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特色文化事业的打造与发展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芷政发〔2019〕5号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芷政发〔2019〕5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现将《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9年3月14日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我县历史建筑的保护,规范管理,传承芷江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历史建筑的认定、保护、利用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历史建筑,是指经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芷江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条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保护优先、分类保护、严格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五条建立政府主导、规划牵头、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
县住建、国土资源、文化、财政、公安、林业、规划、房产、文物、城管、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二章历史建筑的认定第六条历史建筑分为优秀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建(构)筑物,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一)反映优秀历史城市发展历程的,具有时代特征或标志性的建(构)筑物;(二)具有历史事件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三)构成历史城区整体风貌特色的建(构)筑物;(四)体现城乡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五)名人故居、旧居;(六)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七)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
乡村振兴芷江实施方案汇编

乡村振兴芷江实施方案汇编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芷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芷江县制定了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全面振兴。
一、产业振兴。
1.发展特色产业。
结合芷江县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草药、竹编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2.壮大乡村经济。
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乡村经济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2.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饮水、供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三、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生态修复。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水土保护、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系统,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四、人才培养。
1.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培养一批农村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提高农村人才素质。
2.推动农村教育发展。
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发展。
五、政策支持。
1.制定支持政策。
制定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
2.加强政策宣传。
加强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红利,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六、乡村治理。
1.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2.加强村民自治。
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促进村民自治的规范化、法治化发展。
景观叙事与芷江和平文化景观营造

64撰文/李陈贞,朱 静景观叙事与芷江和平文化景观营造作为国际和平名城,芷江拥有深厚的和平文化内涵,文章以芷江和平文化的景观营造入手,引入景观叙事的表现手法,从设计思路、设计要素、设计表达三方面通过“叙事+”的形式,以景观空间营造的角度出发,借助于场地环境的建构,提出基于景观叙事的芷江和平文化景观营造。
“一纸降书落芷江”,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纪念地,作为湖南第一座国际和平城市,全球第307座国际和平名城——芷江,有着独特且深厚的抗战胜利红色文化。
通过“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芷江成功将抗战文化升华为和平文化,向世界人民传递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有效促进了芷江乃至湖南同各国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关注度的日趋提升,对芷江和平文化景观的营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观叙事通过“叙事+”的形式,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借助于场地环境的建构,实现人类对于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自身或社群文化特征表达的方式,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表达、文化产品、文化认同的需求。
景观叙事内涵叙事,即讲故事,是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将叙事学的理论和手法与景观设计方法相结合,把故事内容编码、转译为造景元素,通过景观空间予以表达,以故事描述的形式实现空间场所的记忆留存与文化承递功能,即景观叙事性设计。
叙事性设计以景观途径阐释的场地自然历史故事,让人们在欣赏和体验景观、感受景观空间变化的过程中倾听、体会场地空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本质,是构建场所意义和情感体验的有效方式。
叙事者(设计师)、媒介(景观)、受众(观赏者)是景观叙事的主角,设计师作为景观空间的叙事者,通过主观对叙事内容的理解,借助景观元素的选取、利用、组合,文化解读与表达向观赏者传递景观空间中的信息,实现以景观为物质媒介的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观赏者作为空间的体验者,依据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既往经验,通过对空间故事的解读引发感官联动与情感触动。
芷江的产业发展趋势

