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发生背景:文学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源。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的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A.新诗派: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B.诗界革命: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C.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D.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这些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所煽起的文学革新的尝试,未结出实在的果,然而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其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的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所直接承袭。
2.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亦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出现域外小说的翻译大盛,直接刺激和启迪了新旧时代交接中的中国作家,使他们打破封闭的思想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这势必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
此外,晚清域外小说输入所造成的开放态势,也被文学革命所承续并拓展。
近代的一系列文学变革都只能作为后来文学革命的序幕,其规模、声势、社会影响面及其对传统文学所构成的挑战力度,都远不能与文学革命相比。
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直接动因,它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①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原因a.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并在大约十多年时间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比较自由的一段时期。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增长为其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
c.“废科举,兴学堂”导致新式文化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主力军。
d.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2、“漫笔式”写法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二)《野草》1、“独语体”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1、时代的忠实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一.序言:1.现代文学: 1917 年五四文学革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①特征:时间性、现代性、文学性②特点:根植现实的时代性、审美追求的现代性、风格个性的多样性③意义: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融入到世界文学的大家庭。
1.发难期: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 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城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2.建设期: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李大钊对文学内容的要求——宏深的思想、深刻的学理。
3.收获期:诗歌: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相隔一层纸》散文:1918 年 4 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园地。
小说: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篇。
戏剧:早期春柳社——文明戏——胡适《终身大事》文学研究会:1921 年 1 月,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并在北京成立,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提倡现实主义,被称为“为人生”派,有《小说月报》等刊物出版。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 。
创造社: 1921 年 7 月,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发起组织成立,宣扬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被称为“艺术派” ,刊物有《创造》季刊等。
语丝社:成立于 1924 年,以《语丝》杂志为阵地,主要撰稿人为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刘半农等,以杂文为主,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尖锐泼辣,不拘格调,形成了一种“语丝文体” 。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意义:反帝反封建、追求现代化、自觉融入到现代文学的大潮中。
1.散文:1.《朝花夕拾》: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0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02“学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
诋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容、自然的文风。
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1917.2),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自我)——反思)为什么文化纯度: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为百姓而写(赵树理)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一、文艺运动与社团流派:(一)革命文学运动: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二)左联:(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理论纲领宣布: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
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大会决定同国际左翼文艺运动发生联系,同国内革命团体建立密切关系,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
大会讨论了帮助新作家、培养工农作者、出版机关刊物等事项,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作出了具体规划。
大会还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稍后,茅盾、周起应(周扬)相继自日本回到国内,也分别参加了“左联”的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笔记
现代文学:第八章: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指的是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大都市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此流派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它又包括现代派诗歌和现代派小说,现代派文学形成的主要标志是1932.5月在上海创刊的大型文学杂志《现代》。
其主要负责人是施蛰存、苏汶和戴望舒等。
一:现代派诗歌(现代诗派)它是由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演变而成,得名于1932.5施蛰存传播的《现代》杂志,主要诗人一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冯至、纪弦、徐迟、施蛰存等等。
这一诗派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成诗歌整体意象之美。
其诗歌主题也来自于西方现代注意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
如戴望舒的诗歌。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原名戴朝安(1905-1950) 雨巷诗人,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戴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纪弦:原名路逾洛夫:原名莫洛夫,原籍湖南衡南。
狼之独步:我乃旷野里独来独往的一匹狼。
不是先知,没有半个字的叹息。
而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使天地战栗如同发了疟疾;并刮起凉风飒飒的,飒飒飒飒的∶这就是一种过瘾。
