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曲线方程、平面方程

合集下载

高数第七章7-4

高数第七章7-4
2 2
2 2
( x − x 0 ) + ( y − y0 ) + ( z − z 0 )
2
=R
2
(球面方程的标准式 球面方程的标准式) 球面方程的标准式
2 2 2 2 特殊地: 特殊地:球心在原点时方程为 x + y + z = R
将方程(1)展开得 将方程(
2 2 2 x 2 + y 2 + z 2 − 2 x0 x − 2 y0 y − 2 z0 z + x0 + y0 + z0 − R = 0
例1
求与原点O 及 M 0 ( 2,3,4) 的距离之比为 1 : 2 是曲面上任一点, 设 M ( x , y , z ) 是曲面上任一点, 根据题意有
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曲面方程. 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曲面方程. 解
| MO | 1 = , | MM 0 | 2
( x − 2) + ( y − 3) + (z − 4)
yoz 坐标面上的已知曲线 f ( y , z ) = 0 绕 y 同理: 同理:
轴旋转一周的旋转曲面方程为 轴旋转一周的旋转曲面方程为 旋转曲面方程
f y, ± x2 + z2 = 0. xoy 坐标面上的已知曲线 f ( x , y ) = 0 绕 y 轴旋转
一周的旋转曲面方程为 一周的旋转曲面方程为
o
x
z
(3) 旋转曲面 定义 一条平面曲线 绕其所在平面上的一条定 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 称为旋转曲面 旋转曲面. 称为旋转曲面. 这条定直 线这条定直线叫旋转曲 ( y , z ) = 0 绕 z 轴旋转一周所得 的旋转面方程。 的旋转面方程。 设旋转面上任意一点 M ( x , y , z ) 是由 yOz 平 面的曲线 f ( y , z ) = 0 上 一点 M1 (0, y1 , z1 ) 绕 z 轴旋转而得的, 则 轴旋转而得的,

平面及其方程7-5

平面及其方程7-5

§7.5平面及其方程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法线向量: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 .这向量就叫做该平面的法线向量.容易知道 '平面上的任一向量均与该平面的法线向量垂直.唯一确定平面的条件 :当平面口上一点M o (X 0 J0 Z0)和它的一个法线向量 n^A^B *C)为已知时、平面n 的位置就完全确定了 .平面方程的建立:设M(x.y.z)是平面□上的任一点.那么向量M ^M 必与平面n 的法线向量n 垂直、即它们的数量积等于零 :由于Tn 球A*BC)* M 0M =(x —X 0, y —y 。

, Z —Z 0).所以A(XF 0)+B(y-y 0)弋(z-Z 0)=0 .n 上任一点M 的坐标 心工所满足的方程.、如果M (x 、y .Z)不在平面r 上、那么向量M^M 与法线向量n 不垂直、从而…即不在平面□上的点M 的坐标X y .Z 不满足此方程. 由此可知、方程A(x-X 0)+B(y-y 0)P(z-Z 0)n 就是平面□的方程.而平面口就是平面方程的图 形.由于方程A (X%)怕(y-y 0)4c (z-Z 0)=0是由平面L [上的一点M 0(X 0、y 0、Z 0)及它的一个法线向量 n=(AB 、C)确定的、所以此方程叫做平面的点法式方程.例1求过点(2Q)且以 ^(K-2. 3)为法线向量的平面的方程.解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x-2)-2(yt3)t3z=0 * x-2y+3z£n .M 1(2 H ⑷、M 2(—1 \3 L 2)和M 3(0 ,2①的平面的方程.T因为 M 1M 2 =(—3,4, -6)、M 1M 3=(-2,3, —1)、 所以T T in= M 1M^M 1M^ -3-2这就是平面 反过来T n M 0M =0即例2求过三点 解我们可以用 T TM i M 2X M 1M 3作为平面的法线向量k-6 =14 + 9j-k . -1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14(x-2)H(y+1)-(z -4H0 . 14x49y_ z_15』.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由于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是 x.y 的一次方程.而任一平面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点及它的法线 向量来确定 '所以任一平面都可以用三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反过来、设有三元一次方程Ax +By 4Cz 4D =0.我们任取满足该方程的一组数 x o .y o .z ^即Ax o +By o 4Cz o +D =0 .把上述两等式相减 '得A(x£o )+B(y-y o )兀(z-z o )=O 、这正是通过点 M o (x o.y oQ )且以nNA 、BQ 为法线向量的平面方程 .由于方程Ax +By 4Cz *DO与方程A(x 必)+B(y-y o )七(Z-z o ) =o同解*所以任一三元一次方程Ax 也y P z +O n 的图形总是一个平面.方程Ax 4By M z +D =o 称为平面的一般方程,其中 心z 的系数就是该平面的一个法线向量n 的坐标‘即nNA'B .0).例如 '方程3x -4y +z -9=0表示一个平面 小=(3\*訂)是这平面的一个法线向量 .讨论:考察下列特殊的平面方程 .指出法线向量与坐标面、 坐标轴的关系 '平面通过的特殊点或线.Ax +By f z ^o ;By 七Z 也 n^Ax ^z P^o r Ax +By +D P ; Cz +D P 'Ax PO By +D P . 提示: 平面过原点.n =(o *B Q).法线向量垂直于 n =(A 、o rC).法线向量垂直于 n =(A *B *o ).法线向量垂直于 n=(o *o *C)、法线向量垂直于 n=(A .o ,o b 法线向量垂直于 n=(o 占,o b 法线向量垂直于例3求通过x 轴和点(4L 1)的平面的方程.解 平面通过x 轴、一方面表明它的法线向量垂直于 点、即DP .因此可设这平面的方程为By 弋z^o .x 轴*平面平行于 y 轴、平面平行于 z 轴、平面平行于x 轴和y 轴,平面平行于 y 轴和z 轴r 平面平行于 x 轴和z 轴r 平面平行于 xOy 平面.yOz 平面. zOx 平面.X 轴、即AR ;另一方面表明 它必通过原又因为这平面通过点(4 *-3 *7) *所以有—BB-Cn 、或 C 」B .将其代入所设方程并除以B (B 如)、便得所求的平面方程为y ;z=0.例4设一平面与X 、y 、z 轴的交点依次为 P (a *0 * 0)、Q (0、b *0)、R (0 , 0、c )三点、求这平面的 方程(其中乂&?€).解 j a ^D =0, f bB +D =0, pc +D=0,A=-D 、B=-D r C=—D a b c 将其代入所设方程、得 -Dx-Dy-Dz+D =0 、 a b c X +上也=1 . a b c '上述方程叫做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而a 、b 、c 依次叫做平面在 X 、y 、z 轴上的截距.三、两平面的夹角两平面的夹角:两平面的法线向量的夹角(通常指锐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设平面n 1和rb 的法线向量分别为 n 1N A 1占1 C )和n 2=(A 2旧2、C 2)、那么平面n 1和rb 的夹角e 、―AAA_A应是(n 1, n 2)和(Til , n 2)F —g ,改)两者中的锐角、因此、cos 日^cosg ,匹)!.按两向量夹角余弦的坐标表示式.平面n 1和rt 的夹角e 可由来确定.从两向量垂直、平行的充分必要条件立即推得下列结论平面口 1和巧垂直相当于A1A2怕辰 QC2=0; 平面□ 1和n 2平行或重合相当于 A =BL -C!.A , B, C 2例5求两平面 x-yPz-6=0和2x 为七-5=0的夹角. 解 n 1=(A 1 启1 Q1)=(1、一1 *2)、n 2m A 2、B 2Q2)=(2*1 * 1).c 1c2l_ I1'2■ (-1)'T ■ 2…I| Jcos g _lAie 日口2 "T A 2+ Bfg 2叔2 +B :七:"712+(-1)2七2722+12+12~^设所求平面的方程为Ax+By4Cz*HD=0.P (a *0 *0)、Q (0 *b *0)、R (0 ,0 ,c )都在这平面上*所以点P 、Q 、R 的坐标都满足所设方程*即 因为点 有由此得IAA2+B 1B 2+C 1C 2IAco眄cosg,讣府魯Y A 呢W|1X2 +(-1)X1 +2咒1||AA 2+B ,B 2pi C 2|所以*所求夹角为,4,例6 一平面通过两点 M 1(1」和M 2(o 」#)且垂直于平面 x+y+z=o 、求它的方程.解 方法一:已知从点M 1到点M 2的向量为 山勻/卫、-?)、平面x+y+z=o 的法线向量为n 2=(1、 1 J). 设所求平面的法线向量为n^A 、B 、C).因为点M 1(1、1、1)和M 2(o1)在所求平面上、所以n 丄n 仁即从—2C=o 、A 亠2C . 又因为所求平面垂直于平面 x^^zT*所以n 丄m*即A+B4C=o*B=C. 于是由点法式方程*所求平面为-2CZ)£(y —1)兀(Z —1)0 即 2x —y-z=o.方法二:从点M 1到点M 2的向量为n 1 =(-1 e *-2) *平面x+y+z=o 的法线向量为“2=(1* 1 , 1). 设所求平面的法线向量因为所以所求平面方程为2(x-1)-(y-1)-(z-1)0 2x-y-z=0 .例7设P o (x o ,y o ,z o )是平面Ax+By 兀z 也=0外一点、求P o 到这平面的距离. 解 设e n 是平面上的单位法线向量.在平面上任取一点 P 1(X 1 $1 *Z 1)*则P o 到这平面的距离为|A(X o^i )+B(y o-y i )七(z o^i )|扌是示:en^7A ^B ^(A, B, C)' 活o =(xo —x 1,yo —y 1,zo —z1)、例8求点(2 J J )到平面x +y -z +1 =0的距离.解 d JAxp^y o 弋zo^DI 」仝2丁X 1—(—1門+1| _ 3 —E _J A 2 + B 2 弋2 j 12+12+(—1)273 ' n 可取为npc n2 .i:-J o 1J A 2 +B 2+C 2JAx o 怕y oy z o-(Ax1HBy 1 七Z 1)| J A 2 +B 2 七2JAx^怕yo +Czo +D|Td 斗RP oen 1 =j 12+12+(_1)2。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曲线方程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曲线方程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曲线方程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曲线方程是研究曲线形状的重要工具。

通过曲线方程,我们可以了解曲线的特性、性质以及与其他曲线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平面解析几何中常见的曲线方程及其应用。

一、直线的方程直线是最简单的曲线形式,其方程通常用一次函数表示。

直线的一般方程为: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常数,A和B不同时为0。

该方程也可以写成斜截式方程y = kx + b,其中k为直线的斜率,b为直线与y轴的截距。

二、圆的方程圆是由平面上到一定距离的点构成的曲线。

圆的方程为:(x-a)² +(y-b)² = r²,其中(a, b)为圆心的坐标,r为半径。

三、椭圆的方程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构成的曲线。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a)² + (y/b)² = 1,其中a为横轴的半轴长,b为纵轴的半轴长。

四、双曲线的方程双曲线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构成的曲线。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x/a)² - (y/b)² = 1和(y/a)² - (x/b)² = 1,其中a和b分别为双曲线的半轴长。

五、抛物线的方程抛物线是平面上到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构成的曲线。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 = ax² + bx + c,其中a、b、c为常数,a ≠ 0。

六、曲线方程的应用曲线方程在数学和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几何学中,曲线方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曲线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其他曲线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曲线方程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帮助我们研究运动规律。

在工程学中,曲线方程可以用于设计建筑物、绘制道路、计算轨迹等。

总结: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曲线方程是研究曲线形状的重要工具,包括直线、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等。

