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文(三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1482f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2.png)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文一、引言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产生的,可导致工人健康损害的因素。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评价是保护工人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与分布(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粉尘、毒物等。
(3) 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动植物等。
(4)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长时间加班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之间分布不均,造成的健康问题也不同。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式(1) 环境监测:通过对工作场所的空气、水质、辐射等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生物学指标监测:通过对工人体内的生物标记物、生理指标等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3) 工人健康监测:通过对工人的职业病健康检查、生理指标检测、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方法(1) 环境暴露评价:根据环境监测数据,综合考虑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暴露时间等参数,评估工人暴露水平的高低。
(2) 生物学评价:通过对工人体内的生物标记物、生理指标等进行监测,评估工人暴露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程度。
(3) 职业病发病率评价:通过对工人的健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职业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4.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存在的问题(1) 数据收集不完整:由于监测评价的流程复杂,数据收集存在一定难度,导致数据不完整、不准确。
(2) 监测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监测方法多为定期采样监测,无法全面反映工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情况。
(3)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无法全面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三、监测评价制度的改进措施1. 数据完善措施(1) 加强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库,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测定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cff1bb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9.png)
物理因素
如噪音、震动、辐射等。
生物因素
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化学因素
如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体等。
职业病危险因素
如职业性尘肺、职业性皮肤病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指标
浓度
物质或能量单位体积或面积的浓 集程度。
时间
接触持续的时间,包括每天、每 周、每月等。
频率
接触发生的频繁程度。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
直接测量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时间、频率。
间接测定法
通过测量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的指标来推断其浓度、 时间、频率。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与控制
1 监测
2 控制
持续监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时间、频率, 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减少或消 除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工人的危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健康影响
1
急性影响
如窒息、中毒、烧伤等直接影响。
2
慢性影响
如职业性疾病的长期积累,如尘肺、职业性皮肤病等。
3
潜伏期影响
潜伏期内患病不பைடு நூலகம்显,隐性致病,如石棉病、放射病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管理与预防
管理
• 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 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预防
• 加强监测和测定,找到职业性有害因素。 • 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工人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 测定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危害工人健康的物理、化学、生物 因素和职业病危险因素。了解和评价这些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定义
1 什么是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5b0dd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9.png)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中,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能够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
识别和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保障职工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介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现场监测法、生物学检测法和物化学检测法等。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问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较低、数据易于处理等优点。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问卷设计,例如对不同的职业人群进行不同的调查,或者针对不同的病因展开调查等。
问卷调查法的缺点是,数据来源于被调查者自己的报告,可能存在记忆偏差、信息缺失等问题,数据的客观性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在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时,需要进行数据质量评估,并结合其他的数据来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现场监测法现场监测法是指在现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对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能够准确地反映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对有效地控制危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现场监测方法包括空气采样、噪声监测、射线监测、振动监测等。
就例如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过程中,通过抽样测试、样品测定等方法,利用专业设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根据标准要求进行监测、定量和分析,以解决现场操作环境中的问题。
而且,现场监测和定量测定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生物学检测法生物学检测法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的生物标志物,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非破坏性、信息量大等优点。
常用的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血液检测、尿液检测、毛发检测等。
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体中对职业危害物质的反应,来进行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
在操作中,需要先确定合适的检测生物标志物,并确保所选标志物与职业危害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69c07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1.png)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1.目的为了做好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及评价工作,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3.