因为风的缘故:昨日我沿着河,漫步到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则明亮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然后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现代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形成: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流派是创造社,而真正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构成独立小说流派的是上海出现的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最早崛起于20年代末的日本,它同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派,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派,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派,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都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铺垫: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源(1)“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2)让诗歌“适用于俗,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3)企求“改良群治”“新民”的“小说界革命”(4)要求打破桐城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新文体”的“文界革命”(5)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倡议。
(6)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借鉴与模仿中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引起文学内部结构变迁2.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机缘:(1)辛亥革命结束帝制(2)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3)清末的新式教育造就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者群体,运动主体(4)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出现,现代文学市场形成(5)稿费制度规范化,职业作家出现(6)走马灯式的军阀政权无法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当务之急是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束缚,精神启蒙救国。
1915.9《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起变为《新青年》)1917迁京,1919借五四大势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推向高潮4.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知识者“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讨论宗教、劳工、妇女、教育、文学、贞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思想启蒙课题具体化。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争相译介文艺复兴以来各样思潮理论(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思潮等)进行思想启蒙。
不足:为了冲破罗网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
4.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力色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进化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勿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轮复习资料小说第一第二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一、“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一)清末民初的小说1、“小说界革命” 190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新小说”。
2、“新小说”的发展出版传播手段、市民读者群体、稿费制度3、“新小说”的局限1商品化媚俗倾向黑幕、鸳蝴2文言束缚文言章回体的衰败(二)“五四”小说转型1918《新青年》4卷5号《狂人日记》1、社会变革的推动新式教育产生的读者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2、西洋小说的影响林译小说、周译小说。
3、小说中心的形成小说现代化进程加快。
思想启蒙、反思人生、叛逆主流。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问题小说”处于近代社会小说和30年代社会小说之间。
承续和区别。
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新潮》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2开创:冰心《斯人独憔悴》19193高潮:文学研究会19214原因:思想启蒙和思考的一代。
用小说提出和讨论社会人生问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注生存价值;尖锐性第一,形象化降低,简单化、概念化倾向。
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对“为人生”的肯定。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2《超人》1921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沉思》“爱”与“美”理想的破灭。
微笑》夸大“爱”与“美”的力量。
2艺术个性:擅长象征,与写实性并存,受古诗影响。
《春雨之夜》短篇集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
《湖畔儿语》社会现实感加强,困境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沉实的笔触,底层人民穷苦惨痛的生活图景。
3长篇实践揭露封建家族丑恶。
感伤意绪,控制气氛的笔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钱理群版_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_最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免费下载】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现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2、“漫笔式”写法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二)《野草》1、“独语体”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1、时代的忠实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
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①批判心理和灵魂《论“他”》《论照相之类》②“推背式”思考方法《小杂感》③独辟蹊径的思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④反常规的联想:神圣的戏谑化、历史与现实重合《小品文的危机》《商贾的批评》《新药》《隐士》《现代史》《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申明》《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下)》3、“贬锢弊常取类型”①“个”与“类”的统一:抓住本质勾勒“共名”。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上考研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书信360108》《二丑艺术》“二丑”《一点比喻》“带头羊”《“题未定”草(二)》“西崽”《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革命小贩”《书信3605》“革命工头”《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奴隶总管”《扑空》“洋场恶少”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4、主观性释愤抒情的歌哭,主客体的融合。
《纪念刘和珍君》在沉默与开口间的困惑,显示内心的痛苦。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汉语表意、抒情功能的极致。
常用“拗体”,打破语言的束缚。
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雅俗杂用、搭配错位、名词动用、戏仿……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
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
《理水》古今一炉的“油滑”。
《采薇》“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老子哲学的本质。
《起死》神圣哲学的戏谑化。
