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
毛姆《刀锋》读后感
毛姆《刀锋》读后感•相关推荐毛姆《刀锋》读后感(通用3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毛姆《刀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1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看完毛姆的《刀锋》。
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伊莎贝尔和拉里。
伊莎贝尔漂亮出落,热爱社交、出行和橱窗里的富丽堂皇;拉里则有着禁欲系的超然,追逐知识带来心灵的丰盈和哲思带来人生的自由。
生活中,伊莎贝尔和拉里的身影我们大多数人中影影绰绰,有的人喜欢或者因为习惯慢慢依赖上富足简单的生活:工作之余,网红地点的打卡,新款轻奢商品的追逐,手机层出不穷的短视频…有的人就像不知魏晋的桃花源人,文字中缱绻的故事,清冷的人物,偶尔让你按下暂停键的哲思,亦或是对红尘滚滚商业社会的解构,希望逐步掌握世界或者商业社会构成和运行的奥义。
精神世界中深层次的泵感才能让你变得更快乐。
我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物质流俗和精神丰盈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两面:我们沉醉于诸多感官的快感之中,我们也同时希望有精神上更高层次的刺激和满足。
只是,作为芸芸众生,我们很难游离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之外。
一者,我们作为社会秩序行进的齿轮,被社会和工作的工具理性支配着,不断的KPI和重复劳动,已然让我们疲于奔命。
二者,我们会首先认为要有更多的财富自由度,才会有、才能够追寻精神的自由度。
最后,就是海量的游戏、爽文小说、社交视频app充分占据着碎片时间,沉浸在即时的享受和简单的快乐之中。
我们好像渐渐无力去追逐或拓宽诗和远方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年岁趋大,职业定型,再无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心力来对抗社会的谄媚和冷漠。
我们匍匐在社会物欲的泥淖和森严秩序之下,在所有的获得和deadline之后才能喘息,进入片刻的贤者模式。
部分男性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事业、养家和财务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推力和身段。
刀锋读后感-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读后感刀锋读后感-读后感「篇一」——读毛姆《刀锋》有感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是,如果不是儿子在微信阅读中推荐我阅读,读它不知道是何时的事,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了阅读小说的兴致。
但是,把它读完,却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因为,这是一本认真探寻人生意义的“三观”教科书;因为,我曾经和儿子讲过,要本着“三观一致、个体相当、门当户对”的原则找女朋友,至于是谁,看两个人的缘分,但愿他能够听进,适时遇到。
在我看来,书中的各个人物(拉里、伊莎贝尔、艾略特、苏珊、索菲、格雷以及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毛姆),拉里无疑是作者要树立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一个理想中人。
他不愿意听任陈规套路的摆布,甘愿在社会规范的量尺下做一个有责任心而无公害的普通螺丝钉;他超然随性,热爱知识,不以劳动为苦,他的眼里没有阶级之分,没有上下贵贱,只有善恶,是人世间少有的那种纯粹。
如拉里所说,活着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完善、精神的进化。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上有老下有小,逃避不了赡养父母的义务、养育子女的责任。
即使是坚持精神至上的人,羡慕拉里的生活,但有勇气迈出拉里式生活第一步的人,总是寥寥。
我们周遭的人大都是物质大于精神,在萧山这样的经济发达县区更是如此,很多人随波逐流、挣扎徘徊。
如何活的明白、快乐,并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掌握的技能。
无论毛姆虚构的故事情节多么引人入胜,刻画的人物形象多么栩栩如生,读后的结论只能是:不管怎样的人生,都要享受这个在刀锋上行走的过程,活好当下,人人都是拉里!除去宗教和寻找终极答案的部分,看到拉里就好像看到我的大千本人。
怪,自由,真诚,从不把外在眼光当回事。
讨厌包装自己,不费力迎合他人的喜欢。
作为一名普通人,抛不下虚荣心的伊莎贝尔没有和拉里结婚是必然的,往后的大半生里她却仍然苦恋也是必然的。
而我认为还有一件必然的事是,伊莎贝尔从未真正了解过拉里的内心。
所以她未曾真正拥有过他。
拉里愿意娶放逐自己的苏菲为妻,愠怒的伊莎贝尔因而用尽了恶劣的言语诋毁她,贬低她,耍心机手段拦截她的幸福。
刀锋读书心得五篇.doc
刀锋读书心得五篇编制:______________版本:______________修订: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篇一没想到我能看完这本书,这本书已搁置许久,曾经看过几页,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段时间没能坚持看完,想来,可能看书也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吧。
美国,拉里,一个笑起来惹人爱又温暖有教养的孩子,二次大战时做了两年的飞行员,有一个彼此相爱的女朋友,伊莎贝尔,那是个聪慧、阳光、开朗的孩子。
伊莎贝尔家境殷实,生活在美国上层社会,社交广泛,而伊莎贝尔对这一切很满足并打算一直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拉里在飞行的时候亲眼看到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用他的话说:人死了可以这么的死。
回来后,像变了一个人,虽然大体上还以前表面上变化不大,但内心已改变了很多,这边从他拒绝格雷安排的工作就看得出,他和伊莎贝尔约定,他去法国巴黎这个世外桃源的地方去晃膀子两年,如果两年之后他愿意回到美国,那么两人结婚,如果两年之后,他还是希望继续晃膀子,那么,他只能过他想要的生活,而伊莎贝尔也会按照她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父母要求的那样重新开始她的生活。
