则缄默内向;有些人总能积极主动的抓住机遇,而有些人似乎天生谨小慎微。
人类这些不同特点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人格不同决定的。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
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
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
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那么,究竟是谁在决定人格形成和发展——遗传、环境,还是其他因素?首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讲,人格显然受遗传影响。
行为遗传学家在人格遗传方面得出结论,在人格的大五因素(外倾性、神经质、认真性、宜人性、开放性)中,其总体遗传率大约40%,而另外对人格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父母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同时,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采用,与儿童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
甚至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间接因素,它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的教育认知过程来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直接因素而存在。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家庭教育的重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由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亲子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期望观、人才观等要素综合构成,其中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是核心要素。
走向人生的通识教育——教育与人的养成——从圆球人说起
作者简介 :陈高华( 1 9 8 0 . ) , 男, 江西永新人 , 天津师 范大 学马克思 主义学 院副教授 , 博士。
兴趣 , 异 性恋 和 同性 恋就 是这 么来 的 。
人有理性 , 人是 自由的, 等等。 当然 , 人是离不开“ 物”
柏拉图在他那篇语言优美、 意蕴深远 的对话 《 会 对着劈开 的伤口,为的是让人记住 自己的狂妄带来 再把 圆的背踩直 , 变 口讲述 的伤痕 ,
了一个“ 圆球人 ” 的故事。据说 , 人原来有 3 种性别 , 着用力扯身上 的皮把切开的伤口包住 , 并打一个结, 除了我们现在 的男、 女两性之外 , 还有一种男女两性 这个结就是我们现在的肚脐眼。 如此一来 , 劈开后 的
2 0 1 3年 1 月
湖南师范 大学教育科 学学报
J o u na r l o f E d u e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o f Hu n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1 2 No . 1 J a n . , 2 0 l 3
有的状态 , 这也正是教育 的基本理念 。换句话说 , 教 部分上是一样的 ,但人之为人不在于这些多数相同
育的使命乃是人 的养成 , 让人成为人 , 意识到人的尊 的地方 , 而在于那一点点不同的地方。在孟子那里 , 这个一点点的不同指的是“ 性善” , 或者“ 善端” 。 而教 严, 成为孑 L 夫子所说 的“ 不器 ” 之“ 君子 ” ( 《 论语 ・ 为
第l 2卷 第 1 期
走 向人 生的通识教 育
通识教育问题的不断被提 出, 乃是要 凸显人 的生成作为教育的根本 目的。在这个意义上, 通识教 育事关 民族的精神品质。 通识教育不仅 关涉大学教育的 目 标 与内涵, 同样关涉 中小学教 育品质。 尽 管通识教 育的深 化 需要 细致入微的行动路径 , 我们依 然从通识教育的理念谈起 , 意在不断唤起我们对通识教育基本问题的思
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意义
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意义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指导他们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正确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进步。
学校教育不仅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还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更有能力去面对和克服不同的挑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有一种基本性的价值,教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他/她自己的优势,有利于他/她实现全面发展,为将来的无穷可能提供积极的持续动力。
此外,学校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接受不同的思想,锻炼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复杂,如果能够接受多元思想,就可以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而言之,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将来无穷可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养成教育对人的一生的促进作用
养成教育对人的一生的促动作用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意志品质、学习习惯尤其重要。
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协助人们完成很多重大的事情,使人终生受益。
而就小学生来说,养成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的自制水平差,坚持性不强,假如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就良好习惯来说,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经过持续的强化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较为恒定的思想和行为倾向。
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的落脚点。
但是,对于农村小学教育来说,我们的养成教育是“有立有破”或者说是“先破后立”的。
“破”是改正学生身上长期形成的毛病(不良习惯),“立”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个破一立,是需要做长期而艰巨的斗争的,只有战胜毛病,才能确立良好习惯,学生学习才有可能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学习成绩才有可能由差转好。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的养成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例如:(一)溺爱。
