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精选】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跟着辛弃疾来了一场超酷的穿越之旅,从他金戈铁马的沙场,一路走到他低吟浅唱的诗词世界。
辛弃疾啊,那可是个超级酷的人物。
在我眼里,他就像一个身负绝世武功,又满怀文艺气质的大侠。
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沦陷在金人手里,那感觉就像自己家的大院子被坏蛋占了一大半,心里得多憋屈啊。
可辛弃疾可不是那种只会唉声叹气的人,他打小就立志要把金人赶出去,恢复中原大地的荣耀。
你看他年轻的时候,拉起一支队伍就和金兵干上了。
那场面,就像电影里的英雄出场,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在战场上杀得金兵人仰马翻。
他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每次读都感觉热血沸腾。
想象一下,晚上喝了点小酒,醉醺醺地把宝剑拿出来,借着灯光看那剑刃,心里想的全是在军营里和兄弟们冲锋陷阵的场景。
这哪是一个文弱书生啊,分明就是一个铁血战士。
辛弃疾的一生也是够坎坷的。
他一心想为国家效力,可南宋朝廷那些人啊,就像一群胆小怕事的老鼠。
他们看到辛弃疾这么猛,心里不是高兴,而是害怕。
怕辛弃疾把金人惹急了,也怕他功高盖主。
所以呢,辛弃疾老是被那些当官的打压,一会儿被调到这儿,一会儿被调到那儿,就是不让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辛弃疾可没有被这些挫折打败,他把满心的壮志和对朝廷那些昏官的不满都写进了诗词里。
他的词就像一颗颗子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就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来说吧,他看着自己的宝剑,心里痒痒的想上战场,可又没人理解他,只能气得直拍栏杆。
我都能想象到他当时那个又气又无奈的样子,就像一个满腔热血却被堵住出口的火山。
他的田园词写得也很有意思。
被朝廷排挤后,他就到乡下种地去了。
但他种地也种得与众不同,别人种地可能就只关心收成,他呢,种地的时候还不忘写词吐槽一下人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看,在稻田里,闻着稻花的香味,听着青蛙呱呱叫,这画面多美好。
可在这美好的背后,还是能感觉到他那颗不甘的心。
品中 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就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与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书里的那些文人,一个个都像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的,鲜活而生动。
他们不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真实人物。
比如李白,以往我只知道他的诗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觉得他就是个洒脱不羁的大诗人。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人生远不止这么简单。
李白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可官场的黑暗和复杂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他满怀希望地走进那扇门,却又带着满心的失望离开。
他游历四方,看似逍遥自在,可内心深处的那份苦闷和无奈又有谁能懂?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喝得醉眼朦胧。
那时候,他刚刚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
他望着窗外的月亮,嘴里喃喃自语:“这长安,容不下我李白啊!”说着,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他拿起酒壶,又猛灌了一口,酒水洒在他的衣服上,他也浑然不觉。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
还有杜甫,以前我只觉得他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觉得他是个心系天下的大善人。
但从书中,我看到了他生活的艰辛。
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一家人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有一回,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也到处漏雨。
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妻子在一旁默默流泪。
杜甫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他想要给家人一个温暖的家,可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只能拿起笔,把心中的痛苦和对百姓的同情都写进诗里。
苏轼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位文人。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多次被贬。
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人佩服。
有一次,他被贬到黄州,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但他却能在东坡上自己种地,还发明了“东坡肉”。
他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怨自艾。
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划船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三一文库()/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文字清新,内容朴实。
读了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一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文字清新,内容朴实。
读了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一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篇一: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篇二: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读后感。
《中国文人读后感》是一本集合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和读后感的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著名文人的诗词和散文,以及后人对这些作品的感悟和评论。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人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苏轼的《赤壁赋》。
这篇赋文是苏轼在赤壁之战后写的,他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战争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民的深情。
苏轼在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读完这篇赋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苏轼对战争的悲愤和对人民的关怀,也让我对他的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苏轼,这本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其他文人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文人的作品,这本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后人对这些作品的感悟和评论。
