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诗帖》字字析(一)
《苕溪诗帖》艺术鉴赏
《苕溪诗帖》艺术鉴赏《苕溪诗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该作品是米芾的经意之作,共394字,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以下是关于《苕溪诗帖》的详细介绍:1.创作背景米芾在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创作了这六首诗。
此时的米芾已经离开无锡,正从苏州下船,经行江向西出发,到湖州约在重阳之前。
2.艺术鉴赏2.1用笔: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2.2结体: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欹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2.3章法:在章法的表现上,注重整体的气韵和细节的完美,在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
字与字之间没有视觉上直观的连带关系,但是行气通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映带自如,章法上疏密有致,堪称一绝。
3.历史传承《苕溪诗帖》流传有绪,南宋即入内府。
明归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等收藏。
清入内府收藏,后由溥仪携至长春,又流入民间。
196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将其购到,已失“念、养、心、功、不、厌”六字,半损“载酒”二字,稍损“岂、觉、冥”三字;失去李东阳篆首和项元汴题记拖尾。
经北京故宫博物院杨文斌补纸重新装裱,再由郑竹友依未损前的照片钩摹补全损字。
后一直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一级文物保存。
《苕溪诗帖》是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米芾独特的书法风格,也反映了北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水平。
《苕溪诗帖》中笔法的精妙之处体现1.丰富的用笔技巧1.1起笔收笔变化多样1.1.1重按起笔: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收,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为中锋行笔,如一些长横、竖画的起笔,给人以果断有力之感,为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富有气势。
1.1.2 尖入轻起:部分笔画如撇捺、小的点画等,会采用尖入轻起的方式,使线条起始轻盈灵动,与重按起笔的笔画相互映衬,增加了笔画的层次感。
硬笔临帖之二一五米芾《苕溪诗帖》
硬笔临帖之二一五米芾《苕溪诗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
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释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佑戊辰八月八日作。
《苕溪诗帖》字字析(三)
《苕溪诗帖》字字析(三)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阳、漫、仕、松、竹《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阳字笔划笔法分解“阳”字属左右结构,第一笔露锋疾入,用笔要快干净利落。
“竖”侧锋直切,形粗壮,“日”中的空白要留意不能写满了,细节决定成败。
“阳”字中的最难点是“易”下部是用手腕带动手指向右划半弧形,要多练几遍。
漫字笔划笔法分解“漫”中的一波三折状三点水有难度,它是按,提,再按提的一个动作,中间还加了转的用笔。
右边的“日”和“罒”上小下大形成了对比,艺术就是时时制造矛盾再统一矛盾。
(如图)注意书写时的转折提按,“漫”最牛的一笔就是最后的反“捺”写的有力痛快笔划又很长,把向左上倾斜的整体一下子拉了过来,这就是险中求胜。
“仕”是米字中常见的形势,左低右高,首笔又是侧锋切入,用笔要有杀纸的感谢,杀进去方通力透纸背,写“丿”直接绞转写“丨”稍顿即提上行。
“士”第一横紧连着左边,两横长短不一,书写时一气呵成,流畅才是书法之美。
“松”左右结体,属方形,藏锋写“一”顺序绞转写“丨”“松”字中有大小四个“点”点点不同,注意观察,尤其是“公”字左点,笔压下去重顿再向左横收笔,点点饱满,这是米字中的亮点,中间有留白。
“竹”取扁势,首笔接上一字,空中划弧形动作微妙写出“丿”的小尖。
大家书写时要仔细读帖,正所谓“尽精微”就是这个道理。
右边横折有个翻转的动作,再写竖稍蓄势写钩。
(如图)书法中的“势”和“气”无处不在,不可断掉。
要用心去感悟。
来源:中国书法作者简介楠亭,女,湖北襄阳人,号枕砚楼主。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系,受教于何加林,张伟平导师。
书法师从李国盛,夏碧波老师,2016.5月参加张旭光北兰亭(受业于张旭光,王厚祥,刘京闻,李明)行草书研修班。
从《苕溪诗帖》看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
