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部分简答与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
0.9%NaCI溶液
和 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
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
0.1s ,称为 房- 室延搁 。
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 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
5、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为 -60mV这
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简答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 -90mV 迅速去极
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
升支。历时 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
②机制: 0 期的形成原理: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
Na+
通道开放引起少量 Na+内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70mV)
时,膜上 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 出现再生性 Na+内流, 导致细胞进一
步去极化,使膜内电位急剧升高。 1 期( 快速复极初期 ) :主要由 K" 快速外流形成。 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外流同时存在, 缓慢持久的 Ca2+内流抵消了 K+外流,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政治:由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和制约的,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全部社会政治关系、政治组织、政治活动的总和。

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是依赖于社会形态,有相对独立性的有机体,是政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表现与形式和阶段。

政治力量:是政治形态活动的主体,其主体可以是政党、民族、社团、阶级、政治人物。

政治组织:是政治活动的主体进行政治活动的组织设施。

政治意识:是政治活动的理论原则和经验,包含各种法律理论、政治态度、思想观念政治行动:是政治活动的过程,包含统治、管理、决策、选举参与等。

政党:一定阶级和阶层中的活跃分子,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特别是为夺取和维持政权,影响政权的行使而建立起来的成为某一阶级或阶层的政治力量的组织。

政党制度: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程度、状态,又称为政党政治。

政治团体:又可以称为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活动集团,指的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政治文化: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个体的政治意识:个体对自身在政治共同体当中的地位,身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的政治利益的认识群体的政治意识:在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由个体组织而成的正规或非正规的政治集团,关于集团内在的政治关系和外在政治关系的反映。

社会的政治意识: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政治形态的意识。

政治管理:政治权利主体按照其某些既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的,有计划地控制和引导的活动过程。

政治参与:公民自上而下参与,旨在影响国家的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等政治过程的活动,这种活动集中表现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产生以及政府决策过程的影响。

二、简答题1.美国两党制与英国两党制的区别。

(1)美国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总统竞选的获胜者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反对党。

(2)英国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由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其成员也都是议会议员。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历史本科_中国古代史重点_名词解释_简答(三毛整理)

历史本科_中国古代史重点_名词解释_简答(三毛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命苏威、牛弘等修订新律,制成《开皇律》。

《开皇律》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

在改定过程中废除了枭首、宫刑等酷刑,修订时又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

改定后的《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

但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开皇律》发展北齐的重罪十条而制定“十恶“之条,十恶不赦。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4、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武德九年(626年),在统一战争中势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宗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到统治实权并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5、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已整理)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题

(已整理)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题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题一、有关常识: (2)二、名词解释: (2)三、简答题: (3)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3)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

(3)5、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4)6、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4)7、试评析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4)8、古代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9、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5)10、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5)11、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学校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

(5)1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

(5)13、试述中世纪拜占廷的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5)14、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6)15、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6)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6)17、试比较分析法国近代和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征。

(7)18、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19、评析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7)20、近代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

(8)21、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8)22、试分析英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8)23、试评析法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8)24、试评价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9)25、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9)26、《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9)27、试析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动向。

(9)28、试分析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及内容。

(10)29、试评述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10)30、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0)3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特征及其影响。

商品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商品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一.名称解释1.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2.社会分工:每个个人或经济体仅仅从事一种或少数几种经济活动而不是从事其生存或存在所需的全部经济活动。

3.交易:是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交互影响的活动的总称。

4.商品交换:即买卖的交易.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5.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

6.产销矛盾: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对称时,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7.产销分离:是以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独立化的商人为纽带,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商品运动形式,即生产者把商品卖给各种类型的商人,再由商人转卖给消费者。

8.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实现商品相互让渡的交换关系及其供求关系的总和。

9.市场机制也就是商品流通机制:市场有机体内部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建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

10.商品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市场的商品可供量。

11.商品需求:是指全社会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的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

12.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是供给量(Q)、需求量(Q)对于市场价格(P)的变动作用反应的灵敏程度。

