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西师大版十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西师大版十

比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

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1、多媒体课件展示熊出没的情境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用所看到的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小组合作,观察动画处,组内交流。

说一说动画片里的故事都讲了什么?小组交流:有2只小熊、1个人、2只小猴、2只小猪、一只松鼠、……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1)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学生数一数)(2)、学生动脑筋:看看,动画片里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⑸、动手操作:学生用学具袋中的物品摆“同样多”的物品比如说:圆片和三角形3、理解新知⑴、小熊和小松鼠比,谁多,谁少呢?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熊,用正方形代表小松鼠在桌子上摆一摆。

小熊:小松鼠: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小熊比小松鼠多。

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2>1 大于号2<1 小于号小组读写大于号与小于号⑵、同桌相互说一说:动画片中还有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小结三、巩固就用,深化拓展1、找朋友,把同样多的连起来。

2、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⑴、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

⑵、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

思考:想一想,怎样摆,我们才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呢?⑶、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比一比,谁多谁少。

谁最多,谁最少呢?3、动脑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分清图片里物品的多少呢?考考你的眼力:4、填一填:A:2○4 5○6 1○1 5○3 3○8B:4>□7>□2=□□=4 □<65、试一试(四杯水的深浅不一样)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6)-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6)-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6)-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用“大于”、“小于”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2.能识别在小学一年级范围内的数值大小关系3.能进行简单的数值大小比较教学重点1.加强学生“大于”、“小于”的概念理解2.通过实例演示加强学生对于数值大小的掌握教学难点学生识别“=”的概念理解教学素材1.教师准备有关实物或图形的材料,如水果、蔬菜、运动器材等2.教师准备有关数学计算的材料,如简单的算式表、简单的数学游戏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些实物或图形,让学生组成两排,让学生分辨哪一排多,哪一排少,并询问学生是怎么判断的,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大小比较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小于号、大于号表示两排物品的大小关系,并问学生有没有出现过相等的情况,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概念。

通过游戏巩固“大于”、“小于”概念(15分钟)•教师使用自制的数学小游戏,将学生分为两个队伍,通过角逐比赛进行集体协作,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小比较的概念。

•游戏内容不限,最好是大多数学生都熟悉的游戏,譬如跑步比赛、打篮球比赛、找朋友连连看等。

用实例加深大家对于概念的掌握(20分钟)•教师找一些实例,譬如两个数字,两个物品等,放在教室前面,邀请同学上来比较,用大小符号进行比较,可以让两个学生站在示意的大于、小于符号之间来展示比较关系。

结束语(5分钟)•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学会如何大小比较,有没有还有问题没有搞懂,总结课上重点难点,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请同学们认真复习。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内的一些物品,按照大小进行比较,作为课后的家庭作业,以便对于数值大小比较的概念多一些训练。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比较三,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学会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能够准确地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能够准确地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比较大小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球、积木等,以及一些卡片,上面印有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拿出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2. 新课导入:我向学生们介绍比较大小的概念,并解释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的含义。

3. 课堂讲解:我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们练习比较大小的方法,并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来表示结果。

4. 课堂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检查他们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比较大小的概念2. 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的含义3. 例题演示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2. 观察身边的物品,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答案:1. >2. <3. =4. >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比较大小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比较大小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们将比较大小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的使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比较》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比较的基本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将比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比较的概念,包括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且内容包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通过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

3.掌握比较物体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比较物体大小、多少、长短的方法,正确使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掌握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数的比较,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

【教学难点】:1.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2.理解比较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具有初步的数感和观察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的经验,如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等。

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2)-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2)-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2)西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比较的数学教案,这是一年级上数学教案中的第二课时,所使用的是西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第二章第一节——比较。

具体内容包括: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属性,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地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独立地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比较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张小卡片,让学生们观察,并提问:“这两张卡片哪个大,哪个小?”学生们通过观察,用语言描述出来。

