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梳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点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对此初中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新学期学习有帮助!
知识点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
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春秋五国争霸(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特点: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国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作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1.尊奉王室郑庄公率先“以王命讨不庭”,成为最早称霸的国家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打败北戎,稳定政局平王时,周郑相互交换质子桓王时,起用虢公,弃用郑伯,周郑发展到交恶的地步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威严扫地,一蹶不振周天子权威衰弱,成为大国争霸所利用的工具2.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著名霸主,称为“春秋五霸”关于五霸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宋襄公有志图霸,实未成功秦国是周室东迁后发展起来的诸侯国,虽一度号称霸主,但只是称霸西戎,未及中原吴越到春秋晚期相继崛起于长江下游,霸业短暂春秋最主要的霸主当属齐、晋、楚,秦、吴、越稍逊一筹,只具有偏霸性质(1)齐桓公:齐国地处海滨,据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鱼盐矿藏齐襄公灭纪伐卫、征服鲁国,后为政昏乱为齐大夫所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策划下,继位齐国国君,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开始了争霸大业,史称齐桓称霸一面由管仲推行改革、整顿内政,一面对外实施武力扩张公元前679年鄄会盟,齐桓公称霸的开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利用周室的正统地位,团结诸侯,对抗楚国和戎狄公元前660年,击退戎狄进攻,存邢救卫,保证了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南征蔡、楚,楚成王求和,双方订立召陵之盟楚国实际上承认了齐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周天子派人前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2)晋文公:晋献公削除同姓宗族、重用异姓军功卿大夫,加强公室权力,积极开拓疆土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推行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和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动荡的晋国政局,创造了从事争霸的条件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平定周室太叔带叛乱,恢复周襄王地位,获得尊王美名提高了自身威望,全力南向与楚国争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败楚,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楚国向北发展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中原小国纷纷摆脱控制,归附晋国践土会盟,晋文公取威定霸,成为中原霸主(3)秦穆公: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送有功,封为诸侯,开始与戎狄不断战斗。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研学应用启迪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这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商周时期国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仪教化更是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揭开了由列国并立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帷幕。
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你想了解这些知识吗?让我们一起行动吧!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事半功倍)1.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2.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
3.正确认识诸侯争霸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导航(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齐桓公称霸1.公元前年——前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2.春秋五霸是指、、、、。
3.最先称霸的是。
公元前年,齐桓公在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二)问鼎中原1.春秋时期,南方大国是,北方大国是。
公元前年,两国军队在相遇。
通过这次战争,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2.楚国不甘失败,后来,时,大举北进,在打败晋国,一跃成为霸主。
3.在争霸斗争中,遭到彻底失败的是。
称霸西部的是,他集中力量向地区发展,一举成为西部霸主。
4.在长江下游地区,吴国战胜越国,吴王在大会诸侯。
数年后,越国兼并吴国,越王成为霸主。
(三)合纵连横1.公元前年——前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2.战国七雄指的是、、、、、、。
3.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
适应这种形势,涌现出了一批纵横家,如秦国的、魏国的等。
三、研学互动课堂(名师点拨,帮你驶进互动学习的快车道)探究一齐桓公能在诸侯纷争中雄踞之首,率先称霸,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探究二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合纵”“连横”的策略?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四、同步升级演练(我行,我一定能赢)(一)请你选择1.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是()A.公元前771年~前476年B.公元前770年~前475年C.公元前770年~前474年D.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B.秦穆公C.楚庄王D.晋文公3.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的最重要原因是()A. 管仲为相,改革内政B.“尊王攘夷”,号令诸侯C. 山海鱼盐,条件优越D. 葵丘会盟,天子认定4.“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提出的口号是()A.问鼎中原B.合纵连横C.尊王攘夷D.统一六国5.“尊王攘夷”的实质是()A.尊崇周王室B.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C.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D.保卫华夏族的先进文化6.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地点是()A.城濮B.洛邑C. 镐京D.葵丘7.在齐桓公争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A.姜尚B. 伍子胥C.管仲D.孙武8.首先抵抗楚国北进中原的国家是()A.秦国B.晋国C.宋国D.齐国9.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强大起来,在向中原扩张过程中却遭到北方大国的强有力的抵抗。
七年级上册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点
一﹑东周的历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二﹑春秋争霸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主要争霸战争
⑴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⑵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
⑶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3﹑争霸战争的影响
⑴给人民带来灾难。
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统一。
三﹑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主要兼并战争
⑴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
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
⑶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6)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6)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2、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或者是另一种说法。
)
4、齐桓公首先称霸:(1)原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水渔盐之利。
(2)霸主地位的标志: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
二、问鼎中原
1、晋楚争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军打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问鼎中原。
三、合纵连横。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
材料阅读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 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 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 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写道: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 三(3/10),然量其富居什六(6/10)”。
如果你是当时某一 国的谋士,你会为自己的 国家献出什么策略?