从《苕溪诗帖》看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程月圆(江苏大学)摘要:米芾是北宋杰出的画家、书画理论家,也是富有创新意识的书法家之一,尤其擅长行书。
米芾作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在书法创作理念上追求天性的自然流露,突出书法创作的境界。
《苕溪诗帖》是米芾书风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文通过《苕溪诗帖》艺术风格、笔墨态势等分析米芾的书学思想,透过米芾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探究创新对于书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苕溪诗帖、米芾、尚意正文书法艺术发展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注重对“意”与“趣”的追求,“宋四家”中的米芾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米芾在文学上的成就虽然不及苏轼、黄庭坚二人,但他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同时还是一位山水画家、书法理论家。
他在“宋四家”中是个性极为独特的,被人们称为“米颠”。
米芾早年认为学书法必须要从传统入手,尤其是以“二王”为代表的晋唐书法,要细致临摹以掌握其技法,因此被后人称作“集古字”。
到了晚年,“集古字”的米芾转而“自成家”,用他的书法实践与苏轼、黄庭坚一起将宋代的“尚意”书风推上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种风气。
米芾钟爱颜真卿的书法,他的行书作品中一些比较特殊的笔法即从颜体行书中学习而来,其中以元祐三年(1088)所作的《苕溪诗帖》较为突出。
而米芾的另一幅作品《蜀素帖》与其创作时间仅仅只差一个多月,但面貌与之相差甚远。
因此,这个时期正是米芾的书风由“集古字”转向自成一家的时期,其作品中既能看到前人的笔法,又能看到他自成一家的新笔法。
《苕溪诗帖》用笔沉稳雄厚,不拘泥于中锋行笔,多以侧锋取势,结体欹侧跌宕、变化多端,通篇“八面出锋”,潇洒自然,时见扭结屈曲,营造出天真活泼的意境。
一、北宋书学背景下的米芾书风晚唐的书风对法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死胡同”,使一些书法作品少了生机和趣味性。
宋代大力提倡儒学,文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推动宋代的书法成为人心的真实写照,成了写意的产物。
正是在这种“重文”“尚意”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宋代出现了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风各异的书法家。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米芾,北宋文人,他的字画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尤以苕溪诗帖为著名。
《苕溪诗帖》是米芾用毛笔书写的一本诗文集,这本文集不仅展现了米芾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米芾独特的笔法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以“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为中心,详细阐述米芾的笔法和艺术特点,探寻其独特之处。
米芾的笔法以“书写入画”闻名于世,他的笔墨之功,使得他的字画作品看似简朴朴素,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和艺术韵味。
《苕溪诗帖》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修饰,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首先,米芾的字体刚劲有力,线条简练,墨色浓淡相间,给人以一种厚重感和力量感。
他的笔画有着明快有力的笔法,勾勒出每一个字的形态,使得字与字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贯通。
其次,米芾善于运用浓淡墨色的对比,使得字体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他运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色,细腻地描绘出每一个字的纹理和质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米芾的字体有着独特的变幻和起伏,他通过虚实结合,运用笔画的粗细变化,使得字体具有动态之美,有时刚劲有力,有时柔和委婉,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
通过对《苕溪诗帖》的字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米芾的笔法有着明显的个性和风格。
首先,他的字体刚劲有力,富有力量感,这与米芾的性格特点有关。
据史料记载,米芾是一个性格直爽,豪放不羁的人,他的字体也反映了他的个性特点。
其次,米芾的字体线条简练,毫不繁琐,这与他追求极简主义的艺术追求有关。
