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石膏入药的治病验方
生石膏的作用,名老中医运用生石膏...
生石膏的作用,名老中医运用生石膏...生石膏的作用,名老中医运用生石膏的临床经验中药良方石膏为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药物。
但石膏须用生者更须大剂量方效。
张老学习前贤用石膏之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生石膏为主与他药配伍,治疗各类发热性疾病,常随手奏效,其退热之功,直胜过犀角、羚羊等名贵药品。
今不揣浅陋,仅将运用生石膏的经验简介于下:1.治疗温热型流行性感冒包括冬温和春温,临床主要表现壮热头痛,微恶寒,口渴,舌尖红,苔白,少津,脉象浮数。
因风为阳邪,风邪挟温,不同于风寒,初起即壮热头痛,口渴脉浮数,舌尖赤等。
治疗此症,银翘、桑菊效皆不显,笔者常用生石膏50g,加葛根、连翘各15-20g,一般药后得汗而热退,即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例:刘某,男,34岁,1981年12月18日初诊。
发病2日,壮热头痛,口渴,肢节酸楚,微恶寒无汗,舌尖赤,苔白少津,脉浮数,体温39.8°C。
用羚翘丸等无效,病属冬温,宜清热解表。
处方:生石膏30g,薄荷15g,连翘25g,葛根20g,银花30g,甘草15g,元参15g,花粉20g。
服药3剂,周身汗出热除而愈。
2.治疗外寒里热之重感冒此症在黑龙江省冬春两季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肢节酸痛难忍,头痛,口干渴,兼有呕恶、舌苔白干、脉浮滑带数。
此为外感寒邪内蕴伏热,宜疏解表邪,加生石膏以清内热。
处方:柴胡25g,桂枝15g,黄芩15g,白芍15g,半夏15g,生石膏75g,甘草10g。
此方仿柴胡桂枝汤意,加石膏以清里热;服药后汗出,诸症悉解。
张老以此方治愈外寒内热之重感冒甚多,往往一剂知,二剂已。
甄权谓:“石膏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和葱茶煎。
”据临床观察与柴胡、桂枝合用得汗出则热退,头痛、肢节酸痛俱除,胜过葱茶远矣,本方除了治疗外寒内热之新感外,亦治外邪入里之伏邪。
此伏邪非温病之伏邪,乃寒邪入里潜伏与内热互结。
患者常长期发热,时起时伏,发作时则先寒后热,甚至有终年累月不解者。
中医名方减味竹叶石膏汤临床运用
中医名方减味竹叶石膏汤临床运用【组成】竹叶15克,石膏24克,麦冬18克,甘草10克。
【用法】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2小时服200毫升,约6小时令尽。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
【方论】本方即《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粳米而成,故名减味竹叶石膏汤。
主治证属温病热盛阴伤所致,治宜清热生津。
方中竹叶、石膏清透阳明热邪;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甘草调和胃气。
诸药合用,共成清热生津的方剂。
【医论】阳明温病指胃热炽盛,表气不开,为无形邪热,热未入腑,无燥屎内结现象,而是温邪伤津,脉为热迫,以致脉浮且数中一止。
其特点是:“脉浮而促”。
当然,这仅是指明其突出的特征,而其余症状,病人应有高热,口渴,面红目赤,小便黄等热盛阴伤之证。
所以,用辛凉清解,甘寒养阴的减味竹叶石膏汤治疗。
本证用此方似乎药轻病重,然连服药的方法应予重视。
【临床运用】1.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致病主因为一种圆环形病毒颗粒—出血热病毒。
黑线姬鼠为主要带毒者。
以高热、出血、低血压及急性肾功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体温下降而病反增剧的特点。
按其机理可分为3阶段,即邪盛正实阶段(发热期)、邪盛正伤,虚实错杂阶段(低血压、少尿期)、邪退正虚阶段(多尿期、恢复期)。
本方可用于邪盛正实阶段(发热期)。
据《河南中医》1983,(3):33 党继红报道:以本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2例,少数危重患者配合补液等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收到显效。
共治32例病人,均获痊愈。
2.发热发热是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导致体温升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辨证分为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又因病因有风寒、风热、温热的不同。
本方加减主要用于温热病的发热,且病在气分者及内伤阴虚低热。
据《人民军医》1981,(3):69王彦彬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猩红热后、上感后、沙门氏菌感染后、急性肾炎及原因不明之低热共17例,获满意疗效,除1例外,余16例全部治愈,平均用药5剂即可退热。
张锡纯常用的“石膏”配伍9则
张锡纯常用的“石膏”配伍9则导读:今天学习张锡纯常用的九个“石膏”配伍。
张锡纯在运用石膏时,追本求源,按不同病证巧妙配伍,可谓别具匠心,颇具特色,能获出奇之胜。
