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美德伦理学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摘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如全球化的影响和社会背景的转变。
在新时代下,伦理观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与现代伦理道德的统一与发展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伦理道德的探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保持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并加强对现代伦理挑战的应对是至关重要的。
推动伦理道德的持续创新,实现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是一个永恒而重要的话题,我们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不断探索和前行。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现代转型,创新发展,社会背景,伦理观念,实践创新,全球化,核心价值,持续创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1. 引言1.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伦理道德也在不断进行转型与创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既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现代社会需求的回应与拓展。
这一过程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时代的进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与创新更显重要,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拓展新的伦理观念与实践,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本文将就传统伦理道德的变革与现代挑战、社会背景下的伦理道德转型、新时代的伦理观念与实践创新、传统与现代伦理道德的统一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探讨等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创新发展,为其未来的前景展望提供思考与启示。
2. 正文2.1 传统伦理道德的变革与现代挑战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传统伦理道德强调家庭、孝道、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这些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挑战和重新审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逐渐被冲淡。
陈真: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思想述评
本文发表在《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思想述评陈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内容提要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重新进行解释和评价。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至今依然是较为完备和系统的美德伦理学。
他关于至善是一切实践理性思考的最终目的的思想,他关于美德或出自美德的德行构成至善或幸福的思想,他的美德“中道说”,他关于实践智慧的作用的思想,他关于一个行动是合乎美德的,仅当它源自行动者出于美德自身理由而选择的理想的思想,以及他关于美德教育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研究和发展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幸福中庸之道美德伦理学在伦理学研究中具有效果主义和义务论无法取代的价值和地位。
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重新进行解释和评价,希望对进一步研究美德伦理学有所裨益。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至今依然是较为完备和系统的美德伦理学。
如果我们去掉他的生物学的形而上学目的论的假设,他关于至善是一切实践理性思考的最终目的的思想,他关于美德或出自美德的德行构成至善或幸福的思想,他的美德“中道说”,他关于实践智慧的作用的思想,他关于一个行动是合乎美德的,仅当它源自行动者出于美德自身理由而选择的理想的思想,以及他关于美德教育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研究和发展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平台。
1一、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以类似生物学的形而上学的目的论为基础的。
在他看来,自然界的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目的或最后的原因,这个目的或原因也解释了它实际的活动,并提供了评价它的活动和发展的标准。
橡实的目的是要长成橡树,后者成为它自然的目的。
这个目的也构成了评价它活动和发展的标准:即它应该长成橡树,如果不能长成橡树,它一定就是有缺陷的。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按其本性也有其目的或最后的原因,这个目的也提供了评价人的活动和发展的标准。
这个最终目的就是至善。
2人按其本性就是要实现和达到至善。
一个人如果不能实现至善,那么他一定也是有缺陷的。
《伦理学研究》2019年总目录
羞耻的本质及其伦理价值
曾振宇,李富强(6·14)
中国伦理思想 孔子的道德理想与礼乐文化传播
《乐记》德性教化思想探析 论胡适的“无后主义”及其困难 杨昌济伦理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先秦儒家道德认同智慧及其当代价值
论《颜氏家训》中的政治道德教育思想
论孔孟儒家伦理精神的基本特质
先秦儒家的“人禽之辨” 中国古代等级秩序的特分序维
人生伦理思想的建构与价值指向
论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共同价值 荀子政治权威思想的伦理意蕴
佛教道德的双重维度 论阳明学的良知自然观 康有为民主政治伦理观的意蕴与局限
兰甲云,艾冬丽(1·32) 李巧伟,吴新颖(1·41)
黄启祥(1·46) 欧阳询(1·52)
刘仁贵(2·36)
洪卫中(2·42)
刘湘溶,易学尧(2·49) 陈科华(3·49)
贺汉魂(3·16) 赵冰(3·24)
共享伦理专栏 绿色经济与美好生活 孟子思想的“共享”指向及其当代启示
强以华(3·96)
刘永春(3·102) ·139·
论慈善活动中的个人偏好 论新时代我国共享发展的文明向度
聂文军(4·100) 罗健(4·10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
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刘清平(4·34)
道德社会学的建构性思考
唐代兴(5·27)
“陌生人”与居住伦理的历史审视与当代建构
— ——基于美好生活的视域
陈丛兰(5·35)
论共享实现的制度条件
刘艳(5·42)
论孝养义务的伦理基础
徐汉辉(6·1)
在“互镜”中寻求“合作”
— ——现代性视域中的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之争
叶舒凤,韩璞庚(6·7)
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陈真
【期刊名称】《伦理学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关爱伦理学是西方上世纪下半叶伴随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试图与西方主流道德理论相抗衡的规范伦理学.它强调具体情景下的关爱关系、关爱、体验、响应或响应能力等,而不是抽象、普遍的道德规则.它的内容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颇有争议,但只有将其理解为一种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它才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规范伦理学.