他认为艺术应该追求简洁明快,不应过于细腻和繁琐,这种追求简洁的理念在他的字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米芾的字体变幻多样,充满了生命力和创意,这与他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有关。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写意山水,而是通过对字体的创新和变化,突破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作品。
米芾笔法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他对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上。
《苕溪诗帖》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布置,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1. 诗卷的背景介绍:米芾(1051年-1107年),字芾甫,号米苏,宋代著名画家和文人。
他精通文学、书法和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著称。
米芾的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对后世影响深远。
米芾的《苕溪诗卷》是他在中年时期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共计七首。
这组诗歌以苕溪为背景,描绘了苕溪的山水景色、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展示了米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独特感悟。
2. 诗卷的注释和译文:注释:苕溪诗卷是米芾创作的一组七首诗歌作品。
苕溪,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是一条自南北朝时期就有名的小溪。
诗卷以描绘苕溪的山水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独特感悟。
译文:①《苕溪图》卷·扇头题诗昨日溪桥人似鬼,大堤风起可相赠。
山深偶寄青云叶,石怪曾抛朱紫泽。
龙门欲动鹿如胶,人傻岂知今更邀!岁晏故人空髯胡,日日相忆饯秋羔。
昨天,过桥的人们像鬼魂一样。
大堤上的风起来了,可以互相赠送起来。
山深处偶然寄托着绿叶,岩石怪异曾经抛弃着朱紫颜色的河泽。
龙门欲动时,鹿就像胶一样被困住了,傻瓜们又怎么会知道如今是什么情景!岁月已经晚了,故友已经没有兴趣了吗?天天相互怀念着饯行秋羔。
②《苕溪图》卷一首白家溪上见书老,诗为粧崂客满袍。
嘉庆年间出三伏,坐直杳无光誊稿。
家有失簪山曙鸟,眼看悬瓦雨稠藳。
多病薄薄稀红寇,山山路度哭流波。
龙闲鹰隼如墨出,初叶堪应诺相邀。
岂道春风自巢辈,何堪岁月阻黄交。
花迎翠蚁细游客,竹怯红蛾蜡脱皱。
此生一握黑休明,明时岂复登江遥?白家溪上见到高年纪的书老。
他的诗离弃像崂山的客人装满了袍子。
嘉庆年间,出了三伏天,坐在那里,不见光亮地誊书稿。
家中丢失了帽子,山间曙光迎向鸟鸣,眼看着屋顶上下的雨水黏糊在一起。
疾病很多,面黄肌瘦,像是红色的寇战士,山山路度给哭得泪水滚滚。
龙已经不理鹰隼,如墨一样出现,初叶堪应诺相邀。
难道说春风都在自己那一代人里面吗?怎么堪受岁月的阻拦,不能多交友。
米芾《苕溪诗帖》逐字分析,用笔一目了然!
米芾《苕溪诗帖》逐字分析,用笔一目了然!米芾《苕溪诗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苕溪诗帖》是米芾一生当中的行书代表作之一。
具有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出于天真自然,将烂漫多姿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
行书的点画变化很大,在楷书的基础上用笔增加了动势和牵丝变化,结构更加多姿。
现以宋· 米芾《苕溪诗》为例,来体会行书的点画特点和结构特点。
北宋· 米芾《苕溪诗卷》全卷《苕溪诗》为墨迹纸本,纵30厘米,宽190厘米,35行此卷是米芾即将前往苕溪(湖洲)时所写的六首五言律诗,米芾此时虽属壮年,但书法上已卓然成家。
他七八岁开始学书,至此已有30年与笔砚为伴的生涯,完成了对颜真卿、李邕、欧阳询、柳公权、沈传师、褚遂良、“二王”等数家“集古字”的学习。
米芾的行书风姿翩翩、神采超逸、纵横挥洒、驰不失范,形成了“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独特书风,苏轼誉之为“超妙入神”。
《苕溪诗》用笔结体多富变化,通幅舒卷自如,是行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要想学好米芾行书,需要先从单字入手,一一突破。
本文选择《苕溪诗帖》中最具代表性的16个单字,根据读帖所得,对其书法技法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1【襄】这个字布局上往左边倾斜,有一种运动感。
用笔上上面重,下面轻,横为侧锋,下面转为中锋,下面的相同笔画形态各异,紧凑有力。
2【作】这个字来源于王羲之的行书写法,但是又有变化。
左边,用笔较浊,右边中锋,用笔较清。
上半部分倚靠一处,下半部分分离形成空白对比。
3【限】这个字也是往左边倾斜,结构上左小右大,因字造型,右边笔画伸展,犹如一醉汉倚靠在孤松上,非常生动自然。
4【岁】这个字很好地体现了“收放”对比。
上半部分收敛,取斜势,下半部分左边收敛,右边放纵,最后一点如高山坠石,非常有劲。
