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

合集下载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然而,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普通大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也不断增长,这就迫使中国需要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因而,近几年,不论是知识精英还是普通大众都开始讨论中国的深层改革问题,也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意见,但是那种道路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呢?十八大的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即“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十八大报告是集中了我党最先进的思想而形成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说:“中国要实现真正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另一方面,改革不能盲目行动,不能一哄而上,必须要实行渐进式改革,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证明的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必须要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必须坚持改革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当生产力发展后,如果不相应的改变生产关系,就会产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后果。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展以后,如果不相应的进行改革,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以前的发展成果也会消失,所以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

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1、中国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在经济方面,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获得高速增长,其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如今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机制也已基本形成。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全社会面临的生存性压力在逐步减弱,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

例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以及公共治理、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

发展性压力增大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涉及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1 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意味着改革阻力将随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增强渐进式改革以传统计划体制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易到难、逐步过渡的策略。

这种改革方式并不马上触及经济体制的难点问题,并不立即破坏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制度变迁对经济的推动也使绝大多数人得到了实惠,这就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使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改革的风险。

同时,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政府也容易控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能够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并校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改革的不断深入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使中国改革得以稳步持续推进。

然而,对改革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刻意回避,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能够自动得到解决。

恰恰相反,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而不是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

因为非常明显,改革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个在量上不断累积的过程;同时,在产生这些问题的领域中,有可能成为改革对象的经济主体也通过不断地“学习”,找到了许许多多应对改革的对策。

事实上,由于这些领域通常就是传统体制的“堡垒”,相关人员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导致的利益损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并促使他们接近或已经达成公开与不公开的利益同盟。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漫长历史的国家,其制度改革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与演进。

这些历史经验为当今中国的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并从中总结出对当今中国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中国的历史上,制度改革往往伴随着对传统价值的尊重与创新精神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大规模的制度改革如秦朝的统一制度、汉朝的科举制度等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这提醒我们,在当今中国的制度改革中,应该继承传统的价值观念,但也要积极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顺应社会变革与民意需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改革必须与社会变革相适应,并关注人民的民主意愿和利益诉求。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制度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了社会的实际情况,没有顺应民意。

在当今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对社会变革的观察和研究,紧密结合人民的需求,推进制度改革。

三、稳定与渐进的改革策略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改革大多采取了稳定与渐进的策略。

无论是减租减息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试验,循序渐进地进行的。

这给我们启示,制度改革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的因素,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与经典著作中国的制度改革历来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和吸收优秀的制度设计。

宋代的科举制度就受到了唐代科举制度以及其他国家的启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改革。

这给我们提示,制度改革不应局限于国内的思维和经验,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最佳实践,以提高改革的成功率。

五、制度完善与问题解决并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和改进。

中国古代的制度改革往往伴随着对问题的识别和解决。

在现代中国,我们也应该重视制度的日常维护和改进,不断解决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响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推动制度的不断完善。

六、坚持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历史经验表明,制度改革需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结合。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doc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doc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比较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慢慢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硕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发了人们日趋普遍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可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口纷纭,熟悉相距甚远。

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切产生踊跃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通过慢慢和局部的制度调整,聚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有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而且有可能在转变进程中维持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在实现体制变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加。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但这一经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变革和战略具有价值,既需要进行深切的理论探讨,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实践总结。

这里只是从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做法来熟悉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和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非清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依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斗胆试、斗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更正。

此刻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思想,也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依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虽然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需对其进行改革。

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的,坚定的。

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成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国。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1、先农村后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条经验和三项重要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条经验和三项重要成果