01石膏配连翘、蝉蜕、牛蒡子张氏治疗胸中素蕴实热,又受外感,内热为外感所束,不能发泄者,创犹龙汤,以连翘、蝉蜕、牛蒡子与石膏相伍,以增加清热之功,加强透泄之效。
服后发汗之力缓而长,不至为汪洋之大汗,遂使内蕴之热从汗而解,故汗出后其病即愈。
曾治一妇,“年三十余。
胸疼连胁,心中发热。
服开胸、理气、清火之药不效。
后愚诊视,其脉浮洪而长。
知其上焦先有郁热,又为风寒所束,则风寒与郁热相搏而作疼也。
治以此汤,加没药、川楝子各四钱,一剂得汗而愈。
”02石膏配山药张氏在变通白虎汤及变通白虎加人参汤中,每以山药代粳米,其效更佳。
究其原因有三:一者由于温病最易伤阴耗气,故用山药代粳米,既能补助气分托邪外出,更能生津止渴,滋阴退热。
二者石膏入肺、胃二经,质重而坠,可直趋下焦,易于流失,难以发挥药效,而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煎汁质黏而稠,能使石膏煎液起到顾护胃气,逗留药性之效。
三者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
如治一叟,“年近六旬。
素羸弱,劳嗽,得伤寒证,三日,昏聩不知人。
诊其脉甚虚数,而肌肤烙手,确有实热。
知其脉虚证实,邪火横恣,元气又不能支持,故传经犹未深入,而即昏聩若斯也。
踌躇再三,乃放胆投以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将药煎成,乘热徐徐灌之,一次只灌下两茶匙。
阅三点钟,灌药两盅,豁然顿醒。
再尽其余,而病愈矣”。
03石膏配代赭石石膏寒凉重坠,一般忌与重坠及开破之药并用。
但张氏临证遇有肝火上冲挟胃气上逆,或胃热使胃失和降之呕吐者,恐石膏重坠降逆之功不济,多将石膏与代赭石相配而用,再助重坠开破之功。
其用石膏以清里热为主,代赭石降逆止呕为辅,二相药伍,标本同治,一箭双雕,不仅无害,反而有相得益彰之妙。
此外,张氏治疗阳明热结轻证,有时亦用石膏配代赭石治疗。
石膏汤的配方
石膏汤的配方
石膏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它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石膏汤的配方、功效、使用方法等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一、石膏汤的配方
1. 石膏 30克
2. 桂枝 9克
3. 芍药 9克
4. 甘草 6克
5. 生姜 3片
二、各药物的功效
1. 石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2. 桂枝:具有温阳化气,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3. 芍药:具有活血止痛,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4. 甘草: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身体机能的作用。
5.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三、使用方法
1. 取上述各药物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慢煮制30分钟左右。
2. 煮好后过滤药渣,将石膏汤倒入杯中,等待稍微冷却后饮用。
四、适用人群
1. 夏季热天,因体内湿热引起的头晕、口渴、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
2. 感冒、喉咙肿痛、发热等因风寒或风热引起的感冒类疾病。
3. 肝肾不足,导致身体浮肿,尿量减少等情况。
五、注意事项
1. 石膏汤具有清凉作用,不宜在寒冷天气饮用。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该谨慎使用。
3. 服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六、总结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石膏汤是一种具有很好的清凉解毒作用的中
药方剂。
它主要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除体内湿气、促进血液循环、
调节内分泌功能等多种功效。
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含有石膏、知母、栀子的医案医话
石膏、知母、栀子是中医药中常见的药材,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下面就根据这三种药材的特点,结合临床医案和医家言论,来探讨它们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石膏1. 石膏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肺经。
2. 石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消肿。
3. 医案:患者张某,男,35岁,因高热、大汗、口渴、尿少、口干、腰背疼痛等症,经诊断为热病,医师遵循“热病除邪,宜用石膏”的治疗原则,用石膏合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4. 医家言论:《金匮要略》中有“热病无渴,反汗出者,石膏桂枝二物汤主之”。
石膏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病情较重、热毒较盛的患者,尤其有着显著的疗效。