内容____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组织开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工作,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应聘请经当地安监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并签定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内容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____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3.3现场检测时,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应该提供必要协助,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3.4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3.5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工业卫生评价,并整理分析结果建立技术档案;对不符合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禁止投产使用直至符合要求;3.6采样点、采样点的数量、采样对象以及采样时间段的选择,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3.7检测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检测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3.8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中的高毒化学物,至少每个月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外的其余化学物质或粉尘,每年至少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物理因素,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职业危险因素评价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3.9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监测地点或岗位,公司应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并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3.10检测、评价结果应存入公司职业卫生档案,并向所在地安监部门报告,同时向劳动者公布;3.11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内职工反映的工作环境问题督促落实;3.1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职业健康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对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岗位应及时建立整改方案并按计划实施,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督促整改。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c63603eb55270722182ef735.png)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限制1.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就是在科学的职业卫生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分辨、识别、分析、预测建设工程与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予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来,并用符合逻辑的理论予以解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部公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一是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上下气压等〕、噪声与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丫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缺乏, 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还有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二是根据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公布施行的?建设工程职业病危害分类治理方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程划分.该方法规定,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以下内容:① ?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②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③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④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该方法还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工程是指存在或产生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程.根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可分为以下10大类:①粉尘类.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②放射性物质类.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③化学物质类.包括铅、汞、镒、镉、钮、磷、碑、碑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酰胺等.④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等.⑤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等.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座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和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等的危害因素.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的危害因素.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噪声聋、铭鼻病、牙酸蚀病等的危害因素. 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包括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醍、碑、氯乙烯、焦炉烟气和铭酸盐等.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氧化锌、二异富酸甲苯酯、棉尘和不良作业条件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对照经验法与检测检验法等.对照经验法由评价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照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借助经验和判断水平直观地对拟评价工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检测检验法由评价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评价工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2,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是指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标准, 对企业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对其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以及在竣工验收前的职业病危害限制效果进行评价;为企业自身的职业卫生治理及国家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督治理提供数据.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流程是:①收集各种与评价工程有关的资料, 包括适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标准,企业提供的各类职业卫生技术与治理文件资料、运行记录,以及现场的职业卫生状况等. ②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企业的评价要求和评价目的,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或评价方案,以指导评价工作按时有序地开展.③在获得充分资料的根底上进行工程分析,对物料、工艺过程、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并明确其存在的部位或环节. ④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划分评价单元或确定重点评价因子,并选择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定量或综合评价,以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⑤结合现场或类比现场实际情况,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有关职业卫生的思考,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标准的要求, 对企业的职业卫生治理、工程技术举措等进行评价.⑥针对辨识、评价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合理可行的职业卫生对策举措, 包括治理举措、工程技术举措、个体防护设施与用品、应急救援预案等;作出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结论;在评价过程中要对评价报告进行反复的审核、修改、完善,保证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报告的质量.2002年卫生部公布的?建设工程职业病危害评价标准?中规定,建设工程职业病危害评价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应用原那么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类比法是目前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类比工程的职业卫生调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的检测等,来类推拟建工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后果及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举措.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还常利用现场或类比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的检测数据进行定量分级,来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在采用类比法时,职业病危害评价强调作业场所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和卫生工程举措的类比.在采用检查表法时,职业病危害评价那么强调职业卫生工程技术举措、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及职业卫生治理、健康监护等内容的检查.3,限制职业病危害主要有哪些方法?