5【点】这个字很奇特,全字以左边一点着力,支撑起笨重的整体,极尽险绝之能事,但是看起来又稳稳当当,这就是米芾行书的奇妙之处。
6【竹】这个字体现了行书单字构件雷同的处理方式与技巧。
米芾《苕溪诗帖》赏析
⽶芾《苕溪诗帖》赏析 《苕溪诗帖》,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芾38岁作,故宫博物院藏。
《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与《蜀素帖》并称⽶书“双璧”,影响巨⼤。
“风樯阵马”指⾏笔速度快,“沉着痛快”指运笔停的住,放的开。
⽶芾⾃称运笔“⼋⾯出锋”,极尽笔法百态。
早于《蜀素帖》⼀个⽉书写的《苕溪诗帖》,便是⽶芾“⼋⾯⽤锋”的杰出之作。
此帖结体构思精巧、⽓韵潇洒舒畅,较为全⾯地展⽰了⽶芾⾏书的⾼超技巧与纵逸神韵。
此卷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然超逸,毫⽆雕琢之痕迹。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芾中年书的典型⾯貌。
全卷书风真率⾃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芾中年书法的典型⾯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出新意的艺术特⾊。
以上是⽶芾书风的⼤体风貌,具体来讲: ⾸先,⽶芾对点画、结构、⽤笔有他独到的见解:“稳不俗、险不怪、⽼不枯、润不肥”。
即要在变化中达到统⼀,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筋、⽪⾁、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佳⼠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在胸,书写过程中随机⽣发,匠⼼独运。
其次,⽶芾的⽤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波三折,勾也富有特⾊。
最后,⽶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
米芾《苕溪诗》逐字分析,用笔结构一目了然!
米芾《苕溪诗》逐字分析,用笔结构一目了然!行书的点画变化很大,在楷书的基础上用笔增加了动势和牵丝变化,结构更加多姿。
现以宋· 米芾《苕溪诗》为例,来体会行书的点画特点和结构特点。
▲ 北宋· 米芾《苕溪诗卷》全卷《苕溪诗》为墨迹纸本,纵30厘米,宽190厘米,35行,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八月米芾38岁时所书,与另一件传世名作《蜀素帖》仅相隔一月。
此卷是米芾即将前往苕溪(湖洲)时所写的六首五言律诗,米芾此时虽属壮年,但书法上已卓然成家。
《苕溪诗》和《蜀素帖》字数较多,用笔结体多富变化,通幅舒卷自如,是行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苕溪诗》局部《苕溪诗》点画分析:一、点点在行草书中有提神、贯势的作用,所以行书中,点比楷书多变化。
作点之法,其势要重,如高峰坠石。
落笔速度要快,落点后,迅速将毫铺开并取势,乘机稍作顿挫,然后反折而疾收,自然劲健。
行书的点分为:独立点、横两点、竖两点、三点水、横三点和四点等。
(一) 独立点以下五字,不算以点代画的点,共有八个点,这些点虽都不完全相同,然而用笔方法相近。
“交”——上点与右点起笔笔势一致,不过上点收笔时,顿笔后迅速从腹中出锋,而右点收笔则为藏锋,戛然而止。
“主”——其点起笔处多一个小钩,此为承上一字笔势,这种点多了一层曲折。
以收笔出锋来看,“交”字的首点靠近起笔处,“讴”字稍后,“主”字在中后段,收笔均有启下之意。
“宫”——左点粗重有力,“字”的“^”均变化不同。
“病”——上点起笔藏锋,收笔微出笔锋,故圆浑。
(二) 横两点横行两点都强调呼应,在形状上又要注意变化。
“八”、“花”——点为“S”形用笔,但前者跳跃大,点不相连,后者两点以游丝相连。
“茶”——上面的两点与下面的两点均相对,然后一横一竖以求其变化。
米芾的“艹”基本上分四笔书写,这是他的特征,可从此处辨别米书真伪,如《离骚经》中的“苗”、“芷”等字皆露出马脚。
“兴”——下面两点相对,左点饱满而稳定,右点瘦健而流畅,形成对比。
苕溪帖原文及译文
苕溪帖原文及译文
苕溪帖,又称《苕溪渔隐丛话》或《苕溪丛谈》,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唐寅的一部随笔集,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以下为苕溪帖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世有伯牙、子期,然后韩愈、柳公权。
伯牙弹琴,子期和之;韩愈写文章,柳公权评之。
尝观两家之名篇,伯牙弹琴之曲,与子期合而为一;韩愈之文,柳公权之评,亦成同一之体。
然而伯牙子期,韩愈柳公权,皆不同流俗,闻琴则泣,读文章则醉。
吾见子猷、辍庵、元瑛、文苑四公,亦各有所好,音乐文章,皆得其妙。
是以吾谓文学者,当磨砺笔墨,亦当修炼音律。
夫笔墨文章,虽有妙处,然必须依乎妙手;音乐形式,虽不能无法,然必须借于美听。
故乐与文,各有其义,然万物之源,一以相属。
今乐则以声律为本,文则以笔墨为本,一互相照,可谓一体矣。
译文:
世上有伯牙、子期,然后是韩愈、柳公权。
伯牙弹琴,子期和之;韩愈写文章,柳公权评之。
我曾看过两家的名篇,伯牙弹的曲子,与子期和谐统一; 韩愈的文章,柳公权的评价,也成为同一体。
然而伯牙子期、韩愈柳公权,都不同于流俗,听琴会哭泣,读文章会醉。
