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物态变化 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2f89b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9.png)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6d27b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11.png)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物态变化概述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影响时,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二、具体知识点详解1.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都在于温度。
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而当液态的金属冷却至凝固点时,则会转变为固态。
2. 汽化与液化汽化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中又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而沸腾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液化则是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3. 升华与凝华升华是指固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通常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发生,且多见于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交换。
例如,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的交换对于理解和描述物态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天气变化中的雨、雪、霜、露等则涉及到汽化、液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验与观察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实验与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态变化的过程,理解其原理。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六、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8af0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c.png)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
常见的固体有冰、铁、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包括升华和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3. 溶液制备:通过溶解过程,可以将一些化学品溶解于水中,制备出各种溶液用于实验或工业生产等。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fb957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a.png)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
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物态变化。
一、固态1.物体的形状在固态下保持不变。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
3.固体的微观颗粒呈紧密有序排列。
4.固体的密度比液态和气态大。
5.固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刚性。
二、液态1.液体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固态变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3.液体的微观颗粒呈无规则排列。
4.液体的密度比气态大。
5.液体具有一定的粘性和流动性。
三、气态1.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完全填满容器。
2.气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极弱。
3.气体的微观颗粒混乱无序排列。
4.气体的密度较小,可压缩性大。
5.气体具有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四、物态变化1.溶解:把一个物质加入到另一个物质中,使其分子散开。
2.融化:当物质受热后,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固体逐渐变为液体。
3.凝固:当物质受冷后,液态物质的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液体逐渐变为固体。
4.沸腾:液体受热后,液态分子的运动加剧,溶液内部产生气泡并且蒸汽迅速逸出。
5.浸润:液体能够渗透到固体表面并扩展分布。
6.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得到足够能量,从液体逸出,形成气体状态。
7.冷凝: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液体。
8.升华:固体受热后,固态分子的能量增加,摆脱相互吸引,直接从固体变为气体。
9.凝结: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固体。
五、物态变化的条件1.温度:温度升高或降低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2.压力:增加压力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3.其他因素:如溶质浓度、溶解度等因素。
六、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1.吸热:物质从固态或液态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称为吸热过程。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2b9b95d0d233d4b14e69d9.png)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通常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2、摄氏温度:把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根据的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
①使用时,要认请温度计的和,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只与充分接触,
③待示数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
二、熔化和凝固
5、熔化:物质从变成,熔化要。
凝固:物质从变成,凝固要。
6、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
7
8、晶体的熔化曲线与凝固曲线
(1)物质在AB段是态,热,温度。
(2)物质在BC段是态,热,温度。
(3)物质在CD段是态,热,温度。
(4)物质在DE段是态,热,温度。
(5)物质在EF段是态,热,温度。
(6)物质在FG段是态,热,温度。
(7)物质熔化用时,熔点是;凝固用时,凝固点是,说明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
固点是的。
9、装有晶体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时,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1)(2)。
三、汽化和液化
10、汽化:物质从变为叫汽化,汽化有和两种形式,都要。
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通过和可以使气体液化。
12、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1)(2)。
四、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要。
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凝华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7845c220912a216147929f9.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bda72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1.png)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且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是物质状态的变化。
2、物态分类: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除此以外还有等离子态。
3、三种物态的特点:形状体积流动性固态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不具有流动性液态没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具有流动性气态没有一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具有流动性4 水沸腾实验:(1)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2)实验完毕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会继续反抗一段时间,原因是:石棉网(或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石棉网(或铁圈或烧杯底部)仍有余温。
(3)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从下往上,拆卸顺序:从上往下(4)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6)烧杯上面盖着厚纸片的目的:减少热量散失,增大液面上方气压,缩短加热时间。
(7)减少加热时间的方法: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容器上方加盖子。
5、凭感觉判断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温度计准确测量。
6、温度: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
7、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2)温度计构造:细玻璃管、玻)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从下往上,拆卸顺序:从上往下(4)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6)烧杯上面盖着厚纸片的目的:减少热量散失,增大液面上方气压,缩短加热时间。
(7)减少加热时间的方法: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容器上方加盖子。
5、凭感觉判断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温度计准确测量。
6、温度: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