通过曲线方程,我们可以了解曲线的特性、性质以及与其他曲线的关系。

大学数学_7_4 曲面与曲线

大学数学_7_4 曲面与曲线
z
O
x 图7-34
y
例 6 一动点 M 在圆柱面 x 2 y 2 a 2 上以角速度 绕 z 轴旋转时,同时又以线速度 v 沿平行于 z 轴的正方 向上升,( , v都是常数) , 则点 M 的几何轨迹叫做螺旋线 (7-35) ,试建立其参数方程. z 解 取时间 t 为参数,设t 0 时动 点在点 A( a,0,0) 处,在 t 时刻,动点在 点 M ( x, y , z ) 处.过点 M 作 xOy 面的 ' 垂线,则垂足为 M ( x, y,0) .由于 O My AOM ' t , MM ' vt , M’ x 故 x a cos AOM ' a cos t , 图7-35 y a sin AOM ' a sin t , z MM ' vt , x a cos t , 所以螺旋线的参数方程为: y a sin t , z vt.
求曲线: 2 2 z x y 2 2 z x y 在 xOy 面上的投影方程. 例7
从曲线 的方程中消去 z,得 x2 y 2 x2 y 2 , 化简后,得 ( x 2 y 2 )( x 2 y 2 1) 0, 因为 x 2 y 2 0 ,所在曲线 关于 xOy 面的投影柱面方程为 x2 y2 1 (是圆柱面) ,在 xOy 面的投影方程为 1 2 2 x y 2 z 0 (是 xOy 面上的圆). 解
Hale Waihona Puke y2 z2 例 2 将 yOz 面上的椭圆 2 2 1分别绕 z 轴和 y 轴 a b 旋转,求所形成的旋转曲面方程. 解 绕 z 轴旋转而形成的旋转曲面(图 7-28)方程 为 x2 y 2 z 2 z 1 , a2 b2 b x2 y 2 z 2 2 2 1. 即 2 a a b a 绕 y 轴旋转而形成的旋转曲面方程为 y y 2 x2 z 2 a 1, 2 2 x a b 图7-28 x2 y 2 z 2 2 2 1. 即 2 b a b

《弹性力学》第七章 平面问题的差分解

《弹性力学》第七章 平面问题的差分解

4 f 1 2 2 4 [4 f 0 2( f1 f 2 f 3 f 4 ) ( f 5 f 6 f 7 f8 )] x y h 0 4 f 4 y 1 4 [6 f 0 4( f 2 f 4 ) ( f10 f12 )] h 0
弹性力学的经典解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弹性体的边 界条件和受载情况复杂一点,往往无法求得偏微分方程的边 值问题的解析解。因此,各种数值解法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 义。差分法就是数值解法的一种。 所谓差分法,是把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一般均为微分 方程)近似地改用差分方程(代数方程)来表示,把求解 微分方程的问题改换成为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
T (T0 Te ) x 0
其中 Te 为边界以外的介质的已知温度。应用差分公式,可得:
T1 T3 (T0 Te ) 2h
解出 T1 ,代入(1)式,即得修正的差分方程:
2h 2h 4 T0 T2 2T3 T4 Te
第七章 平面问题的差分解
§7-1 差分公式的推导 §7-2 稳定温度场的差分解 §7-3 不稳定温度场的差分解 §7-4 应力函数的差分解 §7-5 应力函数差分解的实例 §7-6 温度应力问题的应力函数差分解 §7-7 位移的差分解 §7-8 位移差分解的实例 §7-9 多连体问题的位移差分 解 习题课
2 2 2 T h T 2 T0 TA h 2 x A x A 2 1 T 2 2 T T3 TA (1 )h (1 ) h 2 x x A 2 A
§7-2
稳定温度场的差分解
本节以无热源的、平面的、稳定的温度场为例,说明差分 法的应用。 在无热源的平面稳定场中,t 0, z 微分方程简化为调和方程 2T 0 ,即:

