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种教育智慧》读书心得
2023年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5篇)
2023年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5篇)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篇1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
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
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
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
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
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篇2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
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教师《教育智慧》读书心得
教师《教育智慧》读书心得近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封面上对李镇西老师的评价语是“一位真诚的教育思想者,一位执着的教育实践家”,其实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知道并接触过关于李镇西老师一些报道与介绍,知道他是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爱着孩子的老师,他长期担任班主任与语文教师,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他的关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当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
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对他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解读与诠释。
一、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如在“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篇中,他谈到因为多年前出版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被贴了一个“爱心教育”的标签,对此,他表示不认可,他的思想被误读为有了爱就有教育,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但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这是都明白的事情,强调爱心是必要的,但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
爱是万能的吗?爱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爱心与惩罚可以兼容吗?老话题可以产生新讨论。
二、教育家首先是教书匠在“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一文中,李老师对“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这句话作了剖析,这也比较困扰我的一个观点,我们一面在提“不做教书匠”一面又在提“工匠精神”,两个“匠”的意义是一样的吗?技术上升到一定层次可以是艺术,教育究竟是一门技术活儿还是一门艺术活儿。
李老师鲜明大胆的提出,现在许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是“技术”过度,而是“艺术”泛滥,他认为在中国当下这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我们更应强调的是“最缺的东西”,我们一些青年教师现在过多地推崇或者说太迷恋“教育艺术”,但凡是人人都能够拿来就用的东西,绝不是艺术。
教育家必须是教书匠,没理由鄙薄教书匠。
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名人与所谓的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
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
智慧教育孩子心得体会(10篇)
智慧教育孩子心得体会〔精选10篇〕智慧教育孩子心得体会〔精选10篇〕智慧教育孩子心得体会1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终究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泉,是教育成功的根底。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假如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妙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络。
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
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
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考虑。
并不生疏,却有那么生疏。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设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设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考虑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换位考虑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考虑成了我和孩子们零间隔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1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我最大的感受,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细心,更需要老师的智慧。
因为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学生。
有一个晚自修的第三节课,我到我班去巡视,因为天冷,教室的门窗都是关闭着的,当时还有老师在上课,我就不推开教室的门,只是轻轻地推开教室最后那扇窗,从窗缝里观看一下教室的情况,不看还好,一看火冒三丈,坐在最后排的两名男同学,作为重点班的学生,竟然这样,完全不理会有老师在讲台上,他们在下面边说话边吃着棒棒糖,气得我当时就想进去把这两名男同学拎出来,给他一顿教训,但是我没有这样做。
有的学生就算违反了纪律,没有证据,会狡辩的,于是我掏出我的手机,在窗外把这两名男同学的一举一动拍了下来,拍了三十多秒钟,这两名男同学还是没有发现我。
我有证据在手了,看你如何狡辩?我不想打断老师上课,我打算在走廊上等待老师下课后再教训这两名男同学,谁知道等到十点四十分,上课的老师还没有要下课的意思,这时候我己经不是那么的生气了,心想,天这么冷,就不等了吧,明天再找他们算账。
经过思考,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找这两名男同学算账。
而是让全班学生做一道情景设置题:假如你是一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两名学生在下面边说话边吃东西,你看到这种情景,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我边说题目边盯着这两名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听了我的题目之后,他们脸一下子红了。
接着,我又指名这两名学生起来回答。
从他们的神态和回答,我知道他们也意识到了老师是在批评他,我就没有多说什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
”所以在处理这一件事时,我运用了情景设置换位思考法,以不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而最终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颇深。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最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一书,里面包含了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真诚和热情,书中字字蕴含着真言,句句渗透着思考的智慧,读完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李老师经过几十年的亲身教育实践历程,通过对教育的感悟、理解、思考,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班主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以及如何当一名好老师等,李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都在《教育的智慧中》一一呈现,读完后让我们这些后辈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民主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民主课堂在李老师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等八个方面。
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充满爱心与重视法治。
充满爱心就是对每一位学生投注关注与尊重的目光,老师与学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也让学生之间学会彼此尊重。
而重视法治虽然不能等同于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班级,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即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体现在班级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学会自己管理班级,,而老师也会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从而形成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共享形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关于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的方面,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首先提出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何在?它来自于对于教师职业的享受,尊严的赢得,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爱戴等多方面。
而同时班主任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学生、家长、社会乃至自身对于自我的要求。
教育智慧读后感(共8篇)
教育智慧〔共8篇〕第1篇:教育智慧争做智慧型老师——《智慧型老师的诞生》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老师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学生以幸福和快乐。
近日,通过收听了讲座《诗意地栖居——教育智慧解读》,内心充满了争做智慧型老师的激情,于是找到了《智慧型老师的诞生》一书,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需要智慧的,而智慧的获得是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思索的。
