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梁衡)教学PPT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梁衡课件

把栏杆拍遍梁衡课件
结尾
总结全文,强调辛弃疾的历史地位 和影响。
关键语句解读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了辛弃疾的壮志难酬和孤独寂寞的心情。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展示了辛弃疾豪放的个性和对国家的忠诚。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体现了辛弃疾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和感慨。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悲壮。
《晋祠》
02
以晋祠为背景,将自然、历史、文化融为一体,风格清新、典雅。
《跨越百年的美丽》
03
讲述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和人生追求,风格严谨、理性。
当代散文发展趋势及影响
散文的多元化
在题材、形式、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 求。
散文的现代化
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理解《把栏杆拍遍》所 表达的历史感慨和民族 情感。
文学手法分析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象征、 隐喻等修辞手法,体会 其表达效果。
历史背景了解
熟悉辛弃疾所处的历史 背景,理解其诗词创作 的时代背景。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作业内容
写一篇关于《把栏杆拍遍》的读 后感,要求运用所学文学手法, 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知识目标
掌握作家梁衡的生平、文 学成就及《把栏杆拍遍》 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
学习分析散文的结构、语 言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 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时代变革的思 考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文本解与析
02
文章结构梳理
开头
引用辛弃疾的词,奠定情感基调。
主体部分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展示其豪 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把栏杆拍遍梁衡词解读PPT学习教案

把栏杆拍遍梁衡词解读PPT学习教案
第15页/共31页
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 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 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 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 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 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 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 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 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 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 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 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 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把栏杆拍遍梁衡词解读PPT课件
会计学
1
水龙吟(上阙)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第1页/共31页
开头两句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 水,处处有兴寄。
第13页/共31页
却欲欲而为爱爱少
道说说今赋上上年
天还还识新层层不

凉休休尽词楼楼识
丑 好,。愁强,。愁
奴个滋说滋ຫໍສະໝຸດ 儿秋味愁味

,。

第14页/共31页
词 的 上 片 , 着重回 忆少年 时代自 己不知 愁苦。 少年时 代,风 华正茂 ,涉世 不深, 乐观自 信,对 于人们 常说的 “愁” 还缺乏 真切的 体验。 词 的 下 片 , 着重写 自己现 在知愁 。作者 处处注 意同上 片进行 对比, 表现自 己随着 年岁的 增长, 处世阅 历渐深 ,对于 这个“ 愁”字 有了真 切的体 验。 辛 弃 疾 的 这 首词, 通过“ 少年” 、“而 今”, 无愁、 有愁的 对比, 表现了 他受压 抑排挤 、报国 无门的 痛苦, 是对南 宋统治 集团的 讽刺和 不满。 在艺术 手法上 ,“少 年”是 宾,“ 而今” 是主, 以昔衬 今,以 有写无 ,以无 写有, 写作手 法也很 巧妙, 突出强 调了今 日的愁 深愁大 ,有强 烈的艺 术效果 。

《把栏杆拍遍》ppt

《把栏杆拍遍》ppt

《把栏杆拍遍》ppt20
返回
《把栏杆拍遍》ppt20
四、结构图示
《把栏杆拍遍》ppt20
返回
《把栏杆拍遍》ppt20
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
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结合全文分析,为
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
遍’”?
明确:(1)“把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
三、词语辨析
1.整饬·整顿
lǐn凛 然 4.仓lǐn廪 6.c粉uìsu淬ì碎火
zuì醉 酒
辨 析整 整健饬 顿全: :起使 使来有 紊 多条 乱指理 的组, 变织整 为、顿 整纪; 齐律整 ;、齐 使作, 不风有 健等条 全 理 的
返回
①“自证血铅超标”,是一个
沉重的话题,含泪的“笑”里,








识记知识必备 理解文本研读 探究片段赏析
整体感知 重点揣摩 写法借鉴
返回
返回
返回
一、字音辨读
1.行伍( hánɡ) .
4.麾下(huī) .
7.整饬(chì ) .
10.杖屦. ( jù) 13.遒劲. ( jìnɡ) 二、字形辨识
金ɡē戈 1.游yì弋
2.蹂. 躏.( róu lìn ) 5.遥岑. (cén) 8.金瓯. (ōu)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据元大德年间刊印的《稼轩长短句》统
计),影响极为深远。梁衡并不是古典文学史学者,亦非治诗
词美学
《把栏杆拍遍》ppt20
返回
《把栏杆拍遍》ppt20
的专家,却能围绕辛弃疾其人其词写出如此大气磅礴之作, 实在难得。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本文写法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作者紧紧环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 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 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耸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 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 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质是武人,武人本质是政人。” 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 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1.“武人”辛弃疾
示例:
《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 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 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 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 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 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 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特殊 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现代散文选读》课件:把栏杆拍遍 (共19张PPT)

《现代散文选读》课件:把栏杆拍遍 (共19张PPT)

