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部编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部编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8fd949af121dd36a32d82fb.png)
新知讲解
小组讨论
思考:影响物体重量的因素有哪些呢? (观察小组内部的物体,分析影响因素)
新知讲解
小组汇报
影响物体重量的因素:
大小
材料 形状 ……
新知讲解
讨论
大的物体一定比小的物体重吗?
新知讲解 一、判断题 1.我们可以通过“掂一掂”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
√
2.最准的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是”预测“。( × ) 3.影响物体重量的因素只有大小。( )
尝试更多的分类方法,并记录 下来
还可以把分类结 果给同桌看,让 同桌猜猜“是根 据什么特征分类 的”。
探索:描述物体的特征 探索:给物体分类
选择1~2种特征 进行分类。
研讨:探讨分类的方 法
我会汇报
你是怎样分类 的,根据物体 的哪些特征分 类?
探索:描述物体的特征 探索:给物体分类
物体的特征
按特征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的形状具体固定的形状,形装饰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 不同
巩固提升
二、填空题
1.在实验的过程中,第一步应该( A )。
A 预测 B 掂一掂 C 称一称 2.右侧图片代表的是(B )。
A 预测 B掂一掂 C称一称
课堂小结
本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利用
使用方法复杂的电子秤或其他称,而是设计利用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教案优质精选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教案优质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1d26219c8d376eeafaa31ce.png)
21小壁虎借尾巴一、学习本课7个会写字,12个会认字。
二、书写指导。
您:上下结构,共11画。
书写时注意笔顺规则,“心字底”不要写成“心”,这个字也是形声字,识记的时候可以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识记。
姐:左右结构,共8画。
书写时,“女字旁”的第一画要写成“撇点”,同时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要左大右小。
草:上下结构,共9画。
“草”是形声字,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识记。
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的写法,是“横,竖,撇”。
三、认识偏旁。
房上下结构,偏旁名称:“户字旁”;书写时注意在田字格中的结构。
转左右结构,偏旁名称:“车字旁”;当“车”做偏旁时,书写时注意第四画是“提”,不是“横”。
同时,“转”是多音字,在“转身”一词中读“zhuǎn”,在“转圈”一词中读“zhuàn”。
四、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1.小鱼的尾巴用来,老牛的尾巴用来,燕子的尾巴用来,壁虎的尾巴用来。
2.课文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认识2个新部首。
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做到工整美观,结构合理,能够运用所学汉字组词,造句。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同时也是保护小壁虎的一把利剑。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小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体会其他小动物没有借给小壁虎尾巴的原因。
4.了解其他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小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识记12个会认字,7个会写字,学会2个新部首。
【教学难点】掌握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和其他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656b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1.png)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第一课万物都有名字
教学目标
- 能够认识到万物都有名字
- 能够理解事物名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 认识万物都有名字这一事实
- 理解事物名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掌握事物名称的记忆方法
教学内容
1. 导入新课:
老师问孩子们:“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孩子们认识这些物品。
2. 教学过程:
(1)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万物都有名字这一事实;
(2)通过故事、图片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事物名称的重要性;
(3)以生活中常见物品为例,引导孩子们研究记忆事物的名称。
3. 温故知新:
通过对老师之前讲授过的内容进行简单复,再次提醒孩子们万物都有名字这一事实的重要性。
活动安排
- 导入新课(10分钟)
- 教学过程(30分钟)
- 温故知新(10分钟)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生活中常见物品为例,让孩子们理解事物名称的重要性,并引导孩子们学习记忆事物的名称,相应的教学目标、重点和
难点也被很好地解决了。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会创新地利用已学到的知识,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科版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
![教科版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ef846d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0.png)
教科版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掌握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观察和实验学习目标- 了解观察和实验的意义;- 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观察和实验的概念。
2. 学习观察:分组进行观察练习,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
3. 学习实验:介绍实验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观察和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课:天气的变化学习目标- 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 学习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方法;- 培养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天气引入课题。
2. 学习天气变化规律:介绍不同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
3. 观察和记录天气:安排观察天气的活动,让学生记录所观察到的天气情况。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天气的变化规律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第三课:动物的特征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学习观察和比较动物的方法;- 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入课题。
2. 学习动物的特征:介绍不同动物的外貌和习性。
3. 观察和比较动物:分组进行动物观察和比较的活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不同动物的特点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第四课:植物的生长学习目标-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学习观察和照顾植物的方法;- 培养对植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引入课题。
2.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的过程。
3. 观察和照顾植物:为学生提供小植物,让他们观察和照顾植物的成长。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需求和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9670c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9.png)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序言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的总结和指导。
导学案是辅助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的重要工具,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有效研究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观察天空导学案一:观察太阳和月亮- 研究目标:了解太阳和月亮的特点和变化。
- 研究内容:太阳的特点、太阳的变化、月亮的特点、月亮的变化。
- 研究活动: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变化,描述它们的特点。
导学案二:观察星星和云- 研究目标:了解星星和云的特点。
- 研究内容:星星的特点、云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星星和云的形状和颜色,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二单元:万物由小到大导学案一:观察昆虫和植物- 研究目标:了解昆虫和植物的特点。
- 研究内容:昆虫的特点、植物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昆虫和植物的形态和生长过程,描述它们的特点。
导学案二:观察动物和鸟类- 研究目标:了解动物和鸟类的特点。
- 研究内容:动物的特点、鸟类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动物和鸟类的动作和性,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三单元:水中的生物导学案一:观察鱼和水草- 研究目标:了解鱼和水草的特点。