二是体制外改革与体制 内改革相结合 ,以 体制外创新 “ 倒逼 ”体 制 内改革 。中 国经济体 制改革体现的是 “ 手抓 ” :一方 面抓 旧体制 两
的改 革 ;另 一方 面 抓 许 多新 体 制 的创 新 ,新 增 长 极 、新 兴 部 门 、新 兴 产 业 不 断 出现 ,新 生 部 门保 证 了 国 民经 济 的 持 续 增 长 。 中 国经 济 体 制 改革 的最 成 功 之处 是 在 旧体 制 以 外 培 育 了一种
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 ,国内体制改革改
变 了中国封 闭状态 、 动 了对外开放 、 中国走向 推 使 世界 ,经济 全球 化以及 中国加人WT 以后 ,对外 O
开 放则对 经 济体 制 改革 发挥 了重要 作用 ,成 为推进
改革 的巨大外 部 力量 。
立 大学东亚 经济研 究所共 同举 办 的 “ 全球视 野下
进 ,初期是 以改革促开放 ,后期是 以开放促改 革 ,海外华 人 、华 商在 开放 中扮演 了重要 角

市场流动性 ;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人民币升值速
度不能太快 ,要防止 国际热钱快进快出,确保国内
1 7 —
新 的体制 ,一大批新 的增 长点不 断 出现。最典 型的体制外 改革就是在 国有经济体制外 大力发 展非公有制经济 ,培植市场经济 主体 。体制 内
改 革 主要 表现 为 国有 经 济 产 权 制 度 和治 理 模 式
的改 革 ,以及股 份制 经 济 的发展 。

劳动力 、资本 、 技术 、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 ,
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
通胀水平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
《 中国证券报 》20 年6 5 0 8 月 日报道 ,中共 中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论文作者张宇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在内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经验在于,它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因而,必然要在自发与自觉、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体制内与体制外、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改革模式是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历史文化传统及特殊的改革路线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但在这种改革方式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普遍性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得到了举世公认,但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说纷纭,认识相距甚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改革的性质与改革的方式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和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分析都是围绕着过渡的方式而展开的,他们把改革定义为市场化,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两种改革模式之间在过渡方式上的差别。

例如,把激进与渐进归结为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前进、是整体推进还是单项突进、是政治体制改革先行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是存量改革还是增量改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改革的实质、特征、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

这些看法虽然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过渡经济的某些重要特点,但似乎都难以真正揭示经济转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它们都回避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

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与过程,改革的成本、收益和路线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

社会制度的变迁绝不像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是在明确的目标和约束条件下寻求成本最小的改革路径问题,相反,它是在无数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整体的和动态的过程。

四十年改革的成功经验与重要启示

四十年改革的成功经验与重要启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弹指一挥间,却又开天辟地、波澜壮阔,呈现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宏伟画卷。

回首40年改革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英明科学领导下,改革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正是靠着改革这“关键一招”,党和人民40年矢志不移、勠力同心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迎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将改革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无疑能为下一步的改革再出发提供重要启示。

一、弘扬改革的基层首创精神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 8户农民集体盖“血手印”,开启波澜壮阔改革宏业。

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回望改革来时路,追溯改革能够蹄疾步稳、驰而不息地向前推进,越发印证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法则:尊重来自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

今后改革不停顿、不断开新局,仍然需要弘扬这种首创精神。

(一)基层首创精神不容置疑还是在上世纪初,毛泽东同志语出惊人,发人深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谆谆告诫,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善于拜群众为师,甘当群众的小学生。

唯有群众中才蕴藏着无可限量的创造伟力,只有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汲取智慧和能量,不断发展壮大既定的事业。

(二)基层首创精神需要弘扬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宏观到微观,从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农业加速迈向现代化进程,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勃发,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到民主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内中都时时闪现出群众智慧的火花,彰显出基层一贯的首创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基层首创精神只能弘扬、不能漠视,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中国经验”的内涵和基本要点

“中国经验”的内涵和基本要点

“中国经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所谓“经验”,不是仅仅指“成就”,它也包括“教训”,包括走过的发展路程的一切特殊经历;二是“中国经验”不是无所不包、没有选择的发展经历,它特别是指一些具有独特性的新规则;三是“中国经验”,不同于“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等概念,它是开放的、包容的、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经验,它尊重其他的经验选择,不是作为西方经验的对立面而存在,它也不强调自己的普适性。

