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作者:李水君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6期[摘要]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
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关键词]不对等;阶层;家国情怀;悲悯情怀[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6001803大多数教师讲解杨绛先生的《老王》时,是遵循教参的思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理解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作者与人为善的本性、平等的观念、人道主义精神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本文的主旨,即“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所以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是这样的:以善良去体察善良。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是不连贯的,问题的设计存在逻辑错误。
首先,既然是善良体察善良,善良同情善良,善良帮助善良,且体察、关注、同情、帮助是相互的,再者双方皆接受对方的善意,那么结尾处何来愧怍之说?其次,愧怍之情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的,而对结尾句的理解教参则是这样叙写的: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文章写于1984年,杨绛先生已73岁高龄,一个智慧的老人一直记挂着念念不忘的事情。
一个纠缠作者多年的渐渐明白的难题,可深思熟虑的结果,就是为了表达对老王一样的广大底层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吗?就是为读者提供一段饱含泪水唏嘘不已的往事吗?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发人深省,唤醒灵魂,从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大厦。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全文记述了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的交往经历以及老王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思想深邃,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优秀散文。
首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老王是一个善良、忠厚的人,他的生活虽然贫穷困苦,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
作者通过描述老王的言行举止,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例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既真实又生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王的生活境遇之艰难。
其次,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出色。
作者通过描述老王的相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例如,“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既真实又生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王的病情之严重。
此外,文章的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
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例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最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
作者通过对老王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善良和关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综上所述,《老王》这篇散文通过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形象。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老王》文本解读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它是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
老王既贫且贱,既孤又残,可以说,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一类人的代表。
老王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
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只能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贫困的深渊里苦苦挣扎。
如果老王身体健壮,他的生活境遇也许要好些,但他只有一只眼,而且祸不单行,“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这就导致了他的生意的寥落,因为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老王生活的艰难。
如果上述的境遇是“命”,老王只能认了这个“命”。
然而,还有比“命”更惨的“运”,落在老王的头上。
他只因为“脑袋慢”,“没绕过来”,“就进不去了”,成了单干户。
在那个年代,单干户是排除在组织之外的,没有组织保障,就意味着被孤立,被排挤,所以,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雪上加霜的是,不久这人力三轮被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的车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但“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他几乎被逼上了绝路!老王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
老王,这个如草芥一般卑微的人力车夫,他的生活,他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这个缩影警醒着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兴亡,天下也有责!它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
杨绛先生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事情,可以概括为“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这“三送”,折射出老王身上的人性之光。
送冰,不是专程,而是“带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老王那淳厚本性的流露,因为他表示“车费减半”,而且,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我们不妨揣摩一下老王愿意给杨绛家带送冰的原因,那应该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报恩心理。
因为“我常坐老王的车”,我经常照顾他生意;因为“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我给他平等和尊重;还因为“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这是亲人般的关心和温暖……知恩图报,多么质朴和善良。