高等数学课后答案 第七章 习题详细解答

高等数学课后答案 第七章 习题详细解答

习题7-11.判定下列平面点集中哪些是开集、闭集、区域、有界集、无界集?并指出集合的边界.(1){}(,)0,0x y x y ≠≠;(2){}22(,)14x y x y <+≤;(3){}2(,)x y y x >;(4){}2222(,)(1)1(2)4x y x y x y +-≥+-≤且.解 (1)集合是开集,无界集;边界为{(,)0x y x =或0}y =. (2)集合既非开集,又非闭集,是有界集;边界为2222{(,)1}{(,)4}x y x y x y x y +=+= .(3)集合是开集,区域,无界集;边界为2{(,)}x y y x =. (4)集合是闭集,有界集;边界为2222{(,)(1)1}{(,)(2)4}x y x y x y x y +-=+-=2.已知函数(,)v f u v u =,试求(,)f xy x y +. 解 ()()(,)x y f xy x y xy ++=.3.设(,)2f x y xy =,证明:2(,)(,)f tx ty t f x y =.解)222(,)222f tx ty t xy t t xy t xy ===2(,)t f x y =.4.设y f x ⎛⎫=⎪⎝⎭(0)x >,求()f x . 解由于y f x ⎛⎫==⎪⎝⎭,则()f x =5.求下列各函数的定义域:(1)2222x y z x y+=-; (2)ln()arcsin y z y x x =-+;(3)ln()z xy =; (4)z =;(5)z =(6)u =.解 (1)定义域为{}(,)x y y x ≠±; (2)定义域为{}(,)x y x y x <≤-;(3)定义域为{}(,)0x y xy >,即第一、三象限(不含坐标轴);(4)定义域为2222(,)1x y x y a b ⎧⎫+≤⎨⎬⎩⎭; (5)定义域为{}2(,)0,0,x y x y x y ≥≥≥;(6)定义域为{}22222(,,)0,0x y z x y z x y +-≥+≠.6.求下列各极限:(1)22(,)(2,0)lim x y x xy y x y →+++; (2)(,)(0,0)lim x y →; (3)22(,)(0,0)1lim ()sinx y x y xy →+; (4)(,)(2,0)sin()lim x y xy y→;(5)1(,)(0,1)lim (1)xx y xy →+; (6)22(,)(,)lim()x y x y x y e --→+∞+∞+.解:(1)22(,)(2,0)4lim (2,0)22x y x xy y f x y →++===+;(2)(,)(0,0)00112lim lim 2x y u u u u →→→===;(3)因为22(,)(0,0)lim ()0x y x y →+=,且1s i n1xy≤有界,故22(,)(0,0)1lim ()sin 0x y x y xy →+=; (4)(,)(2,0)(,)(2,0)sin()sin()limlim 212x y x y xy xy x y xy →→==⋅=;(5)111(,)(0,1)(,)(0,1)lim (1)lim (1)y xyxx y x y xy xy e e ⋅→→+=+==;(6)当0x N >>,0y N >>时,有222()()0x y x yx y x y e e ++++<<,而()22(,)(,)22limlim lim lim 0x yu u u x y u u u x y u u e e e e+→+∞+∞→+∞→+∞→+∞+==== 按夹逼定理得22(,)(,)lim()0.x y x y x y e --→+∞+∞+=7.证明下列极限不存在: (1)(,)(0,0)limx y x yx y →+-;(2)设2224222,0,(,)0,0,x yx y x yf x y x y ⎧+≠⎪+=⎨⎪+=⎩(,)(0,0)lim (,)x y f x y →.证明 (1)当(,)x y 沿直线y kx =趋于(0,0)时极限(,)(0,0)01limlim 1x y x y kxx y x kx kx y x kx k →→=+++==--- 与k 有关,上述极限不存在.(2)当(,)x y 沿直线y x =和曲线2y x =趋于(0,0)有2242422(,)(0,0)00lim lim lim 01x y x x y x y xx y x x x x y x x x →→→=====+++, 2222442444(,)(0,0)001lim lim lim 22x y x x y xy xx y x x x x y x x x →→→=====++, 故函数(,)f x y 在点(0,0)处二重极限不存在.8.指出下列函数在何处间断:(1)22ln()z x y =+; (2)212z y x=-. 解(1)函数在(0,0)处无定义,故该点为函数22ln()z x y =+的间断点; (2)函数在抛物线22y x =上无定义,故22y x =上的点均为函数212z y x=-的间断点.9.用二重极限定义证明:(,)lim0x y →=.证22102ρ=≤=(,)P x y ,其中||OP ρ==,于是,0ε∀>,20δε∃=>;当0ρδ<<时,0ε-<成立,由二重极限定义知(,)lim0x y →=.10.设(,)sin f x y x =,证明(,)f x y 是2R 上的连续函数.证 设2000(,)P x y ∈R .0ε∀>,由于sin x 在0x 处连续,故0δ∃>,当0||x x δ-<时,有0|sin sin |x x ε-<.以上述δ作0P 的δ邻域0(,)U P δ,则当0(,)(,)P x y U P δ∈时,显然 00||(,)x x P P ρδ-<<,从而000|(,)(,)||sin sin |f x y f x y x x ε-=-<,即(,)sin f x y x =在点000(,)P x y 连续.由0P 的任意性知,sin x 作为x 、y 的二元函数在2R 上连续.习题7-21.设(,)z f x y =在00(,)x y 处的偏导数分别为00(,)x f x y A =,00(,)y f x y B =,问下列极限是什么?(1)00000(,)(,)limh f x h y f x y h →+-; (2)00000(,)(,)lim h f x y f x y h h→--;(3)00000(,2)(,)lim h f x y h f x y h →+-; (4)00000(,)(,)lim h f x h y f x h y h→+--.解 (1)0000000(,)(,)lim(,)x h f x h y f x y z x y A h→+-==; (2)000000000000(,)(,)(,)(,)limlim (,)y h h f x y f x y h f x y h f x y z x y B h h→→----===-; (3)0000000000(,2)(,)(,2)(,)limlim 222h h f x y h f x y f x y h f x y B h h→→+-+-=⋅=;(4)00000(,)(,)limh f x h y f x h y h→+--[][]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lim(,)(,)(,)(,)lim (,)(,)(,)(,)lim lim 2.h h h h f x h y f x y f x y f x h y hf x h y f x y f x h y f x y h f x h y f x y f x h y f x y h h A A A →→→→+-+--=+----=+---=+-=+= 2.求下列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1)x z xy y=+; (2)ln tan x z y =;(3)e xyz =; (4)22x y z xy+=;(5)222ln()z x x y =+; (6)z = (7)sec()z xy =; (8)(1)y z xy =+;(9)arctan()z u x y =- (10)zx u y ⎛⎫= ⎪⎝⎭.解(1)1z y x y ∂=+∂,2z x x y y∂=-∂; (2)12211tan sec cot sec z x x x x x y y y y y y -⎛⎫⎛⎫∂=⋅⋅= ⎪ ⎪∂⎝⎭⎝⎭, 12222tan sec cot sec z x x x x x x y y y y y y y-⎛⎫⎛⎫⎛⎫∂=⋅⋅-=- ⎪ ⎪ ⎪∂⎝⎭⎝⎭⎝⎭; (3)xy xy z e y ye x ∂=⋅=∂,xy xy ze x xe y∂=⋅=∂; (4)()2222222222()2()1z x xy x y y x y x y y y x x y y x xy ∂⋅-+⋅-+⋅===-∂, ()2222222222()2()1z y xy x y x xy x y x x y x y x y xy ∂⋅-+⋅-+⋅===-∂;(5)232222222222ln()22ln()z x x x x y x x x y x x y x y ∂=++⋅=++∂++, 22222222z x x yy y x y x y∂=⋅=∂++; (6)1z y x xy ∂=⋅=∂1z x y xy ∂=⋅=∂ (7)tan()sec()tan()sec()zxy xy y y xy xy x∂=⋅=∂, tan()sec()tan()sec()zxy xy x x xy xy y∂=⋅=∂; (8)121(1)(1)y y zy xy y y xy x--∂=+⋅=+∂, ln(1)(1)ln(1)1y xy z xy e y xy xy y y xy +⎡⎤∂∂⎡⎤==+⋅++⎢⎥⎣⎦∂∂+⎣⎦; (9)11221()()1()1()z z z zu z x y z x y x x y x y --∂-=⋅-=∂+-+-, 11221()()(1)1()1()z z z zu z x y z x y y x y x y --∂-=⋅-⋅-=-∂+-+-, 221()ln()()ln()1()1()z zz zu x y x y x y x y z x y x y ∂--=⋅-⋅-=∂+-+-; (10)111z z ux z x z x y y y y --⎛⎫⎛⎫∂=⋅= ⎪ ⎪∂⎝⎭⎝⎭,12z zux x z x z y y y y y -⎛⎫⎛⎫⎛⎫∂=⋅-=- ⎪ ⎪ ⎪∂⎝⎭⎝⎭⎝⎭, ln z u x x y y y⎛⎫∂=⋅ ⎪∂⎝⎭. 3.设(,)ln 2y f x y x x ⎛⎫=+⎪⎝⎭,求(1,0)x f ,(1,0)y f . 解法一 由于(,0)ln f x x =,所以1(,0)x f x x=,(1,0)1x f =; 由于(1,)ln 12y f y ⎛⎫=+⎪⎝⎭,所以11(1,)212yf y y =⋅+,1(1,0)2y f =.解法二 21(,)122x y f x y y x x x ⎛⎫=⋅- ⎪⎝⎭+,11(,)22y f x y y x x x=⋅+, 10(1,0)110212x f ⎛⎫=⋅-= ⎪⎝⎭+,111(1,0)02212y f =⋅=+. 4.设(,)(f x y x y =+-(,1)x f x . 解法一由于(,1)(11)arcsinf x x x =+-,(,1)()1x f x x '==. 解法二1(,)1x f x y y =,(,1)1x f x =. 5.设2(,)xt yf x y e dt -=⎰,求(,)x f x y ,(,)y f x y .解 2(,)x x f x y e -=,2(,)y f x y e -=-. 6.设yxz xy xe =+,证明z zxy xy z x y∂∂+=+∂∂. 解 由于21y y yx x x z y y y e xe y e x x x ⎛⎫∂⎛⎫=+-⋅=+-⎪ ⎪∂⎝⎭⎝⎭, 1y y x x z x xe x e y x∂=+⋅=+∂, 所以1()yy y yx x x xz z y x y x y e y x e xy e x y xy ye x y x ⎡⎤⎛⎫∂∂⎛⎫+=+-++=+-++ ⎪⎢⎥ ⎪∂∂⎝⎭⎣⎦⎝⎭yxxy xe xy xy z =++=+.7.(1)22,44x y z y ⎧+=⎪⎨⎪=⎩在点(2,4,5)处的切线与x 轴正向所成的倾角是多少? (2)1z x ⎧=⎪⎨=⎪⎩在点(1,1处的切线与y 轴正向所成的倾角是多少?解 (1)按偏导数的几何意义,(2,4)x z 就是曲线在点(2,4,5)处的切线对于x 轴正向所成倾角的斜率,而21(2,4)12x x z x ===,即tan 1k α==,于是倾角4πα=. (2)按偏导数的几何意义,(1,1)y z就是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对于y 轴正向所成倾角的斜率,而11(1,1)3y z ===,即1tan 3k α==,于是倾角6πα=.8.求下列函数的二阶偏函数:(1)已知33sin sin z x y y x =+,求2z x y ∂∂∂; (2)已知ln xz y =,求2z x y∂∂∂;(3)已知ln(z x =+,求22z x ∂∂和2zx y∂∂∂;(4)arctan y z x =求22z x ∂∂、22z y ∂∂、2z x y ∂∂∂和2zy x∂∂∂.解(1)233sin cos z x y y x x ∂=+∂,2223cos 3cos z x y y x x y∂=+∂∂; (2)ln ln 1ln ln x x z y y y y x x x∂=⋅=∂, 2ln ln 1ln 1111ln ln (1ln ln )xx x z y y x y y x y x y x y x--⎛⎫∂=+⋅⋅=+ ⎪∂∂⎝⎭; (3)1z x ⎛⎫∂==∂==,()232222zxx xy∂-==∂+,()23222z yx y xy∂-==∂∂+;(4)222211z y y xx x y y x ∂⎛⎫=⋅-=- ⎪∂+⎝⎭⎛⎫+ ⎪⎝⎭,222111z x y x x y y x ∂=⋅=∂+⎛⎫+ ⎪⎝⎭, ()222222z xy x x y ∂=∂+,()222222z xyy x y ∂-=∂+,()()2222222222222z x y y y x x y x y x y ∂+--=-=∂∂++,()()2222222222222z x y x y x y x x y x y ∂+--==∂∂++. 9.设222(,,)f x y z xy yz zx =++,求(0,0,1xx f ,(1,0,2)xz f ,(0,1,0)yz f -及(2,0,1)zzx f .解 因为22x f y xz =+,2xx f z =,2xz f x =, 22y f xy z =+,2yz f z =,22z f yz x =+,2zz f y =,0zzx f =,所以(0,0,1)2xx f =,(1,0,2)2xz f =,(0,1,0)0yz f -=,(2,0,1)0zzx f =.10.验证: (1)2esin kn ty nx -=满足22y yk t x∂∂=∂∂;(2)r =2222222r r r x y z r∂∂∂++=∂∂∂.证 (1)因为22e sin kn t y kn nx t -∂=-∂,2e cos kn t y n nx x -∂=∂,2222e sin kn ty n nx x-∂=-∂ 所以()2222e sin kn ty y k n nx k t x-∂∂=-=∂∂; (2)因为r x x r ∂==∂,2222231r x x x r x x x r r r r r ∂∂-⎛⎫==-⋅= ⎪∂∂⎝⎭, 由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对称性,得22223r r y y r ∂-=∂,22223r r z z r ∂-=∂, 所以 2222222222223332r r r r x r y r z x y z r r r r∂∂∂---++=++=∂∂∂. 习题7-31.求下列函数的全微分:(1)2222s tu s t+=-; (2)2222()e x y xyz x y +=+;(3)arcsin(0)xz y y=>; (4)ey x x y z ⎛⎫-+ ⎪⎝⎭=;(5)222ln()u x y z =++; (6)yzu x =.