总体上看,“中国经验”的基本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渐进式改革成为我国改革的普遍规则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点是,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行试点、“双规制”和微调等办法进行体制改进,逐步过渡。

这种改革方式的优点是,政府比较容易控制改革的进程,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校正改革的步骤,使改革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都凝聚了很多基层创造的改革经验。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另一特点是,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领域扩展和推进,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户籍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改革都在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

渐进式改革也有它的缺点,即改革的摩擦成本较高,新旧体制的交替要经过一个较长过程,其间往往容易造成制度的真空和无序。

市场发育初期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改革中产生的权钱交易现象、公益部门出现的变相违规收费、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鱼龙混杂情况等,都是“摩擦成本”较高的表现。

尽管一些国内外的机构和学者对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有很多议论,甚至认为我国已经到了改变这种改革方式的时候,但我国从价格的双轨制、投资的双轨制,到通过“下岗”体制向失业体制的并轨,到汇率向浮动制的渐进过渡,这些都表明,“渐进式”至今仍是我国改革的重要特征。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摘要:渐进式改革是计划经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分阶段、有序地推进改革,即循序渐进地改革。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不采用全部推倒重来的改革方法,而是完全保留原有金字塔等级结构,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渐渐减小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变革。

关键词: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经验,问题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

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公有与非公有、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因此,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

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渐进式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

四、渐进式改革的正负作用
1、渐进式改革的消极影响
进式改革道路也产生了近年来中国经济中的许多 消极现象。 消极现象。 第一,渐进式改革产生了两种不完善的体制, 第一,渐进式改革产生了两种不完善的体制,削 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整个经济运行还 带有“治乱循环”怪圈的特征。 带有“治乱循环”怪圈的特征。 第二,渐进式改革使不同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 第二,渐进式改革使不同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 政策倾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别, 政策倾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别,加大了已有的 地区差距。 地区差距。 第三,新旧体制并存滋生了寻租等腐败行为, 第三,新旧体制并存滋生了寻租等腐败行为,引 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 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改革的进程。 改革的进程。
第一阶段 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蓬勃发展阶段
1978—1991
2、城市经济体制玫革的初步尝试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 (二)以调为主,逐步地改革价格结构 以调为主, (三)逐步恢复集体经济的自主性,大力发展新型的 逐步恢复集体经济的自主性, 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 (四)改革城市流通体制,逐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改革城市流通体制, (五)逐步实行对外开放。 逐步实行对外开放。
三 邓小平渐进式改革策略的时代价值
一、邓小平以坚定的原则性为目标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二 、邓小平以经济体制为突破口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三、邓小平以政治体制为重点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四、渐进式改革的正负作用
1、渐进式改革的积极作用
渐进式改革道路从旧体制旁循宇渐进, 渐进式改革道路从旧体制旁循宇渐进, 逐步发育新体制, 逐步发育新体制,以旧体制支持新体制的成 长,避免了直接从旧体制中发育新体制的阻 新体制的成长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力:新体制的成长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为旧体制 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新体制还通过示范效应 和竞争效应促进了旧体制的改革。 和竞争效应促进了旧体制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国有企业改革与整体改革开放同步,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也推动着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体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规律性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1.秩序性。

由于我国的改革不同于前苏联、东欧,他们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体政体的根本改变,而我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所以我们是在原有基本社会制度、基本国体和政体基础上对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

这种模式的改革就必须以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有序为前提,所以秩序性就成为中国式改革的特殊规律性和成功的关键。

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1978~1988年10年间从扩权到承包,都是小步谨慎的改革;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中央历来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国民承受度。

2.探索性和求实性。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一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探索是前无古人、无所参照的事业。

因而,被邓小平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既要达成“过河”的目的,又要把“摸石头”的探索性和求实性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我们必须在探索中谋求前进,在不断发展、拓宽我们的改革视野的同时,将改革的思路切实的落实到改革过程之中;第二,改革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经过谨慎考虑才能实施,选择的改革方案要可靠、落实,措施的执行要“踩对”、“踩实”,所以改革的步伐要“踩稳”,稳重求进。