13.批发:将产品卖给零售商和其他商人或者行业机构、商业机构,但不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人或企业的相关活动。

14.批发商业:批发商业就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

15.零售: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16.零售商业: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即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式。

17.商业价格:是指商业在媒介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价格18.市场价格体系: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19.商流: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即商品价值形式的流通20.物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和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流通领域的停滞,即商品实物形式的流通21.信息流: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反馈过程,即商品信息的流通22.分销渠道: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路线和经济组织。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国防动员:国防动员是指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属于人民战争性质的战争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属性:第一,正义性;第二,群众性;第三,组织性。

中国周边境环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

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是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隐身技术:隐身技术是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各种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人和武器的关系:首先,相对于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来说,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其次,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最后,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武器的结合。

1、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包括哪些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构是中央军委领导下,由解放军四总部、军区和中央军委直属的其他单位组成。

2、我国的武装力量由哪几部分组成?我国的武装力量一直坚持“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

3、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主要任务:(1)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2)震慑分裂分子,确保祖国统一;(3)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4、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组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武装警察内卫部队、武装警察消防部队、武装警察森林部队以及水电、交通、黄金武装警察部队组成。

主要任务:(1)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2)维护社会治安。

植物期末复习整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植物期末复习整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植物期末复习整理繁殖是指植物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生殖是指以生殖细胞发育成为下一代新个体的方式。

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根、茎、叶的某一部分)与母体分离或不分离而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自然营养繁殖植物体在自然情况下不经人工辅助,就能产生新的植株。

人工营养繁殖是人工辅助,采用各种方式以达到繁殖个体、改良品种或保留优良性状为目的的营养繁殖,在农、林、园艺等生产实践中广为采用。

无性生殖植物在生殖生长阶段,植物体上产生具有生殖功能的细胞(孢子),由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亦称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式。

最常见的是配子融合。

配子是植物体产生的性细胞,为单倍体。

孢子脱离亲本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细胞。

花是不分枝的、适应于繁殖功能的变态枝条。

花柄(花梗)是着生花的小枝,可以把花展布在枝条的显著位置上;也是花朵和茎相连的短柄。

结构同茎。

花托是花柄或小梗(具分枝的花柄)的顶端部分。

一般呈膨大状。

花盘指柑橘的花托在雌蕊基部形成膨大的盘状,能分泌蜜汁。

雌蕊柄有的花托在雌蕊群的基部向上延伸成为柄状,称~,如落花生。

也称为子房柄。

雌雄蕊柄指有的植物的花托在花冠以内的部分延伸成柄,称为~,或两蕊柄。

花冠柄有的花托在花萼以内的部分伸长成花冠柄。

如某些石竹科植物。

萼片是着生在花托边缘的第1类花器官,多为绿色。

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为花萼。

花瓣是着生在花托上的第2类花器官,颜色鲜艳。

一朵花中所有花瓣的总称为花冠。

花被萼片和花瓣的总称,由扁平状瓣片组成,在花中主要起保护作用,有的还有助于花粉传送。

双被花指多数植物的花具有萼片和花瓣的分化。

外轮多为绿色(花萼),内轮颜色鲜艳(花冠)。

单被花只有一轮花被的花。

同被花没有萼片和花瓣的分化的花。

无被花无花被的花。

距有的花萼一边引伸成短小的管状突起。

如凤仙花雄蕊花托上的第3类花器官。

可分成花药和花丝两部分。

税法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税法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税法复习题一.概念题12-16分1.税制:税制是税收制度的简称,指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称。

2.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它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流转税:流转税是以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劳动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个税种组成的总体。

4.所得税:所得税是以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时期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各个税种组成的总体。

5.直接税:直接税一般是指税收负担不能由纳税人转嫁出去,而必须由自己负担的税种。

6.间接税:间接税是指税收负担可以由纳税人转嫁出去的税种。

7.从价税:从价税即从价计征的税种,是以征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量依据,按一定比率计算征收的税种。

8.从量税:从量税即从量计征的税种,是指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为计量依据来计算征收的税种。

