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技术指标

合集下载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3.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设备和技术介绍.1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2 TD-SCDMA系统概述.2.1 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性能概括地讲,TD-S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有:1. 工作频率: 2010~2025MHz2. 载波带宽: 1.6MHz3. 占用带宽: 5MHz (容纳三个载波,即1.6MHz×3)4. 每载波码片速率: 1.28Mcps5. 扩频方式: DS , SF=1/2/4/8/166. 调制方式: QPSK7. 帧结构:超帧720ms, 无线帧10ms8. 子帧: 5ms9. 时隙数: 710. 支持的业务种类:* 高质量的话音通信* 电路交换数据 (与当前GSM网络9.6Kbps兼容)* 分组交换数据(9.6~384Kbps,以后达到2Mbps)* 多媒体业务* 短消息11. 每载波支持对称业务容量:每时隙话音信道数:16 (8Kbps话音,双向信道,同时工作;也可以用两个信道支持13Kbps话音)每载波话音信道数:16×3=48 (对称业务)频谱利用率: 25Erl./MHz12. 每载波支持非对称业务容量:每时隙总传输速率:281.6Kbps (数据业务)每载波总传输速率:1.971Mbps频谱利用率: 1.232Mbps/MHz13. 基站覆盖范围:在人口密集市区: 3~5Km (根据电波传播环境条件决定)在城市郊区;适当调整时隙结构可达到10~20Km (与FDD制式相同)14. 通信终端移动速度:基于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经过仿真,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250km/h。

15.具有良好的系统兼容性:* 支持与GSM/MAP、CDMA/IS-41核心网的连接* 支持与GSM系统间的切换及漫游* 具有与WCDMA(FDD 或TDD)相同的高层信令及网络结构* 支持核心网向全IP方向发展3.2.2 TD-SCDMA主要技术特点及优势根据ITM-2000的技术规范,为满足ITU规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要求我们在TD-SCDMA系统中使用了许多国际上最新的先进技术,达到最大的系统容量、最高的频谱利用率、最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最好的性能价格比,以适应以后发展的非对称数据业务、宽带多媒体和话音业务的需要。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于 S DH 网 具 有 同 步 复 用 标 准 光 接 口 和 强 大 的 网
同 I ,曲 ; 通 。 榧 ,系 目
22 .
移动 多媒体 通信 的 系统实现 移 动 多 媒 体 通 信 系 统 是 为 了 提 供 多 媒 体 业 务
移 动 接 人 的 通 信 系 统 其 系 统 结 构 与 固 定 网 络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 1 给 出 了 它 们 的 系 统 结 构 。 动 多 图 移 媒 体 终端具 有 多媒 体终 端 和 移动 通信 的功 能 。 目 前 的 实 现 方 式 可 以 采 用 笔 记 率 电 脑 加 上 移 动 通 信 单 元 形 成 便 携 式 的 移 动 多 媒 体 终 端 。 基 站 实 现 与
路 干扰 抑制 能力 。
4 窄带 系统 中移 动多媒体 通信 实现 的探讨
现 在 的移 动 多媒 体 通信 系统 的实 现 大概 有两 类 , 一类 系统 要 重新 申请新 的载波频 率 , 过新 第 通 的 复 用 技 术 在 宽 带 信 道 上 以 高 速 率 实 现 多 媒 体 通 信 , 如 采 用 宽 带 CDMA 和 移 动 A 例 TM 等 , 与 之 而 配 合 的 有 线 网 则 是 宽 带 I DN。 然 而 对 于 目 前 已 有 S 的 窄 带 系 统 ,如 果 通 过 改 造 而 能 使 其 提 供 移 动 多 媒 体 服 务 , 疑 是 一 件 很 有 实 际 意 义 的 事 情 。第 = 无 类 系 统 就 是 利 用 已 有 的 窄 带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或 通 过 高 效率 的信 号 处 理 技术 实现 多 媒 体 信 息 的传 送 , 事 实 上 , 第 = 类 系 统 中 , 码 器 将 多 媒 体 信 息 压 在 编 缩 至 移 动通 信 网所 限定 的最 大 人 口带宽 范 围 内 , 这 样 不 对 通 信 系 统 作 大 的 改 动 ,就 可 以直 接 利 用 窄 带 移 动通 信 信 道 来 传 输 多 媒 体 信 息 。

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MPEG卡
1
与影视技术的结合:可以在一块高档卡上集成视频输入输出、压缩和解压缩、特技效果及视频编辑功能。 与网络通信技术结合:完成多媒体视频会议、可视电话和多媒体通信功能
视频卡发展方向
2
针对网络视频应用
数字摄像头:直接捕捉视频图像,然后通过USB或IEEE1394高速接口输入计算机。
模拟摄像头:获得的视频信号必须通过计算机的视频卡数字化并压缩才能送进计算机进行处理。
1
2
由于多媒体数据自身的特点,如由多种媒体构成且数据量巨大、媒体数据间的不同约束关系、实时性的要求等,使得多媒体数据库系统有别于传统的数据库系统。
3
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MMDBMS(Multimedia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以多媒体数据库MMDB为基础的且能完成对多媒体数据库MMDB的各种操作和管理功能的多媒体应用系统。
关系模型是目前数据库系统中最常用的数据模型之一。关系模型是建立在关系代数的基础之上的,有较为严密的理论基础,其数据结构简洁明了、直观清晰、易学易用。目前大多数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均支持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要想存储多媒体数据,就需要进行扩充。 非第一范式NF2(Non First Normal Form)数据模型通过对关系模型的扩展来提高关系模型处理多媒体数据的能力。
1.扫描仪
5.1.4 其他输入输出技术