芷江的产业发展趋势芷江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县地处苗岭南麓,“南临金洞、不洞两个全国重点飞机场”、“北望爵床,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接湘江,与长沙处于一小时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近年来,芷江县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文将系统分析芷江县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农业产业1.核心竞争力:芷江县是湖南省重要的扶贫攻坚县和深度贫困地区县,农业产业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
芷江县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特色农产品如芷江豆腐干、腊肉、笋干等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可以通过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2.发展趋势:(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
芷江县地形复杂,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生产力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通过农业观光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芷江县要引导农户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品牌知名度。
通过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3)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业品牌。
芷江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要发挥其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要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培育农业技能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二、旅游产业1.核心竞争力:芷江县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是湖南省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金洞和爵床景区是该县重要的景点,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此外,芷江县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发展趋势:(1)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芷江县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一等奖:简析和平文化对当代芷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三下乡”实践报告

简析和平文化对当代芷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系朱琳瑶摘要:的追求。
和平是人类通向和谐、平静、幸福、安康的通途。
和平是千百年来人类世界永恒的追求,而和平文化更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思考和探索的积淀与结晶。
本文通过对芷江侗族自治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走访,对当地和平文化、和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和平文化产业的发展等进行综合总结,结合芷江侗族自治县经济社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是我们共同会文化发展现状,简析和平文化对当代芷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此外,通过社会考察调研,发现了其中一些政策性,市场性等方面的不足,并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促使产业链的形成等意见。
希望芷江和平文化资源以及芷江和平文化产业可深入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平文化;芷江;和平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平是个多么简单而美丽的词,人类为此奋斗了几个世纪。
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和平是人类通向和谐、平静、幸福、安康的通途。
让和平成为人类永恒的太阳,还我们一个和平初现的那缕霞光,挽着和平的手---人类终生的伴侣,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与祈盼。
而和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人类追求和平的精神指引,是人类共同前行的照明火炬,是人类和善相处的价值取向。
它要求我们尊重生命,要求各国和平相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要求消除冷漠、偏见和歧视,增进平等、宽容和合作,酿造出有利于和平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它反对战争和武力,坚持非暴力的原则,摈弃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武力,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了解与交流、合作与发展来消除对立和冲突。
最后,和平文化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当代人以及后代人发展问题,力求人与自然和谐,营造人类生存空间。
由此可见,和平文化的发展与前行能够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播下和平美好的种子。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和平的追求日益递增。
芷江发展特色旅游业的调查分析社会实践报告

芷江发展特色旅游业的调查分析报告摘要:芷江是一座承载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声震中外的抗日历史名城。
其因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家具“沅有澧有兰”而得名。
此文章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芷江发展特色旅游资源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威胁四个方面通过分析提出发展思路及原则,用机遇战胜威胁,将劣势转为优势,提出一条具有芷江特色的旅游之路。
一、芷江发展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一)优势:1、芷江历史悠久,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在这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楼下了及其珍贵的文化古迹。
现存的主要经典为古建筑,古遗址有内陆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妈祖庙--天后宫,明清时商贾云集的古驿道--黄甲古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古码头--梭子街码头,纪念中美友谊的飞虎队纪念馆等等。
同时,芷江作为侗族自治县县城,有众多的侗族风情,山水生态景区,有创吉尼斯之最的世界最长的侗乡风雨桥--龙津风雨桥,世界最大的侗乡鼓楼群--万和鼓楼,予以和平和谐,古色古香的侗家村落--杨溪云树国际和平村,被誉为“湘西第一想成液晶的芷江液晶。