植入“文本解读意识”——浅评潘庆玉教授执教的《老王》-课

植入“文本解读意识”——浅评潘庆玉教授执教的《老王》一课孙雅欣(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作为文本的《老王》,如同一幅白描人物画,文字质朴、简约、晓畅、蕴藉,少有作者本人感受的恣意铺排,但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杨绛先生的心中汩汩溢出的,真挚、细腻,字字见力、句句含情。
而作为课的《老王》,就是要引领学生沉入字里行间,用心触摸文字的质地,感受文字的体温,把握文字的脉象,体味文字的气息。
在潘庆玉教授执教的《老王》一课中,师生一起穿越文字的丛林,体会不同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命运,感受平凡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让学生对文中的“愧怍”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老王》文本解读意识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老王》是写人散文,潘教授在教学时首先从写人散文的文体特点出发,以文本题目导入,初读文本,整体把握,引领学生为课文分段理清文本脉络,通过找出老王和作者家的交往,即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让学生品味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个阶段,潘教授并不是从宏观上分析三件事来表现人物,而是善于捕捉文本的细节来让学生见微知著,例如在讲到“送人”这一部分时,老王热心地送患腿疾的钱先生上医院而不肯取应得的报酬,联系第六段首提到的“文化大革命”,潘教授为学生补充了这一背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打翻在地,他们被无情批斗,接受劳动改造,尊严扫地。
在那个动乱时期的杨绛一家也被打压落难,生活艰难。
在补充了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再读老王说的那句“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便又会有新的领悟,杨绛一家虽是知识分子家庭,但在当时也已经是举步维艰,而本就穷苦的车夫老王却愿意无偿帮助他们一家,一个“钱先生”的称呼更是透露出他对钱老一家的敬重,捕捉了这样的细节,学生对于老王讲仁义重感情的品质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然是让学生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但是潘教授并没有把关注点全部放在作者对老王的形象刻画上,而是去研读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字,比如“烦老王送他上医院”的“烦”,潘教授问学生为什么作者照顾老王的生意还这么客气?再如“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潘教授又问为什么是作者闲聊的时候询问。
《老王》课文讲解

这篇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不复杂,只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读起来没有太大难度。
教师可以将一般性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交由学生自学,自己则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确定本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时,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以老王这个人物为核心,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成整体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词句,等等。
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学习作者表现人物“苦”与“善”的手法。
这个角度不寻求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解读,对老王形象的解读也不超出“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①的层面,主要是在“写人散文”的维度上展开。
教学中的拓展部分,多是由课文中的一些词句和背景知识,思考老王不幸命运的社会成因②。
另一个角度则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从作者的“愧怍”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③,并触及“老王眼中的‘我’”这一被文本遮蔽的内容④。
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因此对老王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语言运用等关注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主要做纵深的开掘,较少进行文学性的赏析。
当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的反面出发,抓住“生命尊严”的主题解读课文⑤。
只要教师对上述教学重点稍加研究,是比较容易设计出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活动的。
在“熟读精思”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统摄下,部编教材中本文的预习和课后练习以后一个角度为主,而课标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基本采用前一角度,二者有明显的不同。
以对文中多次出现的“线索物”的理解为例,课标实验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拈出老王的三轮车加以分析,部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却要求学生思考:在“我”与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预习任务中,即已提示学生关注“我”与老王怎么看待对方的问题。
应该说,在部编教材的设计中,这篇课文教与学的难度都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388】《老王》文本解读

【课堂教学】【388】《⽼王》⽂本解读晋城爱物学校时慧慧《⽼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单元的第⼆篇课⽂,该单元围绕“⼩⼈物”的故事展开⼏篇课⽂,都在诉说平凡⼈物的闪光点,引导⼈们向善、务实、求美。
课⽂回忆了作者和⼀个三轮车夫⽼王交往的⼏个⽣活⽚段,刻画了⼀个穷苦卑微但⼼地善良、⽼实厚道、知恩图报的⽼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家对⽼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同情和尊重,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念和⼈道主义精神,⽂章传递出⽆论地位⾼低⾝份贵贱都可以活得灵魂⾼贵的主题。
由于本课是作者回忆和⽼王交往的⽣活⽚段,所以教学重点应定为通过探究关键词句含义来把握⽼王形象;同时,由于七年级⼤部分学⽣⽣活阅历较浅,阅读范围较窄,对⽂字不够敏感,不易理解,本⽂简练的语⾔背后含着的深深愧怍,所以对作者感情的评估和对⽂章主旨的理解应是教学之难点。
2011年版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的个性化⾏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钻研⽂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的分析。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对⽂字的敏感。
在本⽂的分析中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
⼀、⼈物形象⽼王这⼀“⼩⼈物”的形象,在⽂本中很好找到原⽂依据。