图形、图像等信息的主要输入设备
分类 手动式、平板式、胶片式、滚筒式 SCSI接口、EPP增强型并行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
基本组件: 光源、光学透镜 感光元件:CCD 模拟数字转换电路
色彩深度:色彩精度,24bit/pixel,300DPI
扫描速度:将一页文稿扫入计算机并完成相应处理总共需要的时间

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及现状

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及现状

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发状况
• 2008年,ITU将开始向全世界征求“后3G”候选标准。目前,已经有许多公司 宣布自己的技术是4G。目前世界范围内面向4G的说法大部分还是在速度上 的提升,还是通过各种技术提高传输的速度,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在 2007年 3GSM 大会上 分别展示 了 LTE 技 术 ,提供速 度分别高 达 143Mbps 和 144Mbps。应该说,传统通信阵营对于LTE寄托了极大的期望,也会将此作 为4G的发展方向。
(2)软件无线电技术
3G中也采用了该技术。通过3G的开发,软件无线 电技术将进一步向前发展,技术也将更为成熟。它 可使移动终端和基站从3G到4G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系统升级变得十分便捷。
(3)智能天线技术
3G也采用了该技术。智能天线具有抑制干扰、 信号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形成等智能功能,用于 移动通信,既可改,我国4G研究项目——FUTURE计划已经并入国家 宽带无线电重大专项中。从2007年年初开始,在2001年~2006年的关键技术 攻关、系统及应用演示之后,我国4G研究项目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在我国上 海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B3G/4G实验系统,包括6个节点,3个信道,6个终端, 并引入了如Ipv6核心网络、高清晰度IPTV与移动通信切换等技术。在诸如分 布式无线网络,高速宽带传输等4G关键技术方面具备了中国自己的创新特征。
在3G逐步进入商用后,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也 初显端倪。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比第三代标准具
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 线平台和不同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 地方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能够提供信息 通信之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 同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还应该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 移动通信系统或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 统。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摘要:随着⽆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络技术的⾼速发展,对发展中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代移动通信系统将实现不同通信技术及通信体制间的“⽆缝”连接,提供更具个性化和更⾼质量的个⼈服务业务。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软件⽆线电;空中接⼝;数据安全⼀、引⾔近⼗⼏年来,第⼆代移动系统得到了迅猛发展,通信主要采⽤GSM、CDMA、cdmaOne 等体制,实现语⾳通信和低速率数据传输,并取得了巨⼤的商业成功,同时也推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

当前第三带移动通信技术主要解决和实现⾼速数据传输,主要采⽤的技术包括GPRS、IMT-2000、Bluetooth、WLAN等。

由于以上技术是由不同的组织、公司和部门针对移动通信中不同的应⽤对象、传输速率及⽤户独⽴开发的,缺乏统⼀的技术标准和⽆线接⼝,新⼀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应⽤中应摆脱现有具体技术和体制的束缚,结合新业务的需求和技术突破领域的⽅向,分析当前系统向新⼀带移动通信系统过渡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提出和把握技术发展的⽅向和重点。

新⼀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解决系统应⽤中的便易性、多媒体业务、个性化、综合服务等问题,使⽤户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移动终端,在不同⽆线⽹络系统间实现个⼈通信;在具备传统的语⾳服务外,应提供基于⾼速数据传输能⼒的多媒体服务业务;能够为不同职业、不同环境和消费层次的⽤户提供满⾜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获取所需的任何公开信息。

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发展重点涉及到移动通信终端、⽹络系统、⼯作模式、业务服务和系统安全等领域,本⽂将分别讨论。

⼆、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1.移动终端的设计现阶段的移动通信终端多为单模式,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适⽤于与之相适应的通信⽹络系统。

为满⾜在不同通信⽹络系统中的⼯作要求并能处理多种不同业务,新⼀代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应能够在不同的⽆线通信⽹络中使⽤,实现的⽅法是在设计移动终端设备时采⽤软件⽆线电技术。

移动通信3G技术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移动通信3G技术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移动通信3G技术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2004-3-14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从原先的话音业务发展到增值业务。

伴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迈向3G(3rd Gener 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是两大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

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与TD-SCD MA。

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

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 WCDMA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

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

GPR 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 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技术。

浅谈3G系统中IMS技术

浅谈3G系统中IMS技术

浅谈3G系统中IMS技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3G系统成为了目前移动通信里最主流的通信技术之一。

3G系统通过采用不同的技术来实现多种服务,其中IMS技术是3G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3G系统中IMS技术的应用。

一、IMS技术的基本概念IMS是IP Multimedia Subsystem的缩写,它是一种开放的、标准化的、服务架构化的多媒体通信协议,主要是用于提供多媒体实时通信服务,如VoIP、视频电话、多媒体消息等,同时也支持基于Web的业务和服务。

IMS技术采用IP网络传输,可以实现多种不同技术之间的互通和融合,在通信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前景。

二、IMS技术的特点1.开放性:IMS技术是一种开放的技术,它允许不同厂商的设备和应用互相协同工作,方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多媒体服务的便利。

