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合集下载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
类型、不同阶段的城市。

本文就全国城市建城史进行一次梳理与回顾。

1.古代城市建设
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在古代城市的建设中,以城墙、宫殿、城门、园
林为主。

其中,著名的城市有:北京、南京、成都等。

2.近代城市建设
近代城市建设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主革命时期,受西方文明
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和发展。

城市的规划和建
设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出现了许多新风格的建筑和街道设计。

近代城
市建设的代表城市有:上海、广州、天津等。

3.现代城市建设
现代城市建设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

在这个时期,城市化的布局和发展开始变得更为规范和科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和资源持续利用等现代理念。

现代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有:深圳、珠海、杭州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洗礼。

从古代城市开始,经过近代和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城市化时期,我们已经建设和拥有了大量的城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解决。

08中建史1(第1、2讲)

08中建史1(第1、2讲)

4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5
二.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 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 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26


4、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 夯土墙; ③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 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 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 低。
27
总结与思考
城市产生的过程; 《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 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28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秦汉时代的城市
2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30
春秋时期全图
公元前770年(周王 东迁)—公元前476 年(敬王末年) 诸侯专政,齐、晋、 秦、楚先后称霸; 大小诸侯140余个, 还有约30个蛮夷戎狄 等部落。

41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群建设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内部将实现交通、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分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0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节日与现代活动的共融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的结合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
中国城市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创新。
城市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文化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各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城市文化传承是城市文化自信的基石
城市文化创新的途径
保护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外来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创新城市空间: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创新城市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周朝时期,实行“里坊制”规划
城市建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众多基础设施,如长城、灌溉系统等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东北及内蒙古还发现大石堆砌建筑。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万亿之城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指的是城市综合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的城市。

这种城市综合经济规模庞大,产业结构完善,经济活力旺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万亿之城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有多个城市达到了这一地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虽然当时还没有城市综合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级别,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迅速崛起。

中国的首个万亿之城——深圳,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起来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是综合经济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腾飞期,也是中国万亿之城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迅速崛起。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成功跻身中国万亿之城行列。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期(2009-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综合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万亿之城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一批新兴城市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成都、重庆等城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模式走向成功,成功突破万亿级别。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创新和突破。

作为中国新兴的城市发展概念,万亿之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中国的万亿之城继续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这份文章已经达到2000字,请您查阅】。

第二篇示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和文化名城。

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的北京是一个较小的城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原的政治中心。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章节副标题
城市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融合:将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文 化中,形成独特的城 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如影视、音乐、 动漫等,提升城市文 化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 活动,如艺术节、文 化节等,打造具有代 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
术等元素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等
现代文化:科技、 创新、全球化等
融合方式: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融合结果: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建设和城市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04
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05
中国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章节副标题
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起源: 夏商周时 期,城市 开始出现
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 时期,城 市规划开 始形成
民族融合:城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具有 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绿化、环保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

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

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

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建设等。

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

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

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

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建设中国古代城市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和城市规划。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和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

一、早期城市的建设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于约公元前2000年的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真正城市,如殷商时期的宫殿、祭祀场所和商业交易中心。

商朝时期的城市建设几乎全部在河流流域,依赖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

这些城市由城墙围护,内外设置有街道和巷道,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城内还有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城市规模扩大,建设了许多规模较大、布局更加合理的城市。

这些城市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市政设施、街道交通和水利工程系统,如著名的城墙和护城河。

二、帝国时期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帝国时期是城市建设的巅峰时期。

秦朝统一中国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秦始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增加了财政支出和贸易活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秦朝修筑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城市,如长安、洛阳等,同时规划了连接各地的官道。

随着帝国的更替,城市建设也持续发展。

汉朝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市,如剑阁、成都等。

这些城市拥有规划良好的街道、巷道和市集,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市场繁荣,经济和文化繁荣。