初读文本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 散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是个什么 样的人?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研读文本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辛弃疾是一 个怎样的“武人”?作者是如何表 现其武人的性格的?
研读文本
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 怎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特殊的遭遇? 为什么?
人物链接--
辛弃疾南归后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也由此 踏了上抗争与遭贬的不归之路,这时他二十三岁。此 时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日趋得势,可谓防抗金将 士如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郁闷至极的 辛弃疾凭一腔热血与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 后,再写《九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复上书,陈 述自己的抗敌救国大策。只可惜南宋皇帝小儿受奸臣 蛊惑早已放弃抗金大计,偏安一隅,所上之书均未被 采纳。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智颇感 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 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 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一个文韬武略的政 治家就这样终身落魄,抑郁而终。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 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 打……如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 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 道。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家的心路历程,作者不仅占有史 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还运用了联想和想象。作者由辛弃 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 事迹和内心世界等。
人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 ——梁衡
文本拓展 辛弃疾由武人变为词人,
不变的是什么?
样的从一辛中种弃国精疾从神的古?身以上我来们,看就见有了中埋华头民苦族干怎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 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 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把栏杆拍遍(课堂PPT)

把栏杆拍遍(课堂PPT)

唐朝大诗人杜牧对栏杆却无此种缠绵悱恻之情,而是多了几许对历史的追忆。某年 他重游润州(今镇江),站北固山甘露寺北面的长廊里,手扶栏槛,举目四顾,只 见水天一色,雨雾茫茫间仙山隐现,不由得文思大发,挥笔写下《寄题甘露寺北轩》 一诗:
曾上蓬莱宫里行,北轩栏槛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
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因靖康耻犹未雪,岳飞的心中风雷激荡,凭栏时,摩拳擦掌后的体温印在了栏杆上, 原本下得正欢的雨,似是感知了这温度,刹那间风住雨歇。岳飞冲冠的怒发拂着栏杆, 一根根栏杆由此成了单筒望远镜,穿越时光的帷幕,让我们千载之后看见了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一心想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饥餐胡虏肉的岳飞及南宋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栏杆无语,挺起在古建筑中逐渐萎顿的身子,在文字里熠熠生辉。
栏杆在建筑中最早是用于遮掩、隔断、防,横木为干。阑即门遮,有阻拦之意。
《楚辞 九歌 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宋人洪兴祖在其所著的《楚辞补注》中道:“槛, 阑也。”而“槛”最初是指畜圈。《庄子 天地》:“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於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淮南子 主术训》:“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后来“槛”逐渐演变为人居的附属 设施。
成为宋词中挥之不去的浓烈情结和烂漫意象。及至元朝,对栏杆兴叹的流风已然 式微,元朝诗词全集中仅有40余首写了栏杆,其他内容,看来在栏 杆艺术最为成熟的明清两朝,栏杆反倒从诗文中逃遁了,这种现象颇有些耐人寻 味。
现在,且让我们就一缕冬天的月色,鼓风为翼,梦回古代,看那些栏杆是如何化 作缕缕心绪,把诗词装点得哀感顽艳、余音绕梁的!
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的《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首 歌写一个怀春的少女对爱人的思念,全诗32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 篇,诗作明白如话,却又缠绵悱侧:

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课件:《把栏杆拍遍》(梁衡)(共47张PPT)

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课件:《把栏杆拍遍》(梁衡)(共47张PPT)

解题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 杆拍遍”? 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 些含义?
《水龙吟》
典故介绍
一个叫刘孟节的人, “与世相龃龉”,他 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 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 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 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诗词鉴赏(四)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心郁之作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 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 郁孤台下这赣(gà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 少逃难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 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 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 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作者认为辛弃疾“拍栏杆”时心情如何? 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 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悲愤 《破阵子》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 向何处使呢?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 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 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 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 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 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 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 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 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鹧鸪啼声,更使他 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 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梁衡——把栏杆拍遍

梁衡——把栏杆拍遍

精选可编辑ppt
31
预习思考5
辛弃疾的词与其他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 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人以起以 终词事武

成抹泪血蘸 刻和用 而涂和着 成剑刀
精选可编辑ppt
历经
作词
32
•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 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 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 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 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 ,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
怜得却似作场十百回里
破 白生君霹的秋弦里吹挑
阵 子
发前王雳卢点翻分角灯
·
为 生身天弦飞兵塞麾连看
!
陈 后下惊快。外下营剑

甫 名事。, 声炙。,
赋 壮
。,
。,

精选可编辑ppt
14
搵唤倩树忧可刘怕求季尽休无栏把江断落玉献遥水楚
——
英取何犹愁惜郎应田鹰西说人杆吴南鸿日簪愁岑随天
雄红人如风流才羞问归风鲈会拍钩游声楼螺供远天千
精选可编辑ppt
35
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
一、比较 二、想象
精选可编辑ppt
36
一、比较
•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 美,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 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 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 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 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 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 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 键。
精选可编辑ppt

