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1【附解析】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1、2卷、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真题评析+考情分析+备考策略+类题练习课件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1、2卷、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真题评析+考情分析+备考策略+类题练习课件

2024年高考(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卜)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答案+解析+类题+方略PART真题透视012024年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

"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

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目民时长是A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也彳艮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

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

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

其实,(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

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

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O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

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2022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单位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题,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2022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题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语文(适用省份: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

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

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

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

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

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

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

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

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

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

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

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

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

当然后来我知道。

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含答案和解析)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含答案和解析)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高考语文全国1卷题型及解析

高考语文全国1卷题型及解析

高考语文全国1卷题型及解析高考语文全国1卷第一部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用兵致胜的▲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

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不攻自下。

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不能切中▲,错误正与此相同。

A.要诀望风披靡要害B.秘诀望风披靡时弊C.要诀所向无敌时弊D.秘诀所向无敌要害2.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珍珠似的白沫 (闻一多《死水》)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代人》)D.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舒婷《致橡树》)3.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A.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D.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穴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能在史上留名的诗人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

A.辛弃疾是集宋词艺术之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家的B.辛弃疾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才成为一代名家的C.集北宋南宋词成就之大成,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D.积北宋南宋300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5.右图为《读者》的两个徽标图案。

下列对图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②A.图案蕴含了《读者》杂志愿像辛勤的蜜蜂采蜜一样,采集天下的美文佳作奉献给读者的寓意。

B.图案蕴含了读者就像一只只蜜蜂,不断从《读者》中撷取人生智慧和精神营养去酿造甜蜜生活的寓意。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解析版)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章(此处应为一篇现代文,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1. 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参考答案:在文章中,“他”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作者通过“他”在逆境中不放弃、不断尝试新方法和在失败后能迅速调整心态等细节描写来展现其性格特点。

3.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文章的主题是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

通过“他”的故事,作者传达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应保持积极态度,勇敢面对,不断尝试,直至克服困难的中心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4-8题。

古诗文(此处应为一篇古诗文,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4. 这首诗/文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创作背景。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的作者是[作者姓名],创作于[具体时间],背景是[创作背景简述]。

5. 请分析这首诗/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的主旨是[主旨分析],通过对[具体内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情感/思想]。

6. 请指出这首诗/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运用了[修辞手法],如[具体例子],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效果分析]。

7. 这首诗/文中有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中的意象包括[意象列举],如[诗句引用],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意象分析],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8. 这首诗/文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这首诗/文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包括[特点列举],如[具体分析],使得整首诗/文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被迫取消。

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高考语文全国1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全国1卷(含答案解析)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Ⅰ考前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那么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开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忆、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开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开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开展,那么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开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别离。

新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答案

新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选择题)1. 答案:C。

解析:文章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观点,旨在探讨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影响。

选项C正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答案:B。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认为科技的发展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问题。

选项B正确描述了作者的态度。

3. 答案:D。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科技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抵制。

选项D正确总结了文章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简答题)1. 答案:①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②科技进步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③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科技的发展。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科技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一)古诗文阅读(选择题)1. 答案:A。

解析:根据《登鹳雀楼》的内容,诗人表达了登高远望的豪情壮志。

2. 答案:C。

解析:根据《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内容,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答案:D。

解析:根据《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容,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二)古诗文阅读(简答题)1. 答案:①诗人登高远望,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②诗人描绘了草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解析:根据《登鹳雀楼》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容,诗人分别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作文题目:以“时光荏苒,珍惜当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时光荏苒,珍惜当下时光如梭,岁月如歌。

转眼间,我们已走过青春的年华,步入人生的轨道。

回首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展望未来,那些未知的挑战又让我们心生畏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珍惜当下,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机遇呢?首先,珍惜当下意味着珍惜身边的人。

亲情、友情、爱情,这些美好的情感如同人生的调味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身边的人会慢慢离去。

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用心去关爱他们,让彼此的时光更加美好。

2022全国卷1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全国卷1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全国卷1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A. 《红楼梦》B. 《呐喊》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2.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关于《诗经》的描述?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B.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C. 《诗经》只收录了宫廷诗歌D. 《诗经》全部为七言诗3. 下列哪个时期被称为“建安风骨”?A. 东汉B. 三国C. 西晋D. 东晋4. 下列哪个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王之涣B. 杜甫C. 白居易D. 王勃5. 下列哪个作品是苏轼的词作?A. 《水调歌头》B. 《将进酒》C. 《满江红》D. 《青玉案》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论语》是由孔子亲自编撰的。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6. 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D
6.(1)都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土地特点制定相应的增产措施;(2)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解决水电路等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3)都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2024年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

2024年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

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 B.溶解窥视遏制C.溶解凝视遏止 D.融解窥视遏止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校将于9月1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感谢您的家父雪中送炭,明日我将从百忙中专程到府上致谢。

D.令郎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的奔马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二、古诗文阅读(一)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陋室铭》中,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相比,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版)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2022年使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统一高考试卷(简称“全国卷”)的新高考省份增加到10个,以下是关于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新高考Ⅰ卷),供大家学习参考!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物理、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由各省自行命题。

其中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6个省是3+1+2模式的高考省份,山东省是综合改革3+3省份。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022年全国卷Ⅰ语文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2年全国卷Ⅰ语文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标准,它们往往表达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标准,而要使这些标准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法规。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根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当连续,必需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标准。

这种伦理标准又必需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标准,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标准,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依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依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真题+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真题+答案+解析

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真题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2024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2024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节选自《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系列伟大实践和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头点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

B. 文章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C. 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等。

D.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6分)(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6分)【乙】(节选自《大江大河》)老渡口是老火车站,以前的人都说,不夜城就数老渡口,老渡口一醒,整个不夜城就活了。

渡口上有一座石桥,石桥下有一条河,河上有一艘渡船。

老渡口靠的就是这艘渡船。

渡船的名字叫“不夜城”。

“不夜城”的船主叫刘老根,是个年近六十的老头。

刘老根年轻时是个船工,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就不再出工了,就做了“不夜城”的船主。

刘老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刘强在城里做建筑工人,二儿子刘明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卖部,三儿子刘亮则在家务农。

刘老根一家虽然不富裕,但生活也算安宁。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通过描写老渡口、石桥、河、渡船等景物,展现了老渡口的生活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在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__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9 分)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__-上----------------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 一些非政府_ 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___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_ 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__-答 ---------------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___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_ 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___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 _ ------ 现---工---业---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 _题__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 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 束---自---己---的- 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 从积极方面看, 无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 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 避免“生态赤字” 。

因为, 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 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 代---既---是---受- 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效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 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 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 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 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天 嚣 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 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 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 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 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 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 但无能为力, 这隔一百公里, 运水车不能出动, 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 限度地保存体力。

卷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 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6.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2011 年1 月1 日8 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 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材料二: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 《多元延伸, 有机互动 ——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号生考 - _______________ 2011 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 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 100%,表示该类目标群众的收视倾名姓 ---_上____向高于平均水平 。

校学业毕_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 -要---制---作---基- 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 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 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 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 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 2011 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