三、古代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辉映的是中国古代乡村建设的发展。

中国农村从古代开始就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乡村建设对于农耕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乡村建设主要包括农田的修整、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中国古代农民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修筑了许多灌溉渠道和水库,投资于农田的改良和开垦。

在居住环境方面,农民常将房屋集中在村落中心,形成了以村寨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建设不断进步。

隋唐时期,乡村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改善。

隋朝时修建了许多官方灌溉渠道,提高了农田灌溉水平,唐朝时期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些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一步步推进中,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建设到现在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一.历史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得以先行试水。

在这个时期,许多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开始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引领者。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中小城市从此开始发展。

同时,还实施了许多改革政策,如“城市边缘”政策、土地制度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990年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规模、城市建设、城市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城市开始借鉴国外的城市规划经验,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形象。

同时,土地出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现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和城市扩张的新阶段。

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的时期,许多城市正在进行传统市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城市更新,同时,许多新兴城市也在不断地进行城市扩张和城市建设,这使得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长。

尽管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一系列难题。

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找到更好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城市化发展也涉及到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城市贫民、移民等都是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民生服务设施,才能让城市之间的差距得到进一步缩小。

三.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关注城市形象、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而且将更加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创新经济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建设宜居城市。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是洞穴和树林,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部分人类开始聚居并形成村落,这是城市形成的最初阶段。

第二章:城市的演进
随着农业的发展,部分村落逐渐发展为城市。

农业生产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了支撑,城市逐渐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

第三章:城市的兴衰
城市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兴盛和衰落交替出现。

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城市的衰落,而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则有助于城市的兴盛。

第四章: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交通运输的便捷化、环境保护的重视等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城市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城市的未来
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等。

但同时,城市也将成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城市的发展成果,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8. 城市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
合治到城乡分治;
8
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一国或几国占有的租 界城市、商埠城市性质的变化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原有特征:
大多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 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2)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1)建筑完全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建造的。 2) 建筑布局上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 港口和铁路布局在城市的西侧。 日本占领期间:
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主要是这一带运输条件较好。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3.道路系统
❖ 道路采用了方格状,但是 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状,道路网 密度很高,目的是增加租金较 高的商业店面。
新特征
(1)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比较有 条理的建设
(2)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 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租界城市
原有特征
原来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
新特征: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
A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城市发展也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城市智慧,深深地影响了今日中国城市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探讨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所体现的价值和影响。

一、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建设阶段之一。

这一时期的城市主要是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都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遵循了严谨的脉络,城市的布局以太一为中心,各种公共设施和住宅区划分清晰,有利于治理和社会秩序。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许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安城。

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交通便捷和军事防御,城市布局严谨有序,以城墙为界分割了官民区。

三、宋代的都市规划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达到了巅峰。

北宋的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南宋的临安城(今浙江杭州)都是城市规划的典范。

宋代的都市规划注重市民生活的便利性,城市主要分为官衙、商业区和居民区,各个区域的功能布局合理,道路宽敞整洁。

四、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期,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清时期的城市以京城北京和南京为代表,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有特色。

城市规划注重宫殿和寺庙的布局,同时也加强了市政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了许多市场和有序的街道。

五、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始于19世纪,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各大城市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推动,城市建设规模快速扩大,现代化设施也日新月异。

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讲义)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讲义)

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

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

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原始居民点:1选址一般都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初步具有城市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

这些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雏形城市: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产生的最早一批的城市。

其产生原因: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第三,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 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 须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3 须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 须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障。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

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

交通和贸易方面,遗址中有非本地所产的贝、绿松石等,应该是通过交换和贸易的来。

二《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考工记》还记载:“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另外,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分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道路宽窄也不同。

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化与发展

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化与发展

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化与发展中国城市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

在中国古代,城市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城市的漫长历史中,城市的形态和结构一直在不断变化。

一、宋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国的第一个完全遵循国家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式,是宋代出现的。

