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体名词解释: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其影响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事务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可被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狭义:指在三个以上国家活动、拥有两个以上国家成员、在两个以上国家筹资的非政府组织;广义:指除了狭义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外,还包括了具有国际性的所有非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活动主要表现为: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等;但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既难以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权威,也缺乏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其拥有的影响力更多来自其所具有的到的权威;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意愿和目标只有借助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思考题: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基本特征:①拥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超国家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国际组织、政党和宗教组织,但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②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都具有自己的、与其他的行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决定了不同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各自不同,制约着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妥协与合作③具有一定的对外行为能力,并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和作用;对外行为能力主要指具有对外行为的资格上述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存在于国际社会的标志,也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外进行活动的物质、制度与文化的载体,是国际关系运行的基础;独特的利益为国际关系行为体提供了在国际社会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内在驱动力,是构成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对外行为能力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确立自身国际地位、发挥国际作用的必要条件2.基本类型:①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创立的国家之间的组织②国际非政府组织;是指不依据政府协议所建议的国际民间组织,由于关注的问题不同,因此组织的形式、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③跨国公司;是指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实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国家行为体的一般特征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1.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特征①有定居的居民:国家是有一定数量的定居的人民组成的,没有居民便不能构成国家;②拥有固定的领土:领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领土,人民因无物质基础而无法生存,国家因无管辖空间而无法统治;③有一定的政权组织机构:如政府,政府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内实行管辖,对外进行交往,这是国家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体现,也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④拥有主权:主权是一国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2.地位与作用:①国家行为体是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最主要最基本最活跃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是现代国际关系得以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②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③主权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背景、活动方式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1.兴起背景2.活动方式: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性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际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④非政府组织还通过举办国际性论坛和平峰会,为国际事务确定议事日程,将平日被国际社会所忽视的问题纳入国际议事日程,以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从而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⑤在国际和平和安全领域,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和平倡议、国际协调与救助、预防冲突和战后重建等活动;3.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①催生了国际关系的新空间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关系领域的活动为国家对外活动增添了新的外交空间,出现了所谓的新“外交”现象②影响议事日程的设定非政府组织表达的是民间力量的意愿,在一些国家缺乏行为意愿的国际议事日程的设定上,通过信息传播、游说、抗议和各种多边活动将所关切的议题引入到国际关系议程之中,从而影响了议事日程的设定③为国际政治增添了新的合法性因素;一是以民众意愿为其合法性来源之一;二是非政府组织对联合国体系的参与增强了国际多边决策的合法性;④强化了国家形象和声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国际形象”和“国家声誉”都涉及国际社会对某一国家行为特征的评价和判断;第三章:国家利益分析名词解释: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即一国的安全利益,集中体现在保护国家有形本体的存在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人民的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和破坏,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等方面;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一个国家的安全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保障;这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能不把本国的安全利益作为核心利益、思考题:什么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内涵是什么1.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公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动因;可界定为有利于国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诸因素的总和;①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利益:指的是政府利益或政府所代表的全国性利益,与之相对立的概念是地方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②指国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指的是一个民族国际的利益,与之相对立的概念是集团利益、国际利益、世界利益;2.内涵:从不同角度可对国家利益的内涵作不同的划分①从国家利益内容的角度划分:国家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②摩根索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角度:六种国家利益根本利益和次要利益;永久利益和可变利益;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三种国际利益认同利益;互补利益;冲突利益③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的划分:根本利益美国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如防止核、生化武器对美国的威胁;极端重要的利益会严重影响到美国在世界维护自由、安全和幸福的目的的问题,如防止任何地区核、生化武器、运载工具的扩散及威胁使用;重要利益对美国政府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的能力差生消极影响的问题,如反对国外出现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等;次要利益不会对美国的根本利益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如平衡双边贸易赤字如何认识国家利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阶级性与全民性1.国家利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国家利益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计;同时,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用于描述、解释和评价国家对外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也具有浓厚的主管色彩;但两者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2.国家利益的阶级性与全民性:国家利益中的阶级性是存在的,因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统治阶级支配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维护自身确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解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其次,国家利益还反映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利益,是本国整体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结合体;试析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1.国家利益历来是理解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对外政策的关键,在指导国家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方面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2.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动因;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对内政策的最高目标,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也是决定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同时,国家利益是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点;3.