二、知母1. 知母性味归经:味甘、性苦、寒,归肺、胃经。
2. 知母功效:清热润燥,清肺止咳,利尿通便。
3. 医案:患者李某,女,42岁,因咳嗽、少气、口干、咽痛等症,经诊断为肺燥热咳,医师根据“肺燥热咳,当以知母清之”的治疗原则,用知母合桔梗、天花粉等药物治疗,咳嗽明显减轻,气息畅顺。
4. 医家言论:《神农本草经》中有“主肺燥痰嗽、胃燥渴”之治疗方法,常常用到知母。
知母能清热润燥,对于肺燥热咳、肺燥痰嗽等症有着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应用广泛。
三、栀子1. 栀子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膀胱、胃经。
2. 栀子功效:泻火解毒,利湿消肿,清热排脓。
3. 医案:患者王某,男,27岁,因湿热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经诊断为湿热黄疸,医师用栀子合黄芩、山楂等药物治疗,效果明显,症状得到了缓解。
4. 医家言论:《本草纲目》中有“主食穷黄疸,小便不利”之治疗方法,常用到栀子。
栀子能泻火解毒,对于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症有着显著的疗效,临床上应用广泛。
以上所述,石膏、知母、栀子三味药材各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通过临床医案和医家言论的论证,可以看出它们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石膏汤的功能主治
石膏汤的功能主治1. 概述石膏汤是一种中药汤剂,由石膏、麻黄、杏仁等多种中草药组成。
它在中医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热病和急性炎症等疾病。
石膏汤以其独特的功能主治而备受推崇。
2. 功能主治石膏汤在中医中被广泛运用于以下功能主治:2.1 清热解毒石膏汤内石膏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治疗由于热邪所致的症状,如高热、口渴、咽干、红疮疖等。
此外,石膏汤还能舒展经络、消肿散瘀,对于毒素引起的炎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2.2 利湿退热石膏汤中的杏仁具有散热利湿的作用,可以缓解体内的湿热症状,如尿黄赤、口渴、心烦不眠等。
麻黄则能够发散风寒,宣肺以清热。
石膏汤的药物组分协同作用,可有效帮助体内湿热排出,使人体恢复健康。
2.3 清心安神石膏汤中的麻黄具有开窍神效,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湿之邪,舒展经络,通阳开窍。
同时,石膏本身也具有滋阴安神的功效,对于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2.4 治疗感冒石膏汤因其发散风热、解表之功效,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鼻塞等。
其适应症包括感冒初起,恶风寒,头身酸痛,浑身骨节酸疼,发热恶寒,无汗。
2.5 治疗湿疹石膏汤中的石膏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化湿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症状。
石膏外敷还可以帮助消肿散瘀,舒展经络,促进湿疹的痊愈。
3. 适应症与禁忌症3.1 适应症•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
•热病初起:高热口渴,咽干,红疮疖。
•湿热病证:湿热壅盛,口渴尿黄,心烦为患。
•湿疹瘙痒:湿热蕴结,皮肤瘙痒。
3.2 禁忌症•具有脾胃虚寒症状的患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4. 服用方法与注意事项4.1 服用方法•石膏汤一般使用代煎法,将石膏、麻黄、杏仁等草药加水煎煮后,去掉渣滓,留下药液,分次饮服。
4.2 注意事项•饮服石膏汤时,应注意药量与服用次数的控制,避免过度服用引起不良反应。
•石膏汤不适用于脾胃功能虚寒的患者,如有胃气胀闷、泄泻等症状,应停止使用。
石膏的临床配伍应用
石膏的临床配伍应用石膏,气味辛甘、微寒、无毒,有透表解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为治阳明证的首选药。
临床新旧咳喘、头疼、腹痛、齿痛、两腮肿疼、烦躁有热等症,可随症化裁用之。
1、石膏配麻黄石膏辛寒、麻黄辛温,相互配伍既防止了麻黄过温化热,又使宣肺发表的作用得到加强。
如: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2、石膏配薄荷薄荷味辛、气清,善走肌表,配石膏加强辛凉透散之力。
适于发热初起或里热郁而不达于外,无汗或汗少、汗出不畅者。
张锡纯用白虎汤时,对于无汗者,恒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
3、石膏配柴胡柴胡味辛苦、气微寒、芳香疏泄,善散半表半里之热,使热达于表而外解。
与石膏配伍,可使里热及半表半里之热尽透发而解。
用大剂石膏、柴胡为主组方治疗外感高热,效果较好,退热速度快,热退后大多不再复升。
4、石膏配知母知母苦寒质润,与石膏相配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能润燥滋阴,对于热盛伤津的病人尤为适合。
