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古诗解读
春望古诗讲解
李白《春望》原文和讲解
这首诗歌讲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向往。
第一节描写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诗人写道:"山一程,水一程,花开见,月来见。
"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期待春天的到来,希望看到花开和月亮的出现。
第二节描写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诗人写道:"春色未至,先有虹。
" 这句话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他认为春天的色彩美妙,比虹更加美丽。
第三节描写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诗人写道:"春望无限恨晚,莫辞江南访春。
" 这句话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感受,他认为春天的到来是无限令人期待,希望能够到江南观赏春天的美景。
总的来看,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感受。
这首诗歌也蕴含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如流畅的押韵和生动的描绘。
下面是李白的《春望》的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花开见,月来见。
春色未至,先有虹。
春望无限恨晚,莫辞江南访春。
江南虽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遨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幽人其有?幽人其有?
君莫问,我亦无主,钓鱼久不见,罢池苑之游。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春望》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赏析】
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古诗春望的意思全解
古诗《春望》意思全解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以下是古诗《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当时国家动荡不安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景色中的凄凉和萧条,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春望》古诗翻译及赏析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分)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2分)3、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展示的情景。
(2分)4、“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2分)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3分)7、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8、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9、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10、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春望》答案1、草、木、花、鸟。
2、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3、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
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4、“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5、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6、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月,这种反筹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捕彻地表达了詩人忧国伤时的思思感情。
7、“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
极富表现力。
爱国主义古诗《春望》赏析
杜甫就稳重得多了,所以只写“白首搔更短”,重在写 实,实实在在地叙述一种当下的、真实的情况,却因其 真实,愈显真挚。细嚼慢咽一番,最终情感像火山,藏 于下,蕴于内,若爆发出来,将更加猛烈。
《春望》--离殇之悲
情到深处,方会触景生情。若没有炽热的心, 又怎么会产生强烈的情。故地重游,本身就是 感慨良多,再加上诗人又是身不由己,愈显得 思绪万千。所以,才会看到盛开的娇艳花朵, 落下眼泪;才会闻着鸣啭的活泼鸟声,惊恸心 灵。
就像胡适在《梦与诗》中所写:“都是平常情 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 多少新奇诗句!”此“感”之“溅泪”,此 “恨”之“惊心”,非言花鸟,实指自身;既 然有“爱屋及乌”,当然也可有“恨鸟惊心”。
“发为血之梢”,诗人呕心沥血忧国忧民,长时间处于在 此种环境里,是十分伤害身体的。所以,头发由黑变白, 越来越增加,并且情况更加严重,每天开始大量脱发,拿 起发簪已经快要插不住了。
《春望》--身老之悲
此时,就能够很好地看出诗人之间的各自个性。内心情 感如何具象化,才能让他人感同身受,便成为摆放在诗 人面前的问题。
《春望》赏析
《春望》 唐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春天所观望的。春为四季之首,一 年之启,生命之源,亦正是希望之所在处。
《春望》赏析
《春望》 唐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古诗赏析
《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春望》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8篇)
《春望》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8篇)《春望》翻译】:篇一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篇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原文、注释及赏析篇三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春望朝代:唐代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ū)州城外羌村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明无人矣。
,两意相反。
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直到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整理的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五言律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2)品读赏析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春望古诗鉴赏
春望古诗鉴赏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诗人杜甫在长安城中遥望沦陷后的城池,心中不禁涌起万般感慨。