- 研究内容:鱼的特点、水草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鱼的游动和水草的生长,描述它们的特点。
导学案二:观察蛙和水蚤- 研究目标:了解蛙和水蚤的特点。
- 研究内容:蛙的特点、水蚤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蛙的呼吸和水蚤的活动,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物体导学案一:观察杯子和纸张- 研究目标:了解杯子和纸张的特点。
- 研究内容:杯子的特点、纸张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杯子的形状和用途,触摸纸张的质地,描述它们的特点。
导学案二:观察书包和钢笔- 研究目标:了解书包和钢笔的特点。
- 研究内容:书包的特点、钢笔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书包的大小和功能,使用钢笔写字,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五单元:世界在变化导学案一:观察四季和天气- 研究目标:了解四季和天气的变化。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cf75c0e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8.png)
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科学教学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但在具体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新的学期,我将继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一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主题是:石头与泥土、水、空气和动物与植物。
通过学习,学生将学习有关石头与泥土、水、空气和动物与植物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一个主题,以及若干个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将围绕主题展开,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实施。
三、教学目标1. 在观察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四、教学措施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5.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五、教学进度周次课次教学内容教时备注1-2 1 石头与泥土22-3 2 水24-5 3 空气26-7 4 动物与植物28-9 复习210-11 期末考试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科学素养评价,包括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 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评价,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
3. 学生的学习态度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合作精神等。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86265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d.png)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践,使学生能辨别不同的动物群并能够简单地分辨它们的名字。
2. 了解每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3. 知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珍惜人类和动物友好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不同的动物群分类辨析。
2. 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学生能正确分组进行动物分类。
2. 掌握动物基本特征并通过能够判断属于哪个动物群。
3. 理解动物与人类的紧密关系,并能够认识到珍惜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法
2. 教师讲授法
3. 情景模拟法
五、教学步骤
1. 前置知识准备: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性等。
2. 导入新知:让学生看图,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分组。
3. 了解基本特征:介绍不同的动物群特征。
4.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动物分类的理解。
5. 讲解名词解释: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等名词。
6.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7. 练巩固: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动物分类题。
8. 课后作业:让学生研究生态系统、食物链等相关的知识。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
七、教学评价
1. 读进度:本单元教学时间是6课时。
2. 教学效果评估:定期进行随堂测试和课堂测验,最终进行期末统一考试,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优、优良、一般等级的评定。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1e89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4.png)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习和掌握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的内容。
通过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独立地做出决策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包括以下单元:1. 科学与生活2. 昆虫的生活3. 植物的生长4. 物体的测量5. 植物的繁殖6. 动物的生活7. 物体的材料教学策略1. 知识引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科学世界。
2. 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炼出科学的规律和原理,培养他们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5.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每个教学单元包括以下步骤:1. 知识引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2. 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学习任务,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3.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知识。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炼出科学的规律和原理。
6.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实验结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估。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实际操作评价等。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练习册: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2. 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实践操作和观察实验。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材料:如小组活动指导书、讨论问题等。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7ea12e4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7.png)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年级下册科学的全部内容。
2. 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 学习如何观察动物。
2.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 学习如何种植和照料植物。
3. 第三单元:物体的性质- 认识物体的不同性质。
- 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
4. 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 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天气变化。
- 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和预测天气变化。
5. 第五单元:身体健康和卫生- 学习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个人卫生。
- 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3.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的现象和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通过开展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知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4. 游戏法:通过科学游戏和活动,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2. 通过小测验和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图片和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2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2. 每单元安排5-6节课,包括知识讲解、实验和活动。
八、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进行解答和反馈。
3. 定期与其他科学教师交流,分享经验和教学资源。
