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德文版序言

合集下载

德文版序言(英文)

德文版序言(英文)

Preface to the First German Edition of Socialism: Utopian and ScientificSource: MECW Volume 24, pp. 457-9;First published: in F. Engels, Die Entwicklung des Sozialismus von der Utopie zur Wissenschaft, Hottingen-Zurich, 1882;The following work is derived from three chapters of my book: Herrn E. Dürings Umwalzung der Wissenschaft, Leipzig, 1878. Iput them together for my friend Paul Lafargue for translation into French and added a few extra remarks. The French translation revised by me appeared first in the Revue socialiste and then independently under the title: Socialisme utopique et socialisme scientifique, Paris, 1880. A rendering into Polish made from the French translation has just appeared in Geneva and bears the title: Socyjalizm utopijny a naukowy, Imprimerie de l‟Aurore, Genève, 1882.The surprising success of the Lafargue translation in the French-speaking countries and especially in France itself forced me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whether a separate German edition of these three chapters would not likewise be of value. Then the editors of the Zurich Sozialdemokrat informed me that a demand was generally being raised within the GermanSocial-Democratic Party for the publication of new propaganda pamphlets, and they asked me whether I would not apply those three chapters to this purpose. I was naturally in agreement with that and put my work at their disposal.It was, however, not originally written for immediate popular propaganda. How could what was in the first place a purely scientific work be suitable for that, What changes in form and content were required?So far as form is concerned, only the numerous foreign words could arouse doubts. But even Lassalle in his speeches and propaganda writings was not at all sparing with foreign words, and to my knowledge there has been no complaint about it. Since that time our workers have read newspapers to a fargreater extent and far more regularly and to the same extent they have become thereby more familiar with foreign words. I have restricted myself to removing all unnecessary foreign words. Where they were unavoidable, I have refrained from adding so-called explanatory translations. The unavoidable foreign words, usually generally accepted scientific-technical expressions, would not have been unavoidable if they had been translatable. Translation, therefore, distorts the sense; it confuses instead of explaining. Oral information is of much greater assistance.The content on the other hand, I think I can assert, will cause German workers few difficulties. In general, only the third section is difficult, but far less so for workers, whose general conditions of life it concerns, than for the “educated” bourgeois. In the many explanatory additions that I have made here, I have had in mind not so mu ch the workers as “educated” readers; persons of the type of the Deputy von Eynern, the Privy Councillor Heinrich von Sybel and other Treitschkes, who are governed by the irresistible impulse to demonstrate again and again in black and white their frightful ignorance and, following from this, their colossal misconception of socialism. If Don Quixote tilts his lance at windmills,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his office and his role; bu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permit Sancho Panza anything of the sort.Such readers will also be surprised that in a sketch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they should encounter the Kant-Laplace cosmogony, modern natural science and Darwin,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and Hegel. But scientific socialism is after all an essentially German product and could arise only in that nation whose classical philosophy had kept alive the tradition of conscious dialectics: in Germany. [“In Germany” is a slip of the pen. It should read “among Germans.” For as indispensable, on the one hand, as German dialectics were for the genesi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s equally indispensable for it were the develop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England and Franc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Germany, which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ties was still more backward than today, could produce at the most caricatures of socialism (c.f. Communist Manifesto, III, 1. c., “German, or …True‟, Socialism”). Only by the subjec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produced in England and France to German dialectical criticism could a real result be achieved. From this angle, therefore, scientificsocialism is not an exclusively German, but just as much as international product. – footnote was added by Engels to the third German edition of 1883.]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to the modern class struggle between proletariat and bourgeoisie was only possible by means of dialectics. And if the schoolmasters of the German bourgeoisie have drowned the memory of the great German philosophers and of the dialectics produced by them in a swamp of empty eclecticism-so much so that we are compelled to appeal to modern natural science as a witnes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dialectics in reality-we German Socialists are proud of the fact that we are descended not only from Saint-Simon, Fourier and Owen, but also from Kant, Fichte and Hegel.F r e d e r i c k E n g e l sL o n d o n,S e p t e m b e r21,1882。

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马克思还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的社 会,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即它之后,
将是社会的真正的文明史——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
2,马克思、恩格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研究和回答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整个人类社会 历史的发展将依次经历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 它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跨越的。
2,马克思、恩格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研究和回答