【总页数】8页(P52-58,66)
【作者】陈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9
【相关文献】
1.职业美德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商业运作方式的前景 [J], Dewell Meffier;
2.职业美德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商业运作方式的前景 [J], Dewell Meffier;杨婷(译);
3.情感的缺陷及其化解——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辩护 [J], 李义天
4.美德伦理学:何种独立性——兼评《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道德类型的独立性》
[J], 刘仁贵
5.程颢的美德伦理学:超越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 [J], 黄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真: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
本文发表在《求是学刊》2005年第6期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陈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邮编:210097)“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们常常引用这句话来为自己的利己主义行为辩护。
但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这句话是否真有道理,是否是一个真命题,人们往往并不清楚。
人们也常常批评这句话,但这句话是否就是一个假命题,或者说,如果这句话是错的,究竟错在什么地方,也是不大清楚。
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学说。
一种学说认为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另一种学说认为人人都应该自私自利。
前一种学说在西方称之为“心理学利己主义”。
后一种学说被称之为“伦理学利己主义”。
人们常常用“心理学利己主义”来为自己的行为作道德上的辩护。
反映在哲学上,就是用“心理学利己主义”来为“伦理学利己主义”辩护。
许多人不赞成心理学利己主义,但如果我们不赞成它的话,我们就有必要弄清“心理学利己主义”究竟有无错误,如果有,错在何处。
然后,我们才有可能证明“伦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道德理论,理由是否充分。
本文打算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探讨两个问题。
第一,“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描述人性或者人的心理结构的科学学说是否为真?如果不能为真,为什么不能为真?第二,“伦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道德理论是否成立?有无合理的因素?如果有,是什么?如果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一、心理学利己主义费因伯格(Joel Feinberg)在他著名的“心理学利己主义”一文中,对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了这样的描述,“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作为目的自身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
”[1] 换言之,任何人自愿行动的动机最终都只能是对他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求。
如果我们用“快乐”(pleasure)取代上面描述中的“个人利益”,我们就得到了心理学利己主义的另一种形式——享乐心理学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 egoistic hedonism)。
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不同,它只是关于人的本性或者说关于人的心理的描述性理论,而不是规范性的理论。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郭卫华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03期探讨中国道德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这不仅关涉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问题,更关涉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发展的方向问题。
面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近期天津市伦理学学会召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就此主题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
一、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是时代需求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漫长发展涵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既造就了中国灿烂的物质文明,同时在特定历史境遇中铸造出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战胜挫折和挑战的重要精神支柱。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与创新既有利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也使中华传统美德重获生机。
天津科技大学赵士辉教授从恩德与耻教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认为恩德是关于如何对待恩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是人的一种德性。
在中国传统恩德中仅就内容来看,就包括施恩、拒恩、受恩、知恩、记恩、感恩、报恩等七个方面。
恩德作为世界上各民族共有的伦理文化现象,其观念和行为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传统恩德具有体系性以及重视面向实际调节人际关系等特点。
耻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部分,因其强调道德荣誉感而使耻教具有净化社会公共生活的特殊功能。
在当前中国道德建设中恩观念出现了问题。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有些人只知受惠、索取,而不知感恩、报恩;在家庭生活领域,有的子女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甚至“不想长大”,出现啃老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恩德与耻教培育,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伦理文化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兰英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了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与创新的时代迫切性。
她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六个中华文化基本价值观出发,认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对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美德伦理学的现代价值
美德伦理学的现代价值美德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美德和道德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应该如何生活和行为,以达到最高的道德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美德伦理学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应用和价值。
首先,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有助于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和道德困境时有发生。