这些读后感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也让我对文学批评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些评论,我了解到了古代文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对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人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学有了更深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国文人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也更加珍惜中国文人的情感和才华。
品中国文人曹操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曹操读后感1. “哇,曹操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就像我那天看到同桌明明自己很害怕,却还勇敢地站出来帮我对抗欺负我的人,那股子勇敢劲儿真的跟曹操好像啊!记得那次在操场,我被几个调皮的同学围着捉弄,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同桌一下子冲过来,大声说:“你们不许欺负他!”那场面,真的让我好感动。
曹操不也是这样吗,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真让人佩服!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曹操和我同桌一样勇敢。
2. “曹操的智谋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呀!”这让我想起上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小敏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如同曹操的那些奇策一般。
当时我们在玩解谜游戏,都卡在一个地方了,小敏突然说:“我们可以这样试试呀。
”然后她说出了她的想法,我们一试还真行。
曹操在战场上能想出各种计谋,小敏在游戏中也能展现出她的智慧,这真的很厉害啊!看来我们都要多多学习,变得像曹操一样有智谋。
3. “曹操的霸气真的是无人能及啊!”哎呀,就像我们班的班长,在组织活动的时候那股自信和果断,多像曹操呀!记得有一次班级要举办活动,班长站在讲台上,安排这个安排那个,特别有气势,大家也都很听他的指挥。
曹操不也是这样吗,有着强大的气场。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有点霸气,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困难呀!4. “曹操的野心勃勃也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呢!”就像我哥哥,一直想着要在学习上取得最好的成绩,那股冲劲跟曹操有得一拼。
有一次我问哥哥为什么这么努力,哥哥说:“我就是要做到最好!”曹操为了成就大业不断努力,哥哥为了自己的目标也很拼命呢。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吗?5. “曹操的坚韧不拔真让我佩服啊!”这不就跟我爸爸一样嘛,遇到再多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
记得那次爸爸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但他每天还是努力想办法解决,一直坚持着。
曹操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坚持,爸爸在困难面前也不退缩,我们也要有这种坚韧的精神呀!6. “曹操的果断真厉害呀!”就好像那次我们出去游玩,突然下雨了,小伙伴们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小明当机立断说找个地方躲雨,那魄力像极了曹操。
品中国文人欧阳修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欧阳修读后感
读罢写欧阳修的这部分,就像跟着一位超级有趣的导游,在宋朝的文学世界里畅游了一番,而且这位导游就是欧阳修本人。
欧阳修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个才华横溢的“学霸”。
他的文章那写得叫一个厉害,就像现在那些考试永远拿满分的超级学生。
他的文字功底就像绝世武功一样,深厚得不得了。
但他又不是那种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他的生活可丰富了。
欧阳修在文学上还是个超级伯乐呢。
他就像个星探,到处发掘有才华的人。
苏轼就是他挖掘出来的一颗超级巨星。
他看到苏轼的文章时,那反应就像是我们现在的粉丝看到自己偶像出场一样激动。
他一点都不嫉妒苏轼比自己年轻还那么有才华,反而大力推荐,这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
要是没有他,说不定苏轼还得在小角落里默默奋斗好长时间呢。
从欧阳修的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还能用自己的笔把这些乐趣记录下来,变成不朽的文字。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的小说,有高潮有低谷,但每一页都写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
这也让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小挫折算什么呢?人家欧阳修那么大起大落都能过得有滋有味,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积极面对生活,说不定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呢。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四川眉山作家刘小川的作品,共四册。
作者以现代人的视角和情感,品读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文人功绩,从屈原到鲁迅,读来倍感亲切。
翻开目录,我决定从苏轼读起。
一方面因为苏轼和作者都是眉山人,另一方面因为苏轼是我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人的偶像。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与眉山的同行交流,他骄傲的介绍自己的家乡,说是“三苏”的故乡,我接上话也自豪的说起自己的家乡―凤翔,同样和苏轼特别有缘,当初刚刚考中进士意气风发的青年苏轼,成了大宋朝公务员,职业生涯第一站便是凤翔知府签书判官,27岁的他带着结发妻子王弗,在凤翔工作生活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
因着共同崇拜苏轼的渊源,感觉大家的距离瞬间拉近了许多。
苏轼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造诣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是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
尤其是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我个人对苏东坡总的印象是:他能看见生活。
看见生活不容易,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历史。
换句话说,他具有总体把握生活的能力,纵向千年,横向万里。
他既能看见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
宏观微观都胜人一筹,所以,称他为生活的大师。
”苏轼的一生有三个人对他影响至深――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
于是,我紧接着阅读了欧阳修和王安生的篇章。
作者没有单独介绍司马光,不过他在前面三个人的部分都是重量级人物。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占六个,而欧阳修是旗手,旗下有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影响后世上千年。