“教育在人的社会开展特别是人的早期智慧开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好的教育有利于教育的开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开展。
”看到这句话时让我又想到了教育专家设计的案例。
让三个由低到高的年级做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数学题,大多数人竟然都算出了答案。
而且年级越高对这个题目提出质疑的越少。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随着受教育的程度加深,我们的学生竟然失去了最根本的判断。
我们经常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真正有几个学生敢正面质疑课本的错误。
唯书,唯师,唯上代表了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现状。
思维的僵化,缺乏创新精神使我们跟世界接轨在人才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妥?我们从幼儿开场就看重知识的培养而无视才能的培养。
两三岁的孩子,谁认的汉字多就被津津乐道。
谁背的唐诗多就被视假设天才。
我们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以才能的上下而是以知识的厚薄。
所以我们的教育设置了大量的高分低能人才。
所以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前进。
在整个社会呼唤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时机。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不是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长期以来,我们老师热衷于把各种教育理论和形式引入,移植课堂。
照搬,施行这些新的东西。
而无视了是不是合适我们的学生。
也无视了老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理论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
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老师只有在探请教育教学规律根底上长期理论,感悟,反思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从根本上到达学以致用。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20篇)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20篇)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篇1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
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
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
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
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
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
“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读书有感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读书有感《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读书有感提要: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
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更多《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读书有感教育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运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与空间。
最近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阅读之后,不由感到很感动,也明白了作者对教育的执着与情感,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重视。
作者是充满智慧的,以自己的智慧向读者展现了教师在教育中智慧的体现,使人受益匪浅。
第一次看到《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这本书,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墨绿色的书名点缀着乳白色的封面,简单、干净,不掺差任何别的东西,给人一种宁静,而封底上三句平实而朴素的话语:我们从事同一个职业,教育学生;我们热爱同一个事业,塑造灵魂;我们拥有同一个心愿,当好人师。
让人震撼,热血沸腾!确实,这就像教师的职业,简单却充满生命力,这就像教师的智慧,理智而又有大爱!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
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
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为什么《教育的智慧》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这是由此书的学术内涵和鲜明特色所决定的。
一是立足研究,求实创新,科学性强。
这部书以作者主持完成的多项国家级或部委级科研项目为立足点,综合反映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客观分析了在实践中和实验中的第一手材料,提出了教师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做法。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
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
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
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
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
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
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通用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读了李老师的《教育的智慧》,里面有很多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课堂师生关系的新境界为“共享式””“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必须享受职业,你才能做好这个职业。
”……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李老师无疑是我最应该学习的榜样。
他以教育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乐趣,全身心的奉献教育,关爱学生。
首先,课堂师生关系的新境界为“共享式”。
就像面对美味的食物,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品尝,互相交流美味,分享乐趣。
在共享当中,获得营养,体味分享的快乐。
是啊,虽然比喻并不特别贴切,但却令人醍醐灌顶。
传统的观念当中,教师只是需要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是单方面的给予,学生的接收情况,知识到达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如何,老师是知之甚少。
然而,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知道,现代的教学并不再只是一味的灌输,而是交互式的双方互动。
老师的教,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
这就更需要老师具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
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总怕讲得不够全面。
所以课堂上,我尽量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但学生的成绩却非常不理想。
经过反思,我想讲的过多,让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太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李老师提出了很多人也在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但成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灯塔。
教育智慧读书是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必经的一道坎。
智慧读书是一种以专门目的进行的积极主动的阅读方法,它是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读书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比较,并能灵活运用所获得知识的一种思想能力。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是对学习经验和读书体会的总结与反思,以下是我关于教育智慧读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智慧读书首先要有正确的阅读态度。
正确的阅读态度是智慧读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智慧读书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不同的观点保持一定的尊重和同理心。
我们要坚持以学习的态度去看待阅读,不仅要关心作者的观点,还要关心作者如何得出这些观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此外,我们还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只有保持正确的阅读态度,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消化读书内容。
其次,教育智慧读书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教育智慧读书的基础,也是保证我们能有效地阅读和消化读书内容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有系统性地学习一种阅读方法,如SQ3R(扫视、提问、阅读、回答和复习)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重点和关键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我们要善于使用书签和笔记,将重点和难点内容标记出来,方便以后回顾和巩固。
此外,我们还可以和他人讨论阅读内容,通过交流对阅读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良好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消化读书内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再次,教育智慧读书需要有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是教育智慧读书的精髓,也是我们拓展思维和增长见识的最佳方式。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与作者进行比较和对话,这样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读书内容。