随着掌握的材料越来越丰富,他们的研究也越来越广阔和深入, 马克思、恩格斯对某些问题的思想也会产生变化,这是很正常的。

如果后来的观点的确根本改变了原来的观点,那可以认为是晚年 的马克思推翻了早年的马克思;如果情况并非这样,把原来思想 的发展和深化就武断地说成是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则是没有根据 的,也决不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态度。
就是它会一举消灭欧洲整个反动势力迄今一直未被触动的最后的
后备力量。”
2,马克思、恩格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研究和回答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两点: 一是这个革命可能由“政府自己”来进行。1877年,俄国有两个 政府:沙皇政府和恐怖主义密谋家的秘密执行委员会的政府。恩 格斯说革命可能由“政府自己”进行,这里说的“政府自己”决 不是沙皇政府,而是指的当时存在的恐怖主义密谋家的执行委员 会的政府。

二是这个革命如果成功对欧洲的重大意义,即推翻沙皇政府会使 欧洲的一切反动势力失去它的最有力的堡垒,从而能促进西欧无
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又能反过来帮助俄国公
社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共产党宣言》“序言”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序言”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序言”的思想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进行分析研究。

从“序言”中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国情,并结合实践经验对《宣言》作了必要的补充,我们从理论联系实际、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等三方面了解“序言”要表达的思想,这些思想使我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学习观。

标签:共产党宣言;序言;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2月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一个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从此有了自己理论和实践的革命纲领。

《宣言》发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其在各国的出版写了不同的“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从1872年到1893年的21年间,先后为《宣言》几种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众多著作中“序言”最多的。

“序言”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国情,并结合实践经验对《宣言》作了必要的补充。

研读《宣言》的“序言”,我们能够从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这些思想和认识有益于我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学习观。

一、各版本“序言”对《宣言》做出的分析和必要补充第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组织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纲领来指导工人的运动,《宣言》是在这种实际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

《宣言》是“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1]228,对它的地位和性质作了明确界定。

“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个别地方本来可以做某些修改的。

”[1]228这说明构成《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些个别的地方需要修改一下。

首先,无产阶级通过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第一次掌握政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给无产阶级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其次,指出了对有关社会主义文献的批判不完全性。

浅谈《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浅谈《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浅谈《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作者:崔忠菲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摘要]《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宣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其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始终基调一致地阐明无产阶级运动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不同来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七篇序言是《共产党宣言》“活的灵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时代性地域性[中图分类号]A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32-02《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一部不朽经典文献,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周详的党纲。

《共产党宣言》诞生后,为了《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从1872年到1893年的12年里为《共产党宣言》的不同版本写下了七篇序言。

这七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2年俄文版序言,以及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单独写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这七篇序言涉及到如何从各国不同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等重大的理论问题。

从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科学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理论学说的有力证明和极好范例,但同时作为《共产党宣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七篇序言对于正确理解《宣言》中的理论,做了很好的指导。

因此,研究七篇序言中所蕴涵的理论价值对推动《共产党宣言》研究的深入、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时代性的主要表现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写的。

在这25年的时间里欧洲的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经历了重大的发展,从1848年革命、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创立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把如何对待《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理论原则的问题迫切地提了出来。

7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当代启示优先出版

7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当代启示优先出版

收稿日期:2015-11-15作者简介:马喜宁,男,回族,宁夏固原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与中国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编号:14YB033)成果之一。

2015年第4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No.4总第61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617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当代启示马喜宁(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7篇序言作为《共产党宣言》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理论意义,在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中和中国共产党建设道路上发挥着承前启后作用。

基于7篇序言具体内容,通过挖掘7篇序言中的新观点、新思路,进一步探讨序言的理论意义及其当代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序言》;理论意义中图分类号:A 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5)04-0063-05DOI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4.014理论意义是指比前人同类命题增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新见,与同时代相比,有什么突破之处,在某个理论体系中起了什么作用,对后代理论发展又有什么意义,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完善增补了什么,对后人有什么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72年开始到1893年,通过考察不同国家社会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不同文字版本写了7篇《序言》,对其内容进行了增补和扩展。

7篇《序言》篇幅虽短,其内容极为丰富,很多细微而周全理论都包含在内,这些理论并非空洞理论,是能够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序言对理解《宣言》有指导作用,对把握《宣言》的脉络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科学。