欧阳修为官多年一心为民胸怀坦荡,深得百姓爱戴,当然也得益于他极高的个人修养。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一部由余秋雨所著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故事和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文人的理解和描绘所吸引,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
作者通过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文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和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思考。
其次,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快乐,而忽略了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些思想和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人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文化成就和艺术成就,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品中国文人》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文人的描绘和评价,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思想和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更加关注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更加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是一本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行为和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风采和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文人的品格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之花。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介绍,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在古代中国,文人不仅仅是具有卓越才华的人才,更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情操的人格魅力。
他们在创作中追求真、善、美,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典范和楷模。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中国文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他们以自己的文字和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也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的品格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中国文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之花,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典范和楷模。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文人的品格和精神,也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后感陶渊明这人啊,就像一股清流,在那个纷纷扰扰的乱世,别人都争着往官场那浑水里扎猛子,就盼着能捞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
可他倒好,一会儿进去蹚一蹚那官场的浑水,一会儿又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拍拍屁股走人。
他不是没能力当官,看他那些个诗文中偶尔透露出来的治国安邦的想法,就知道他肚子里是有墨水、有抱负的。
可他就是受不了官场里那些弯弯绕绕,今天要拍这个上司的马屁,明天又得和那些个勾心斗角的同僚周旋,他那颗向往自由、纯净的心哪受得了这个呀。
就说他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简直酷毙了!我仿佛能看到他把官帽一甩,大踏步地离开那乌烟瘴气的官场,背后还跟着一群目瞪口呆的人。
这要是搁现在,那就是个超有个性、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硬骨头啊。
他回到田园之后,那小日子过得才叫一个惬意呢。
每天种豆南山下,虽然“草盛豆苗稀”,但他好像也不怎么在意收成,就享受那耕种的过程。
早上被鸟儿叫醒,晚上看着月亮睡觉,没事儿就和邻居唠唠嗑,喝喝酒。
这田园生活简直就是他的诗和远方啊。
我觉得陶渊明的诗也特别接地气。
他写的那些田园风光,不是那种高大上的、文绉绉的描写,而是真真切切地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
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到那个有菊花、有南山的宁静田园里。
读他的诗就像吃家常菜,没有什么山珍海味的华丽,却满满的都是真诚和质朴的味道。
而且啊,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可丰富着呢。
他就像一个哲学家,在田园生活里思考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他看透了世事无常,在简单的生活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他这种生活态度对咱们现在的人也很有启发。
咱们每天在城市里忙忙碌碌,为了房子、车子、票子拼命奔波,有时候都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陶渊明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内心深处对简单、自由生活的渴望。
不过呢,我也在想,如果我是陶渊明,我能像他那么潇洒地离开官场,去过田园生活吗?估计很难。
毕竟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和责任。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读《品中国文人》有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1在《品中国文人1》中,我们通过本书看到了屈原漫步江边;司马迁埋头著书;司马相如操琴作赋。
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旗旋的李煌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照耀着后世文人的心志与情怀。
在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谈的是一位朴素、劳作,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将军陶佩。
陶渊明出生在江山如画的寻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多是他四十岁以后写的,他四十一发时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躬耕田园,过上了安逸,悠闲的生活。
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贫病交加。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只有陶渊明将质朴生活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我们可以看到躬耕田园的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诗朴素,通俗易懂,但在当时以及后来很一段时间并未受青睐。