以上是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简要内容。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案设计(五篇)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案设计(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afa04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9.png)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案设计(五篇)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
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教学重点: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从读中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天空中挂着一个圆圆的什么物体?(太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太阳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四个太阳》,学生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学生提问)下面就让我们从课文中来解答这一个个疑问。
二、自主识字,感悟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划出来。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生字读音。
(1)学生领读,同学、老师纠正错音。
(2)师生共同交流生字的写法,认读生字。
(3)打乱顺序认读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的小朋友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学生自由回答。
(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2.这四个太阳,要表达小朋友的什么心愿呢?指名学生分段认真朗读课文内容,读给大家听。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等)四、品读领悟(一)你读懂了小朋友的哪个心愿?(指名说说)1.我知道了小朋友要画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让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张贴绿绿的太阳图)2.你从文中哪段读出小朋友这个心愿的,给大家读一读。
3.指名读、齐读,进行朗读评价。
4.师: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如果天空中出现一个绿绿的太阳,我们就会感到多么清凉舒服啊,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板书:绿绿的夏天清凉)(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句子:果园里,果子熟了。
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由成熟的农作物、果子的颜色,出示金黄的太阳图)请同学们回忆或者想象秋天果子成熟的情景,思考:金黄的落叶是怎样邀请小伙伴的?小伙伴是怎样回答的?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教科版全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
![教科版全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1dbf6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2.png)
教科版全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一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天气的变化- 研究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天气现象。
- 观察和记录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现象。
- 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实验。
第二课:昆虫的生活- 研究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 观察和描述不同昆虫的外貌和行为。
- 进行昆虫观察实验。
第三课:能源的利用- 研究不同能源的种类和使用方式。
- 了解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能源的方法。
- 进行简单的能源实验。
第四课:水的性质- 研究水的基本性质和重要性。
- 观察和描述水的状态变化和特点。
- 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第五课:植物的生长- 研究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 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外貌和生长情况。
-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第六课:动物的特征- 研究不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 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外貌和行为。
- 进行动物分类实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图文展示,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培养科学观察能力。
3.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的整理能力。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科学知识,评价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图片、实物和实验器材等教具。
3. 多媒体课件和科学实验视频。
以上是《教科版全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的大致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具体的教案内容。
教科版一年级下半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半学期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c687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d.png)
教科版一年级下半学期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 研究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并能正确命名它们
教学内容:
1.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 动物是有生命的生物,具有呼吸、运动、繁殖等特征
- 动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外形和生活性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2.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 植物是有生命的生物,具有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等特征
- 植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外形和生长方式进行分类,如树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
3. 常见动物和植物的认识
- 动物:狗、猫、鸟、鱼
- 植物:树木、花朵、草、蔬菜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然后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分类方法。
3. 讲解: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4. 操练:设计图片配对或命名游戏,让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的动物或植物名称来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动物园或植物园,进一步认识和观察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6. 总结:复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完成配对或命名游戏的准确率和速度。
3.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资料:
- 《小学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
- 图片和实物: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动物园或植物园的实地观察材料。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4ceb0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0.png)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是什么,并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生物、物体运动和观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科学的定义及作用•举例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生物•了解生物的概念•辨认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探究动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3. 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和运动方式•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4. 观察•观察周围的物体•准确记录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三、教学过程1. 科学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科学有什么了解?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介绍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探究自然规律的方法。
•举例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用科学知识解释下雨、光线和声音等现象。