7、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2)温度计构造:细玻璃管、玻璃泡、刻度线、单位(3)温度:t,温度单位:℃,注意单位的书写(4)一标准大气压(P=1.01×105Pa)下,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温度为100℃。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32a44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3.png)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1.固态变化固态是物质最稳定的状态。
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会保持固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挤压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使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固体逐渐变得松散,最终溶为液体或气体。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固体继续凝固为更紧密的固态。
挤压是将固态物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导致固体变形,但仍保持固态。
2.液态变化液体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过渡状态。
液态的物质不具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
液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蒸发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液体逐渐蒸发为气体。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液体逐渐凝固为固体。
蒸发是指液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因为热运动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脱离液体转变为气体。
3.气态变化气体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很大,自由运动的状态。
气体不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压缩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气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气体膨胀。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气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气体逐渐凝聚为液体或固体。
压缩是指对气体施加外力,使气体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缩小,气体体积减小。
物态变化的核心原理是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
热运动是分子或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其速度与温度有关。
相互作用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力,包括吸引力和斥力。
当温度变化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使得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在物质的物态变化中,有几个重要的规律需要注意:1.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常见的相变有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等。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优秀7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ba102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5.png)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优秀7篇)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公式学习,物理钥匙篇二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ρ=m/V,v=s/t,p=F/s,W=F·s,可以记: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2、根据公式记单位,记住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单位进率。
3、根据公式想变形公式,多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扩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根据公式记影响物理量的因素,例如从f=Fμ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是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且成正比,又如通过p=F/S记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其实质是乘积式或比值式的物理量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5.通过公式想实验公式是实验的原理所在,从公式中想所要测的物理量,从所测物理量想所需的实验器材,再进一步想实验过程,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08f6e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d.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状态转变,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
物态变化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由于物质微观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
物态变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物资状态的改变:物态变化表现为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变。
2.有一定的温度范围:物态变化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不同物质的物态变化温度不同。
3.有一定的压力条件:物态变化有时需要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进行,特别是对于气态到液态和液态到固态的转变。
二、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又称为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固态物质在达到一定的熔点温度下,分子的振动变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形成液态。
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温度不变:在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称为熔化潜热。
2.与熔点温度有关:不同物质的熔点温度是不同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的熔点温度也不同。
3.固体结构变化:在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固体的有序结构消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形成无序的液体结构。
三、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又称为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液态物质的分子逐渐减少振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形成固态。
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温度不变:在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称为凝固潜热。
2.与凝固点温度有关:不同物质的凝固点温度是不同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的凝固点温度也不同。
3.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在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形成有序的排列结构。
四、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又称为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中,固态物质的分子不断增加振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直接转变为气态。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之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之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04ff578482fb4daa58d4b75.png)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之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凝华知识点1.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2.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①压强。
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
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熔化知识点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2、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5、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点(全)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点(全)](https://img.taocdn.com/s3/m/6e2132d3168884868762d6e7.png)