我见过子猷、辍庵、元瑛、文苑四位先生,也各有所好,音乐、文章,都得到了妙处。
因此,我认为文学家,应该磨练笔墨,修炼音律。
虽然笔墨文章有妙处,但必须要有妙手才能成就;音乐形式虽然
不可以没有法则,但必须要借助于美妙的听觉。
所以音乐和文学,各有其意义,但一切万物的源头,都相互关联。
现在,音乐以声律为本,文学以笔墨为本,一相照应,可以说是一体了。
米芾苕溪诗帖原文释文
米芾苕溪诗帖原文释文诗帖背景介绍苕溪诗帖是南宋文人米芾所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书法作品。
米芾是北宋末年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
苕溪诗帖是米芾在家乡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米芾与苕溪米芾字子皙,号苕溪。
苕溪是米芾的家乡,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市。
米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接触到了艺术和文化的熏陶。
他在苕溪度过了一段快乐而充实的童年时光,这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苕溪诗帖的意义米芾创作苕溪诗帖时,力图通过书法与诗文相结合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苕溪的深情厚意。
苕溪诗帖的意义在于承载了米芾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苕溪诗帖原文解析以下是苕溪诗帖的原文和注释:1.秋水共长天一色,–解释:这里描述了秋天的景色,河水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蓝色。
2.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释:这句诗描绘了阳光下荷花的美丽,花瓣呈现出特殊的红色。
3.观音寺外月初盈,–解释:这里描绘了观音寺外的月亮初升,充满了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4.云树影入江千里。
–解释:这句话描绘了云和树的倒影在江水中,好像延伸了千里。
通过以上四句诗,米芾巧妙地描绘了苕溪秋天的景色,展示了他对家乡的独特感受和艺术表达方式。
苕溪诗帖的书法风格米芾的书法作品以苍劲有力、气韵雄浑著称,苕溪诗帖也不例外。
他在书写苕溪诗帖时,运用了横披、斜弯、点画等技法,使得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笔画和线条之美。
同时,他的字体刚柔相济,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柔美。
米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米芾离开家乡苕溪后,一直怀念着家乡的风土人情。
他通过创作苕溪诗帖,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融入到书法作品中。
他用文字和笔画表达出家乡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观赏他的作品时,能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苕溪诗帖的艺术价值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种独特创作形式,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将诗歌和书法结合起来,展示了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结合,还凸显了米芾独特的艺术风格。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米芾(1051年-1107年),字苕溪,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米芾是北宋画院的画师,擅长书法、绘画和诗词。
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米芾的诗中融入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到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和感慨。
以下是一首米芾的《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的参考内容。
《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注释:《苕溪诗卷》是米芾创作的一部由许多诗歌组成的长篇诗卷,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慨。
译文:诗卷章句不拘束,阳光斑驳倚溪谷。
苕水奔流穿石壁,群山峻拔镇青绿。
山鸟高飞来往观,有情有义心自足。
青翠盎然映画廊,溪水逶迤绕斜树。
诗意苕溪何所寄,千年流水情无边。
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苕溪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诗卷章句不拘束”抒发了作者创作诗卷的自由心态和对诗歌的热爱。