《序言》是《宣言》有机组成部分,完整《宣言》是由7篇《序言》以及《宣言》正文构成的。

《反杜林论》三版序言doc

《反杜林论》三版序言doc

《反杜林论》三版序言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论战性理论著作。

恩格斯在深刻批判杜林的假科学的同时,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的重心暂时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哥达代表大会上合并成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结束了两派工人对立的状态,从而有可能用全部力量去反对共同的敌人。

但是,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曾经充当普鲁士反动容克的代言人、柏林大学私人讲师杜林,突然大叫大嚷地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同时接连发表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1871年)、《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1873~)和《哲学教程》(1875年)等著作,“创造”了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扬言要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中实行全面的“改革”,实质是向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实行全面的进攻。

杜林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即折衷主义的哲学、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和普鲁士式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用所谓“科学”的词句装璜起来,自称是最后的绝对真理的“体系”,迷惑了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使之在刚刚合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传播开来。

特别是当时很有威望的德国党的领导人之一倍倍尔也一度上当,他于1874年3月在《人民国家报》上匿名发表了《一个新共产党人》一文,不仅称根本不是社会民主党党员的杜林是“一个新的共产党人”,而且称杜林的《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是继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属于经济学领域最近出版的优秀著作之列,从而更加助长了杜林思想体系对党的机体的腐蚀。

当时,柏林党组织的领导人几乎都被杜林拉过去,成为杜林的狂热信徒。

柏林社会民主党组织的《柏林自由新闻》编辑部则成了在党内传播“杜林体系”的主要基地。

最狂热的杜林拥护者之一阿·恩斯甚至要求《人民国家报》发表他大肆吹捧杜林为科学领域最热心、最果断、最勤奋的首领的一封信。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他生命的最后12年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这些贡献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恩格斯精心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和第三卷、修订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和第四版,以及指导翻译出版《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

因为这些方面的杰出贡献,使得恩格斯作为《资本论》的共同创立者,同马克思的名字一起永远地镌刻在《资本论》的丰碑上。

恩格斯晚年还在探索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新发展、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及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学术风范等方面,作出了同样杰出的贡献。

这些贡献,同样不可磨灭地铭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册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涵。

一、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新发展及其特征的研究恩格斯晚年一直坚持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

1890年10月,恩格斯提到,40年代伦敦交易所行情报告对于认识工业危机的周期性变化和发展是“绝对无用的”,而“金融市场的危机”对于经济危机也“多半只是一种症候而已”;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不仅金融市场“有自己的危机”,而且“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反倒“只起从属的作用”了,“或者甚至根本不起作用”,金融市场“危机”的作用“的的确确”成为“事实”。

恩格斯认为,在政治经济学上,“需要确定和研究一些东西,特别是要根据近二十年的历史来加以确定和研究”[1]。

恩格斯对19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新问题作出的新探索,集中于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关于资本主义垄断及其本质关系的研究。

恩格斯对垄断问题的研究,是从托拉斯的新的“生产形式”的发展切入的。

1891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四版中,专门提到“关于在这期间已经变得很重要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顾海良【提要】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最为显著的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精心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和第三卷、修订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和第四版,以及指导翻译出版《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学习导读2011年07月25日 04:57 来源:人民日报《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读的经典。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写作背景《宣言》写作于1847年年底,发表于1848年2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步巩固,以蒸汽动力革命为基础的工业化迅猛发展,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火车行驶,轮船远航……这一切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景象,标志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到来。

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

资产阶级为了开辟世界市场,到处建立殖民地,甚至用血与火开路,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成为时代的课题。

空想社会主义由此兴盛起来,其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社会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但这些美好的理想由于脱离现实,找不到实现的道路和社会力量。

新兴的工人阶级也不断发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19世纪30—50年代,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斗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相继失败。

时代呼唤科学理论,《宣言》就是适应这一时代呼唤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很早就树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并在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中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立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

1846年2月,他们在比利时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6月,在他们的帮助下,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召开代表大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老舍说过一句话:“思考多了,笔下就渐渐滴出血来”。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本版序言只能由我一个人署名了……他的墓上已经初次长出了青草”。

世界上处于思考巅峰的两个人,彼此之间又多了一道生命的围墙。

正如序言中所强调的,《共产党宣言》是一份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其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其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这是宣言中的第一段话,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最终在联合的势力下顽强地生存并有了自己的声势。