此外,我们还可以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不仅可以加深对读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还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形成更全面的观点和见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是罗伯特·斯特恩伯格。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智慧。
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人格品质。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人,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育,而现代教育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式教育。
教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教育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除此之外,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他认为,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和和谐。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
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通过阅读《教育的智慧》,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
智慧。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
使命。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教育的智者,为教育事业贡献自
己的智慧和力量。
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
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
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
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
《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
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
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
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6篇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6篇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1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
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
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
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
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
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
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
《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
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
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
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
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2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
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
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
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_1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翻开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我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作者从他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开始,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心得,娓娓道来。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深的理论,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用他一生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和自己的认真思考,用他严密的逻辑思维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正确认识处理教育、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成长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师在谈教师的方向、责任、上进、专业、智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那些朴实但深刻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娓娓道来,令我耳目一新。
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在考试,边读边用书中的观点来检查、考量自己,不断反思和内省,十几年从教,漫漫求索,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他在帮你答疑解惑,教你办法和技巧;第三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就像一个整装待发的战士,急于奔赴沙场,去领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豪情。
当我读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章时,激发了我深切的共鸣。
作为一名农民工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生源差,学习习惯不好,工作压力大,我教过很多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
面对这些问题,我掩卷沉思:我们是否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教师自己本身的问题呢?我们是否清晰地了解了学生-----“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我们是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将灵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目标”?当我们教师自己感到无奈的同时,是否也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的无奈与不满呢?林崇德老师《教育的智慧》给出了我们清晰的答案:“教师教学要从三个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便于因材施教;从教材实际出发,便于因“教材”制宜;教师还要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
”细细品味林崇德老师的这些话,我觉得一名智慧的教师会首先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情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的教育智慧讲座心得体会7篇
教师的教育智慧讲座心得体会7篇教师的教育智慧讲座心得体会【篇1】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
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
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
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
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
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
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
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
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
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
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
暖人话语,滋润心田。
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一种教育智慧》这本书中给 我们介绍了许多家庭教育指导的途 径和方法。感触最深的是——家访 是最温暖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师来到学生的家里,了解学 生的生活环境,和家长面对面地坐 在一起,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 表现,家长也向老师介绍学生在家 的表现。
我们充分了解了孩子,针对孩 子的特点,给家长提出适合学生成 长的建议,家长们也会真切地感受 到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家 校之间便搭建起了沟通交流、携手 共进的桥梁。
家长和老师一起相互配合、 细心打磨,才能将孩子培养成卓越 非凡的优秀人才,才能让每一个生 命更精彩。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又一种教育智慧》这本书在 “家庭教育指导实务”这一章节中 提出,家长稳定的情绪对孩子成长 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说要静待花开,但当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时,当孩子考试 成绩一塌糊涂时,当孩子的作业写 得乱七八糟时,家长便忍不住怒发 冲冠了。长此以往,孩子只会变得 胆小、自卑、懦弱。
也许不是孩子本身的行为,而是孩 子的某种行为引发了家长内心某种 不安的情绪,家长控制不了它,不 能与它和平相处,于是就爆发了。
当家长们明白了自己愤怒的真正 缘由,当家长们明白了失控的情绪对 教育孩子百害而无一利时,就不会轻 易地对孩子暴跳如雷了。
《又一种教育智慧》一书中还提 到,家长的陪伴要“有效”。家长 的有效陪伴是孩子获得幸福感的保 障。作家龙应台回忆小时候温馨甜 美的时光,是她和弟弟、母亲晚上 围在床上讲故事的情景。这深刻影 响了龙应台以后的写作生涯,而晚 上与母亲温存的时刻,由此带来的 快乐与安心,对她的影响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