拉里,用了两年学习看了很多关于哲学的书,想弄清楚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之后,走了很多国家,靠自l 刀锋读书心得:篇二读完了毛姆的《刀锋》,坦白说,并没有读的很明白。
只能大体说一点感想。
拉里无疑是本书的一号主角,他因为亲眼目睹了年轻战友的死(为了救他而死),对人生产生了迷惑,不明白为什么世间要有不幸和恶。
所以他一直在寻找答案。
因为他不愿去工作,未婚妻伊莎贝尔与他解除了婚约。
他不工作并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去读书和思考。
虽然伊莎贝尔很爱他,甚至与别人结婚生了两个女儿之后,还对他念念不忘。
但两个人价值观截然不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分开也是必然的。
伊莎贝尔很重视物质生活,这也无可厚非,作者并没有因此不喜欢她,反而一直在描述她的美,她的天真、聪明与坚韧。
她与拉里的好朋友格雷结了婚,生活很幸福。
《刀锋》读后感800字
《刀锋》读后感800字《刀锋》读后感。
读书始终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渠道,作品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引起许多读者的思想共鸣。
读后感要留意要读好原文,排好感点,选准感点,叙述要从简,联想要留意形式。
此时此刻你正在写作品的读后感吗?或许以下内容“《刀锋》读后感”合你胃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刀锋》读后感篇1剃刀边缘无比锐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刀锋》的故事比较简洁,但我喜爱这本书,以至于我真的很想做一点片段摘抄和故事梗概。
拉里。
美国青年,一战中由于战友的牺牲开头追问内心,为探求人生终极价值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未婚妻),只身苦修。
他放弃一切的追寻自我价值,就是一次刀锋之行。
伊莎贝尔。
拉里曾经的未婚妻,热忱和善但无法割舍上流社会的生活。
毛姆。
毛姆常用的写作技巧,将自己作为角色之一代入小说中。
个人看来,伊莎贝尔的塑造比拉里更立体,肯定程度上也为这类被定性为“喜爱虚荣”的人物去污名化了。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当时我并不知道毛姆喜爱的写作方式,是将自己作为旁观者纳入故事中去。
(他似乎很喜爱将小说写得像“小说创作历程记录”)加上毛姆在书中反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在这本书中,我只是试图追忆…”,所以当时的我探求了很久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最终,我并不信任毛姆是在记叙亲历的故事。
(比如苏珊娜巧合消失就表明,毛姆依旧将串联情节的任务交给了虚构人物)而令我怀疑的是:毛姆为什么不直接将它写成小说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故事背景是一战后的美国,而毛姆作为一名英国作家,对美国人俚语、性格特征等塑造,很简单失真。
但我觉得毛姆之所以执着于旁观者这一角色,是由于毛姆本人对拉里、伊莎贝尔的人生,并非达到肯定厘清、可以下结论的地步。
他需要这些角色自己去讲话,需要“毛姆”这个旁观者来为开放式的结尾作铺垫。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借“书中毛姆”之口,讲出“心上毛姆”的想法。
我情愿认为:拉里和伊莎贝尔都是毛姆自身,而书中“毛姆”,就是毛姆本人性格中的“拉里”和“伊莎贝尔”冲突时供他跨越的桥梁。
读毛姆的《刀锋》有感
读毛姆的《刀锋》有感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刀锋》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生意义和精神寻求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毛姆以深邃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哲思的世界。
以下是一篇充满文艺气息的读后感,试图捕捉这部作品的精髓。
在毛姆的笔下,拉里·达雷尔这个角色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刀锋,划破了世俗的重重迷雾,直指人心最深处的探求。
《刀锋》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场对自我和宇宙的深刻对话。
拉里,这位在战争中失去挚友的青年,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旅途。
从巴黎的书斋到印度的修行,他的脚步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心灵穿越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
在拉里的旅程中,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或是追求物质的极致,或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徘徊。
毛姆通过这些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也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刀锋,那是对自我认知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小说中的伊莎贝尔,她是现实与理想的化身,她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而艾略特则是社会地位和名利的象征,他的一生让我们思考,真正的幸福和满足究竟是什么。
《刀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毛姆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割开了我们心中的迷雾,让我们看到了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这部小说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追求那些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满足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有意义。