那些所谓神圣的围剿,面对共产主义的反驳反而默不作声,或试图用更虚晃的借口来抵挡其前进的步伐。

可是,历史的车轮仍是不断前进的。

正如后面所说的一般: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姑且不继续大肆宣扬该宣言的正确性及深刻性,作为一枚思想的传播介质,《共产党宣言》传承的应该是一种思想,而非书本身,否则马克思恩格斯就不会如此认真地对待每一版在各国出版的序言了。

“以历史的条件为转移”,于是才有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举便是传承了宣言的思想。

然而,“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一共有几篇序言()。

《共产党宣言》一共有几篇序言()。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共产党宣言》一共有几篇序言()。

A.五
B.六
C.七
D.八
参考答案:C
【解析】: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几种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它们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其中,前两篇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后五篇是恩格斯单独写的。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365时事政治网。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所蕴含的伟大品格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所蕴含的伟大品格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所蕴含的伟大品格作者:宋淋淋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摘要: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应全面考察正文和序言两个部分。

但是,学者们一直侧重于对正文的研究,而序言的内容一直被忽视,其价值也往往遭受到种种质疑。

本文主要浅析七篇序言所蕴含的伟大品格,以期为更好地了解《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主义提供借鉴。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伟大品格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单行本方式在伦敦初次出版,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地论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识。

1872年——1893年,这21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不同版本的七篇序言。

这七篇序言是马恩依据《共产党宣言》诞生后21年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运作情况对其所作的持续补充及修改。

一、充分肯定了翻译者对宣言传播所作的贡献我们在研究《宣言》及七篇序言的时候,不能忽视的是兢兢业业的翻译者们。

《宣言》之所以能的世界范围内的各名族和国家之间广泛流传同这些翻译者们的无私奉献是密切相关的。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几次在序文中提到,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深地赞许和感激之情。

这也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谦虚的为人处事态度,尊重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的每一个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文中,就提到了第一个英译本的译者海伦·麦克法林女士;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的首句就提到了巴枯宁,指出是他是第一个将《宣言》翻译成了俄文的人;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谈及了赛米尔·穆尔,并指出他是该版的翻译者,在该版序言的最后,恩格斯谈到因为序言篇幅短,所以序言中所提到的都是当时比较出名的翻译者,还有众多不为人所知的译者也为《宣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由此可见,一部伟大的著作要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既离不开原创作者的的功劳,也需要以上这些翻译者尤其是优秀翻译者的努力。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
弗·恩格斯 1893年2月1日 共9卷 第4卷
本版序言,不幸只能由我一个人署名了。马克思──这位对欧美整个工人阶级比其
他任何人都有更大贡献的人物──已经长眠于海格特坟场,他的墓上已经初次长出
了青草。在他逝世以后,根本谈不上对《宣言》做什么修改或补充了。因此,我认
为更有必要在这里再一次明确地申述如下一点。
《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
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
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
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
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
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这一点我已经屡次说过,但正是现在必须在《宣言》本身之前也写明这一点
弗·恩格斯
1883年6月28日于伦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

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上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结果就产生了‎这个《宣言》,《宣言》原稿在二月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

《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印过十二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英译本‎是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

法译本于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有法译‎本在纽约《社会主义者报‎》上发表;现在有人在准‎备新译本。

波兰文译本在‎德文本初版问‎世后不久就在‎伦敦出现。

俄译本是60‎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

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见《法兰西内战。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德文版第19‎页,那里把这个思‎想发挥得更加‎完备。

)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一、历史背景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人运动诞生最早的国家。

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中,英国工人阶级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大宪章运动,并且成立了宪章党。

19世纪后半期,由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英国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它冲破长期笼罩着的保守气氛,吹起了革命之风,并在斗争中成立了新工联。

为了向全世界报导英国工人运动的伟大转折,给工人运动以具体指导,恩格斯先后在英国、美国、德国再版了他青年时期的著作,即1845年夏天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

这篇序言是恩格斯为1892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的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第二版而写的。

内容基本上与1892年英文版序言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加修改,同时照录了《一八四五年和一八八五年的英国》一文。

结尾部分是专为德文版写的。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青年时代写的一部杰出的著作。

它是恩格斯认真研究工业革命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详尽调查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的结果。

