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下册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3人美版
教师招聘:初中美术《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初中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第一章:艺术源于生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过程。
教学内容:1.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2. 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3. 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艺术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元素。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4. 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作品,评价其对生活元素的把握和艺术表现能力。
2. 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创作过程和成果。
第二章:高于生活的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高于生活的概念,认识到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2. 引导学生探索艺术创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过程。
教学内容:1. 艺术高于生活的概念2. 艺术创作的源泉3. 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艺术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艺术高于生活的概念,分析艺术创作的源泉。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主题,将其升华为艺术作品。
4. 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作品,评价其对生活主题的把握和艺术表现能力。
2. 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创作过程和成果。
第三章:美术作品中的生活元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生活元素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宝库。
2. 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将生活元素融入美术创作的过程。
教学内容:1. 美术作品中生活元素的重要性2. 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生活元素3. 将生活元素融入美术创作的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生活中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美术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七年级美术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课型:欣赏.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点: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能力。
情感激发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学关键: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图片或其他文学及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齐白石、董希文等画家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二、引课:(5分钟)展示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画家及其作品创作的情况,从而引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三、新课:(20分钟)(一)展示绘画作品和与其相对应的真实物象的照片,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探讨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虾》齐白石1、请学生谈一谈齐白石的笔下的虾给人何样的感觉?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齐白石创作的情况3、齐白石作品的特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出水芙蓉图》佚名《五马图》徐悲鸿《向日葵》梵高《在激流中前进》杜键《泥猴》张致和(二)分析董希文的《开国大典》1、请说出这幅油画的创作背景。
2、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手法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画中天安门的廊柱3、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二)欣赏作品,请学生考虑美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吗?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吗?色彩的美、悲壮的美、笔法的美、材料的美(三)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1、再现性艺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蕴籍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寻找问题答案
问题解析
美术作品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1、生活题材
2、灵感及激情
3、运用艺术绘画技术及表现手段
美术作品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所以说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美术家是如何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的?
对生活事情所产生的个人情感通过艺术手法如:笔画,雕刻,捏造等等方式呈现,形成一幅艺术作品传递自身情感。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了解问题的答案,反思自身的答案
讲解问题答案,让学生能更清楚认识艺术作品需要的条件及艺术家如何表现自身感受的
课后探究
请思考探究:若除去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以及创作激情以外,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是否也是影响作品产生的条件?
课后思考问题的答案
目的是让学生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表现形式下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意识到生活就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从而发现了美,并以艺术的手段呈现出来,使得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在惊恐中逃命的人绝望地从楼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的火焰。
了解美术作品的来源及呈现形式
欣赏画笔下的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及其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
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分析艺术家艺术手法及传达的情感
讲解美术作品的来源及呈现的形式,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来源有一定的了解。
带领学生欣赏画笔下的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及艺术家传达的思想情感
欣赏利用不同物质材料塑造的艺术作品。
向往(木雕)
艺术家仅用原木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头发部分与木料纹理顺势相连,使得人物头部与木料纹理完美结合呈现出少女飘动的长发。
七年级美术下册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步教案人美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步教案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对表现性艺术、再现性艺术进行简单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分析、交流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创新理念创设情境1、春节之后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2、我将“正月十五闹灯会”中的一幅图片与大家分享,请观察图片中的艺术形象有什么特点?3、无论哪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因此,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探究活动。
回顾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
观察图片中的艺术形象的特点,并各抒己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
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
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探究活动1、我们是如何度过假期生活的?2、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假期里所看到的一部视频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假期见闻。
认真欣赏视频内容。
用学生的生活问题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1中的片段(出示《开国大典》视频)。
3、这段视频讲的是什么问题?4、与大家再分享两幅图片,请思考相关问题(出示PPT):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样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2)、请你思考一下,油画中的天安门城楼与真实的天安门城楼有什么不同?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明确指出视频为“开国大典”中的片段。
欣赏图片,并思考讨论、交流分享课件中的问题。
1)、思考艺术和生活的联系。
2)、分析艺术作品和实物的不同。
3)、感悟美术作品中的艺术技法。
4)、理解艺术中的创造性。
究热情。
通过对照片和油画作品的对比分析,明确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创作练习。
2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5、通过以上的讨论分析,得出什么结论?6、请指出生活中“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简,只画出几条线条,却能表现出虾的形态和动感。
②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齐白石的虾并不是一幅完全真实的画作,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处理,达到了高于生活的效果。
这正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体现。
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想象力,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让人们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美和情感。
三、讨论交流教师:那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呢?学生:电影、小说、音乐、舞蹈、建筑等。
教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就以建筑为例,看看一些建筑设计师是如何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的。
请看课本上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学生:这些建筑很独特,既美观又实用,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学生:建筑设计师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让人们感受到高于生活的美和情感。
四、练教师:现在,我们来练一下欣赏艺术作品的技能。
请看这幅画,它的作者是谁?它的画面描述了什么?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这幅画的作者是梵高,它的画面描述了一个星空和一些松树,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师:非常好,那么现在请你们分组,选择一幅你们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你们的感受和想法。
