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情报和情报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情报和情报思维

【内容摘要】情报战争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概括性、时间跨度最长,甚至可以说是情报战争起源的,便是中国古代情报战争。本文将以时间顺序,囊括了情报战争的起源,发展,改革,间谍组织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古代情报战争

一、情报战争的起源

我国的战争始于黄帝,但最早使用间谍已晚至夏代了。最早使用间谍的人就是史称“少康中兴”的夏王少康,他用的间谍就是他的臣女(音ru)艾。夏代由禹传子启而开家天下之先,而启传子太康时就被善射的东夷首领后羿取而代之了,即史书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后来后羿又被手下另一位夷人寒浞杀掉并代之。寒浞娶了羿的妻子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名浇,一个名豷。恃其力量强大,使浇灭了斟灌、斟寻二国。把浇封于过,把豷封于戈。少康是帝相之子,当初其母怀孕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少康,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畜牧。寒浞子浇又使人去抓少康,少康逃奔到有虞氏,当了庖正。少康很有才干,布德于民,深受群众爱戴。他收集夏民抚其官职,使其臣女艾用间谍计灭了浇,使季杼用引诱的办法灭了豷,终于重建了夏朝。《左传.哀元年》云:“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便是对此事的记载,女艾就成了我国第一个间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侦察间谍活动。

二、情报战争的发展——不同朝代的情报战争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侦察、间谍活动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前面已经提到少康首开以臣民女艾为间之端,随后,中国古代间谍活动就不断发展。而与此同时,专门负责间谍活动的职官也应运而生。

现存史料记载的最早负责间谍活动的官员要属《周礼·秋官》中的“士师”记载道:“……掌士之八成,一日邦洵,三日邦谍。”郑玄注:“国洵者,斟酌盗取国家密事。”“邦”就是国家,而“邦谍”也就是国谍,从他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实际上,士师掌管的“邦沟”的职掌是负责派出间谍到别的国家进行收集情报的工作,可以说就是后代的派遣间谍机构的职掌而掌管的“邦谍”这项职掌,就是负责侦破敌方派遣来的间谍。所以说,早在周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归属于“刑官”的严密而系统的间谍职官。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是“间谍黄金时代”这时间谍专职官员主要是设置在军队中,其中以晋国最为突出。据《左传》记载,晋国军队中设有“候正”或“候

奄”的官职。杜预注:“候正,主斥候。”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释为:“为军中主管侦探谍报者。”也就是说候正的职掌是负责主持斥候的工作而斥候就是汉代专门负责收集情报的侦察、间谍人员因此说,“候正”就是春秋时军队中的“专职”间谍。先秦间谍活动的技术手段尚处于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当时的间谍活动主要局限在智力活动范围。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斗争中侦察间谍活动有较大发展的时期,并且政治斗争中的侦察间谍活动也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此时可以说,各个朝代军事组织中都已经设立了间谍性质的机构,并且有了数量较多的“专职”间谍人员。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与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诸国的外交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游牧民族间利用间谍活动进行多方分化瓦解,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比如东汉的班超、张骞出使西域

三国时期,在魏蜀吴互派间谍搜集敌方情报,诈降渗透、瓦解敌方,比如黄盖受刑诈降、庞统巧授连环计、火烧赤壁等。吴国在边境也有反间谍组织,称之为刺奸屯,每刺奸屯有五兵,贼曹(屯长) 一人,负责边境的反间谍和报警等任务。这是有史可考我国最早的反间谍活动。

此外,南北朝时,为了监控出任方镇的宗室诸王和各州刺史,还设置了“典签”一职,“典签帅,一方之事,悉以委之,每至觐接,辄留心顾问,刺使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典签一般也由皇帝派亲信担任,以充当皇帝耳目。

纵观秦汉至南北朝这一阶段设置的间谍职官及其相关机构,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此时的间谍职官的设置已较为完备,间谍性质的机构也已相当成熟。已经有了完善的组织编制、人员配置、领属关系和专门任务等特征。