国家利益是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民族国家体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国家利益取代了国家最高统治者个人或最高统治层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基础;4.国家利益决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5.国家利益是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随着人们对国家利益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从国家利益出发,越来越成为人们判断、检验、评价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的重要依据和有效的分析工具第四章:国家权力分析名词解释:软权力国家权力从类别上分,可以分为软权力与硬权力,他们是一个问题的相辅相成的两方面;软权力指的是通过和平的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力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领导;这一概念最高与1990年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①价值标准,如民主、自由、人权等;②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③西方文明,包括文化、宗教等影响;巧实力巧实力最早由美国学者苏珊尼在外交杂志上提出;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而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的战略,是力量的基地,实现美国目标的工具箱;它既强调大的军事力量的必要性,同时也极大地关注联盟、伙伴关系和各个层次的机制,目的就是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和建立美国行为的合法性;向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就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因为这能使美国压倒一切的实力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利益和价值观达成一致;思考题:试析权力的本质、构成及其特点1.权利的本质: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行动自由以及影响、控制和支配他国的能力;2.权利的构成:①有形权利:人口数量、质量;地理环境面积、气候、资源、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经济实力工业能力、农业能力、资源拥有状况与生产能力;科技实力科技人员数量与质量、科研开发经费、科研体制;军事实力常规军事力量、核军事力量、高技术武器②无形权利:文化影响力特指一个国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政府机构的效率一个能落实本国政策的、有效的政府机构是国家权力正常行使的重要保证;领导人与领导集团领导人或领导集团能力的超长或无能、才智聪颖或不明情理、办事有效或无效;都会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拥有的实力;民心与社会凝聚力;对外交往能力与声誉等3.权利的特点:①支配性: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利,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从而社会利益和价值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②强制性: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③扩张性:政治权利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④排他性:政治权利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合作与妥协往往是权利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①权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②权利具有相对性③权利具有两重性④权利具有互补性权力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制约与影响1.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基本依据2.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手段3.国家权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及发挥作用的程度软权力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在当代国家关系中的作用第五章:国家对外政策分析名词解释:国家战略国家战略是指在和平或战争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目标,如同发展和使用军事力量一样地发展和使用国家政治、经济和心理威力的艺术和科学;国家战略依据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国内国际环境,以促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为基本目标,对国家各方面、各部门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以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战略研究可以包括:对当前和今后国际格局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对国家利益的分析与判定,国家目标的设定,实现战略的途径与手段;多边外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联合国组织及其他一些列国际组织的产生,一大批主权国家的诞生,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经常去国外参加高级多边会议,多边外交的作用渐渐凸显;多边外交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它有两种含义:①多个主权国家参与同一个国际协调行动;②通过参与多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地区性或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活动达到外交目的;多边外交的主要形式是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其实国家间广泛交往的重要渠道,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消除地区热点,缓和紧张局势方面有特殊作用;同时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援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公共外交在当代世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度达到空前高度,各国民众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公众舆论对一国对外政策决策的影响日益增大;公共外交是指一国通过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等传播媒介手段,以及通过个人之间与民间团体之间的交往或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推行本国对外战略和政策,实现本国外交目标;公共外交有利于增进各国的了解与信任,促进国际谅解与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交流;是沟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为国家交往提供坚实的民众基础;同时也是霸权主义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宣扬本国优越,改造世界和争取民心的工具;预防性外交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在1960年度的联合国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预防性”外交一词;其当时指的是在东西放冷战区域以外的地方如发生争端与危险局势,联合国应介入其间,防止大国实力蔓延过来;此后,预防性外交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外交概念,同时也日益被联合国在维持和平的行动中所重视;一般来说,预防性外交包括三层内涵:①在预见到争端可能发生时,采取行动,防止两方发生争端;②在争端已经发生的地区,采取行动,防止现有的争端升级成为冲突;③在已经发生冲突的地区采取行动,限制冲突的扩大;预防性外交源于危机意识;预防性外交采取的主要措施或手段是加强各种形式的沟通和意见交流,扩大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接触,增进矛盾双方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建立信任;充分发挥影响对方公众的能力;采取以资料收集和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事实调查为基础的预警办法;思考题:试析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与类型1.目标2.类型:①国际战略:一个国家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外交和军事政策的总的认识和谋划;②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③外交决策:是一种对各种外交政策备选方案进行抉择的行为和过程;试析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的决策主体及其作用1.最高决策者:总统、总理首相;作用以美国总统为例:外交政策制定权、外交承认权、缔结条约和签订行政协议权、对外战争权;2.外交决策机构:外交部、国务院等;作用:提供政策建议/拟定并实施政策/搜集、分析、传达情报/向外国和国际组织派驻使团代表政府3.议会:涉及外交决策的权利;作用:条约批准权、财政拨款权、立法权、对外宣战权、外贸管制权、人事任命权4.利益集团:以实现某种特定利益或主张为目的而寻求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集团;作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活动引向政府决策5.大众传播媒介:泛指一切大众传播形式,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作用:影响政府外交决策议事日程/引导和影响舆论,对政府的外交决策形成压力/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提供服务6.舆论:公众对政治、公共政策、公共问题以及对处理这些政策和问题的人们公开表示的意见;作用:舆论作为外交政策顺利制定和实施的社会基础发挥着制约作用/政府也会通过利用、控制舆论来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服务外交决策的环境因素及其对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六章:国际冲突与和平名词解释:国际冲突国际冲突是指国际关系各个行为体之间为了获得有限的资源、权利和地位等自觉进行的竞争、压制、伤害或消灭对方的行为以及各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目标不相容是所处的一种状态;国际冲突有一下特点:①冲突领域限于国际社会;②利益与权力之争是国际冲突的本质所在;③国际冲突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国际冲突的根源十分复杂,主要有经济利益、地缘战略矛盾、民族主义、宗教矛盾、帝国主义等;和平主义和平主义是指争取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持久和平乃至永久和平的一切努力和主张;这里所指的是近代西方国家最有实际政治影响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一切战争;其思想渊源有:基督教、人道主义、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形成和发展历史条件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破坏性;民主和平论指非民主的国家比民主的国家更有可能进行战争,因为后者的决策时基于民众的同意,而民众将构成对战争的制约力量,因此主张推行西方民主制度,以确保世界和平,20世纪80年代由康德提出;理论依据:民主参与机制可将人民和平医院上升为偶家意志,三权分立的权利制衡遏制领导人的非理性战争冲动;民主国家政治文化与制度规范环境趋于相似,差异化小使战争不可能发生;然而无法证明民主国家更爱好和平,公众舆论也可能推动民主政府进行战争,且更具破坏力,因其倾向于进行十字军似的道德讨伐;思考题:如果理解国际冲突、战争及和平试析现代战争的根源(一)传统利益冲突的理论:1.