2. 例题讲解:我拿出两把尺子,一把长一把短,提问:“这两把尺子哪个长,哪个短?”学生们通过观察,用语言描述出来。

3. 随堂练习: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玩具,进行比较,并描述出来。

4. 小组合作: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相互比较,并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观察物体大小用语言描述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玩具,进行比较,并描述出来。

答案:略2. 请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进行比较,并描述出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独立地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但在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比较的方法还不是很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做类似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

同时,我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家中进行类似的比较实践,让家长们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的教具选择是一个重点。

我选择了小卡片作为教具,这是因为小卡片的大小差异明显,能够直观地让学生们观察和比较。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我提问学生们:“这两张卡片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问题的设计也是重点,因为它直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第三节《比较》,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来认识10以内的数。

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学生能够培养出对数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为后续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掌握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

2. 学会使用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数的比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学会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能够准确运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1-10的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对数的大小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比较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实践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1. 老师出示一些具有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数量。

-老师拿出两个盒子,一个盒子里有3个苹果,另一个盒子里有5个苹果。

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盒子里的苹果更多。

-学生回答后,老师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注意物品的数量多少。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的排序,询问学生如何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老师提问学生:当我们有一组数时,如何判断这些数的大小关系?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老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判断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当两个数不相等时,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老师出示两个卡片,一个上面写着数字6,另一个上面写着数字9。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6和9哪个数更大?-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发现两个数的个位数不同,数字9比数字6更大。

第二环节:认识比较符号1. 出示“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释它们的含义。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符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更大。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大小的符号:大于(>)、小于(<)、等于(=);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数字小的在前面,数字大的在后面;3.通过数学游戏和实例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符号的认识和记忆;2.数字的比较大小方法。

教学难点1.避免学生混淆大于和小于符号的用法;2.用简单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数字比较大小的幻灯片;2.实例材料:含有数字的图片、声音、实物等;3.数字比较游戏:比较大小的游戏软件或者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比较身高、年龄、鞋子大小、书包重量等,引入比较大小的概念,并且告诉学生这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2.学习符号(1)老师简单介绍大于和小于符号的概念、记忆方法和写法;(2)老师向学生展示两个数字,让学生猜猜哪个数比较大。

学生可以拍手、站起来或者举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大于和小于的符号,把学生的想法记录下来;(3)老师通过这个过程慢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于和小于符号,如何使用它们进行比较。

3.数字比较(1)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依据经过的符号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数字中最大的和最小的数字;(2)老师可以放一些实例材料,用鲜明的色彩和声音效果增加学生对数字大小的感知。

4.活动(1)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增加学生对数字比较的理解。

学生可以带来自己的物品进行比较,学习怎样用大小顺序进行排序;(2)教师介绍一些数字比较的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字比较的趣味和挑战。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大于和小于符号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数字比较大小的技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和排序事物,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较大小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较大小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较大小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学中比较大小的概念,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找到数值的大小关系。

具体目标包括:1.理解数值的大小关系概念2.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达数值的大小关系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大小的方法二、教学内容1.探究比较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体验物品大小的变化,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讨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比较大小2.比较大小的方法与符号–通过数字大小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大于、小于、等于三种比较符号的应用–拓展一些生活中会用到的比较大小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与符号3.练习比较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白板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与符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寻找比较大小的问题,并尝试解决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数值的大小关系,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达数值的大小关系。

2.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2.让学生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达数值的大小关系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示范、解释、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与符号的使用。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白板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与符号。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物品大小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时间内容活动要求教学方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具/素材10分钟导入通过观察水杯大小,体验比较大小的过程。

1. 布置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比较水杯大小,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

1.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水杯大小的变化。

1. 观察、感受水杯大小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情况下需要比较大小。

2.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大小的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 思考、讨论在生活中需要比较大小的问题。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1. 教学目标1.掌握“大于”和“小于”的概念,能够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描述大小比较;2.能够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3.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

2. 教学重点1.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描述大小比较;2.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

3. 教学难点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

4.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练习册。

5. 教学过程5.1 活动15.1.1 教师引导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和物品,例如两个水果,两个玩具等。

教师指着两个物品,问学生:“这两个物品哪一个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拿出另外两个物品,重复上述步骤。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大小的概念。