如:白虎汤。
5、石膏配大黄大黄苦寒泻下,与石膏相伍,一者下走驱热邪向下而出,一者清透使热邪向外透达;一者清气分无形之热,一者除里实有形结热。
相辅相成,使热邪迅速消散。
用两药配伍治疗因阳明经腑实热引起的牙痛、失眠及阳明头痛效果显著。
6、石膏配人参人参味甘性微温,益气生津。
与石膏配伍,一扶正祛邪助石膏以清热,二益气护胃防过用石膏伤正。
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阳明热盛、气津不足的肺痈热盛等病取效甚捷。
张锡纯认为石膏为“清阳阳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
临床配伍广泛,如:肺热重,可伍黄芩;肾火旺,可伍黄柏;三焦热盛,可伍栀子;产后虚热,可伍白薇;血分有热,可伍生地、丹皮;湿重,可伍苍术;气喘,可伍麻黄;烦热呕吐,可伍竹茹、半夏;头痛,可伍细辛;阴虚,可伍麦门冬、女贞子;气虚,可伍党参、玉竹等等,以协同作用、提升疗效。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清里)——石膏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清里)——石膏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一、组成石膏( 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二两(6克)、香豉一升,绵裹(9克)、栀子十枚,擘(9克)、麻黄三两,去节(9克)。
二、用法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
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二日服。
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差,得数行利,心开令语,毒折也。
忌猪肉冷水(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石膏汤用芩柏连,麻黄豆豉山梔全;清热发汗兼解毒,姜枣细茶一同煎。
四、功用清热解毒,发汗解表。
五、主治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
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六、方解本方为伤寒表证未解,里热炽盛而设。
表证经久不解,邪郁营卫,虽未成实,但三焦俱热,毒火炽盛,故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等表实的症状,以及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等三焦热盛之症。
如邪热迫血妄行,则吐衄、发斑皆可出现。
对此表里俱盛之证,如仅治其里,则表不能解;欲发其表,则里证又急。
因此,治宜解表与清里兼顾。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用为君药。
配合麻黄、豆豉发汗解表,使在表之邪从外而解;黄连、黄芩、黄柏、梔子四味(即黄连解毒汤),具有泻火解毒作用,使三焦之火从里而泄。
且麻黄、豆豉得石膏、三黄,则发表热而不助里热;三黄、石膏得麻黄、豆豉,则清热而不失治表,是为表里俱热三焦火盛之良剂。
本方在陶氏《伤寒六书》中更名为“三黄石膏汤,方中增加姜、枣、细茶三味,治疗伤寒吐下误治后,三焦俱热,身目俱痛之证。
时行热病中,初起表证未解,即见热毒鸱张之象,本方亦较适用。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不解,或烦躁大渴,面赤鼻干,两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脉洪数,及阳毒发斑等证。
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梔子通泻三焦之火,使之屈曲下行。
夫疫之来也,必从口鼻而入,鼻气通利肺,口气通于胃,肺胃为受邪之。
清胃热名方——白虎汤
清胃热名方——白虎汤白虎汤药物组成及功效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透阳明胃热的作用,是中医清热泻火的代表方剂。
张仲景说白虎汤是治“表里俱热”的,即从里到外,由外到里都热透了,病人在身热(多是高热)的同时,出汗,不怕冷反怕热,口干舌燥,欲饮水、脉大有力。
后世将白虎汤类证总结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石膏清热效极佳白虎汤方中石膏是大寒之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石膏的清热作用无与伦比,尤其是治疗外感发烧,更是药到病除,因为石膏不仅寒凉,而且具有辛味,是辛寒药,辛味药都具有能行、能散的特点,所以石膏能将体内的热邪透发出去,不至于因其寒凉而使热邪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很多人因为石膏的寒凉不敢使用,即使用也只用9克、15克,这是没有用的,石膏一定重用,张仲景在白虎汤中用了一斤,我们现在临床使用石膏退热通常在30克以上,有时甚至达到90克、120克或更多,特别是伴有肿痛的时候,更是要重用,目的是借石膏的辛散来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石膏是矿物类药,主要成分是水硫酸钙,现在用石膏多先煎半小时以上,但《伤寒论》中并未要求先煎,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石膏中的主要成分水硫酸钙是不溶于水的,高温下更是如此,所以先煎到底有无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白虎汤一方面可治外感发热,有表寒与麻黄配伍,无表寒与知母配伍。