五、总结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了解了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我们还练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技能,锻炼了我们的评述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到。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名师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美术人教七年级下册(2012年新编)《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3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内容: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评述: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小结:任何美术创作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它们都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灵感和启发而创作出来的。
美术创作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内涵。
人美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
人美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
年级 课型 七年级 班级 1 人数 授课时间 执教人 欣 赏 评 课题 述 教学内容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重点 突破方 法 难点 突破方 法 教法 学法 器材准备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王高明
教 学 目 标
使学生了解绘画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经过艺术 加 工处理创造的艺术作品是高于生活的。 引导学生在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坦诚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审 美感受,发表自我的观点。 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提 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分析作品《虾》和《开国大典》使学生理解绘画的题材、内容、 技 法皆是源于生活,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都是高于生活的。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的方法突破。 艺术作品的创作高于生活的特征。
重 点 难 点
教 学 方 法
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 讨论分析法 讲述法 引导法 比较法 合作分析法 、认真听讲发、观察法、比较法 多媒体课件、图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 ,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画家及其作品 创作的情况,从而引出课题——艺术源于 生活,高于生活 分步 二、讲授新课 指导 (一)展示绘画作品和与其相对应的真 分 步 指 图示 实物象的照片,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 导法 探讨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虾》 齐白石 1、请学生谈一谈齐白石的笔下的虾给 人何样的感觉?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齐白石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 件,激发学生的情趣, 引出主题,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通过观察齐白石画 中的虾与现实中
创作的情况 3、齐白石作品的特点:妙在似与不似 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夜间咖啡馆》 梵高 (二)分析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1、请说出这幅油画的创作背景。 2、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手法更集中更 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三)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1、再现性艺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 分 步 指 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 分步 导法 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蕴籍 指导 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艺术 图示 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被称道。 2、 表现性作艺术: 以客观对象为媒介, 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 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 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 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四、课堂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可 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 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艺术作品比普通的 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 型,更理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 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 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 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 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 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最新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word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教学教案设计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用具教材、课件课时1课时知识目标知识储备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得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点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得能力。
情感激发点通过画家得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得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关键艺术家创作得背景授课教师教学班级授课时间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时间一、引课:1、艺术——美术、音乐、语言、文学等。
2、回忆上节课学习得美术作品〈〈捣练图〉〉,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得美术作品?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4、作品表现得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得?5、它来源于什么?书写部分课题——艺术源于生活二、新课:播放长臂虾得照片,我国有一位画家画吓堪称一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齐白石)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来画一画这个“长臂虾”2、师讲述齐白石少年生活及其对虾得特殊情感,播放齐白石得作品《虾》,请同学们对比自己画得虾及照片中真实得虾,说说齐白石得《虾》有什么艺术特点3、思考讨论回答教材第五页得三个问题,并再次分析齐白石得作品〈〈虾〉〉,看看画家笔下得虾和现实生活中得真虾是否完全一样?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得后一部分——提问串线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启发引导自学能力得培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㈡欣赏董希文得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开国大典史实照片,引导学生体会艺术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得。
思考讨论:1、作品得题材内容是怎么来得?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得作品吗?2、油画中得天安门和真实得天安门有什么不同?3、油画作品和史实照片相比,哪个图中得毛主席形象更突出?作者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毛主席形象得?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地表现出季节得时间性?5、在对人物得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史实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可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得。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历案-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艺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升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掌握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
2. 技能与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提炼生活中的元素,能够运用美术语言和创作技巧,对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化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态度。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性和思考深度,评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作品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否从生活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并加以创新。
3. 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其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其对作品创作思路的阐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幅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教师讲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强调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价值。
3. 观察分析: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实物或图片,分析其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和创作灵感,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教师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创作作业,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进行创作,并提交作品。
3.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优课教学设计(配套A)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课设计为1课时。
是七年级的课程,本课是一节欣赏课。
除了欣赏美术作品之外,本课还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了解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达到美育与德育并重的双重效果。
说明:这节课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作为典型事例进行分析。
在欣赏中把作品与实物进行对比。
从而更加容易的让学生接触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教材体现了:①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美术作品;(欣赏技能)②通过对比和介绍让学生了解白石老人的《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从而反应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基本知识);③这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切入点和方法:1.我选择《白毛女》选段《北风吹》的视频作为切入点。