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我知道,这部小说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它提醒我,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追求那些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慰藉的梦想,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那些看似安稳的生活。
《刀锋》是一部值得每个人阅读和反思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还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寻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刀锋》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刀锋》读后感《刀锋》读后感1如果感到迷茫,空虚,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没有理想,或者说,正在失去理想,那就看看毛姆的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克兰德和拉里会告诉你怎么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你要抛弃所有外在的束缚,踏上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追寻一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但是你得到的会更多,可能是整个世界,整个由你自己创造的世界。
这时,你壮志满筹,你雄心勃勃,你踏出了艰难却又欢愉的步伐,毛姆却突然给你一记警醒,你被人性的枷锁拷牢,历尽万难“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
王尔德曾写,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或许坚定的意志也是一种天赋。
但是你不能回头,你瞥见了某种光芒,浩瀚无垠的精神世界在你面前沿展,你被吸引,你无法逃脱,“可能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和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你压根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 还有一种可能,前面所有的假设都不成立,甚至求知都是欲望的一种体现,逆反的欲望,强烈的、不顾一切的逆反心理,从头到尾只是一颗朦朦胧胧的心向往着某种理想性,在这种憧憬中心怀满足,而这种满足感究竟是在对精神的追寻中获得的?还是仅仅只是不甘趋附的自我安慰?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非得谈论宗教?但凡涉及精神世界,哲学都是不能回避的存在。
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宗教本身就是哲学的一种形式,是对创世的一种解释。
书中有提到一个很巧妙的观点“世界并非是创造出来的,因为虚无生不出任何东西,世界是永恒自然的一种表现”,拉里在印度寻找的答案是一种神秘主义,类似于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黑格尔主张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决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源泉和主宰。
而有如基督教不过是把这种神秘具象化了,对神秘主义的探索是哲学家的爱好,而基督教会要做的事却是根植大众和传教,它是一神教,这决定了其本质的不宽容,有吸纳一切和摧毁一切的野心。
《刀锋》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刀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磨砺中成长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现实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他在逆境中不断奋斗,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刀客。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探讨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奋斗精神。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在修炼刀法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如主人公在小说中所说:“只有经历过磨难和挫折,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除了对个人成长的探讨,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有的人为了私利不择手段,不惜伤害他人;而有的人则义无反顾地保护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这让我深思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究竟会选择怎样的道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行为。