1.职业及住址:“他靠着活命的只是⼀辆破旧的三轮车。
”⼀句中“靠着活命”写出⽣活的落魄,“只”仅仅,没有其他,孤独⽆助,“破旧”的点出⽣活贫困,“三轮车”道出职业,映⼊眼帘的就是⼀个活在社会底层的,孤独⽆助的⼩⼈物形象。
“单⼲户”写出失群落伍的惶恐。
“荒僻的⼩胡同,破破落落的⼤院,塌败的⼩屋”写出居住环境的破败,“他住那多年了”没有提到⾃⼰的家,写出内⼼的漂泊⽆依。
2.家庭成员:“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死了”写出他内⼼上亲情的缺失。
4.⾝体状况及他⼈眼光:“只有⼀只眼,另⼀只是⽥螺眼,瞎的”写出他⾝体状况不好,“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年轻时候不⽼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只眼”,写出了周围⼈的冷漠,也侧⾯写出⽼王处境的艰难。
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个案解读在线阅读《老王》

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个案解读在线阅读《老王》【最新版】目录一、引言:概述《老王》的教学文本个案解读二、分析《老王》的教学价值1.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2.强烈的社会关怀和道德意识3.深入浅出的语言艺术三、探讨教学策略和方法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心理2.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意识的培养3.解析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四、结论:总结《老王》教学文本个案解读的意义和启示正文一、引言:概述《老王》的教学文本个案解读《老王》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文本,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个案解读的方式,探讨《老王》的教学价值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老王》的教学价值1.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老王》的人物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作者通过对老王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诚实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老王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人物,并学会分析和欣赏人物形象。
2.强烈的社会关怀和道德意识《老王》一文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道德品质的高度重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这种社会关怀和道德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道德问题,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深入浅出的语言艺术《老王》在语言运用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解析这些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
三、探讨教学策略和方法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老王的人物形象和心理。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老王的哪些品质让你觉得值得学习?”“老王的内心矛盾体现在哪些地方?”等,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和道德意识。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 亲情的呼唤 渐悟的愧怍细读《老王》

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角度是多元的,解读的主旨是多义的。
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从老王的角度解读老王的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等,从作者的角度解读对弱者的关爱以及关爱不够的愧疚等。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人教版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也能过上好日子。
当我们沉潜文本,细读文本,总有一种解读贴近作者的创作的最初动机。
下面我们从老王的三送和“我”的三问的对比中来探寻文章“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三送送冰:“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老王送冰不是为钱,分明是赔本的生意,但是老王“愿意”!为什么愿意?追溯前文,我们就知道,因为“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的老王没有什么亲人,能有我常在坐车时跟他说着闲话,应该是多么宽心和幸福的事儿。
所以老王送冰从实用价值上讲也许亏本,但从情感价值上说老王找到了亲人的感觉。
对于老王这比什么都重要。
残疾孤苦的老王渴望拥有亲人,渴望与亲人唠唠。
文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当“我”问老王那个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是不是他的家,老王这样回答:“住那儿多年了。
”他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住那儿多年了呢?文中虽然没有写老王说话时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老王脸上的无尽沧桑和悲苦。
人之将老,依然孤苦伶仃,无家可归,这,就是老王当时的处境!送人:“文革”开始后老王蹬三轮车送钱钟书先生上医院,却坚决不要钱。
老王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当“我”执意要给钱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最后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在钱钟书夫妇沦为“牛鬼蛇神”的年月里,人人对他们都是惟恐避之而不及,“我自己不敢乘三轮”。
第11课《老王》课文解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1老王教学重点……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这个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语句,等等。
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或者说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这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从细节中推究,由此深人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讲解。
…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隐身衣》)经历过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
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
散文《老王》写于1984年,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前四段。
第一段,只用21个字,便明确交代了“我”与老王的身份差异,展现了“我”与老王之间融洽的关系;第二段,介绍老王艰难的生计和孤苦的身世;第三段,讲述老王的生理缺陷;第四段,描述老王寒酸的栖所。