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美德伦理学通过研究和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指导行为的准则。
它教导人们要追求正直、勇敢、宽容、诚实等美德,以及避免贪婪、自私、虚伪等不良品质。
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美德伦理学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善良的社会。
其次,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有助于解决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是指在道德决策中存在的两难情境,人们往往面临着无法同时满足所有道德要求的情况。
美德伦理学通过研究和探讨各种伦理困境的解决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决策的框架。
例如,当一个人面临着是否告发一个犯罪行为的困境时,美德伦理学可以引导人们考虑正义、勇气和责任等美德,以及社会和个人的利益,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美德伦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在伦理困境中找到平衡和解决方案。
此外,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有助于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
美德伦理学通过强调公共利益、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等美德,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它提醒人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通过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美德伦理学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最后,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功,但往往忽视了内心的成长和幸福。
美德伦理学通过研究和强调美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它教导人们要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生活,以及培养自律、谦逊和感恩等美德。
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引言:伦理道德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伦理道德的状况及其背后的精神哲学价值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当前中国的伦理道德状况,并从精神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伦理道德状况的观察1.伦理道德的缺失当前中国的伦理道德状况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人存在道德缺失的现象。
例如,社会诚信问题普遍存在,造假行为频繁发生,许多人不顾道德底线追求个人利益。
此外,道德规范的失效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各类违法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与安全。
2.伦理道德观念的淡化当前,一些人对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身的伦理行为缺乏自觉性。
以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逐渐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导致道德观念的淡化。
此外,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关系的疏离,使得人们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大打折扣。
3.伦理道德教育的薄弱伦理道德教育在当前的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教育系统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伦理道德教育的问题尚未解决。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子女伦理道德的培养,导致了年轻一代对道德观念的无知。
此外,社会伦理道德宣传的力度也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与渠道。
二、精神哲学分析1.伦理道德的基础意义伦理道德是社会秩序良好运行的基础。
它代表着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伦理道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约束的纽带,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自我完善与实现的前提。
2.伦理道德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包含了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爱心关怀、责任担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要求个体在行为上倡导,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互动。
例如,尊重他人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公正公平体现了社会正义。
3.伦理道德与个体精神成长的关系伦理道德对个体精神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面对不同的道德选择,个体需要进行伦理道德抉择。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作者:陈真周文韬来源:《江汉论坛》2022年第06期摘要: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批判时期、迎接挑战的时期和美德伦理学进路的确立时期。
回顾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和关于美德的伦理学有着重要的区别,这一区别给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后果与前景: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似乎比亚里士多德主义或幸福主义的美德伦理学更符合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概念;儒家伦理学毫无疑问是有关于美德的伦理学,争议主要在于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进路与其他的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进路有可能互补与融合。
关键词:美德;美德伦理学;关于美德的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百年元伦理学史研究”(19ZDA036)中图分类号:B8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6-0066-08理解当代美德伦理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之一是回顾当代美德伦理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这一复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批判时期(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迎接挑战的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和后期当代美德伦理学进路的确立时期(上世纪末至今)。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讨论这三个时期美德伦理学的发展状况,第四个部分则是对美德伦理学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与分析。
一、批判时期当代美德伦理学被公认始于安斯康姆(G. E. M. Anscombe)1958年发表的《现代道德哲学》一文,该文对当时西方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哲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由此开始了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
