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大全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1、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后大败,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的说法
2、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绝退路,逼迫军队拼死进攻,最后大获全胜,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
3、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时,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项羽,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涣散项羽的军心,大收其效。
4、揭杆而起
秦末时,民怨四起,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终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时没有旗帜,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
5、破釜沉舟
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
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楚汉相争时,刘邦讨伐项羽,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栈道,暗里却将大部队调遣到废弃以久的陈仓道,偷袭项羽
7、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楚国,应承楚王说:“我若为晋国国君,若与楚国敌对,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
”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重耳信守诺言,果然退兵九十里
8、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9、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
10、一鸣惊人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果然,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
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
经典的成语故事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导语:作为“华夏”二字的起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谢谢!墨绖从戎亦作墨缞从戎。
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
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
”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
战役经过已如前载。
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夸父逐日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逐日:追赶太阳。
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
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
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夸父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
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
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
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
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
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
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
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郭子仪(697年-781年),汉族,唐朝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封汾阳郡王,世称郭令公。
成语故事68篇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68篇典故大全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1、臧仓小人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
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
他听说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就百般阻拦,诬蔑孟子是普通的小市民,使鲁平公失去受教育的好机会。
【解释】臧仓:战国时鲁国人。
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
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2、向平愿了成语故事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义】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
向平的心愿已了。
指儿女都已婚嫁。
3、断鹤续凫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
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
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
【解释】断:截断;续:接;凫:野鸭。
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
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4、霜露之疾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
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解释】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5、淮南鸡犬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老,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
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升天而去。
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
【解释】淮南王的鸡和狗。
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6、大笔如椽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
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
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介绍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吧!一、虎视眈眈: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说,有一只老虎在山上居住,每当看到下山的猎物,就会盯着它们,准备发动攻击。
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威胁地盯着目标。
二、鹤立鸡群:出自《韩非子·五蠹》。
一只孤独的鹤站在鸡群中央,与众不同,形容超群出众的人。
三、蜻蜓点水: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只是轻轻碰一下水面,不深入。
四、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一举两得。
五、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德充符》。
故事中,一个农夫守着一根枯木,等待兔子撞上来。
成语意为不主动努力,只等待机会。
六、七上八下:出自《庄子·庚桑楚》。
形容思想或心情混乱,不稳定。
七、跳梁小丑: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表现出色,但实力不足。
八、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及楚》。
形容在事物的关键部分做出精确而又巧妙的补充或点评。
九、丢魂失魄:出自《红楼梦》。
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失去了魂魄。
十、对牛弹琴:出自《庄子·天下篇》。
形容对于无法理解的人或事物逞强表达。
十一、开天辟地:出自《庄子·齐物论》。
形容开创伟业,大有作为。
十二、前车之鉴: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指事先出现的相似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借鉴。
十三、班门弄斧:出自《列子·汤问篇》。
比喻拿自己的器物与高手比较。
十四、拨云见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比喻解决问题,明白事情真相。
十五、众口难调:出自《列子·御飞篇》。
形容众人意见不一致,很难协调一致。
......(文章继续)总之,这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们源远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成语,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0个成语46个典故
40个成语46个典故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典故则是指一些历史故事、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常用于引申比喻。
下面我将列举40个常见的成语和46个典故,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成语:1.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才采取补救措施。
2.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3. 杯弓蛇影,比喻因多疑而疑神疑鬼,猜疑过度。
4. 守株待兔,比喻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5. 胸有成竹,比喻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
6. 一箭双雕,比喻一举两得。
7. 画龙点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上一笔或一语,使之更加完美。
8. 虎头蛇尾,比喻开始时势头很猛,但最后却没有结果。
9. 杞人忧天,比喻无事自扰,过分担心。
10. 守口如瓶,比喻保守秘密,不泄露出去。
11. 一帆风顺,比喻事情进展顺利。
12. 金榜题名,比喻考试或选拔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13. 马到成功,比喻事情进展迅速,取得了成功。
14. 背水一战,比喻在绝境中奋力反击。
15. 功亏一篑,比喻工作接近完成,却因一点差错而功败垂成。
16. 纸上谈兵,比喻只是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17. 一鸣惊人,比喻一次出色的表现引起轰动。
18. 人山人海,形容人群众多,非常拥挤。
19.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眼光短浅。
20. 名列前茅,比喻在众多人中名次排在前面。
21. 锦上添花,比喻在原有的好的基础上再增添更好的事物。
22. 画地为牢,比喻采取措施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23. 一败涂地,比喻遭到彻底的失败。
24. 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25.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很熟悉。
26. 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事情的真相显露无遗。
27. 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臆断,不参考实际情况。
28. 一举两得,比喻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29. 不可救药,形容情况非常严重,无法挽救。
30. 九牛一毛,形容数量极少,微不足道。
【经典】成语典故(精选15篇)
【经典】成语典故(精选15篇)成语典故篇1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成语典故篇2“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
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
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
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
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
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
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
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
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
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
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
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成语三百则经典典故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成语典故:1.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以柴草为床,每天舔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
2.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与蔺相如不和。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3.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军师孙膑率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解救了赵国。
4. 图穷匕见: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将匕首藏在地图中。
当他打开地图时,匕首显露出来,荆轲刺杀秦王失败。