此外,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主人公在小说结尾所说:“只有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才能让生命更加有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刀锋》,我深深被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所感动,也被作者对人性、社会现实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所启发。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反思的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我更加坚信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刀锋》中获得启发和力量,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让生命更加有意义。
刀锋读书心得最新5篇
刀锋读书心得最新5篇时间是一把利刃,最终会把每个人雕刻成自己潜意识里以为正确的样子,这也许就是书名的用意吧,我们只能决定自身生活的一小部分,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没有人知道你应该过怎样的一生。
下面给您带来刀锋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刀锋》读后感1之前看了毛姆的好多作品了,比如《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
今天我又读了他的作品《刀锋》。
《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
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在拉里的怀抱中。
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他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
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
他放弃了那羡煞旁人的青梅竹马,年轻漂亮同时也是贤良淑德的未婚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一个人的跑到巴黎“晃膀子”。
他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
他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
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时下年轻人流行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抛下生活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最好就是周游列国、环游世界。
《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大概会让他们有所共鸣。
一面是优渥安逸的生活,有体面的工作和社会地位、有爱他愿相伴一生的妻子;另外一面是无拘无束、随遇而安的朴素生活。
面对这两种生活,想必大家都会思想挣扎一番。
但我觉得大多数人喜欢后者的只是一时,说到一辈子的选择还是向往前者。
在现在这个以金钱衡量成功的年代里,找一份精密,获得一份心灵的解脱,确实是不容易的。
我要积极面对生活做好自己,平衡感情和生活。
《刀锋》读后感2我真的无比羡慕拉里的生活,不求钱财的多少,只为追寻内心的幸福之道,而且实际行动能力很强。
毛姆《刀锋》读后感
毛姆《刀锋》读后感《刀锋》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人性与道德问题的长篇小说。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思考良久,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刀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
小说以主人公皮特尼为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与不道德,以及个人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
小说中展现了皮特尼的成长历程和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从而呈现出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图景。
毛姆细腻地描写了皮特尼的内心世界,他对人生的迷茫和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皮特尼常常陷入道德困境中,选择时常茫然无措。
我对他深感共鸣,因为人生中常常会陷入两难抉择的境地。
毛姆通过皮特尼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处于各种复杂的关系中,面临着各种选择,而我们对于自身价值和道德底线的认识并不总是清晰和坚定。
因此,我们需要像皮特尼一样,对自我进行反思和思考,不断探索自己的道德底线,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刀锋》中,毛姆以真实的笔触刻画了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
他们有的是皮特尼的朋友,有的是他的爱人,有的是他的家人,但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个性。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纷繁复杂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我特别喜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坚强而善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皮特尼的人生。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毛姆传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情世故的观察。
《刀锋》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情节丰富的小说,更是一部思考人生和人性的作品。
毛姆在小说中探讨了一系列的人性问题,如道德、爱情、友谊、操控与被操控等。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引发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小说中的每个场景和对话都展现了人们的真实心态和行为。