9.价外税:价外税是指税金附加在课税对象价格之外的税种。

10.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它是交纳税款的主体。

11.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12.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代缴纳税人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3.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或课税客体,指税法规定必须征税的客观对象,表明国家征税的标的物。

14.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均规定相同征收比例的税率。

15.累进税率:指同一征税对象,随数量(包括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增大,征收比例随之升高的税率。

16.速算扣除数:即为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减去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之间的差额。

17.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18.税目:是税法中具体规定应当征收的项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具体的征收范围。

19.税收负担:是指因国家的课税行为而相应地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数量或份额,从而对其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或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

(完整word版)先秦文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

(完整word版)先秦文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

先秦试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1分)它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描述和解释,它往往用虚幻的想象来反映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

(2分)上古神话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典籍之中。

(1分)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后因其305篇,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其代称。

西汉初年,诗三百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诗经》体现了先民最早的文学思维和文学表达,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诗的传统。

3.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辑整理的一种说法,汉代班固坚持此说。

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4.风雅颂《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5.赋比兴《诗经》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1分)所谓赋就是铺叙的意思,将一件事展开叙述;比即打比方,以彼物喻此物;兴即先言一物,然后引出所要说的话。

(2分)赋比兴的表现方法对后代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也可以说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础。

(1分)6.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7.风骚:诗经和楚辞的代称。

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离骚的代表性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艺术创作的典范。

8.《九歌》《九歌》之名,来源很早,后相沿成为楚地祭歌。

屈原又根据楚国祭歌加工改写为优美抒情组诗,共11篇,成为楚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楚辞:战国时,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

精神病学期末考试经典复习资料【最新整理】(完整版,含重点归纳、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精神病学期末考试经典复习资料【最新整理】(完整版,含重点归纳、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PART 1 重点知识集锦1.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名解易出,简答题易出鉴别题。

Eg. 幻觉、妄想、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包括Ganser综合征、童样痴呆)、木僵、自知力;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妄想与超价观念、错构与虚构等。

1.器质性精神障碍临床综合征中的谵妄、痴呆和遗忘综合征的定义与临床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鉴别。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共同的临床特征。

名解:谵妄、痴呆、遗忘综合征等。

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基本概念: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滥用、耐受性、戒断状态名解:柯萨科夫综合征、Wernicke脑病及基本概念等。

3.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

各分型(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偏执型)的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和阳性症状、I型与II型的鉴别。

名解:精神分裂症。

4.心境障碍躁狂和抑郁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和治疗。

名解:心境障碍、恶劣心境等。

5.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共性。

神经症的诊断。

神经症与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的鉴别。

恐惧症、焦虑症(包括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疑病症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神经衰弱的定义。

分离性障碍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治疗。

名解:神经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分离性障碍等。

6.应激相关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名解:应激相关障碍、ASD、PTSD、适应障碍等。

8.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名解: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ADHD等。

9.躯体治疗名解:锥体外系反应、电抽搐治疗等。

PS:1. 许多名解可参考症状学中的概念。

2. 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可互相鉴别。

3. 论述题若出案例题,步骤如下:①初步诊断②诊断依据:症状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四个可以来回倒)③鉴别疾病(上述的排除标准需将其详细化)④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写完后可在最后补一句“若上述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可采用电休克治疗”)PART 2 名词解释集锦1.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达出来。

钢结构设计原理局部简答自己整理的1

钢结构设计原理局部简答自己整理的1

钢结构设计原理局部简答⾃⼰整理的1名词解释1、混凝⼟的⽴⽅体抗压强度:混凝⼟的⽴⽅体抗压强度是按规定的标准试件和标准试验⽅法得到的混凝⼟强度基本代表值。

2、混凝⼟的轴⼼抗压强度:按照与⽴⽅体试件相同条件下制作和试验⽅法所得的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轴⼼抗压强度,⽤符号fc 表⽰。

3、混凝⼟的徐变:在荷载的长期作⽤下,混凝⼟的变形随时间⽽增加,即在应⼒不变的情况下混凝⼟的应变随时间持续增长。

4、混凝⼟的收缩:在混凝⼟凝结和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减⼩的现象称为混凝⼟的收缩。

