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4 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第3-5课时)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4.2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温故知新【复习典例01】填空。
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位对齐;再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起来。
【答案】个,个,十,十,加【思路引导】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导航的数去乘,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复习典例02】张奶奶家的果园里有128棵桃树,平均每棵桃树每年产46千克桃子,这些桃树一年可产多少桃子?【答案】5888千克【思路引导】128与46的积就是一年产的桃子。
解:128×46=5888(千克)【复习典例03】下面的竖式对吗?把不对的改过来。
【答案】【思路引导】13中十位上的1与255的乘积的得数的末尾,应给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42中个位上的2与446个位上的6的乘积:2×6=12,满十应该向十位进1,本题中没有进1;42中十位上的4与446个位上的6的乘积:4×6=24,满十应该向前一位进2,本题中没有进2。
【复习典例04】把正确的答案用直线连起来。
【答案】【思路引导】156×88=13728; 352×45=15840;243×64=15552;417×32=13344;36×792=28512。
互动探索知识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1.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平阳县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第3_5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0
练习课第2课时平移(1)教材第86页例3及相关练习1.结合操作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
2.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投影仪课件播放生活录像:电梯上下运行、拉开推拉窗的窗扇、升降国旗拉抽屉等场景。
师:这些是什么现象?(生回答:平移)想一想,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是怎样移动的呢?它们的什么没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明确平移是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形状、大小、方向没变,位置变了。
师:我们已经对平移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把平移现象表现在纸上,又该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平移)教学例3(课件出示例3图)1.动手操作,画平移图形。
师:把图形向上平移5格,你准备怎么移?学生拿出方格纸自己操作,小组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
教师用课件动画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点确定平移的距离,把原图形每个点平移后的位置找到,再连起来,就是平移后的图形。
把图形向右平移7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刚才我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了按要求平移后的图形,如果给出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让大家看图填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你们会填吗?(1)分别指出两处要填空的虚线图,让学生直观猜测:图形向哪平移了几格?指名学生回答。
生1:向左平移6格。
生2:向下平移5格。
(2)启发质疑。
师:现在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之间分别隔了3格和2格,为什么说图形平移了6格和5格呢?(3)讨论交流。
师:要准确地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后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数一数对应的点或对应的线段平移了几格,就知道这个图形平移了几格。
不能只数它们中间的格数。
1.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精选习题+详细解析(完美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精选习题(解析版)【本套习题含详细解析,为Word文档,支持在线编辑、下载打印,可用于课堂练习和考试复习。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课后习题1、下面竖式计算正确的是()。
A.①B. ②C. ③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列式时出错了,用16的十位上的1去乘134,得到的积的末位应该和十位对齐才对;②计算错误,计算134乘6时,忘记进位了;③计算正确。
2、798×27的积的最高位是()。
A.万位B. 千位C. 百位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列竖式计算798×27,先用27个位上的“7”去乘798,再用27十位上的“2”去乘798,最后把乘得的积相加,得到21546。
所以积的最高位是万位。
3、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15周要用多长时间?A.1690分钟B. 1710分钟C. 684分钟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
列竖式计算114×15,用15的个位去乘得的积,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15的十位去乘得的积,末位要和十位对齐,结果是1710。
所以绕地球15周需要1710分钟。
4、四年级(1)班有48人,学校准备为他们更换新的课桌椅,新课桌椅的价钱为118元/套。
这次更换课桌椅要准备多少钱?A. 5664元B. 5000元C. 4664元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
一套课桌椅是118元,48人需要48套课桌椅,要准备的钱数是118×48=5664(元)。
5.学校每次开学前都要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练习本,学校一共有15个班,每个班144本,还要留下80本备用,学校应该买多少本练习本?A. 2160本B. 2240本C.2300本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课件5
3
知识小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 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 一个数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 的积不变。
4
巩固练习
1、一个因数乘以6,另一个因数除以6,
积不变。 ( √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
积也乘以10。 (√ )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一个因数扩大4倍。 一个因数缩小2倍。 积扩大2倍。
3 根据每组题中第 1 题的积,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79× 2 = 158 79× 2 0 = 1580 79× 200 = 15800
240× 3 = 720 24× 3= 72 240× 30 = 7200
1 8 0 × 5= 900 1 8 0 × 15 = 2700 3 6 0 × 1 5= 5400
(× )
直接写得数 (1)45×6=270
45×12=( 540 ) 45×18=( 810 )
(2)8×50=400 8×25=(200 ) 4×50=(200 )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 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 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答:长×宽=256 (长÷4)(宽×4)=256 面积没有变,还是256平方厘米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 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课后作业
1.教材第54页练习九第2题; 2.从课时练中选取。
选自教材第54页练习九第1题
思维训练
两数相乘,积是210,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积扩大 到原来的( 6 )倍。
M × N = 210 ×3 ×2 ×3 ×2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乘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提问:如果乘数变成三位数,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出示例题:234 × 56,引导学生尝试计算。
2. 讲解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强调数位对齐和进位问题。
3. 学生尝试计算另一个例题:456 × 78。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提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乘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提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乘法?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
2. 讲解如何正确列出乘法算式,强调理解题意和找清楚数量关系。
3. 学生尝试解决另一个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乘法。
2. 提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技巧。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练习课(课件)-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3 36 ×24
1344 672 8064
() ()
思考: 比较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大小?结论是什么?