芷江县城周边山区,有“形如神农架,景似九寨沟”的三道坑大型沟谷原始森林去罗,有林木森森,山秀景幽,杜鹃遍野的蟒塘溪--明山风景区等等。
2、芷江交通便利。
芷江地处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缘,东接怀化(至县城直线平距26.7公里),西至贵州万山、新晃(离现成直线平距38.8公里),南与贵州,会同相连,北抵麻阳,距省长沙498公里(铁路)基本上形成了以向前铁路,320国道和芷江机场为纽带,以声道和县级公路为骨干,以县城为中心的立体交通网络。
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
3、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及潕水风光。
芷江整个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由东南方向倾斜,由于开发得较晚,其生态环境保护还较完整,有明山叠翠,秀水托蓝,杨溪云树,花山仙姿等自然景况。
4、芷江经典集中,其周边经典也较多,资源组合较好。
芷江打造抗战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路径探索

芷江打造抗战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路径探索李荣贵(怀化学院商学院,湖南怀化418000)[摘要]芷江因抗日战争胜利日寇投降签字仪式在此举行而闻名于世。
通过分析芷江抗战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征,从历史、文化、教育以及联系海峡两岸等方面评价其资源价值,指出当前芷江抗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中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整合、活化抗战文化遗产资源,扩大抗战文化的知名度的芷江打造抗战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路径措施,同时需要政府在基础建设、人才储备、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倾斜照顾,进而逐步促进芷江旅游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抗战文化;遗产旅游;路径[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9)02-0038-03[作者简介]李荣贵(1977-),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市场理论与旅游规划。
[基金项目]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公开招标项目:芷江和平之旅战略研究(HPZB2013-2)。
一、前言湖南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县七里桥磨溪口受降园内,是华夏大地唯一纪念二战胜利的纪念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国民党抗日将领代表在芷江七里桥接受日寇请降,为纪念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全面的彻底的反对法西斯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当时国民政府修建了这座受降坊。
芷江受降纪念坊,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
尽管芷江的抗战受降坊历史意义非同一般,但是芷江旅游相比周边的地区还是比较落后的,把芷江打造成著名的抗战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有利于提高芷江和平文化遗址的知名度,可促进芷江抗战文化遗址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与周边旅游地区的差距,提升人们的旅游文化品位,进而促进芷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芷江抗战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征有些专家学者提出,芷江受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湖南和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芷江为例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湖南和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芷江为例作者:夏文桃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6期传统观光型文化旅游产品难以顺应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游客消费观念的变化,湖南和平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将体验经济理论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以游客体验为目标,运用体验化手段设计策划出展示体验型、参与体验型、购物体验型、娱乐体验型、会务体验型等特色鲜明、竞争力持久的和平文化旅游产品,以利于进一步对和平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当今世界开始进入了一个体验经济时代,而旅游者需求的高品位化、体验化、个性化和多元化,要求现代旅游必须重视游客的体验行为和体验心理,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必须转型升级。
文化资源具有自然资源无法比拟的特点,它蕴含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文化,富有一定的神秘或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乐趣,增加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因此,随着体验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日益关注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内涵,文化、体验、旅游三者之间有着天然联系,基于此,富有特色的湖南和平文化旅游,也有了一步进行体验性开发研究的必要。
“和平文化”于1989年在科特迪瓦穆苏克罗举行的和平国际大会上正式提出,并获得全世界认同。
此后,联合国又把 2000 年定为国际和平文化年,旨在发展和平事业,弘扬和平文化,将和平文化作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用和平文化将全世界凝聚在一起,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石希欣(2006)指出和平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通过挖掘、整理、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和平文化理论体系,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扬帆、吴章文、梁隐泉指出芷江作为受降事件发生地,在中日近代史中占据特殊地位不仅是重要的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胜地,而且还是世界重要历史人文遗产,它正以一座“国际和平城”的形象走向世界。