在南宋时期,首先建立了一系列有计划、规模适中、地形合理、街道宽敞的城市。

宋代城市的街道和城墙都非常规整,它们的建设不仅代表了城市化的进程,也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地位。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宋朝时代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使得宋朝先进的文化、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

二、明代城市的流行和改良明朝时代,中国城市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明代的城市虽然仍然保持了宋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模式,但是开始有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善。

首先,明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了交通便利,街道的宽阔与走向都更加合理,这减少了市民之间的交通困难。

同时,城市内部的公共设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酒店、剧院、书店等逐渐兴起。

三、清代城市的衰落和重建清朝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16世纪至18世纪,城市的状态经历了许多改变,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模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清朝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降低了。

城市的街道现在变窄、弯曲、杂乱。

由于城市的居民数量和财富日益增加,所以对于城市规划的控制更加严格。

城市开始出现一些安全隐患,比如火灾、水灾等等。

同时,由于财富的不断增长,城市的居民数量也日益增加,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进行改良,这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其次,清朝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比宋代和明代有了更多亮点。

清朝时期城市规划注重了道路的交叉口和交通标志,这样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并增加了方向性。

同时,在清朝时期,城市内的公共设施也得到了改良,城市的公共厕所、饮用水丰富等,公园、龙井茶园等也出现了,城市内的公共设施不断完善。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0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 教学安排 • 推荐参考书
1、教学安排与课堂纪律
1)课时:2*12 2)课堂纪律 无故旷课3次(迟到或早退达3次算旷课1次),无成 绩。 3)关于考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闭卷)。 平时成绩主要参考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表现情况等。 作业选题:以课本中篇的某个城市为例,结合当时当 地的历史背景(不局限于近代,可延伸至现代),谈谈城市 的建设。5-6个人一组,成果以word格式提交,汇报用ppt形 式,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 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选址特点(实例1-西安半坡)
1)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 2)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简单的功能分区 (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公共仓库区) 2)居住区与其它区之间用濠沟隔开 3)居住区内的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 中心为公共建筑,其周围环绕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9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著,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纪录片:中国通史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地面建筑
接近半穴居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 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 在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发展,房屋多用长方形平面。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三、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6
二、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16— 11世纪) •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 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较夏朝又向前跨进一步。在商朝,我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 城市也因之而发展。 1.偃师尸乡沟商城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7
2.郑州商城 3.殷墟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8
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一、西周城市的发展
•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也是我国城市得到 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候。“分诸候,建蕃卫”。 这是建立在宗法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基础上的一种统治方法。据史书记 载,周初先后共封七十一国。所谓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 姓独居五十三人。”最重要的有齐、鲁、宋、卫、晋、燕等六国。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0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 从学习欧美--学习前苏联---学习欧美。 • 十年动乱时期城市规划陷入停滞。 • 现代城市规划20年,实现了巨大的跳跃式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1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 数十万年的岁月。 穴居、巢居。 •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 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 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 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4
二、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 我国上古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所以能产生城市,这不是偶然的。 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大分工,导致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和 私有制出现,以及社会成员大分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掠夺性战争 的频繁发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 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 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 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 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 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 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见我 国古籍《礼记· 礼运》中的记载。) • 第三、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 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 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 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美 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 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 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 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 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8
• 明朝初期的南京、中后期的都城北京,都是规划严谨、规 模宏大、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航海业发达,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已在沿海一带城市萌芽发展。 • 清代康熙乾隆时代四库全书的修撰,承德行宫山庄的规划,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大规模的园林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反映了 清王朝在文化和城市建设上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特殊的个性: •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 • 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 • 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追求整体完美、秩序与规律, 和谐与统一。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4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 第八章 建国后的中国城市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5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及近现代遭遇的曲折。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7
一、中国古代文明及城市规划 • 三国两晋南北朝,古代社会第二次大分裂,加速了民族间 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佛寺建筑改变 了城市面貌,南朝出现了山水城市的先例金陵。 • 隋唐时期:城市规划气派宏大,唐长安城的规划是古代文 化技术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 • 两宋时代:科学技术特别发达,对外贸易上升,出现了工 业化分工,城市突破唐朝的封闭,更加开放活跃。如东京、 临安分别开创了古代城市商贸文化的新格局。如东京的金 明池艮岳,临安的西湖、凤凰山宫殿。 • 元代,疆域广大,元大都呈现大帝国的气势,水利工程在 大都市规划中期到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和。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南北 各地气候、地形、材料等不同,房屋建造方式也 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2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6
一、中国古代文明及城市规划 • 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0年),文明 之间第一次交融。 • 夏商周青铜文化时代 :青铜大量应用于祭祀、宫中陈设 之中,成为追求礼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周丰、镐两 京,洛阳的王城和成周城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里 里程碑。 •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炼铁技术,社会进入封建制时 代,出现了百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鸣的局面,城市形制呈多样化发展如齐 国的临淄。 • 秦汉大一统时代,由于秦砖、汉瓦、冶炼铜铁技术提高, 城市规划追求“非壮丽无以重威”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是一部非常辉煌的历史, 东周时期的临淄,秦汉时期的咸阳、长安,隋唐时期 的长安、扬州。两宋时期的平江、东京、临安,元代 的大都,明清时代的南京、北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著 名的城市之一,也是规划的最好的城市之一。 • 到了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蹶不振,遭受很 大影响。 •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经历两个高潮:50年代,80年 代至今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3
• 本课程正是从这一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出发,既讲发展史,也讲建设 史,两者紧紧相扣、脉络相通,使读者从中得到两方面内容的兼顾, 达到推因及果的目的。 • 本课的另一个特色是,对我国各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总体 “特点”予以了归纳提炼,进而围绕这些特点对史实或形成条件加以 揭示,以给人一个提纲挈领的概念。 • 全书以史期为序共分八章,从中国城市的起源论述到解放前的近代城 市,再到建国后五十年年的新中国城市,并对中国古代、现代城市发 展、规划建设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 每章开篇首先介绍相应历史时期的总体社会经济背景,及全国、大区 域城市发育、发展宏观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的总体特点 予以论述,并在随后的内容中分别以多个具体、典型的城市进行实证 说明。 • 但是中国地域广阔而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因繁多,某个时期城市建设的 总体特征和主导类型状况并不能涵盖城市发展的全部境况。为了弥补 由此可能造成的缺陷,本书中在相应章节还注意了对有关不同地区、 不同发展类型典型城市规划建设的介绍。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3