诗的一、二两联描绘了春城败落的景象,诗人用“破”、“深”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长安城的萧条零落。
同时,诗人也用“满”、“饱”等形容词,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景象的深深感叹。
三、四两联则转向了诗人内心的表达。
在想念亲人的同时,诗人也怀念起自己的故国。
他心中充满了离情别绪,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自己故国的眷恋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歌中感人至深的情感。
整首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其中,“家书抵万金”一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言,表达了家书之珍贵和亲情之深切。
春望古诗意思
春望古诗意思
春望是一首古诗,出自著名的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清商曲》,多年来一直受到爱好诗歌的人们的青睐。
在《春望》中,李清照用梦幻的词句,唱出了一个深沉的思想,即人的情感有自己的节奏,比起固定的节奏来说,更能使人联想到不同的情绪。
《春望》全诗共十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乡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诗写的是李清照当时的心情,她怀念自己的家乡,不禁追忆起那些往事,感叹时光飞逝,古去今来,轮回不息。
在写这首诗的过程中,李清照运用了不少复句,修辞上有抒情的节奏,提示人们对往昔的思念,并且追求着对自己的尊崇,坚持着生活的平凡和淡泊,这正是《春望》想要表达的思想。
《春望》充满着怅恨之情,回首往事,结尾的“月明中”,表达出一种深沉的痛苦情绪,如梦般的回想,一种迷离的滋味,又如流光溢彩,欢乐又苦涩,寄寓着伤感,感慨往事无法复返。
整首诗,简洁而又充满深意,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觉,特别是整句最后的“月明中”,那种明朗的月光所带来的朦胧之感,更添一分思量之趣。
《春望》其实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思想:人生有自己的节奏,无论多忙,更多的是要懂得放松自己,安放心中。
不管是古今,月亮和星星都在照耀这个世界,看似改变不了什么,但它们却能让人有一份安定,放松心灵,同时也可以激发出人们深层次的情感,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总之,《春望》是一首充满抒情气息的诗,它所表达的思想,无
论是对往昔的遗憾,还是对未来的憧憬,都让人感同身受,而其中的经典词句,更可以让人有所感悟,从而走进一种深刻的反思和思考,从而深刻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美丽的情感。
杜甫《春望》_古诗鉴赏
杜甫《春望》杜甫《春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春望》古诗表达我对美好春天的期盼
《春望》古诗表达我对美好春天的期盼春望古诗表达我对美好春天的期盼春天,是大自然苏醒的季节,也是人们期盼已久的季节。
它带给人们新的希望、新的生机和新的梦想。
而在中国文学中,有一首著名的古诗《春望》,它精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期盼。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解读这首诗。
春朗景明香雪消,流泉微澜绿绕腰。
静街轻雾藏秋色,斑斓彩鸟响啾啾。
春来百花娇欲动,和风轻拂柳丝飘。
万象更新人颜笑,好时光别有天桥。
这首《春望》是唐代文人张若虚创作的,是一首景物描写类的诗。
诗中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渴望和憧憬。
首先,在诗的开头,作者用“春朗景明香雪消”,形容春天阳光明媚、大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雪融化了,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花香,给人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述了春天中的一条小河流:“流泉微澜绿绕腰”。
春天雨水充沛,小溪水流得浅浅的,微波荡漾,河岸的青绿色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这个描绘显示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复苏的景象。
然后,作者描绘了城市的安静和宁静:“静街轻雾藏秋色”。
春天的清晨,大街上还没有人来往,雾气轻轻地飘荡着,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作者用“秋色”暗示了秋天即将远离,春天已经来临。
接下来,“斑斓彩鸟响啾啾”。
春天是百鸟争鸣的季节,诗中的这句描写表现出了大自然春天的声音和热闹。
各种色彩斑斓的鸟儿在树梢间歌唱,给人们带来了欢快和愉悦的心情。
最后,诗人以“春来百花娇欲动,和风轻拂柳丝飘。
万象更新人颜笑,好时光别有天桥。
”来总结整篇诗的主题。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花儿都娇艳欲滴,摇曳着迎接春风的吹拂。
大自然万象更新,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好时光仿佛横跨在天空之上,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期待。
通过这首《春望》古诗,诗人张若虚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美好春天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精准,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一种视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读完这首诗,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妙氛围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古诗文《春望》赏析
古诗文《春望》赏析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及注释【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春望古今异义fanyi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春望英语春望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春望古诗解析
《春望古诗解析》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开头啊,诗人就给咱们描绘了一幅很凄惨的画面。
国家都破碎了,但是山河还在。
春天到了,城里却没有人打理,杂草丛生。
这让咱们能感觉到当时的社会有多乱,人们的生活有多苦。
比如说,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原本热闹的城市,现在变得冷冷清清,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看到美丽的花朵在流泪,听到鸟儿的叫声都觉得心惊。
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太悲伤啦,对国家的遭遇感到痛心,对和亲人的分别感到难过。
就好像咱们在很不开心的时候,看到平时喜欢的东西也高兴不起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一直不停,都持续好几个月啦。
能收到一封家人的信,那可真是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咱们想想,如果是咱们自己,很久很久都联系不上爸爸妈妈,心里得多着急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因为忧愁,头发都快掉光了,连簪子都插不上。
这得多愁啊!