解 (1)()()222222222222()2()4u s s t s s t st s s t s t ∂--+==-∂--, ()()222222222222()2()4u t s t t s t s tt s t s t ∂-++==∂--, ()()()22222222222444d d d (d d )st s tstu s t t s s t ststst=-+=-----;(2)22222222244222222()2()2x y x y x y xyxyxyzx y x y yx y xe x y eex xx y x y +++⎛⎫∂-+-=++=+ ⎪∂⎝⎭,由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对称性可得224422x y xyzy x e y yxy +⎛⎫∂-=+ ⎪∂⎝⎭, 22444422d 2d 2d x y xyx y y x z ex x y y x y xy +⎡⎤⎛⎫⎛⎫--=+++⎢⎥ ⎪ ⎪⎝⎭⎝⎭⎣⎦; (3)21d d arcsind d x x x z x y y yy y ⎛⎫⎫===- ⎪⎪⎝⎭⎭)d d y x x y =-;(4)d d d y x y x x y x y y x z e e x y ⎛⎫⎛⎫-+-+ ⎪ ⎪⎝⎭⎝⎭⎡⎤⎛⎫⎢⎥==-⋅+ ⎪⎢⎥⎝⎭⎣⎦2211d d y x x y y x ex y y x x y ⎛⎫-+ ⎪⎝⎭⎡⎤⎛⎫⎛⎫=--+-⎢⎥ ⎪ ⎪⎝⎭⎝⎭⎣⎦;(5)()2222222221d d ln()d u x y z x y zx y z ⎡⎤=++=++⎣⎦++2222222d 2d 2d 2(d d d )x x y y z z x x y y z z x y z x y z++==++++++; (6)()1d d d ln d ln d yz yz yz yzu x yzx x x z x y x y x z -==++()1d ln d ln d yz x yz x xz x y xy x z -=++.2.求下列函数的全微分:(1)22ln(1)z x y =++在1x =,2y =处的全微分; (2)2arctan 1xz y=+在1x =,1y =处的全微分. 解 (1)因为2222222211d d ln(1)d(1)(2d 2d )11z x y x y x x y y x y x y ⎡⎤=++=++=+⎣⎦++++ 所以12112d (2d 4d )d d 633x y z x y x y ===+=+; (2)因为22221d d arctand 1111x x z y y x y ⎛⎫⎛⎫== ⎪ ⎪++⎛⎫⎝⎭⎝⎭+ ⎪+⎝⎭()22222222211212d d d d 11111y xy xy x y x y y x y y x y y ⎡⎤⎛⎫+⎢⎥=-=- ⎪⎢⎥++++++⎝⎭+⎣⎦ 所以()1222111121d d d d d 113x y x y xy z x y x y y x y ====⎛⎫=-=- ⎪+++⎝⎭. 3. 求函数23z x y =当2x =,1y =-,0.02x ∆=,0.01y ∆=-时的全微分.解 因为()23322322d d 2d 3d 23z x y xy x x y y xy x x y y ==+=∆+∆所以当2x =,1y =-,0.02x ∆=,0.01y ∆=-时全微分为d 4120.080.120.2z x y =-∆+∆=--=-.4.求函数22xyz x y=-当2x =,1y =,0.01x ∆=,0.03y ∆=时的全微分和全增量,并求两者之差.解 因为()()222222222d()d()d d x y xy xy x y xy z x y x y ---⎛⎫== ⎪-⎝⎭- ()()()()()222332222222(d d )(2d 2d )d d x y y x+x y xy x x y y x y y x+x +xy y xyx y -----==-- 所以当2x =,1y =,0.01x ∆=,0.03y ∆=时全微分的值为()()()2332222(,)(2,1)0.01,0.030.25d 0.0277779x y x y x y y x+x +xy yz x y =∆=∆=--∆∆==≈-, 而当2x =,1y =,0.01x ∆=,0.03y ∆=时的全增量为()()()()2222(,)(2,1)0.010.030.028252x y x y x x y y xy z x y x x y y =∆=∆=⎡⎤+∆+∆∆=-≈⎢⎥-+∆-+∆⎢⎥⎣⎦, 全增量与全微分之差为d 0.0282520.0277770.000475z z ∆-≈-=.习题7-41.设2e x yu -=,sin x t =,3y t =,求d d u t. 解3222sin 22d d d cos 23(cos 6)d d d x y x y t t u u x u ye t e t e t t t x t y t---∂∂=+=-⋅=-∂∂. 2.设arccos()z u v =-,而34u x =,3v x =,求d d z x. 解2d d d 123d d d z z u z v x x u x v x ∂∂=+=+∂∂2314x -=3.设22z u v uv =-,cos u x y =,sin v x y =,求z x ∂∂,z y∂∂. 解()()222cos 2sin z z u z v uv v y u uv y x u x v x∂∂∂∂∂=⋅+⋅=-⋅+-⋅∂∂∂∂∂ 23sin cos (cos sin )x y y y y =-,()()()222sin 2cos z z u z v uv v x y u uv x y y u y v y∂∂∂∂∂=⋅+⋅=-⋅-+-⋅∂∂∂∂∂ 33232(sin 2sin cos cos 2cos sin )x y y y y y y =-+-.4.设2ln z u v =,而32u x y =+,y v x =,求z x ∂∂,z y∂∂. 解 222ln 3z z u z v u y u v x u x v x v x ∂∂∂∂∂⎛⎫=⋅+⋅=⋅+⋅- ⎪∂∂∂∂∂⎝⎭216(32)ln(32)y x y x y x x=+-+, 22112ln 24(32)ln (32)z z u z v u y u v x y x y y u y v y v x x y∂∂∂∂∂=⋅+⋅=⋅+⋅=+++∂∂∂∂∂. 5. 设2(,,)ln(sin )z f u x y u y x ==+,ex yu +=,求z x ∂∂,zy∂∂. 解22112cos sin sin x y z z u f u e y x x u x x u y x u y x+∂∂∂∂=⋅+=⋅⋅+⋅∂∂∂∂++ ()()222cos sin x y x y e y xe y x+++=+, 22112sin sin sin x y z z u f u e x y u y y u y x u y x+∂∂∂∂=⋅+=⋅⋅+⋅∂∂∂∂++ ()()222sin sin x y x y e xe y x+++=+. 6.设222sin()u x y z =++,x r s t =++,y rs st tr =++,z rst =,求u r ∂∂,us∂∂,ut∂∂. 解[]22222()2cos()u u x u y u z x y s t zst x y z r x r y r z r∂∂∂∂∂∂∂=⋅+⋅+⋅=+++++∂∂∂∂∂∂∂ 222222()()cos ()()()r s t rs st tr s t rs t r s t rs st tr rst ⎡⎤⎡⎤=+++++++++++++⎣⎦⎣⎦,[]22222()2cos()u u x u y u zx y r t zrt x y z s x s y s z s∂∂∂∂∂∂∂=⋅+⋅+⋅=+++++∂∂∂∂∂∂∂ 222222()()cos ()()()r s t rs st tr r t r st r s t rs st tr rst ⎡⎤⎡⎤=+++++++++++++⎣⎦⎣⎦,[]22222()2cos()u u x u y u z x y s r zrs x y z t x t y t z t∂∂∂∂∂∂∂=⋅+⋅+⋅=+++++∂∂∂∂∂∂∂ 222222()()cos ()()()r s t rs st tr r s r s t r s t rs st tr rst ⎡⎤⎡⎤=+++++++++++++⎣⎦⎣⎦.7.设arctanxz y=,x u v =+,y u v =-,求z u ∂∂,z v ∂∂,并验证:22z z u vu v u v∂∂-+=∂∂+.解222221111111z z x z y x y xu x u y uy y x y x x y y ⎛⎫∂∂∂∂∂-=⋅+⋅=⋅⋅+⋅-⋅= ⎪∂∂∂∂∂+⎛⎫⎛⎫⎝⎭++ ⎪ ⎪⎝⎭⎝⎭, ()222221111111z z x z yx y xv x v y vy y x y x x y y ⎛⎫∂∂∂∂∂+=⋅+⋅=⋅⋅+⋅-⋅-= ⎪∂∂∂∂∂+⎛⎫⎛⎫⎝⎭++ ⎪ ⎪⎝⎭⎝⎭, 则222222222()()()z z y x y x u v u vu v x y x y u v u v u v ∂∂-+--+=+==∂∂++++-+. 8.设22(,,)z f x y t x y t ==-+,sin x t =,cos y t =,求d d z t. 解d d d 2cos 2(sin )12sin 21d d d z z x z y f x t y t t t x t y t t∂∂∂=⋅+⋅+=--+=+∂∂∂. 9.求下列函数的一阶偏导数(其中f 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 (1)22()z f x y =-; (2),x y u f y z ⎛⎫=⎪⎝⎭; (3)(,,)u f x xy xyz =; (4)22(,,ln )xy u f x y e x =-. 解(1)222()z xf x y x ∂'=-∂,222()zyf x y y∂'=--∂; (2)111f u f x y y '∂'=⋅=∂,12122211u x x f f f f y y z y z ⎛⎫∂''''=⋅-+⋅=-+ ⎪∂⎝⎭, 2222u y y f f z z z ∂⎛⎫''=⋅-=- ⎪∂⎝⎭; (3)123u f yf yzf x ∂'''=++∂,23uxf xzf y ∂''=+∂,3u xyf z ∂'=∂; (4)12312xy u xf ye f f x x ∂'''=++∂,122xy u yf xe f y∂''=-+∂. 10.设()z xy xF u =+,而yu x=,()F u 为可导函数,证明: z zxy z xy x y∂∂+=+∂∂.证 ()()()z z u u xy x y F u xF u y x xF u x y x y ⎡⎤∂∂∂∂⎡⎤''+=++++⎢⎥⎢⎥∂∂∂∂⎣⎦⎣⎦ []()()()yx y F u F u y x F u x ⎡⎤''=+-++⎢⎥⎣⎦()xy xF u xy z xy =++=+. 11.设[cos()]z y x y ϕ=-,试证:z z zx y y∂∂+=∂∂. 证sin()[cos()]sin()z z y x y x y y x y x yϕϕϕ∂∂''+=--+-+-∂∂ [cos()]z x y yϕ=-=. 12.设,kz y u x F x x ⎛⎫=⎪⎝⎭,且函数,z y F x x ⎛⎫⎪⎝⎭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试证: u u uxy z ku x y z∂∂∂++=∂∂∂. 证11222k k u z y kx F x F F x x x -∂⎡⎤⎛⎫⎛⎫''=+-+- ⎪ ⎪⎢⎥∂⎝⎭⎝⎭⎣⎦,1221k k ux F x F y x -∂''=⋅=∂, 1111k k u x F x F z x-∂''=⋅=∂, 11111111k k k k k u u u xy z kx F x zF x yF x yF x zF ku x y z----∂∂∂''''++=--++=∂∂∂. 13.设sin (sin sin )z y f x y =+-,试证:sec sec 1z zxy x y∂∂+=∂∂. 证cos z f x x ∂'=∂,cos (cos )zy y f y∂'=+-∂, sec sec sec cos sec cos sec (cos )1z zxy x xf y y y y f x y∂∂''+=++-=∂∂. 14.求下列函数的二阶偏导数22z x ∂∂,2z x y ∂∂∂,22zy ∂∂(其中f 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1)(,)z f xy y =; (2)22()z f x y =+;(3)22(,)z f x y xy =; (4)(sin ,cos ,)x y z f x y e +=. 解 (1)令s xy =,t y =,则(,)z f xy y =,s 和t 是中间变量.11z s f yf x x ∂∂''=⋅=∂∂,1212d d z s tf f xf f y y y∂∂''''=⋅+⋅=+∂∂. 因为(,)f s t 是s 和t 的函数,所以1f '和2f '也是s 和t 的函数,从而1f '和2f '是以s 和t 为中间变量的x 和y 的函数.故()22111112z z s yf yf y f x x x x x∂∂∂∂∂⎛⎫'''''===⋅= ⎪∂∂∂∂∂⎝⎭, ()211111211112d d z z s t yf f y f f f xyf yf x y y x y y y ⎛⎫∂∂∂∂∂⎛⎫'''''''''''===+⋅+⋅=++ ⎪ ⎪∂∂∂∂∂∂⎝⎭⎝⎭,()212111221222d d d d z z s t s t xf f x f f f f y y y y yy y y ⎛⎫⎛⎫∂∂∂∂∂∂''''''''''==+=+++ ⎪ ⎪∂∂∂∂∂∂⎝⎭⎝⎭ 21112222x f xf f ''''''=++. (2)令22s x y =+,则22()z f x y =+是以s 为中间变量的x 和y 的函数.2z s f xf x x ∂∂''=⋅=∂∂,2z sf yf y y∂∂''=⋅=∂∂. 因为()f s 是s 的函数,所以f '也是s 的函数,从而f '是以s 中间变量的x 和y 的函数.故()()222222224z z xf f xf x f x f x x x x∂∂∂∂⎛⎫'''''''===+⋅=+ ⎪∂∂∂∂⎝⎭, ()()22224z z xf xf y xyf x y y x y∂∂∂∂⎛⎫'''''===⋅= ⎪∂∂∂∂∂⎝⎭, ()()222222224z z yf f yf y f y f y y y y⎛⎫∂∂∂∂'''''''===+⋅=+ ⎪∂∂∂∂⎝⎭. (3)令2s xy =2t x y =,则212122z s t f f y f xyf x x x ∂∂∂''''=⋅+⋅=+∂∂∂,212122z s tf f xyf x f y y y∂∂∂''''=⋅+⋅=+∂∂∂. ()221222z z y f xyf x x x x∂∂∂∂⎛⎫''==+ ⎪∂∂∂∂⎝⎭211122212222s t s t y f f yf xy f f x x x x ∂∂∂∂⎛⎫⎛⎫'''''''''=⋅+⋅++⋅+⋅ ⎪ ⎪∂∂∂∂⎝⎭⎝⎭()()2221112221222222y y f xyf yf xy y f xyf '''''''''=++++ 43222111222244yf y f xy f x y f '''''''=+++, ()22122z z y f xyf x y y x y∂∂∂∂⎛⎫''==+ ⎪∂∂∂∂∂⎝⎭ 21111222122222s t s t yf y f f xf xy f f y y y y ⎛⎫⎛⎫∂∂∂∂''''''''''=+⋅+⋅++⋅+⋅ ⎪ ⎪∂∂∂∂⎝⎭⎝⎭ ()()222111122212222222yf y xyf x f xf xy xyf x f ''''''''''=+++++ 32231211122222252yf xf xy f x y f x yf ''''''''=++++, ()221222z z xyf x f y y y y⎛⎫∂∂∂∂''==+ ⎪∂∂∂∂⎝⎭ 211112212222s t s t xf xy f f x f f y y y y ⎛⎫⎛⎫∂∂∂∂'''''''''=+⋅+⋅+⋅+⋅ ⎪ ⎪∂∂∂∂⎝⎭⎝⎭ ()()2221111221222222xf xy xyf x f x xyf x f '''''''''=++++ 22341111222244xf x y f x yf x f '''''''=+++. (4)令sin u x =,cos v y =,x yw e +=,则1313d cos d x y z u w f f xf e f x x x +∂∂''''=+=+∂∂,2323d sin d x y z v w f f yf e f y y y+∂∂''''=+=-+∂∂. ()2132cos x y z z xf e f x x x x+∂∂∂∂⎛⎫''==+ ⎪∂∂∂∂⎝⎭ 1111333133d d sin cos d d x y x y u w u w xf x f f e f e f f x x xx ++∂∂⎛⎫⎛⎫''''''''''=-+++++ ⎪ ⎪∂∂⎝⎭⎝⎭()()1111333133sin cos cos cos x yx y x y x y xf x xf e f e f e xf e f ++++''''''''''=-+++++ ()2231111333sin cos 2cos x y x yx y ef xf xf e xf e f +++''''''''=-+++, ()213cos x y z z xf e f x y y x y+∂∂∂∂⎛⎫''==+ ⎪∂∂∂∂∂⎝⎭121333233d d cos d d x y x y v w v w x f f e f e f f y y yy ++⎛⎫⎛⎫∂∂'''''''''=++++ ⎪ ⎪∂∂⎝⎭⎝⎭()()121333233cos sin sin x yx y x y x y x yf e f e f e yf e f ++++'''''''''=-+++-+ ()2312133233cos sin cos sin x y x yx y x y ef x yf e xf e yf e f ++++'''''''''=-+-+, ()2232sin x y z z yf e f y y y y+⎛⎫∂∂∂∂''==-+ ⎪∂∂∂∂⎝⎭ 2222333233d d cos sin d d x y x y v w v w yf y f f e f e f f y y yy ++⎛⎫⎛⎫∂∂''''''''''=--++++ ⎪ ⎪∂∂⎝⎭⎝⎭ ()()2222333233cos sin sin sin x yx y x y x y yf y yf e f e f e yf e f ++++''''''''''=---+++-+ ()2232222333cos sin 2sin x y x yx y e f yf yf e yf e f +++''''''''=-+-+.