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
三步走战略内容的表述更新
三步走战略内容的表述更新三步走战略是指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过三个步骤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战略路径。
这个战略被提出并强调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三步走战略进行更新的表述,以探讨其在当前背景下的新内涵和发展方向。
一、第一步:农业现代化中国的三步走战略最初阶段是农业现代化。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旨在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当前中国面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应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更新。
农业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大数据,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资源浪费,并推动农业向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二、第二步:工业化第二步走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阶段的目标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这一阶段,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和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然而,在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工业化阶段需要更新的表述,更加注重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需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引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三、第三步:城市化第三步走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同时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阶段的目标与措施。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摆脱了封闭和计划经济的束缚。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贫困和落后。
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外资和国际市场,中国政府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1. 第一步: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化为重点第一步是从农业开始实现工业化。
在这个阶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化进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承包制度的实行和大规模引进外资技术。
2. 第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阶段,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城市化、国企改革等。
3. 第三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三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政府将重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环境保护和全球合作等方面。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实施这个战略,中国成功地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这个战略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之,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不仅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
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
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
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063当代思潮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就是过上“小康”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摸索,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目标。
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其中第二步就是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再到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任务,从此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从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再过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再到十九大提出解决人民温饱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两个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新中国小康社会四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划分“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
表达何元利(中共宣汉县委党校 四川成都 610000)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目标至今,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经历了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再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然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变,该文站在这个角度,梳理了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次历史性飞跃,应当继续总结发扬小康社会建设成功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于发展,用“全面”来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了奴隶社会中的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
《礼记》对“小康”一词讲的更详细,是指一种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是作为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大同社会的初级形式。
[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康社会”历史演进概括地来说,经历了由“达到小康水平”(或者说“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次转变。
军队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军队三步走战略的内容军队三步走战略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发展战略。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旨在确保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一、第一步:实现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跨越实现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跨越是军队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这一步主要集中在提高军队的信息化水平,以适应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军事装备的信息化改造。
通过发展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武器装备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增强作战能力。
2. 建设网络空间防御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建设网络空间防御体系,提高抵御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的能力。
3. 推进军事人才培养与选拔。
加强对军事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一支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求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
二、第二步:全面建设现代化军队全面建设现代化军队是军队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
这一步主要集中在提高军队整体实力,使其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军队。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作战能力。
加强实战化训练,提高部队组织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在各类复杂环境下保持快速反应和打击敌人的能力。
2. 加强军事科研与技术创新。
加大对军事科研与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武器装备的研发和更新换代,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3. 建设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
加强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部队在各类任务中有足够的物资供应和后勤支持。
4. 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三、第三步:建设一流军队建设一流军队是军队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
这一步主要集中在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实力,使其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军队。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组织建设。
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能和指挥能力,加强党对军队的全面领导。
2.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哪三步
“三步走”战略
一、邓小平“三步走”战略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
具体来说:第一步,基本从2000开始,经过十年奋斗,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从2010年开始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新征程“三步走”
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
第一步,从现阶段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作者:胡鞍钢来源:《求是学刊》2017年第03期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是指引中国发展之路的核心目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之路先后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2000)、邓小平时期的“三步走”(1980—2050)、新时期的“三步走”战略(2000—2050),这些目标具有开创性、继承性、连续性和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特性。
目前,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胜利在握,在继承此前中国发展任务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设想(2030—2050—2078)。
第一步是2030年建成共同富裕社会;第二步是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是2078年,建成高度發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两个百年目标;三个百年目标;2030中国;共同富裕作者简介:胡鞍钢,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从事宏观经济与国情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与展望”,项目编号:20135010085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3-0036-091962年,毛泽东同志指出,西方通过“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