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叫小明的同学,他读了这首诗后,想象自己就是杜甫,看到国家这样,心里特别难受。
他把这种感受写在了作文里,老师都夸他理解得深刻呢。
这首诗啊,充满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
同学们,咱们读这首诗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比如说,咱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体会那种无奈和痛苦。
这样,咱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啦。
希望大家以后读古诗的时候,都能像这样去感受,去体会,就能发现古诗的魅力啦!。
春望的古诗文
春望的古诗文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衍生注释:“国破”:指国都长安沦陷。
“山河在”:山河依旧存在。
“城春”:春天的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丛生,暗示无人打理。
“感时”:为时事而感伤。
“溅泪”:落泪。
“恨别”:悲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抵万金”:家书难得,值万两黄金。
“白头”:指白发。
“搔”:用手指抓。
“浑”:简直。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了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虽在,却已物是人非,满是荒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鸟,以花鸟的悲伤衬托内心的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持续,一封家书珍贵无比,凸显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
最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描写自己因忧愁而头发稀疏,形象地展现了内心的愁苦。
整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被后人称为“诗史”。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运用片段:那天,我独自走在街头,望着这破败的城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
这不就像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吗?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人们都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前行。
我多希望能有一丝希望的曙光,能像那珍贵的“家书抵万金”,给这灰暗的世界带来一点温暖和安慰啊!。
杜甫《春望》古诗赏析.doc
杜甫《春望》古诗赏析.doc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杜甫所面对的这片大好河山,他生动地表
达了自己的激荡的情怀和期望。
诗中象征性地以“春水初生”为起点,来描绘天下争斗困
乏无力,而青山几多,白云几许,“恣欢动声羽”,得以愉悦无比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
杜甫在这首诗中借“春望”这一暗喻,传达了自己的激荡的精神和情感,表达了他多
少憧憬,渴望实现自己的爱国梦想。
诗中唱出的是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以及对平正志步
和自主担当的追求。
这首诗的内容紧扣主题,展现了主旨的浑然大气中的细腻之情,笔力
俊秀,字里行间充满了思索,感慨,激越,希望,深情,带着自信,坚定,担当。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这片大好河山,以及对担当的追求,充分体现了杜甫铿锵有力的
声音,弘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杜甫让自己仿佛站在仰望的某个高处,远眺大自然之美,激动地想要公正君权,改善百姓的生计,促进腾飞自己的灵魂。
这是一首表达远大理想,
建立美好未来的民族精神之歌,发出诗人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望,也展示了诗人无私而热
烈的爱国精神。
它充分反映了杜甫对大自然之美,以及他对自己时代的悲彷和惆怅。
总之,杜甫的这首《春望》,无论是笔法、语言还是思想,都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国风
之中,体验到了爱国的情怀,表达了情深意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此,我们应该以热爱祖
国的思想精神去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杜甫的精神传承下去,真正实现全民爱国
的梦想。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首古诗,叫《春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他当时正处于国家动荡的时期,所以这首诗的背景就显得特别沉重。
诗里有一句特别让人揪心的诗句:“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别看这几句诗简简单单的,背后却藏着一堆感情和故事。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解读一下这两句诗,让大家能够感受到诗人那种心情,体会到他当时的痛苦和无奈。
2. 春望感时花溅泪2.1 春天的感觉说到“春望”,大家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春暖花开的画面?没错,春天本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花儿开放,草地青翠,一切都在复苏。
但是杜甫在这儿却不一样。
他看见的春天并不是那些风和日丽、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象,而是一片伤感和失落。
你看,“春望”就是他对时光的感叹。
春天在他眼里变成了一种哀伤的象征。
2.2 花溅泪这“花溅泪”几个字,说白了就是诗人感到特别伤心,看着那些花开花落,反而让人觉得更加难过。
为什么呢?因为诗人看到美丽的花,却无法享受这份美丽,他的心情却被战争和动乱搅得一团糟。
就好像你本来是想去看场风花雪月的戏,但却被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给打断了。
花儿怎么能开心呢?花儿开得越美,诗人的泪水就流得越多,仿佛花儿在为诗人哭泣一样。
3. 恨别鸟惊心3.1 恨别接下来咱们说说“恨别”。
这里的“别”指的是离别,诗人对离别的情感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杜甫因为战乱而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朋友被迫分离。
离别这个词本身就让人心酸,而“恨别”更是将那种痛苦加倍。
每一次离别,都像是心头的一道伤疤,让人难以忘怀。
就像你最喜欢的那支乐队因为某种原因解散了,你再也听不到他们的音乐,心里那个失落劲儿简直让人无法自拔。
3.2 鸟惊心“鸟惊心”这几个字,把这种离别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想象一下,鸟儿本来是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结果因为一点小动静,吓得飞走了。