限制职业病危害的方法主要有工程限制技术、职业卫生治理及个体防护设施与用品3类.在实际工作中,仅靠采取上述某一种方法效果是不好的,而必须综合采取技术、治理、个体防护设施与用品3项举措及方法,才能有效地限制职业病危害.例如,通风技术是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限制尘、毒、热、湿等有害物污染的重要方法, 但在采取通风技术举措的同时,还必须增强职业卫生治理,制定、完善、执行通风治理规章制度,提供配套的个体防护设施,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又如,工业防毒技术是限制有毒有害气体的重要方法, 用燃烧净化技术来销毁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或烟尘,使之变成无毒无害物质;用液体吸收剂有选择地吸收、去除某种有害气体等.同时,必须增强工业防毒治理,提供配套的个体防护设施,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才能有效地限制职业病危害.还有采用低噪声材料、低噪声设备、低噪声工艺限制噪声源;通过规划治理举措和技术举措来实现限制噪声传播途径.当采用了上述治理、技术举措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限制噪声危害的方法,常用的防护用具有防噪声耳塞、耳罩、头盔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三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9fd15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9.png)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是指通过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职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的一项制度。
它主要通过采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危害程度等方法,来确定工作岗位中的有害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围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展开探讨,包括其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
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目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职工的健康,预防和控制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危害。
具体来说,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危害因素:通过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和辨识,了解工作岗位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2. 评估危害程度:通过采集信息、测量数据等方式,对各类危害因素的类型、浓度、暴露剂量等进行科学评估,判断其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
3. 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4. 评估防护效果:通过对防护措施的评估,判断其对危害因素的有效控制程度,保证防护效果的可靠性。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内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 危害因素辨识:通过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和辨识,确定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有毒化学品、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等。
2. 危害因素检测和测量:通过采集空气、水、废物等样品,使用仪器设备对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测量,获得相关数据。
3. 危害评估: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和测量数据,使用相关的评估方法和模型,对危害因素的暴露剂量、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
4. 风险评估:根据危害评估结果,结合职工的暴露情况和易感因素,对职工的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其受到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5. 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制定:根据危害评估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84629d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3.png)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危害的各种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通常包括生物学、物理化学、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例如微生物、噪声、化学物质、辐射、尘埃、高低温等。
由于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导致职业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针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国家出台了《职业病防治法》,并加强工作场所的安全监管。
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及评价制度。
检测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1.环境检测法环境检测法是指通过测定工作场所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和平均值,来判断职业危害因素是否达到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标准。
常见的环境检测法有合格率检测和采样分析检测。
2.个人检测法个人检测法是指通过测量工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个人防护设备或者人体参数,如呼气等,来评价工人的职业暴露水平。
个人检测法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但费用相对较高。
职业危害因素评价指标1.暴露水平指标暴露水平指标反映工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通常包括时间权重、幅度权重和频次权重。
时间权重是指对于同一职业危害因素,不同时间暴露的影响程度不同。
幅度权重是指对于同一职业危害因素,不同浓度和强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频次权重是指对于同一职业危害因素,不同暴露频率的影响程度不同。
2.敏感性指标敏感性指标是指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损害程度。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损害程度不同,比如尘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大,噪声对耳朵的影响大等。
3.健康效应指标健康效应指标是指职业危害因素产生的健康效应。
职业危害因素对不同器官和系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损伤,比如长期暴露噪声会导致听力下降,长期暴露有机溶剂会导致中毒。
因此,健康效应指标能够反映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制度的实施1.确定评价标准根据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性质,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例如,对于尘埃污染,可以根据不同尘埃颗粒的大小、浓度等,制定不同的标准。
2.建立检测制度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6b7208d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3.png)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掌控程序职业安全健康是工作场所必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危害因素评价和掌控则是职业安全健康的一项紧要任务。
危害因素评价和掌控程序包括评价危害因素、识别危害因素、订立掌控措施、实施掌控和监测和改进等步骤。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步骤。
1. 危害因素评价评价危害因素是订立掌控措施的第一步。
评价应当包括三个阶段:预评价、认真评价和定量评价。
(1)预评价预评价是对潜在危害因素进行初步评估,对工作场所进行初步调查,以确定哪些不安全是真正存在的。
在预评价中,应收集有关工作场所的基本信息,包括工作场所的位置、规模和操作过程。
在获得有关信息后,应确定工人潜在接触的可能的危害因素,以决议是否需要进一步评估。
(2)认真评价一旦确认必需进一步评估可能的危害因素,下一步是进行认真评估。
认真评价由几个阶段构成,包括现场勘查、测量和分析不安全特征、危害源的气味、噪声、热量、辐射等。
最后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工人的危害暴露水平。
(3)定量评价在通过认真评价确定潜在危害因素的时候,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定量评估这些危害因素的实际暴露水平。
定量评价需要测量危害因素的时间、强度和频率。
这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来完成,例如使用个人监测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仪、焊接烟罩、空气流速计和声级计等设备进行。
2. 危害因素识别通过评价和定量评估,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危害源和工作流程中可能显现的故障。
此外,还应注意某些工作活动可能存在的特定不安全,例如高度作业、移动机械、化学品使用等等。
3. 订立掌控方案订立掌控方案是削减暴露水平的第一步。
掌控方案应当明确可行的掌控措施,从而根本上防止危害源的产生以及监控和管理潜在不安全的措施。
这可以通过掌控技术(例如,更换危害物质或实现闭路操作)、布置工作方法(例如漏斗、风幕和收殓罩)或通过利用个人防护装备(例如呼吸器或护目镜)来实现。
4. 实施掌控实施掌控需要实行掌控工作实施的实际措施,这可以通过培训、培训和监督来完成。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1ad3c484ddccda38366bafd0.png)
精选PPT课件
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1.化学毒物危害识别的基本方式: 熟悉生产工艺过程,掌握从原材料到成品之间的所有
工艺和化学物; 化学物料安全清单; 反应化学危害;精选PPT课件