也正是这种认真的研究和亲自的调查考察,对恩格斯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842年11月底到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英国他父亲与人合伙经营的“欧门一恩格斯棉纺厂”学习经商。

但他对经商并不热心,而是千方百计地了解英国社会史。

他本来打算写一部英国社会史的专著,其中一章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但他后来感到工人阶级状况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是工人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决定进行单独的研究。

为了彻底弄清工人阶级的状况,他一方面认真阅读大量经济、政治、历史的书籍和官方、非官方的文件资料,同时亲自深入工人的肮脏的住宅区,实际考察他们的贫困生活,亲自参加他们的集会。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积累了大量的生动具体的材料。

1844年8月他离开英国,回到故乡巴门,紧张地进行创作,翌年3月本书脱稿,5月在莱比锡出版。

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第二讲:《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 二、1882年俄文版序言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四、1888年英文版序言 五、1890年德文版序言 六、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七、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七、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第七篇序言是恩格来自1893年为《宣言》的意大利文版
写的序言,距离《宣言》发表时46年,是恩格斯逝世 的前2年。

在这篇序言里,恩格斯论述了1848年法国和德国发生 的革命的性质和意义。他认为1848年的德国革命虽然
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
准备了基础。并在20世纪初即将到来之时,对意大利 的无产阶级革命寄予了厚望。
角色参与
如何认识葛兰西“文 化领导权”理论的当 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

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上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结果就产生了这个《宣言》,《宣言》原稿在二月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

《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印过十二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英译本是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

法译本于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有法译本在纽约《社会主义者报》上发表;现在有人在准备新译本。

波兰文译本在德文本初版问世后不久就在伦敦出现。

俄译本是60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

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见《法兰西内战。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德文版第19页,那里把这个思想发挥得更加完备。

)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第二讲《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第二讲《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八、解读小结

第四,根据革命实践对《宣言》作了一些修改补充,最重要的补 充就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旧的国家机器,必须用暴力把 它砸碎,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八、解读小结

第三,《宣言》的基本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理论告诉我
们,社会的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
个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结果。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 代表新、旧生产力的不同阶级相互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阶级斗
争是人类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无产阶级担负着消灭一切剥
削制度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真正 得到解放。
第二讲:《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 二、1882年俄文版序言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四、1888年英文版序言 五、1890年德文版序言 六、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七、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八、解读小结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七篇序言,和《宣言》原文是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对于学习理解《宣言》的基本理论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第一,七篇序言重点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宣
言》是适应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
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作为指南,才能取得胜利。

第二,《宣言》的任务就是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为无产 阶级政党制定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指导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

1883年德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


因此,“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律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 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 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当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能产生巨大反作用。
角色参与
结合十月革命谈谈你 对经济基础决定论的 认识?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社会还形成过各种形态的历史观。比较有影响的
是循环论历史观。

与“天命论”、“循环论”相对立的是进化论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积 极意义,就在于它否定了形而上学的历史循环论,把发展观引入了历史 领域,为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制造舆论。

14世纪至17世纪初叶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活动家以人文主义 史学代替宗教史学,其思想核心是以“人”的研究代替了对“神”的研 究。人文主义把人的认识从中世纪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巨大的历史 进步。但人文主义历史观又宣称,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是善良的天性, 而人类历史则是人性的复归,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
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克服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用意识或观念去解释 历史和说明社会的唯心史观,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根本原则, 即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 的形成。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切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决不是无因而至,其根源和实质乃在于 物质利益不同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因此,只有用阶级分析 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才能给予正确的说明。

《宣言》正是用这样的观点正确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以及资本 主义社会,从此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也就成了马克 思主义的根本的方法和观点,这样就同不懂得阶级斗争或有总否

共产党宣言简介

共产党宣言简介
由于机器的成熟,交通(铁路)的发展,无产者的斗争由分散逐渐集中。 使命: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者
工人
小商人
共产党人从无产者发源的,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 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 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 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总结回顾
《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2)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发表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共产党宣言》简介
1
起源
《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由卡尔· 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最新在伦敦发表,宣言第 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 到1920年,在《宣言》问世后的第72年,由陈望道从日文译成中文出版 。
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4
第一章 者
资产者和无产
引用恩格斯的原文: “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 工人阶级”。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读《共产党宣言》总能收获不少东西。