主体论的分析方法: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寻找冲突的根源,把冲突的根源归之于人性本身;2.对象论的分析方法:从利益对象的角度寻找冲突的根源,把冲突的根源归之于利益对象的匮乏;3.由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衍生出的战争根源理论有原罪说、人性恶论等;(二)当代西方冲突与战争理论1.查尔斯·霍奇斯对战争根源的解释为:①政治方面的动力,王朝时期对安全、荣誉、君权的追求,现代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紧张;②军事方面的动力,军国主义和军备竞赛③经济方面的动力,人口增长的压力,工业化国家对原料和市场不断扩大的需要④社会方面的动力,人的本性是贪婪、好斗以及愤怒的,其仍然是进行战争的基本因素;2.沃尔兹从三个层次对战争根源的解释:①人的层次,战争最重要的根源在于人性和人类行为自私、愚昧②国家层次,国家内部体制的缺陷是造成战争的根源之一,和平与战争分别是好的国家和坏的国家的产物③国际体系层次,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防止冲突和战争的发生;(三)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着重从物质利益、经济关系、阶级矛盾的角度分析冲突和战争的根源;1.恩格斯的解释: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列宁关于战争根源的解释: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①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垄断②垄断加剧了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③不平衡导致了各个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④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途径,就是帝国主义战争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的兴起背景、特点及发展轨迹第七章:国际安全分析名词解释:国际安全国际安全是指主权国家普遍安全的前提下,国际社会处于和平、有秩序和相对正义的一种状态;随着全球问题的产生于发展,国际安全的内涵不断扩大、延伸以致变得庞大复杂,不仅在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讲导论部分一、要点回顾:1 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国际关系研究跨界的人类团体之间的行为,研究超越国界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学,简称IP;国际经济学,简称IE;国际政治经济学,简称IPE。
它是国际政治学与国际经济学的交叉,用经济学与政治学相结合的视角来考察国际事务2 关于国际关系特性的四个命题:全球范围内权力的非集中性;各权力集团权力的非平衡性;主权国家旨在服务本国民众;市场逻辑与国家逻辑的对立统一3 斯密定理斯密定理,即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是市场规模限制劳动分工的假说。
其实质是倡导自由贸易,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市场逻辑的很好诠释4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理论渊源: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代表性理论:相互依存理论(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性和敏感性。
虽然美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但是在军事上它们却是最脆弱的,在核时代条件下互为“人质”;(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即类似能源、人口、环境、粮食、裁军、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法解决;(3)“高级政治”(指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等)逐步向“低级政治”(指经济发展、人口与粮食问题、社会福利等)过渡;(4)各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5)随着缓和形势的发展,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国际冲突的趋势;(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作用日益减弱;(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跨国组织;(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10)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向未来没有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北大国关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四章国际体系什么是“国际体系”(Page 118)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系”,指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某种社会系统。
国际体系指涉的社会现象乃是人有意识互动的结果。
由于国际行为体的行为都有意图指导,始终存在着观念交往,因此国际体系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存在。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
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
行为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都成不同的体系。
有的学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以互动为基础的多元体系”的概念。
多元体系的存在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
第一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Page 121)按照现实主义的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
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
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
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配对于国际秩序的形成其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2.从理论上讲,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有限而国家的发展要求无限,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而拥有较大权力的国家在保护和促进其利益的时候会比权力较小者更成功。
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利益:(1)保持自主;(2)增大行动自由:(3)获得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4)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影响力。
3.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影响,权威,暴力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的能力。
权威是最重要的一种非强制方式,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强制或者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权力是其他行为体自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
《各具特色的国家》高考政治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专题复习
《各具特色的国家》高考政治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专题复习一、开篇引入:世界是个大舞台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各具特色的国家”。
想象一下,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每个国家就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那么,这些国家都有哪些特色呢?他们是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探索各国的特色吧!二、知识点梳理:各具特色的国家(一)国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国家是什么?国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拥有共同语言、文化、领土和政府的政治实体。
它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有自己的规矩和制度,也有自己的成员和领袖。
国家的分类国家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比如,按照社会制度,我们可以把国家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照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两种分类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方式等待我们去探索。
(二)各具特色的国家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的领跑者发达国家,通常指的是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社会福利好的国家。
他们就像是舞台上的主角,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他们拥有先进的科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这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领着全球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发展中国家:充满活力的潜力股发展中国家,通常指的是经济相对落后、科技水平较低、社会福利有待完善的国家。
他们就像是舞台上的新星,虽然目前还不是很耀眼,但充满了活力和潜力。
比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他们拥有庞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这些国家正在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国家,指的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他们有着独特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统一。
比如,中国、朝鲜、古巴等国家,他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际政治概论期末复习题
Gib alles !!一.理论理论是对某种普遍原则的表述和解释,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理论能确切地描述世界发生的事件、现象。
它有助于我们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
任何有价值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理论越是正确,研究就越是可能取得成果。
二.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事务,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各种政治力量。