这一部分,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表现老王的老实厚道;回忆“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锺书先生看病,展现老王的善良仁义;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凸现老王的孤老贫穷。
三个片段,叙述简略,表达了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作者:小7这篇叙事性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以作家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将回忆的片段串连起来,达到了散文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效果。
作者叙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以及与作者一家的交往,赞扬老王“善良”的同时,也反衬出作者一家的“善良”。
在平凡人的平凡交往中,彰显了文章的主题“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首先是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其次是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
”鲁迅“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自我解剖。
”在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离开后,作者只是“感到抱歉”;老王死后,作者一直“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每次想到老王,作者都会感到“不安”;几年过去之后,作者“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者的愧怍。
”感情从抱歉——不安——愧怍,正是作者不断地反省自己,剖析自己,感情变化才会从抱歉——不安——愧怍,这正是作者不断“修炼灵魂”、“完善自我”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作者人性的光辉。
最后是追求平等的观念。
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曾说过“世上的友谊很难得,平等的友谊更难求。
”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人道主义精神、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和追求平等的观念,正是这篇散文的情感的教学价值。
杨绛散文语言被誉为“杨氏太极拳”,通过品味语言,让同学们感受作者语言的朴素、含蓄、灵气飞扬的特点,进一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正是这篇散文的知识能力的教学价值。
备课参考老王文本解读

备课参考《老王》文本解读杨绛所写的《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记叙了老王那个一般的小人物。
作者先以逻辑顺序介绍老王的大体情形,即靠蹬三轮维持生计,有生理缺点,生活贫苦又无依无靠;再以时刻顺序写老王送冰、送人、送油和鸡蛋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如此将逻辑顺序与时刻顺序相结合,有机组合琐碎的材料,使文章浑然一体。
文中展现的老王的各类不幸,用一个字归纳即是“苦”;而他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的辉煌也可归结为一个“善”字。
“苦”和“善”是解读本文的两个关键词,老王的“苦”使其“善”更显宝贵,而他的“善”那么不由让人为其“苦”鸣不平,其形象就在这两个字中得以彰显,真实动人。
全文以作者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老王用自己的真诚和仁慈对待作者,作者及其家人也一样以“善”作为回应:照顾他的生意、陪他说闲话、从不亏欠他的薪酬、帮他医治夜盲症等等。
但是即即是如此善待了老王,在老王身后,作者仍是在“幸运者”的立场对他那个“不幸者”心怀愧怍之情。
在那样的时期,作者自身也饱受苦难,她所说的自己的幸运是相关于老王而言的,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还有一个完整的家。
作者的愧怍之情那么源于情感付出的不对等,她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愧怍于迟到的“知道”,没能回应老王的情感。
作者写这篇文章,以小见大,歌颂底层劳动人民所保有的仁慈本性,呼唤人性回归的社会,也拷问自己的灵魂。
本课的学习不单单要让学生接触到一个仁慈的人,更要唤起学生心中的善意,引导他们关切弱者,从而陶冶心灵。
另外,本文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那么饱含真情,对细节的把握更是让人叹服。
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能够使学生熟悉作者简练有趣的语言风格,对阅读与写作都大有裨益。
杨绛所写的《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记叙了老王那个一般的小人物。
作者先以逻辑顺序介绍老王的大体情形,即靠蹬三轮维持生计,有生理缺点,生活贫苦又无依无靠;再以时刻顺序写老王送冰、送人、送油和鸡蛋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如此将逻辑顺序与时刻顺序相结合,有机组合琐碎的材料,使文章浑然一体。
老王课文原文及段落解析

老王课文原文及段落解析《老王》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老王课文原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老王》文本解读一

拨开历史帷慢洞察人性光辉——探析《老王》文本细节背后的隐喻王克章对杨绛先生的《老王》,历来解读甚多,诸如老王品质善良、杨绛关爱孤弱及杨绛先生表达“愧作”等等,这些解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挖掘了文本的内涵。
笔者认为,拨开历史帷慢,结合史实挖掘文本细节背后的隐喻,更能贴近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能洞察艰难时世中的人性光辉。
一、艰难时世中的其实人性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这是文本第二节的文字。
是“据老王自己讲”而得来的,不是作者自编的,但这是不是“老王”杜撰的呢?当时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下面的史料:1955年12月21日至28日,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召开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
会议决定“必须在‘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下,坚决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加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发展合作组织”。
要求组织起来的比重在1956年达到74% ,1957年达到90%以上。
1956年1月12日,北京市的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
——郑惠等著《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我们看到,1955年年底才召开“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蹬三轮车的“老王’,自然也在“组织起来”之列。
像老王这样从旧社会旧制度过来的有年之人,即便从心里拥护新的社会制度,其对新的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的“合作社”的改革,难免经历有“慢”认识、“冷”思考和“渐”转变的过程。
即便北京有很细致的宣传发动,但前后不到半个月,北京的手工业就“全部实现合作”,形势一日千里,“老王”只能因“脑袋慢”“没绕过来”而最终落得“晚了一步”的结局。