5.1.2 学生练习学生自由搭配物品进行大小比较,进行练习。

5.2 活动25.2.1 教师引导出示数字1~100的卡片或者放在墙上的数字,例如当出现“24”的数字时,教师会问:•“26”和“29”哪一个更大呢?•“21”和“18”哪一个更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其他数字,重复上述步骤。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数字的范围内加深大小比较的印象。

5.2.2 学生练习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自由搭配进行大小比较的实习。

5.3 活动35.3.1 教师引导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字比较式,例如:24 < 29教师问学生,这组比较式的意义是什么?这组比较式是正确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的比较式理解能力。

5.3.2 学生练习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数字比较式,然后相互检查修改错误的地方。

5.4 活动45.4.1 教师引导将以上几个活动相结合,教师让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数值比较,例如:•12+6 > 16-5•28-3 < 36-9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比较的规律。

5.4.2 学生练习学生自己编写较为复杂的数字比较式,然后进行练习。

5.5 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较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较    西师大版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较##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符号表示。

2. 教学难点: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大小关系。

##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比较物体的大小,引入比较大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比较大小的符号表示,如“>”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表示等于。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符号的含义,并学会使用符号表达物体的大小关系。

3. 练习:设计一些比较大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比较大小的理解和应用。

4. 应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比较大小的例子,如比较两个水果的大小、比较两个玩具的大小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比较大小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比较大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强调比较大小的应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

6. 作业:布置一些比较大小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可以是一些书面练习题,也可以是观察生活中的大小关系并记录下来。

##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自己发现物体的大小关系。

2. 在讲解比较大小的符号表示时,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含义。

3. 在练习环节,要注意题目的设计,既要覆盖各种比较大小的情境,又要注意题目的难度,让学生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高思维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2)-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2)-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2)-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主要以比较为主要内容,包括比较大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比较表述(用“比”字结构句子进行比较)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地读懂、书写、理解百以内数字。

•能够正确使用“比”字结构句子进行数的比较。

•能够通过绘制对比图或使用具体实物进行数的比较和理解。

教学重点•大小比较。

•以“比”为关键词形成句子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比较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课程教具:数字卡片、比较卡片、各种拼装玩具、橡皮、铅笔等。

•合适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打好基础1.先提供数字卡片,让每个学生都随机拿到几张数字卡片,并正确书写读出数字。

2.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快速排序这些数字,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大与小的差异。

学习比较大小1.用比较卡片对数字卡片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对于大于、等于和小于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2.要求学生使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有目的地列出大于、小于和等于三种情况,将它们分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学习比较表达1.在学生掌握数字大小关系后,引导他们使用“比”字结构,比如用“玩具A比玩具B小”之类的语言进行比较。

2.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比较数的大小和表达写在平板电脑上。

如果有学生不理解,可以用具体实物的形式再进行讲解和演示。

提升学生能力1.将玩具排列在一起,让学生使用比较语言进行描述,并亲自上去操作。

2.让学生自由选择数字卡片,然后判断其中哪些数比其他数大或者小,并进行班级评选,让班级内部进行竞赛比较。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对于数字的大小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利用“比”字结构进行比较表达和比较大小。

通过对比较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有效激发和提升。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中熟练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熟练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通过小学生平时生活中比较大小的例子引出比较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新知
1.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在白板上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及其含义;
3.注重举例说明“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的使用方法。

第三步:巩固练习
1.在黑板上列出一些简单的比较问题,做题过程中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推导并解决问题;
2.课堂练习,学生根据题目进行比较大小的抉择,并在纸上用符号报告答案。

第四步:综合应用
老师出示一组大约十个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们听题后想一想,然后做出符号运用,分析选择的原因。

四、课后作业
1.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
2.强调学生练习时要认真思考,对错多加思考权以及反复比较达到最终正确答案。

五、板书设计
1.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及其含义
六、教学反思
一开始学生不是很明白比较的概念和具体的使用方法,但随着老师的倾听和引导,更好地理解了比较的概念及其规则。