城濮之战 1. 重耳流亡
4. 晋文公终成霸主 3.晋军“退避三舍”
有关楚庄王的
成语故事你知 道吗?
鼎
楚 庄 王 问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
富国强兵的关键:
齐桓公: 任用贤能,革新强国---革新
晋文公: 遵守诺言,跃居霸主---诚信 楚庄王: 改过自新,问鼎中原---努力
春秋 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春秋形势图
你能说出左图 的春秋五霸的 名称吗?
晋 秦
雍
新田
齐
临淄
周
洛邑 商丘
宋
吴
楚 郢
会稽
关于春秋 五霸的另一种 说法是什么?
春秋形势图
B 晋 雍
新田
洛邑
A 齐 临淄
周
商丘 D 吴 吴 C 楚 郢 E 越 会稽
春秋战国时期的 战争有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称霸
兼并
分裂
统一
东周春秋和战国, 五霸七雄在其中: 五霸齐宋晋秦楚, 最先称霸齐桓公, 问鼎中原楚庄王, 退避三舍晋文公; 晋国分裂韩赵魏, 齐楚燕秦共七雄。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雪耻复国--毅力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梳理
考点 3 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形势图。
齐、楚、燕、韩、赵、魏、地理位置熟知: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易错警示】1.春秋霸主是先后相继,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
2.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国家是秦国、齐国和楚国。
【知识延伸】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表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考点 4 商鞅变法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扩展】商鞅变法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
(1)(从改革的结果看)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2)(从改革的过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3)(从改革的精神看)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易错警示】商鞅在变法中由于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被处死,这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
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故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细节提示】(1).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2).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建立县制(3).各阶层对待变法的态度: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支持;旧贵族反对。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
(5).商鞅变法中的内容“建立县制”与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推行郡县制”有所不同。
考点 5 都江堰(一定注意字的写法)课标要求: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都江堰示意图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生态工程考点 6 百家争鸣(一定注意字的写法)(根据个人情况,可周末复习)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1.老子老子像2.孔子。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2
另一种说法是: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春 秋 列 国 形 势 图
诸侯争霸的实质是:
政治上: 号令诸侯 经济上: 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
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
①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②任用管仲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深得民心
齐 楚 燕 秦
著名战例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围魏救赵
减灶之计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合纵: 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楚国,东 方6个国家连成一条纵线,共同抗 御强大的秦国。 秦利用6个国家的矛盾,使其 和自己结成东西横向关系对付 南北其他国家。
连横:
纵横家: 在各国穿梭,鼓吹“合纵”、 “连横”的人 。
; /14_14421/ 嫁冠天下 云霓
cth03dwc