《把栏杆拍遍》教学课件

《把栏杆拍遍》教学课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 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 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 武人本色是政人。”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 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行伍出身, 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 人。
谢谢同学们!
写法探讨
思考:作品是评传性质的散文,仅靠占有史料
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远远不足以打动读者的。作者 通过什么方法将这些融合到一起的?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 ,不仅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还有大胆 的联想和想象。本文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 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 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表现在什 么地方?
明确:
1.身份唯一; 2.人生遭际(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心路历 程) 唯一; 3.词作唯一。
为了表现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并 具有惟一性的词人,文中还运用的对比 手法,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善于对比 与杜甫、卢纶比较 (有亲身经历) 与陶渊明、白居易比较 (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 与豪放的苏轼比较 (民族仇、复国志,胡尘飞、金戈鸣) 与婉约的柳永、李清照比较 (艺术美感中有政治与哲理)
3.将辛弃疾的豪放和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文学史上将 两人定为苏辛,同为豪放派人物,苏轼是身处太平盛世,没 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辛的词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 ,飞翔、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4.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不 同之处在于,辛词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 却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
1.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 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 甫的“射人先射马……”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对比, 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似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 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气势”。

梁衡——把栏杆拍遍PPT课件

梁衡——把栏杆拍遍PPT课件
第16页/共43页
郁孤台
• •
闻去青 安多郁
鹧。山 ,少孤
鸪江遮 可行台 。晚不 怜人下

正住 无泪清 萨
愁, 数。江 蛮
予毕 山西水
,竟 。北,
山东 望中
深流 长间
第17页/共43页
典故:
汉代杨孚《异物志》:“鹧鸪 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 ‘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 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
第37页/共43页
• 第三处对比: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第25页/共43页
预习思考1
辛弃疾南归后为何“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 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 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手里 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 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 笔,他也再没有机会 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
第26页/共43页
预习思考 2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 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不 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17节: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2页/共43页
• 行伍:补泛指充军注队解。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 凛然:①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 磅礴:①(气势)盛大。②(气势)充满。 •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雄姿。指战争。
第27页/共43页
❖“时隔八百多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 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 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 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 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 只能热泪横流。”

把栏杆拍遍ppt

把栏杆拍遍ppt
• 8.从气势上看,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给人一种 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从内容上看,辛词表现 了渴望杀敌的悲壮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 可奈何的自嘲,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 的哭诉与表白;从情感上看,辛词表现出了一 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读文本,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事迹及相关史料。 2.阅读与欣赏散文;培养通过文章
和相关史料来解读、把握人物形象的 能力。
3.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 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作者简介
山西霍县人 现任新闻出版署
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 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梁衡这篇作品的独特性就是以词论人,知人论世。要 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要了解那个人,了解他所处的特定的 历史环境;了解了那个人,了解了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才能 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艺术探究
10.“把栏杆拍遍”,从这个动作、这个细节、这个背 影中,你体悟到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豪放的不同之处吗?
明确:苏轼能从自然山水中找到寄托,他是“旷达"而 “超迈”的;而辛弃疾的豪放,始终不息地布流着、涌 动着的是收复中原的豪情,以及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之 情,用一个词语概括为——“ 慷慨悲歌"。同样豪放,由 于两个人生活的社会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两个的风格 就同中有异。
(4)此题正可概括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词人的双重身份;
(5)最后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 声响中,我们可以读出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 虑、懊恼、无奈、等待、企盼……
艺术探究
9.作为人物评传,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性? 读完文本,我们发现他引用了主人公很多诗词,用辛 弃疾的诗词中来塑造形象。这种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一 个专门的名称——知人论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
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
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
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
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
“义胆忠魂”6个展室。
解题 把栏杆拍遍
▪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 《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 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 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 《把栏杆拍遍》一文塑造了 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 【chuan】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 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 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 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 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 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 作家的一流作品。
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梁衡主要作品
▪ 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 ▪ 《新闻绿叶的脉络》 ▪ 《新闻原理的思考》 ▪ 《夏与秋思》 ▪ 《只求新去处》 ▪ 《红色经典》 ▪ 《大无大有周恩来》 ▪ 《名山大川感思录》 ▪ 《为文之道》 ▪ 《壶口瀑布》 ▪ 《晋祠》 ▪ 《夏》 ▪ 《跨越百年的美丽》 ▪ 《把栏杆拍遍》
把 栏 杆 拍 遍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铁 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 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 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 “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 ‘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 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 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 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 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 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 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 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把栏杆拍遍》简介
▪ 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 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
▪ 收入本书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 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直面人生的瞿秋白;有胸怀博大、因一生的“大无” 而铸成人生的“大有” 的周恩来;有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追求着那遥远的美丽的西部歌王王洛宾; 也有挺立在智慧高地,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镭的发现的伟大女性 居里夫人……收入本书的《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大 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读柳永》等篇,一经问世,即广为传诵,成 为名篇佳作,并为多种课本及教材选用。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 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本书的收集之列。
梁衡
▪ 当代作家,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 ▪ 山西霍州人。 ▪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
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 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 出版署副署长。是著名的新闻理论 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 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 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 号。 ▪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 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 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 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 材总顾问。
辛弃疾[xīn qì jí]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 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 镇四凤闸村)人,中国 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 词中简介
▪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 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 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业、。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 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 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著有《美 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 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 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 逝世,享年68岁。
辛弃疾诗词作品
▪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 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 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 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 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历史知识补充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 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 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 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 《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 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 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 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 的豪情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