3.隋唐至宋辽金时期

隋唐至宋辽金时期是中国的“侦察间谍活动全面发展”、“军事性侦察、间谍活动达到古代的高峰”时期,当然,间谍职官及其机构的设置也进一步发展完善。

这一时期,间谍活动的一个最重大事件就是,唐王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间谍机构——察事。”唐肃宗时的太监李辅国,权重位高,竟达到威逼皇帝、擅杀皇后的地步,为了维护其权势,李辅国秘密组织了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间谍组织机构“察事”,其专门对宫廷官吏进行政治侦察、控制活动,从而建立了中国侦察、间谍史上的第一个特工组织。

与“察事”同时代还有另一个庞大的间谍机构——进奏院,进奏院名义上是地方藩镇势力驻守在中央京城的联络机构,向中央政府及时“进奏”各地情报,但实际上是各地藩镇势力在京城搜集中央和其他各地情报的一个间谍情报机构。他们定期把中央政府和京城内发生的一些政界、军界大事,包括官员的任免、军事情报、皇帝行踪、大臣活动等情报,向本地区的藩镇首脑秘密汇报,从而使远处外地的节度使及时准确地掌握中央的有关动向,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所以,当时人就称进奏院“能传万里之音,不坠云霄之命”。

到了宋代,随着军事性间谍活动发展到高峰,军事组织中“真正的专业间谍机构——皇城司”也产生了。太平兴国六年,宋太祖改“武德司”为“皇城司”,

“掌宫城出入之禁”,并统率所属的“皇城卒”“周流民间,密行伺察。”

所以说,皇城司是“继唐王朝李辅国设立‘察事’后,中国乃至世界上直属于皇帝的第一个间谍机关。”

4.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侦察间谍活动继续发展完善,特别是政治斗争中的间谍活动,更是“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高峰”,所以,政治性的间谍机构也相应得到发展,出现了常设的组织完备的、与其它政府机构并行的间谍机构,这就是明代的“厂卫”。

朱元璋扫平群雄时,就已经派自己身边的军吏去从事谍报活动。朱元璋坐稳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在洪武十五年把负责皇帝警卫之“仪鸾司”,改置“锦衣卫”。名义上锦衣卫是负责皇帝安全的亲军卫队,但是实际上负有特殊的任务,即从事间谍侦探活动。锦衣卫成立后,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统率包括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共一千五百多人,还添设了专门的法庭和监狱,主要职责为“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到英宗复辟后,更是利用纵容锦衣卫,“虑廷臣党比,欲知外事,倚锦衣卫官校为耳目。”一直到1644年明朝覆灭,锦衣卫这一间谍特务机构也随之灭亡,前后时间达260多年之久。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恐臣民中有不满之言行,于永乐十八年在京师设立东厂以便镇压。东厂由宦官掌之。而且,东厂人员都是锦衣卫中挑选最狡猾最狠毒的特务来充当,有役长若干人,率有“番子”数千人,分赴各官衙和各地从事监视和侦探。

明成化十三年,明宪宗又设立了一个间谍特务机构西厂,由亲信太监汪直掌领,其规模比东厂大一倍。其权势远远超过东厂和锦衣卫。

“明朝的间谍特务机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中,是空前绝后的,也是最黑暗的。”“三厂一卫”的间谍机构是间谍机构及其活动的畸形发展形态。而且间谍机构的多方设置和职责界限不明,又造成了各机构之间彼此互相倾轧,互相拆台,互相邀功的混乱局面,使间谍侦察活动畸变成为诬陷造谣行为,使审讯演变为逼供。真实性大打折扣,真伪混杂,难辨一是,从而导致其最终必然走向衰亡。

三、中国古代情报战争中的间谍组织

《六韬·王翼第十八》中“间谍”一词首次出现,记载了一个间谍组织的构成。

“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主管:通过与外界的交往,听风声,观动静,察明天下形势,了解敌军情况

“羽翼四人,主扬威名,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主管:宣扬将帅的威名声誉,以震骇远方、动摇邻国、削弱敌军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主管:察明敌方奸佞,刺探敌国变乱,操纵敌国民心,观察敌人意图,进行间谍活动内卫:内卫部门由武则天设立的,据传叫梅花内卫,设立是为了查处违律违法的贪官污吏和不合武则天心意的人的.许多大臣,皇室族人闻风丧胆.这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