一、体验经济对和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影响(一)增强和平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开发者改变原有设计角度,开始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各种旅游产品,符合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能够为旅游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并较好的解决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矛盾,促进旅游业实现更好的良性发展。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关于对武宁采茶戏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一、武宁采茶戏的渊源及其特征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和湖北的黄梅戏同为“姊妹戏”。
它起源于“茶歌”,流行于赣北及鄂南一带,约有200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剧本有九十余大本及一百多个折子戏。
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为民间传承阶段。
这一阶段由民间艺人自发相互交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剧本多描写民间闲情逸事,如《杨驼讨亲》、《姑嫂摘茶》、《一把锁匙》等,唱腔上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如大量使用地方方言。
新中国成立后,武宁采茶戏进入丰富创新发展阶段,成立了地方专业剧团,开办了采茶班,剧本、舞美、音乐等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戏剧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武宁采茶戏的唱片。
武汉、上海、南京、长沙、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都留下了武宁采茶戏的烙印,一些主流媒体对武宁采茶戏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武宁采茶戏有“上河”和“下河”两大流派。
我县境内的修河上游为“上河派”,修河下流为“下河派”。
上河长于做功,下河重于唱功,两大流派各具特色。
主要班社有“三胜班、成堂班、复兴班、河东班、河西班”等。
在表演艺术上,武宁采茶戏有“戏到苦情处,甩发催人泪”、“戏到欢喜时,歌舞共升平”之神工。
特别是“举手齐眉、坐必架腿”和“台步握帕、悠然摆动”等经典动作尤其传神,和东北“二人转”比,亦有其过人之处。
在唱腔上,古朴典雅,婉转动听,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其正腔、叹腔、花腔、杂调等都有鲜明的特色。
正腔中的“生旦北腔平板”旋律平缓,结构严谨,声腔独特,可喜可悲,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有“珍如拱壁连城,贵以怡情悦性”的意境;叹腔旋律迁延起伏,扣人心弦,常有台上“泣不成声”台下“和泪抹涕”联动之效;花腔句式分明,曲调流畅,有勾魂摄魄之功;杂调热情奔放,精短幽默,格调活跃。
武宁采茶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地域特色,亦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
芷江侗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广电局

芷江侗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报告根据《预算法》有关“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的规定及县财政局《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度整体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芷财绩[2018]2号)文件精神,我单位对部门专项支出进行了绩效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工作简述1.评价工作简述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极大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知识,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组织文化活动,繁荣文化事业。
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创作文化精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及三下乡活动,辅导培训各门类艺术人才。
面向全城开展免费开放活动,免费培训。
2.评价对象概况根据文件要求,绩效评价对象为2017年度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160万元, 实际支出160万元。
二、绩效目标及其实现程度2017年度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1.绩效目标情况绩效目标: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极大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知识,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组织文化活动,繁荣文化事业。
目标调整及使用情况:2017年年初预算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160万元,全年实际支出160万元。
完成目标任务的100%.2.为实现绩效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年初制订责任措施,责任到人,制订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实施方案,3.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组织指导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开展对乡、村级文化团体的专业培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工作。
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街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免费开放以及农村电影放映、免费艺术辅导培训等惠民活动。
成功举办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免费培训,抽调全县各大城乡业余剧团文艺骨干、文化站文艺辅导员、各大社区文艺团体、全县女职工等培训班共计6期。
整合农耕文化资源推动芷江休闲观赏农业发展

整合农耕文化资源推动芷江休闲观赏农业发展田瑞彪芷江是个农业县,至少过去和现在是。
所以,除了现在最热门的和平文化,其次就是农耕文化了。
芷江的农耕文化是以侗民族为主的全县各族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它包括农耕物质文化和农耕精神文化。
农耕物质文化如观赏作物、耕作制度、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古村石桥、房屋结构、日用家具、食用器具、民族服饰以及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生产方式和物质形态;农耕精神文化如农耕语言、民俗礼仪、农耕宗教、农耕民歌、农耕谚语、农事节日、农耕娱乐以及反映农业生产的农耕文学、绘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芷江历史悠久,农耕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芷江的优质大米、柑橘、葡萄、白蜡、绿壳鸡蛋、炒鸭、西瓜、蔬菜、观食两用作物——糖石榴、向日葵和莲藕,以及明山石雕、锦绣山水等都享有盛名。
将这些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必然能推动芷江休闲观赏农业的发展。
所谓休闲观赏农业,是指休闲农业、度假农业、观赏农业和游乐农业的统称,它所依赖的就是农耕文化,可以说,没有农耕文化,也就没有休闲观赏农业。