---------------------------------------------------------------最新资料推荐------------------------------------------------------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全) 温度及其测量 1. 温度 1) 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 通常我们用字母 t 表示; 3)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平均分成 100 份,每一份就是1℃ 4) 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的是热力学温标;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 K 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时 273.15K T=273.15+t 注意:热力学温度的0 K 温度永远达不到; 2. 温度计(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1) 估: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2) 选: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3) 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4) 放: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5) 读: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6) 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7) 注意:是否需要估读呢? 3. 体温计① 量程:35---42℃;分度值0.1℃ ② 使用前要甩一甩,使汞回到玻璃泡内;③ 读数时候,可以离开人体;④ 注意,不能用温度计当作普通实验用温度计适应, 4. 温度与日常生活①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②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③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 818~25 ℃. ④ 洗澡的较舒适的温度时 40 摄氏度 5. 物态变化: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的三种形式,固体、液体、气体;---------------------------------------------------------------最新资料推荐------------------------------------------------------ 熔化与凝固物态变化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变,今天具体学习固态与液态之间的变化: 1.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总结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1b45239ec3d5bbfc0a7401.png)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总结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总结初中物理以认识物理现象,理解简单的物理规律为主,重在物理联系实际生活,以所学的知识能够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初二物理更是体现这一特点,下面是初二物理热学部分知识,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常见物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二者的区分特点是晶体有固定的溶沸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溶沸点,注意这是我们目前判断固体是不是晶体的唯一标准。
做题过程中所遇到的物质,大部分是晶体,非晶体的例子掌握以下几个:玻璃、蜂蜡、石蜡、松香、沥青、橡胶。
2、温度计的选取和应用:常用温度计制做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故温度计的使用要有本身温度适用范围,即测量温度范围下温度及内液体不凝固也不沸腾(或者测量的最低温度要高于液体的凝点,低于液体的沸点)。
使用时注意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进入要测量的物体;液泡不能接触容器的壁、底;温度计适当的进去液体内部,不能过多(如进去部分已经达到温度刻线);体温计在使用时只适用于测量35℃~42℃摄氏度的温度,而且每次使用前一定要甩一下温度计。
3、知道绝对零度、开氏温度,能过将摄氏度和开氏温度之间相互转化。
4、物体三态变化。
气体5气化6液化1凝华液体2升华3熔化4凝固固体注意六个物态变化的名称、汉字写法、变化方向。
凝华:气体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固态,放热。
水蒸气变为雪花、水蒸气变为霜、冬天雾凇景观、冬天窗子内冰花、碘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碘、用久的灯泡壁变黑(钨在灯丝处升华,在灯泡壁凝华)、舞台用干冰制作的“烟雾”的“烟”部分(干冰升华吸热,导致温度变低,空气中水蒸气直接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
升华:固体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吸热。
包括碘单质升华、灯丝(钨)变细、冬天冰冻衣服变干、干冰变成气体、樟脑丸变小。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吸热。
比较常见,不举例。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放热。
现象很常见,考察的重点一般在利用凝固放热上,利用液体凝固放出热量,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如深秋初冬的晚上向大棚内灌水防冻害。
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物态变化
![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3ef0f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5.png)
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物态变化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物态变化【—初二物理总结】物理大餐: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接下来的内容是初二物理之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到达熔点。
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到达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外表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外表积⑶液体外表空气的流动。
初三物理绝缘体的电学知识大全【—初三物理绝缘体的电学知识大全】绝缘体的种类很多,如塑料、橡胶、玻璃和我们使用的各种天然矿物油。
绝缘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Insulator),绝缘体又称为电介质引。
它们的电阻率极高。
绝缘体的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绝缘体和导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这里要注意:导电的原因:无论固体还是液体,内部如果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或者离子,那么他就可以导电。
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产生导电粒子,那么它也可以成为导体。
在通常情况下,气体是良好的绝缘体。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绝缘体也会转化为导体。
绝缘体在某些外界条件,如加热、加高压等影响下,会被“击穿”,而转化为导体。
在未被击穿之前,绝缘体也不是绝对不导电的物体。
如果在绝缘材料两端施加电压,材料中将会出现微弱的电流。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dd6cd0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1.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一、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1.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和区别。
2.升华、凝固、熔化、蒸发、沸腾的定义、特点及实例。
3.冰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水的密度最大在4℃等规律。
二、浮力和浮力的应用1.浮力的概念和特点。
2.物体浮沉的判据及其原理。
3.海洋运输和潜水的原理。
三、电路与电能运动的基本规律1.电流的定义、方向、测量方法和单位。
2.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及算法。
3.电功、功率、电阻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四、声音的概念和传播1.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声音的特点、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规律。
五、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1.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2.光线的方向及其在反射时的特点。
3.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
六、简单机械1.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杠杆、滑轮、斜面的特点、应用和计算公式。
七、热学基础1.温度和热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2.物体的热平衡。
3.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特点及其应用。
八、静电学1.电荷的性质、电荷产生、同时产生电荷的方法和知识点。
2.静电的特点和现象、防静电的方法。
九、磁学基础1.磁性物质的特点及分类。
2.磁场的概念和特点。
3.磁现象与电流的关系和安培定律。
十、能量与能量转化1.能量的定义与单位。
2.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3.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十一、力学与运动1.力的分解和合成。
2.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3.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概念和计算公式。
初中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重难点详解
![初中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重难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0a06c1076c66137ee061977.png)