那样一场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社会变革,任何一个裹挟在变革洪流中的人都会深受震撼,感到“惶恐”,“老王”自然也不例外。
人在“失群落伍”的处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最渴求的是同行者、陪伴者,至少有个“同情者”或“倾诉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3单元第10课《老王》文本解读与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本解读的基本概念。《老王》是一篇描绘普通人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老王的故事,展现了人物性格与社会关怀。它是我们学习文学鉴赏、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篇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老王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举例:分析文章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地方,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老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身边人的善良与真诚?”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老王》中所传递的人性光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3单元第10课《老王》文本解读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3单元第10课《老王》文本解读与教案:
1.文本解读:分析《老王》一文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色,理解作者通过老王这个角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知识点讲解:
a.认识生字词:疙、瘩、翳、荒僻、坍塌等;
-举例: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老王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展现其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
a.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以“老王”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
“老王”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称呼,恰是对老王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作者简介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惶huáng恐:惶惧,惊恐。
荒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滞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愧怍zuò:惭愧。
二、主题概述作者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写出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5—16段):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第三部分(第17—22段):写得知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
四、思考探究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不受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老王》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篇短篇小说,描绘了一个普通车夫老王的生活状态和悲惨命运。
通过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情感与主题、写作手法、文化与历史背景以及文本意义与价值等角度,全面理解这篇小说的深刻内涵。
1. 人物形象分析老王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他身患残疾,生活贫困,但性格坚韧,善良纯朴。
作者通过对老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
他尽管身处困境,却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手艺维持生计,并尽力帮助身边的人。
2. 情感与主题探讨《老王》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幸。
小说中,老王的命运是整个社会不公和残酷的缩影。
作者通过老王的人生经历,传达了对社会不平等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3. 写作手法评析杨绛在《老王》中运用了朴实无华的写作手法,以平实的语言刻画人物,使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她运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对话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老王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此外,倒叙、顺叙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有力。
4. 文化与历史背景探究《老王》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者通过对老王等人物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这篇小说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5. 文本意义与价值解读《老王》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更是一面社会的镜子。
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同时,它也启迪我们要珍视生活中的亲情、友情与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总之,《老王》作为杨绛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小说。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情感与主题探讨、写作手法评析、文化与历史背景探究以及文本意义与价值解读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追寻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以《老王》的文本解读为例

“ 两难 ” 。德 国诗 人 里 尔 克 有 诗 云 :因 为 生 活 和 伟 大作 “
品 之 间 / 存在 着 某 种 古 老 的敌 意 ”爱 尔 兰 著 名 诗 人 总
叶芝也这样 写道 :是生活的完 美还是工作 的完美 , “ 一 个 艺 术 家 必 须 做 出 抉 择 海 子 一定 熟 知 这 些 诗 句 . ” 并 对之有切身的感应。 最终选择了“ 他 工作 的 完 美 ” 选 择 。 了 自我 牺牲 , 择 了 对 于 “ 大 作 品 ” 选 伟 的永 恒 追 求 。 最 他 终 选 择 了 “ 翔 ” — 乘 着 诗歌 的翅 膀 . 灵 魂 的 天 国 . 飞 — 在 去 拥 抱 “ 福 的闪 电” 幸
之 间 、 尘 世 幸福 与灵 魂 追 求之 间 . 直 存 在 着矛 盾 和 在 一
和 文 本 意 义 的合 一 为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文 本 解 读 , 同 因 不