另一方面用于治疗热病后期的余热不尽,低热不除,与益气养阴药同用,如人参、麦冬。
石膏的清热作用迅速,用于发热类疾病比较得心应手,因此受到后世许多医家的推举,最著名的就是近代的张锡纯先生,善用石膏治发热疾病,有一个方用石膏达数斤之多,人送绰号“张石膏”。
他还善于中西药结合在一起使用,如退外感高烧用石膏加上西药阿司匹林,名为“石膏阿斯匹林汤”,很有意思。
知母在本方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石膏清热泻火;二是知母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入肺、胃、肾经,所以可在大热时保护肺胃肾的阴津不受损伤,尤其是保护肾阴免受其害,是白虎汤迅速清除热邪的保证。
石膏的中医方剂
石膏的中医方剂
1、白虎汤《伤寒论》:阳明气分之热;
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伤寒解后、余热不清;
3、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外感风邪、肺热咳喘。
4、双玉散《素问病机保命集》:痰热而喘、痰涌如泉。
5、玉露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伤热吐泻黄瘦。 6石膏散《普济方》:热甚咳嗽者。
石膏与经方(2)
石膏与经方(2)
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石膏在经方中是治疗痰饮水气与热相结的要药。
大青龙汤
组成服法:麻黄12克(去节),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克(碎)。
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厚朴麻黄汤
组成服法:厚朴9克,麻黄12克,石膏9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小麦30克,五味子6克。
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治咳而脉浮者。
对于“肺胀”之“咳、喘、痰、肿”四大症状,效果甚佳。
越婢汤
组成服法: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5枚。
上药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散水消肿。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不渴,无大热,脉浮。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石膏三根汤治外感高热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石膏三根汤治外感高热
石膏三根汤治外感高热
苏忠应,主治医师(云南省江县风麓卫生院)。
主治:伤风感冒、时行感冒、风温初起,体温在39℃以上的高热。
处方:石膏(碎,先煎)30克、葛根30克,芦根20克、茅根20克,连翘10克、薄荷10克、竹叶10克,甘草5克。
用法:先煎石膏,同时将其它药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将浸泡的药连水一起加入石膏中,武火再煎沸15分钟取汁,约200毫升。
成人每天1剂,煎3次,服3次。
小儿可酌情减轻药量。
加减:
咳嗷者加枯梗、杏仁各10克;
咽痛者加板蓝根20克,射干10克;
头痛甚者加钩藤、蔓荆子各10克;
大便干者加大力子15克、瓜蒌仁10克;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玉竹各15克;
恶寒甚者加麻黄6克,荆芥10克;
夹湿者加白蔻仁10克,苡仁20克。
疗效:治疗100例,治愈(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77例;好转(体温有所下降,但未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11例。
有效率88%。
按语: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葛根辛、甘、凉,发散表邪,解肌退热。
二味合用,同气相求,有较强的解肌退热作用。
芦根清热生津,利尿;
茅根清热凉血,利尿,以助膏葛清热;
薄荷加强解表之力;
连翘、竹叶以增清热解毒之效;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上药合用,发表解肌,清热解毒,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石膏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石膏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
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
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