2.标准化:IMS技术是基于开放标准的,因此可以保证不同厂商的设备和应用之间的互通性和兼容性。

3.支持多种业务:IMS技术能够实现多种实时通信服务,如VoIP、视频电话、多媒体消息等,也支持基于Web的业务和服务。

三、IMS技术在3G系统中的应用1.VoIP功能:VoIP是IMS技术的一项主要应用,它是3G系统和IM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语音和视频通话、多媒体消息等服务。

2.视频电话:与VoIP功能类似,视频电话也是IMS技术中的一个主要应用,它可以通过IP网络实现双方的视频通话,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3.基于Web的服务:IMS技术还支持基于Web的业务和服务,可以通过IMS网关与其他网络、应用服务平台相连通,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4.融合服务:IMS技术具有融合服务的特性,即将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进行整合,实现多种服务的共享和融合。

四、IMS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增加,IMS技术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移动通信领域中,IMS技术将逐渐成为通信服务的标准,并将更加完善和成熟,不断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服务质量。

新一代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T—MMB)简介

新一代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T—MMB)简介
维普资讯
新 一代地 面移 动多媒 体广播 系统 (— TMMB)简介
移动 多媒体 广播是指通过广播 的方式 为移 动终端提 供 高质量多媒体服务 。目前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主要有; 国 韩
的T D — MB.欧洲的DV — B H和美 国的Me i L da O。韩 国的T F — 由 于使 用 了分 级调 制 和 高 效 差分 调 制 等技 术 ,T—
传输 的节 目数是 T DMB的两倍 ,这是吸引 内容运营商的 — 最重要指标 。系统通过先进的信道 纠锚码 (D C) L P 来保证
当采用 高阶调 制时 .具有 良好 的接收性能 。
T( 固定接收系统 ) .在此基础 上 ,针对移动环境优 化的空 问非常有限。另外 .DV — B H未能为接收机提供足够的节电 机制 ,并且牺牲了一些其他性能指标 .如切换时问增大到 5 秒, 可利用的工作频点较少。 美国的Me i L da O为独立系统 . F 不具备兼容性 .因而不适合推广。G R 、C P S DMAI X和 3 G 通信 系统 的传输速率 及价格 .使用户享 受如移 动电视 这样 的服务遥不可及。数字电视服务对 象是住宅用户 ( VB T D —、 AS T C…) .接收机不能移动 .接收机一般 是插座供 电。 与I V一样 ,目前手机 电视领域出现的市场之争实 际 上也是一场技术标 准的较量。 中国在这一领域 已发 布了 自 己的手机电视标 准。应该看到 广衰 的市场 技术的推动和
I P接收机仍然可 以接收 DA / — B T DMB DAB I / - P信号 现有 的 DAB发射 网络 只需 通过 软件升 级 和补 点便可 形成 T— MMB发射 网络 。也就是说 ,今后不仅 中国标准手机在 欧
通过 I P组播很好地解决 了核心 网带宽 的消耗 问题。

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鲁棒性优化与性能提升

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鲁棒性优化与性能提升

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鲁棒性优化与性能提升在当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多媒体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系统包括语音通话、视频会议、实时音视频传输等,它们通过网络媒介传递和展示多媒体内容。

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媒体数据的复杂性,多媒体通信系统面临着鲁棒性和性能方面的挑战。

鲁棒性是指系统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和干扰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鲁棒性的优化意味着系统能够正确、高效地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并保持良好的用户体验。

这些异常情况包括网络丢包、延迟增加、带宽限制、信号干扰等。

首先,为了优化多媒体通信系统的鲁棒性,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差错控制技术。

例如,通过使用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修复丢失的数据包,从而提高语音和视频的清晰度。

此外,应用自动重传请求(ARQ)技术可以检测并重传丢失的数据包,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其次,网络带宽是影响多媒体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升系统的性能,我们可以采用带宽自适应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当前网络状况和带宽限制,自动调整数据传输速率和分辨率,以保证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良好用户体验。

此外,使用流媒体传输协议和可扩展的视频编解码标准,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和系统性能。

另外,及时处理网络延迟是保证多媒体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

为了减少延迟,我们可以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这些协议能够提供实时数据流的同步和延迟控制功能。

此外,通过使用流量优化算法和数据包调度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传输时延和排队延迟,提高系统的相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除了鲁棒性优化外,性能提升也是多媒体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性能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可扩展性和负载均衡等方面的指标。

首先,为了提升系统的吞吐量,我们可以采用并行传输技术和连接池技术。

通过并行传输技术,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速度。

数字移动通信终端通用功能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数字移动通信终端通用功能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数字移动通信终端通用功能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数字移动通信终端是指能够接收和传输数字信号的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

其通用功能要求包括通信功能、数据功能、多媒体功能和系统功能等几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每个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一、通信功能要求:1.信号接收和传输能力:移动通信终端应具备良好的信号接收和传输能力,可接收和传输可靠稳定的语音和数据信号。

测试方法可采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通信测试,检测终端对信号的敏感度和传输质量。