人性的善恶、虚伪和真诚、理性和感性的冲突,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毛姆用敏锐的洞察力、深入的思考,指向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引导我们思考人性中的善与恶、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以及社会道德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毛姆的写作风格简洁而深刻。
毛姆刀锋读后感6篇
毛姆刀锋读后感6篇《刀锋》读后感(1):得救之道,不在刀锋--毛姆《刀锋》读后“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迪托-奥义书》(见《刀锋》扉页)很遗憾,我还没去过西藏,但它一直在我的行程规划之内。
每个人都有他想要的生活,有人喜欢背包旅行,我不愿意。
对我来说,干净的客房、舒服的热水澡,比披着大衣在卡车上熬夜更有吸引力;我会惊奇地打量那些转经、磕长头的藏民和他们油腻的衣服,丝毫不想为饲养牦牛耗费一生;我会欣然接受喇嘛的摩顶-这并不比圣诞节例行的烛光大餐神圣庄严;更重要的,西藏是我地图上必须勾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我从不打算到那里拷问心灵、寻找人生的真谛,而且我一点也不为我的“不打算”感到惭愧。
旅行归旅行,“人生的终极”之类,可以另外想办法。
印度对于英国人,就象西藏对于我们,都是母国疆界内的神秘异域,潜藏着无尽的智慧源泉,可以方便地为一切苦恼提供答案。
吉卜林在印度找到了“丛林的法律”(动物故事集《丛林之书》),福斯特也不虚此行(《印度之行》);当然还有老毛姆,在《刀锋》里,他让拉里学会用意念抬起别人的手臂、为他们治疗酗酒和失眠,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光荣的纽约出租车司机。
还得稍稍提一下古印度吠陀哲学典籍《奥义书》,已经有不止一个英国作家推崇过它-我翻过几页,还是更着迷于犊子的《爱欲经》。
“远方”,和它象征的“另一种生活”,我从来不吃这一套。
毛姆把拉里捧得很高,高得放弃婚约、散尽家财,无非也要走回一条“隐于市”的遁逸之路。
我只能祝愿纽约的交警不那么爱开罚单、出租车劫案也不那么高发,以便拉里能顺利地挣够油钱、去泡图书馆。
即便这样,在我看来,拉里仍不过是一个文艺腔的自了汉,他的矫情使译者周煦良也不得不承认:“只有拉里.达雷尔自始至终好象变化不大,永远是那样一个闲云野鹤似的人物,使人疑心是不是取材自真实生活。
”(《刀锋.译者序》)相比主教大人为艾略特作完临终弥撒后对他的最后评价:“他的缺点只是些浮面的;他心地非常宽厚,而且对同类是仁慈的”,我不敢轻易断定两人中谁的一生才“过得那样愚蠢、无益和无聊”(第五章第九节)。
《刀锋》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
《刀锋》是一本关于人生和追求的书籍,它通过一个名叫拉里·达雷尔的男子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和追求的意义。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追求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拉里·达雷尔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和追求的意义。
拉里·达雷尔是一个有着丰富经历和深刻思考的人,他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而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由之梦。
这使得《刀锋》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小说。
读完《刀锋》,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追求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同时,它也启发了我对于人生和追求的看法,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生的奥秘。
总之,《刀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人生的重要性,还启发了我对于人生和追求的看法。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读物之一。
刀锋读后感(精选26篇)
刀锋读后感(精选26篇)刀锋读后感篇1这本书的书名叫《刀锋》,作者是英国人,毛姆。
Razor是剃须刀的意思。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博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
”如果你对刀锋这本书名不是太熟悉的话,那么你对《月亮和六个便士》这本书一定了解,对,是同一个作者——毛姆。
毛姆是英国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
上网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简介,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童年不幸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影响很大。
《刀锋》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
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一位飞行员。
这个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于度外。
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
拉里复员后,被当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贝尔,有亲友为他提供的远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开怀抱等待他,但拉里并不快乐,他选择逃避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
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最终在印度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这本书带有东方文化的背景。