石膏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石膏(研.三分)白茅根(三分)扁蓄(三分)滑石(半两)
【功能主治】治中风头疼,烦热口干,小便赤。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远热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别名】三黄石膏汤(《伤寒总病论》卷五)
【处方】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豉9克(绵裹)栀子9克(擘)麻黄9克(去节)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发汗解表。
治伤寒病已八九日,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挛,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志昏愦,或时呼呻,脉滑数。
【用法用量】上七味,切。
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一日分三次服。
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两日服。
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愈。
得数行利,心开令语,毒折也。
【注意】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
【备注】本方主治为伤寒表证未解,里热炽盛,故解表与清里兼顾。
方中石膏清热除烦为君,麻黄、豆豉发汗解表为臣,黄连、黄柏、黄芩、栀子以泻三焦之火为佐。
配合成方,发表而不助里热,清热而不失治表,洵为表里双解之良剂。
生活常识分享。
『不传秘方』头痛肢节酸痛三剂痊愈生石膏汤
『不传秘方』头痛肢节酸痛三剂痊愈生石膏汤
秘方:生石膏50g(先下),葛根20g,连翘25g,薄荷15g,金银花30g,甘草15g,玄参15g,天花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病例:黄某,男,23岁。
或者两天来壮热头痛,体温波动在三十九至三十九点八度,伴口渴,肢节酸楚,微恶寒,无汗。
曾服解热止痛、抗生素及中药银翘解毒丸无效。
诊其舌脉,舌尖赤,苔白少津,脉浮数。
证属风温,邪袭肺卫,伤及津液,治宜清热解表,泄热生津。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一剂,周身汗出,热退;继服两剂痊愈。
方解:本方具有清热解表,泄热生津之功。
主治壮热头痛,肢节酸楚患者。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显著。
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献方人:尚雪瑞国家级名老中医
备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三十克;一两等于十钱;一两等于三十七点三克;一钱等于三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零点三克;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零点零三克。
石膏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查询
石膏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查询石膏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养生保健作用】石膏味甘、辛,性寒,无毒,归肺经、胃经,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止痛敛疮,用于治疗热病谵言、肺热喘气、热毒壅盛、心烦神昏、口渴咽干、中暑、胃火牙痛、头痛、疮渍不收。
清热解毒的药中加入生石膏,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较好的效果。
石膏在保健中常用生石膏配知母、炙甘草、粳米,清热解毒,生津。
【养生配方推荐】(1)外用可用煅石膏,如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如煅石膏900克,红粉100克外撒,可提毒、按脓、去腐、生肌。
(注意:不能入口)(2)生石膏100克,炙甘草5克。
共为末,每15克生姜煎服和蜜服。
用于治疗热盛痰喘、面红口干。
(3)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甘草15克,粳米100克。
水煎2次。
用于治疗瘟病大热、大渴、大汗。
(4)生石膏25克。
为细末,一周岁儿童服2.5克。
每日2次。
用于治疗小儿热喘咳嗽。
(5)生石膏50克,生甘草10克。
为细末。
每日2次,每服5克。
用于治疗小儿伤热吐泻。
(6)生石膏50克,细辛5克。
为细末。
分4次。
用开水浸泡,冷后漱口。
用于治疗风火牙痛。
【保健注意】(1)心力衰竭者不能大剂量服用石膏,脾胃虚寒内热者忌用石膏。
(2)阴虚发热者忌服。
(3)口服15~30克,大剂用到240克,或入丸、散。
(4)外用煅研末撒。
(5)内服一般用粉吞服,或后煎。
若同煎、久煎,少效。
(6)内服切忌煅用,否则将产生三氧化二砷(砒霜)剧毒造成死亡。
重用生石膏,7剂治好肩胛臂痛!
