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长期以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监管方式和

手段,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努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

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2003 年 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打破了过去单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格局,建

立起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模式,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银监

会成立以来,我国在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以及监管手段和方式等各方面均取得成

就颇大。另外,审计署在 2005 年提高金融机构审计级别,从更高层次上审视金融机构内部

运行及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金融监管体制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进行影像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在 2003 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代替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银行监管体制依然不健全。所以对商业银行

的监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法律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行政规章,但效率低下,法律法

规针对的对象常常过于局限在银行开展的具体业务上,着眼于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和

限制,监管质量监管效率受到影响。并且,监管的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对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考虑欠缺。位于法律体系第二层次的行政法规和管理规章并没有有效地起到补充《人民银行法》、《商业

银行法》等基本法律的作用。

(二)管理观念滞后、与国际化趋势不适应

目前我国银行管理当局所实行的还是合规性监管,这种监管方法侧重对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

策情况的监管,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形势,合规性监管自身固有的

缺陷频频出现:合规性监管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

措施滞后。目前金融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这种监管方法注重银行本身

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银行经营状况,预测潜在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

银行业的基础还较差,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还不够高效,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

利用还不强,使得银行监管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理有问题的银行,从而出现成本高与效率

低的现象。

从监管法律体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监管当局并没有做好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监管准备。有

些监管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坚持与国际通用的原则相一致,这势必会使中国银行监管与国际

银行监管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也会使本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

不利的地位,国外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这种差异无疑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

争力。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对进入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的监管上,同时,我国对外资金融机

构一年只有两次非现场监管,这种监管力度对于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也是不相适应的。

(三)商业银行监管信息不透明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仍处于初级阶段,处于一种分割、低效的状态。各部门不能实现信

息的共享,信息收集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数据谎报、瞒报的情况。同时也缺少社会监督(比

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人民大众对于与银行经营、盈利、资产负债情况等关键

信息了解甚少,缺乏对商业银行所公布信息、资料、数据的真实性考察。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自己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且由于信息不对称、相关工作人员故意隐瞒,使得问

题愈演愈烈。

(四)面向商业银行的政府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以来,政府审计工作中的金融审计工作对于发现金融领域重大问题,维护金融安全,防

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现有的金融审计没有发挥

金融审计的独立性、综合性、宏观性及延伸性优势,在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启示

重视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虽然美国次级债危机出现后呈扩散趋势,但迄今并没

有通过杠杆效应提高整体风险倍数,主要原因是美国商业银行在住房贷款方面成熟的客户细

分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推迟了次级债风险向一般住房贷款市场和其他

信贷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蔓延,这对我国银行业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国内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隐患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学易网站收集因为,美国贷款公司对贷款人的信用有一套评估程序,借款人凭其信用等级(如“次级信用”)承受不同的贷款利率。但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讲,住房按揭贷款基本上不分什么信用等级,只要提交申请和一份不知真假的收入证明,信用欠佳的贷款人也能获得银行贷款。在此情况下,一旦国内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住房按揭贷款出现大量违约,商业银行几

乎很难搞清到底哪一部分客户出了问题,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到时候,国内银行面临的危机

不比现在的美国次级债危机规模小。

加快居民信用体系建设。美国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的融资成本是

不一样的。美国次级债市场主要是为信用较低的群体设置的。这种制度性的市场分隔就是在

不同信用风险的资产中间设置一道防火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同时,为满

足不同信用等级的投资者需要,美国推出很多信贷品种,如固定个贷、浮动贷款等等。而我

国信用体系还未建立,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而且,不同信用等级的信贷

资产混在一起进行管理,因此出现问题很难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显然,我们需要借鉴美国

的信用体系,在信贷市场上利用结构性技术和对客户进行细分,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

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或传导力度。

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对此次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深思和应对。2003 年,银监会成

立之初就将“促进金融稳定与金融创新共同发展”作为首要良好监管标准。但如何在金融监

管中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一直是一个监管难题。通过此次次级债危机,我国

银行业监管部门有必要对美国金融创新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同时,结合国内银行业发展阶段,优化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技能,从业务上监管、技术上指导,多策并举,促进国内银行

业平稳、健康发展。贯彻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尽管从金融的角度看,次级贷款危机的产生原因是无节制降低信用门槛导致的信用泛滥,但从产业的角度理解,危

机在今年爆发的催化剂却是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对房地产贷款危机的触发作用。虽然美国的次

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与中国的房贷风险不能直接相比,但在发达程度不等的金融市场中,隐患向危机转化的规模和速度仅是程度差别而已。

2007年初以来,国内银行业信贷投放加快,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房地产行业

信贷增长过快,国民经济有从增长过快向经济过热转变的趋势。根据经济决定金融的一般规律,经济过热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积累加快。为此,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经济政策

走向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一方面,及时指导银行业注意防范政策风险,尽量降低顺经

济周期行为造成的风险集中;另一方面,及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结构

动态管理,防止经济波动对银行业绩和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理顺监管体制,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和指导。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处于起步

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着手向银监会申请开展此项业务。从技术角度来看,资产

证券化涉及到信贷资产管理、资产评估、债券发行等一系列步骤,在目前国内金融业实行分

业监管情况下,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监管成为一个饶不开的难题。为实现金融稳定和金

融创新共同发展,银行业监管部门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督管理。一是

加强综合监管,不同监管部门提高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达到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全程、

无缝监管;二是科学指导。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具有了流动性创造功能。为此,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吸取此次次级债危机的教训,防止银行业因信贷资产证券化而导致流

动性过剩和信贷泛滥,进而避免信贷市场泡沫化。可以考虑,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商业银

行流动性战略管理工具,科学的指导商业银行利用该业务调节流动性,“熨平”流动性剧烈波动对其他业务开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