习题7-51.设2cos e 0x y x y +-=,求d d yx. 解 设2(,)cos e x F x y y x y =+-,则22d e 2e 2d sin sin x x x y F y xy xyx F y x y x --=-=-=--+. 2.设ln ln 1xy y x ++=,求1d d x yx =. 解 设(,)ln ln 1F x y xy y x =++-,则221d 1d x y y F y xy y x x F x y x x y++=-=-=-++. 当1x =时,由ln ln 1xy y x ++=知1y =,所以1d 1d x yx ==-. 3.设arctany x =,求d d y x. 解设(,)ln arctan y F x y x=,则2222222222211d11d1xyyx x yyFy x yx y x yxy xx F x yx x y x yyx⎛⎫-⋅- ⎪⎝⎭⎛⎫++ ⎪+++⎝⎭=-=-=-=--⋅-++⎛⎫+ ⎪⎝⎭.4.设222cos cos cos1x y z++=,求zx∂∂,zy∂∂.解设222(,,)cos cos cos1F x y z x y z=++-,则2cos sin sin22cos sin sin2xzFz x x xx F z z z∂-=-=-=-∂-,2cos sin sin22cos sin sin2yzFz y y yy F z z z∂-=-=-=-∂-.5.设方程(,)0F x y z xy yz zx++++=确定了函数(,)z z x y=,其中F存在偏导函数,求zx∂∂,zy∂∂.解1212()()xzF F y z Fzx F F y x F''++∂=-=-∂''++,1212()()yzF F x z Fzy F F y x F''++∂=-=-∂''++.6.设由方程(,,)0F x y z=分别可确定具有连续偏导数的函数(,)x x y z=,(,)y y x z=,(,)z z x y=,证明:1x y zy z x∂∂∂⋅⋅=-∂∂∂.证因为yxFxy F∂=-∂,zyFyz F∂=-∂,xzFzx F∂=-∂,所以1y xzx y zF FFx y zy z x F F F⎛⎫⎛⎫⎛⎫∂∂∂⋅⋅=-⋅-⋅-=-⎪⎪ ⎪⎪∂∂∂⎝⎭⎝⎭⎝⎭.7.设(,)u vϕ具有连续偏导数,证明由方程(,)0cx az cy bzϕ--=所确定的函数(,)z f x y=满足z za b cx y∂∂+=∂∂.证令u cx az=-,v cy bz=-,则x u u u c x ϕϕϕ∂=⋅=∂,y v v vc yϕϕϕ∂=⋅=∂,z u v u v u v a b z z ϕϕϕϕϕ∂∂=⋅+⋅=--∂∂. x u z u v c z x a b ϕϕϕϕϕ∂=-=∂+,y v z u vc zy a b ϕϕϕϕϕ∂=-=∂+. 于是 u v u v u vc c z zab a bc x y a b a b ϕϕϕϕϕϕ∂∂+=⋅+⋅=∂∂++. 8.设0ze xyz -=,求22zx∂∂.解 设(,,)zF x y z e xyz =-,则x F yz =-,z z F e xy =-. 于是x zz F z yzx F e xy ∂=-=∂-, ()222()z z zz z ye xy yz e y z z x x x x x e xy ∂∂⎛⎫--- ⎪∂∂∂∂∂⎛⎫⎝⎭== ⎪∂∂∂⎝⎭-()22z z zyzy z yz e y e xy e xy ⎛⎫-⋅- ⎪-⎝⎭=-()2322322z zzy ze xy z y z e exy --=-.9.设(,)z z x y =是由方程2e 0zxz y --=所确定的隐函数,求2(0,1)zx y∂∂∂.解 设2(,,)e z F x y z xz y =--,则x F z =-,e z z F x =-,2y F y =-. 于是x z z F z z x F e x ∂=-=∂-,2y zz F z yy F e x∂=-=∂-, ()()22z z zz z e x z e z z y yx y y x ex ∂∂--⋅⋅∂∂∂∂∂⎛⎫== ⎪∂∂∂∂⎝⎭-()()222z zz zz y y e x ze e x e x e x ----=-()()322z zzy e x yze ex --=-.由20ze xz y --=,知(0,1)0z =,得2(0,1)2zx y∂=∂∂.10.求由方程xyz +=(,)z z x y =在点(1,0,1)-处的全微分d z .解设(,,)F x y z xyz =x z F zx F xy ∂=-==∂+,y z F zy F xy ∂=-==∂+,d d d z zz x y x y x y ∂∂=+=∂∂,(1,0,1)d d z x y -=.11.求由下列方程组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或偏导数:(1)设22222,2320,z x y x y z ⎧=+⎪⎨++=⎪⎩求d d y x ,d d z x; (2)设0,1,xu yv yu xv -=⎧⎨+=⎩求u x ∂∂,u y ∂∂,v x ∂∂,vy ∂∂; (3)设sin ,cos ,uux e u v y e u v ⎧=+⎪⎨=-⎪⎩求u x ∂∂,u y ∂∂,v x ∂∂,vy∂∂. 解 (1)分别在两个方程两端对x 求导,得d d 22,d d d d 2460.d d zy x y x xy z x y z x x ⎧=+⎪⎪⎨⎪++=⎪⎩称项,得d d 22,d d d d 23.d d y z y x x xy z y z x xx ⎧-=-⎪⎪⎨⎪+=-⎪⎩ 在 2162023y D yz y y z-==+≠的条件下,解方程组得213d 6(61)d 622(31)x x z yxz x x z x D yz y y z ------+===++. 222d 2d 6231y xy x z xy xx D yz y z --===++. (2)此方程组确定两个二元隐函数(,)u u x y =,(,)v v x y =,将所给方程的两边对x 求导并移项,得,.uv x y u x xu v y x v xx ∂∂⎧-=-⎪⎪∂∂⎨∂∂⎪+=-⎪∂∂⎩ 在220x yJ x y y x-==+≠的条件下,22u y v x u xu yvx y x x y y x ---∂+==--∂+, 22x uy v v yu xvx y x x yy x--∂-==-∂+. 将所给方程的两边对y 求导,用同样方法在220J x y =+≠的条件下可得22u xv yu y x y∂-=∂+,22v xu yv y x y ∂+=-∂+. (3)此方程组确定两个二元隐函数(,)u u x y =,(,)v v x y =是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令(,,,)sin u F x y u v x e u v =--,(,,,)cos u G x y u v y e u v =-+.则 1x F =,0y F =,sin u u F e v =--,cos v F u v =-, 0x G =,1y G =,cos u u G e v =-+,sin v G u v =-.在sin cos (,)(sin cos )0(,)cos sin u u u e v u v F G J ue v v u u v e v u v---∂===-+≠∂-+-的条件下,解方程组得1cos 1(,)1sin 0sin (,)(sin cos )1uu v u F G vu v x J x v J e v v -∂∂=-=-=-∂∂-+, 0cos 1(,)1cos 1sin (,)(sin cos )1uu v u F G vu v y J y v J e v v -∂∂-=-=-=-∂∂-+, sin 11(,)1cos (,)[(sin cos )1]cos 0u uu ue v v F G v e x J u x J u e v v e v --∂∂-=-=-=∂∂-+-+, sin 01(,)1sin (,)[(sin cos )1]cos 1u uu u e v v F G v e x J u x J u e v v e v --∂∂+=-=-=∂∂-+-+.习题7-61.求下列曲线在指定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平面方程: (1)2x t =,1y t =-,3z t =在(1,0,1)处; (2)1t x t =+,1t y t+=,2z t =在1t =的对应点处;(3)sin x t t =-,1cos y t =-,4sin2t z =在点2π⎛- ⎝处; (4)2222100,100,x y y z ⎧+-=⎪⎨+-=⎪⎩在点(1,1,3)处. 解 (1)因为2t x t '=,1t y '=-,23t z t '=,而点(1,0,1)所对应的参数1t =,所以(2,1,3)=-T .于是,切线方程为11213x y z --==-. 法平面方程为2(1)3(1)0x y z --+-=,即 2350x y z -+-=.(2)因为2211(1)(1)t t t x t t +-'==++,22(1)1t t t y t t -+'==-,2t z t '=,1t =对应着点1,2,12⎛⎫⎪⎝⎭,所以 1,1,24⎛⎫=- ⎪⎝⎭T .于是,切线方程为 1212148x y z ---==-. 法平面方程为 281610x y z -+-=.(3)因为1cos t x t '=-,sin t y t '=,2cos 2t t z '=,点1,12π⎛- ⎝对应在的参数为2t π=,所以(=T .于是,切线方程为112x y π-+=-=. 法平面方程为402x y π++--=. (4)将2222100,100,x y y z ⎧+-=⎪⎨+-=⎪⎩的两边对x 求导并移项,得 d 22,d d d 220,d d yy x xy z y z xx ⎧=-⎪⎪⎨⎪+=⎪⎩ 由此得 2002d 420d 422x z y xz x y x yz y y z --===-,2220d 420d 422y x y z xy xy x yz z y z-===.(1,1,3)d 1d y x =-,(1,1,3)d 1d 3z x =.从而 1,1,3=- ⎪⎝⎭T . 故所求切线方程为113331x y z ---==-. 法平面方程为 3330x y z -+-=.2.在曲线x t =,2y t =,3z t =上求一点,使此点的切线平行于平面24x y z ++=.解 因为1t x '=,2t y t '=,23t z t '=,设所求点对应的参数为0t ,于是曲线在该点处的切向量可取为200(1,2,3)t t =T .已知平面的法向量为(1,2,1)=n ,由切线与平面平行,得0⋅=T n ,即2001430t t ++=,解得01t =-和13-.于是所求点为(1,1,1)--或111,,3927⎛⎫-- ⎪⎝⎭. 3.求下列曲面在指定点处的切平面和法线方程: (1)222327x y z +-=在点(3,1,1)处; (2)22ln(12)z x y =++在点(1,1,ln 4)处; (3)arctany z x =在点1,1,4π⎛⎫ ⎪⎝⎭处. 解(1)222(,,)327F x y z x y z =+--,(,,)(6,2,2)x y z F F F x y z ==-n ,(3,1,1)(18,2,2)=-n .所以在点(3,1,1)处的切平面方程为9(3)(1)(1)0x y z -+---=,即 9270x y z +--=. 法线方程为311911x y z ---==-. (2)22(,,)ln(12)F x y z x y z =++-,222224(,,),,11212x y z x yF F F x y x y ⎛⎫==- ⎪++++⎝⎭n ,(1,1,ln 4),1,12=- ⎪⎝⎭n .所以在点(1,1,ln 4)处的切平面方程为2234ln 20x y z +--+=.法线方程为 12ln 2122y z x ---==-. (3)(,,)arctanyF x y z z x=-, 2222(,,),,1x y z y xF F F x y x y ⎛⎫-==- ⎪++⎝⎭n , 1,1,411,,122π⎛⎫ ⎪⎝⎭⎛⎫=-- ⎪⎝⎭n . 所以在点1,1,4π⎛⎫⎪⎝⎭处的切平面方程为 202x y z π-+-=. 法线方程为 114112z x y π---==-. 4.求曲面2222321x y z ++=上平行于平面460x y z ++=的切平面方程.解 设222(,,)2321F x y z x y z =++-,则曲面在点(,,)x y z 处的一个法向量(,,)(2,4,6)x y z n F F F x y z ==.已知平面的法向量为(1,4,6),由已知平面与所求切平面平行,得246146x y z ==,即12x z =,y z =. 代入曲面方程得 22223214z z z ++=. 解得 1z =±,则12x =±,1y =±. 所以切点为 1,1,12⎛⎫±±± ⎪⎝⎭. 所求切平面方程为 21462x y z ++=±5.证明:曲面(,)0F x az y bz --=上任意点处的切平面与直线x yz a b==平行(a ,b 为常数,函数(,)F u v 可微).证 曲面(,)0F x az y bz --=的法向量为1212(,,)F F aF bF ''''=--n ,而直线的方向向量(,,1)a b =s ,由0⋅=n s 知⊥n s ,即曲面0F =上任意点的切平面与已知直线x yz a b==平行. 6.求旋转椭球面222316x y z ++=上点(1,2,3)--处的切平面与xOy 面的夹角的余弦.解 令222(,,)316F x y z x y z =++-,曲面的法向量为(,,)(6,2,2)x y z F F F x y z ==n ,曲面在点(1,2,3)--处的法向量为1(1,2,3)(6,4,6)--==--n n ,xOy 面的法向量2(0,0,1)=n ,记1n 与2n 的夹角为θ,则所求的余弦值为1212cos θ⋅===n n n n . 7.证明曲面3xyz a =(0a >,为常数)的任一切平面与三个坐标面所围成的四面体的体积为常数.证 设3(,,)F x y z xyz a =-,曲面上任一点(,,)x y z 的法向量为(,,)n yz xz xy =,该点的切平面方程为()()()0yz X x xz Y y xy Z z -+-+-=,即 33yzX xzY xyZ a ++=.这样,切平面与三个坐标面所围成的四面体体积为33331333962a a a V a yz xz xy =⋅⋅⋅=.习题7-71.求函数22z x y =+在点(1,2)处沿从点(1,2)到点(2,2的方向的方向导数.。