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赏农业在发达国家已属传统产业,其形式和类型很多,但在我国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下面,根据调研结果,我就整合芷江的农耕文化和发展休闲观赏农业谈几点看法和意见:一、中外利用农耕文化发展休闲观赏农业的事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财富和休闲时间增加,加上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信息社会的紧张节奏,以及传统景点景区遭受污染和破坏,市民为了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享受生活,放松身心,就到农村中去寻找绿色的自然、田园的风光,体验耕作乐处和乡村生活,寻找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整合农耕文化,发展休闲观赏农业成了一种新生产业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在世界各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比如西班牙,85%的城市游客利用周末驾车前往100多公里外的农场参与农事活动;美国,建立了众多的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度假庄园和设施先进的工厂化农业,仅东部地区就有休闲观赏农场1500多家,每年有1800万人前往休闲观赏农场度假;意大利,乡村提供旅游服务的小农庄有1万多个,每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营业额达2000亿里拉,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赏农业已成为意大利农业的重要经济来源;日本,全国共有4590个休闲农园;肯尼亚,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旅游收入首次超过了咖啡和茶叶的出口收入,成为这个国家外汇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哥斯达黎加,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旅游外汇收入成为了这个国家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超过了传统咖啡和香蕉的出口收入。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芷政发〔2019〕3号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芷政发〔2019〕3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现将《芷江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9年3月14日芷江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文物保护,规范文物管理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文物管理体制第三条县人民政府负有保护本行政区域内文物的职责。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
第四条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实施,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公安、食品药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国土资源、规划、房产等部门要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按各自职责协同管理。
第五条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协助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和审议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
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履行下列职责:(一)审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二)审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文物保护重大政策措施,并督促实施;(三)协调、指导重大文物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拆除、迁移、重建文物保护单位等重大事件的处理,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四)督促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五)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3.14•【字号】芷政发〔2019〕4号•【施行日期】2019.03.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芷政发〔2019〕4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现将《芷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9年3月14日芷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继承和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管理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六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doc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文化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驱力,也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
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不仅是一项产业,而且已成为经济的一部分,经济只有获得先进文化的支撑,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此,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挖掘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发展县域文化产业须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县域文化产业的形成,必须依靠一定的文化载体为基础。
芷江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经 2 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名城文化,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开发整合,已基本构架成了以和平文化为龙头、民族文化为基石、历史文化为依托、宗教文化为补充的比较完整的体系,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西汉高祖五年芷江置县开始,长达2 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芷江是历代的军事要塞,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现馆藏珍贵文物1000 余件,保存了黄甲街、索子街、伞巷等古街巷及熊公馆、沈从文故居等名居,芷江现保存着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湘西剿匪各个革命时期纪念性建筑14 处,历史及革命文化非常丰厚,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芷江侗乡,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侗家三件宝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多达300 余座。