于 一 般 消 遣 性 的文 本 阅 读 . 具 有 教 学 的独 特 性 。 先 它 首 它 要 求 教 师 通 过 文 本 细 读 .揣 摩 作 品 字 里 行 间 所 呈现 出 来 意 趣 : 后 探 寻 作 者 的 表 达 欲 望 。 将 其 与 文 本 然 并 加 以 印证 。 此 . 们 获 得 的 是 “ 种 意 义 ”这 是 作 者 到 我 一 , 的 、 本 的 . 需 要 每 个 读 者 审 视 和 面 对 的 。 此 基 础 文 是 在 上 。 发 文 本 的 读 者 意 义 , 是 “ 种 意 义 ”是 每 一 个 生 这 种 ,
『 者通 联 : 肃 通 渭 县 第 一 中学1 作 甘
读 者 根 据 自己 的 认 知 结 构 和 审 美 情 趣 .获 得 的 属 于 自
备课资料生如蝼蚁,美如夏花——老王文本解读

备课资料生如蝼蚁,美如夏花——《老王》文本解读课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在以“爱”为主题的这一单元中和《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等文章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充满爱和温情的第二单元。
但是和其他文章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于弱者爱和关怀,表现那些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生活艰苦,但仍然保持朴实和善良美好品质。
下面我将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位语文老师和所教学生的特点的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一、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去解读首先,在文章的主旨方面,《老王》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杨绛在老年时期的一篇作品。
作品通过回忆自己和一个地位卑微生活贫苦的三轮车夫老王的相处的点点滴滴,表达了作者对一位生命中出现过的可怜人的同情和关怀。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让文章的主旨止于此,杨绛在人生的暮年,回顾自己的一生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应该的。
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
而事情已成过去。
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结合文章中的最后一段话,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者杨绛对于老王是有愧疚的。
这些愧疚来自于很多方面,其一是作者对于老王的关心不够。
其二是作者和老王的情感的天平是倾斜的,老王吧作者当成亲人,临死前还要再见一面。
但是对于有家庭有事业的作者来说,老王只是一个需要同情和帮助的朋友。
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表达这样的亏做的感情。
在文本的结构上,本篇文章是以作者和老王的交往和相处为线索展开叙事的。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情节,让我们一步步地走向老王,一步步地去了解这位生如蝼蚁却美如夏花的底层劳动人民。
在文章的语言上,杨绛的语言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变得愈加朴实淳厚。
但是在朴实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深情和真诚。
这样的特点也很好的体现在了《老王》这篇文章中。
二、从老师的角度结合学生特点去解读文章在人教版的课文中,《老王》是出现在初中二年级的课本里,但是在苏教版的课文中却将其安排在了高中,可见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是需要针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挖掘。
语用体验文本解读之利刃以《老王》教学为例谈文本细读

1、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解读
通过这种结合自身经验的解读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意蕴而 且能够促进教师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思考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结合生活感悟进行解读
2、结合生活感悟进行解读
除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解读之外教师还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来进行个性 化解读。《老王》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状态而这 些恰恰是每个人都能够亲身体验到的。因此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 活感悟来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 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去和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提高。
五、结论:立足语言,细读文本
五、结论:立足语言,细读文本
通过对《老王》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所表 达的情感和观点。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 老王的形象和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尊严的和思考。我们也可以从文章 中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不幸者的愧疚和反思。这使得《老王》这篇文章不仅具 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内容
《老王》的文本解读:立足语言, 细读文本
《老王》的文本解读:立足语言,细读文本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以 “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 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 心、同情和尊重。在选入中学课本后,这篇文章引起了界内人士的极大。
二、细读,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推 敲
1、从语言文字入手
1、从语言文字入手
在《老王》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写老王的生活和命 运。这些语言文字不仅生动形象,而且非常传神。比如在文章中,作者写道: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将老王的贫 困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贫困和无奈则正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所普遍面 临的命运。因此,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反复推敲关键词句 的含义和作用。
《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读《老王》,我们不能用简单感人的道德故事来遮蔽作者对社会责任缺失的反思与对道德现状的忧虑。
老王的“不幸”究竟是个人的“不幸”,还是社会的“不幸”,值得我们深思。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散文《老王》,让我们感受到作家杨绛的道德良知,这也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从作者身上学习的珍贵品质。
一、“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
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
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