2.通话质量:通话质量是衡量通信终端性能的重要指标,包括音质、声音清晰度和信号稳定性等方面。

测试方法可以通过模拟通话测试和实际通话测试来评估通话质量。

3.信息传输速率:通信终端应具备较高的信息传输速率,能够快速传输数据和多媒体内容。

测试方法可以采用下载、上传和传输文件等方式,测试终端的信息传输速率。

二、数据功能要求:1.数据传输支持:通信终端应支持各种数据传输方式,如2G/3G/4G/5G网络、Wi-Fi、蓝牙和NFC等。

测试方法可以通过测试各种数据传输方式的稳定性和速率来评估通信终端的数据功能。

2.数据安全性:通信终端应具备一定的数据加密和安全防护功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

测试方法可以采用漏洞扫描和数据加密性能测试来评估通信终端的数据安全性。

三、多媒体功能要求:1.图像和视频质量:通信终端应具备良好的图像和视频显示效果,包括色彩还原、清晰度和流畅度等方面。

测试方法可以采用图像和视频播放测试,评估通信终端的图像和视频质量。

2.音频功能:通信终端应具备良好的音频功能,包括音乐播放、音频录制和语音助手等。

测试方法可以采用音频播放和录制测试,评估通信终端的音频功能。

四、系统功能要求:1.硬件性能:通信终端应具备较高的硬件性能,包括处理器、内存和存储等方面。

测试方法可以采用基准测试和性能测试来评估通信终端的硬件性能。

2.操作系统稳定性:通信终端应具备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不易出现崩溃和卡顿等问题。

通信工程项目技术指标

通信工程项目技术指标

通信工程项目技术指标
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衡量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通信工程项目通常需要根据实际
需求确定传输速率,例如,高清视频传输需要较高的传输速率,而
传输文本信息则可以使用较低的传输速率。

2. 信噪比,信噪比是指信号与噪声的功率比值,它是衡量信号
质量的重要参数。

在通信工程项目中,通常需要确保信噪比足够高,以保证信号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3. 覆盖范围,覆盖范围是指通信系统在特定环境下的覆盖面积,通信工程项目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覆盖范围,例如,城市通信网
络需要更大的覆盖范围,而办公室内部的无线网络则可以有较小的
覆盖范围。

4. 延迟,通信系统的延迟是指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通信工程项目通常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延迟要求,例如,实
时语音通话对延迟要求较高,而电子邮件传输则可以容忍较长的延
迟。

5. 可靠性,通信工程项目需要确保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即在各
种环境条件下能够稳定地进行通信,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损坏。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指标还涉及到
频率范围、功耗、安全性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通信工程项目,
其技术指标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确定。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技术指标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技术指标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技术指标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是一种将各种多媒体数据(如语音、图像、视频等)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换的技术。

为了满足用户对高质量、高效率的通信服务的需求,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的技术指标:1. 带宽: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带宽来传输各种多媒体数据。

带宽越大,系统可以支持的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越高。

2. 传输速度: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需要提供快速的数据传输速度,以保证用户可以实时地接收和发送多媒体数据。

较高的传输速度可以有效降低传输延迟,提升用户体验。

3. 数据压缩率: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需要具备优秀的数据压缩技术,以减少多媒体数据的传输量。

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可以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数据传输所需的带宽和存储空间。

4. 通信安全性: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需要提供安全的通信环境,以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机制对于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5. 兼容性: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需要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各种终端设备、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进行良好的配合。

同时,兼容性还包括与其他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例如与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无缝对接。

6. 实时性: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实时性,能够在较低的延迟下进行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实时性的提升可以使用户在通信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交互体验,例如实时音视频通话和实时在线游戏。

7. 错误纠正和丢包率: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错误纠正和丢包率控制机制,以保证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可靠性。

通过错误纠正和丢包率控制,可以减少传输中的错误和丢包现象,提升通信质量。

总之,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的技术指标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带宽、传输速度、数据压缩率、通信安全性、兼容性、实时性、错误纠正和丢包率等。

这些指标的提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体验,满足各种多媒体数据传输和交换的需求。

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补点设备

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补点设备
泽仕通科技有限公司

简 介
CMMB ( 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 中国移动多媒 体广播的简称,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CMMB的卫星信号使用S波段(频率范围在 1.55—3.4GHz的电磁波频段 )进行覆盖,城市地面信号使用U波段( 频率范围在470-798MHz的电磁波频段 )进行覆盖。实现“天地”一 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和30套广播节目。2006年10月24 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 行业标准,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应用范围
城市信号遮挡区的覆盖 交通沿线、地铁系统的覆盖 边远城镇、农村的预失真技术 全自动智能监控系统 采用ICS自激保护及输出开路保护功能 省电功能 一体化室外机箱,全天候应用 支持交流、直流及太阳能等多种供电模式


产品种类
CMMB异频补点设备 CMMB异频补点设备 即移频,是将接收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后,并移频到指定的频段 后再转发到覆盖阴影区域,在覆盖区域再还原为原先的信号进行覆盖。 可弥补移动通信网络中信号覆盖不足的区域,它能比同频直放站提供更 广的覆盖,并可以更低廉的投资成本为无法铺设光纤的区域解决覆盖问 题。