初中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重难点详解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一个难点,也是易混点,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区分!熔化和凝固熔化1.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熔化⑴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⑵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⑶晶体的熔化: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⑷非晶体的熔化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⑸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凝固⑴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⑵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⑶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⑷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4.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5.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6.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设计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表格】【图象】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甲图为海波,乙图为石蜡。
图象需要标明温度。
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对曲线(1)的分析:AB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固态;BC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f35086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75.png)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的变化是初中物理的一大考试重点,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也算是热点。
那么如何学好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及其变化、物质的性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及其变化、物质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056d5a9002768e9950e73846.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 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b9f9e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e.png)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物态的物质。
而这些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是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中物态变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物质的三态是指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
每一种物态有其特有的特征和运动方式:1.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紧密排列,无规则热运动。
2.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无规则热运动。
3. 气体:既没有一定的形状又没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呈自由运动。
二、物质的相变相变是指物质从一个物态转变到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有固体熔化、液体凝固、液体沸腾和气体凝结等。
在这些相变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 熔点:物质从固体变成液体的温度称为熔点,对应着固体的熔化(熔融)。
2. 凝固点:物质从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对应着液体的凝固(冻结)。
3. 沸点:物质从液体变成气体的温度称为沸点,对应着液体的沸腾。
4. 蒸发:液体表面分子由低速向高速散开并逸出液体形成气体,称为蒸发。
5. 凝结: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称为凝结,与沸腾相反。
6.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升华。
7. 凝华:气体直接转变成固体的过程称为凝华。
三、物质相变背后的能量交换在物质的相变过程中,能量的转移和交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能量转移的几个重要概念:1. 潜热: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潜热。
潜热分为熔化潜热和蒸发潜热两种。
2. 熔化潜热:在相变过程中,物质从固体转变为液体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潜热。
3. 蒸发潜热:在相变过程中,物质从液体转变为气体时吸收的热量称为蒸发潜热。
4. 凝固潜热:在相变过程中,物质从液体转变为固体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潜热。
5. 凝结潜热:在相变过程中,物质从气体转变为液体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结潜热。
初中物理物态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987b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2.png)
初中物理物态知识点总结一、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1. 固体:固体是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不易发生流动,具有较强的相互吸引力。
固体的特点包括硬度大、不易流动、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等。
2. 液体:液体是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的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弱。
液体的特点包括流动性强、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易流动等。
3. 气体:气体是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很小。
气体的特点包括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易被压缩等。
二、固液气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1. 固液相变:当固体受热变热时,分子振动加剧,升温到一定程度时,固体会变成液体,这个过程叫做熔化;当固体受冷变冷时,分子振动减弱,降温到一定程度时,固体会从液体变为固体,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固液相变的特点是温度变化不大。
2. 液气相变:当液体受热变热时,分子振动加剧,升温到一定程度时,液体会变成气体,这个过程叫做汽化,也叫沸腾;当气体受冷变冷时,分子振动减弱,降温到一定程度时,气体会从气体变为液体,这个过程叫做液化,也叫凝结。
液气相变的特点是温度变化不大。
3. 固气相变:当固体受热变热时,分子振动加剧,升温到一定程度时,固体会直接变成气体,这个过程叫做升华;当气体受冷变冷时,分子振动减弱,降温到一定程度时,气体会直接从气体变为固体,这个过程叫做凝华。
固气相变的特点是温度变化不大。
三、物质的比热和熔化热、汽化热1. 比热:物质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单位温度变化下所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相关,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比热。
2. 熔化热: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熔化热。
3. 汽化热: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汽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汽化热。
四、气体的压强、体积与温度的关系1. 气体的压强:气体分子在容器壁上的冲击力与单位面积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
第一章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知识预览:
一、温度计
简述温度计的构造: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摄氏度,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摄氏度,表示为:0℃和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绝对零度:-273.15
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273+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
二、融化和凝固
1.熔化:
1)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2) 关于定义的说明:物质初始状态是固态,末状态是液态 3) 实验装置:
A. 名称:水浴加热法
B. 优点: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实验进度便于控制。
C. 装置图:
注意事项: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3
2
;火焰分为三层,外边一层淡黄色、第二层桔红色、最里边层浅蓝色;分别为焰心、内焰、外焰;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 一般使用方法:
a) 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b) 用石棉网起到均匀受热的作用。
c) 如果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用热水替代冷水等。
E. 熔化图像:
F.
时间(min )
)晶体熔化图像
非晶体熔化图像
时间(min )
)
(1)熔化规律:关键词:熔点。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2.凝固:
(1)凝固规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重点)
(3)凝固放热。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重点)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
(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D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2.液化:
(1)液化的方法分为:①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②压缩体积液化。
(增加压强)(重点)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如:用久了的灯丝变细了、樟脑丸变小了或不见了。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2.凝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如:霜、雾凇等。
凝华现象:凝华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