钟山荣的《诗品》将诗歌列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居中品。
但这并不能否认陶渊明的文采,萧统评价他的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苏东坡提到他,永远以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开创了诗词中一种淡雅清新的境界。
x 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个手提一篮金菊花,慢悠悠向东篱走去的诗人向我们说。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
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
品中国文人梁思成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梁思成读后感读完梁思成的故事,那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低调却超酷的大佬在建筑的历史长河里畅游了一番。
首先呢,我得说梁思成这个人,他可不仅仅是个搞建筑的,他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大侠”。
你看啊,在那个时候,大家对古建筑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很多老建筑就那么风雨飘摇地杵在那儿,随时可能被历史的洪流给冲没了。
但是梁思成出现了,他就像个慧眼独具的寻宝者,看到了这些古建筑背后巨大的文化价值。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为了保护古建筑四处奔波的事儿。
那可真不容易啊,就像一个人在对抗一整个时代的观念。
当时很多人觉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拆了那些老房子盖新的多好。
可梁思成不这么想,他深知这些古建筑是咱们中华文化的根儿啊,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智慧。
他就像个固执的守护者,为了那些古建筑跟人讲道理、写文章,到处呼吁保护。
这就好比在一群想要推倒旧城堡盖高楼大厦的人中间,他站出来大喊:“你们可别乱动,这城堡里藏着宝藏呢!”再说说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他就像个解谜大师,一点点地揭开中国传统建筑的神秘面纱。
以前咱可能就觉得那些老房子好看,但具体好在哪儿,为啥这么建,没几个人能说得清。
梁思成可不一样,他深入研究,从斗拱到飞檐,从布局到材料,把中国古建筑的门道都给摸透了。
他做的那些研究就像给中国建筑写了一部超级详细的说明书,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建筑有多牛。
而且啊,他的工作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到处跑着考察古建筑,那时候交通又不方便,条件也艰苦。
但他乐在其中,就像个执着的探险家,每发现一座有价值的古建筑就兴奋得不行。
他的这种热爱,真的很感染人。
我读着读着就想,要是我也能对一件事有这么大的热情就好了。
不过呢,他的故事里也有让人心酸的地方。
有时候他的努力也没能阻止一些古建筑被破坏,就像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宝贝被毁掉一样。
这时候我就特别同情他,也更佩服他一直没有放弃的精神。
总的来说,读完梁思成的故事,我对他是满满的敬意。
他就像一座灯塔,在保护中国古建筑和传承建筑文化的海洋里,照亮了一条路。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张颐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所著的一部专论中国文人的著作。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文人的品德和艺术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神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首先,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品德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作者指出,中国文人是有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的,他们追求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中国文人注重道德的修养,要求自己心胸开阔、品行高尚,同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生的真善美。
他们相信,只有道德美才能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加真实和高尚。
这种对品德的追求,使得中国文人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道德的批判和思考。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深刻意识到品德和修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主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
他们通过对艺术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文人将艺术视为一种修养和熏陶,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同时,他们也敢于创新和突破,通过艺术的创作发声。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使得中国文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深深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最后,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主要包括自由、理性和人道精神。
中国文人通过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的解放和解脱的追求;通过对理性的追求,表达了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通过对人道精神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这种精神追求使得中国文人成为了社会良知和思想领袖。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文关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德、艺术和精神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对品德、艺术和精神的追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到品德、艺术和精神追求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中国文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他们以“清高”、“超然”、“自由”、“独立”等为主要标志,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他们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自然”、“人情”、“哲理”为主要内容,以“清新”、“淡雅”、“含蓄”为主要风格,以“真情”、“真理”、“真美”为主要追求。
中国文人的思想、情感、品格和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是一本以中国古代文人为主要内容的读物,作者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品格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成就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评价,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和人文精神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和弘扬,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风采和文化魅力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赞美。
