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02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02含答案解析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欧洲学者认为,在古典时代和现代间存在一个被称为“The Dark Ages”的“The Middle Times”。

这一时期大约是( )A.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B.公元5—14世纪C.公元15—16世纪D.公元17—18世纪2.下列有关中世纪西欧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中世纪( )A.源于罗马帝国建立B.终于西罗马帝国灭亡C.王权始终高于教权D.封建制度形成发展3.欧洲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一种个人的联合、上下级之间靠个人之间的效忠与保护维系着的关系”,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A.专制B.税收C.土地D.等级4.下列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B.封建主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等各种权利C.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资金作为给养D.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的主要义务是服兵役5.“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考答题的点已标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考答题的点已标出)

(打★的可能有大题)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早期农作物:北方(黄河流域):粟;南方(长江流域)稻3.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的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骨器;“刀耕火种”②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大规模简单协作③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个体的精耕细作,形成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④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⑤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⑥灌溉工具:有翻车(三国、人力)、筒车(唐、水力)等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郑国渠4、土地制度:商周时期: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春秋时期:(1)井田制崩溃:公田抛荒,私田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②宋元:棉花迅速传播,黄道婆改进技术③明代:松江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南北朝:灌钢法④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用煤冶铁非常普遍,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南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二单元提纲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知识体系本专题是山东省高考文综卷主要命题点之一,出现频率特别高。

除2010年高考外每年都有题,主要考查对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的理解。

一、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生产方式、土地制度(一)主要耕作方式:1、演变历程: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石、骨、蚌);商周时期——石器锄耕、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2、认识: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而促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3、农业生产力:①农具农技:春秋之前主要是石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战国时铁农具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铁犁用于牛耕;西汉时发明犁壁,牛耕广泛推广;唐代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②灌溉工具主要有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唐代的筒车。

③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时的漕渠、白渠及西域的坎儿井。

汉代开始大规模治理黄河。

(二)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时期。

)1、含义: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2、成因:①生产工具的进步、②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私有土地的出现3、基本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具有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③经营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具有落后性。

④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具有脆弱性。

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生产力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

6、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三)土地制度演变历程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质量检测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质量检测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2·安徽期末)有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的主要错误是( A )A.忽视了民族交融的作用B.否定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扼杀了官僚体制的职能D.夸大了东晋士族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汉族与内迁民族在冲突与和平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从而推动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而材料的观点明显忽视了民族交融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长期破坏”并不只是否定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僚体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虽然魏晋时期士族兴起,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士族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22·陕西期末)东晋初年,出现了两次士族与皇权的对抗。

在这两场斗争中,中央虽然险胜,但并非全凭己力,而是依靠其他士族的力量。

这一现象说明( D ) A.依靠士族利于东晋维护统一B.九品中正制保障了士族特权C.两次胜利完全依赖其他士族D.门阀士族控权局面难以改变[解析]材料“中央虽然险胜,但并非全凭己力,而是依靠其他士族的力量”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势力强大,控制政权的局面难以改变,D项正确;材料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说法无关,且东晋处于国家分裂状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排除B 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2022·甘肃期中)《木兰诗》云:“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为同一人,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这说明了( B )A.诗人用词混乱,表述指代不清B.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南北朝政府重用大批汉族官员D.南北朝时期国家完成统一[解析]材料中的诗句,对当时统治者的称呼“天子”“可汗”混用,其实是当时人的习惯,“天子”就是“可汗”,“可汗”就是“天子”,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融合程度很深,故选B项,排除A项;C项不属于材料信息,D项为史实错误,均排除。

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教学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教学提纲

凤城高中2016级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5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2、(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国的乌氏倮、巴寡妇清以及蜀之卓氏等,都有僮(奴隶)千人,富“拟于人君”。