这里的“鸟”就是诗人心境的象征,心里的那种不安、惶恐,就像是被惊吓的鸟儿一样。
《语文快乐宫5》古诗《春望》赏析
《语文快乐宫5》古诗《春望》赏析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
•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
•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本子 。
谢谢大家
• 所以这句话我们认为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 Tips: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花原本无情,却有泪;鸟无情,却惊心。在作者的笔下他们拥有了人 的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鸟儿应该欢呼雀 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让人愉悦。
• 诗篇一开头便写出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都城 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林木荒芜。
• 昔日里,长安城的春天是多么的繁华美丽、鸟语花香。 • 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
• “破”与“深”两个字体现出了这座城市的凄凉。道 出了“物是人非”的悲伤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 凉凄惨的气氛。
作者情感总结
• 作者在第二句中运用借景生情,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表现了自己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 在第三句中,推己及人,反映出自己及广大人民反对 战争,期望平安的美好愿望。
• 又在最后一句中,我们感悟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 怨。
全文总结
•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 人境况,充溢离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国破”与“城春”两种意义完全不同的意象,却同时存在着并且造 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 “城春”让人想到的是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让人感到十 分的美好。
• “国破”却给人一种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美好的光彩,留下 的只是断垣残壁的悲凉景象。
• “草木深”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 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 “感时”与“恨别”代表的是作者当时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情感。 • 所以这花和鸟正是当时作者自己。 • 这样我们就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我感受到战败的时局,看到花
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 当人内心痛苦时,遇到美好的景象,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所以作者
看到花开才会潸然泪下。 • 作者运用借景生情,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自己忧伤国事,思念
写作背景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 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 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 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 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 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 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
思考标题
• 看见标题时,你会想到什么?
• 作者看到了什么? • 在什么地方? • 表达出了什么情感?
春望
春望 杜甫 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 国都(长安)沦陷,但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春天人烟 稀少的长安城杂草丛生。
• 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视中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 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 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 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 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 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 愁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 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 插不住了。
•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 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 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 花儿为国家当时的时局感到悲伤,鸟儿也被这怅恨离别 而感到胆战心惊。
• 安史之乱的战火从正月已经持续到三月,家里寄来的书 信可以抵得上千金万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都快要插不上簪 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作者所看到的以及身处的地方 那么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战火已经持续了一个春天,却仍然没有要结束的迹象。又想起自 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一直也没有收到妻儿的音信,他们 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 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 战争从而导致了“家书抵万金”,不只是作者,普通的平民百姓 也是这样的想法,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平安的美好愿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