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2.作业环境监测的实施阶段
作业环境监测实施阶段除了要严格按照拟订的监测方 案进行外,更应注意监测质量的控制,包括采样和实验 室工作的质量控制。 采样时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粉尘和毒物的采样器、流 量计、采样动力和系统连接等的控制,物理因素监测时 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国家卫生标准中的规定执行,如定时 校对仪器等。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2.物理因素的监测
如欲调查某种物理因素的影响范围,需在发生源的不 同方向、不同距离,包括工人休息地点乃至邻近车间或 办公室等处进行测定; 如为评价某种防护装置(如隔热装置、射频辐射屏蔽 等)的效果,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使用和不 使用该装置时分别进行测定对比。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2.物理因素的监测 3.生物因素的监测
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名单中,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有 炭疽、森林脑炎和布氏杆菌病。但其他生物因素引起的 职业性损害也不容忽视,如口蹄疫、鸟疫、挤奶工结节 病、牧民狂犬病、放射菌病、皮肤真菌病、钩端螺旋体 病、霉菌或酵母菌的孢子等引起的变态反应和职业性寄 生虫病等。因此,要根据生产种类、工艺等制定监测计 划。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wk.baidu.com测 2.物理因素的监测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发生源的 特性及有关参数、发生源的数量、分布及其与工人的距 离。故在拟订评定方案时,应参照实际情况和监测目的, 确定监测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通常是在发生源附近工人不同的活动地点和接触程度 不同的时间内进行监测,并同时分别记录接触的次数和 持续时间,然后进行分析评定。
主要任务
识别、判定和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
首先要通过环境监测、生物学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
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充分识别和评价各种职
业性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条件,并对其危险度进行评定和提出 危险度管理的措施。因此,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环境监测 与生物监测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3.作业环境监测的评定阶段 (1)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 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是作业 环境评定的重要环节(以化学因素为例)。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 2.作业环境监测的实施阶段
如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后出现可疑症状,则这种因素应列 为重点监测对象;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
③毒理学资料:
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 为确定重点监测对象提供依据,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 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 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 1)确定监测对象:
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①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 映:他们通过管理、技术实践和生产劳动,对职业性有 害因素在作业环境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较了解,特别 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有切身的 体会,因此,他们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情况和线索; ②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 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一、环境监测 目的
1、通过对作业环境监测,掌握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 2、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分析接触水平-反应(或效 应)关系提供依据;
3、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 卫生标准要求;
4、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 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化学因素的监测,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和皮 肤污染量的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存在形 式及形态不同,其采样和测定方法及要求也不同
有些化学物如有机磷农药、苯胺等可通过完整的皮肤 吸收,有时可成为主要的进入途径,对这类化学物的接 触评定,皮肤、衣服、手套等污染量的测定是必不可少 的。
1)确定监测对象:
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则 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2)拟订监测方案:
确定监测对象后,根据危害因素的种类、在作业环 境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及接触情况拟订详细的监测方案。
其内容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拟定 监测记录表。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测定皮肤污染量的常用方法有皮肤替代用品法、清洗 法和荧光示踪技术法三种。 这三种方法只能测定采样时不同部位皮肤和衣服等的 污染量,难以了解测定时已通过皮肤进入机体的量和接 触后有多少污染物能通过皮肤吸收。因此,测定结果只 能反映体表的污染量,而不能确定吸收量。 皮肤污染量测定时还应考虑影响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 因素,如环境状态(气温、气湿等)、机体状况(年龄、 性别、皮肤疾患等)及化学物本身特性(物理状态、水 溶性、脂溶性等)。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外部质控和内部质控。
采用仪器分析时内部质控中的主要问题是标准曲线的 制作,一般评价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范围。
外部质控主要是对同一种样品分送到不同的实验室进
行测定时,一定要强调方法的规范化和变异系数要在上 级单位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大致分为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
段、作业环境监测阶段和作业环境的评定阶段。
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 作业环境监测准备阶段主 要有确定监测对象和拟订监测方案两方面的内容。
1)确定监测对象:在初步调查了解作业环境中存在哪些职 业性有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参考 其他单位的经验,根据各种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及是否 有联合作用,确定监测的主要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