特征:①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②具有自身特殊的利益;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④具有相对稳定的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从类型上看,可划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三.非国家行为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是国际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它可分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际性政治运动三种基本类型。
行为特点:①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②对外行为的跨国性;③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四.核心利益指关乎存亡以致于难以进行交易或退让的重大利益,涉及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利益需求。
一般是指一国的安全利益,这种安全利益集中体现在保护国家有形本体的存在上。
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人民的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侵略控制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等方面。
五.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物质实力和精神实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总和。
它是一个国家基于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科技、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影响所具有的综合实力的统称。
综合国力发展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尺度,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软权力是指用非暴力的方式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使其他的人或国家同意或接受我方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的一种能力,也可简单归结为一种“吸引力”。
软权力可界定为三方面:①价值吸引力:如民主、人权、自由;②经济吸引力:自由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③文化吸引力:西方工业文明代表的文化与宗教观念。
七.巧实力“巧实力”就是巧妙的利用一切可用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即运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手段的组合来维护本国利益的能力。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序言一、填空题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国际政治系,为国政治专业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2.理解国际政治现象需要具备两类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3.分析的四种模式是指描述、解释、规范性分析和处方;二、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2.世界政治指研究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区别于国际政治3.国际关系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关系;三、简答题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2.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特点;•复杂性: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生态、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跨学科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都比政治学要宽泛的多,该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包容性3.列举至少三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名称和期刊名称;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名不列颠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外交评论;;;第二章理解国际政治一、填空题1.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二、名词解释1.权力指一个国际行为体对其他国际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2.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3.集体安全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三、简答题1.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民族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者,像联合国这类国际组织,只是在最有实力的成员国希望它们重要时,它们才重要,追求民族利益是民族国家不变的目标,而不论他们的政府形式和经济类型如何;民族国家互相竞争的体系基本上是无政府主义的,国家间为权力而彼此争斗,总是照顾他们自己的利益,最终不得不依赖自助,不可能执行国际法而诉诸更高一级的权威;2.自由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希望建立一个集体安全体系,并认为民主国家是爱好和平的,因而寄希望于民主制度的扩展,强调民族国家之间的机构和居中协调的角色,这种居中协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并相信这不再是“理想”;第三章国际行为体一、填空题1.国际行为体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两种类型;2.非国家行为体主要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民族解放运动和个人;3.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主权国家的诞生;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中心原则是一块领土的统治者应该决定该领土内的宗教;4.根据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权力的大小,国家可以分为大国、中等国家和小国;二、名词解释1.国际行为体是国际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物,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当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政治实体或政治力量;2.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三、简答题1.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1国家是主权的唯一拥有者;2曾分属于世俗和精神权威现在都由国家来掌握,随后发展起来的国际规范给国家提供一个其他行为者所没有的地位;3国家是一个法律实体,它被赋予的法律资格和法律地位主权是其他国际行为者所没有的;第四章国际体系一、填空题1.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2.国际体系的结构影响体系中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3.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单极、两极和多极三种形式;4.国际体系诞生以来,经历了古典、过渡和现代三个时期,古典时期的国际体系是指威斯特法利亚体系;过渡时期的国际体系是指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现代的国际体系是指雅尔塔体系;5.均势分为简单均势和复合均势两种形式;6.权力的模式分为霸权和均势两种形式;二、名词解释1.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2.极在国际政治学中,极有“端”和“最高”的含义,是指一个主要权力实体或一个联盟;简单说,极是一个力量中心,但不是任何一个力量中心都能称得上极;能称得上一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在综合国力方面有无可争议的优势,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3.相互依赖系统的一种属性,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在系统的其他部分引起反应或者产生有影响的后果;4.均势1“均势”的最初含义是指权力的均匀分布,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国可以占据优势,从而对他国造成威胁;2“均势”被用来指权力应该均匀分布的原则;它的描述性用法变为了规范性用法;3“均势”相当于我方应具有略胜于对方的势力以避免力量分布不均匀的危险的原则三、简答题1.层次分析法中国际体系层次的分析指标;国际体系的结构、权力分配、国家在体系中的等级、世界科学发展水平国际体系的分析指标:国际体系结构、等级、技术2.联盟的目的及其危险性;联盟的目的:A.国家参加联盟主要是为了集聚力量;联盟使国家能够获得别国的军事力量,以增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作为外交政策的一种战略,联盟是权力平衡的重要因素,目的首先是威慑或遏制B.以别国的力量增加自己的力量并不是联盟的唯一原因,有时甚至可能是次要原因,用联盟先发制人可以防止敌人以同样形式扩展他们的菜单;联盟的危险性A.联盟可以增加本国的资源或减少敌人的资源,因而影响国家扩大自己能力的机会;B.扩展或者扩散战争C.联盟被大国利用来控制小的联盟伙伴;同时,联盟也被小的联盟伙伴利用来操纵大国D.盟国不履行联盟的义务,战争爆发后撒手不管;E.掉进陷阱,被鲁莽的小盟国拉进冲突中;3.两极体系稳定论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两极体系中,两个大国势均力敌,没有那一方可以轻易取得胜利,战争一旦爆发,将会持续很长时间,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战争真的在两个强大对手之间爆发,后果将非常严重,这种代价将是两个大国都无法接受的,因此,双方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危机管理,极力避免两个主要对手之间发生直接冲突,而让他们在地区的代理人去打仗;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两极体系中,两个阵营的领袖国的实力比阵营内其他成员的实力强大得多,这些霸权主义的领袖国在阵营内推行等级制度的秩序和纪律,从而大大减少了各自阵营内小的成员国将他们和其他成员国拖入战争的可能性;因此,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的成员国所面对的有关阵营内成员国以及整个力量对比的变动的不确定因素是很小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将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大阵营看作是两个帝国,有证据表明正是互相竞争的帝国的核心国避免了战争的爆发;如果将冷战看作是互为强大对手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种持续对抗,那么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会更小;第四种观点认为,由于美苏都无法承受核武器的打击,它对世人起到了特别的警告作用,因此,核武器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表明发动工业国家之间的长期战争总是一个亏本的买卖;即使没有核武器,二战中的主要敌对国也都会吸取教训,尽量避免战争的爆发;第五章国际关系一、填空题1.实力是国家发展对外关系和发挥影响力的基础;武力手段和经济手段是国家获得影响力的主要手段;2.权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3.国家发挥影响力的六种具体方式包括劝说、悬赏、给予奖赏胡萝卜政策、以非暴力方式施加惩罚、以惩罚相威胁大棒政策和使用武力;4.国家实力的有形基本因素包括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军事实力;5.