因为农村长期以来处于半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转化慢,再加上文化素质不高,不懂什么教育方法,所以,大多采取“粗放”管理模式,只要孩子没病没灾,一切万事大吉,至于教育哪里顾得上?现在虽然独生子女多了,家长们也实行了一些早期教育,但是因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85%以上是知识性的,根本就谈不上养成教育,几乎一切都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能够说孩子身上毛病多多。
(二)误导。
因为家长错误的理解“就近免试入学”,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不能接受教师对孩子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甚至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小学学不好,中学再学也不迟,反正考什么样都能升初中。
”学生有了这样的“靠山”自然学习积极性降低了,逃课、违反课堂纪律、不完成家庭作业等问题都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虽然老师苦口婆心地说,但对于一些学生根本无济于事。
孩子就是孩子,谁不喜欢玩呢?毛病也就这样“玩”出来了。
而就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来说,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人的养成作者:陈高华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教育的使命是人的养成,让人成为人,变得完整,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然而,当前中国大学教育却是以“成才教育”为名的“技能教育”,究其实乃是“功利教育”。
柏拉图的圆球人寓言可以为我们提供教益,它与中西古典教育的论说相一致,活生生地展现了教育的成人理念,表明经典阅读乃是教育的主要门径。
关键词:圆球人;人的养成;经典阅读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05-03一、圆球人寓言柏拉图在他那篇语言优美、意蕴深远的对话《会饮》中,借古希腊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之口讲述了一个“圆球人”的故事。
据说,人原来有3种性别,除了我们现在的男、女两性之外,还有一种男女两性的合体自成一性。
那时候人的样子是圆球形,除只有一个脑袋之外,其余的都是我们现在的人的双份,比如两张脸、两副耳朵,四只手、四只脚,等等。
不过,这唯一的脑袋跟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它要圆得多,尤其是上面有方向相反的两张脸。
他们之所以是圆球形,乃是因为他们的来源是圆形。
这种人本领极大,跑得飞快,精力很旺盛,因此难免有非分之想,以至于想到天上去造反,要跟诸神干架。
诸神看到这种情形之后,既愤怒又不安,开始想着把这些人全灭了,可是又想,要是没了人,也就没有谁来供奉和崇拜他们。
最后,还是宙斯想了个点子,让人继续活着,但是削弱他们的本领。
这个点子就是把圆球人劈成两半。
劈成两半之后,先把人的半个脑袋扭过来,让那张脸对着劈开的伤口,为的是让人记住自己的狂妄带来的伤痕,再把圆的背踩直,变成我们现在的样子,接着用力扯身上的皮把切开的伤口包住,并打一个结,这个结就是我们现在的肚脐眼。
如此一来,劈开后的人就不再是圆球人了,而且只剩下男女两种性别。
最糟糕的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人,不再是完整的(圆满的)人,或者说失去了原初的本性。
因此,作为被切开的一半的人,为了找回自己的完整,恢复自己的本性,就总是迫不及待地寻求另一半,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爱情。
一旦找到,就紧紧抓住不放,还想要合二为一。
很显然,以前是既男又女的那一性劈开来后是男人的一半,就会寻求作为女人的一半,而劈开来后是女人的一半,就会寻求作为男人的一半;原来这种圆球形男人被劈开后,就只会对男人感兴趣,而原来这种圆球形女人被劈开后,就只会对女人感兴趣,异性恋和同性恋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无论所追求的另一半是否与自己同性,都是为了渴求完整,恢复自己的本性。
因此可以说,追求完整,健全人格,让人生变得完满,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状态,这也正是教育的基本理念。
换句话说,教育的使命乃是人的养成,让人成为人,意识到人的尊严,成为孔夫子所说的“不器”之“君子”(《论语·为政》)。
二、当前教育的“非人”本性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病之所在,就在于把人培养成“才”(材)的“器皿教育”,当然还有更好听的名称,叫做“成才教育”,而究其实质而言,无非是“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功利教育”。
这种病症已经深入骨髓,以至于学生们还没跨进大学校门,就在打听冷门热门、就业形势之类,其心态无非是想学一门吃香的“技能”、找一个来钱的“职业”。
同时,我们的大学校长、院长们念兹在兹的也是“就业”二字,就是说到科研,所关注的也是“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等等,单单忘了“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这个最朴素、最基本的使命。
当然,政府导向是其主要原因,像着了魔似地把人变成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变成“会说话的工具”。
我们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这些“花朵”不是让其绽放,而是让其长成“大树”,长成“大树”也不是任其吸收“阳光雨露”,而是把“大树们”放倒,成为有用的“木材”。
如此种种,从上到下,无不弥漫着功利心态。
难道我们来到学校不应该学“专业知识(技能)”,将来毕业了不应该找到“工作(职业)”,不应该通过这份“职业”来养活自己甚至家人?当然需要,可问题不在于人要不要“职业”,而在于人是否整个儿地被“职业化”了。
人要谋生才能生活,然而,人若只为谋生而活则不复为人。
换句话说,人肯定是要谋生的,但人之为人的关键不在于谋生,而在于其他,这个其他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让人变得自由、变得有教养,使人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
总之,就是对人的提升,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精神丰富,而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即让人变得更像个人样。
马克思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当然也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基础,但是,“基础”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自己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他指出,自由是在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而只有到了自由王国,真正的人才开始出现。