接下来的两句“阳光斑驳倚溪谷,苕水奔流穿石壁”描绘了苕溪幽深的山谷和奔腾的溪水,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后面的两句“群山峻拔镇青绿,山鸟高飞来往观”突出了山水的壮丽景色和鸟儿的自由自在,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山鸟一样高飞的愿望。
下面的两句“有情有义心自足,青翠盎然映画廊”则是作者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宣示,他希望自己能有情有义,心态自足,青葱的自然景色一直影响着他的心灵。
最后两句“溪水逶迤绕斜树,诗意苕溪何所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永恒流动的感叹和对苕溪的情感依恋。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苕溪的美景,展示了作者对自然赋予的魅力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以上内容为《苕溪诗卷》的注释及译文的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留、因、夏、溪、山
《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留字笔划笔法分解
“留”字属方形,上面的四点露锋入用笔流畅连惯,后面的一点顿笔顺势写田字的一“丨”再叠起横折,折处手腕有个轻转的动作,上大下小横折处圆润无提按,注意“田”中的留白。
因字笔划笔法分解
“因”字首笔的左竖顿笔直入略带弧形写出稍蓄势拎起横折竖弯钩,右边竖长于左边,观察要仔细,中间的“大”字紧靠近左边横画是侧锋写出,整个字厚圆凝重。
夏字笔划笔法分解
“夏”字取纵势,首笔藏起“横”画很夸张写得长且右上斜后折笔写中下部,几乎都是一分笔轻松轻快连绵写出,注意书写时空中动作也要完成,以免失去气韵。
溪字笔划笔法分解
“溪”字三点水依然是一波三折状,难就在这里,多练习几遍,右边的“奚”是草法每个转折处都是圆折裏锋写出,不见圭角。
字形左边短于右边。
山字笔划笔法分解
“山”取扁势,首笔写中间的“丨”露锋入向右后调锋向下弧形写出,左边短竖是露右边是藏锋,一露一藏艺术之美彰显,注意左右不同的空间。
作者简介。
米芾《苕溪诗帖》单字解析(七)
米芾《苕溪诗帖》单字解析(七)
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玉,鲈,堆,案,团
《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玉”首笔露入后明显的有个提按动作连续书写,第二横是圆笔用手腕转动,弧度不要太大,顺势裏锋写第三横拎起来写“点”注意三横之间的变化。
“鲈”是左右结构,左重右轻,第一笔藏锋铺毫,用笔要连贯流畅,鱼字下面的“一”有波纹感,把握好细节,整个字左短右长,中间留白也很重要,书写时即要规范笔法又要注意结体,加强练习。
“堆”亦是左右结构,左右轻重相同,厚重圆润,用笔略铺毫书写,堆字凡转折外都是圆转没有棱角,另外要注意留白。
“案”字属纵势,左右交替开合,驰张有理,首笔露锋入,整个字圆笔多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最后反捺回锋收笔。
“团”整个字右上倾斜之势,首笔露锋弧进写出,左轻右重,第二笔横折是圆笔,用笔饱满,厚不是粗,里面的专字中宫收紧和左右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横是侧锋写出。
苕溪诗帖原文及译文
苕溪诗帖原文及译文《苕溪诗帖:原文与译文的趣味指南》苕溪诗帖啊,那可是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帖里的字就像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在纸上欢快地跳跃着。
咱们先来说说它的原文。
这原文就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神秘宝藏图。
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独特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就讲述着一个故事。
它的笔画蜿蜒曲折,就好像山间的溪流,有时候湍急,有时候舒缓。
你看那些字的结构,有的像稳坐的大佛,端庄而肃穆;有的又像轻盈的飞鸟,随时要展翅高飞。
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洒脱和自在,仿佛书写者当时正处在一种极其惬意的心境之中。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漫步在自己最爱的小路上,心里没有一丝烦恼,那脚步都是轻快的,书写者在写这帖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再来说说译文。
译文可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这个宝藏图的大门。
有了译文,我们这些现代人就能走进古人的世界,去体会他们当时的想法。
比如说,原文里某个看起来有点复杂的句子,通过译文一解释,就像迷雾突然被拨开了一样,变得清晰起来。
这就像是你在一个迷宫里转得晕头转向,突然有人给你指了一条明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很美妙。
这苕溪诗帖的原文和译文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原文像是一首优美的古典音乐,旋律悠扬但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有点难懂。