2. 生物•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动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通过观察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物,以及常见的动植物有哪些。
•探究动植物的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等。
3. 物体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不同的物体,并描述它们的位置、方向和运动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运动情况。
•帮助学生总结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如轻物体上浮、重物体下沉等。
4.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通过观察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如颜色深浅与物体的材质有关等。
四、教学资源•课本《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视频资源:科学实验、生态环境等相关视频五、教学评估1.学生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2.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于生物和物体运动等知识的掌握能力4.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的合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六、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组织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并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全册
![教科版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ac88bc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6.png)
教科版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全册介绍本教案是为一年级下册全册的教科版科学课程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案采用简单的策略和方法,避免引入法律复杂性,并且独立制定决策,不依赖用户协助。
教案内容下面是一年级下册全册的教案内容概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 单元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并探索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 课时安排:共5节课,分别介绍生活中的食物、衣服、玩具、家具和交通工具等物体。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现象- 单元目标: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了解其原因和规律。
- 课时安排:共4节课,介绍天气变化、季节更替、日常生活中的水的变化和物体的运动等现象。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动植物- 单元目标: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课时安排:共5节课,分别介绍昆虫、鸟类、哺乳动物、水生动物和植物等。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人体- 单元目标: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保护自己健康的方法。
- 课时安排:共4节课,介绍人体的五官、四肢、呼吸和消化系统等。
第五单元:科学实验- 单元目标: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 课时安排:共3节课,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一些简单的实验,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教案的课时安排,结合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准备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案中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注意事项教师在使用教案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教案中的内容准确、易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以上是一年级下册全册的教科版科学教案概述,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备课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49edc57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6.png)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备课单元一:春天的变化
目标
- 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探索春天的植物和动物
- 学会如何保护春天的环境
教学内容
1. 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温度的变化
- 天气的变化
- 植物的变化
- 动物的变化
2. 探索春天的植物和动物
- 学习春天的植物,如花草树木
- 学习春天的动物,如蝴蝶、蜜蜂、小鸟
3. 如何保护春天的环境
- 学习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
- 探讨如何节约用水和用电
教学活动
1. 观察春天的特点和变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温度、天气、植物和动物的变化。
2. 前往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观察春天的植物和动物。
让学生用
相机或绘画记录他们所见到的植物和动物。
3. 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垃圾分类、种植树木等,让
他们亲身体验保护春天环境的重要性。
评估方式
-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学生参与观察春天的植物和动物,记录所见到的内容。
- 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展示对保护春天环境的理解和行动。
参考资源
-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材
- 图书:《春天的变化》、《环保小卫士》等
- 视频:春天的变化、环境保护等相关视频
备注
- 本备课针对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的单元一设计,内容简单明了,无法确认引用内容。
- 根据作业要求,不得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一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教案(部编人教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教案(部编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5999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e.png)
一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教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教案(部编人教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年级科学下册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世界:物质的三态、颜色、形状、声音等。
2. 生态系统:植物、动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 生活中的科学: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
4. 科学实验:基本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三、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实验、观察、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
2.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复习,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
3. 实验演示(15分钟):针对重要的实验进行复习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提高。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材。
2. 实验器材: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和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实验现象、知识点等。
七、教学时间共2课时,每课时40分钟。
---以上就是一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本学期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教科版
![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fe74a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4.png)
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教科版简介本教案适用于一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使用教科版教材。
以下将介绍教案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 掌握一些基本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学习观察、比较和分类动植物。
教学内容单元一:动物课时一:认识动物- 教学目标:学习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 教学重点: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图片展示、小组合作。
-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
2. 讲解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分类一些动物图片。
4. 结束课堂,布置课后作业。