主要技术指标
参数 工作频段 每载波带宽 最大增益 最大输出功率 接收范围 自动电平控制 信道内波动 带外抑制 偏离指配频率≥16MHz ≤-60dBc 静噪功能 时延 噪声系数 端口驻波 供电电压 具备 ≤13us ≤5dB ≤1.5 AC 175~265V
指标要求
470~798MHz 8MHz 110±3 dB 30~53(+0/-2)dBm (功率可选) -40~-70dBm 在最大输出时,Pin再增加≤10dB时,△f0≤2 dB;Pin 增加≥10dB时,△f0≤2 dB或关断输出 ≤1.0 dB(峰峰值) 偏离指配频率≥8MHz ≤-30dBc

移动通信系统C

移动通信系统C
移动通信系统C
2024/1/28

目 录
2024/1/28
• 移动通信概述 •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 移动通信系统C应用案例 • 移动通信系统C发展趋势与挑战
2
01
移动通信概述
2024/1/28
3
移动通信定义与发展
2024/1/28
移动通信定义
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移动 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包 括移动体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移动体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移动通信系统 具备更强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 力。
2024/1/28
26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 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 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保障
用户的安全和隐私。
在5G/6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中,需 要加强对网络攻击、恶意软件等安全威
移动通信发展
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语音到 数据、从低速到高速、从单一业 务到多媒体业务的演进过程。
4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原理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包括移动台(MS)、基台(BS)、移动交换局(MSC)以及与市话网( PSTN)相连的接口等部分。
移动通信原理
利用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实现信息的传输和交换。移动通信系统通过基站 和移动台之间的无线电波传输信息,采用多址接入技术区分不同用户,并实现 越区切换和漫游等功能。
2024/1/28
CDMA标准
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是一种扩频通信技术,通过独特的代码序列区分 不同用户。
4G/5G标准

4G介绍及业务

4G介绍及业务

一:4G(TD-LTE)关键技术4G移动系统网络结构可分为三层: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

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由选择功能,它们由无线和核心网的结合格式完成。

中间环境层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

物理网络层与中间环境层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接口是开放的,它使发展和提供新的应用及服务变得更为容易,提供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服务,并运行于多个频带。

1OFDM技术OFDM由多载波调制(MCM)发展而来,OFDM技术是多载波传输方案的实现方式之一,它的调制和解调是分别基于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来实现的,是实现复杂度最低、应用最广的一种多载波传输方案。

在传统的频分复用系统中,各载波上的信号频谱是没有重叠的,以便接收端利用传统的滤波器分离和提取不同载波上的信号。

OFDM 系统是将数据符号调制在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相互之间具有正交性的多个并行子载波上进行传输。

它允许子载波频谱部分重叠,接收端利用各子载波间的正交性恢复发送的数据。

因此,OFDM系统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

同时,在OFDM符号之间插入循环前缀,可以消除由于多径效应而引起的符号间干扰,能避免在多径信道环境下因保护间隔的插入而影响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

这使得OFDM系统非常适用于多径无线信道环境。

OFDM的优点在于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频谱效率高,OFDM将信道划分为若干子信道,而每个子信道内部都可以认为是平坦衰落的,可采用基于IFFT/FFT的OFDM快速实现方法,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OFDM接收机的复杂度比带均衡器的单载波系统简单。

与其它宽带接入技术不同,OFDM可运行在不连续的频带上,这将有利于多用户的分配和分集效果的应用等。

但OFDM技术对频偏和相位噪声比较敏感,而且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大。

2MIMO技术要达到LTE-A提出的目标数据传输速率,需要通过增加天线数量以提高峰值频谱效率,即多天线技术,包括Beam-forming和空间复用。

移动多媒体的主要技术

移动多媒体的主要技术

06
移动多媒体技术展望
新技术与融合趋势
5G通信技术
提供更高速、低延迟的无线通信,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和大容量数据传输。
云计算技术
将计算和存储任务转移到云端,实现数据和服务的集中管理和分配。
虚拟现实技术
创建三维虚拟环境,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
将虚拟元素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
数据压缩技术
01
02
03
无损压缩
通过去除数据冗余和重复 信息,保留完整的数据信 息,无法恢复原始数据。
有损压缩
通过损失部分数据信息, 降低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 ,以达到压缩的目的。
压缩算法
采用各种算法实现数据的 压缩,包括Huffman编 码、游程编码、算术编码 等。
04
移动多媒体应用技术
移动多媒体播放器
无线广域网(WWAN)技术
使用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无线电波信号,实现远 程通信。
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
3
在较小的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等,实现设 备之间的连接。
蓝牙技术
低功耗蓝牙(BLE)技术
实现设备之间的低功耗连接,适用于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领域。
传统蓝牙技术
用于连接各种设备,如耳机、音箱等。
Wi-Fi技术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
智能推荐系统
基于用户行为和偏好,推荐个性化的内容 和产品。
语音识别技术
将语音转化为文字,方便用户进行搜索和 交互。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让计算机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提高人机 交互的智能化水平。
大数据分析
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更精准 的用户画像和业务预测。
物联网与车联网的机遇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与CDMA技术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与CDMA技术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与CDMA技术
张永生;李道本
【期刊名称】《移动通信》
【年(卷),期】1996(020)006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与传统系统的异同,同时,讨论了CDMA技术的特点,并指出CDMA技术是适合于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一种可选方案。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张永生;李道本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
【相关文献】
1.码分多址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讲座第六讲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及设计 [J], 朱云龙;吴彦群
2.码分多址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讲座第七讲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J], 朱云龙;吴彦群
3.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J], 刘萍
4.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J], 刘炜
5.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技术(一)─—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J], 王世顺;戴美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_TD-LTE专网系统(2)