2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2.过程危害分析:识别和分析化学品加工、处理过程中 潜在危害的有组织、系统性的方法。
精选PPT课件
5
1.职业环境检测对象的确定
2.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
采样方式 1.个体采样 2.定点区域采样
精选PPT课件
6
精选PPT课件
个体采样
7
精选PPT课件
定点区域采样
8
采样的测定方式
1.全天一个样品连续测量 2.全天多个样品连续测量 3.部分时间连续多个样品测量 4.瞬(短)时多个样品测量----5分钟
★概率分布模型—统计学模型 ★机制模型
步骤: ☆对在观察接触剂量范围内的资料选用一 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表达。 ☆对观察范围之下的情况进行外推。
精选PPT课件
26
接触评定
★确定人体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外源性化学 物的量及接触条件。一般通过接触估测 来实现:从被评定的总体人群中随机抽 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样本,作有限 数量的分析,估算出总体人群或某些亚 群的接触水平及有关情况。
2.预防行卫生监督:连续采样测定3次
3.个体采样与国家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比较; 定点区域采样与最高容许浓度比较。
精选PPT课件
11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 及危险度评定
精选PPT课件
12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
接触评定的概念 Exposure assessment----是通过询 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 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 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要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548f7aee06eff9aef807da.png)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
类比法
检查表 分析法
职业病危害
其他
作业分级法 评价方法
43
评价过程
44
工程分析
类比调查
(采用类比法)
职业病危害评价
补充措施与建议
(控制职业病危害)
给出评价结论
评价过程—工程分析
1、工程分析
通过工程分析,明确拟建项目概况、 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产品的名称和用(产) 量、岗位设置及人员数量、总平面布置及竖 向布置、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建筑卫 生学、建设施工工艺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等 内容,并初步识别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 、生产环境及建设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及其来源、特点与分布。
气态状呼吸危害:有毒蒸汽
有毒有害蒸气
常温下为液体或固体的 物质,经蒸发或升华而 形成的气体。 如:汽油、油漆涂料、 溶剂、汞等,可导致各 种急慢性中毒,有些致 癌,如苯。
一、职业有害因素识别
(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1.噪声的识别: 主要包括对声源、
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分 布、噪声暴露时间特 性等的识别。
8
式中:TWA - 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
C1、C2、Cn -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n - 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 h;
。 8 -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8h
33
评价要点
34
职业有害因素的评价: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等。
36
一、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程序 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建设单位应当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56a3a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b.png)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一、引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是保护职工健康和预防职业病的重要工具,对于企业提升职工工作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套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模板,旨在为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1. 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的关键步骤。
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类别,并确定其具体存在的岗位及工作环境。
2. 危害辨识对于每一类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详细的危害辨识。
例如,对于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需要评估其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及可能引发的职业病;对于化学因素,包括有害物质的种类、浓度、暴露途径等,需要评估其毒性及浓度对职工健康的潜在危害。
三、职业健康危害评价1. 评价方法选择根据风险辨识结果,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职业健康危害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观察记录、测量检测和实验室分析等。
2. 评价指标设定根据危害辨识结果,设定适当的评价指标。
例如,对于噪声危害评价,可以设定噪声测量值、工作场所等效声级等指标;对于化学物质危害评价,可以设定浓度值、接触时间等指标。
四、评价结果分析1.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评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各个岗位或工作环境的职业健康危害指数、危害因素的暴露程度等。
2. 结果解读根据评价结果,对职业健康危害程度进行解读。
根据评价指标的阈值,判断是否存在职业健康危害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评价结果应用1. 预警与提醒根据评价结果,预警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风险,并提醒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优化工作环境根据评价结果,优化现有工作环境,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六、监测与改进1. 监测措施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确保职工的工作环境持续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654058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8.png)
电磁辐射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源,如微波炉、 计算机等,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
02
响
化学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化学 物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 如呼吸困难、抽搐、昏迷 等。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化学物质 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如肝 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 。
案例四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办公楼内可能存在空气污染、电磁辐射、长时间坐姿等职 业病危害因素。
02 03
控制措施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空气污染。同时 ,采用低辐射办公设备,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为工作人 员提供可调节的座椅和电脑支架,减轻长时间坐姿带来的 身体疲劳。
效果评估
办公楼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得到保 障,工作效率提高。
健康宣传
通过宣传栏、海报、微信 等渠道,向劳动者宣传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 和预防方法。
健康检查
鼓励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 业病问题。
心理疏导
为受到职业病影响的劳动 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 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
04
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控制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 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 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 手套、防护眼镜等。
培训和教育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 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职业 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 意识。
监督检查
对劳动者的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健康促进控制措施
健康教育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a5ef11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b.png)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系统,旨在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