5、极限状态: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部分超过某⼀特定状态下⽽不满⾜设计规定的某⼀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6、设计基准期:结构的设计基准期是结构可靠度计算中另⼀时间区域考虑,它是为确定可变作⽤(如车辆荷载、⼈群、风载等)的出现频率和设计时的取值⽽规定的标准时段。

7、承载⼒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和结构构件达到最⼤承载⼒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

8、正常使⽤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或耐久性的某项限值的状态。

9、结构的可靠性: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程结构具有的满⾜预期的安全性、适⽤性和耐久性等功能的能⼒。

10、双筋截⾯:11、界限破坏:当钢筋混凝⼟梁的受拉区钢筋达到屈服应变⽽开始屈服时,受压区混凝⼟边缘也同时达到其极限压应变⽽破坏,此时被称为界限破坏12、相对界限受压区⾼度b ξ:界限破坏时的相对受压区⾼度 Xb 为界限破坏时的受压区⾼度 13、T 梁受压翼板的有效宽度:14、最⼤配筋率max ρ15、最⼩配筋率min ρ:最⼩配筋率是少筋梁与适筋梁的界限16、换算截⾯;将钢筋和受压区混凝⼟两种材料组成的实际截⾯换算成⼀种拉压性能相同的假想材料组成的匀质截⾯(称换算截⾯)17、耐久性18、预拱度简答题1、公路桥梁钢筋混凝⼟结构采⽤普通热轧钢筋,普通热轧钢筋的拉伸应⼒—应变关系曲线有什么特点?公路桥规规定使⽤的普通热轧钢筋有哪些强度级别?强度等级代号分别是什么?(1)由四个阶段组成:○1弹性阶段:从开始加载到钢筋应⼒达到钢筋⽐例极限a点之前,应⼒-应变曲线呈斜直线钢筋的应⼒与应变的⽐值是常数。

6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附答案

6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附答案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班级姓名学号(一)名词解释省形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

指形声字省略形符某一部分的现象。

省声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

指形声字的声符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融,……从鬲,蟲省声。

”异文异文指不同的书或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在记载同一事物时使用不同的字词。

如《春秋•隐公十二年》“公会郑伯于时来”,《公羊传》“时来”写作“祁黎”。

又如“伏羲氏”在古书中也写作“庖牺氏”“包羲氏”等。

这样的异文对於研究上古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系统都非常有价值。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都对我们查检《说文解字》提供了帮助。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转注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转注:说法不一。

四体二用对于“六书”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后代学者的看法与汉朝学者不完全相同。

后代多数学者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可以造出新字,而转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书”不能认为都是造字方法。

於是有学者提出“四体二用”说,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书写符号上有所差异,先出现的叫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

产生方式有二:一是词义引申分化,二是汉字假借。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第一部分微生物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节肢动物质粒: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特性: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4、可转移或丢失带菌者: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1、健康带菌者2、恢复期带菌者凝固酶: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耐热。

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具有免疫原性。

L型细菌: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性: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

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四类鞭毛。

菌毛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杀死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灭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含芽孢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博弈论(整理过名词解释和简答)

博弈论(整理过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名词解释:1、博弈: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允许选择的行为或战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2、囚徒困境:从博弈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出发选择行为,结果是既没有实现两人总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比如经济领域的寡头竞争、公共产品的供给。

3、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4、常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得益总和为非零的常数变和博弈:是指在不同的策略组合或者结果下,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一般是不相同的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一方的得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为零5、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决策和均衡问题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6、战略: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为规则的完备描述。

7、均衡: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8、均衡路径:如果一个博弈有几个子博弈,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决定了原博弈树上唯一的一条路径,或者说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在博弈树中所形成的路径。

9、占优均衡:无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战略,参与人的某一种战略均是最优的。

10、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均衡:首先找到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假定存在),把这个劣战略删除掉,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已删除的劣战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再删除这个新的博弈中的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只剩下唯一的战略组合为止。