3.逐步深入性。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既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进行,又要一步一步深化改革。

在制定改革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要使改革事业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后一步要比前一步更接近最终目标。

为此,要处理好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1978~1992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拨改贷到承包制的渐进式探索性改革,其阶段性目标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一步步增加企业活力,是稳中求进,逐步深化,直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找到了能使企业彻底成为独立经营、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的制度环境。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要有先有后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中国推行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线。

这条道路具有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先做后说的四个特点,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10%左右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着“中国模式”。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中国渐进发展潜在风险改革前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有先有后”的渐进式改革助推中国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改革为什么成功?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原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1、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

中国的经验表明,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能够保持前一个发展阶段所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并且能够将这些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转移到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的一些领域。

2、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

在任何一项改革进程的初始阶段,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人们都不可能预见到未来各个阶段中将会显现出来的所有问题。

因此,改革一定是一个边探索边改革的适时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按照既定蓝图进行临摹的过程。

”无独有偶,2008年2月4日新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认为: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英文回答: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our country on the road to reform have demonstrated the successful path and scientific approach of our progressive reform. This centrally led policy is a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right direction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constantly taking place, with economic construction at its centre, with reform and openness as the driving force. We are convinced that continuing along this path will open up wider space for ou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 better future.我国在改革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彰显了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路线和科学方针。

这一中央领导的政策,深刻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我们坚信,继续沿着这一道路前行,将为我国未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has achieved many achievements and valuable lessons through step—by—step reforms. We have succeeded in bringing about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greater social stability. We are gradually opening up and reforming, attracting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had also focused on social equ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elihoods, and had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social security, so that people ' s standard of living could be improved. We have also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rule of law,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strengthen anti—corruption and integrity—building. We havee up with a unique path of development that has served as an example for others to follow. We insist on continuous progress, incorporating excellent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from outside,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national systems and governance systems. The reforms and opening—up have allowed us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ility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persevere in the path of socialism that characterizes us,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to other countries.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一步一步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发展历程及 启示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过分强 调“渐进式改革”, 会陷入“转型陷 阱”?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启 动经济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思路: 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的 “激进式改革”,和在时间、速度和次序 上有选择的、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 前者以俄罗斯“休克疗法”为典型代表, 后者则主要指中国的经济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
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 后求发展。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 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 字当头、先破后立,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 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 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2、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获得腾飞 市场化导向的中国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 进行私有化的“改造”,不是否定、抛弃 社会主义的“改向”,而是对计划经济体 制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起一块“新体制 经济”,推行“渐进式增量改革”,然后, 再以“改革的增量”激活“存量”,从而 实现整个体制的转轨。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浅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一、引言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承认传统体制的合理性的条件下,以市场化为根本目标而实行的逐步推进、双轨过渡的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

从1978年迄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

在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改革特征和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性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中国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事实和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以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组织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性推动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组织,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适度干预是不可低估,自觉性和自发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三)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化会面临障碍,如企业难破产、政企难分离、社会负担过重等,而从体制外进行市场化则可以暂时绕过这些难题,减少改革的阻力。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

过渡经济是指有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而形成的经
• • • • • • • •
(5)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把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 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实 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循环。 (6)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在经济市场 化的同时,坚持政治上的稳定和相对集中,同时完善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多元化。 1、从调整发展战略起步,营造一个宽松的改革环境。 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第一推动力,改革从农村向 城市逐步推进。 3、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地逐 步推进。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改革有体 制外相体制内逐步推进。 5、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和局部做起,逐渐推进 这些具体特点都是与中国改革的特殊性质和目标相联系 的,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
受益高的部门开始改革,先解决容易的问题,而把难题留 在后面,可以减少阻力,降低成本,有利于维持改革中稳 定与速度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政府对改革过程从整体上 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强制性力 量推动改革,协调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 题,防止社会过渡混乱和失控,从而可以按照社会理性的 要求选择比较有利的制度模式和改革路线。 个别试点、局部推进、总体协调逐步转型方式(三部曲)

