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课件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疏通文意
指十五岁。“有”同“又”,立身,
迷惑,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爱好,喜欢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的人
比得上
勤奋自勉、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质疑探究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 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 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 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 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部编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9张pptx
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论语中的情感。
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想象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 造性思维。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
01
学生表现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 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 价。
02
学习方法和策略建 议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给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更有效地 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03
学习态度和习惯指 导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给 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态度。
下一步学习计划和目标设定
探讨《论语》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性、自由、平等等方面的对话可
能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
05
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研究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
比喻
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 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 学生理解。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 言气势,使表达更加有 力。
对偶
采用对偶修辞,使语言 更加凝练,富有节奏感 。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培养 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适应教育改革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探究、思考。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教育思想解读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论语中的情感。
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想象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 造性思维。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
01
学生表现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 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 价。
02
学习方法和策略建 议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给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更有效地 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03
学习态度和习惯指 导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给 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态度。
下一步学习计划和目标设定
探讨《论语》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性、自由、平等等方面的对话可
能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
05
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研究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
比喻
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 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 学生理解。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 言气势,使表达更加有 力。
对偶
采用对偶修辞,使语言 更加凝练,富有节奏感 。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培养 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适应教育改革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探究、思考。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教育思想解读
部编《论语》十二章ppt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两者的 “省”有什么不同?
曾子的“三省吾身”注重内在的感悟。而 孔子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见贤思齐焉” 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正面形 象作指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以反面教 材为镜,不重蹈覆辙。
内省不疚。自我反省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 径,反思与问题意识可丰富人格内涵。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 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 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的主旨是什么?
君子好学 君子好学的表现是什么?
1.不做(物质需求方面)——排除干扰 2.要做①言语谨慎 行动勤勉——进德修身
这章形式特点:
1.以反问语气强调,要做到“仁”,关键在于自已。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 的努力。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 坏的现实同化;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要求 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内涵上与克己复礼对 应。
总结:仁就是克已复礼,克已对内(内圣),复礼 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 生追求。
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
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
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试分析这章三层因果关系的作用。(关注作用题答 题思路)
首先是“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 其次是解释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仁”是孔 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 死而后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3.11《论语》十二章(共19张PPT)
• 【交流点拨】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 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 【交流点拨】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 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字词:
• 1.字音识记。
• 论语(lún)
愠(yùn)
曾子(zēng)
•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笃(dǔ)
• 2.通假字。
•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字词
3.一词多义。
知人 温不 故知 而.而 知.不 新愠 (( 动动 词词 ,, 得了 到解 ))
介绍孔子: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 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 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 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 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 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 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 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论语》十二章
得力其尔中学
介绍论语:
•
《论(lún)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 【交流点拨】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 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字词:
• 1.字音识记。
• 论语(lún)
愠(yùn)
曾子(zēng)
•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笃(dǔ)
• 2.通假字。
•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字词
3.一词多义。
知人 温不 故知 而.而 知.不 新愠 (( 动动 词词 ,, 得了 到解 ))
介绍孔子: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 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 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 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 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 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 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 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论语》十二章
得力其尔中学
介绍论语:
•
《论(lún)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Ppt优秀完美课件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4题。
1几.个解人释同下行列,句进其中中加必行点定的有一词可。以定做我老的师的书人。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
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为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君王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
只一味空想却不实实在在地学习,就会一无所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和思都是不对的。
——《资治通鉴》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太平御览》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 (1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以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 【链接材料】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
四、问答题梳理 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矛盾,因为一个说的是为 人师表的标准,而另一个指的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是不 矛盾的。
2.“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 样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表现,只有这样,人 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得到提高。(既要联 系文章内容,又要有自己的感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领悟)
1几.个解人释同下行列,句进其中中加必行点定的有一词可。以定做我老的师的书人。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
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为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君王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
只一味空想却不实实在在地学习,就会一无所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和思都是不对的。
——《资治通鉴》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太平御览》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 (1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以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 【链接材料】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
四、问答题梳理 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矛盾,因为一个说的是为 人师表的标准,而另一个指的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是不 矛盾的。
2.“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 样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表现,只有这样,人 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得到提高。(既要联 系文章内容,又要有自己的感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领悟)
《论语》十二章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PPT课件
命题点
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
(1)考点解说
“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是指在把握作者观 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拓展研究, 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
(2)考查形式 ①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②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③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④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 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 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 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 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参考答案】
关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 宋濂、王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 遇到困难,只有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 成。
方法拓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 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 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 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 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 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3)方法技巧
解答“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这一类试题时,可在正确理解文 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具体答题步骤为:①明确作者的观点。②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1.《《论语》十二章》课件(86张ppt)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正当手段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 天上的浮云一样。”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几个 走 一定
选择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跟从,学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 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 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 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 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诵读课文,划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 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积累卡三:蕴含传统文化的几个核心概念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
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这里用第二义。 2、“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原文2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8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9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子罕》
珍惜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扩展资料1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 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儒家 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记 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 篇,四百九十二章。其书 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 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与《大学》《中庸》《孟 子》合称"四书"。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1
1、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 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 是……吗?”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 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字词翻译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 适从。 ②殆(dài):疑惑。 ③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④堪:能忍受。 ⑤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 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件(共29张ppt)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 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 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子夏曰:“博学 而
广泛 表并列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切问 而近
坚守 恳切 表并列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白的事情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 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 “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词,学问和事业
❖子曰:“知 之
……的人
者 不如 好之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 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 补短,弥补不足。
❖ 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意朗读节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其不善者而改之。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60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为 “宗圣”)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 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 世界根基所在。
