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精编文档).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不仅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等基础知识点,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展现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这些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设计思路在进入《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包括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以及纯净物、混合物等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

因此,学生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欲望。

然而,由于制取氧气涉及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验演示的规范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掌握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方法,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九年级化学 课题三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全国通用

九年级化学 课题三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全国通用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主要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分解反应。

[实验2—5]、[实验2—6]、[实验2—7]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是后面的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

通过实验[实验2—5]、[实验2—6]使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概括及对比化合反应提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二、教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

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

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介绍】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总之,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为反应条件。

【设问】实验室是如何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的呢?【设置情景】展示氯酸钾、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演示实验】[实验2—5]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讲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产生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二氧化锰在这个实验中也起催化作用。

【讲解】同样,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明白催化剂是反应条件,正确写下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高猛酸钾是暗紫色固体。

观察记录:木条复燃正确写下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讨论结果:它们的反应物都只有一种,生成物三种。

化合反应是生成物两视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区别,加深理解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得出定义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讨论】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角度来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观看迷惑,等待新内容【播放】氧气重要用途的图片【引入】如此重要的氧气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它能不能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制得呢?【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很多,首先我们来看看通过度解过氧化氢溶液怎样制取氧气。

活动一: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板书】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播放】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实验视频问题: 1.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未加热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加有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指出】实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氧气和水。

加入二氧化锰,反应的速率明显加快。

观看实验课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讨论问题。

1. 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2. 木条很快复燃,说明有较多的氧气放出。

活动二: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到底充当什么角色呢?【播放】继续播放多媒体,提问:1. 在演示实验中我们看到当加有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不再产生气泡时,假如再加一些过氧化氢溶液又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 我们还看到,假如我们一直加过氧化氢溶液,就一直有较多的气泡产生,这说明了什么?【指出】假如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用精密仪器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就会发现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没发生改变。

但它却能够改变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速率,我们把像二氧化锰这样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引导学生总结催化剂的概念及特点【板书】催化剂及催化作用【补充】1.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2. 不会因为催化剂的使用而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也不能决定反应是否实行;3. 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中不一定不变;4. 催化剂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

观看课件,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又有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还在起作用。

2. 二氧化锰在实验中能够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学会使用简单的装置制取氧气,并能进行氧气的检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氧气的检验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制取氧气实验的操作要点。

2.氧气检验的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3.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取氧气。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三、课堂讲解1.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

使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使用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2.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检查装置气密性。

加入反应物,进行反应。

收集氧气。

检验氧气。

3.讲解氧气检验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集气瓶中有氧气。

四、课堂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取氧气。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五、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下一节课。

七、教学反思1.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程度。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3.学生对氧气检验方法的掌握程度。

一、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

使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使用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氯酸钾加热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新)人教版化学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新)人教版化学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本课题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响。

课本首先讲述了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接着再讲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同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作用虽不是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

再通过介绍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的方法,比照化合化应提出了分解反响的概念。

在这局部教学中,要使学生知道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同时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

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认识分解反响。

2.过程与方法(1) 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1.催化剂和分解反响的概念。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以及探究催化剂的方法。

【教学准备】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仪器:大试管(5支)、木条、酒精灯、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火柴。

一、导入新课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洁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二、推进新课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演示实验]将高锰酸钾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讲述]高锰酸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作消毒剂。

俗称“PP〞粉,实验证明高锰酸钾受热可产生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课题3制取氧气公开课获奖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公开课获奖教案

课题 3 制取氧气教课目的知识重点课标要求实验室制取氧气(重点)认识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1. 催化剂、催化作用(难点)认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概括认识催化剂的观点与作用2.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认识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3. 分解反响(重点)知道分解反响特色,得出分解反响的观点4. 氧气的工业制法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主假如分别液态空气教课过程情形导入“氧来乐”是养鱼伯伯的“救命药”,鱼塘内按期使用可防止鱼儿缺氧死亡。

【主要成分】过氧化氢【含量规格】15%【作用与用途】本品在分解过程中开释出开朗的重生态氧,用于养殖池塘的增氧,药性平和,使用方便,分解快,无残留,绿色环保。

【用法与用量】用法:将本品以1000 倍水稀释后直接泼洒于养殖池塘中。

用量:每亩水深 1 米用本品100~ 150ml,病情严重可加量使用我们进入化学实验室研究过氧化氢是怎样分解放出氧气的?合作研究研究点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提出问题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便可放出氧气,往常还放入二氧化锰,这是为何呢?议论沟通议论有关原由。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研究实验( 1)实验研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响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实验装置实验推测实验结论实验操作现象图①在试管中加带火无氧入 5 mL 约 5%的气放星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快速分解,放过氧化氢溶液,出或木条出氧气,且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过程将带火星的木只有不复中不发生变化。