战国时期一些拥有雄厚资财的巨商得以出现的有利条件包括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③交通便利,货币统一④政府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A.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B.崇仁坊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5、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上述材料中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A .交通发达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C.商业繁荣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6、“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教材中图片资料等应加以识记。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指导】运用新中国建立后至今所经历的时间段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综合检测二(第二单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一同学绘制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朝代结构图,请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A.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形成B.文化多元与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专制强化与社会停滞解析:根据材料中“十六国”“北魏”等可知,其是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该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政权分立,一方面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B项;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非单一强调宋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社会并未停滞,排除D项。

答案:B2.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时期。

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南迁人口不少于90万,即北方平均每8人中有1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来自北方。

据此推知,人口南迁 ( )A.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B.消除了区域之间的差异C.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D.导致了北方落后于南方解析: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北方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南北的交流,但是消除不了区域之间的差异,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在魏晋南北朝时并不兴盛,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商业发展并不好,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刚刚得到开发,南方仍然落后于北方,排除D项。

答案:A3.(2023·广东高三调研)《魏书·乐志》记载:孝文帝搜求古乐,“垂心雅古, 务正音声”,命中书监高闾与太乐“详采古今,理定雅乐”。

直到精通江左文化的王肃的到来,才最终为孝文帝完成了此心愿。

孝文帝上述举措旨在 ( )A.打击北方门阀士族的势力B.以雅乐取代游牧民族俗乐C.学习南方士族的先进文化D.以艺术融合促进政治认同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搜求古乐,理定雅乐,是为了通过艺术交融,使得鲜卑族的政治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认同,从而达到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打击北方士族势力,排除A项;取代少数民族俗乐、学习南方士族的先进文化都是表象,而非真正目的,排除B、C两项。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测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测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必修2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 分)1.1498 年5 月20 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

下列相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A.这支船队的船员是第一批到达亚洲的欧洲人B.该船队是在两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的C.拓展海外殖民地是支撑他们远洋航行的精神支柱D.他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新航线2.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 年10 月12 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

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

”文中的“英雄”是指( )。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4.1524 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班牙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5.17 世纪时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当时荷兰在亚洲拥有的殖民地有( )。

①好望角②新阿姆斯特丹③马六甲④巴达维亚A.①②B.②④ C.②③ C.③④6.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①国际贸易的发展②人口和资本的流动③武力威逼④工业革命的推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观察右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B.英国是世界上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C.英国已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复习提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复习提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变革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成就:冶金1、青铜: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二、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好。

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新品种金宝地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1、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控制严格: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空间),按时开市闭市(时间)有专职官员市令或者市长管理。

2、唐:坊、市分开,定时开市,闭市。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课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1、起源:采集—种植(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早之一))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木骨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色坎儿井),东汉(王景)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局限: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原因:生产力,税制改革(齐、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等抑制兼并的措施(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宋代(重要)——明清(普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评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 :6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 ,每题 4 分,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 )1.1498 年 ,他和他的跟从在印度西南的卡里库特港登岸。

他在那处成立了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以纪念这一拥有历史意义的航海活动。

此中的“他”及“他”的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是()A.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B.达·伽马开通从欧洲前去印度的新航路C.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D.麦哲伦证明地圆学说分析题干资料供给了两个重点信息,一是“1498 年”,二是“印度”。

联合这两个重点信息 ,能够判断 B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2.1500 年此后 ,西欧商品的价钱开始快速上升。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钱均匀上升了 4 倍。

16 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

这类现象()A. 造成社会动乱 ,伤害了国际贸易B.表示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拓和殖民扩充惹起分析新航路的开拓致使了“价钱革命”的出现。

因为黄金、白银大批流入西欧,西欧物价上升 ,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降落,而从事商品生产的财产阶级实力上升。

此题资猜中西欧出现通货膨胀正是由新航路开拓和殖民扩充惹起的,应选 D 项。

答案 D3.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集合500 周年国际学术议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不过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为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打劫的结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挡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议论的是英国人登岸美洲的意义分析干资料供给了三点有效信息 ,一是“哥比学者”,二是“两个世界文明合”,三是“两个大之的距离更为遥”。