①安斯康姆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对现代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的不满。
在文章的一开始,她就说明了她想阐明的三个论点:“第一个论点是:我们目前从事道德哲学研究不可能有任何成效;这一工作无论如何应当被放在一边,除非我们拥有一种充分的心理哲学,而这正是我们明显所欠缺的。
陈真:事实与价值之间_论史蒂文森的情感表达主义
本文发表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事实与价值之间——论史蒂文森的情感表达主义*陈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教育研究所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当代英美元伦理学的讨论中,这一问题往往表现为关于道德分歧以及解决这种分歧的道德论证的性质的争论。
这种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争论的结果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伦理学的看法,即伦理学究竟是否可能成为一种客观的、理性的研究,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道德真理或辨别道德是非。
史蒂文森从日常道德论说(moral discourse)的语义分析入手,通过对道德论证中事实信念与道德判断之间关系的考察,得出:道德分歧与科学分歧、道德论证与科学证明、伦理学与科学、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无法还原为后者。
虽然如此,他认为道德论证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论证中事实信念依然可以给道德判断提供支持,尽管他将这种支持最终归结为一种非理性的心理上的联系。
史蒂文森的这一观点以及他所提出的情感表达主义(emotivism)1遭到其他哲学家的猛烈攻击,但由此也推动了当代英美元伦理学几乎所有方面的重要进展。
一史蒂文森的情感表达主义是一种道德语义学的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回答究竟有无科学的(即逻辑和经验的)方法解决道德分歧(亦即伦理分歧)。
史蒂文森在《伦理分歧的性质》一文中一开始便问道:“当人们对某个事物的价值出现分歧(一个认为它是好的或正确的,而另一个认为它是坏的或错误的)之时,他们的分歧通过何种论证或研究的方法可以得到解决?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其解决呢,或者还需要其他别的方法,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合理的解答?”(Stevenson, 1963, p. 1)他认为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弄清道德分歧的性质。
史蒂文森认为分歧有两种。
一种是信念分歧。
比如,甲相信命题P,乙相信非P,这种分歧便是信念分歧。
对史蒂文森来说,一个信念相当于一个描述意义上的命题,可真可假。
美德伦理学(包含了美德学说的伦理学)
包含了美德学பைடு நூலகம்的伦理学
目录
01 伦理学简介
03 生活
02 思考 04 趋势
美德伦理学,包含了美德学说的伦理学,已经形成了和功利主义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三足鼎立的局面。有 关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已经逐渐为国内伦理学界所**。
伦理学简介
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习惯、性 格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 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
谢谢观看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 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派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着重研究 道德现象中的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中揭示道德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 础之上,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及道德实践在伦理学理论中的意义。
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 (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 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 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西方历史
伦理学的西方历史十分悠久,其源头可以在最古老的史诗与神话中考究。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 研究的学科。
思考
《追求美德》
麦金太尔想从美德中引出对政治哲学的思考,一个人对自己幸福的思想是不能离开他所生活的实践与传统的, 离开此,则不能评价一个人行动的合理性、价值,实际上引进了一个激进的相对论观点,更可以看做是对启蒙运 动理性概念的批评。这样就没有可以可普遍化的道德理由,因其总与一定的传统相随,则把伦理学引入一个激进 的道德相对主义中。而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框架中,找到一个可以规定人性、人权的跨国家的运用。古代伦 理学与现代伦理学不同,如斯多噶派,强调对现有道德观念的批判、反思,一点都不保守,除亚里士多德对待妇 女与奴隶的一些观点外,而当代道德、伦理学,是保守的。古代伦理学强调人必须有面对实际、真实的道德状况 进行判断的能力,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智慧,强调人的知性、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也要求道德心理学作为伦理学的 基础。
论三种美德伦理学观
论三种美德伦理学观近年来美德伦理学发展迅猛,似乎成为一个和功利主义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互竞的伦理学流派。
但“什-么是美德伦理学?”仍然是一个未决的问题。
纳斯鲍姆认为美德伦理学就是包含了美德学说的伦理学。
沃森对美德伦理学的解释强调了美德概念的首要性以及伦理学理论基本概念的唯一性。
麦卡尼尔承认美德概念解释上的首要性,否定基本概念的唯一性。
对美德伦理学的这三种解释存在某些问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自伊丽莎白·安斯库姆(G,E,M,Anscombe)于1958年发表《现代道德哲学》以来,在伦理学领域逐渐兴起了一股以“美德”为关键词的理论浪潮。
就现在的情况看来,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了和功利主义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三足鼎立的局面。
来自美德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这些成果似乎标志着美德伦理学业已形成一个紧密的伦理流派,然而,一个撼及美德伦理学根本的问题始终没有随着它的成长而消退,即:什么是美德伦理学?应当如何解释美德伦理学?只有完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美德伦理学才能够真正地挺立起来,成为功利主义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的互竞理论乃至替代理论。
当代西方伦理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三种观点。
回答者分别是玛莎·纳斯鲍姆(Martha Nuss-baum)、加里·沃森(Gary Watson)和肖恩·麦卡尼尔(Sean Mcaleer)。
一、纳斯鲍姆在《美德伦理学:一种误导性的类型》一文中,阐述了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纳斯鲍姆认为,美德伦理学是一种错误的类型,而且根本就不存在作为统一的方法的“美德伦理学”,所以应当废除“美德伦理学”这一概念。
因此,不能把美德伦理学看作是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和义务论伦理学相并立的、独立的第三种伦理学方法。
麦卡尼尔认为纳斯鲍姆持有这样的观点看起来很古怪,因为她和麦克道威尔、默多克、威金斯等人一起通常被视为美德伦理学中的反功利主义流派。
西方伦理思想漫谈04_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
图片来源:/wiki/File:Ayn_Rand1.jpg
兰德的论证
1. 2.