条伸入试管少量燃氧气放出②向上述试管 带 火中加入少许二 有 氧 氧化锰,将带火 星 的气 放星的木条伸入 木 条 出试管复燃③待 ②中试管 内不再放出气 泡时,从头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带 火 并将带火星的 有 氧星 的 木条伸入试管。

气 放 木 条 ④待试管中又 出复燃没有现象发生 时,再重复上述 操作。

讲堂议论 上述实验中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吗?二氧化锰在此反响中起什么作用?概括总结经过以上实验可知: 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 二氧化锰仿佛永久用不完, 可重复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主要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氧气的收集和检验等。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技能,并能够独立完成氧气制备实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制取氧气实验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性质;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3.学会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氧气的性质及制取方法;2.利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制取氧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4.运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等;2.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激发学生对制取氧气实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对制取氧气实验的理解。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第一篇:《制取氧气》教案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教学重点、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准备: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KMnO4 K2MnO4 MnO2 O2b.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b.实验步骤: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b).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移离导气管。

g).熄:熄灭酒精灯c.注意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水(H2O)+ 氧气(O2)b.注意事项: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制取氧气》参考教案1

《制取氧气》参考教案1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就是《课程标准•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得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作为教材得一个初步认识化学得篇章,就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得角度出发,学习与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得开始。

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得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得知识;同时本课题也就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得开始,就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得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得制备”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得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得反应原理,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得步骤,与收集氧气及验满得方法。

理解催化剂与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得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得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与运用比较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得兴趣与探究得欲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得制法与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得概念、作用与实验装置。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试管、药匙、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火柴、小木条;5%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
三、教学过程。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doc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doc

课题 3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1.课题分析“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 3 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水平、分析水平和实验动手水平,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使用新知识。

3.教学流程图二、教案课题制取氧气授课人邓崧学校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中学教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学验技能;目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使用比较学习法;标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难点催化剂的概念教学分组实验探究法方法课前学生预习该课内容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对应教学图片和仪器仪器与分组提供:试管 5 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药品小木条、火柴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流程(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激趣(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导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入(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观后谈感受思考观看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实(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个问题。

(word完整版)《制取氧气》教案

(word完整版)《制取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制取氧气”课题是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

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案三、学案[名师导学]1.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所起作用叫催化作用.催化剂是反应条件,要求“一变二不变”。

2.氧气有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变化)①、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氧气+水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②、氯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③、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3.化学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梯度导练]1.下列与催化剂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发生了变化B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C .能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D .在化学反应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2. “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 2O 4将航天员呼出的CO 2转化为O 2,而NiFe 2O 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则NiFe 2O 4在该过程中是( )A .反应物B .生成物C .催化剂D .消毒剂3.加热氯酸钾能缓慢地放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等量的氯酸钾固体,其中向b 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能正确表示两管放出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示是( )4.用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所用二氧化锰的量偏多,所制得的氧气质量 。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制取氧气”课题是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

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案[名师导学]1.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

所起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反应条件,要求“一变二不变”。

2.氧气有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变化)①、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氧气+水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②、氯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③、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3.化学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梯度导练]1.下列与催化剂有关的说确的是( )A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发生了变化B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C .能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D .在化学反应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2. “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 2O 4将航天员呼出的CO 2转化为O 2,而NiFe 2O 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则NiFe 2O 4在该过程中是( )A .反应物B .生成物C .催化剂D .消毒剂3.加热氯酸钾能缓慢地放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等量的加热氯酸钾固体,其中向b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能正确表示两管放出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示是()4.用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所用二氧化锰的量偏多,所制得的氧气质量。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完整版)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完整版)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方法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3.认识分解反应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和方法]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不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式课件演示,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五、教学思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六、教学准备1.教师用具: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大试管,木条,酒精灯,火柴等;多媒体。

2.学生用具: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大试管,棉花,橡皮塞(带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等。

七、教学过程八、课后反思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

课题3:制取氧气 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  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水洛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主备人备课组长签字包学科领导签字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世界课题3:制取氧气课时第1课时备课日期学习目标1.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3.知道催化剂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学习难点】:催化剂的理解。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试管、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药匙、木条、火柴、酒精灯。