阅读《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博大精深、悠久厚重、丰富多彩、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文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他们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自然”、“人情”、“哲理”为主要内容,以“清新”、“淡雅”、“含蓄”为主要风格,以“真情”、“真理”、“真美”为主要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品格和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
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品格和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自然哲学、墨家的兼爱主义、法家的实用主义、农家的朴素情感、兵家的机智谋略等,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情的关怀,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对美的追求和对真的追寻,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展望和对过去的感慨,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死亡的冷静。
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体现了清高的气节和超然的风范,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宽容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淡泊的态度和超脱的境界。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精选】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精选】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
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屈原变法失败,被贬到夷陵,在夷陵的数年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后来秦国想要进攻楚国,屈原被复职,屈原连齐抗秦,并取得了成效,本以为屈原可以继续为楚国变法图强,秦国的张仪却对怀王一番花言巧语,屈原被囚禁在了齐国,在囚禁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抽思》。
后来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汉北蛮荒地,后来屈原又被召回,而这次怀王却被秦国拘禁。
怀王死,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写下了后人不复望其项背的《天问》,最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自尽……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精选】不久前,我读了刘晓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
读罢不禁感慨万千。
有感于刘晓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开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开头一般起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而这五言绝句又设置了何样悬
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绍的,还是“其中味“这三个字。
那么“其中味“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举起茶杯,跟随作家刘晓川的笔触,体会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写小说,名和利都谈不上。
“小说者流,盖出于街谈巷议?”曹雪芹这三代豪门子弟,忍饥受寒还遭人白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写,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在纸上过日子。
”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以已家境衰落,他从钟鸣鼎食到一贫如洗,从阔少爷到穷公子,面对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并没有臣服,他只过好“纸上日子”便满足,
可坚强也是有“底线”的,曹公口中不说,心中难道也不为生计发愁吗?或是说社会的腐败已令他失望不已,没有心思再去理会纷繁俗世?而面对世人的白眼,他却也真正做到了“难得糊涂”啊!曹雪芹是可怜的,是坚强的,即使是“举家食粥酒常赊。
”他都挺了过去,并坚持不懈的写下了《红楼梦》这部著作。
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口茶,酸酸涩涩的,就敬曹雪芹的坚强与给他创作灵感的生活经历
“脂砚斋,则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
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写的名字,是伟人身边的奇花异草。
”作家刘晓川是这样描述脂砚斋这位奇女子的,当时,其貌不扬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为什么能获得“气质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为他的
出众才华与坚贞品格。
脂砚斋为了曹雪芹的创作,还写下了将她惊人才华融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千红一哭,呕心沥血油尽灯枯。
脂砚斋为曹雪芹泪洒相思地??”,患难时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红袖添香的待遇,着实是幸运的。
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种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时光与给予他鼓励的
红颜知己脂砚斋。
“曹雪芹的幼年童年少年,和贾宝玉一样,专与姐姐妹妹厮混。
他是呼吸着浓郁的女性气息长大的,所以,他的女性视角来得天然。
”初见书中这段话,想笑,但静下心来看,心里又有了些苦辣味儿——怪不得有人说《红楼梦》中大多是女孩子,原来作者从小过的就是近似女孩的生活啊,可他们家乡的习惯怎能扼杀了男女之间的性别之分呢?再一想,理应还是作者说的对:“男性,男权,男人的四书五经、文治武功,通通是浊物汇成的滚滚浊流。
他自己呢,虽然命中注定是个浊物,却发现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女儿世界。
”,也正是他对女孩子的了解,才写下了《红楼梦》这部巨著啊!最后一口茶,有点苦,但马上又转成了稍好些的辣味,这一次就竟不小心闯入女孩世界的曹雪芹与让他了解女孩的种种家乡风俗。
品味曹雪芹的生活种种,“酸,甜,苦,辣”都被他占全了,就是这生活的各种滋味儿,开始了一个文学时代。
而
曹雪芹的病逝也代表了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书的作者笔下还对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进行了细细地品味??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他们的呼吸,看到他们的傲骨。
刘晓川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谱写了一曲文气与浩然正气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