3.
如果实行一个道德原则比不实行该原则对整个社会更有 好处,则该原则就是正确的道德原则。 实行伦理学利己主义原则比不实行该原则对整个社会更 有好处。 因此,伦理学利己主义的原则是一条正确的道德原则。
鸟类生存的例子
假定鸟类得了某种致命的寄生虫病,由于它们自
己无法消灭它们头上的寄生虫,它们需要互相帮 助。
假定有两种鸟类
天真者(Suckers):总是乐于为任何其他的鸟
打理羽毛,消灭它们头上的寄生虫——利他者。 狡诈者(Cheaters):只愿意接受羽毛打理,但 从不给其他鸟打理羽毛——利己者。
艾瑛· 兰德
美国著名俄裔女作家艾瑛· 兰
德出版过一本文集,叫《自 私的美德》(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副标题是 “一种新的利己主义思想”。 她认为每个人都利己比每个 人都利他对社会要好得多。 这本书出版后,在当时西方 一般公众中影响很大,据说 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 潘(Alan Greenspan)年轻 的时候曾是她的崇拜者。
讨论:
伦理学利己主义中的合理因素:个人利益,个人权利,
个人自由本身具有自身的合理性。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 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94页
谢谢!
学利己主义的命题: 利益。
一个行为是道德的,当且仅当该行为符合行为者的个人源自让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学利己主义是否成立。
传统美德教育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传统美德教育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作者:陈长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外国动画片长大的一代,对于传统文化接触不多。
再加上他们中独生子女多,这些独生子女深受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溺爱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缺乏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促使他们向品德和行为不良方面发展。
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家庭因素、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独生子女自身的因素。
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及研究。
二、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涉及到的问卷以客观题为主,辅以个别开放性问题。
(二)样本的选择本次问卷调查抽取到的样本对象均来自天津农村地区,主要为在校学生。
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年龄分布比较集中,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中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1000份,回收率100%。
在有效问卷中,男性占54.1%,女性占45.9%。
(三)问卷的内容及介绍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是围绕中学生受到的传统美德教育情况展开调查的。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学校开展美德教育情况以及学生对于美德教育的看法和行为等相关问题。
问卷的具体内容见文末。
三、数据分析本次问卷内容主要针对天津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群体,希望通过对学生关于传统美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统计,找到最适宜、最有效的提升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方法,从而付诸于实践。
在本次问卷统计当中,有90.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是其对中华传统美德认识的来源(之一),紧随其后的是家庭教育,占到79.8%,随后是社会活动与个人学习。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首要途径。
因此,本文在后续的假设检验中,将着重分析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人道德行为的影响。
在形式方面,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观看电视剧、阅读课外书籍、参加民俗活动和网络宣传等多媒体融合的方式来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当代西方规范美德伦理学研究近况
作者: 陈真[1]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210046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8-15页
主题词: 规范美德伦理学;美德;动机;西方国家
摘要:当代规范美德伦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证明美德的第一性或美德伦理学的独立性,以及回答美德何以能够成为行动的指导原则(做人的原则何以能够成为做事的原则)。
本文对当代西方规范美德伦理学研究近况作出综合性的评介,内容包括:对规范美德伦理学的责难;弗兰肯纳关于美德伦理学的标准观点;谢勒对规范美德伦理学的辩护;西方学者最近提出的实际行动者动机论、假设行动者动机论和美德目标中心论;作者对规范美德伦理学责难的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发表在《光明日报》2011年1月25日学术版美德伦理学的现状与趋势陈真导读西方近代道德哲学(指功利主义与义务论)源自中世纪的神授律,将道德理解为像法律一样的义务或责任(如不许说谎)。
随着对神和上帝信仰的破灭,这种法则般的道德由于缺少权威的立法者而变得没有什么意义;而且由于缺少对道德行为主体的情感与动机的关注,使得其研究难以取得实效。