教学流程课前导学:1、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方法现象结论用带火星的木条空气氧气氮气2、课本中介绍了几种在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课堂导学:一、O2的实验室制法:方法一:加热高锰酸钾(KMnO4)制氧气演示【实验2-5】1、实验原理:2、实验装置:如右图(1)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2)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3、主要操作步骤:①②③④⑤⑥⑦4、收集气体的方法:用收集氧气。

5、检验:方法二:用双氧水(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MnO2)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1、仔细观察教师所展示的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将其物理性质记录在下面:颜色气味状态过氧化氢(H2O2)二次备课二氧化锰(MnO2)2、观察老师演示P38【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情教学反思结论(是否有氧气放出)试管内药品况5mL5%的过氧化氢5mL5%的过氧化氢+少量二氧化锰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原理):。

温馨提示:1.胶头滴管使用时做到“垂直悬空”。

2.加药品时要先液后固。

因为是探究哪种催化剂最适宜制取氧气,如果是已经确定了实验用品,加药品时要先固后液。

3.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浓度)不宜过多。

思考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根据本实验能否确定二氧化锰是本实验的催化剂?说出你的理由。

根据你对催化剂的理解,应该增加哪些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__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在反应中起____________作用。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
【跟踪练习2】
1·溶洞中存在的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此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答】该反应由三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其它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所以应选A项。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
(3)注意: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实验探究3】
【教师】呈现实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视频。
【师生总结】
C.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要等到导管口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故C错误;
D.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要把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故D正确。
故选:C。
☆知识2:反应类型
【教师】呈现PPT。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多变一。
(4)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实验探究2】
【教师】呈现实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视频。
【师生总结】
1、药品: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2、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
3、催化剂
(1)催化剂是指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5)加热药品:先预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第二单元 制取氧气 教案

第二单元  制取氧气 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南京市科利华中学马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⑵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动手制取氧气。

⑶认识分解反应,能区分简单的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

⑷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⑸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⑴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⑵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⑶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⑵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动手实验。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沦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教学准备】1.教师用具:⑴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木条、棉花、火柴;⑵试管(3支)、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天平、火柴、药匙、铁架台、滴管、带导管的单孔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带玻璃片)、水槽、坩埚钳。

2.学生用具⑴5%的过氧化氢溶液⑵试管、木条【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分解反应、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

第二课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大家对于老师在实验中使用的一瓶瓶氧气都非常感兴趣吧?是不是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板书】课题3 氧气的制取【介绍】在化学实验室我们经常用到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化学反应,气体不易存放,都是现用现制的,因此学习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很常见,也很重要。

【板书】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介绍】在实验室,有很多药品都能够通过化学变化产生氧气,从组成上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含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

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

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中[实验2—5]、[实验2—6]以及“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仪器;2、教学过程所需的投影片;3、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展示一瓶无色气体,用什么方法证明该气体是氧气?学生上台演示。

创设情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吗?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氧气吗?(提示:从反应的速度、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等方面考虑。

)思考、讨论、发言。

[来源:学&科&网Z&X&X&K]巩固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实验[来源:学科网ZXXK]探[来源:学§科§网Z §X§X §K]究[来源:学科网ZXXK]<过渡>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观察现象;[来源:学科网ZXXK]完成教材中[实验2—5]的表格。

(引导实验)教材[实验2—5]:(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小组讨论,比较实验现象的不同,形成初步的结论。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学习用对比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讨论(投影)讨论: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它有什么特点?(实验探究)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5](3)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一起探究,验证猜测的正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尝试用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进一步体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成概念(过渡)我们不仅可以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还可以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投影)讨论: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是化合反应吗?他们有何特点?回忆旧知,对比新知,分析、比较。

再次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

【板书设计】课题3 氧气制取(第一课时)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2)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2.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分解反应:一变多。

第二课时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

指导学生实验: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2、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引导回忆)对比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完成铁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

小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结)氧气的性质。

学生实验;回忆、巩固实验的基本操作。

让学生再次体验实验的魅力,享受实验的乐趣。

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课题3 氧 气 制 取 (第二课时)1.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在铁架台上;(4)加热; (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7)停止加热。

2. 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总 结 思 路 巩 固 提 高(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作业)1. 课本习题;2、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那么,你们能设计一套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的完整装置吗?画出示意图。

小结交流;完成作业;设计装置。

使学生在交流中记忆知识、发展和完善知识。

3.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4.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碳+氧气──→二氧化碳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注意:集气瓶底要放一层细沙或放一层水,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而炸裂瓶底。

补充: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b. 注意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 实验步骤: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 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二氧化锰b. 注意事项: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