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
尽管有些时候“拿钱”,但并非出自他的本意。
也正是这样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里的两个“赶忙”含义不同。
老王是知道杨绛“转身进屋”的动作意味着什么,这是老王不愿接受的。
杨绛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托人捎了”,则强调非给钱不可。
出于一种自然反应,面对“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杨绛“害怕得糊涂”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物两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文本解读
读《老王》,我们不能用简单感人的道德故事来遮蔽作者对社会责任缺失的反思与对道德现状的忧虑。
老王的“不幸”究竟是个人的“不幸”,还是社会的“不幸”,值得我们深思。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散文《老王》,让我们感受到作家杨绛的道德良知,这也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从作者身上学习的珍贵品质。
一、“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
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
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
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
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
尽管有些时候“拿钱”,但并非出自他的本意。
也正是这样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里的两个“赶忙”含义不同。
老王是知道杨绛“转身进屋”的动作意味着什么,这是老王不愿接受的。
杨绛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托人捎了”,则强调非给钱不可。
出于一种自然反应,面对“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杨绛“害怕得糊涂”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物两讫。
老王知道自己行将就木,他之所以拖着“直僵僵”的病体,最后一次来到杨绛家,很显然有他内心的考虑,弥留之际要向“我”一家做最终的告别。
然而,他的苦心最终遗憾地为杨绛所误解(或者说是拒绝),使其成为一场简单的经济交易。
他与杨绛一家毕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杨绛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隔膜显而易见,双方
对他们之间交往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老王和其他车夫们——同行而不同道
老王的生存面临三大困难。
职业危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情感孤独——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身体残缺——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和同行比,同是底层的老王显得孤单无助,处境艰难:同行们有“组织”,有亲人,有健康的身体,能看透主顾趁机弄点实惠;老王只有真诚和善良以及做人的准则。
老王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瞎眼不但让他没了乘客,而且招致了别人的诋毁——“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这句话所有的根据都来自恶意的臆测:“大约”——乱猜疑,“什么恶病”——瞎估计。
老王除了要忍受独眼、独身、独户的不幸之外,还要忍受“更深的不幸”——起码的做人尊严被欺侮、被凌辱、被践踏!老王的“田螺眼”竟然成为看客嘲笑的把柄,茶余饭后的谈资,人心如此阴森!我们往往习惯地认为像老王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习惯地相信好人终有好报,杨绛先生以尖利的笔尖刺破温情脉脉的生活面纱,直指生活的疼痛和人性的
黑暗,以老王身体、精神的双重不幸促人怵惕,催人反省。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孔子、太史公以来一直提倡并恪守的写实作风,杨绛的散文创作无疑是坚定地实践着这一文学主张:“不虚美,不隐恶”,原原本本,据实写来。
因此,老王的不幸,是一个时代底层劳动者受难的缩影,是时代的悲剧。
面对老王的死,老李的口气冷漠得如同鲁迅《祝福》中短工对祥林嫂的态度。
我们不难看出,与老王有隔膜的不仅仅是杨绛一个人,与老王同处一个阶层的老李与老王也有隔膜,虽然这两类隔膜的意义可能不同。
老李不仅是老王的“同院”,而且还代他传话给作者,大概是关系较为亲近的了,老李对他竟然如此态度,其他同行就更可想而知。
同是底层人,与鲁迅《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对老妇人的态度大相径庭。
三、幸运者和不幸者---精神灵魂的拷问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以上是《老王》文末的结句,散文一般以卒章显志的笔法收束,杨绛的《老王》亦复如此。
只不过,杨绛在“阴晴隐于其中”“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的语言里深沉而含蓄地透出自己的心志。
显然“愧怍”
是本句乃至全文的关键词,对他的细读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力,那么杨绛为什么“愧怍”?
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
杨绛心中的老王与老王心中的杨绛,重量是不一样的。
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更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而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这是杨绛一家在文革劫难中得到的最为真诚和珍贵的怜悯与崇敬。
她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
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出于所谓的本能,他们不愿纯粹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同情和帮助,而是习惯于将这一切量化为金钱,并用金钱予以答谢。
因此,在“附带送冰”可以“车费减半”时,“当然不要他减半”;送默存上医院老王“坚决不肯拿钱”而“我一定要给钱”;老王临终送来香油和鸡蛋,“我谢了好香油,谢了大鸡蛋”后“转身进屋去(拿钱)”……知识分子那种“来而不往非礼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等狭隘的“高贵”,使得她曲解了老王的真情怜悯与帮助。
她愧怍于迟到的“懂得”。
老王这个不幸的人,他的高贵的灵魂,最应该得到尊敬,得到赞美,可是在他生前,杨绛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被充分感动。
等到老王去世了,杨绛才一再追忆老王和她对答的话,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她“不安”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其高贵的品性——善良、真诚、崇高、圣洁。
杨绛的愧怍,是自我解剖,更是自我批判。
精神灵魂的自我拷问,需要极大的勇气,杨绛先生的“愧怍”,让人敬畏。
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
读了此文,我也要自我反思,看看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够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深不深,从而使自己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