而译文呢,就像是旁边的歌词注释,让你能更好地理解这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如果没有原文,那译文就像是没有了灵魂的躯壳,空有解释却没有了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要是没有译文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原文就像是一本天书,只能对着那些优美的字干瞪眼,不知道它到底在说些什么。
我们从这苕溪诗帖的原文和译文中能学到很多东西。
就像从一个智者那里汲取智慧一样。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书法艺术,他们运笔的技巧、字的布局,就像一个武功高手在传授绝世武功,我们只要用心去领悟,就能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而译文则能让我们学到古人的文化内涵,他们的思想、情感,这就好比是在和一个远方的朋友聊天,通过文字的交流,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
曹宝麟临《苕溪诗帖》
点 击 上 面 蓝字 快 速 关 注 , 每 天 看 视 频 轻 松 学 书 法 !
作者介绍
曹宝麟 ,1946年生,别署晏庐,上海市人,汉族,硕士学历。
幼受伯父顾振乐影响,酷爱书画,从颜体楷书入门,后转学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和赵孟頫行书。
60年代后期,从戴尧天劝告,改学米蒂。
作品选入书法中兴以来的各大展览,学书3 0余年,擅长行草书。
曾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全国中青展、楹联展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文化艺术中心教授,沧浪书社社员。
《苕溪诗帖》
释文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米芾苕溪诗帖释文
米芾苕溪诗帖释文
米芾的《苕溪诗帖》释文如下: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用“卜”点去)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甯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帖》
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帖》
北宋米芾书法行书《苕溪诗帖》,38岁的米芾,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也就是1088年),现于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用笔中锋直下,落笔迅疾,纵横恣肆,浓纤兼出。
尤其在运锋,正、侧、藏、露变化可谓丰富,点画间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尽显自然超逸,毫无有雕琢之痕。
其书写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重心平衡。
同时书写长画纵横,舒展自如,极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均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有一种于险劲中求平夷之感。
全卷书写风格真率自然,变化有致,逸趣盎然,痛快淋漓。
反映了米芾在中年时期,书法的典型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苕溪诗帖》字字析(一)
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将、之、苕、溪、戏
《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将”字是一个方形取势,属于左右结体,整体左重有轻。
先写一点,用笔如高空坠石,疾而重再畜势顺锋上行写“丨”划“丨”的下部外展顿挫弯钩。
“寽”字上重下轻,书写时要注意变化,最后一点点在“寸”的上部,用笔饱满。
“之”字取扁势,用笔灵动跳跃,第一笔露锋入纸稍顿提笔右行,翻转承接下一笔,之是个正捺,下按捻管露锋收笔。
“苕”露锋写草字头左边的一竖,下笔时意要写出它的承接上一笔的那个小尖,这种很微妙,再按锋写出圆厚,对比右边的灵动,下面的口是上大下小,用笔的轻重基本一致。
“溪”是左右结构,三点水呈一波三折状,书写时把握好它的提按关系,“奚”字下面三横都是折笔,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
整体上部左傾,下部右傾。
“戏”字呈梯形,这在米字中非常见的,取左右结构,左边略襄于右边。
露锋入纸,书写时注意左右紧紧相靠,中间少量留白,要学会计白当黑,疾笔写出“捺“顿笔重叠上行绕锋
写撇。
下笔果断不纠结。
来源:中国书法作者简介
楠亭,女,湖北襄阳人,号枕砚楼主。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系,受教于何加林,张伟平导师。
书法师从李国盛,夏碧波老师,2016.5月参加张旭光北兰亭(受业于张旭光,王厚祥,刘京闻,李明)行草书研修班。
系中国美术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