拂袖:“那请你们 好生养着吧!我先走了。”乐韵回房乐不可支转告宝音:“白跑一趟,臊了一鼻子灰走了!”宝音微微一笑:“我们去回 访她。”刚刚推病高卧给人家一个没脸,怎么又转脸巴巴去找人家?——不过,也对,不去见人,化个丑妆作什么呢?宝音又悄悄吩咐几句, 乐韵喜上眉梢,依言搀宝音出来,小丫头飘儿迎上,还没说什么,宝音俯在乐韵肩头一顿咳嗽,声倒不高,却气都喘不上来似的。飘儿便插不 上嘴。咳完了,宝音也没再给飘儿张嘴的机会,吩咐乐韵:“开中门。咱们还到后院去。”第二十一章移树杀雏惹鬼啼(3)中门已经是开着 的。挡着木芙蓉花树的步障,开了一角。做粗活的人,已经回避了。明蕙跟先前那婆子说话儿。那婆子原是机伶的,才被明蕙派到这儿搅事。 一听宝音说要见老太太,她怎能听听就算?她自己要是立刻跑去找明蕙报信,固然目标太大,叫个孩子过来,钻篱角儿把信送出去了。明蕙一 听,也唬一跳。她做的这事,可经不了老太太那儿——说是明秀爱花,二太太准了。可明秀这性子,怎会开口挖表妹窗下的花树?重阳那天是 赞了一句,这花好。明蕙凑了句趣,给四姐院里种着就更合适了!明秀笑了笑,也没驳。明蕙以此得计,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调人去。管这边园 子的,原有她的亲眷,调得动。到二太太那儿,只含糊说园子里有些花木要移一移。二太太当时正忙着别的事,“嗯”一声,这就算请了准了。 韩毓笙真要跟两位太太告状,太太们本不太待见她,准不问情由,把她推开去。但她说的是给老太太请安——韩毓笙毕竟是她亲外孙女儿,病 了这么久,忽说身上爽利了,特来请安,老太太没有挡她在门外的理,这一面是准保见得上的。韩毓笙在老太太面前,若是傻乎乎的告恶状, 老太太未必肯听,但如果措词巧妙一点,说些别的……能说些什么别的出来?想起韩毓笙自重阳以来一些微妙的变化,明蕙心里突突的跳,不 敢冒险,还是来堵一堵韩毓笙。一路没堵着她,找到屋里,她又睡了!明蕙来都来了,就去找那婆子,再问问端的。适才飘儿就是想告诉姑娘, 七 到后院去了,叫开中门。她们不敢不开。一步一步,本就是宝音给明蕙铺下的,何劳飘儿来告诉?宝音不要飘儿开口,这样才可以叫她在 后院吃惊道:“蕙妹妹!你怎么在这里?”明蕙才与那婆子说到一半,不得不回头挤出一脸笑:“表姐!你不是病着、躺着么?怎么到这儿来 了?”宝音轻咳两声:“可不是迷迷糊糊躺着,猛可的一惊,听说蕙妹妹你来过,要起来追……”弱不胜风摇了两摇,更多份量倚在乐韵身上, “出得门来,又走不远,料想是追妹妹不着了,只好到这边走走,且喜你倒在这里。”明蕙细看韩毓笙,脸白得似纸,嘴唇发青,眼睛半眯着, 似乎连张开眼的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春秋五霸:1.齐桓公(685年-643年BC):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齐桓公”。
他推行政策,善于用人,使齐国大兴土木,军事兴盛,经济繁荣。
他通过重新分封,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2.晋文公(697年-628年BC):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被称为“晋文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通过经济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晋文公以《晋中孟田氏之诗》和《太康》两篇篇章碑文被尊称为“温故而知新”。
3.秦穆公(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被尊称为“秦穆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推动了秦国的军事。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
4.楚庄王(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被尊称为“楚庄王”。
他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了楚国的疆土。
楚庄王也致力于发展文化和教育,提出了“爱莫能助”的名言。
5.鲁襄公(722年-662年BC):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鲁襄公”。
他推行政策,加强了鲁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
他重视教育,提出了“三日不朝(见)则怠”,并提拔了孔子为官。
战国七雄:1.秦国: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由秦昭襄王统治。
秦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周围诸国的征服,逐渐统一了六国,开创了秦朝的历史。
2.楚国: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最强大的国家,由楚共王统治。
楚国通过军事扩张和外交手段,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范围。
3.齐国:齐国是战国时期东方最强大的国家,由齐桓公统治。
齐国通过军事力量和积极地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力和影响力。
4.魏国:魏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魏昭王统治。
魏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贸易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5.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由赵武灵王统治。
赵国通过军事力量和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土和影响力。
6.韩国:韩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韩哀侯统治。
韩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桂 陵 之 战 围 魏 救 赵
赵
救命啊!