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 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 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 生命也在所不惜。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 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 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 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 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 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 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 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研读文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 归复于先王之礼。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由:依靠。 目:细则,条目。 事:实践,从事。
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
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 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 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 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 君子。
研读文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共57张PPT)
《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 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 够产生哪些影响?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
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 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 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穷困
而改变。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注释: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④君子:这里有才德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 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注释: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
主宰。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 jǔ):法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翻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
问题探究
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注释: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
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 悦” ,愉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 (《学而》)
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优秀ppt课件
古诗词默写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 而》 文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 本 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背 ③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 诵 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为政》
知识归纳
【结构梳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道德修养 思想核心:仁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知识归纳
【主题与艺术】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 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 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 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 则。这十二章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 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 语言简洁,生动传神。多次运用反问、排比、 比喻等修辞手法。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优秀实用 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优秀实用 课件(P PT优秀 课件)
习者有重要的 意义的句子是:___温__故__而__知___新__________, ____可__以__为__师___矣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 要焦虑的句子是:__人__不__知__而___不__愠_________, ____不__亦___君__子__乎_________?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一___箪__食__,__一__瓢___饮__,__在__陋___巷__,__人__不___堪__其__忧__,____ ___回___也__不__改__其__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课件5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主题: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 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 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儒家 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 自主性。
• 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 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 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 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1)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 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 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 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பைடு நூலகம்因以饥馑 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第五》)
战争频繁 弱肉强食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
说理的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读懂“老古董”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 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 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乐。、射、御、书、数
•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1、青少年时期
•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 羊的“乘田”。
• 19岁娶亲。 •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 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 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 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 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1)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 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 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 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பைடு நூலகம்因以饥馑 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第五》)
战争频繁 弱肉强食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
说理的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读懂“老古董”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 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 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乐。、射、御、书、数
•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1、青少年时期
•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 羊的“乘田”。
• 19岁娶亲。 •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4.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9张PPT)
了解孔子思想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 “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 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 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文 化 常 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内容上 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 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 《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 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 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等。
2017-2018学年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课件: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共11张PPT)
示例: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 立志要学有所成,他为读《易》而翻断了穿简的牛皮绳,“韦编三 绝”这个故事至今还激励着人们勤奋读书;他向师襄子学鼓琴,不 仅熟习乐曲及弹奏技法,而且能够从中领会乐曲的意蕴志向,甚至 体会到了乐曲作者之为人,令老师也对他肃然起敬,其好学精神令 人钦佩。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朋”指代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君子”指代的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凭什么。 因此。 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女”同“汝”,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同“智”,
讲。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 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不能举一反三。
第一、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 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 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 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 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 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有意义。我们经常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一定会对提高自 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大有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语》十二章
-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肱 gōng 陬邑 Zōuyì
-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
第一章
-
《学而》章
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先生,指孔子 按时 复习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朋友,志同道 合的人
了解
而不愠,不亦 君子 乎?”
但 生气,发怒 有才德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表示委婉地反问) -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
第八章
-
分析文义
吃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弯着 胳膊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冷水
乐趣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顺承
行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
第六章
-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能忍受
乐于学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
分析文义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 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 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
第三章
-
分析文义
立身,指
同“又”
有所成就。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
顺承
顺承
迷惑
上天的意旨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
顺承
顺承
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越过 法度
-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 四十岁心里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 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 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规 矩。
-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
第二章
-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 曾子曰:“吾 日
三
反省
省吾身:
替 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转折
转折
乎? 传
不习乎?”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了心力?和朋友交往 是否真诚?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而知 新,
顺承
-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
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 本章谈学习方法
-
第五章
-
分析文义
迷惑
疑惑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折
转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复礼“是
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 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 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lún
愠 yùn 逾矩 yújǔ 罔 wǎng 箪 dān 笃 dǔ
说 yuè 三省 xǐng 吾 wú 殆 dài
以……为快乐
名词意动
-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 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学习作为快 乐的人。”
-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 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
第七章
-
分析文义
• 子曰:“知 之
……的人
者不如 好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
第四章
-
分析文义
旧的知识
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 子曰:“温
故
可以 凭借 成为
可 以 为师矣。”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曾修《诗》《书》,定《礼》《乐》,续《周 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 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
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 和政治主张 “礼” • 仁,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就是人与
《论语》十二章
-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肱 gōng 陬邑 Zōuyì
-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
第一章
-
《学而》章
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先生,指孔子 按时 复习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朋友,志同道 合的人
了解
而不愠,不亦 君子 乎?”
但 生气,发怒 有才德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表示委婉地反问) -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
第八章
-
分析文义
吃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弯着 胳膊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冷水
乐趣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顺承
行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
第六章
-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能忍受
乐于学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
分析文义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 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 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
第三章
-
分析文义
立身,指
同“又”
有所成就。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
顺承
顺承
迷惑
上天的意旨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
顺承
顺承
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越过 法度
-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 四十岁心里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 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 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规 矩。
-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
第二章
-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 曾子曰:“吾 日
三
反省
省吾身:
替 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转折
转折
乎? 传
不习乎?”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了心力?和朋友交往 是否真诚?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而知 新,
顺承
-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
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 本章谈学习方法
-
第五章
-
分析文义
迷惑
疑惑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折
转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复礼“是
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 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 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lún
愠 yùn 逾矩 yújǔ 罔 wǎng 箪 dān 笃 dǔ
说 yuè 三省 xǐng 吾 wú 殆 dài
以……为快乐
名词意动
-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 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学习作为快 乐的人。”
-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 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
第七章
-
分析文义
• 子曰:“知 之
……的人
者不如 好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
第四章
-
分析文义
旧的知识
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 子曰:“温
故
可以 凭借 成为
可 以 为师矣。”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曾修《诗》《书》,定《礼》《乐》,续《周 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 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
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 和政治主张 “礼” • 仁,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就是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