• • •
•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 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 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只不过是些城堡而已, 但是以后发展的城市,以至今天现代意义的城市,正是在这些最 原始的城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 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 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 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因为在我国古书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个时期部落首领建都的记载和筑城的 记载,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也确实发掘到了属于这个时期为 数不少的城址。 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龙山文化遗址时,就在山东 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一座用夯土筑的古城遗址。 以后在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后岗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与城子崖相类似 的一座古城。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随着对探索夏文化等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黄 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湖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 原河套地区等四大区域先后都发现了史前时期的城市遗址。 截至目前为止(1998年),我国共发现史前时期的古城址约50座左右, 形成方国林立的局面。这些城址兴筑的时间大都集中在公元前二、三千 年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更早,因此可以确认,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 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已经产生了最早一批的城市。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9
第二节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西方国家侵入。
• 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向中国进行殖民地式侵略,无论 沿海大中城市还是内地城市,西方技术无孔不入,城市中 充斥着外来的建筑形式和规划设计思想。 • 民间人士顽强的发展地方性建筑规划模式,如南通张謇, 福建陈嘉庚,政府方面也尽可能表现中国固有传统。 • 外国建筑师也较成功地在现代工程技术基础上运用了中国 古典建筑形式。如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 大量的是外国建筑师和本国建筑师吸收西方建筑和城市规 划技术创造的适合中国生活条件的各式建筑物。如上海外 滩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