国家实力的无形因素则主要与制度因素有关,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此外还要考虑情报工作的质量;6.武力的运用包括实际动用武力、有限使用武力和威胁使用武力等几种形式;7.控制流通的方法包括关税、配额、最惠国待遇、信贷、货币政策,此外,还有专供惩罚之用的方法即抵制和禁运;二、名词解释1.影响力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包括自愿和强制两种方式;也称为影响力;2.恐怖主义非国家行为主体往往以暴力为主要手段,挑战业已建立的政府,争夺对一国或希望自己单独成为一国的某个地区的控制权;恐怖主义是一种获取影响力的工具、一种灵活机动而又一石数鸟的战术,非国家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同样加以使用;恐怖主义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实际上的破坏和毁灭,而在于使居民和政府受到激烈的、心理上的震动;恐怖主义的意图是系统使用暴力以求达到政治目的,以系列行动制造恐惧,希望从而改变人们对待政府的态度和行为;三、简答题1.国家操纵经济资源以获得影响力的主要方式;1经济方面的奖赏和惩罚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操纵奖惩来获取;正面方法:可以承诺对一国提供、继续提供或更多地提供某种资源、商品或劳务;负面方法:拿走、切断或不供应一国所需的某种经济资源、商品或劳务2控制流通的方法各国使用不同方法来控制货物、劳务和资源在各国之间的流通;方法有关税,配额,最惠国待遇,信贷货币政策,抵制,禁运3外援是赠与国把商品、资源、资金、劳务、技术咨询提供给受援国;形式可以是赠与、贷款、售货、技术支援等;第六章政府结构一、填空题1.根据战争相关系数项目的统计,1816-1980年共计发生118场大规模国际战争,其中打仗最多的是法、英、俄三国,参战比率分别为19%、16%和16%;二、名词解释1.民主和平论一个近年来在西方兴起的理论,试图从国家政治结构、决策机制等因素探寻二战后长期和平的原因;认为民主政治的特性使得民主国家间避免了战争,而专制国家之间处理相互关系则倾向于使用武力;但这种理论在证据上和理论上都有明显的不足,且其可能成为大国新干涉主义的工具;事实上不能说某种类型的政府就天生好战或爱好和平;三、简答题第七章角色1、填空题1.研究决策者的角色必须要考虑决策者活动于其中的小群体环境;2.各种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系统筛选信息的重要因素;3.组织的狭隘性是组织过程模式的核心概念;二、名词解释1.集团思维有压力迫使个人与集团的观点保持一致,而不是去挑战它;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对于形势的看法可能会改变,以迎合集团内的集体观点;三、简单题1.组织的狭隘性体;1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组织只向其他人提供能够保护本组织利益的信息,让决策者看到的只是组织所希望的方面;2当组织提供各种选择时,它企图给决策者一份选择好的菜单,每个选择方案将有利于组织的扩大;3组织将企图阻止高层决策者从其他组织中作出威胁到本组织利益的决定2.四种主要的决策模型;理性选择模式:以人类理性为前提,强调决策者在政策决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集团决策模式:在某个特定的小集团范围内,决策者的行事受到决策单位直接环境的影响;组织过程模式:决策不是一个整体性政府理性选择的产物,而是基于组织内部常规运作程序的一种机械的或半机械的过程的产物;官僚政治模式:基于一种多元决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权力是分散的;参与决策的每个人目标不同,故决策程序围绕着决策者们彼此间的竞争和妥协来进行;第八章社会特点一、填空题1.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它的非政府特征影响和制约着决策者的选择;2.关于资本主义的哪些特定方面导致了帝国主义,进而导致了战争,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经济利益说,二是政治和意识形态说;3.一般来讲,民主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于公众舆论,公众舆论总是试图对决策者形成制约,而决策者也总是试图左右公众舆论;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1.公众舆论何时影响对外政策;一项政策如果针对的只是特定的少数人,如一少部分的公民或领导人,这时舆论的作用就举足轻重;在一般问题上舆论也会产生影响;许多对外经济政策事务只对相关利益集团重要,并不能总是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军事及政治安全问题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关心;那些能够在舆论改变或形成前迅速解决的问题,不太可能受到公众舆论的限制,一个问题拖延的时间越长,公众舆论对它的影响可能也越大第九章个人一、填空题1.一般情况下,角色因素在经济发达国家较重要,个人特质因素则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较大;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1.研究个人的具体方法;1.采访对象本身是很有用的,但有最好的方法是采访接近这些对象的人;2.对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口头和书面材料进行心理分析研究;3.对对象本人的自传史料和历史背景进行心理分析研究;4.对言语交流进行系统研究,从研究对象的话语中作出判断;运用这个方法先确定个人的心理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与其行为联系起来;5.人们试图运用一些技巧来研究在某些条件下人们的一般行为;有的研究是在心理学家的实验室进行,有的则通过模拟游戏行为进行研究;。
国际政治概论学思考题
国际政治学复习题总结第一章:思考题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教材观点)狭义上认为: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广义上认为国际政治学定义包含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大部分,各部分都包含了诸多内容,比如,国际关系理论有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近、现、当带之分;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主要指当代的全球的、洲际之间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政治问题。
2、试析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阶段一战后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全球国际关系的出现(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为一体,使得彼此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残酷的政治现实(世界和平与战争)并且随着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不断发展,国家间关系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在一些学科中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论及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学说,从而为一战后国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教材观点)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政治学形成于一战以后,自形成至今,国际政治学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政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开始从无到有;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在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学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了他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大多数人的基本承认。
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动,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衰落,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不断壮大,国际地位和政治作用有了很大提高,国际政治多元化不断发展,与此相适应,国际政治学的发展也进入大一个新的时期。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见表2-1)★★★★★表2-1 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考点二: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六原则:(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2)权力界定利益。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客观概念。
(4)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
(5)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6)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
考点三: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比较(见表2-2)★★★★★表2-2 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比较考点四: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的比较(见表2-3)★★★★★表2-3 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的比较考点五:现实主义各个分支的异同点总结(见表2-4)★★★★★表2-4 现实主义各分支的异同点总结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范式,有明显的长处和短处。
(1)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提供了一组简单、明确、直接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描述可以得到历史事实的证明。
正如制度主义者所指出的,现实主义过于重视冲突,而低估了国际制度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2)批评意见认为,这些新的“现实主义者”的概念体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这些对现实主义的扩展已越来越多地混同于自由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和制度主义理论,而失掉了现实主义的特有属性。
(3)有关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争论,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即一种理论发展得越来越不像原来的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才是一种理论有生命力的体现。
考点六:自由主义(见表2-5)★★★★表2-5 自由主义考点七: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见表2-6)★★★★★表2-6 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
政治学原理考研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政治学原理考研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
记
一、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际政治学 ★★
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学科特征。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见表0-1)
表0-1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国际社会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它的发