接下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的引导和练习,强化学生的掌握比较的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和应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但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反复讲解和练习。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备课教案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备课教案

比较【教学目标】1•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词语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符号“>”、“<”、“二”,能规范、工整地书写符号,会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3.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难点: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左手拿3根粉笔,右手拿4根粉笔)老师两只手里各有几根粉笔,比一比,哪只手里的粉笔要多一些。

学生数一数,比出左手的粉笔比右手的少,右手的粉笔比左手的多。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

(板书:比较)二、互动新授(-*)分类数数师创设情境:在我们校园的花坛里,开放着许多美丽的花,每天都有成群的蜻蜓和蜜蜂在上而飞舞。

我们一起去瞧瞧(出示例1情境图)。

数一数,蜜蜂、蜻蜒、花的数量各是多少?填在课本上。

学生看图,分类数数,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师启发思考:我们把花、蜜蜂、蜻蜓的数量来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先选哪两种来比呢?学生自由选择比较的对象,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灵活开展''同样多”和“比多少”环节的教学。

(二)认识同样多1•学习“一一对应法”。

师:把花和蜜蜂来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直接观察,发现它们的数量是相同的。

师:谁能把它们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数量同样多。

学生拿出花和蜜蜂的图片,自己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摆一摆。

一生在黑板上一一对应地摆出蜜蜂和花的图片。

师:这位同学是这样摆的,大家看看他摆得好吗?好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一对应摆法的特点:一个对一个,对得整齐,看得淸楚。

师小结方法:像这样一个对一个(一边说一边在蜜蜂和花之间画虚线连接),对得整整齐齐,让我们看得淸淸楚楚,这种摆法叫做“一一对应”法。

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一对应”的摆法吧。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10)-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10)-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0)西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0)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西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教材的第10个章节,主题是“比较”。

该章节主要通过生活情境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概念,学会使用比较符号(>、<、=)来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使用比较符号(>、<、=)来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使用比较符号(>、<、=)来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并能解释比较的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小奖品学具:作业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两组物体(如苹果和橙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组物体多,哪组物体少。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比较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意义,并介绍比较符号(>、<、=)的用法。

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符号来表示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组物体进行比较,并用比较符号表示出比较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如“比较下列两组物体的数量,并用比较符号表示出比较的结果。

”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较的概念、比较符号(>、<、=)的用法七、作业设计1. 比较下列两组物体的数量,并用比较符号表示出比较的结果。

答案:组1:3个苹果 > 2个橙子组2:4个香蕉 = 4个香蕉2. 家长辅导作业:让学生向家长介绍比较的概念和比较符号的用法,并一起完成作业。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12)-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12)-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12)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西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的第12节内容,比较。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并能用相应的词汇进行描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认识和理解比较的意义;2. 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3. 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难点:能够理解和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小木块、小球等。

学具:学生尺子、小木块、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学生发现物品之间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差异。

2. 概念讲解:介绍比较的概念,解释比较大小的方法。

3. 例题讲解:用教具进行举例,如比较两块小木块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比较练习,如比较两块小木块的大小,然后用语言描述。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比较并描述组内成员的身高、手臂长短等特征。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较大小长短高矮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比较下列物品的大小:书本、小球、尺子。

2. 比较下列物品的长短:小木块、铅笔。

3. 比较下列物品的高矮:椅子、桌子。

答案:1. 书本最大,小球最小。

2. 小木块比铅笔长。

3. 椅子比桌子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除了课堂上的比较练习,我还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比较的练习,如比较家中的物品大小、长短、高矮等,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同时,我还可以组织一些比较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比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标题: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2. 学习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概念。

2. 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比较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比较的方法。