重用生石膏,7剂治好肩胛臂痛!导读: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则不能。
'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豹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石膏组方有二十方,最大剂量为1斤(约合223克),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
医案一诊梁××男症状:脉沉弦,肝气郁结,头眩而痛,气短,两胁痛,肩胛酸痛,腰际亦痛,饮食不香。
治法:拟子舒肝活络法治之。
处方:北防风10g,白芷10g,川芎6g,生石膏24g,香附12g,青皮子12g,乌药12g,檀香6g,广木香10g,厚朴10g,芦荟10g,威灵仙12g,天竺黄10g。
服用法:二剂,水煎服。
二诊症状:脉沉弦,手臂麻已减,活动不利,手无力,肩胛仍痛,不能持重,胸堵,头赋。
治法:拟予舒络法治之。
处方:北防风10g,桑枝10g,片姜黄10g,独活10g,桂枝6g,香附12g,青皮子12g,乌药12g,檀香6g,广木香10g,白芍10g,当归10g。
服用法:二剂,水煎服。
三诊症状:脉流畅有力,肩臂活动渐强,唯力不足,眠食均佳。
治法:拟子调肝通络法治之。
处方:干地黄18g,白芍12g,香附米12g,当归12g,乌药12g,青皮子12g,钩藤10g,檀香6g,威灵仙10g,宣木瓜10g,怀牛膝10g,秦艽10g,夜交藤12g,远志肉6g,柏子仁10g。
服用法:三剂,水煎服。
【按】患者因肝郁日久化热,以致气血不和,经络不利,除有肩胛酸痛、腰痛、手臂麻胀不能持重外,又有两胁痛、头眩、脉沉弦等肝气郁结的症状。
在治疗此医案时应先治标,重用生石膏24克,以清气分之热,配以芦荟,泻肝胆之热。
热除后,继续调肝通络,如用桑枝、姜黄、独活、桂枝等通经活络之品,遂使症状逐渐消失。
~~~~~~~~~~~~~~~~~~~~~~~~~~~~~~~~~~~~~~~~~~~~~~~~~~~~~~~~~~~~~~~~~~~~~~~~~~~~~ ~~~~~~~~~~~~~~~~~~~~~~~~~~~~~~~~~~~~~~~~ ~~~~~~~~~~~~~~~~~~~~~~~~~~~~~~~~~~~~~~~~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感冒:小柴胡汤加石膏方,临床上非常实用
感冒:小柴胡汤加石膏方,临床上非常实用许多老中医信服这个加减法,效果就是好。
大师的经验,就是经得起检验!胡希恕先生讲小柴胡汤加石膏,百试百验小柴胡汤加石膏方,这个最常用了。
这个石膏加多少,石膏一般也就是40克到100克,其码要用五六十克,四五十克,四十克以上。
石膏这个药要知道。
有些人怕。
他是个石头,质重,而溶解相当的困难。
溶解的成分相当的少,假若你加的分量不够,旁的药起作用了,石膏没起作用。
这个我见到很多了,就是麻杏石甘汤这个药,也配上石膏,可石膏用的非常的少,麻黄作用发作了,出大汗,本来麻黄配伍石膏是止汗的。
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他用麻杏石甘,汗出,石膏用少了,非大出汗不可,那倒糟糕了。
石膏你必须分量用对头,它质重,非常沉,所以用小柴胡加石膏这个石膏量呀,我一般起码用45克,也可以少用,小孩子,也可以少用。
尤其这个小柴胡汤,有健胃药,这个石膏害胃,可有些健胃药在里头,没有什么大问题,这个方子治什么呢?临床这个范围,先从感冒讲起,感冒、流感,以至于一般的急性传染病,在开始都得的是表证,就是太阳病。
可是这个阶段,经过治疗,或者他没治,很快,两三天,不必到四五天,他这表证就没了,没了这个人,脉浮细而嗜卧,或者是恶心呕吐,胸肋满,这就是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再进一步,内热就要有了里热,口干舌燥,甚至于渴,这个时候用小柴胡汤就不行了,得加石膏。