职业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危害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对劳动者的身体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
2. 化学危害因素:如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吸入或摄入等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3. 生物危害因素:如病毒、细菌、霉菌等生物体对劳动者的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
4. 人因危害因素:如过度劳累、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等对劳动者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的危害;
5. 人际关系危害因素:如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气氛不良、职场暴力等对劳动者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危害因素识别和分类:对工作场所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类,明确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影响程度;
2. 检测方法选择:选择适当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对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包括采样和测试等;
3.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并分析危害因素的检测数据,评估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
4. 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根据收集的数据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划分相应的风险等级;
5. 控制措施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行政管理和个人防护等方面;
6. 检测结果跟踪和调整:监测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必要的跟踪和调整,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预防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8aea246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9.png)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蒸汽、液体、固体颗粒和化学物质等,如有机溶剂、毒性物质等。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和高温等。
生物因素主要指微生物,如病原体、真菌和寄生虫等。
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不满意和人际关系等。
1.采样:根据不同的危害因素进行不同的采样方法,采集空气、水、土壤和工作场所表面等样本。
2.监测:使用适当的监测仪器对采样得到的样本进行分析。
如使用气相色谱仪、质谱仪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
3.数据处理: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得到有关危害因素的浓度、暴露时间和频率等信息。
4.评价:根据国家、行业和工作岗位的相关标准和指导意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存在危害因素以及危害程度。
评价结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潜在危害因素:根据采样和监测结果,确定工作场所是否存在潜在的危害因素。
如检测到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或化学物质。
2.实际危害因素:判断潜在危害因素是否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实际影响。
即判断是否存在超标情况。
3.危害因素程度评价:评价危害因素的程度,包括轻微、中度和重度。
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判断工作场所的危害程度。
4.健康风险评估:根据危害因素的程度和暴露情况,评估工人的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评估可以帮助确定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工作场所的检查和评估工作,提高职业病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636f0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8.png)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 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 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 4机加工 ➢ 原料:工件,乳化液、切削液(润滑) ➢ 生产工艺:车、铣、刨、磨、钻 ➢ 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振动 ➢ 产品:略
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 5 焊装 ➢ 手工电弧焊:
➢ 原料:焊件、焊条(焊芯:钢、碳、锰、 硅、铬、镍、硫、磷等;药皮:氧化铁、 锰、钛或大理石、荧石)
磷、硫、氨); ➢ 产地(煤炭、原油); ➢ 毒性资料与质检报告资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2 生产过程 生产原理:条件
➢ 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 ➢ 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切割; ➢ 物理化学过程: 生产方式: 设备选型: 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生产性粉尘
➢ 矽尘;煤尘;石墨粉尘;炭黑粉尘;石棉粉尘; 陶瓷粉尘; 滑石粉尘;水泥粉尘;云母粉尘; 铝尘;电焊烟尘;铸工粉尘;其他粉尘。
➢ 职业接触限值:47种/类 ➢ (注意“其他粉尘”的概念)
有毒化学物质
➢ 金属与类金属:铅、汞、砷、锰、镉、镍、 铍、铊、钡、钒、铬、铀;
➢ 刺激性气体: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 物、二氧化硫;
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
![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6a0d30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7d.png)
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是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前提,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其他工作,如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工程改造,设备、工艺更新,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工作,都与此密切相关。
这项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所以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有取得相应资质的机构,才能从事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工作。
但是,取得这项资质的机构大多是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数量尚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因此,企业有时需要自行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与初步评价工作,具体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
1.基本情况收集在正式开展辨识之前,要对目标工作场所的地理位置、车间布局、机器设备摆放、工艺流程、现场抽排风系统、采光、一线男女工人数等情况,进行收集与汇总。
这些资料将关系到岗位员工职业健康监护计划的内容、作业场所工作改造项目、设备与工艺的技术更新及劳动防护用品的选择与佩戴等。
2编制辨识与评价分级标准表企业应参照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建立切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辨识与评价分级标准。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危害因素,年同岗位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也可能有所不同应对措施各有差别。
笔者根据纺织企业的特点,制定了一份“辨识与评价分级标准与应对措施表”供读者参考,见表1所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危险化学品的辨识与评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表中的等级评价及应对措施。
目前,国际化学文摘系统登记的化学品已超过3120万种,已进行毒性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10万种,日常接触的化学品多达25万种,我国使用的化学品有3〜5万种。
但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只规定了329种有毒物质、46种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还有很多化学物质没有被列入。
而且,对化学物质危害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作业接触限值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以苯为例,8h加权平均接触限值(TWA)先后经历过3次调整,分别为100mg/m3、50mg/m3,目前是6mg/m3。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d21a9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d.png)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制度是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和识别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估其对员工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护。
本文将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相关范文。