4. 游戏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引出比较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比较大小:让学生观察两个实物,如苹果和橘子,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2)比较长短:让学生测量两支铅笔的长度,说出它们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用“长于”、“短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3)比较高矮:让学生观察两个玩具娃娃,说出它们的高矮关系,引导学生用“高于”、“矮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4)比较轻重:让学生掂量两本书的重量,说出它们的轻重关系,引导学生用“重于”、“轻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3. 巩固练习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巩固比较方法。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化知识要点。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9)-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9)-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 (9)西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年级上数学教案中的比较(9)部分,使用的教材是西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学习第九章"比较",这部分的内容包括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多少,以及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多少,并且能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多少,以及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难点在于让学生们能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比较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图片,卡片,以及比较符号的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图片,让他们描述这些物体的多少,以此来引入比较的概念。

2. 讲解:我会向学生们讲解比较的概念,以及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多少。

我还会展示如何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多少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比较下面两组物体的多少,用语言和比较符号记录下来。

答案:第一组物体比第二组物体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描述物体的多少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给予他们指导和练习机会。

我也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比较的概念。

今天的教学就到这里,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比较的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实践情景在引入环节,我选择了图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这些图片展示了不同数量的物体,如苹果、书本等。

通过展示这些图片,我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比较的概念。

例如,我可能会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显示3个苹果,另一张显示5个苹果,然后提问学生们:“哪一张图片里的苹果更多呢?”这样的实践情景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比较的意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 比较-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 比较-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比较-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比较符号;2.能够根据题意,进行数值的大小比较;3.能够通过比较符号画出数轴上的表示表述。

教学重点1.完整理解比较符号;2.能够根据题意,进行数值的大小比较;3.能够通过比较符号画出数轴上的表示表述。

教学难点1.能够根据题意,进行数值的大小比较;2.能够通过比较符号画出数轴上的表示表述。

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学习比较符号,理解大小比较的意义,能够简单使用数值比较。

2. 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通过展示一张风景照片,请两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张照片,并且让他们进行口头比较,介绍合适的片子,并且进行表示形式的提示。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比较的意义,并且为学习比较符号做铺垫。

(2)引入新知识学生看书,学习书上的比较符号和表示方法,老师和学生讨论一下学生的体会,希望学生明白比较符号的作用和表示方法。

(3)练习1.让学生看一组数字或者只有数字的图片,让他们使用比较符号指出哪一个数字是最大或者最小的;2.模拟生活场景,根据描述来选择物品,将物品的大小进行比较;3.让学生画出一张数轴,在数轴上表示出数字的位置,进一步加深对比较符号的理解。

(4)讲解笔记老师给学生讲解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在课本后面列出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笔记。

3.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完成课后作业;3.学习课本;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比较符号的使用,了解了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意义。

通过练习、对话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对比方法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 较-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 较-西师大版

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2,3题。

【教学目标】1.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3.经历比较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小棒,学生准备小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教师: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蜻蜓和小蜜蜂都来到了花园里,花园里好热闹呀,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学生:想!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蜻蜓和小蜜蜂在花园里飞舞,最后定格为教科书第12页例1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同学们知道些什么?学生:图中有3只蜜蜂、4只蜻蜓和3朵花。

教师:你知道这些花儿和小动物在花园里议论什么吗?学生:不知道。

教师:我们听听。

多媒体课件演示:花儿说:“花比蜜蜂多。

”蜜蜂说:“蜜蜂比蜻蜓多。

”蜻蜓说:“错了,应该是蜻蜓比蜜蜂多。

”教师: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了吗?学生:它们在比多少。

教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它们比较。

板书课题:比较。

二、进行新课1.教学“同样多”教师:怎样比较呢?我们先来看蜜蜂和花儿是怎样比较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先是1只蜜蜂停在1朵花上,然后蜜蜂飞高,像右图一样定格。

教师:同学们发现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我发现一只蜜蜂对着一朵花,刚好对完,蜜蜂和花同样多。

教师:对了。

一个对着一个,刚好对完,我们就说两种东西同样多。

教师板书:同样多。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摆圆片,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

先请一个同学把4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另一个同学在他摆的小圆片下面再摆小圆片,要求摆的小圆片与前面那个同学摆的小圆片同样多。