这里是歌舞的海洋,山歌、酒歌、喜嫁歌、阳戏、汉戏、傩戏无不具神秘色彩;芦笙舞、霸王鞭、三棒鼓、渔鼓、号筒管、闹年锣;板凳龙、草把龙、独龙、枕头龙、火龙等十分有特色。
赶坳会对歌、斗鸡、斗鸟、斗牛民族风情十分浓厚,侗族大歌,更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3)生态旅游文化丰富芷江山美水美生态美,森林资源丰富。
近年来开发了蟒塘溪旅游渡假区、杨溪云树、花山寨、明山森林公园、大树坳生态漂流、三道坑原始森林、神农岛生态休闲园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芷江红色文化实施方案

芷江红色文化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芷江是红色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当前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芷江红色文化实施方案,对于挖掘红色资源,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芷江红色文化项目,使芷江红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产品,提升芷江红色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芷江经济社会发展。
三、重点任务。
1.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调研和搜集工作,建立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档案库,为后续的文化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 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创作活动,鼓励文学艺术工作者、文化机构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创作一批反映芷江红色历史、英雄人物和红色精神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
3. 加强红色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将芷江红色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提升芷江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红色文化讲座、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等形式,增强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 加强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创、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红色文化产品。
四、实施保障。
1. 加大资金投入,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红色文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2.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加强协调和督促。
3.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红色文化建设。
4. 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红色文化项目的督促检查,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五、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芷江红色文化项目,预计将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产品,提升芷江红色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芷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的通知-芷政发〔2019〕2号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的通知正文:----------------------------------------------------------------------------------------------------------------------------------------------------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的通知芷政发〔2019〕2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现将《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9年3月14日芷江侗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保护条例》《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与利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主要有:(一)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二)历史性自然景观及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自然要素;(三)历史建筑、古码头、古树名木、古井、古墓葬等;(四)传统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历史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保护内容。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统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协调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和保护工作;其他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会同相关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监督和管理工作。
和平名城 文化如歌——芷江侗族自治县群众文化建设扫描

作者: 袁永兴
出版物刊名: 民族论坛
页码: 22-2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芷江侗族自治县;群众文化建设;和平文化;文化名城;扫描;民族文化;抗战胜利;宗教文化
摘要:1945年8月,中国抗战胜利受降仪式在怀化市芷江县举行,芷江因此声名远播,成为和平文化名城。
芷江位于湖南省西部,居住着侗、汉、苗等25个民族。
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至今,已有2214年建制历史。
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其丰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平文化等。
其中,和平文化已成为芷江的文化品牌和与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
芷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问题研究

芷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问题研究
杨颖
【期刊名称】《今传媒》