这个病人反应头痛如裂,临床上很多,高烧不退,经过打针输液,也许吃过发汗药,没有表证,但是高烧不退,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柴胡证。
另外有石膏证,就是口干,舌燥,薄白苔,发燥,不水滑,这时候加石膏没错。
他有些特殊的反应,脑袋特别疼,或者晕,这个热也能使头痛,头晕,也有不头痛,不头晕,他感觉什么呢?口鼻如冒火,他自己就说,出气热的很。
小柴胡汤,也得加石膏。
小柴胡汤的解热,没有这么大的力量。
总而言之,他口舌干燥,起码口舌干燥,他得有柴胡证,你光听我讲石膏这不行,他得有柴胡证,柴胡证什么呢?胸肋满,呕而发热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膏入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医专家表示:《名医录》曾记载,睦州(今建德)杨士丞有一女,患骨蒸内热外寒,请了许多医生治疗未愈,后来处州(今丽水)有位姓吴的医生就用了石膏,病人体温恢复了正常,证明了石膏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近代名医张锡纯因喜用大剂量石膏而被称为“张石膏”。
他说:“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
”
中医专家指出: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其味辛甘、性寒。
生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热病壮热不退、烦渴、神昏谵语、发狂、发斑、肺热喘咳、中暑、胃火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煅石膏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石膏入药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石膏入药中医常用治病验方介绍如下:
血栓性脉管炎:生石膏250克,研为细末,桐油100克,共同搅拌调为糊状。
取药糊敷贴患部,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如有溃破,须将伤口敷平,换药时当用15%的温盐开水清洗患部。
此方无论患部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疗效较佳。
胃火牙痛:石膏100克研末,用醋调成丸,如绿豆大小。
每次吞服12丸,每日3次。
烫伤:石膏30克,冰片15克研末混匀,凉开水调糊状。
敷患处,纱布覆盖,每日换药一次,3~5天即可结痂。
腮腺炎:生石膏50克,黄柏20克,研粉再与青黛、冰片各5克混匀,用水或醋调成糊状。
敷于患处(厚约0.5厘米),每日1~2次。
痈肿:取石膏、冰片按2:1比例研细末混匀备用。
使用时视肿块大小,在石膏冰片粉中加入少许食醋及适量冷开水,调成膏状,然后直接敷于肿块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一次,待肿块消失后停药。
接触性皮炎:取石膏100克,水煎取液1000毫升。
待药液温后浸泡患处,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
一般治疗当天即可见效,3~5天即可治愈。
蜂窝组织炎:生石膏3份,桐油一份,共同调为糊状外敷。
适用于外科急性炎症浸润期、淋巴结核、蜂窝组织炎、疮疖及丹毒等。
但已成脓或局部有溃疡者不宜使用。
小儿发热:取石膏20克及适量面粉,用温水调匀,捏成5
个如一元硬币大小的小饼。
临睡前敷于患儿涌泉(双)、内关(双)、神阙穴,用胶布固定,次日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