齐 桂陵
——
魏
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 救。次年,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出兵围魏救韩。 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 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 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 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 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 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 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 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 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队多达14 万人以上 平王东迁 后,还有3 万人。后 来只剩下 几千人了
的地位。
直辖的人口 天子成了 所剩无几, 傀儡,不 财力、物力、 得不依靠 兵源减少
强大的诸 侯。
一、春秋五霸:
1、春秋五霸形成的背景: 2、关于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 公。 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形势图
一、春秋五霸:
1、春秋五霸形成的背景: 2、关于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3、春秋五霸争霸的过程:
(1)、齐桓公称霸
一、春秋五霸:
1、春秋五霸形成的背景: 2、关于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3、春秋五霸争霸的过程: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
1、春秋五霸形成的背景:
西周、东周王室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 人口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
[键入文字]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
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 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 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
(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
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 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 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 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
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
1。
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学导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2.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3.知道齐桓公称霸及其条件,晋楚争霸,晋分三家, 合纵连横等历史事实。 4.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目标导航】 (一)齐桓公称霸 1.公元前 年——前 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2.春秋五霸是指 、 、 、 、 。 3.最先称霸的是 。公元前 年,齐桓公在 举行诸 侯盟会,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 地位。
第 8课
【学导目标】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 2.分析“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出现原因。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目标导航】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 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________”。 2.春秋时期,______工具的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战国时 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______进行耕作,这是耕作技术的一 大进步。 3.______、______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 ______生产成为可能。______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_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改革。______首开变法之 风,通过变法,该国很快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此外,在楚 国,楚悼王任用_____实行变法;______在韩国实行改革; ______在齐国实行改革。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1.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______在______的变法,变 法开始于公元前______年。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问鼎中原 1.春秋时期,南方大国是 ,北方大国是 。公元前 年, 两国军队在 相遇。通过这次战争, 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2.楚国不甘失败,后来, 时,大举北进,在 打败晋国, 一跃成为霸主。 3.在争霸斗争中,遭到彻底失败的是 。称霸西部的是 , 他集中力量向 地区发展,一举成为西部霸主。 4.在长江下游地区,吴国战胜越国,吴王 在 大会诸侯。 数年后,越国兼并吴国,越王 成为霸主。 (三)合纵连横 1.公元前 年——前 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2.战国七雄指的是 、 、 、 、 、 、 。 3.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 ”,秦利用六国 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 ”。适应这种形 势,涌现出了一批纵横家,如秦国的 、魏国的 等。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点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认真学习历史。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
当时出现了、、、、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其中最先称霸的是。
2、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上,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在打败晋国,楚庄王跌升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时期。
晋国*成、、三个国家,与原有的、、、并称“战国七雄”。
5、称为“合纵”;称为“连横”。
以上对初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讲解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我们的
晋B 新田
齐A 临淄
秦
雍 周 洛邑 宋
商丘
家乡所 在地处 于哪一
吴D 吴 个诸侯
楚C 郢
国? 越E 会稽
人和、地利、天时
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1.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2.东方大国,盛产鱼盐; 3. “尊王攘夷”,策略正确。
学习目标
• 1.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2.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 位置 。知道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知道战国 的混战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 3.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 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 立的?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 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从争霸到兼并,说明出现了从分 裂到统一的趋势。
燕
填
一
填
赵
齐
秦
魏
韩
楚
勾
践
你知道卧薪
卧 薪
尝
尝胆的故事吗? 胆
越王勾践卧薪尝
胆,十年复国,
能给我们什么启
示?