我们可曾听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吃饭、人住房?如果这样的话,那就非常可笑。
我们听到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理性,人是自由的,等等。
当然,人是离不开“物”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像其他动物种类一样地依赖于“自然”、“物”。
为此,孟子才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说,人跟动物在绝大部分上是一样的,但人之为人不在于这些多数相同的地方,而在于那一点点不同的地方。
在孟子那里,这个一点点的不同指的是“性善”,或者“善端”。
而教育,就是为了发扬这一点点“善端”。
三、教育的“成人”本性实际上,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教育就是“培育”“人”,是人的教育。
我们古中国称之为“成人之教”,而西方称之为“liberal arts”(人文教育,也被翻译成博雅教育,字面意思更清楚明白,即自由的艺术),其要旨都是培养“有教养、有责任、有思想”的人。
而除此外的技能习得,根本就不被列在教育的范围之类。
不同的是,我们中国的这种“成人之教”是面向所有人的,是所谓“有教无类”、“人皆可以为圣贤”;而在古希腊,只有具有公民资格的人才有权获得这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直接与作为人的资格相关。
只是到了罗马时代,因战争和建设需要,教育才在公民之外展开。
但是,公民之外的奴隶所接受的这种“教育”,并非“人文教育”,而是“技能教育”。
爱因斯坦把这种毫无人文背景的技能教育训练称之为“训狗术”。
由此可见,单纯的“技能”或者说“技能教育”是与奴隶相关的,是没有自由而充满压迫性的,它更多地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熟练”,而不是让受教育者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如果说人是自由的和富有理性的,那么,“技能教育”则恰好背道而驰,是让人丧失自由和理性的。
“钱学森之问”之所以在中国成立,无非是缺乏“人文教育”引领的“技能教育”大行其道的必然结果。
一群毫无想象力的“熟练技师”,怎么有资格、有能力成为“大师”?如此说法,并非要我们完全放弃“技能教育”,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消灭了奴隶制,但是奴隶从前所承担的那种“不属于人”的活动是没法消灭的,我们每个人只有自己承担起来,即承担其这份“奴隶性”。
笔者只是想要强调,在“技能教育”之上,始终要有“人文教育”的引导,在成为“才”之前,先成为“人”,如此才不至于陷入韦伯所说的“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的境地。
我们奋力所求的,不过是要做一个“人”,因为“技能教育”所服务的那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四、阅读作为教育的门径怎样才能使一个人变得有品格、有学识呢?抛却一切先天条件不论,最基本的路径就是读书,而且是每个人自己亲自去读,读两千多年来积累下来、传递下来的经典著作。
就课堂而言,就是跟老师一起去阅读。
对于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要阅读的“著作”而言,老师跟同学一样,都是“学生”,这就是老师为什么称大家为“同学”的根据所在,即我们都是“共同学习”的人。
这不是谦虚,而是对于知识的真诚和谦卑,老师至多是一个比学生更有经验的学习者而已。
在教育领域有个常见的说法,就是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这个说法在表面上是有道理的,或许在某些层次或阶段的教育中也是适用的。
但是在真正的大学教育中,这个比喻性的说法是不恰当的,老师并非是一个“装满一桶水”的水桶,不是去“灌输”,而是去“促发”,让“生长”,不仅让学生生长,也是让自己生长。
如果这个比喻是适当的话,那么现在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们就不再是“水桶”了,而是“饭桶”,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给学生找一个“饭碗”、给他们“一碗饭”。
实际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磨砺、切磋的过程,最终我们学习到的,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东西,甚至只是在我们自己身上学到的东西。
所以在知识的习得这个问题上,作为“同学”的老师根本就没有什么“滴水之恩”,因而也不用“涌泉相报”。
如果一定有什么值得感激的,就是这种一起学习的机缘,是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彼此的“你来我往”。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感情,比一起成长的感情更加稳定、更加珍贵呢?实际上,不仅学习如此,生活中的诸多情形也是如此。
毕竟,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讲,感情跟功利是无关的,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充满了功利的感情。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名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意思是说,大学的标志不是气派恢弘的高楼大厦,而是思想深刻、创见迭出的大师。
只是,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只论及了大学的一半,甚至只是一小半。
即使一所大学真有大师,或者退一步地讲,有大学问家,大学者,就是大学了吗?我看未必。
因为,大学的一大半是由大学生决定的。
大学的性质如何,在真正的意义上取决于大学生的素质。
我们不能说某所大学有某几个大师、大学问家、大学者,就是一所好大学,至多也就是一个好的研究机构;而只有培养出了好的学生,大学才能叫做好的大学。
说到培养,老师至为关键。
但是,老师至为关键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有主动、自觉学习的意愿。
否则,老师哪怕是大师,也毫无意义。
换言之,老师不好,学生还是有可能成为好学生的,只不过更需自奋其力;若是学生不好,没有学习的意愿,那就门也没有了。
所以古人说,“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这里头的意思很明白,学习需要一个人的主动,启发需要一个共同的关注所在,不能对牛弹琴,也不能牛头不对马嘴。
20世纪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开头有一句话也有类似的意思:“或许惟有那些曾经思考过这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或类似思想的人,才能理解我的思想。
”大致的意思是说,你要理解一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就必须思考他所思考的问题。
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就是说,你要理解老师所讲的问题和观点,就得也去思考这些问题和观点,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习。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面对问题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