展变化。
(2)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注意两点:①正确地运用阶级分
析的方法;②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见表0-2)
表0-2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国际政治学的具体研究路径及其特点
(1)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见表0-3)
表0-3 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
(2)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见表0-4)
表0-4 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
专题要点复习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
专题要点复习: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一、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三次变化:第一次: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第二次:二战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华约的成立。
第三次:苏联解体后(20世纪90年代——当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向多极化不断发展。
二、在人们看来,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原因是:两大集团之间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
两极格局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受到“撼动”和“挑战”,其表现: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时至今天,冷战的阴影仍然存在,原因:美国以北约为后盾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1950年到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增长幅度大;增长速度快。
其原因: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等。
三、结合第一次、二次、三次工业革命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主导国是哪个国家?这次工业革命给我们造成了什么伤害?(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导国是哪个国家?中国在这次工业革命大潮中有何举动?结果怎样?(3)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间?这次工业革命核心是什么?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建国6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正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活跃在世界上。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有何历史意义?列举两位为创建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元勋。
(3)在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国的法制、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复习最终版
1、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苏,英三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回忆,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根本蓝图,其本质是大国划分权力范围。
战后两极格局根本是在雅塔尔体系的根底上形成的。
2、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互相联络、互相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构造,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拟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3、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主张:对“盟国和朋友〞要建立“伙伴关系〞,让它们“分摊负担和责任〞;对苏联实行以实力为根底的“现实威慑战略〞代替“对抗〞,即“从实力地位出发,明智地进展会谈〞,同时推行美中合作的“三角战略〞来牵制苏联;从亚洲收缩兵力,以集中力量同苏联在欧洲进展争夺。
4、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基金会总本位制,包含两个根本要素:一个是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另一个是美元及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制。
这就意味着美元成了主要的国际储藏货币,可以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确定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5、洛美协定是欧共体/欧盟与非加太国家进展开展合作、开展贸易和援助的根本框架。
主要内容是欧共体/欧盟国家向非加太国家提供优惠的关税待遇而不要求对方给予同等待遇,以及前者这对后者提供开展援助。
?洛美协定?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南北合作协议。
6、美国的“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遏制苏联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改革时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演变,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7、国际组织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机构,但凡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营利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以称为国家组织,既包括政府国际组织,也包括非政府国际组织。
8、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上发表咨文,声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要求国会批准拨款援助希腊、土耳其重建经济生活,并派人到希腊、土耳其去帮助它们的政府稳定当地局势,以抑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有指导“自由世界〞和援助自由世界国家“复兴〞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题1.研究方法(1)传统研究方法历史描述法: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伦理推理法:人性恶的观点流行:马基雅弗里、霍布斯、尼布尔等法律分析法(2)当代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法: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将国际社会分成母系统和若干子系统,相互平衡与作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哈佛大学教授梅里安1925年发表《政治学的新方法》,开创了研究方法。
定量分析法(3)常用研究方法归纳法(从个别中找出一般)证实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世界)综合分析法(通过全面分析得出结论)2.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3.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爱德华·H·卡尔、雷蒙·阿隆、昆西·赖特等、亨利·基辛格4.新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5.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存》6.建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名词解释1.理想主义学派: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主要观点:崇尚理性和良知,人性可以改造;战争可以避免,提倡公开外交;利益可以协调,冲突矛盾不是人类的本性;建立世界政府、保卫集体安全。
理想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意识形态的输出和较量;人权观的冲突;世界秩序的构想。
2.现实主义流派: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现实(战后-60年代。
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爱德华·H·卡尔、雷蒙·阿隆、昆西·赖特等、亨利·基辛格。
主要观点:人性恶,需要一定的政治机制限制;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不适于评判国家;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国家间关系是权力关系;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际法;均势是维护国际和平的最佳选择。
《国际政治关系》期末复习资料(精编)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国家、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或态势。
2.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①两大阵营的对抗时期(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末);②动荡、分化、改组,三个世界并存时期(整个20世纪60年代);③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④两极格局的终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3.两大阵营对抗的原因①二战后出现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实力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崛起,英法衰落;③美苏从盟友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
4.世界政治格局动荡、分化、改组的原因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内部出现分化;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③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兴起。
5.杜鲁门主义①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并将其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由此被称为是“杜鲁门主义”;②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6.马歇尔计划①又称“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②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接受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③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建立了经济纽带。