【年(卷),期】2024(32)4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本文通过对芷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进行调研发现,芷江县利用历史、民俗、生态文化资源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和平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生态示范县,但也存在相关主体对芷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导致城市建设出现同质化现象、对芷江文化资源的专业化整合不足导致文化资源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等问题。
基于此,从宏观布局和实践创新两个角度提出应对建议,旨在为同类型特色县镇进行文旅产业融合与开发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113-115)
【作者】杨颖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甘肃“两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2.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3.甘肃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4.黔东南州民族文化
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5.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基于吉林省“双线”规划及其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平名城 魅力芷江

和平名城魅力芷江
彭良棠
【期刊名称】《新湘评论》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芷江,因为八年抗日烽火息落地而蜚声海内外。
近年来,芷江这座湘西
边城紧紧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将抗战文化延伸、精炼,升华为和平文化,并以“打造和平名城,构建和谐芷江”为目标,大力弘扬和平文化,打造和平文化品牌,开创了一条创意文化之路,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彭良棠
【作者单位】中共芷江侗族自治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68
【相关文献】
1.夯受降名城铸和平圣地——芷江侗乡和平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J], 刘冰清;吴静黎
2.受降名城和平圣地——芷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形象定位探析 [J], 吴静黎;刘冰清
3.和平园太和塔在国际和平名城芷江破土动工 [J], 唐伟
4.论和平文化视域下的芷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J], 田均权;唐雯
5.芷江国际和平文化名城建设的功能价值及发展构想 [J], 何咏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芷江特色文化事业的打造与发展李俊,10101071,美术学院,10级服装设计2班,指导老师:摘要:湖南省湘西芷江县自古以来就是边陲重镇。
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名胜古迹较多。
以及多姿的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化气息,以独特的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
合理与适度发展,达到经济社会水平快速增长。
关键词:芷江县特色文化事业发展1.自然地理与历史概况芷江县位于湘西省西部边陲,地处武陵山脉南麓,云贵高原东缘。
全县总面积2099平方公里,总人口38.2万,芷江自古以来就是“湘西锁钥”,兵家必争之地,通向祖国大西南的门户,县城居全国中西部区铁路枢纽城市怀化仅37公里。
湘西铁路320国道和上瑞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芷江机场全面复航。
“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芷江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
出土文物证明,远在旧石器时期,舞水沿岸已有原始人类活动。
商周属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阳县,为芷江建县之始。
东汉废县,并入辰阳县。
晋太康年间(208—209)置舞县,隶属武陵郡,晋义康年间(405-418),县治前都成。
北朝梁时(502-597)该为龙標县,隶南阳郡。
陈永定三年(559年)改隶沅陵郡唐先天二年(712年)置潭阳县隶沅州。
宋熙宁七年(1074年)筑沅州城,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芷江县附廊沅州府,民国元年(1912)裁县存府,次年裁府复县,隶辰沅道。
民国11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区1949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112师解放芷江,成立芷江县人民政府。
1986年国务院批准,撤销芷江县设立芷江侗族自治县。
2.多种类型的历史建筑芷江虽然经历风风雨雨,但古貌犹存,县城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
街区中有价值的明清古建筑类型众多,如天后宫,寺庙,楼阁,祠堂,书院,教堂,桥梁,码头等加上沿江吊脚楼和深宅大院等各类地方传统民居。
位于西城舞水河畔的天后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占地3700平方米。
是目前中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
天后宫构图严密,设计奇特,尤其是门坊刻有95幅青石浮雕。
人物故事和吉祥物,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美仑美奂,巧夺天工。
被誉为“江南一绝“。
经专家鉴定,芷江天后宫石坊,属罕见的石雕精品,甚为国宝,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图1)龙津风雨桥袖建于明清时期,该桥全长242.7米,宽12.2米,桥梁为全木质结构,无一钉一铆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史册,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侗乡风雨桥。
(见图2)其另一种代表性民居形式潕水河岸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上的空间在河岸外悬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
芷江县沿江吊脚楼多为干阑式,建于急流险滩之上,浩浩荡荡沿河岸展开。
夕阳斜阳下光影斑驳。
呈现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韵律美。
(见图3)3.独特的地方人文风景芷江县自古以来崇文重教,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相处。
地方钟灵毓秀,历来人才辈出。
孔子文庙培育出熊希龄。
杨伯涛,张学齐,李永翰,张伯梁,毛延龄等人名作为一个侗乡少数民族城镇,芷江县民族工艺美术藏品十分丰富。
主要有侗棉,刺绣,木雕,石雕,竹编,草编,藤编,银饰,侗族建筑模型这些工艺品包含着侗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深受游客喜爱。
4现状特点分析作为一个小小城市,芷江县的保护主体只是镇得规模,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主要风貌集中区域也比较分散,有些分布在县域其它地方。