学生摆小圆片后,集体订正。

然后照这样多摆几次,加深对同样多的理解。

学生乙:我看上面的小圆片是4个,我就拿出4个小圆片来摆在下面。

这样,上面的小圆片就和下面的小圆片同样多。

教师:下面我拿小棒,要求同学们拿出的小棒与我拿的小棒同样多。

教师拿出5根小棒,学生也拿出5根小棒;教师拿出2根小棒,学生也拿出2根小棒,如此反复几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较 西师大版(2014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较  西师大版(2014秋)

主备人设计
集体研讨
个人复备
一、创设情景
美丽的春天到了,花园内开了许多美丽的花,花儿真美,引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瞧,谁飞来了?你能用那些数字表示图中的小动物和花?学生数并且填在书上
学生用学具摆花儿和动物,并且比较多少。
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摆法和结果。怎样更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会一个一个对着摆的方法来比较物品的多少?
小结:蜻蜓比蜜蜂多,4大于3,蜜蜂比蜻蜓少,3小于4。
花儿和蜻蜓的比较方法一样,你会吗?
师:我们可以用一首儿歌记住大于和小于:谁来说一说:大嘴在前是大于“〉”,小嘴在前是小于“<”。
4、练习:
(1)摆3个圆,5个三角形,比较大小。
(2)课堂游戏:出手指头,比大小。
(3)14页2题(3),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小猫小狗数量,再填一填。
课题
比较
课型
准备课
备课时间
2019.9.01
主备人
参与人
备课地点
一年级
办公室
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主要是学习数学符号“=”、“〈”、“〉”和对1-5的数的比较。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从中也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练习的设计强化了比较方法,并让儿童初步感悟多与少、大于与小于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2)题。
2、画图练习:第14页3题。
板书设计
比较
3 = 3 读作:3等于3
等号
4 〉 3 读作:4大于3
大于号
3 〈 4 读作:3小于4
小于号
总结反思
二、探索
1、 比较同样多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花和蜜蜂,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
【教学目标】
1.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词语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符号“>”、“<”、“=”,能规范、工整地书写符号,会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3.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难点: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左手拿3根粉笔,右手拿4根粉笔)老师两只手里各有几根粉笔,比一比,哪只手里的粉笔要多一些。

学生数一数,比出左手的粉笔比右手的少,右手的粉笔比左手的多。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

(板书:比较)
二、互动新授
(一)分类数数
师创设情境:在我们校园的花坛里,开放着许多美丽的花,每天都有成群的蜻蜓和蜜蜂在上面飞舞。

我们一起去瞧瞧(出示例1情境图)。

数一数,蜜蜂、蜻蜓、花的数量各是多少?填在课本上。

学生看图,分类数数,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师启发思考:我们把花、蜜蜂、蜻蜓的数量来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先选哪两种来比呢?
学生自由选择比较的对象,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灵活开展“同样多”和“比多少”环节的教学。

(二)认识同样多
1.学习“一一对应法”。

师:把花和蜜蜂来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直接观察,发现它们的数量是相同的。

师:谁能把它们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数量同样多。

学生拿出花和蜜蜂的图片,自己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摆一摆。

一生在黑板上一一对应地摆出蜜蜂和花的图片。

师:这位同学是这样摆的,大家看看他摆得好吗?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一对应摆法的特点:一个对一个,对得整齐,看得清楚。

师小结方法:像这样一个对一个(一边说一边在蜜蜂和花之间画虚线连接),对得整整齐齐,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摆法叫做“一一对应”法。

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一对应”的摆法吧。

学生学习用“一一对应法”摆花和蜜蜂的图片。

2.认识同样多。

师讲解:蜜蜂的只数是3,花的朵数也是3,一个对一个,刚好对应完,不多也不少,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蜜蜂和花同样多(板书:蜜蜂和花同样多),也就是3和3同样多。

生读一读:蜜蜂和花同样多,3和3同样多。

3.认识等号。

师:数学中为了简明,常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某些意思。

“同样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教师在两个3中间写下“=”,介绍“=”是等号,“=”用两根一样长的短横线对齐,表示“同样多”,也就是相等的意思。