他预言:“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
”[1](P302)现在看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是能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
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宏大的长远的大战略。
宏大的长远的大战略需要充分体现伟大的历史使命,既要一以贯之1,又要与时俱进2。
这是“中国之路”的“中国之道”。
中国作为世界性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她的基本国情和文化文明又大大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通往现代化之路必然是一条“万里长征之路”,总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机遇,面临不同的发展挑战,无论哪一时期的领导人都有共同的总任务,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碰到并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的蓝图是什么?二是如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它的路线图是什么,它的步骤是什么?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此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路线图,但其本质都是追赶战略,即快速追赶发达国家,特别是快速追赶最发达的也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奔小康到总体小康
2020.07上15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中央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在神州大地掀起了奔小康的热潮。
这样,奔小康就成为90年代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曲,推动着中国人民朝着总体小康的社会阶段快步迈进。
随着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我们党对下一步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专门就“发展战略”目标问题提出:从1991年到2000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确定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
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实现。
今后十年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
实现上述目标,要求今后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左右,这在世界范围内将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同时,党中央在建议中特别指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要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是9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解决温饱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温饱达到小康是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全国小康水平的实现,从地区和时间上,将是逐渐推进的。
到2000年,已经实现小康的少数地区,将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多数地区,普遍实现小康;尚未摆脱贫困的少数地区,在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前进。
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就谈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
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
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转述了他与大平正芳会见时讲到的关于“小康”目标的设想。
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要增加3倍。
这是他首次提出现代化的量化目标。
当时虽然没有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3倍,实际上就是翻两番。
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直属单位:随着“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提前全面实现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的圆满完成,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追求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旅游业作为关系我市城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产业,必须按照“抓住新机遇,适应新形势,再上新水平”的工作总要求,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
为此,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1、加快旅游业发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
天津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十五”以来,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旅游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跨入了全国旅游业发展较快地区行列。
2004年全市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到达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国内旅游接待人数44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4.43%,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奉献越来越大。
同时,也要看到,与天津的城市地位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相比,在旅游资源整合、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产业水平上还有明显的差距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国务院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增强旅游功能入手,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现代都市形象。
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地方特色和旅游景观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对于落实“五个统筹”,实施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改善城乡人居、创业和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2、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港口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天津近现代文化底蕴,全力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核心旅游品牌,发展以海河为轴线、以市区为中心、以滨海和蓟县为两翼的旅游开发格局,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亚旅游合作,加强京津冀旅游发展,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实现新跨越。
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
三步走战略目标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旨在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共同富裕。
以下是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战略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指标和时间节点。
通过逐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加强社会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将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共同富裕。
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社会各方面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三步走战略目标还需要考虑一些重要因素。
首先,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收入分配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最后,要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总之,三步走战略目标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旨在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共同富裕。
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及注重处理好重要因素的关系,三步走战略目标将逐步实现。
简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规划。
该战略自1978年开始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第一步是在1978年至2020年期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逐步解决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我国着重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了农业、制造业和建设业。
通过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我国工业化进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第二步是在2020年至2035年期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一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为此,我国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步是在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这一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此,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人才培养和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经济大国和综合国力强国。
总的来说,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继续坚持这一战略,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
序“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标志着涪陵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解决各种凸现矛盾和突破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
《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按照正确把握形势、符合区情实际、激励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要求,主要阐述未来五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明确政策取向,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我区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主动,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制定其他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把握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第一节新世纪初极不平凡的五年一、开局良好的五年“十五”时期,是涪陵新世纪初极不平凡并取得良好开局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结合涪陵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确立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发展路子,攻坚克难,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提前实现总体小康,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十五”计划和“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6%,高于“十五”计划预期,人均GDP达到1343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26.45亿元,年均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1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亿元,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6.79亿元,年均增长12.4%。