11、纳什均衡: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最好的策略,即双方在给定的战略上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

12、混合战略: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给定信息情况下以某种概率随机选择不同的行为,我们称该战略为混合战略。

13、子博弈:从单结信息集开始至博弈结束的过程,由一个决策结x和所有的后续决策结T(x)构成,满足条件:(1)决策结x是单结信息集;(2)在一个信息集的决策结必须是同一个决策结的后续结。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衡与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 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得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得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得妇女与需要反复输血得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得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得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第4章生命活动得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得部位。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

计量经济学第一部分:名次解释1、模型: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

2、广义计量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的统称,包括回归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

3、狭义计量经济学:以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在数学上主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

4、总体回归函数:指在给定Xi 下Y 分布的总体均值与Xi 所形成的函数关系(或者说总体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表示为解释变量的某种函数)。

5、样本回归函数:指从总体中抽出的关于Y ,X 的若干组值形成的样本所建立的回归函数。

6、随机的总体回归函数:含有随机干扰项的总体回归函数(是相对于条件期望形式而言的)。

7、线性回归模型:既指对变量是线性的,也指对参数β为线性的,即解释变量与参数β只以他们的1次方出现。

8、随机干扰项:即随机误差项,是一个随机变量,是针对总体回归函数而言的。

9、残差项:是一随机变量,是针对样本回归函数而言的。

10、条件期望:即条件均值,指X 取特定值Xi 时Y 的期望值。

11、回归系数:回归模型中βo ,β1等未知但却是固定的参数。

12、回归系数的估计量:指用01,ββ等表示的用已知样本提供的信息所估计出来总体未知参数的结果。

13、最小二乘法:又称最小平方法,指根据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4、最大似然法:又称最大或然法,指用生产该样本概率最大的原则去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5、估计量的标准差:度量一个变量变化大小的测量值。

16、总离差平方和:用TSS 表示,用以度量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动。

17、回归平方和:用ESS 表示:度量由解释变量变化引起的被解释变量的变化部分。

18、残差平方和:用RSS 表示:度量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的差异,是由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被解释变量变化的部分。

19、协方差:用Cov (X ,Y )表示,度量X,Y 两个变量关联程度的统计量。

20、拟合优度检验:检验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用2R 表示,该值越接近1,模型对样本观测值拟合得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考试题型:单选(五选一)30分填空:20分名词解释:20分(可能会考:单克隆抗体,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消毒灭菌,水平传播,生物安全,抗原漂移。

)问答题:30分(内外毒素的区别,免疫应答三个过程,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1.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约8—80KDa),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T细胞抗原受体(TCR)& B细胞抗原受体(BCR)TCR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4.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抗原提呈:主要指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1类分子和/或MHC II类分子提呈给CD8+ T细胞的过程。

抗原提呈包括抗原的摄取(内源性抗原则在胞内合成)、处理、运输至细胞膜表面以及供T细胞TCR识别等过程。

5.免疫耐受(immunogical tolerance)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6.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变应原(allergen)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7.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immunization)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8.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亦称为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为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一、填空相关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抗原可分为几类异种抗原: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同种异性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又称同种抗原。

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2、补体的三条途径及相应的激活物质经典激活途径:是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b)与C5转化酶(C4b2b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激活物质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1—IgG3、IgGM分子。

旁路激活途径:又称替代激活途径,不依赖于抗体。

旁路途径的激活物质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如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真菌以及异种哺乳动物细胞等。

MBL激活途径:又称凝集素激活途径,指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3、细胞因子的分类根据其结构与功能分类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3、肿瘤坏死因子4、集落刺激因子5、生长因子6、趋化因子4、Th的分类及功能CD4+Th细胞的亚群:初始CD4+Th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Th0,Th0继续分化为Th1、Th2和Th3,三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

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Th2分泌IL-4、IL-5、IL-10、IL-13等;Th3分泌TGF-β。

三种细胞亚群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调节其形成、扩增及效应功能。

CD4 + T细胞的效应功能:①Th1细胞的功能:主要效应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的抗感染作用,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因此,Th1又称为迟发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细胞)。