这得益于作者——毛姆一生喜欢游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深谙东西方文化。
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可以在东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极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为目的,而人则异化为达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窒息人生命和个性的枷锁;而东方文化和宗教中通过求诸内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关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艾略特是小说中的另一中心人物。
如果说拉里是经东方文化启迪而开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则是终身执迷不悟的可怜虫。
毛姆无时无刻不把这两人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进行观照,其叙述语调也有本质的区别:对拉里是由衷的褒奖,对艾略特则是辛辣、尖刻的讽刺。
刀锋读后感(15篇)
刀锋(15篇)刀锋1 时间是一把利刃,最终会把每个人雕刻成自己潜意识里以为正确的样子,这也许就是书名的用意吧,我们只能决定自身生活的一小局部,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没有人知道你应该过怎样的一生。
世上只有一种成功,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所有人其实最终都会吞没于喧嚣激荡的人海。
我们能做的,便是根据我们的内心,听从我们内心的声音,问心无愧的走过我们的一生。
其实这样,便是对于我们人生最大的大方。
拉里已如他所愿,吞没于喧嚣激荡的人海,其中有众多矛盾与利益纠葛,有人迷失于失序的世界,有人坚信仁慈,有人外表笃定,有人内心彷徨,有人慈悲为怀,有人不知变通,有人轻信别人,有人防卫心重,有人恶劣,也有人大方,凡此种种构成了美国众生相。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对与错,合适自己的就好。
我们本身无所谓对错,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忠于自己就好。
你做的事情/方式值得吗?——“假如我照自己的意思过活,也可能影响别人,就算只是投石入池的涟漪,也会引发另一道涟漪,再引发第三道涟漪。
说不定有些人觉得我过得幸福又平静,到头来又把所学传给其别人。
”书中的这句话给了最好的答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总有一天会泛起一到涟漪;“刀锋”即“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之意。
悟道,考虑人生意义,参悟心之所向。
芸芸众生认清自我遵从心声,一往直前无怨无悔,便是意义所在,假设能得其所愿就是圆满。
当然艰辛困难犹如跨越刀锋,就如书中另外人物,谁不是历经苦难,真诚的忠于自我实现自我,选择本身无可厚非,无优劣之分,得其所愿便是圆满。
而拉里同样如此,听从内心声音寻求生命奥秘,读过浩瀚书海遍历大地山河,拉里说“可能原来就没有答案”,又说回归生活“平淡处世,凡事随和,慈悲为怀,戒除私心。
”我想这也便是答案。
刀锋2 没想到我能看完这本书,这本书已搁置许久,曾经看过几页,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段时间没能坚持看完,想来,可能看书也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吧。
《刀锋》读后感600字5篇毛姆
《刀锋》读后感600字5篇毛姆在毛姆的长篇小说里,推荐他的《刀锋》,这个叙述像刀锋一样犀利的小说,按照某文化人所说,如果没有在第六章瞎扯什么印度宗教东方哲学,那简直堪称完美。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刀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刀锋读后感600字1“你究竟在寻找什么呢?”“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是书里出现最多的对白。
毛姆先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里不顾世俗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是《刀锋》中特立独行的拉里,都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调,直书人性,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
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他放弃了与伊莎贝尔的婚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
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来到这世上,终得激起几声回响,才不虚此行。
拉里这一生轻的像风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却又厚重的如山间的磐石,正气长存于天地间。
他曾说:“上帝最喜欢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识尽力而为的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行走在刀锋之上,向着你心里炙热的灵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极致,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奥义书》有言:“一把刀的锋刃是很不容易跨过的,所以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我们常常执念于物质生活的利益得失,对于锋刃的精神生活总是望而却步。
而拉里,却是一个如同刀锋般锐利的人,他以锐意精进的姿态追寻着解脱之道,为此不惜斩断一切,越过刀锋,即使越过刀锋之后,在刀的那一面,无人等候。
《刀锋》读后感7篇
《刀锋》读后感7篇《刀锋》读后感1之前读《月亮与六便士》没那么喜欢毛姆,读完这本《刀锋》倒是爱上毛姆了,读他的故事很流畅,娓娓道来,每个情节都有深意。