卧薪尝胆
•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 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 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名 言:有志者、事竟成,破 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 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千越甲可吞吴。
管鲍之交
管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
深。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
仲国的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
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 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 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 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 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目标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国考省考常识高频考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春秋和战国“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
烽火戏诸侯·平王东迁:西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西安),杀死周幽王。
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到洛邑(洛阳),开始了东周时期。
1、《春秋》与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
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仲尼而而作春秋)而成。
编年体:《春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纪传体:《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国别体:《国语》《战国策》“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一般认为止于公元前453 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 年,三家分晋。
2、《战国策》和战国《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上起公元前 490 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 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前453 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
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
2二、春秋五霸(春秋)孔子删定的《春秋》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春秋)《墨子·所染》谓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所染当,故霸诸侯”。
(战国)《荀子·王霸》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①管鲍之交《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史记》:“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改革“仓廪实则(而)知礼节,衣食足则(而)知荣辱”,“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提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提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九年级历史总: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下面老师来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
进行复习提纲的学习。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①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②几个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或者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提出“尊王攘夷”的
策略。
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作用: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4、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②齐是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③顺应当时的政治,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
5、晋楚争霸-----①城濮之战(以少胜多):晋打败楚,成就晋文公霸业;②?之战:楚打败晋,成就楚庄王霸业。
楚庄王问鼎中原---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
6、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各国之间展开合纵、连横。
----著名
纵横家:秦国的张仪(破坏齐楚联合)和魏国的公孙衍。
7、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退避三啥;远交近攻;朝秦暮楚;纵横捭阖;战国时期的
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完璧归赵;孙庞斗智。
以上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历史复习提纲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很好的掌握,希望同
学们的历史知识掌握的更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地理位置。
2.掌握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的原因及概况、晋楚争霸的史实。
3.了解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相关史实。
【自主学习】
一、诸侯争霸
1.春秋时期:东周分为春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____________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2.原因:春秋时期,________的地位日益衰落,大的诸侯国乘机争霸,以获取过去周王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3.春秋霸主
1.战国时期:___________年。
2.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形成三个诸侯国。
(2)田氏代齐:齐国________由卿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指的是________、齐、________、________、韩、________、
魏。
4.著名战役
________、________和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合作探究】
1.材料分析: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
”
——《史记•周本纪》你知道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吗?
2.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你如何看待?
3.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和历史趋向如何?
【自学检测】
1.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统一
D.适者生存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常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这一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
3.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4.历史课上,老师标出了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边的国家,应该是()A.楚国
B.秦国
C.燕国
D.齐国
5.2010年12月4日公映的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看完电影后,小明观察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晋国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找不到,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A.三家分晋
B.田氏代齐
C.晋楚争霸
D.七雄争霸
6.连线题: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正确连线。
晋文公长平之战
齐桓公桂陵之战
孙膑葵丘会盟
赵括城濮之战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
2.周王;
3.
二、1.公元前475~前221
2.(1)韩;赵;魏;
(2)姜氏
3.秦;楚;燕;赵;
4.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合作探究】
1.原因一: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原因二: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其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3.从“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这两个标题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战争。
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各大国争夺政治霸权,大国靠武力胁迫小国承认其领导地位。
春秋时期战争的性质是“争霸”。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战争的目的则是吞并对方,进而统一中国。
战国时期战争的性
质是“兼并”。
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了,疆域扩大了;在兼并过程中,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历史逐步趋向于统一。
【自学检测】
1.解析:国家数量减少了,历史在走向统一。
答案:C
2.答案:A
3.解析:与纸上谈兵有关的战役是长平之战;与围魏救赵有关的战役是桂陵之战;与卧薪尝胆有关的事件是吴越争霸。
故B、C、D三项表述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4.解析:楚国位于今湖北地区,是位置最南的诸侯国;燕国位于今北京地区,是位置最北的诸侯国;齐国位于今山东地区,是位置最东的诸侯国。
答案:B
5.解析: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答案:A
6.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