上述信息表示 ,美洲学者站在美洲的立上 ,述了新航路开拓后欧洲人美洲人的掠 ,引了欧洲与美洲之的矛盾和矛盾,即他的述关注的是殖民掠的结果。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1]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1]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注意区别二者之不同):原因社会根源对黄金的狂热崇拜宗教根源传播基督教商业危机印度、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贸易;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经济根源欧洲14、15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条件航海、造船及制图技术的进步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定的物质基础,即葡、西的扶持二、新航路的开辟:人物时间国籍赞助国航线结果迪亚士1488 葡葡葡→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发现好望角达·伽马1497-1498 葡葡葡→非洲西海岸→好望角→非洲东海岸→印度洋→印度首次直航印度哥伦布1492 意西西→大西洋→美洲(发现"新大陆")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1522 葡西西→大西洋→南美东海岸→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环球航行)首次完成环球航行三、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影响:1、对全球的影响:a 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 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2、对欧洲的影响a 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 殖民掠夺扩大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亚非拉的影响灾难深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亚非拉今天的贫穷落后。

(注意评价的多角度)四、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概况:国别殖民地殖民方式殖民优势葡萄牙亚洲、非洲为主;巴西依靠暴力掠杀和敲诈勒索确立印度洋海上霸权;建立商战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西班牙以美洲为主;菲律宾掠夺金银,屠杀当地居民;建立农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在中南美洲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海军强大由上表可见,15-16世纪时葡、西两国殖民活动的内容和手段,如奴役和屠杀当地居民、掠夺财富、奴隶贸易等,均具有原始而残忍的特点。

并且,更重要的是,两国掠夺的财富并未在国内转化为资本,而是大肆挥霍,这应该与两国当时均为封建国家有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评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1498年,他和他的随从在印度西南的卡里库特港登陆。

他在那边建立了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活动。

其中的“他”及“他”的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是()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B.达·伽马开通从欧洲前往印度的新航路C.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D.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一是“1498年”,二是“印度”。

结合这两个关键信息,可以判断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1500年以后,西欧商品的价格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

这种现象()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价格革命”的出现。

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西欧,西欧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而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本题材料中西欧出现通货膨胀正是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的,故选D项。

3.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一是“哥伦比亚学者”,二是“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三是“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

上述信息表明,美洲学者站在美洲的立场上,论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美洲人的掠夺,引发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即他的论述关注的是殖民掠夺的后果。

4.“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

……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精编知识体系)【单元课程标准】 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1.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石器工具(1)特点:质地坚硬,更耐用。

(2)时期:1)旧石器时代:打击为主;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

(3)工序:选料、打击、磨光、钻孔。

3.青铜工具(1)起源:西亚、北非。

(2)中国的青铜农具1)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小件青铜器。

2)特点:青铜农具数量有限。

①原因:a.青铜产量低且珍贵;b.青铜的坚韧度不好。

②作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4.铁器工具(1)出现与传播: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北非和欧洲。

(2)特点: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3)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1)推广及其意义①推广:战国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

②意义:使得人民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2)发展:南北朝时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5.耕作工具进步的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时 空 坐 标生史产系,拓展: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1(1)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刀耕火种(靠天吃饭无作为)、夏商周石器锄耕(开始主动参与)、春秋战国铁力牛耕(利用畜力解放自己)。

(2)例子:三人一牛→二人一牛→一人一牛==>生产力提高,逐渐解放人力。

(3)常见工具1)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石斧、石刀。

2)翻土工具:石耜(sì)、石铲、石锄、骨耜、木耜、蚌铲。

注意点: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二单元复习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A.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B. 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C. 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D. 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3. “三角贸易”是16-19世纪西方殖民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