1_TD-LTE专网系统(2)

嵌入式基站 内置EPC
网络层
CPE 宽带集群 多媒体终端 摄像头 传感器设备 数据采集 终端
接入层
目录
CONTENTS
1 系统介绍 2 功能特点 3 产品指标 4 解决方案 5 应用场景及案例
功能特点
基本功能 ● 支持 3GPP R8, R9 ● 通过以太网口与专网传输接口 ● 采用 IEEE 1588 V2、GPS实现时钟同步 ● 支持下行 2*2MIMO,上行2路分集接收
目录
CONTENTS
1 系统介绍 2 功能特点 3 产品指标 4 解决方案 5 应用场景及案例
轨道交通应用方案
TD-LTE基站
TD-LTE基站
TD-LTE基站
天线
交换机
摄像头 车载LCD控制器
交换机
LCD
摄像头
车载LCD控制器
天线 LCD
• TD-LTE网络可提供列车自 动控制;
• 车载乘客信息系统(PIS) ,包含实时推送导乘、天 气、地理、广告等多种乘 客信息,提高乘客乘车满 意度;
• 可通过高清摄像头监看车 厢情况
应急通信应用方案
集群服务器 数据储存 视频服务器
视频墙
EPC
应用层
基站1
基站2
基站3
基站n 网络层
通过LTE无线专网,结合 4G无线音视频传输和终 端,可为部队、公安、 消防、应急管理等行业 客户提供应急救援图像 传输、执法图像传输、 临时布控、无线检测、 车载移动图像传输、定 点监控、移动应急指挥 等方案
86.8×482.4×668 机架式 银色 上下行 2Gbps
≥50
两路220VAC,双电源备份 <500W 提供 4个以太网接口