而美德伦理学恰恰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因此,自20世纪中叶以来,美德伦理学开始复兴,已逐渐成为和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鼎足而立的三大规范伦理学理论之一。
美德伦理学将美德作为伦理学根本的和核心的概念,其研究理路主要有幸福主义和情感主义两种,呈现三种值得注意的趋势。
至少有八个方面的问题研究能够推进美德伦理学研究的深入。
一“美德”一词源于希腊文arete,英文中常将其译为virtue或excellence。
在古希腊人那里,其最初的意思是指能够表现一个事物本性的特长和功能。
当它用以指表现人的本性的特长和功能时,它事实上指的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习惯性的心理结构,一种好的、值得称赞的、应当如此的习性或品质。
其反面则是恶习,也是坏的、遭到谴责的、不应当如此的习性或品质。
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有时也被译为“德性伦理学”,尽管其历史几乎和西方哲学的历史一样长,但近代以来一直淹没在功利主义、义务论和元伦理学的讨论之中,没有引起西方主流哲学家足够的重视。
直到1958年,以安斯康姆的《近代道德哲学》对西方近代道德哲学的批判为标志,才开始为西方哲学家所关注。
安斯康姆所说的“近代道德哲学”指的是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这种道德理论源自中世纪以上帝的权威为基础的神授律,它们将道德理解为像法律一样的责任。
功利主义将道德理解为“必须尽可能地增加社会的整体幸福”的法则,而义务论则将道德理解为由“不许说谎”、“不许违背承诺”等表达责任或义务的规则所组成的体系。
但由于西方近代道德作为中世纪神学的遗留物不再具有原有的效用,所以,安斯康姆认为这种以责任等法律概念为核心概念的近代道德哲学由于缺少权威的立法者而变得没有什么意义,而源自古希腊的美德概念似乎是唯一能够取代责任或义务概念成为伦理学基础的替代者,即美德伦理学是唯一能够取代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伦理学理论。
由于美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她主张在没有弄清哲学心理学之前,任何道德哲学的研究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自安斯康姆的文章发表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西方美德伦理学发展极为迅猛,各种专著如雨后春笋,美德伦理学已逐渐成为和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鼎足而立的三大规范伦理学理论之一。
美德伦理学将美德作为伦理学根本的和核心的概念,当代美德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等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区别主要有二点:第一,美德伦理学所采用的具体的美德概念所评价的对象主要是行为主体(品质和动机),故也被称为是以行为主体为基础的伦理学,而传统规范伦理学所采用的“正确”或“错误”等概念所评价的主要是人的行为,故也被称为是以行为为基础的伦理学。
第二,美德伦理学将美德概念看成是道德评价中第一性的概念,对行为正确性的道德评价都是源自具体的美德概念。
而传统规范伦理学则以行动效果(如社会幸福)或义务(如规则)作为道德评价中第一性的概念。
假定一个人需要并且应当获得帮助。
为什么应当帮助他?功利主义者会说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的幸福。
义务论者会说因为这样做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则。
而美德伦理学家则会说因为这样做是慈善的或是具有爱心的。
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也有各自的美德论,但在当代美德伦理学家看来,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因为二者并没有将美德当成是伦理学根本的或核心的概念,而是将它们看成是从行动效果或道德义务中推导出来的概念,比如将美德看成是遵守道德法则或义务的习性。
二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研究理路有多种,但主要有两种,即幸福主义和情感主义。
幸福主义认为任何品质都不能算作美德除非它能增加或提升美德拥有者总体的和长远的幸福。
幸福主义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
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幸福主义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富特、赫斯特豪斯、麦金太尔、麦克道尔等。
其次是新斯多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纳斯鲍姆和安纳斯,前者试图复活斯多亚学派的观点,认为情感不过是错误的或被歪曲的信念或思想,后者则认为斯多亚学派将美德和幸福美好的生活等同并无任何牵强不妥。
再次是新尼采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为斯旺顿。
斯旺顿认为尼采对近代道德的抨击其实和当代美德伦理学家对近代道德的抨击一致,而尼采对兴盛(注:“兴盛”的英文为flourishing,该词是对亚氏的eudaimonia(幸福)的一种翻译)的探究也可以归于广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如果我们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等同于幸福主义,则上面提到的新斯多亚主义和新尼采主义都可以看作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分支。
由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以幸福或至善来解释美德,因此一直面临着如何为美德概念的第一性和美德伦理学的自足性进行辩护的困难。
美德伦理学中有可能避免上述诘难并能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相抗衡的理论是情感主义(sentimentalism),有时也被称为新休谟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为斯洛特。