②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增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③Th3细胞的功能通过分泌TGF-β抑制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抑制B、CTL和N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抑制淋巴细胞合成细胞因子,拮抗TNF的生物学功能。

5、B细胞亚群及功能依CD5分子的表达,可将B细胞分成B-1细胞和B-2细胞,B1功能:抗多种细菌感染。

B2功能:体液免疫,抗原提呈,免疫调节6、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呈细胞(APC )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加工、提交抗原信息给T 淋巴细胞功能的细胞群。

主要包括专职的单核-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 B 细胞,其次尚有一些兼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7、CTL杀伤靶细胞的两条途径穿孔素/颗粒酶途径;TNF与Fasl途径8、传统疫苗的主要种类和新型疫苗的主要种类10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11. 丝裂原的种类刀豆蛋白A(ComA),植物血凝素(PHA),美洲尚陆(PWM),脂多糖(LPS),葡萄球菌A蛋白(SPA)二、主要问答题1、简述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

2、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1初次应答抗原刺激后,抗体产生的规律分四个时段: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及下降期。

2再次应答再次应答抗体产生规律较初次应答潜伏期短、产量高、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抗体类别以IgG为主。

一.名词解释1.灭菌(sterilization)与消毒(disinfection)灭菌: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后的物品中不含任何活菌,包括细菌的芽孢。

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质粒(plasmid)与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又称跳跃基因,是指细胞基因组中能过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3脂多糖(LPS)和热源质(pyrogen)脂多糖:是位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最外侧的一层结构,主要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

热源质:泛指那些能引体机体发热的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内源性热源质和外源性热源质。

4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5微生态平衡(microeubinsis)和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微生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以及菌群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这种主要通过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

菌群失调症: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伴随有临床表现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症。

6.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7.CPE(细胞病变效应)和Had(红细胞吸附)CPE(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细胞后引起不同的细胞变化,其中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所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Had(红细胞吸附):流感或副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常用来测定具有HA的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的增殖。

8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PrP)。

三,问答题1,详细说明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及生长曲线的意义。

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可以用生长曲线来描述,其可分为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生长期限。

延迟期:细菌细胞不分裂,菌数步增加,但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胞内RNA和蛋白质大量增加,细胞体积变大,为分裂做准备;对数期:细菌数目按几何级数递增,处于这一时期的细菌繁殖速度是最快的。

该期代谢活性,酶活性高且稳定,大小比较一致,生活力强;稳定期:分裂增加的细胞数等于死亡数。

该期活菌数相对稳定,芽孢多在此期形成,次级代谢物如抗生素,外毒素等也开始积累;衰亡期: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或菌数减少,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

细菌的生长规律对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工业生产上可通过控制菌龄,接种量以及接种前后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缩短延迟期,延长对数期和稳定期,以提高菌体细胞核代谢产物的产量。

由于对数期的细菌在形态,结构及活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广泛地在生产上用作“种子”和在科研上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2,乙型肝炎者主要的血清学标志物有哪些,并说明其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意义。

3,试述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毒素特征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从活菌分泌到细胞外,少数菌崩裂后释放细胞壁成分,细菌崩裂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糖脂类物质热稳定性60~80‘C,30min 250’C, 30min毒性作用强,作用部位有较强选择性弱,毒性效应大体相同免疫原性强,能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类毒素可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刺激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机体产生抗毒素的能力弱4,讲述HIV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机理,防治原则。

HIV生物学特点:HIV病毒体呈球形,内有致密核心,含病毒RNA,逆转录酶和核心衣核蛋白;外层是双层脂质蛋白膜,嵌有gp120和gp41特异性糖蛋白,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内侧为p17蛋白构成的衣核。

致病机理:HIV选择性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胞,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复制繁殖。

病毒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淋巴系统及T细胞丧失正常功能,细胞溶解死亡。

防治原则:一般预防(1,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

2建立监控系统。

3确保血液制品安全。

4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特异预防,抗病毒治疗。

5,试述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应的类型。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某一代谢环节,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致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