我挺喜欢埃利奥特的,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极致空洞,终身追求各种名利场,参加社交活动,到死都在想要穿最高贵的那套衣服参加盛会。
但是他重视亲情,慷慨,不是个坏人。
死时,有红衣主教来,也没什么痛苦,还挺体面的。
这样的一生很多人评价它空虚,可是谁也不是埃利奥特,他或许觉得一生很值得呢。
追求他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并一生追随,我觉得也挺有意义的。
和拉里有什么不同。
拉里不过是追求终极真理,他闹不清生的意义,善恶的由来,毕竟他能活下来是运气(战友救了他后死了)。
他读了很多书,游历了很多地方,他从艺术、宗教、理性中寻找答案,他终于找到平和、宁静,他将“平静地生活,坚忍地生活,活得有同情心,活得无私、无欲”。
他重新回到美国后,会怎么样?我想到了《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拉里是加油站那个老工人,也就是作者昵称的苏格拉底,指引年轻迷茫的心灵,了解和寻找内心的力量,终极的意义。
完美符合拉里的人设和想象~当毛姆问他,你独自一人,能对美国人产生多大效应呢?拉里说,发明轮子的只有一个人,发现引力律的也是一个人。
投一块石头到池塘,都会改变整个宇宙。
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效应。
如果我独善其身,我的言行仍会影响他人,虽则无异于投石入池塘所激起的涟漪,这涟漪会引起第二波第三波,很可能一些人意识到我的生活方式是不乏快乐和平和的,他们反过来也可以言传身教。
这不就是加油站的“苏格拉底”吗?独善其身,他在加油站平静的工作,无私的工作,遇到迷茫的孩子,言传身教,有耐心,有同情心的,引导他度过难关,向内观,重拾信心和力量,完成一次次奇迹般的'壮举。
索菲,是我很喜欢的角色,用拉里的话说:她有着美好的心灵,有热情,有抱负,有气量。
他为了理想可以奋不顾身。
即便她自寻毁灭的道路尽头,也不乏一种悲壮的高贵。
刀锋读后感(通用6篇)
刀锋读后感(通用6篇)刀锋读后感(通用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刀锋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刀锋读后感1本书中,毛姆先生依然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小说中的毛姆先生算不上故事的参与者,他只是一个作陪的客人,是故事的旁观者,是每个角色的倾诉对象,也许这就是第三者身份的好处,不需要为如何参与故事而烦恼,只需要点燃一根烟,静静地看着发生的一切,然后默默地思考。
他观察着每个角色的外表和心理,并对他们进行剖析,读者跟随毛姆先生一起探寻每个角色的内心,仿佛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因为书中的每个角色又何尝不是我们身边每个真实存在的人呢,或多或少都有这些角色身上的影子,这些角色是毛姆先生从众生相中抽离出来的结合体,是你是我也是他,固然你才会觉得似曾相识。
人这一生总有许多执念,艾略特执着于荣誉,执着于社交,伊莎贝尔因为执着于对拉里的爱而耍心眼,格雷确实只是凡夫俗子,我们何尝不是呢?做个想要挣钱又能挣钱的凡夫俗子也没什么不好,多思的人有些辛苦,拉里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他在巴黎闲晃两年,我等就算想要探寻所谓人生的意义,肚子就会提前抗议了,像格雷那样简简单单地过一生也挺好的。
还有可怜的苏菲,人这一生究竟会遭遇什么,你预测不到,不管你做什么样的选择,真诚待人,认真生活,过好当下。
刀锋读后感2下午无事,携一本旧书《刀锋》去看。
以前也买过《刀锋》,是周煦良翻译的,字太小,于是又买了这本旧书。
翻译者姊佩,听上去好像是个女性的名字,其实不是。
这名字听着很有味道,无端地觉得好像出自《楚辞》。
用牛皮纸细心包了,写了书名。
觉得还好,阿万的包书手艺学了个七八成。
泡好茶,却看不进去。
因为办公室实在太闹,快期末了,大家新课都快结束了,不免有些解脱的轻松。
没有闹中取静的本领,只好自己寻一个安静的角落。
五楼的楼梯转角很是僻静,寻常不见人来。
分享《刀锋》观后感
分享《刀锋》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分享《刀锋》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完了毛姆的《刀锋》,坦白说,并没有读的很明白,只能大体说一点感想。
拉里无疑是本书的一号主角,他因为亲眼目睹了年轻战友的死(为了救他而死),对人生产生了迷惑,不明白为什么世间要有不幸和恶。
所以他一直在寻找答案。
因为他不愿去工作,未婚妻伊莎贝尔与他解除了婚约。
他不工作并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去读书和思考。
虽然伊莎贝尔很爱他,甚至与别人结婚生了两个女儿之后,还对他念念不忘。
但两个人价值观截然不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分开也是必然的。
伊莎贝尔很重视物质生活,这也无可厚非,作者并没有因此不喜欢她,反而一直在描述她的美,她的天真、聪明与坚韧。
她与拉里的好朋友格雷结了婚,生活很幸福。
虽然中间格雷经历了破产,但伊莎贝尔坚强地与他站在一起,鼓励他、陪他渡过难关,是个好妻子。
她把两个女儿教育得很好,是个好母亲。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艾略特。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写他,一开始就是他先出场的。
艾略特这个人就好像是为了交际而生的,一直在想方设法认识更多所谓上流社会的人。
最终他也如愿以偿了,与那些人混的很熟,经常参加各种宴会,自己也组织各种宴会。
他人虽然比较势利,但对亲人还是很好的。
对待他姐姐和他外甥女伊莎贝尔一直很好。
在拉里和伊莎贝尔没有解除婚约之前,他还想通过他认识的那些人提携一下拉里,拉里并不领情,对此,他很生气。
直到死之前,他还在为亲王夫人没有请他参加宴会而耿耿于怀。
后来毛姆为了了却他心愿,想法弄到一张请柬,他才高兴起来,虽然没能参加就死了。
他一生都在广泛结交各种名流,临死之前却没有几个人去看他,挺可悲的。
拉里给人的感觉一直很神秘,他不想让人找到,别人就肯定找不到他。
他去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读了很多书,见了很多人。
每一次出场,都感觉他又把人生看得更透彻了一点。
