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1801 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这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 自然段)简单地介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 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 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 。“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教学目标

1.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2.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了解课文讲述的是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谁能回忆一下贝多芬先生是在哪里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吗?

生:贝多芬先生是在莱茵河边的穷兄妹俩的家里即兴创作的。,, 师:我们都知道贝多芬先生是一位的大音乐家。那么,你知道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在一所茅屋里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曲》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因为什么吧。

(二)、学习课文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找:课文哪一句话写贝多芬开始创作《月光曲》?

生1:“,我, 再给你弹一首吧!”

师:这已经开始弹《月光曲》了吗?

生2:没有。是这里“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 ”

师:这是刚开始弹吗?

生3:不是,这里说明贝多芬先生已经弹了,应该是这里:“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师:说得真好!你读书真仔细!(出示小黑板:“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那么,我们从这个句子当中一起来找一找看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来。(我们先来找找这个句子中表示贝多芬先生动作的词来看看,你能找到什么原因吗?

生:望、借、按

师:“按”字说明他开始弹琴了,那么,“按”之前贝多芬先生有“望、借”的动作,说明贝多芬先生创作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1:与“兄妹俩和月光”有关系。(板书:穷兄妹俩清幽的月光)

师:他说的对吗? 生(一起):对!

师:我们先来看看兄妹俩吧。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贝多芬创作前描写兄妹俩的地方,有几处对话?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有三处,,

生2:应该是两处,“是谁?”应该不是对话

师:你读书真有见解!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吧:(谁来读一读)第一处: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兄妹俩的谈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生1:听出了姑娘的琴弹得不太好。(很想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从哪里发现(知道)的?(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

师:对啊,我们看出虽然姑娘弹的不太好,但是很想听贝多芬自己弹,说明她多爱音乐啊!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个句子吗?(生读得很好的情况下,师:你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如果你读得再轻一点,效果会更好。)指名几个同学读句子。(都读的不错,老师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赞扬和鼓励)

师:从兄妹俩的谈话中,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生2:听出了兄妹俩很穷。

师:从哪里知道的?(请学生说说)

生3:还听出了,哥哥还爱妹妹,妹妹也很体贴哥哥。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啊?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展示吗?(请生读。)

生4:可以,我是跟我的同桌一起分角色读的,我们一起来吧? 师:当然可以啊!

师:姑娘真得“随便”说说吗?(生说)师:是呀,妹妹体贴哥哥,哥哥爱护妹妹,这真是人世间真挚的亲情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读他俩的对话。

师:你发现了这么多,贝多芬发现了吗?

如果说,贝多芬一开始走近茅屋是出于好奇,那么现在走进了茅屋,是出于什么呢? 正是因为他也发现了这些,所以贝多芬很同情他们。(板书——走近、走进)

生:贝多芬很感动,决定为他们弹琴。

生:贝多芬很同情他们,,,

师:是呀,兄妹俩虽然贫穷但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贝多芬。(板书:同情)

师:贝多芬很同情他们所以弹奏了一首曲子,为什么他还要弹一首呢?跟这两兄妹有关系吗?文中还有描写关于兄妹俩语言吗,谁来读?

第二处: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请多个学生读,问:你认为谁读得好,他的朗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请人读。

师:从这一处盲姑娘的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1: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了她很激动。

生2:还听出了盲姑娘从音乐当中听出了弹琴的是贝多芬先生本人。师:知道什么是纯熟吗?(生答:纯熟——就是技巧非常熟练。)师:一个稍稍懂音乐的听出琴弹得熟练不熟练这没有难度吧!但要听出感情很深,这难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