同时通过导入语阐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以此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欣赏,让他们加深感受和认识。
这也是我上本节课的指导思想。
2.本课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配合课件图片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发现并总结出观点。
在本课中教师只起介绍、引导、补充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走入中学,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还很薄,尤其是欣赏技能表现不够。
但是他们的观点很新颖,看问题的角度很特别。
但是对于欣赏课兴趣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吗?六、教学过程。
《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干系,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
2. 掌握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素材的方法,培养艺术创作中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素材,培养艺术表现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素材。
2. 准备美术材料和工具,如画笔、颜料、纸张等。
3. 设计教室讨论和创作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开掘生活中的美。
4. 准备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艺术作品图片,如画作、雕塑、工艺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与平时生活的联系。
教师提出问题:“艺术是如何源于生活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内容。
2. 讲解新课:(1)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教师讲解生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艺术作品创作灵感来源。
(2)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教师介绍一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色彩搭配、构图、造型等,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教室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2)学生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或创意设计,教师给予评判和指导,增强学生的自大心和创造力。
4. 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艺术源于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
5. 作业安置: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幅以生活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下节课与同砚分享。
教师招聘:初中美术《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初中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源于生活:介绍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元素。
2. 高于生活:讲解艺术家如何运用想象力、技巧和表现手法,创作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3. 生活中的艺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艺术现象,如民间艺术、现代设计等。
4. 艺术创作实践:分组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元素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艺术。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美术教材和参考资料。
2. 教具:准备画纸、画笔、水彩等绘画工具。
3. 案例作品:收集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如民间艺术、现代设计等。
4.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作品和讲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 讲授新课:讲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概念,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元素。
3. 案例分析:展示一系列艺术作品,让学生分析作品是如何将生活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的。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元素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各组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分享创作心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美术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概念教师:艺术仅仅是指美术吗?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分类1.以达芬奇《蒙娜丽莎》、毕加索《梦》、米罗《肖像》为例介绍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以及他们的艺术特点。
2.三种艺术类型特点:像、似与不似之间、不像。
3.美术可以再现生活,也可以表现艺术家情感。
4.小游戏:PPT出示作品,请学生说出喜欢的作品类型,并说明原因。
教师:无论是再现生活的具象艺术,还是表现艺术家情感的意象和抽象艺术,它们是否源于生活,又是怎样高于生活的呢?以几件绘画作品为例剖析。
学生根据具体的作品分析知道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的区别和各自的艺术特点。
知识巩固新授 1.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2)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3)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4)当天不是晴空万里而是阴雨绵绵,画家为什么会做此改变?(5)名家论述—毛泽东2.齐白石《虾》(1)你认为齐白石画的虾好吗?好在哪里?(2)画中虾与真虾完全一样吗?比对。
(3)齐白石为什么能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虾?齐白石经典论述。
探究与解答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步步引导。
三、【教后反思】。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 2023—2024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
(4)教师指导: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疑问、提供创作指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课时,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一年一月一日(星期一一)第一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
称)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教学内容分
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探索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艺术作品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升华成为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
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日常用品、自然风景照片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简介《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构图方式、表现手法等,让学生能够理解艺术的表达方式,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2.掌握基本构图方式、色彩运用和画笔表现等美术技法;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2.掌握基本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一组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艺术的多样性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2. 概念解释(10分钟)在介绍本单元内容之前,我将向学生解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艺术作品可以是真实的再现,也可以是抽象的想象,但都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
3. 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15分钟)接下来,我会选取一些经典艺术作品,例如《星空》和《名画复制》,向学生讲解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背景和灵感来源。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故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 学习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30分钟)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基本的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
我会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构图方式,例如对称、平衡和留白等,并解释不同构图方式的表现效果。
同时,我还会讲解色彩运用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颜色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5. 学习画笔表现和创作实践(40分钟)接下来,我将向学生演示不同画笔表现的技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
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笔触和厚薄的画笔,学生可以掌握表现细节和层次感的技巧。
最新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学生能够简单应用手绘线条图案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有关设计的例子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处在关键期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探究引导策略: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
3.情景创设策略: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中七年级美术(下册)
5、它来源于什么?
学生浏览、鉴赏。
提问串线,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开展研究性学习
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三 .师评(20分)。
四.课外作业量化评分,根据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情况由小组长和教师共同评价(40分)
十、帮助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巡回辅导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展,引导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并对合作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在旁边指导。
十一、教学反思
2、过程与方法:提问、讲解、分析、演示、讨论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情况而做出的:
·学生为七年级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有过较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
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 (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
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活动3【活动】作品欣赏
其他艺术作品赏析。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其他艺术作品赏析。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