5.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决战。
项羽命令士兵破釜沉舟,表达了誓死一战的决心,最终击败秦军。
6. 指鹿为马:秦朝宦官赵高试图篡权,他故意将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说这是一匹马。
许多大臣迫于赵高的权势,不敢说实话,只有少数人敢于反对。
7. 草木皆兵: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军攻打东晋。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他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非常害怕。
8. 风声鹤唳:还是在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战败后,士兵们惊慌失措,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
9. 请君入瓮:唐朝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设计陷害周兴。
他故意问周兴,如果有人不认罪怎么办,周兴说可以用大瓮将人蒸熟。
来俊臣随后命人抬来大瓮,对周兴说:“请君入瓮。
”周兴吓得连忙认罪。
10. 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去向程颐求教,正巧程颐在屋里打坐。
他们不忍心惊扰老师,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
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
这些成语典故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00个)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2、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3、大材小用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
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
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
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
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
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
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
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
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
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
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
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
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
这个故事被套用到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
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
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
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和激发想象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报复被晋国俘虏的伯乐之子,卧在薪上,用燃烧的薪木烧胸,决心报仇雪恨。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展现了秦国重视复仇的决心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532年,晋国大夫郤克在会议上画了一只蛇,将要画蛇添足时,另一位大夫鞠武提出,画蛇已经栩栩如生,不需要再添足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做一些没必要的事情或者徒劳无功的行为。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篇·尹文子》。
古代有个农夫种树,不小心得到了一只撞死的野兔。
农夫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幸运,不再努力栽种,而是整天"守株待兔",结果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依赖偶然的运气,应该努力工作。
四、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讲述了庄子亡失了两个朋友,他去找第三个朋友诉苦,友人说他对杯中之影和射箭仿佛一样胆怯,令庄子感到羞愧。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猜疑和主观臆想而羞愧不已。
五、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自《礼记·表记》。
古代有个叫旌摩的人,每次行动之前都认真思考三次,以免犯错或者后悔。
他的做法获得了周围人的赞扬,人们从此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用来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慎重思考。
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师说》。
成语历史典故大全_成语典故带解释
成语历史典故大全_成语典故带解释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个有趣的典故。
生活中你知道的成语历史典故有哪些?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成语历史典故大全_成语典故带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1】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25个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25个中国经典成语故事25个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经典成语故事及释读,供您学习,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员。
中国古代有趣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曳尾涂中【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
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
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一尸一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
”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使者无言以对。
【2】乘风破浪“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成语典故大全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精选
1.望梅止渴:曹操军队在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口渴难忍。
曹操为了不耽误行军,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口水。
终于到达了水源充足的地方。
2.一叶障目:有个书呆子从文自营中摘下一片树叶,当成了保护眼睛的工具。
比喻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3.画蛇添足:楚国人比赛画蛇,一个人贪快画完后,又在蛇的身上添了足,结果反而输了。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4.掩耳盗铃:有个人想要偷盗铃铛,又怕铃铛声音吵醒别人。
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着眼睛做事不考虑后果。
5.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决战之前,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掉渡河的船只。
比喻不留退路,全力以赴。
6.狐假虎威: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野兽。
比喻借助别人的威势欺压他人。
7.守株待兔:一个农夫在固定地方栽种庄稼,偶然捉到一只兔子后便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
比喻墨守成规,追求侥幸得来的利益。
8.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各种屈辱的生活后,回到国内用艰苦的生活来警醒自己报仇复国。
比喻用屈辱的经历激发自己的斗志,谋求将来干出一番事业。
9.负荆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表示愿意以实际行动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必备】成语典故11篇
【必备】成语典故11篇【必备】成语典故11篇成语典故篇1三寸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通畅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
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
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
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
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
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
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
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
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
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成语典故篇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释义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成语典故120个
成语典故120个1.完璧归赵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听闻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交换。
蔺相如奉命带璧前往秦国,见秦王并无诚意,便凭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寓意: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负荆请罪典故: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等功绩,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廉颇。
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苦心后,深感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寓意: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3.纸上谈兵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寓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4.卧薪尝胆典故: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求和,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回国后,勾践睡在柴草上,每天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耻辱,最终经过长期准备,打败了吴国。
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5.三顾茅庐典故:东汉末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
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才见到,并成功请得诸葛亮出山。
寓意: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人。
6.望梅止渴典故: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天气炎热,士兵们口渴难耐。
曹操心生一计,告诉士兵前方有大片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士兵们听后,口中生津,暂时缓解了口渴,加快了行军速度。
寓意: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7.毛遂自荐典故: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赵胜准备挑选二十名门客随他去楚国求救。
毛遂自我推荐,要求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毛遂凭借出色的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寓意:指自己推荐自己,承担某项工作。
8.破釜沉舟典故:秦朝末年,项羽率领楚军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巨鹿。
项羽下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只带三日口粮,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大全
在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成语典故,大家知道的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成语典故大全(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成语典故大全(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成语典故大全(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
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典故大全(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
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
”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
”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
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成语典故大全(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