多媒体通信终端技术与相关标准

多媒体通信终端技术与相关标准
文献 标识 码 :A
3 . 3 多媒 体呼 叫应用 作 ;而 A D S L传输 技术 是在 现有双 绞 线上 未 来 的 呼 叫 中心 的模 式 ,并 不 是 以 传输 高速 非对 称数字 信号 ,所 以然改 造显 D S L收 前 简 单 的 呼 叫功 能 ,未 来 将 融 合 C T I 、 现 代 通 讯 以 电话 网最 为 普 及 ,但 目 得 异常 简单 和适 用 ,在 两端 加装 A 前通 信机 理采 用双 绞线 ,并不 能有 效地传 发 机 ,便 可完 成高 速数据 传输 通道 。 C a l l I n t e r n e t 、 数 据库 、 WA P等多种技 术 , 使得 各种 呼叫应 用方 式发生 彻底 的改变 。 输 视频 图像; 上 世纪 九十 年代 , 协议 H. 3 2 4 2 I 3 技术 上 4 多媒 体通 信终 端遵循 的 国际标准 的界定 ,带 动 了可视 电话 的研制 和成果 的 I P技 术 发 展 到 今 天 ,人 们 逐 渐 发 现 4 . 1 P S T N网 的 H . 3 2 4国际标准 展 现 。可 视 电话仅 仅 借助 P S T N实 现 图像 了致命 缺 陷 ,其本 质容 易在路 由器 造成 数 据堵塞 ,从 而降低 传输 的速 度 ,满 足不 了 本标 准是 基 于 P S T N 网的多媒 体可 视 数 据 传 输 ,它 采 用 H . 2 6 3 标准在 2 6 k b i t / s 的带 宽 内 使 运 动 图像 达 到 3 0帧 , 秒的 人 们 需 求 ;取 而 代之 人 们 看好 A T M 异 步 电话终 端 框架 协 议 ;遵循 国标 :H . 2 6 3 视 7 2 3 . 1 低速 语音 编解 Q C I F传输 ,并 保持 声音 高保真 性 。 传输模 式 ,它是 独立 于终端 和业务 的通 用 频 压缩 编解码协 议 、G 码 协 议 、H . 2 4 5 控 制 协 议 、H . 2 2 3多 路 复 1 . 2 广电网 信息传 输 和交换 体制 ,其 主要特 点 : 2 . 3 . 1快速 分 组 交 换是 基 础 。传 统 的 用 协议 、v . 3 4 调 制解 调器 协议 、V . 8 b i s 及 有线 电视现 在深入 千家 万户 ,发 展之 迅速 令人 瞠舌 ;广 电网 的铺 张渠 道十 分广 分 组 交 换 技 术 结构 复杂 ;A T M技 术 不 仅 V . 8 协 议 ,每一 种协议 都具备 独特 的功用 。 4 . 2 I S D N的 H . 3 2 0国际标准 泛, 传输信道较宽, 外部布线条件比较好 , 在灵 活机 动方 面得 到世人 的认 可 ,彻底 简 本 标准 是多媒 体视 频会议 框架协 议; 所 以发展 超越 了其他 网络 发展 ;借助 有线 化 了传 统 的 分组 交换 技 术 复杂 传 输结 构 , b i t / s 或G b i t / s 计 算 ,对 于多 H . 3 2 0主 要 遵 循 国 标 :视 频 编 解 码 协 议 电视 传输 线超 大带 宽余额 空 隙 ,采用 压缩 传输 速 率 以 M 技术 ,将 有线 电视 网 同时实现 同步 的多媒 媒体 通 信传输 简直 小菜一 碟 。 ’ H. 2 6 1 ;协议 G. 7 1 1 、G. 7 2 2 、G. 7 2 8 ;H. 2 3 0 2 - 3 . 2 交换方式采 用定长信 元。A T M 网 同步控 制 、指示 信 号标 准 ;H . 2 2 1 协议; 体通 信信 号传输 并不是 一件很 难 的事情 。 1 - 3 计 算 机 网 络 能够 实现 无阻 交换 ,其流 畅 、效 率 、可 通信 规程 的 H . 2 4 2和 H . 2 4 3 协议 。 计 算 机 网近 几 年 并 不 逊 色 于 广 电 网 靠 性 都得 到保 障 ;依 据 物 理 、A T M、从 L 4 . 3 A T M / B — I S D N的 H _ 3 1 0国际标准 的发展 ,以计 算 机作 为交流 终端 ,以电话 层及 应用层 完美保证 了服务质量要求 。 本标 准是在 A T M / B — I S D N网 络 中实 网等 为中 间介 质 ,使得 地理 位置 分散差 异 2 . 3 - 3驳 接 各 种 通 讯 网 络 。A T M 属 现 多媒体 视频会 议 系统框架 协议 。包括 : S D N、 视 频 编解 码 协议 H . 2 6 1 和H . 2 6 2 ;音 频 编 各 个子 计算 机 , 实 现 了以通 信线连 接纽 带 , 于独 立 于 业 务 网络 ,常 常对 接 与 I 并 辅 以协议 规则 ,有 效实 现资源 共享 。常 D D N、L A N等 丝 毫 不 具 损 害 性 , 且 能 智 解 码 协 议 G . 7 1 1 、G . 7 2 2 、G . 7 2 8 ;多 路 传 用 的 网络 系 统 是 [ n t e r n e t ,其采 用 开 放 式 力化 分配 网络资 源 ,实现 了经济 化运行 。 输 协议 H . 2 2 2 / H . 2 2 1 ;控 制协 议 H . 45 2 。 4 . 4 L A N / I P的 H . 3 2 3国际标 准 T C P / I P协议 ,同时依 托协议 衍生 的 I P网 , 3 多媒 体技 术 的应 用 H . 3 2 3 终端 它 遵循 国际标 准 :视 频 编 起 到 了推 动多媒 体事 业发 展的强 劲势 头 。 3 . 1 电子商务 人们 已经 对 电 子 商 务并 不 陌 生 ,简 解 码协议 H . 2 6 1 和H . 2 6 3 ;音频 编解码 协议 2 多媒 体通 信 的末来 发展 2 . 1 三 网合 一 单 的讲 ,就是指 通过 计算机 网络 进行 的商 G . 7 1 1 、 G . 7 2 3 . 1 ;H . 2 2 5 . 0 协议 、H . 2 4 5 协议 。 多 媒体 整体 形 势 带 动 了全 球 化 的信 品交 易活 动 ;这 些交 易活 动涉及 商 品种类 结 语 息浪 潮 ,基于 上述 三大 网络 的平 台 ,使得 繁 多 ,可 以用 “ 应有 尽有 ”来形 容 ,不仅 多媒 体 通 信 技 术 的发 展 时 时刻 刻 影 整合 趋势 更加 明显 ;未来 将有 可能 出现三 包括 实质 看得 见摸得 着 的商 品 ,还有 软商 响到 我们 的生活 、工作 ,它是 目前最 为炙 网合 并局 面 ,这种 局面产 生在 技术 不存在 品 ;这些 电子商务 的运行 模式 ,很 大的 冲 热 的现代科 学实用 技术 之一 ;随着通 信 、 难度 ;在 正常 的市 场竞争 中 ,关键 是怎 么 击 了现代 人 的生活方 式 ,是 自有商 品交 流 计算 机 、信 号处 理 、音 、视频 压缩 处理 、 平衡 三者 之 间的相 关利 益 。这 种假设 三 网 以来 ,近几 千年来 最大 的改变 方式 。 微 电子设计 技术 的不 断发展磨 合完 善 ,有 理 由相信 ,多媒 体通信 技术 未来必 将带 给 合 一能够 实现 ,必 将把 网络 宽带化 、智 能 3 . 2 移动 多媒体 业务 随着 手机 技 术 的飞 跃 发 展 ,截 至 目 我 们更 多的惊 喜 。 化 、个人 化发 展带 上一 个崭新 的平台 。 参 考文献 2 . 2信道 上 前 ,移 动 多 媒 体 业 务 也 在 蓬 勃 开 展 ,虽 1 1 王志强 . 多媒 体 通信 终 端技 术 与 相 关 光 纤 入 户 是 最 佳 选 择 。 由于 用 光 纤 然 由 于技 术受 限 ,但 总 体 趋 势 还 是 积 极 『 I 1 . 微 电子 学与计 算机 ,2 0 0 0( 0 6 ). 进 行现 有资 源 的改 造 ,就其 这个 过渡期 而 向 上 的 ;就 具 体 技 术 而 言 ,瓶 颈 因 素 在 标 准 [ 2 1 王汝言 . 多媒 体 通 信 的 基 本 概 念 、特 言 ,成 本代 价相 当不低 ;较 为可 行 的办法 于 G S M 不 能 实现 话 音 、 图像 、数 据 混 合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技术
指标
⏹双向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
⏹单向高清晰度移动视频传输系统
一、双向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
1.1 概述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可实现移动中图像、语音、数据的实时、同步、双向的通信传输。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由移动多媒体系统中心站、远端站为核心、配合移动通信车、现场图像采集系统、中心站监控显示系统及其他车载辅助系统(车载计算机数据通信子系统,供电、照明、广播等控制辅助子系统)组成。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扩频通信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并结合数字图像压缩等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能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实现视频、语音、数据等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实时、同步传输。