7.北约①1949年4月,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②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③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的标志;④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8.华约①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②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基本形成;③1991年7月,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9.莫洛托夫计划①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②苏联分别与多个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
李少军第三版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完整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Page 202)一.世界联邦主义世界联邦主义是理想主义学派的一种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是有关国际组织运作的最激进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要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和谐,就必须自愿地拆除国家主权的藩篱,按照联邦与民主的原则,实现政府权力的集中化。
换言之,世界各国应通过法律程序,在全球层面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这个政府可以降低乃至消除战争,促进人类幸福。
1815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强国组成的“神圣同盟”,是建立国际政府的最早尝试。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国际联盟,与“神圣同盟”相比,有了比较完善的组织。
它的政治结构包括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
大会由所有会员国的代表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建立起来的联合国,与国联相比,无论是组织形式、成员国数量、管理领域的广度,还是存在的时间和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这三个组织都只是国际组织,并未把成员国组成为世界联邦,其职能之类似于世界政府,并非真正的世界政府。
换言之,世界联邦主义只是理想而非现实。
二.集体安全1.概念集体安全作为一种模式,始于17实际欧洲三十年战争。
为了解决冲突结束战争,参战各国召开了威斯特法里亚大会。
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
对一国的攻击就是对所有国家的攻击。
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单个的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2.集体安全运作的必需条件:(1)权力应当有相当的分布,这样才能对任何可能的侵略国家构成威慑。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大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流派,代表人物。
现实主义主要观点: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
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了国家是利己的,而非利他的。
2.在这个无政府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
3.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
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和安全。
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
在这种政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是国家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
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
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政策,或者说出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
由于国家都要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国家间的冲突是绝对的。
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古典现实主义(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卡尔,摩根索)新现实主义(肯尼思·华尔兹)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防御现实主义】主要关注点国家间权力政治的由来国家希望拥有多少权力古典现实主义人性与国家基于人类本性,主要原因在单位层面(即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与利益新现实主义国际体系国际体系的压力(无政府状态)以安全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新古典现实主义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领导人因素及其他国内因素)的结合不确定进攻现实主义有些人关注体系,有些人既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有人认为是国际体系的压力,有人认为是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最大限度的获取权力,以霸权为最终目标防御现实主义即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以平衡威胁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自由主义主要观点: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为主要政治价值的。
作为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其语境是国内政治,主要指涉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其语境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涉国家间关系。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国际政治秩序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历史范畴。
国际格局是指一定时段内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的实力对比和力量组合而形成的基本结构;其基本特征是一是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为一种世界权力体系,而不是地区范围的权力结构。
二是具有客观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世界权力结构,而不是一种主观设定。
三是具有相对确定性,它一经形成就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体系的相对稳定。
四是具有均衡性,体系内的各种战略力量相互作用、牵制,使该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均势结构。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则指的是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它是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实力和对外政策相互作用的统一产简言之,国际秩序就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同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国际秩序总是受着国际格局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秩序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它表现出国家、国家集团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稳定而有序。
二是具有一定时效性,它的机制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有效。
三是具有协调作用性,它体现为对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相互关系和相和相互利益的协调作用,对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排序有很大影响。
各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90年代,世界格局的转型与演进,为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与未来世界大国改变其国际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各国都想设计某种方案,为自己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谋求一个有利的位置,并且展开了一场争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导权的斗争。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有(1)美国。
雅尔塔体系瓦解以后,美日就有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打算。
海湾战争为美国提出其主张提供了极好时机。
布什利用海湾战争的胜利来证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全能冠军”,以此构筑“单极世界”。
(2)西欧。
西欧主张未来新秩序应是“美欧日三极体系”,不赞成美国的“单极世界”。
《世界多极化》高考政治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专题复习
《世界多极化》高考政治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专题复习一、开场预热:世界是个大拼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可是个“大话题”——世界多极化。
你们知道吗?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大拼图,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经济体,都是这块拼图上的一个小块。
而这个“大拼图”现在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为什么呢?因为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二、知识点梳理:世界多极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世界多极化的内涵世界多极化,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上不再只有一两个“超级大国”说了算,而是有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作用。
这些力量中心可能是经济强国、政治大国,也可能是军事强国或者文化大国。
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共同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二)世界多极化的特点力量对比日趋平衡过去,世界上可能只有一两个超级大国在主导世界事务。
但现在不同了,多个国家和经济体都在崛起,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日趋平衡。
这就像是一场篮球比赛,以前可能是某个队伍一枝独秀,但现在各个队伍的实力都很接近,比赛结果更加难以预测。
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下,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有些国家注重经济发展,有些国家注重科技创新,还有些国家注重文化传承。
这些不同的发展模式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国际关系更加复杂随着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国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每个国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三、知识点详解:世界多极化的表现与影响(一)世界多极化的表现经济多极化在经济领域,多个经济体都在崛起。