三步走战略是哪三步
三步走战略是哪三步
三步走战略内容
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两条基本途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新三步走战略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征程
二、在“新三步走战略”框架内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
第二,从“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四个全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
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全面”中的矛盾关系
第一,“四个全面”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关系。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
第三,“四个全面”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天津港发展的若干意见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天津港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8.13•【字号】津政发[2004]76号•【施行日期】2004.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天津港发展的若干意见(津政发[2004]7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以“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标志,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发挥港口这个最大比较优势,直接关系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市经济的长远发展。
必须按照“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积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快天津港发展步伐。
为此,在第一次港口建设工作会议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特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港口发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1.加快港口发展是实现天津城市定位的基本要求。
按照国务院对天津城市定位的要求,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天津港作为首都的门户,华北、西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海陆枢纽,进一步加快发展,对于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必须登高望远,跳出天津看天津港,不断提升港口的服务功能,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作用。
2.加快港口建设是实现天津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港口是天津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提升港口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展临港工业,尽快形成中国北方的现代物流中心、世界加工制造业基地;有利于加快滨海新区建设,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有利于天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提高港口的等级和水平,就是提高天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港口的发展,就是加快天津城市的发展。
三步走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就谈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
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
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转述了他与大平正芳会见时讲到的关于“小康”目标的设想。
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要增加3倍。
这是他首次提出现代化的量化目标。
当时虽然没有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3倍,实际上就是翻两番。
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及完善
“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及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战略发展目标的表述,也被他称之为“我们战略发展的‘三步曲”’。
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理论,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成熟的较长过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79年到1981年底。
主要是确立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分前后两个十年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同前来我国访问的日本首相太平正芳举行会谈。
太平正芳曾在1960年池田内阁成立时出任官房长官,当时他提出了日本未来十年的收入倍增计划。
后来这一计划如期实现了。
在会谈中,太平首相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这是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现代化的量化了的目标。
后来,他多次提到这次讲话,说中国式的现代化、1000美元、小康社会这些概念都是在这次谈话中形成的。
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多美元,邓小平同志据此推算,到20世纪末“要增加三倍”,才能达到1000美元的水平。
增加三倍也就是翻两番。
“翻两番”这个词是稍后才使用的。
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2022.02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和迫切任务,是新发展阶段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是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所在。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我们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要为世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
”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加大持续稳定支持强度,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高鸿钧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2(二)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引领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力量”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标志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特别地指出了新型举国体制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联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为“科技自立自强”加上了一个重要定语—“高水平”,并着重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安陆市委党校冯德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胜利地实践了“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成功和经济上的成功。
一、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的实践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研究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在不断深入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出中国革命自身的客观规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科学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而又互有联系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看不起民主主义革命,不忠实于民主主义革命,或者只知道民主革命,而忘记了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不对的。
中国革命包括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二次革命论”否认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等待将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
“无间断革命论”否认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原则区别以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企图一省数省首先胜利,或者重要省份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使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失去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丧失了一部分革命动力。
他们各走一个极端,实践结果,右可以断送中国革命,“左”,也可以断送中国革命。
当然,直接在中国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一次革命论”是海市蜃楼,搞错了革命的对象。
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资产阶级极其软弱,不仅不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担负不起来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而且也无力领导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担负不起发展资本主义的重任。
故此,辛亥革命后大权旁落,大革命中政权被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合攫取。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二者之间,不允许也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标志着涪陵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解决各种凸现矛盾和突破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
《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按照正确把握形势、符合区情实际、激励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要求,主要阐述未来五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明确政策取向,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我区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主动,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制定其他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把握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第一节新世纪初极不平凡的五年一、开局良好的五年“十五”时期,是涪陵新世纪初极不平凡并取得良好开局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结合涪陵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确立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发展路子,攻坚克难,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提前实现总体小康,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十五”计划和“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五年年均增长%,高于“十五”计划预期,人均GDP达到1343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1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年均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为∶∶。