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1.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定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等因素所引起的可能对员工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
2.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的重要性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是职业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准确识别和辨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安全。
3.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1)收集信息:获取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的信息,包括工作过程、物质使用、设备条件等。
(2)实地调查:进入工作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了解工作环境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危害因素。
(3)问卷调查:向员工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可能暴露的危害因素和健康问题。
(4)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确定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5)制定方案:根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制度1.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的定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是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的潜在风险。
2.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的重要性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是制定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措施的依据,通过评价分析,可以确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控制重点,为企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的方法(1)定量评价:采用定量方法对危害因素进行测量和评估,如检测有害物质的浓度、噪声的强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确定监测对象:
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则 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2)拟订监测方案:
确定监测对象后,根据危害因素的种类、在作业环 境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及接触情况拟订详细的监测方案。
其内容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拟定 监测记录表。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2.物理因素的监测
如欲调查某种物理因素的影响范围,需在发生源的不 同方向、不同距离,包括工人休息地点乃至邻近车间或 办公室等处进行测定; 如为评价某种防护装置(如隔热装置、射频辐射屏蔽 等)的效果,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使用和不 使用该装置时分别进行测定对比。
如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后出现可疑症状,则这种因素应列 为重点监测对象;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
③毒理学资料:
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 为确定重点监测对象提供依据,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 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 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化学因素的监测,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和皮 肤污染量的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存在形 式及形态不同,其采样和测定方法及要求也不同
有些化学物如有机磷农药、苯胺等可通过完整的皮肤 吸收,有时可成为主要的进入途径,对这类化学物的接 触评定,皮肤、衣服、手套等污染量的测定是必不可少 的。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2.物理因素的监测 3.生物因素的监测
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名单中,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有 炭疽、森林脑炎和布氏杆菌病。但其他生物因素引起的 职业性损害也不容忽视,如口蹄疫、鸟疫、挤奶工结节 病、牧民狂犬病、放射菌病、皮肤真菌病、钩端螺旋体 病、霉菌或酵母菌的孢子等引起的变态反应和职业性寄 生虫病等。因此,要根据生产种类、工艺等制定监测计 划。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测定皮肤污染量的常用方法有皮肤替代用品法、清洗 法和荧光示踪技术法三种。 这三种方法只能测定采样时不同部位皮肤和衣服等的 污染量,难以了解测定时已通过皮肤进入机体的量和接 触后有多少污染物能通过皮肤吸收。因此,测定结果只 能反映体表的污染量,而不能确定吸收量。 皮肤污染量测定时还应考虑影响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 因素,如环境状态(气温、气湿等)、机体状况(年龄、 性别、皮肤疾患等)及化学物本身特性(物理状态、水 溶性、脂溶性等)。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 1)确定监测对象:
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①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 映:他们通过管理、技术实践和生产劳动,对职业性有 害因素在作业环境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较了解,特别 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有切身的 体会,因此,他们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情况和线索; ②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 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一、环境监测 目的
1、通过对作业环境监测,掌握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 2、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分析接触水平-反应(或效 应)关系提供依据;
3、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 卫生标准要求;
4、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 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2.作业环境监测的实施阶段
作业环境监测实施阶段除了要严格按照拟订的监测方 案进行外,更应注意监测质量的控制,包括采样和实验 室工作的质量控制。 采样时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粉尘和毒物的采样器、流 量计、采样动力和系统连接等的控制,物理因素监测时 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国家卫生标准中的规定执行,如定时 校对仪器等。
主要任务
识别、判定和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
首先要通过环境监测、生物学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
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充分识别和评价各种职
险度管理的措施。因此,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环境监测 与生物监测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3.作业环境监测的评定阶段 (1)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 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是作业 环境评定的重要环节(以化学因素为例)。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 2.作业环境监测的实施阶段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1.化学因素的监测 2.物理因素的监测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发生源的 特性及有关参数、发生源的数量、分布及其与工人的距 离。故在拟订评定方案时,应参照实际情况和监测目的, 确定监测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通常是在发生源附近工人不同的活动地点和接触程度 不同的时间内进行监测,并同时分别记录接触的次数和 持续时间,然后进行分析评定。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大致分为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
段、作业环境监测阶段和作业环境的评定阶段。
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 作业环境监测准备阶段主 要有确定监测对象和拟订监测方案两方面的内容。
1)确定监测对象:在初步调查了解作业环境中存在哪些职 业性有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参考 其他单位的经验,根据各种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及是否 有联合作用,确定监测的主要对象。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
(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外部质控和内部质控。
采用仪器分析时内部质控中的主要问题是标准曲线的 制作,一般评价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范围。
外部质控主要是对同一种样品分送到不同的实验室进
行测定时,一定要强调方法的规范化和变异系数要在上 级单位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