理由呢?
第一个数 第二个数 第三个数 第四个数 第五个数
3 36 ×24
1344 672 8064
() ()
思考: 比较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大小?结论是什么?
理由呢?
第一个数 第二个数 第三个数 第四个数 第五个数
3 36 ×24
1344 672 8064
(小) (大)
第一种说理由的方法:
因为 第四个数“672”表示6720,而6720>1344, 所以 第四个数大于第三个数。
第二种说理由的方法:
因为 第三个数=第一个数×4 第四个数=第一个数×20,
所以 第四个数大于第三个数。
第一个数 第二个数 第三个数 第四个数 第五个数
所以,第三个数小于第四个数。
第一个数
第二个数
×
第三个数
第四个数
第五个数
() ()
请比较箭头所指导的两个数表示的大小,在( )里写上 “大”或“小”,并说明理由。
第一个数
第二个数
×
第三个数
第四个数
第五个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请比较箭头所指导的两个数表示的大小,在( )里写上 “大”或“小”,并说明理由。
1.独立思考:做学习单上的第4题。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结论与理由。 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准备向全班汇报。
□□□ ×24
144 72 864
(小) ( 大)
请比较箭头所指的两个数表示的大小,在( )里写
“大”或“小”,并说明理由。
第一个数 第二个数 第三个数 第四个数 第五个数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新人教版
最后,我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计算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简化计算。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逻辑推理:学生能够通过具体例子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数学建模: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总价,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能够正确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从个位乘起,依次乘到最高位,注意进位。
(2)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用语言描述规律。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应用,了解数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组织一些数学沙龙或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
1.课堂评价
(1)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数学故事:介绍一些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相关的数学故事,如《数字英雄传》中的“积的变化”章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4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3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爽爽文库汇编之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科书P51例3,完成教科书P51“做一做”,P54~55“练习九”第1、4、10题。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将规律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研究规律1.课件出示教科书P51例3中两组算式。
师:请你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中的因数,你们有什么发现?【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谈到这些算式中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也可能会发现第(1)组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没变,第二个因数在变大;或者发现第(2)组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没变,第一个因数在变小。
2.引入课题。
师:请你们先计算再观察它们的乘积,你又有什么发现?【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积也在变化。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我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的变化一定会引起这个算式中积的变化,其中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将例题中的两组算式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初步感知乘法算式中“因数变化会引起积的变化”这一现象的存在,并为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打好基础。
二、概括规律1.分层发现并概括规律。
课件再次出示教科书P51例3第(1)组算式及答案。
【教学提示】这个环节只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在乘法算式里积会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不要求他们说出具体的变化规律。
师:仔细观察算式中的因数和积,你们找到它们的变化规律了吗?把你的发现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第一个因数都是6,第二个因数由2变成了20,再变成了200,分别扩大到第一个数的10倍、100倍,积由12变成了120,最后到1200,也分别扩大到第一个数的10倍、100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时练习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填空题。
3 5 8× 2 41 4 32 ……( ) ×( )的积7 1 6 ……( ) ×( )的积8 5 9 2 ……()+()的和笔算358 ×24时,先用24中的()乘(),得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位对齐。
再用24中的()乘(),得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位对齐。
二、口算120×3= 350×4= 740×2= 110×8= 870×3= 210×5= 44×200= 430×4= 620×2= 370×2=三、选择。
1、437 ×25的积的最高位是()A.十万位B.万位C.千位2、竖式计算176×23时,176与23相乘的积的末位与( )位对齐。
A.个B.十C.百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A 五B 四C 六4、512×29的积最接近()。
A. 15000B. 10000C. 1500四、列竖式计算156×13= 324×15= 271 ×23= 32×216= 728 ×23= 118×29=五、判断并改正。
2 4 6 13 4× 3 4 × 1 29 6 4 2 6 86 3 8 1 3 47 3 4 4 1 5 0 8六、一个森林公园有一片48公顷的阔叶林。
据统计,每公顷阔叶林一年约能吸收365吨二氧化碳,一天可放出约735千克氧气。
⑴这个公园一年约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⑵这个公园一天约放出多少千克氧气?能力拓展天地七、下面的ABCD分别代表哪个数字竖式才成立。
A B C D×9D C B A第二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基础知识乐园一、填空1、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把( )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写几个(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作业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笔算乘法(1)一、填空:1、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一个因数的()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这个因数的()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笔算155×13时,先用13个位上的( )乘145,得数的末尾和()位对齐;再用13十位上的( )乘145,得数的末尾和( )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二、口算训练:10×25= 90×21= 30×12= 20×14= 4×45= 47×3= 32+9=60×3=22×4=66÷6= 71-7=400÷2=90÷3=69÷3=62÷2= 28+17=三、笔算。