工业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增强,医药、化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六大工业基地建设速度加快。
榨菜、蚕桑、苎麻、畜牧四大农业骨干产业发展壮大,我区被命名为全国“果蔬十强县(区)”和“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
第三产业有新的发展,商贸集聚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重庆中部区域性商贸中心正在构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速,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建成移民迁建防护工程和渝怀铁路,太极大道、滨江路、李渡长江大桥、乌江二桥以及李渡城区干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49%。
“七路三环一港一铁”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区内“两小时交通”基本实现。
天宝寺水利主体工程完工投用,近70%的村完成电网改造并实现同网同价,乡乡镇镇通水泥路,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显着进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发展活力得到增强。
二期移民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累计完成二期移民投资亿元,搬迁移民30823人、企业119家,三、四期移民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展开。
科教兴涪战略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86%;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建立了政府投资主体平台,规范了政府投资行为,推行投资项目核准、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确立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财政、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和%,出口结构有所优化。
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李渡招商引资平台启动建设,新加坡泛联集团、中化集团、拉法基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涪陵,接收重庆主城“退二进三”项目顺利实施,五年累计到位区外资金43亿元。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涪陵师院成功升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顺利组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
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建成涪陵体育场,成功举办首届区运会、全市农民运动会和党办系统运动会。
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建设有序推进,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个百分点;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区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2%和80%。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以内。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史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新的成就。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0元,年均增长%和%。
居民消费结构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和个百分点。
人口再生产正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
扶贫开发成果明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二、“十五”时期发展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心无旁骛求发展。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紧密结合区情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涪陵特色的“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发展新路,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同心同德思发展、创新实干抓发展的可喜局面。
始终坚持千方百计抢机遇。
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对口支援及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等重大机遇,全力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抓工业。
牢固树立工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战略思想,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实施重点发展战略”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始终坚持不遗余力促开放。
树立“亲商、安商、富商”观念,着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涪陵,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借助外力加快了发展步伐。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谋民利。
始终把基层和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务群众利益之实,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重要机遇期和面临的挑战一、重要机遇期中的黄金发展期“十一五”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五年,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业化、城镇化提速,区域经济合作更加深入,社会政治稳定。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涪陵将面临三大新的发展机遇:上级多个扶持政策叠加的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国家公共财政将重点向西部倾斜;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库区产业发展等政策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包括涪陵在内的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
这些政策都将有利于涪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国际、国内资本加快转移的机遇。
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潜在市场空间更广,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有利于涪陵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三峡工程全面竣工,沿江流域合作更加紧密,有利于涪陵扩大发展空间。
重庆主城辐射扩能的机遇。
重庆市规划2010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将进一步强化对周边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有利于涪陵在产业和功能上与重庆主城联动,发挥主城带动库区的传承和扩能作用,借势、借力发展。
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涪陵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争创区域竞争新优势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总量偏小,我区的发展面临其他区县你追我赶、竞相加速发展的压力;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整体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
社会协调发展的压力逐步增加带来新的挑战。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移民安稳致富难度大,就业矛盾突出,低收入群体面广量大,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政府债务沉重,财政增收困难,乡镇经济实力普遍不强,解决改革遗留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各种社会矛盾有可能集中显现。
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受到新的挑战。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实施增大了融资压力,天然气、煤炭短缺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运力紧张的局面暂时难以缓解,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不足,地质灾害频发,环境容量有限,用地条件差,建设成本高,发展将越来越受到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
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必须增强抗御各种风险、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突出矛盾的能力,把握大局,用好机遇,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在发展中促进和谐。
第三节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一、战略定位依据涪陵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战略定位是积极分担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部分功能,充分发挥主城带动库区的传承和扩能作用,努力建成工业优势突出的大城市。
作为其支撑和具体化的功能定位是“两基地、一枢纽、两中心”。
即通过未来五到十五年努力将涪陵建成重庆市新兴工业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交通副枢纽,中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教育文化医疗服务中心。
二、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坚持以既快又好地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优化环境、提高效益、扩大就业、健全保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为建设工业优势突出的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把经济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重要基础,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涪陵区“十一五”战略区位示意图重庆市“点-圈-线”生产力布局,即以建成特大城市为“点”,以围绕“点”的环状交通骨架和涪陵、合川、永川、江津等卫星城市作为“圈”,以沿长江、乌江方向为“线”。
基本途径,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把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的基本任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要突出“六个必须”的战略思路:必须保持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
认真审视涪陵的发展条件与基础,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更要在发展中调优结构、转变方式、提高质量,使经济、人口的集聚与主要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高、效益好、环境优,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多。
必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继续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必须着力缓解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约束。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引导和启动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平衡开发建设用地,千方百计缓解电力、天然气突出的供需矛盾,努力实现运力运量大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