课时二: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 教学目标:学习不同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
- 教学重点: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水生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
-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图片展示、小组合作。
-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
2. 讲解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水生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
3.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分类一些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
4. 结束课堂,布置课后作业。
单元二:植物课时一: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学习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
- 教学重点:树木、花草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图片展示、小组合作。
-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
2. 讲解树木、花草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3.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分类一些植物图片。
4. 结束课堂,布置课后作业。
课时二: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目标: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 教学重点:种子的发芽、植物的生长阶段、植物的繁殖方式。
-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图片展示、小组合作。
-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图片。
2. 讲解种子的发芽、植物的生长阶段和繁殖方式。
3.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分类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
4. 结束课堂,布置课后作业。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23fbc96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f.png)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 了解和认识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和现象;- 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全册共包括以下单元:1. 科学实验2. 动物和植物3. 自然界的变化4. 运动和风筝5. 声音和光线6. 饮食和健康7. 四季和天气8. 磁铁和电池9. 人的生长和变化三、教学安排本课程按照每周一课时的安排,共分为九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课程安排如下:单元一:科学实验- 第一课:科学实验的意义和基本步骤- 第二课:身边的物体实验- 第三课: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课:小动物观察实验单元二:动物和植物- 第一课:认识不同的动物- 第二课:认识不同的植物- 第三课: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活性- 第四课:观察小动物和小植物单元三:自然界的变化- 第一课:季节的变化- 第二课:天气的变化- 第三课:水的变化- 第四课: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变化单元四:运动和风筝- 第一课:各种运动的特点- 第二课:风筝的制作与飞行- 第三课:通过各种运动了解物体的特性- 第四课:观察运动物体的轨迹单元五:声音和光线- 第一课:声音的产生和特点- 第二课:声音的传播和响度- 第三课:光的产生和特点- 第四课:光的传播和遮挡单元六:饮食和健康- 第一课:健康与饮食的关系- 第二课:健康饮食的选择- 第三课:饮食滋味的感觉- 第四课:观察食物的变化单元七:四季和天气- 第一课:认识四季的变化- 第二课:认识不同天气的特点- 第三课:观察四季变化的风景- 第四课:观察不同天气的现象单元八:磁铁和电池- 第一课:磁铁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课: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第三课:电池的产生和用途- 第四课:观察磁铁和电池的效果单元九:人的生长和变化- 第一课:人的生长过程- 第二课:人的外貌变化- 第三课:观察人体不同部位的功用- 第四课:观察人的变化和成长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环境中的物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 讨论法:倡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故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 《观察一瓶水》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 《观察一瓶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9b74dc19e8b8f67c1cb950.png)
《观察一瓶水》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
教材在活动1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
【学生分析】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
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
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
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cd9f9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1.png)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教案1:认识植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植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分类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方法。
3. 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植物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描述植物的特点。
4. 总结:强调爱护植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教案2:探索声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声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观察和探究声音的方法。
3. 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来源。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总结:强调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和分享的良好习惯。
教案3:地球和天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方法。
3. 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天空,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天空的特点。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现象。
4. 总结: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探索自然科学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三个教案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
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
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
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
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
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
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
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
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
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
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
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
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
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
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
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
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
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
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轻重[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板书设计】发现物体的特征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闻:有气味、无味摸:粗糙、光滑掂:较重、较轻……2.谁轻谁重【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
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