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
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
《铸剑》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圣。
《理水》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
《非攻》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
散文第一个十年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李大钊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
《青春》《新纪元》陈独秀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
《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钱玄同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
《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刘半农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
《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鲁迅《新青年》主将,《语丝》派坛主,散文诗鼻祖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1、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①“美文”和“言志”引入“美文”的概念。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②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平和冲淡的风格。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
③“文抄公体”30、40年代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
《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2、其他作家①俞平伯《杂拌儿》《燕知草》《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
以旧格调自享。
②钟敬文《荔枝小品》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荔枝》《茶》《黄叶小谈》咏物小品。
《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情思清朗。
③冯文炳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
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1、冰心“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
①空灵清丽的风致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
《往事(一)·七》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山与海的对比。
②文体的自觉追求“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八)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2、朱自清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
缜密婉转中温柔敦厚的气质。
匠气。
《背影》《荷塘月色》《儿女》执著地表现人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写景抒情。
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3、其他作家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赤子之心,佛理的渗入,平易淡远和悲悯之色。
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英国随笔的影响。
懒散的绅士风度,标新立异。
许地山《空山灵雨》《落花生》宗教气氛的渗入,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叶圣陶、郑振铎、茅盾写实的“人生派”,“五卅”时的愤怒呼喊瞿秋白《饿乡纪程》《赤》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
叶圣陶《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炽热的反帝激愤,急雨般节奏。
《藕与莼菜》对故乡的情思,平淡从容。
郑振铎《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沉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
《山中杂记》真率、俊逸。
茅盾《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宿莽》集旅日散文,低沉格调。
《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1、郁达夫率真、坦诚的自剖式文字,“自叙传”特点。
倾诉自身遭遇,以恣肆的文字喷发激愤,带有时代病的感伤。
《归航》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无所顾忌的文字。
《还乡》《还乡记》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烈不平,渗透着遁世思想。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鼓动青年反叛,惊世骇俗的冲击力。
《一个人在途上》感人肺腑的至情。
2、郭沫若《月蚀》《卖书》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的悲愤呼叫。
《路畔的蔷薇》青春的欢悦与离乡的孤寂。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1、“语丝”派①“语丝文体”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感。
“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也有抒情小品的佳作。
孙伏园《伏园游记》川岛《月夜》②林语堂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之一。
后创办《论语》而分化。
《剪拂集》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含幽默。
2、“现代评论”派①徐志摩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多冥想型小品。
《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快如闪电的感兴,刹那灵感的流动。
繁复华丽。
②陈西滢《西滢闲话》贵族化立场,但行文流畅,富幽默感。
第二个十年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1、刊物《论语》半月刊1932.9 《人间世》1932 《宇宙风》1934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
2、写作立场追求对现实冷静超远的旁观。
除去讽刺的酸腐辛辣而得淡然之味。
自由主义立场,“热心人冷眼看人生”。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针对强调文艺的社会使命的观点,创造解脱性灵,广达自喜,潇洒自在的散文笔调。
3、左翼文坛与林派刊物的论争《太白》《芒种》4、林语堂的散文创作《大荒集》《我的话》“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多国民性改造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
《谈中西文化》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从容睿智的幽默,轻松自然的行文结构,娓语式笔调。
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二、左翼作家的散文1、“鲁迅风”杂文①瞿秋白《乱弹及其他》集《民族的灵魂》《流氓尼德》《财神的神通》《美国的真正悲剧》尖锐的政论色彩,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善于创造新的杂文形式。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运用马阶级观点研究鲁迅的经典文献。
②唐弢《推背集》《海天集》《谈礼教》《看到想到》《东南琐谈》《〈周报〉休刊词》简明有文采,政论与艺术散文笔调结合。
从历史和现实生发,笔锋锐利。
《乡音》叙事抒情散文。
《落帆集》散文诗。
③徐懋庸《打杂集》《不惊人集》针砭旧物,触及时事,摘取生活片断中外掌故,拙直质朴。
《揣》《“泼臭料”》《过年》《赏月》《上帝的心》《神奇的四川》《秋风偶感》《苍蝇之灭亡》《街头文谈》通俗性文艺从话。
2、风格多样的小品散文茅盾力图在小品篇幅中全景式反映社会生活。
艾芜《漂泊杂记》《山中牧歌》西南边陲的浪漫风情,朴素清新。
叶紫《古渡头》《夜雨漂流的回忆》善于镂刻人物,烘托气氛。
萧红《商市街》《桥》明丽亲切哀婉,絮语笔调,诗化。
吴组缃《黄昏》《泰山风光》小说化倾向,人物、环境刻画。
郁达夫《屐痕处处》《达夫游记》清新秀美,才情纵横。
巴金《旅途随笔》《短简》《控诉》揭露黑暗憧憬光明,朴素酣畅。
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1、京派散文①何其芳《画梦录》雕琢的精致,力矫散漫浅露的流弊。
诗情洋溢。
艺术的独创性。
《梦后》《岩》《黄昏》《雨前》“独语”的调式和感觉结构,意象迷离,想象奇特。
《还乡杂记》思想与艺术的巨变。
②李广田《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追求朴野无奇的境界。
《桃园杂记》《山水》《山之子》故乡风物人情,素淡中见情思。
③吴伯箫《羽书》内容充实,文字沉着,笔力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