读下图《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航程B贩运的主要是A. 棉纺织品B. 香料和布匹C. 黄金和白银D. 黑人奴隶4.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A. 迪亚士B. 哥伦布C. 达迦马D. 麦哲伦5.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

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A. 欧洲B. 非洲C. 南美洲D. 北美洲6. 1999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

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A. 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B. 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C. 在美洲掠金夺银D. 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7.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相对孤立与隔绝的状态,影响深远。

就社会生活领域而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餐桌上:东南亚的胡椒、肉桂等廉价香料进人欧洲寻常人家B. 物种上:马铃薯、番茄、玉米等超出美洲范围传到亚洲C. 人种上:美洲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D. 穿着上:中国丝绸、印度棉制品从此在地中海区域大量转运销售8.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一些城市兴衰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选项中能够典型代表欧洲城市兴起、衰落的是A. 里斯本、威尼斯B. 阿姆斯特丹、伦敦C. 热那亚、阿姆斯特丹D. 热那亚、里斯本9.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 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 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C. 增强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D. 推动世界市场完全形成10. “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在大洋洲,他们用自己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 材料中的“他们”来自A. 西班牙B. 葡萄牙C. 荷兰D. 英国11. “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沿亚非利加南岸,逾好望角,达印度,回航以归欧洲。

” 在□□□填写的航海家应是A. 迪亚士B. 达伽马C. 哥伦布D. 麦哲伦12. 17世纪时上半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确切的理解是A. 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B. 荷兰确立海上霸主地位C. 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D. 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13.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A. 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B. 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C. 欧洲形成了相互争夺的两大集团D. 荷兰与英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14.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下列哪些是从欧洲交流到美洲的物种?①玉米②甘蔗③马④骡A. 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D. ①15. 《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此的巨大木船,尽管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个国家?A. 葡萄牙B. 西班牙C. 荷兰D. 英国16. 英国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A. 西班牙、荷兰、法国B. 荷兰、法国、葡萄牙C. 西班牙、荷兰、葡萄牙D. 葡萄牙、荷兰、法国17. 1523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A. 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B. 葡萄牙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C. 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D. 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18. 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血腥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 增强殖民者国家实力B. 满足殖民统治者奢侈生活C.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D. 加强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物质基础19. 假如你是16世纪初的一位欧洲商人,你深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那么,你有可能第一个将下列什么产品运到欧洲市场上出售A.亚洲的丝绸B.非洲的黄金C.美洲的烟草D.澳洲的瓷器20. “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

”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改变了内陆交通面貌的是()A. 飞机B. 火车C. 汽船D. 汽车21.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22.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写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A.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 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C.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D.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3.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这说明工业革命( )A. 18世纪末的英国B. 19世纪末的美国C. 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D.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24.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由此看出直接引发工业革命的因素是()A. 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需要B. 蒸汽与机器的结合C. 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D.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25.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A.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D. 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6. 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西班牙D. 荷兰27. 某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哪一项需修改A. 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B. 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C. 汤姆打电话约玛丽周末参观工厂D. 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28. 24.1870-1913年,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2倍以上,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C. 工厂制的形成D. 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29. 统计显示,“从1820到1830年,(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导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圈地运动的推行B. 工业革命的深入C. 农村疾病的流行D. 城市环境的改善30.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主要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也转移到了A. 红海沿岸B. 地中海沿岸C. 太平洋沿岸D. 大西洋沿岸31.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句话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哪一因素A. 资本原始积累B. 技术革新C. 市场需求D. 自然资源3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B.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 达尔文进化论提出后33.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

这表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基于A.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B. 强大的工业实力C. 推动全球贸易发展D. 国际贸易准则34.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A.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C.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D.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35.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 美国经济的崛起B. 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36.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二:(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材料三:“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

……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2分)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4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居于怎样的地位?(4分)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关系?(4分)这种地位在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4分)(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正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4分)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答案选择题BBDBB DDACC BCBBAADDCB DDBCB DCBBDCBBBD36.(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