其次,芷江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城镇,民族风情浓郁,也必须面对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保护问题,,此外芷江县可以说是一座被历史埋没的历史文化小城。
由于新建设没有得到合理控制,城内外缝插针布满了新建住宅和多层办公楼。
5.制定合理发展方案首先,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文化品牌。
芷江作为湘西侗族文化韵味著称的38万人口少数民族居住地,侗族先民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了一万多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
创造积累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县内仍保存着以钟鼓楼,凉亭,吊脚楼,风雨桥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大歌哆耶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以酸鱼,腌肉,苦酒,油茶为代表的民族饮食文化;刺绣,银饰为代表的民族服饰文化;以赶会,抢花炮,斗牛为代表的民族风俗文化等。
如些深后的民族文化底蕴,为芷江民族文化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县为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塑造民族文化品牌。
按照“务实基础发展服务,全面带动”的思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1999年重修龙津风雨桥2001年总投资4000万元集民族特色,居民建筑,民间艺术,民情风俗及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区——中国侗文化城落户芷江。
2005年以万和鼓楼为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建成。
2007年索子街吊脚楼群改造工程正式动工。
在发展充实侗族建筑基础上。
该县十分注重培育和发展侗族特色饮食。
目前,乾隆皇帝钦点而久负盛名的芷江鸭在芷江已发展到一定规模。
其中仅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年加工芷江麻鸭达200羽,产值近7000万元,带动了全县芷江鸭的养殖业发展。
此外,县里还积极鼓励个体工商企业在县城,国道沿线及蟒塘库区以带建起特色餐馆。
目前,全县以发展到400多家,逐步建起了以七里桥芷江鸭,罗旧鹅,公坪活鱼,上坪乌骨鸡蟒塘溪特色土菜为主的特色饮食带,同时,全县各大宾馆,酒店也积极开发侗族饮食,推出了“酸”,“腌”,“糯“,“茶”,“粑”,“山珍”等特色饮食。
通过做好饮食文章,增强了游客对芷江更深的映像和认同感,这些为芷江发展旅游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在大力发展饮食文化的同时,他们还狠抓特色工艺品的开发。
主要有侗饰,刺绣,木雕,银饰,石雕等。
芷江名山石雕厂雕刻的巨幅“清明上河图“安装在和平广场,成为芷江民族文化又一亮点。
石雕工艺中的沅州砚,甚称砚台中的上品被陈香梅等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又在湖南农博会上获金奖。
芷江紫玉神雕厂的工艺品也多次再湖南工艺品大赛中获金奖,银奖,铜奖。
其多件作品还被法国市长收藏。
如今这些工艺品漂洋过海,畅销全球,既增加了民族风情的内涵,有创造了更加的经济效益。
2007年。
该县为更好的将民族艺术与旅游猎奇心理需求相结合。
成立了民族艺术团,拟通过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示。
吸引了更多游客的眼球。
其次,依靠抗战文化,打造和平文化城。
“八年烽火起泸州,一纸降书出芷江。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远东盟军基地芷江,于1945年8月23日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战受降会谈。
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普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的胜利的历史篇章。
芷江受降震惊中外,永垂史册。
作为见证这一历史的芷江,从此以”受降城“闻名于世。
现存的华夏大地唯一纪念抗战胜利标志性建筑受降纪念坊。
抗战胜利受降会旧址。
二战时盟军远东第二机场,见证中美军俱乐部和中美联军空军指挥塔以及”芷江保卫战“留下的历史遗迹,构筑了芷江厚重的和平文化之源。
近年来,作为”二战“胜利受降地芷江,在为构筑世界和平文化载体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通过全县人民筹集资金建设的中国人民英雄纪念馆。
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潇湘百景“之一,是一座融现代光缆技术和艺术建筑风格为一体,中国抗战史学研究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纪念胜地。
目前,已启动1.1亿元占地300亩的“芷江和平园”改扩建工程,中华和平文化标志性工程。
太和塔项目通过积极争取,现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落户和平园内,此外,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反映美军援华性纪念馆——飞虎队纪念管,“和平广场”“万和鼓楼群”等一批体现和平文化内涵为在他的标志性建筑工程项目已经陆续完工。
杨溪云树国际和平村,和平湖等项目也正加紧实施。
充分挖掘传承芷江受降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芷江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和平文化节,芷江先后举办4届国际和平文化节,吸引了包括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在内的众多正要名人,和平人士前来参会,涉及十多个国家,多个省市,辐射范围遍及五大洲,四大洋,来自中央省市及港澳台的近百家新闻媒体对和平盛况和芷江县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
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芷江和平文化节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节会品牌,这读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今年9月又将举办第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
再次,依靠山水文化,打造生态休闲品地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云贵高原东缘的芷江,在潕水河和清水江这两条母亲河的滋润下,成就了这里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形如神农架,景似九寨沟”的三道坑原始次森林风景区,有峰峦叠嶂,百鸟争鸣,绿树婆子=姿,香火缭绕的明山森林公园。
有碧波荡漾的蟒塘溪库区,哟千年历史,不老神话的杨溪云树,有形态各异,飞来仙石的花山寨丹霞地貌风景区等。
近些年来,该县围绕丰富的人文自然自源,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打造生态之旅。
芷江历史源远流长,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物产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荟萃,令人向往。
芷江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一定会打造得辉煌壮丽,成为江南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耀眼的光辉!文献参考○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2《芷江县建设志》编篡委员会芷江县建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