斯洛特认为休谟的同情心或用现代更为准确的说法移情心(empathy)以及其他一些人类情感可以成为美德伦理学和道德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美德以及我们对道德规则的理解都依赖于移情心或其他类似的人类情感(也是人类的美德)。
这一理论和元伦理学中的道德感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认为道德以某种方式根植于人类的情感之中,但它和元伦理学中作为道德语义学的情感表达主义(emotivism)不同,后者认为道德判断的意义不过是判断者情感态度的表达。
情感主义还有另一个分支,即20世纪后期的关爱伦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吉利根和诺丁斯。
关爱是一种根植于与他人关系之中的情感态度,与义务和行动效果截然不同,与“移情心”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关爱伦理学家将“关爱”作为伦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其他的道德要求都可从这一概念中推出,比如,一个正义的社会就可从一个关爱的社会中推出。
情感主义的研究理路和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极为不同。
后者坚信伦理学的理想和要求完全根植于理性和实践智慧之中,而情感主义则更为强调伦理学的理想和要求根植于人类的情感之中,移情心、关爱之类的人类情感至少是和人类的推理能力以及实践智慧一样重要的反应能力和美德。
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家的研究呈现三种值得注意的趋势。
第一,他们除了进一步完善美德伦理学的体系与自足性外,还开始涉及应用伦理学,第一部应用美德伦理学的文集已经出版(见丽贝卡・沃克和菲利普・艾凡赫编:《职业美德》,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研究也值得期待。
第二,他们将心理学实然性问题和美德伦理学应然性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将“是”与“应当”的研究相结合,其中斯洛特近期的研究值得关注。
第三,美德伦理学开始渗透到元伦理学和政治学领域,比如,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对于道德判断何以具有打动人的特征就提出了新的解释。
纳斯鲍姆的《正义之前沿问题》(2006年)则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论延展到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三中国儒家对美德伦理学事实上的研究比西方美德伦理学之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要早,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德伦理学资源,开展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发掘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
中国当代学者对美德伦理学的探讨早已有之(如对理想人格的研究),但对西方“美德”和“美德伦理学”概念的了解,对西方美德伦理学有关文献的译介和研究,却是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
这种译介最初集中在个别哲学家身上,如麦金太尔,近来则扩展到其他的美德伦理学家,如纳斯鲍姆等。
此外,在德育心理学和西方道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里,国内学者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总的说来,国内美德伦理学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深入推进美德伦理学研究的最好方法是问题研究。
美德伦理学的问题研究至少可以包括如下方面:1.“美德”本质问题研究:究竟什么东西使得一种习性成为美德?2.美德伦理学自足性问题研究:如何证明美德概念的第一性?如何证明美德以及相关的概念能够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指导原则?3.美德的人性基础研究:按照我们的心理构成或天性,我们是否会自然而然地采取道德的行动?道德对我们是否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反映人性的情感是否具有某种先天的合理性?按照我们的天性,我们会倾向于什么样的道德理论?4.美德与实践理性问题研究:美德与实践理性、合理性究竟有何关系?5.美德与道德认知问题研究:一个知道善恶的有理性的人究竟是否必然会行善拒恶?这个问题被称为“不能自制问题”。
它不仅是一个美德伦理学的问题,本身也是一个触及到实践理性深层内容或机制的元伦理学问题。
6.基本美德与派生美德问题研究:基本美德指其存在不依赖任何其他美德的美德,如仁爱与正义。
派生美德则是从基本美德中推导或衍生出来的美德,如文雅,友善,大方,诚实,谦虚等。
基本美德和派生美德的研究也包括对美德的反面――恶习的研究,如自私,伪善,自我欺骗,妒忌,固执等。
7.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怎样培养美德?美德和道德动机的形成需要哪些内外条件?8.应用美德伦理学问题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推荐阅读书目1.史蒂芬·达沃尔编:《美德伦理学》,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2003年2.罗杰·克里斯普和迈克尔·斯洛特编:《美德伦理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3.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论美德伦理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4.迈克尔·斯洛特:《源自动机的道德》,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5.迈克尔·斯洛特:《道德情感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责任编辑:薄洁萍)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