高数一 8-3 直线与平面方程

高数一 8-3  直线与平面方程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铃
二、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法线向量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 , 这向量就叫做该平面的 法线向量.
平面上的任一向量均与该平面的法线向量垂直.
唯一确定平面的条件 当平面上一点M0(x0, y0, z0)和它的 一个法线向量n(A, B, C)为已知时, 平面 的位置就完全确定了.
2.平面AxByCz0有什么特点? 提示: D0, 平面过原点.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平面的一般方程为AxByCzD0,其法线向量为n(A, B, C).
例2 求通过x轴和点(4, -3, -1)的平面的方程.
解 可设此平面的方程为 ByCz0. 又因为此平面通过点(4, -3, -1), 所以有 -3B-C0. 将C-3B代入所设方程, 得 By-3Bz0. 于是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y-3z0. 提示:平面通过 x 轴 , 表明 A0( 它的法线向量垂直于 x 轴 ) 且 D0(它通过原点).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铃
三、平面的一般方程
由于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是x, y, z的一次方程, 而任一平面 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点及它的法线向量来确定, 所以任一平 面都可以用三元一次方程来表示. 反过来, 可以证明任一三元一次方程AxByCzD0的图 形总是一个平面. 方程 AxByCzD0 称为平面的一般方程, 其法线向量 为 n(A, B, C). 提示: A, B, C 不同时为零. 当 A 不为零时, AxByCzD0 可写成点法式方程
直线与平面方程
一、直线的点向式方程 二、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三、平面的一般方程
四、两平面的交线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高中数学 平面方程式

高中数学 平面方程式
y0 cz0 d1 0,即 ax0 by0 cz0 d1,
所以点 P 到平面 E2的距离为
ax0 by0 cz0 d2 d1 d2 d1 d2 。
a2 b2 c2
a2 b2 c2 a2 b2 c2
7 p.83
设平面 E 通过点 P 1 ,2 ,3,且平面 E 与平面 3x 2 y z 5 0
平行,试求平面 E 的方程式。
平面 3x 2 y z 5 0 的一个法矢量为3 ,2 ,1
因为平面 E 与平面 3x 2 y z 5 0 平行 所以它们的法矢量亦平行
平面方程式
平面方程式 两平面的夹角 点到平面的距离 两平行平面的距离
平面方程式 p.72~p.78
平面的法矢量: 坐标空间中,如果一个以非零矢量 n 为方向矢量的直线 L 与平面 E 垂直, 则称 n 是平面 E 的一个法矢量。此时 也称 n 与平面 E 垂直,记为 n E。如上图所示。 平面方程式:
(2) 设平面 PQR 与平面 CDHG 的夹角为 ,
试求 cos 。
又两平面夹角 = 或 180 故 cos = cos 或 cos = cos 180 = cos
即 cos = 2 或 2
77
6 , 2 , 3 0 , 6 , 0
=2
(6)2 (2)2 (3)2 02 62 02 7
8 p.84
如右图所示,已知长方体 ABCD-EFGH 的
长、宽、高分别为 AB 2、AD 6、AE 4, 令 P、Q、R 分别为GF、GH、GC 的中点,则:
= =3
12 22 22
9

已知曲线求法平面方程例子

已知曲线求法平面方程例子

已知曲线求法平面方程例子完整版内容在《轻松上岸》考研复习全书中,23年考研数学基础班已经开始。

1. 概念梳理1.1定义由空间解析几何知道,空间曲线 \Gamma 的参数方程为\left\{\begin{array}{l} x=\varphi(t) \\ y=\psi(t), t \in[\alpha, \beta] \text { (1) } \\ z=\omega(t) \end{array}\right. \\方程(1)可化为向量形式:\boldsymbol{r}=x \boldsymbol{i}+y \boldsymbol{j}+z\boldsymbol{k}, \boldsymbol{f}(t)=\varphi(t)\boldsymbol{i}+\psi(t) \boldsymbol{j}+\omega(t) \boldsymbol{k} \\向量T=f^{\prime}\left(t_{0}\right)=\left(\varphi^{\prime}\left(t_{0}\ri ght), \psi^{\prime}\left(t_{0}\right),\omega^{\prime}\left(t_{0}\right)\right) 就是曲线 \Gamma 在点M 处的一个切向量,从而曲线 \Gamma 在点M处的切线方程为\frac{x-x_{0}}{\varphi^{\prime}\left(t_{0}\right)}=\frac{y-y_{0}}{\psi^{\prime}\left(t_{0}\right)}=\frac{z-z_{0}}{\omega^{\prime}\left(t_{0}\right)} \\通过点M且与切线垂直的平面称为曲线\Gamma在点M 处的法平面,它是通过点 M\left(x_{0}, y_{0}, z_{0}\right) 且以T=f^{\prime}\left(t_{0}\right) 为法向量的平面,因此法平面方程为\varphi^{\prime}\left(t_{0}\right)\left(x-x_{0}\right)+\psi^{\prime}\left(t_{0}\right)\left(y-y_{0}\right)+\omega^{\prime}\left(t_{0}\right)\left(z-z_{0}\right)=0 \\1.2 例题求曲线 x=t, y=t^{2}, z=t^{3} 在点 (1,1,1) 处的切线及法平面方程.解: 因为 x_{t}^{\prime}=1, y_{t}^{\prime}=2 t,z_{t}^{\prime}=3 t^{2}, 而点 (1,1,1) 所对应的参数 t_{0}=1, 所以T=(1,2,3) \\于是,切线方程为\frac{x-1}{1}=\frac{y-1}{2}=\frac{z-1}{3} \\法平面方程为(x-1)+2(y-1)+3(z-1)=0 \Rightarrow x+2 y+3 z=6 \\2. 延伸-相对简单如果空间曲线的方程以\left\{\begin{array}{l} y=\varphi(x) \\ z=\psi(x)\end{array}\right. \\的形式给出,取为参数,它就可以表示为参数方程的形式\left\{\begin{array}{l} x=x \\ y=\varphi(x) \\ z=\psi(x)\end{array}\right. \\若 \varphi(x), \psi(x) 都在 x=x_{0} 处可导,则根据上面的讨论可知, \boldsymbol{T}=\left(1,\varphi^{\prime}\left(x_{0}\right),\psi^{\prime}\left(x_{0}\right)\right) 因此曲线 \Gamma 在点M\left(x_{0}, y_{0}, z_{0}\right) 处的切线方程为\frac{x-x_{0}}{1}=\frac{y-y_{0}}{\varphi^{\prime}\left(x_{0}\right)}=\frac{z-z_{0}}{\psi^{\prime}\left(x_{0}\right)} \\在点 M\left(x_{0}, y_{0}, z_{0}\right) 处的法平面方程为\left(x-x_{0}\right)+\varphi^{\prime}\left(x_{0}\right)\left(y-y_{0}\right)+\psi^{\prime}\left(x_{0}\right)\left(z-z_{0}\right)=0 \\3. 延伸-相对复杂设空间曲线\Gamma的方程以\left\{\begin{array}{l} F(x, y, z)=0 \\ G(x, y, z)=0\end{array}\right.(1) \\的形式给出, M\left(x_{0}, y_{0}, z_{0}\right) 是曲线\Gamma 上的一个点.又设 F, G 有对各个变量的连续偏导数,且\left.\frac{\partial(F, G)}{\partial(y, z)}\right|_{\left(x_{0}, y_{0}, z_{0}\right)}eq 0 \\根据 (1) 可得 y=\varphi(x), z=\psi(x) 要求曲线 \Gamma 在点M 处的切线方程和法平面方程,只要求出\varphi^{\prime}\left(x_{0}\right), \psi^{\prime}\left(x_{0}\right) 即可\begin{array}{l} F[x, \varphi(x), \psi(x)] \equiv 0 \\ G[x,\varphi(x), \psi(x)] \equiv 0 \end{array} \\两边分别对 x 求全导数,得所以切向量 \boldsymbol{T}\left(\left|\begin{array}{l} F_{y} F_{z} \\ G_{y} G_{z}\end{array}\right|_{M},\left|\begin{array}{l} F_{z} F_{x} \\ G_{z} G_{x} \end{array}\right|_{M},\left|\begin{array}{l} F_{x} F_{y} \\ G_{x} G_{y} \end{array}\right|_{M}\right) \\3.2. 例题求曲线 x^{2}+y^{2}+z^{2}=6, x+y+z=0 在点(1,-2,1)处的切线及法平面方程解:依题意可得:\left\{\begin{array}{l} x^{2}+y^{2}+z^{2}=6 \\ x+y+z=0\end{array} \Rightarrow\left\{\begin{array}{l} y \frac{\mathrm{d} y}{\mathrm{~d} x}+z \frac{\mathrm{d} z}{\mathrm{~d} x}=-x \\ \frac{\mathrm{d} y}{\mathrm{~d} x}+\frac{\mathrm{d}z}{\mathrm{~d} x}=-1 \end{array}\right.\right. \\由此得\frac{d y}{d x}=\frac{\left|\begin{array}{l} -x z \\ -11\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l} y z \\ 11\end{array}\right|}=\frac{z-x}{y-z}, \frac{d z}{dx}=\frac{\left|\begin{array}{l} y-x \\ 1-1\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l} y z \\ 11\end{array}\right|}=\frac{x-y}{y-z} \\\left.\Rightarrow \frac{dy}{d x}\right|_{(1,-2,1)}=0,\left.\frac{d z}{d x}\right|_{(1,-2,1)}=-1 \\从而 T=(1,0,-1) 故所求切线方程为\frac{x-1}{1}=\frac{y+2}{0}=\frac{z-1}{-1} \\ 法平面为:(x-1)+0 \cdot(y+2)-(z-1)=0 \Rightarrow x-z=0 \\ 往期知识点-数学概念篇列11.映射4.函数极限性质7.极限存在准则10.微分中值定理13.曲率16.分布积分法19.无界函数审敛法22.平面方程25.空间曲线投影2.向量函数求导31.梯度34.含参积分37.收敛级数性质40.矩阵与方程组43.相似与二次型46.样本均值|方差列22.函数特性5.连续性与间断点.高阶导|莱布尼茨11.洛必达法则14.不定积分理解17.不定积分技巧20.微分方程基础23.空间曲线26.多元复合函数29.曲线法平面32.拉格朗日35.格林公式I 3.级数审敛法41.线性相关44.概率运算|概型列33.数列收敛6.最值|介值|零点9.参数与隐函数12.泰勒公式15.换元积分法1.反常积分审敛法21.微分方程进阶24.旋转曲面27.隐函数定理30.方向导数33.二重积分技巧36.格林公式推论39.幂级数审敛法42.正交与特征值45.贝叶斯公式往期知识点-数学技巧篇列11.定义域求解4.数列极限技巧7.中值不等式10.洛必达法则13.分部积分法16.三角不定积分19.变限积分证法22.变限积分根值25.定积分不等式2 2.平面曲线积分31.旋转曲面34.复合函数求导37.正项级数敛散40.比较审敛法43.函数变幂级数46微分求函数49.行列式性质52.逆矩阵求法55.伴随矩阵5.分块矩阵运算61.矩阵秩的求法64.线性表示定理67.反求齐次方程列22.函数求解技巧5.高阶导数求解.区间不等式11.方程根的个数14.三角函数积分17.变限积分求解20.变限积分性质23.定积分简化26.反常积分敛散1 29.向量运算法则32.二元函数极限35.简化二重积分3.交错级数收敛41.幂级数审敛法44.常数项级数47.行列式运算50.范德蒙行列式53.矩阵方程求解56.矩阵行列式59.高次幂矩阵62.线性相关|无关65.方程组解|判定6.方程组解关系列33.夹逼定理6.中值等式命题9.数值不等式12凑微分求积分15.换元积分法1.变限积分极限21.定积分方程根24.定积分不等式1 27.反常积分敛散2 30.点线面距离33.可微偏导连续36.二次积分转换39.常数项级数42.幂级数和函数45.常系数微分4.对角线行列式51.可逆阵求解54.对称与反对称57.零相关行列式60.矩阵初等变换63.向量组线性66.基础解系求法。