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灵敏度高、移动性好、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强、传输数据率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突出等显著优点,为指挥、抢险、救灾等应急通信提供远距离、高质量、高速率、无线实时传输的理想解决方案。

1.2 双向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
该系统设备的主要特点如下:
1)绕射能力强,采用340MHz频段,具有更强的绕射能力,可在非视距环境下工作。

适应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的各种复杂环境要求。

2)覆盖范围广,采用多种不同的发射功率配置(2W/5W/10W)和天线配置,在典型的城市环境下单个中心站的覆盖范围可达到15km。

同时采用各种分集技术,保证在整个覆盖范围内的性能。

3)抗干扰能力强,采用CDMA系统的全数字调制解调方式,扩频增益达到8dB;采用前向纠错编译码,再获得编码增益2dB(BER=10-5),使载噪比低于-10dB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接收端采用非相干解调技术,系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4)抗衰落能力强,采用了CDMA系统的RAKE接收技术,具有更强的多径分集作用,特别适合城市快速移动的工作环境;采用空间分集、时间分集等多种先进的分集技术,极大增强系统的抗衰落能力。

上述先进技术的采用保证了产品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具有优势的接收灵敏度,接收电平-100dBm时仍能保证误码率<10E-5,误帧率<1%。

5)传输数据率高,灵活可调:双向带宽2Mbps,满足多媒体传输要求;采用ARQ差错控制机制,链路自适应调节,大大增强无线链路传输质量;传输数据率灵活分配,可实现上下行全双工、半双工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6)优异的移动性能:通过全面的系统总体设计和多项先进技术的实施,设计移动速度可达20000km/h;目前实际环境下的路测速度240km/h,特别适应在机载、车载、舰载等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工作要求,满足不同用户的工作需求。

7)整体解决方案、灵活方便:提供从远端站到中心站端到端的整体集成解决方案,实现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高速、实时、同步传输。

8)保密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强:产品采用了无线宽带扩频加密技术,实现全数字信号处理;同时使用了超大容量FPGA设计,提供了系统的集成度;这些都保证了系统保密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强。

9)采用12V电源供电,满足车载电平的要求。

10)充分考虑了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抗震性、温度、湿度等适合野外工作环境的产品特征。

11)设备安装简单、方便,周期短、难度小。

1.3 产品技术性能
二、单向高清晰度移动视频传输系统
2.1 系统描述
HD移动高清视频传输系统由发射机、接收机组成,可在高速移动条件下实现D1等高清晰度视频及双向调度语音的非视距传输能力。

HD系统的技术指标明显优于OFDM技术体制的产品。

2.2 性能参数
JoMobile HD移动图像传输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接口指标
音视频接口接收机:莲花接头*3;
车载发射机:3.5mm插座;
手持发射机: 3.5mm插座
控制接口接收机:RS232;
车载发射机:Mini-USB;
手持发射机:Mini-USB
电源接口AC220V或DC 12V
天线接口接收机:N型*2
车载发射机:N型;
手持发射机:SMA
三、应用实例
3.1 系统描述
最基本的通信系统可以由一个“点对点”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构成。

[移动中心站]
[移动远端站]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工作原理描述:
●移动远端站
在现场,单兵、车辆甚至飞机等平台搭载终端设备,在系统有效覆盖范
围内执行任务,并实时传送现场音频和视频信息。

●中心站
在通信指挥车或固定指挥中心内,系统中心站设备接收远端所传信息,即可对受灾现场实时监控,同时可对远端进行远程指挥。

●数据传输
中心站和远端站之间,还可以实现实时的数据交换。

3.2 系统覆盖区域
一般条件下,固定中心站与远端站间距离可达15公里。

一般条件下,车载站与移动远端站间距离可达5公里。

3.5.1.3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的设备
●单兵背负式设备
●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远端终端设备重约3KG,规格
250mm×180mm×60mm;
●采设备电池自供电,供电时间在3小时以上;电池可拆卸、
可充电;
●背负式设备外包及连接电缆采用抗高温及耐火材料;连续使
用温度可达1000 ℃,短时间使用可达1200 ℃,并且具有良好的抗酸
碱腐蚀性。

●车载式设备
.(.....)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企业管理培训。

提供60万企业管理资料下载,详情查看:...../map.htm
提供5万集管理视频课程下载,详情查看:...../zz/
提供2万GB高清管理视频课程硬盘拷贝,详情查看:...../shop/
2万GB高清管理视频课程目录下载:...../12000GB.rar
高清课程可提供免费体验,如有需要请于我们联系。

咨询电话:020-.
值班手机:.
网站网址:....
2020年7月29日星期三01:52:59
7.29.202001:5201:52:5920.7.291时52分1时52分59
秒Jul. 29, 2029 July 20201:52:59 AM01:52: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