比如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也在加强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
政治多极化在政治领域,多个政治大国也在发挥作用。
比如美国、俄罗斯等传统政治大国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中国、印度等新兴政治大国也在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同维护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1、国际政治学与一般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政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的各种关系之总和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区别:
出发点各有不同。
研究行为体的政治联系、背景、行为、目的,属于前者范畴;
研究行为体的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联系,寻找一般规律、特征、趋势为后者范畴。
二、研究对象
1、国际社会(宏观层面)
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
体系内各大力量间的对比、组合形成格局
体系内运行的机制与规则,构成国际秩序
2、行为主体(微观层面)
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
对外政策、对外行为与对外关系
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
素等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
3、问题领域的研究
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如:战争与革命、民族主义、全球化等
优势:
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
探讨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一般规律的抽象与演绎
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利益论、综合国力论、外交学、国家对外战略论等 边际关系研究:相互依存论、国际冲突论、国际合作论、地缘政治学、沟通理论、博弈理论、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国际体系研究:国际机制论、国际制度论、一体化理论、均势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三、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A.历史描述法(Historical-Descriptive Method)
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
以历史分析为基础,演绎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
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
B.伦理推理法(Philosophical-Ethical Rational Method)
从抽象的哲学伦理准则出发,通过分析推理,演绎出符合抽象原则的结论
人性“善”与人性“恶”
19世纪的理性主义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击碎
人性恶的观点流行:马基雅弗里、霍布斯、尼布尔等
C.法律分析法(Jurisprudential-Analysis)
从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出发,对国家行为进行分析评判,构筑国际社会的行为
规范和法律准则
将国际关系的弊病归于法律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主张用法律维护国际秩序
国际法是规范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产物
国际法律规范的实现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2、当代分析方法
A.系统分析法(Systems Analysis)
引进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将国际社会分成母系统和若干子系统,相互平衡与作用
国际行为体由单一的国家转为多元化国
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依存和合作存在的可能性
B. 结构功能分析法(Structural-Functionalism)
国际社会分成不同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各异,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新功能主义及其在欧洲的实现
C.心理分析法(Psychoanalysis)
注重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的研究,探寻重大国际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根源
D.定量分析法(Statistical- Analysis)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综合和评价,对国际现象的性质和原因进行假设,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国际关系的评价:战争次数、军队调动动员次数、对外冲突死亡人数、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等
国内形势的评价:政府危机次数、暴动革命次数、刑事案件发生率、失业人口、对政府支持率等
3、常用研究方法
A. 归纳法(从个别中找出一般)
问题:崛起的国家是否都会发动战争?
B. 证实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世界)
问题:中美两国进行战略合作的条件是什么?
C. 综合分析法(通过全面分析得出结论)
问题: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形成的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确立为现代国际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
2、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3、民族国家的诞生是国际政治学产生的重要基础
4、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国际政治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1、哲学(政治哲学)(卢梭、洛克、霍布斯等)
社会契约、天赋人权、人类理性等
2、政治学(价值观)(斯宾诺莎、霍布斯等)
主权、自由、平等、国家意志论等
3、地理学(拉采尔、马汉、麦金德等)
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
4、国际法学(让·博丹、格老秀斯)
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5、国际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6、历史学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章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节西方国际政治学主要流派
一、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
1、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
♦理想主义学派也称规范主义理论(normative theory),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近代思想家格老秀斯、孟德思鸠、狄德罗、康德、边沁和圣西门等。
2、理想主义的主要思想
♦理想主义在哲学上主张“人性善”论;在政治上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张通过国际规范和国际合作来实现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
3、理想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理想主义最初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集中表现是1918年他
所提的“十四点计划”,主要包括:
◆公开外交、民族自决、集体安全、自由和平、裁军非战、航海自由、贸易平等、公
平正义、保证国际和平等。
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确保避免战争、实现和平。
◆“十四点计划”实质是要建立一种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秩序。
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
崇尚理性和良知,人性可以改造
战争可以避免,提倡公开外交
利益可以协调,冲突矛盾不是人类的本性
建立世界政府、保卫集体安全
4、理想主义的历史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理想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直居主导地位,但二战的爆发使其受到重挫并从此一蹶不振。
♦20世纪60年代后,受美国越南战争的影响,理想主义在西方国际政治领域有所抬头,但仍无法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抗衡。
5、理想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意识形态的输出和较量
人权观的冲突
世界秩序的构想
6、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不研究国际关系的“是”,只臆想“应当”
解决国际问题的乌托邦主义
忽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
二、现实主义流派(Realism)
1、现实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现实主义是在批判理想主义和反思二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古、近代思想家。
现实主义最早的代表是英国学者爱德华·H·卡尔。
主要代表人物除卡尔外,还有:汉斯·摩根索、雷蒙·阿隆、昆西·赖特等、亨利·基辛格等。
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
其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途径。
主要观点:
人性恶,需要一定的政治机制限制;
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不适于评判国家;
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国家间关系是权力关系
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际法
均势是维护国际和平的最佳选择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区别
3、汉斯·摩根索及其主要观点
♦政治受“人性恶”客观法则支配
♦权力界定利益
♦利益是判断和主导政治行为的永恒标准
♦政治道德要服从于政治行为
♦普遍的道德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政治范畴具有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4.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实力的抗衡与对比
军备竞赛与核军备竞赛
对国家利益的全球界定和领有
军事同盟的组建
地区的争夺
5.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评价
理想主义: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理性与道德性
公众对外交决策的参与
忽视了国家利益分歧
实现政治理想手段不准确
现实主义:
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执行外交政策
在对客观事实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人类社会命运的悲观主义观念
将道德划分不同标准,政治家可以牺牲道德三、新现实主义学派(Neo-realism 70-80s
主要观点:(结构现实主义)
国家为单一的理性行为体
国际体系是具有无政府逻辑的自助体系
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