大学高数第七章7-5曲面方程

大学高数第七章7-5曲面方程

x z (1)双曲线 2 2 1分别绕 x 轴和 z 轴; a c
x2 y2 z2 绕 x 轴旋转 2 1 2 a c x y z 2 1 绕 z 轴旋转 2 a c
2 2 2
2
2
旋 转 双 曲 面
( hyperboloid )
下页
上页
返回
-1 -0.5 0
1
0.5 1
0
M (0, y , z ) f ( y, z ) 0 M
d
1 1 1
y
d
x y | y1 |
2 2 2
x
2
将 z z1 , y1 x y 代入
f ( y1 , z1 ) 0
上页 下页 返回
z z1 , y1 x 2 y 2 代入 f ( y1 , z1 ) 0 将
定义 平行于定直线并沿定曲线 C 移动的直线 L 所形成的曲面称为柱面。 这条定曲线C叫 柱面的准线 (directrix) ,动直 线L叫柱面的母 线(generatrix).
观察柱面的形 成过程:
播 放
上页
下页
返回
柱面举例
z
z
y 2x
2
平面
o
y
o
y
x
x
y x
抛物柱面
( Cylinder of the second order parabolic )
实轴与 x 轴相合, 虚轴与 z 轴相合.
上页 下页 返回
与平面 y y1 ( y1 b) 的交线为双曲线.
2 x2 z2 y1 2 2 1 2 b 双曲线的中心都在 y 轴上. a c y y 1

同济第三版-高数-(7.4) 第四节 平面及其方程

同济第三版-高数-(7.4) 第四节 平面及其方程
点 M 满足的方程。
由条件有 M0M n M0M n 0 .
z
M0
O
n
M

y
x
由于 n A , B , C 0, M0M x x0 , y y 0 , z z0 ,
2
故给定几何条件 AM BM AM 转化为代数条件
2 2 2 2
2
BM
2
( x - 1 ) +( y - 2 ) +( z - 3 ) =( x - 2 ) +( y + 2 ) +( z - 4 ) , 化简便得所求平面方程
2
2
:2 x - 6 y + 2 z - 7 = 0 .
(2) 已知方程求轨迹
z
现变量 z,由柱面性质的
讨论知,平面平行于 z 轴。
O
y
x
• 若 A,B,C 有两个为零,则平面平行于某坐标面 例如,若 A = B = 0 ,则平面方程化为 z Cz+D = 0 . 此时平面方程中既不 出现 x,又不出现 y,故
平面既平行于 x 轴,又平
行于 y 轴。因而平面平行
O
y
于 xOy 坐标面。
的一组比值。确定坐标的一 组比值只需两个条件,而确 定向量的坐标需要三个条件。
设平面 过已知点 M0( x 0,y0,z 0 ),其法向量为 n A, B , C 0 , 求平面 的方程。
• 平面 上的点所满足的方程 设 M( x,y,z )为
上任意一点,考虑
综上讨论,求得平面 的方程为
A x x0 B y y 0 C z z0 0

曲线和方程-曲线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曲线和方程-曲线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曲线和方程|曲线与方程有什么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2)重点、难点分析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教法建议(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设表示曲线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简化了的,的代数方程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教学设计示例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问题】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实例分析】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于是有即l的方程为①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即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到、的距离分别为所以,即点在直线上.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求解过程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下面再看一个问题: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化简得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练习巩固】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且有,求点轨迹方程.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化简得①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小结】师生共同总结:(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板书设计】§7.6 求曲线的方程坐标法:解析几何:基本问题:(1)(2)例1:例2:求曲线方程的步骤:例3练习:小结:作业:。

考研数学-平面直线(下)

考研数学-平面直线(下)

原点到此平面的距离 | 1 4 | | 1 4 | d 2 2 2 2 (1 2 ) (1 ) (1 ) 6 3 2 4(4 1)( 2) ( 4 1 ) 2 则 f ( ) 令f ( ) d , 2 3(22 1) 2 6 3 令 f ( ) 0 , 得驻点 1 4 , 2 .
解:设所求为A( x 1) B( y 2) C ( z 1) 0,
π | A B C | 1 则cos , 2 2 2 4 2 3( A B C ) π | A B C | 1 cos , 2 2 2 4 2 3( A B C )
有 | A B C || A B C |, 得B 0或A C .
z C
o y
: H ( x, y) 0
x Cxoy
母线平行z轴的柱面,即投影柱面。
C在曲面: H ( x,y ) 0上,
曲线C关于 xoy 的投影曲线
H ( x, y) 0 C xoy: z 0
2. 直线绕Z轴旋转所成旋转面方程
A1 x B1 y C1 z D1 0 直线 绕z轴旋转一周 , A2 x B2 y C 2 z D2 0 求所生成的旋转曲面方 程.
x y z 1 0 过直线 作一个平面 , 2 x y z 4 0 使它与坐标原点距离最大 .
解:过直线的平面束方程 ( x y z 1) (2 x y z 4) 0
即(1 2 ) x (1 ) y (1 ) z (1 4 ) 0
分析:消去z ,
得x y ( x y ) 1,
2

平面曲线的参数方程

平面曲线的参数方程

Y
B P
uur R (i, BP)


(大小是
方向相反)
2
2
O
A
X
|
uuur BP
|
B»AR,
uuur BP
R
[i
cos(


)

jsin(


)]

r
2
2
R (i sin j cos ),故 r iR(cos sin ) jR(sin cos ),
O
是l的向量式参数方程,t 为参数。
Mg
X
得l
的坐标式参数方程

x y

x0 y0

Xt Yt
,(t为参数)





(1)
r
uuuuuur
当v是单位向量时有| M0M || t |,即M到M0间的距离为| t |。
7
例2
例2. 求圆心在A( a , 0),半径为 a 的圆的参数方程。
uuur
此时 r OA AC CP,设 R (CP, AC),而OA ai,AC aj,
又R
uur (i,CP)
(


),|
uuur CP
|
uuur a,CPa[icos(

)]
j sin(
)]

ia sin

2
ja cos,
r 所以r
15
二、求曲面方程的步骤
(1)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设曲面上动点P(x, y, z), 按已知条件推出动点满足的方程;

空间解析几何第三章

空间解析几何第三章
高等院校本科数学课程
大 学 数 学(一)
—— 空间解析几何
第十讲 平面曲线的方程 空间曲面的方程 空间曲线的方程
脚本编写:
教案制作:
第一节
一、平面曲线与方程:
平面曲线的方程
定义:当平面上取定了标架之后, 定义:当平面上取定了标架之后,如果一个方程与一 条曲线有着关系: 条曲线有着关系: (1)满足方程的(x,y)必是曲线上某一点的坐标; )满足方程的 必是曲线上某一点的坐标; 必是曲线上某一点的坐标 (2)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坐标 满足这个方程; )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坐标(x,y)满足这个方程; 满足这个方程 则这个方程称为这条曲线的方程, 则这个方程称为这条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称为 方程的图形。 方程的图形。 y 曲线的方程常表示为: 曲线的方程常表示为: xy=2 F(x,y)=0 或 y=f(x) o x
c
o
x
y
圆心在(1,2, c ),半径为 1 + c
的增大而增大. 图形上不封顶,下封底. 半径随c 的增大而增大 图形上不封顶,下封底.
以上几例表明研究空间曲面有两个基本问题: 以上几例表明研究空间曲面有两个基本问题: 两个基本问题 (1)求曲面方程. 求曲面方程.
(2)已知曲面方程,研究曲面形状. 已知曲面方程,研究曲面形状. 曲面方程
xoz 面上的投影曲线: 面上的投影曲线 投影曲线:
R( y , z ) = 0 x = 0
T ( x , z ) = 0 y = 0
x2 + y2 + z2 = 1 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例4 求曲线 1 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z = 2
)消去变量z后得 解 (1)消去变量 后得 3 2 2 x +y = , 4 在xOy面上的投影为 面上的投影为

7.4 曲面及其方程

7.4 曲面及其方程
例如
高等数学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yOz面上曲线C : f ( y, z) 0 绕 z 轴旋转一周而成
的旋转曲面的方程是什么?
给定旋转曲面上任一点 M (x, y, z) ,
z
设其是曲线 C上点 M1(0, y1, z1)
旋转过程中经过的一点
则有 z1 z, y1 x2 y2

y2 b2

z
特别,当a = b 时为绕 z 轴
的旋转抛物面. z k(x2 y2 )
z Oy
x
(2) 双曲抛物面(鞍形曲面-马鞍面) z
x2 y2 a2 b2
z

x2 a2

y2 b2

z

O
x
y
高等数学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3 锥面
(1)圆锥面 z2 a2 ( x2 y2 )

椭圆锥面:
x2 a2

y2 b2

z2
高等数学
双曲抛物面
双叶双曲面
x2 a2

y2 b2

z2 c2
1
圆锥面: z2 a2 ( x2 y2 )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思考与练习
指出下列方程的图形:
方程 x5
平面解析几何中 空间解析几何中 平行于 y 轴的直线 平行于 yOz 面的平面
高等数学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7.4.4 将xOz面上的抛物线 求所形成的旋转曲面的方程.
绕 z 轴旋转一周,
解 绕z 轴旋转而成的旋转曲面的
方程为 这个曲面称为旋转抛物面
o
y

7.4(平面曲线弧长和旋转体的侧面积)

7.4(平面曲线弧长和旋转体的侧面积)
y( ) r ( ) sin r ( ) cos ,
2 2 2 2 r ( ) r ( )d ds x y d
弧长 s

r 2 ( ) r 2 ( )d .
10
例 求极坐标系下曲线 r a sin 的长. 3 s r 2 ( ) r 2 ( )d (a 0) (0 3 ) 2 2 1 解 r 3a sin cos a sin cos 3 3 3 3 3
§6.4 平面曲线的弧长 及旋转体的侧面积
一、平面曲线弧长的概念 二、直角坐标情形 三、参数方程情形 四、极坐标情形 *五、旋转体的侧面积
1
一、平面曲线弧长的概念
设A、B是曲线弧上 的两个端点, 在弧上 插入分点
A M 0 , M1 , M i , , M n1 , M n B
y
M1
直角坐标系下
s
b
1 y 2 dx .

b 旋转体的侧面积 A 2 f ( x ) 1 f 2 ( x )dx a

14
作业
习题7-4
p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8.
16.
23.
15
s


3
3
r 2 ( ) r 2 ( )d
0
2 a sin a sin cos d 3 3 3
2
6
4
2
a
3
0
3 sin d a . 3 2
11
2
求阿基米德螺线 r a (a 0) 上相应 于 从 0 到 2 的弧长.