《刀锋》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刀锋》读后感(精选22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刀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刀锋》读后感篇1如果感到迷茫,空虚,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没有理想,或者说,正在失去理想,那就看看毛姆的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克兰德和拉里会告诉你怎么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你要抛弃所有外在的束缚,踏上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追寻一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但是你得到的会更多,可能是整个世界,整个由你自己创造的世界。
这时,你壮志满筹,你雄心勃勃,你踏出了艰难却又欢愉的步伐,毛姆却突然给你一记警醒,你被人性的枷锁拷牢,历尽万难“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
王尔德曾写,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或许坚定的意志也是一种天赋。
但是你不能回头,你瞥见了某种光芒,浩瀚无垠的精神世界在你面前沿展,你被吸引,你无法逃脱,“可能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和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你压根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还有一种可能,前面所有的假设都不成立,甚至求知都是欲望的一种体现,逆反的欲望,强烈的、不顾一切的逆反心理,从头到尾只是一颗朦朦胧胧的心向往着某种理想性,在这种憧憬中心怀满足,而这种满足感究竟是在对精神的追寻中获得的?还是仅仅只是不甘趋附的自我安慰?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非得谈论宗教?但凡涉及精神世界,哲学都是不能回避的存在。
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宗教本身就是哲学的一种形式,是对创世的一种解释。
书中有提到一个很巧妙的观点“世界并非是创造出来的,因为虚无生不出任何东西,世界是永恒自然的一种表现”,拉里在印度寻找的答案是一种神秘主义,类似于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黑格尔主张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决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源泉和主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刀锋读后感
“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
这是拉里所说的话。
而这也正是我,一个自认为并不崇高之人,一直以为追求的卑微而苦涩的理想。
选中这本书读,主要是因为书中所主要探讨的关于人生观以及宗教等哲学命题感兴趣。
书中主人公拉里(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对人生、对生死以及人存在意义的探求和追问深深打动了我。
虽然自己不能像拉里那样“晃膀子”去追寻,但拉里的形象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精神家园。
由于母亲的原因,我对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一直很模糊,一会儿在虚无一会儿在悲观中摇摆。
为了能获得积极活下去的理由,我也试着向宗教求助,读过几本宗教方面的书,也陪着母亲去过几次教堂,但基督教的教义无论在理智还是情感上,都很难让我接受。
在书中,拉里与“我”所讲述的他对基督的怀疑也正是我的所不理解的方面。
后来,拉里从东方哲学“罗摩克里希纳教”中所找寻到的答案,到是能够让我信服。
其实,我也一直相信,任何宗教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真理,那就是一种“绝对”,也就是道家说说的“道”。
但是道的玄之又玄是很难让人悟到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会体会到拉里得道的那种境界。
毛姆描写人物的逼真也算是一绝。
在他笔下,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艾略特的虚荣、市侩、精明;伊莎贝拉的拜金;拉里的单纯、超脱;甚至一些一笔代过的小人物也活灵活现,真是达到了一闭上眼睛,一个个人物就浮现在眼前的地步。
在描写人物的功力方面,毛姆甚至不落巴尔扎克下风。
读了《刀锋》就像再现了一回二十世纪初欧洲上流
社会的全貌。
本书非常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毛姆成功塑造了很多人物。
首先谈谈艾略特。
说他是个势利鬼,这一点不错。
但毛姆并没有极力贬低他。
他一心想要挤进上流社会,为人热情大方,风度翩翩,诚然,他的起心也许令人生厌,但他确实是个善良的人,非常健谈,你无法否认这个人是个很好的朋友。
在他已经卧床不起时,仍然为了一张邀请函伤心不已。
可见,他的确势利,但除掉要在上流社会有个很好的地位以外,他别无所求。
说到底,他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符合常人的价值观,也许算是个成功之人。
势利并不是他的错。
世界如此,他不过是随波逐流。
他的得救之道,很幸运,就是不断开宴会,认识更多的名流,最后让自己也成为名流。
最终,他也如愿以偿了。
毛姆叙事的风格也很特别。
初读起来,觉得铺垫过多,不简洁,甚至有点卖弄学识阅历之嫌。
但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总看惯了中国小说的质朴,看看毛姆的小说也别有一番风味。
我想说的是,在物质与精神的较量中,物质是常胜将军。
在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以物质的多少来衡量你的社会价值时,拉里这样一个绝对理想主义者的坚守,是令人敬佩的。
他不是刻意地和谁作对,就算有一天世界以精神来衡量价值,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绝对。
物质与精神,有时是相互制约的,而对于他,物质与现实的矛盾,恰恰是一种成全。
大多数的我们,是伊莎贝儿,物质与精神都无法放弃的普通人。
外语系13级师范5班谭奕洋13074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