164×32= 54×145= 254×36=217×83= 43×139= 328×25=264×42= 154×45= 54×236=17×89= 243×39= 28×525=四、列式计算。
1.最大的两位数与112的乘积是多少?2、315个48是多少?五、解决问题。
1.小明每分钟打134个字,他15分钟打多少个字?一小时呢?2、阅览室新购进300本图书,现在只有3个空书架,每个书架有 4 层,每层能放24本书。
这300本书能全部上架吗?第二课时:笔算乘法(2)一、口算。
640÷80= 15×5= 23×3=12×2×5= 480÷80= 16×5= 27×3= 90÷15= 48÷4= 640÷16= 39÷3= 24×20=32×3= 48÷16= 12×8= 27×3=二、列竖式计算.216×32= 114×22= 128×24=334×32= 248×19= 317×21=14×312= 514×45= 54×76=17×87= 53×39= 28×75=三、列式计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课时练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03(含答案)
课时练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一、我会填。
1.一共行驶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或()行驶多长的路,叫做();行了几小时或(),叫做()。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可以记作(),这辆汽车4小时行驶()千米。
二、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一填。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4小时,速度为60千米/时。
则甲乙两地总路程是240千米。
1.60×4=240(千米),表示求()。
2.240÷4=60(千米/时),表示求()。
3.240÷60=4(小时),表示求()。
A.时间B.速度C.路程三、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1.晓彤5分钟行了450米,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已知:_________________;要求:____________。
2.一列火车从A地到B地行驶了660千米,每小时行驶110千米,这列火车行驶了几小时?已知:_________________;要求:____________。
3.蜗牛每分钟爬行9厘米,它10分钟爬行多少厘米?已知:_________________;要求:____________。
四、改写单位。
高速列车每小时行320千米,高速列车的速度可以写成()神州飞船每秒约飞行8千米,神州飞船的速度可以写成()。
卫星每分钟飞行470千米,卫星的速度可以写成()。
五、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在()里画“√”,错的画“×”。
1.已知小汽车的速度和时间,求路程,要用速度乘时间。
()。
2.“小强家和公园相距1200米,他从家到公园走了10分钟,他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题是求路程。
()3.已知走一段水路需要4小时,可以求速度。
()4.路程×时间=速度()六、先补充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一艘轮船6小时航行480千米,()?2.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是飞行雨燕,每小时可以飞行140千米,()? 3.羚羊的奔跑速度为24米/秒,它奔跑了1分钟,()?七、将下表补充完整。
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第5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说课稿新人教版
关于速度,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速度的读、写、改写,进行了进一步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速度这个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复合单位的应用。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将《能力培养与测试》中的基础题目作为巩固练习进行课堂练习、课堂内反馈。
在拓展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两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教学重难点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笔算乘法(1)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16×4= 230×4= 19×3= 180×4=140×7= 24×5= 210×5= 136×3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指名列出算式:145×12=(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1 4 5× 1 22 9 01 4 51 7 4 0(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使学生明确: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知识点1: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练习九第1题。
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79×2=240×3=
79×20= 24×3=
79×200= 240×30=
180×5=
180×15=
教师点评和总结:
340×200= 150×30=18×8=
答案:
34×2= 68 150×3=450
340×20=680015×3=45
340×200=68000
150×30= 4500
36×4=14436×16=576
18×8=4页练习九第3题。
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
360×15=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认真观察,根据变化得出结果。
答案:
79×2=158240×3=720
79×20=1580 24×3=72
79×200=15800240×30=7200
180×5=900180×15=2700
360×15=5400
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写出下面的得数。
34×2= 150×3= 36×4=340×20= 15×3= 36×16=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5个小时,甲地与乙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65×5=325(千米)
答:甲地与乙地相距325千米。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54~55页第5、8、10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熟练的地方。
分析:根据题意,自己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然后求出总价。
答案:妈妈在超市买了12斤花生,每斤花生5元,一共要付多少元?
5×12=60(元)
答:一共要付60元。
杧果12元每千克,姥姥买了6千克,需要付多少元?
答案:12×6=72(元)
答:需要付72元。
知识点3:路程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九第9题。
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练习,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同时纠正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不够准确、表述不够完整的情况。今后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一些重点词的解释,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在讨论总价和路程的问题时,让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总价和路程的计算公式,自己来举例子,然后小组讨论,根据讨论的情况总结和巩固用总价和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去的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根据路程的计算公式先计算出总路程,再根据路程的计算公式来计算返回时的速度。
答案:40×3=120(千米)
120÷2=60(千米/时)
答:从县城到王庄乡120千米,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编号:89385412744576565852344429
学校:测查习市复体语镇末上卷学校*
教师:强中强*
班级:开心伍班*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准确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