曲线方程平面方程

曲线方程平面方程

例2. 求通过 x 轴和点( 4, – 3, – 1) 的平面方程.
解: 因平面通过 x 轴 , 故 A ? D ? 0
设所求平面方程为
By ? Cz ? 0 代入已知点 (4, ? 3, ? 1)得
化简,得所求平面方程
例3.用平面的一般式方程导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
三、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常为锐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
设平面∏1的法向量为 n1 ? ( A1 , B1 , C1)
平面∏2的法向量为 n2 ? ( A2 , B2 , C2 )
则两平面夹角 ? 的余弦为
?2
cos? ? n1 ?n2
n1 n2
?

cos? ?
A1A2 ? B1B2 ? C1C2
A12 ? B12 ? C12 A22 ? B22 ? C22
显然方程②与此点法式方程等价 ,因此方程②的图形是
法向量为 n ? ( A, B,C)的平面, 此方程称为 平面的一般
方程 .
Ax ? By ? Cz ? D ? 0 ( A2 ? B 2 ? C 2 ? 0)
特殊情形
? 当 D = 0 时, A x + B y + C z = 0 表示 通过原点 的平面; ? 当 A = 0 时, B y + C z + D = 0 的法向量
第四节
第七章
空间曲线及其方程
一、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 二、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三、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设空间曲线 C 的一般方程为
消去 z 得投影柱面
z
则C 在xoy 面上的投影曲线 C′为
C
?H (x, y) ? 0

7.3曲面及其方程

7.3曲面及其方程

L
M(0, y, z)
两边平方
z2 = a2 ( x2 + y2 )
例4. (1)求坐标面 xoz 上的双曲线 求坐标面 轴旋转一周所生成的旋转曲面方程. 轴和 z 轴旋转一周所生成的旋转曲面方程 解:绕 x 轴旋转 所成曲面方程为
分别绕 x
x y +z =1 2 2 a c
2 2 2
绕 z 轴旋转所成曲面方程为
o
F(x, y, z) = 0
z
S
y
求曲面方程. 求曲面方程 (2) 已知方程时 , 研究它所表示的几何形状 ( 必要时需作图 ).
x
例1. 求动点到定点 方程. 方程 解: 设轨迹上动点为 即
距离为 R 的轨迹 依题意
( x x0 )2 + ( y y0 )2 + (z z0 )2 = R
定义3. 定义 平行定直线并沿定曲线 C 移动的直线 l 形成 的轨迹叫做柱面 叫做准线 叫做母线 准线, 母线. 的轨迹叫做柱面. C 叫做准线 l 叫做母线 柱面
定义3. 定义 平行定直线并沿定曲线 C 移动的直线 l 形成 的轨迹叫做柱面 叫做准线 叫做母线 准线, 母线. 的轨迹叫做柱面. C 叫做准线 l 叫做母线 柱面
定义3. 定义 平行定直线并沿定曲线 C 移动的直线 l 形成 的轨迹叫做柱面 叫做准线 叫做母线 准线, 母线. 的轨迹叫做柱面. C 叫做准线 l 叫做母线 柱面
定义3. 定义 平行定直线并沿定曲线 C 移动的直线 l 形成 的轨迹叫做柱面 叫做准线 叫做母线 准线, 母线. 的轨迹叫做柱面. C 叫做准线 l 叫做母线 柱面
y = x +1
定义1. 定义 如果曲面 S 与方程 F( x, y, z ) = 0 有下述关系 有下述关系: (1) 曲面 S 上的任意点的坐标都满足此方程 上的任意点的坐标都满足此方程; (2)满足此方程的坐标点都在此平面上 满足此方程的坐标点都在此平面上, 满足此方程的坐标点都在此平面上 叫做曲面 的方程, 则 F( x, y, z ) = 0 叫做曲面 S 的方程 叫做方程 的图形. 曲面 S 叫做方程 F( x, y, z ) = 0 的图形 两个基本问题 : (1) 已知一曲面作为点的几何轨迹时 已知一曲面作为点的几何轨迹时,

7-4曲线方程、平面方程

7-4曲线方程、平面方程

设平面∏1的法向量为 n1 ( A1 , B1 ,C1)
平面∏2的法向量为 n2 ( A2 , B2 ,C2 )
则两平面夹角 的余弦为
2
cos n1 n2

n1 n2

cos
A1A2 B1B2 C1C2
A12 B12 C12 A22 B22 C22
n (0, B,C) i, 平面平行于 x 轴;
• A x+C z+D = 0 表示 平行于 y 轴的平面; • A x+B y+D = 0 表示 平行于 z 轴的平面; • C z + D = 0 表示平行于 xoy 面 的平面; • A x + D =0 表示平行于 yoz 面 的平面; • B y + D =0 表示平行于 zox 面 的平面.
例2. 求以下两直线的夹角
解: 直线 的方向向量为
L2
:

x y20 x 2z 0
i jk
直线 的方向向量为 s2 1 1 0 (2, 2, 1)
二直线夹角 的余弦为
10 2
1 2 (4) (2) 1 (1)
cos
12 (4)2 12 22 (2)2 (1)2
P1(x1, y1, z1) ,则P0 到平面的距离为
d Prj n P1P0

P1P0 n n
n P0
A(x0 x1) B( y0 y1) C(z0 z1)
d
A2 B2 C2
P1
d A x0 B y0 C z0 D A2 B2 C2
以上两式相减 , 得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oy 面上的投影曲线所围之域 .
二者交线
在 xoy 面上的投影曲线
所围圆域: x2 y2 1, z 0.
C
1
题1:画出下列曲线在第一卦限内的图形。
x 1
(1)
y2
z 4 x2 y2
(2)
yx0
z
z
oo
2y
1
x
o
2y
x
(3) x2 z2 a2 x2 y2 a2
z
a
oa
y
x
练习题: 求曲线
zn
M M0
o
x
y
A(x x0 ) B( y y0 ) C(z z0 ) 0

称①式为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称 n 为平面 的法向量.
例1.求过三点
的平面 的方程.
解: 取该平面 的法向量为
n
n M1M 2 M1M3
M1
i jk
3 4 6
2 3 1
(14, 9, 1)
又 M1 , 利用点法式得平面 的方程
n (0, B,C) i, 平面平行于 x 轴;
• A x+C z+D = 0 表示 平行于 y 轴的平面; • A x+B y+D = 0 表示 平行于 z 轴的平面; • C z + D = 0 表示平行于 xoy 面 的平面; • A x + D =0 表示平行于 yoz 面 的平面; • B y + D =0 表示平行于 zox 面 的平面.
设平面∏1的法向量为 n1 ( A1 , B1 ,C1)
平面∏2的法向量为 n2 ( A2 , B2 ,C2 )
则两平面夹角 的余弦为
2
cos n1 n2
n1 n2

cos
A1A2 B1B2 C1C2
A12 B12 C12 A22 B22 C22
n1
n2
1
1 : n1 ( A1, B1, C1) 2 : n2 ( A2 , B2 , C2 )
P1P0 n n
n P0
A(x0 x1) B( y0 y1) C(z0 z1)
R(
y, z) x0
0
消去y 得C 在zox 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x
T
C
(x, z) y0
0
例如,
C
:
x
2
x2 (y
y2 1) 2
z2 1 (z 1)2
1
在xoy 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为
x
2
2
y z
2 2 0
y
0
z
C
o
1y
x
又如,
上半球面
和锥面
所围的立体在 xoy 面上的投影区域为: 二者交线在
绕 z 轴旋转的曲面与平面
x y z 1的交线在 xoy 平面的投影曲线方程.
解: 旋转曲面方程为 z x2 y2 ,它与所给平面的
交线为
z x2 y2 x y z 1
此曲线向 xoy 面的投影柱面方程为
此曲线在 xoy 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为
x y x2 y2 1 z 0
分析:利用三点式
xa y z a b 0 0
a 0 c 按第一行展开得 (x a)bc y(a)c zab 0
即 bcx acy abz abc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设有三元一次方程
Ax B y C z D 0 ( A2 B2 C2 0) ② 任取一组满足上述方程的数 x0 , y0 , z0 , 则
垂直于平面∏: x + y + z = 0, 求其方程 .
解: 设所求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所求平面
方程为 A(x 1) B( y 1) C(z 1) 0
n M1M 2
A 0 B 2C 0, 即
n 的法向量 A B C 0 , 故
因此有 2C(x 1) C( y 1) C(z 1) 0
第四节
第七章
空间曲线及其方程
一、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 二、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三、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设空间曲线 C 的一般方程为上的投影曲线 C´为
C
H (x, y) 0
z 0
y
消去 x 得C 在yoz 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M3 M2

说明: 此平面的三点式方程也可写成
x 2 y 1 z 4
3 4 6 0 2 3 1
一般情况 : 过三点 M k (xk , yk , zk ) (k 1, 2,3)
的平面方程为
特别,当平面与三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
时, 平面方程为
x y z 1 (a ,b,c 0) abc
此式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第七章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设一平面通过已知点 M 0 (x0 , y0 , z0 ) 且垂直于非零向
量 n (A , B , C), 求该平面的方程.
任取点M (x, y, z) , 则有
M0M n

M0M n 0
cos
n1 n2 n1 n2
特别有下列结论:
n2
(1) 1 2
n1 n2
1
A1 A2 B1 B2 C1 C2 0
n1
2
(2) 1 // 2
n1 // n2 A1 B1 C1 A2 B2 C2
n2 n1
2
1
例4. 一平面通过两点 M1( 1, 1, 1 )和 M 2 ( 0, 1, 1 ), 且
约去C , 得 2(x 1) ( y 1) (z 1) 0

2x y z 0
(C 0)
例5. 设
是平面
外一点,求 P0 到平面的距离d . 解:设平面法向量为 n (A, B , C), 在平面上取一点
P1(x1, y1, z1) ,则P0 到平面的距离为
d Prj n P1P0
A x0 B y0 C z0 D 0
以上两式相减 , 得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显然方程②与此点法式方程等价,因此方程②的图形是
法向量为 n ( A, B,C)的平面, 此方程称为平面的一般
方程.
Ax By Cz D 0 ( A2 B2 C 2 0)
特殊情形
• 当 D = 0 时, A x + B y + C z = 0 表示 通过原点的平面; • 当 A = 0 时, B y + C z + D = 0 的法向量
例2. 求通过 x 轴和点( 4, – 3, – 1) 的平面方程. 解: 因平面通过 x 轴 , 故 A D 0
设所求平面方程为
By Cz 0 代入已知点 (4, 3, 1)得
化简,得所求平面方程
例3.用平面的一般式方程导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法向量的夹角(常为锐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