“3=3,读作:3等于3。


全体学生书空,边读边写。

师引导比较:“蜜蜂和花同样多”这句话写出来要这么多个字(手指文字板书),用图片表示要摆这么大一块地方(手指比较图),但在我们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只需写作“3=3”。

比一比,哪一种形式更简单。

学生观察发现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最简洁。

师小结:这就是神奇的数学,几个简单的数字和符号就能表示出比较的结果。

4.巩固练习。

教师摆4个圆,请学生摆同样多的三角形,说谁和谁同样多,是几等于几?
(三)认识多与少
师:请同学们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比较蜻蜓和蜜蜂。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摆蜻蜓和蜜蜂图片,发现蜻蜓比蜜蜂多1只。

师讲解:一对一比较发现,蜻蜓的只数是4,蜜蜂的只数是3,蜻蜓的只数比蜜蜂多,4比3多,我们就说4大于3,写作4>3,中间的符号“>”是大于符号。

我们可以用口诀来记忆大于号:大口子朝前是大于。

学生说口诀练习写大于号,记忆大于号。

师:蜻蜓比蜜蜂多,反过来怎么说?
生:蜜蜂比蜻蜓少。

师讲解:蜜蜂比蜻蜓少,3比4少,我们就说3小于4。

写作“3<4”,中间的符号“<”是小于符号。

我们可以用口诀“小尖尖在前面”来记忆小于号。

学生说口诀练习写小于号,记忆小于号。

师:观察“4>3、3<4”,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方向刚好相反,数字的位置也刚好相反。

师强调:不管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一直都是朝着大数的方向。

(四)教学例2
师:在田字格描红练习写“<”、“>”和“=”,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写法。

(五)教学例3
师:先摆出3个圆形,在圆形的下面摆出和圆形同样多的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该摆几个,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学生用“一一对应法”摆出3个圆形和3个三角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采用“一一对应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它们同样多。

填一填:()(),读一读。

学生根据图填出3=3,读等式。

师:要求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多2个,又该怎样摆?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用一一对应法摆出5个三角形,交流想法。

师:看图填空:()()。

学生说出3<5、5>3两种式子,读一读,完成书上填空。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3页“课堂活动”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读题,生独立完成。

师组织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生交流,第(1)小题,正方形和圆形一个对一个,不多也不少,就是同样多,填等号。

第(2)小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课堂活动”第3题。

师指导读题,生独立完成。

师组织集体订正:第(1)小题怎么画,为什么?
生说想法:△和☆同样多,☆有4个,△已经画了两个,所以还要画2个△。

师问:第(3)小题怎么画,你是怎么想的?
生通过交流发现:☆有3个,△比☆多,应该画4个或5个。

师问:第(4)小题怎么画,你是怎么想的?
生交流:○画1个、2个、3个、4个都可以。

师小结:画图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采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3.课堂游戏:对对子(教材第13页“课堂活动”第1题)
(1)游戏示范。

师说:3比4小,生对:4比3大。

师说:4<5,生对:5>4。

(2)一生说,一生对。

(3)同桌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比较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能让大家将比较的结果看得更清楚。

我们还认识了“<、>、=”三种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其中大于号和小于号方向相反,大家一定要把它们分清楚。

五、作业设计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笔记
比较
【教学反思】
本课应让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认识多、少与同样多。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一对应”这种比较方法缺乏了解,在他们独自尝试摆图片比较时,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一个对一个地摆。

在教师将这种比较方法单独提出来讲解以后,学生才逐步建立起意识,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花费了不少时间。

符号化意识的渗透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会用“=、>、<”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比符号、文字、图画各种表示形式,感受符号的简洁性。

三种符号中,学生对“=”最熟悉。

“>、<”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且两个符号方向刚好相反,个别学生容易将这两种符号混淆。

应通过编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的形状,不过练习中仍发现学生犯错误,对这两种符号的辨析还应巩固加强。

学生在书写“>、<”时不规范的情况也较为明显,有的将连续笔画拆成两笔写,有的笔画的书写方向错误,有的书写不美观。

因此教学时应留足符号的书写练习时间,并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规范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