在1883年,由恩格斯执笔地德文版序言中,我们可以窥见半世纪前那个毕生奉献给争取无产阶级自由与胜利的斗争中先锋战士——马克思的伟大。

他让广大无产阶级了解到自身的价值,了解到在应人人平等的社会中所受到的桎梏、压迫、剥削。

进而了解自己可以有了指导,可以斗争。

《共产党宣言》言:“现在来看看俄国吧!在1848-1849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刚开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

他们把沙皇宣布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

现在,沙皇在加特契纳已成了革命的俘虏,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

可以确定,俄国苏维埃的胜利不仅解放了当时的无产者和劳苦人民,他更将伟大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信念植入人们心中吧,这是一个看得见光明的开端吧,给全世界无产者以曙光和胜利的火种。

这伟人的伟大在于他以他的哲学开创了一个新世界——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的可爱让后世的我们振奋。

它见证——在那个将共产主义视为幽灵的欧洲,在那个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我们证明了它的可行性,、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时代——我们共产党人的无畏的勇气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追亿了老友的去世,同时感到
《宣言》产生以来,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 个时候,特别有必要阐述一下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因为这
个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以此来表示对亡友的怀念。

恩格斯一方面肯定马克思的历史功绩,以追悼这位伟人;更为重 要的是向世人表明《宣言》是在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第二讲:《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Hale Waihona Puke 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 二、1882年俄文版序言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四、1888年英文版序言 五、1890年德文版序言 六、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七、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经典精读
论点摘录: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
“世界理性”或“世界精神”,他“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 力”,而是从外面“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了出来,使它
成为辩证的,可是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1844年、1845年、1846年、1848年经典作家论述。

1872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唯物史观”这个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因而也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本
质和规律。

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又把法国唯物主义者的
历史观向前推进了一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为,人类历史是一 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有它的规律性、必然性。关于
历史发展的动力,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把个人头脑里的“理
唯物史观指导下完成的。这在当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正是《宣
言》中的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在有些人那里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宣言》必须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它 是《宣言》的理论基础,是整个《宣言》的精髓。
知识拓展:解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谜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哲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大厦,就竖立在唯物史观这个基础之上。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唯物史观创立以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这种历史观的根本特点是在考察社会现象和事件时,仅仅注意到 产生这些现象和事件的思想动机,而未能发现思想动机背后的动 因;这样就把思想、意识当作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认为社 会是由观念建立起来的;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反成了被决定 的东西。
性”当做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因此他们总是在个别历史人物的动 机中去寻找历史事变发展的最终原因。

黑格尔和他们不同,他“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
绝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 究的别的动力”。这是他的思想深刻之处。

但是黑格尔把这种更深刻的动力和规律性曲解成天上掉下来的
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此进行探索,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回答。

原始社会末期,当时由于人类的认识和生产能力低下,认为自然
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变化,是“神灵”决定的,此即是最原始的
“万物有灵论”。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利用人们 自发的有神论意识,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天命”历史观, 即“神的意志”。

因此,他们认为,社会的改变决定于思想观念的改变;或者说, 要变革社会先变革思想,思想变了社会也就会跟着改变。这个思
想一直统治着包括空想共产主义者在内的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
和社会历史学家。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的贡献在于:指明完成《宣言》的
新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决定 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2.全部人类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 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3.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的特点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社会还形成过各种形态的历史观。比较有影响的
是循环论历史观。

与“天命论”、“循环论”相对立的是进化论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积 极意义,就在于它否定了形而上学的历史循环论,把发展观引入了历史 领域,为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制造舆论。

14世纪至17世纪初叶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活动家以人文主义 史学代替宗教史学,其思想核心是以“人”的研究代替了对“神”的研 究。人文主义把人的认识从中世纪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巨大的历史 进步。但人文主义历史观又宣称,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是善良的天性, 而人类历史则是人性的复归,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

17世纪至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法国学者孟德斯鸠、
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主 义的“天命”史观、“英雄意志”史观过程中,肯定了地理环境、
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文化风貌等客观物质条件在历史运动中的
作用,推动了历史科学的发展。但是他们又过分地夸大了地理环 境、自然条件和文化现象的作用,忽视和否定了社会物质生产在
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
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 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 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名词。他概括地说明:“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 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

1878年恩格斯在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总的巨著《反杜林论》中 又进一步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 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 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 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