然后交由政府付诸实施

Hale Waihona Puke 渐进式转型的基本程序是:先放开搞活,后调整规 范 决策者提出改革的意愿,规定改革的领域和改革 的边界
在放开的领域形成盈利空间,激励民间创新的出

最后自上而下的进行规范、调整

渐进式转型的优势: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和降低转 型风险
• (3)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相结合。先从改革成本低、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渐进式;成功经验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都会涉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

“中国模式”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力量。

“中国模式”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模式”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存在了几千年,尽管中国已经彻底推翻封闭落后的封建制度,但其残余影响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

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封建小农意识对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束缚;传统计划经济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对以追求竞争、效率为主要内涵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

这些保守思想、势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开创性,无规律可循。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和优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益高的部门开始改革,先解决容易的问题,而把难题留 在后面,可以减少阻力,降低成本,有利于维持改革中稳 定与速度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政府对改革过程从整体上 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强制性力 量推动改革,协调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 题,防止社会过渡混乱和失控,从而可以按照社会理性的 要求选择比较有利的制度模式和改革路线。 个别试点、局部推进、总体协调逐步转型方式(三部曲)
“大市场,小政府”是片面的。政府规模越大,权利过分
• (9)中国经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我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特殊的 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特殊的文化传统,以及特殊的改革 路线及至于领导集团的特殊偏好的产物,因此,中国渐进 式改革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任何经济转型国家。但是,共 性寓于个性之中,中国改革的特殊经验也必然包含着普遍 性的意义。
(1)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兼容的制度转型
能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从根本上说决定着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方向和前途。 激进式转型以二者不能兼容假设出发,渐进式转型 则相反 这使公有经济在转型中仍有增长,也是渐进式转型 在市场化过程中经济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 原因 实践证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经过20年 的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取消了指令性 计划,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具有明确的经济 利益,预算约束刚性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企业 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有了明显的改善,整个国有 经济在改革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断言国有 企业没有效率、不可能适应市场竞争是缺乏依据的。 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 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时期
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 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 过《中共中央关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 》 十七大
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

济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 • 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独联体,东欧国家为代表,通过“激进式” 改革(休克疗法)而形成的过渡经济;另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通过 “渐进式”改革而形成的过渡经济。 (一)中国式渐进改革的特点: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 的市场化。宪法制度对于改革道路和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宪法制 度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改革的内容和方式。渐进式改革的本质决定了 这种改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 (1)强制中的诱致性。即在经济改革中把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 织和协调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试验相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前 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2)双轨过渡。即不实行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而广泛采用行政 协调与市场协调并存的双轨制,并通过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来稳 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 (3) 从局部到整体。强调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采取非均衡的发展 战略,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最后实现经济 体制的整体转轨。 •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 国有制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和多种所有制成分, 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
过渡经济是指有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而形成的经
• • • • • • • •
(5)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把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 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实 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循环。 (6)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在经济市场 化的同时,坚持政治上的稳定和相对集中,同时完善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多元化。 1、从调整发展战略起步,营造一个宽松的改革环境。 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第一推动力,改革从农村向 城市逐步推进。 3、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地逐 步推进。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改革有体 制外相体制内逐步推进。 5、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和局部做起,逐渐推进 这些具体特点都是与中国改革的特殊性质和目标相联系 的,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2003)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00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 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 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稳定。
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从 制度建设、市场体系建 设、国家规划体系完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要求。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 》
十三大
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 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 首次提出“在公有 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 制基础上有计划的 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 商品经济”的新概 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 念。 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然后交由政府付诸实施

渐进式转型的基本程序是:先放开搞活,后调整规 范 决策者提出改革的意愿,规定改革的领域和改革 的边界
在放开的领域形成盈利空间,激励民间创新的出

最后自上而下的进行规范、调整

渐进式转型的优势: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和降低转 型风险
• (3)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相结合。先从改革成本低、
(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
渐进式改革要求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应保持政治秩序 的相对稳定和政治体制的相对集中,并在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的框架内逐步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政治上的稳定性和适 当的集中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而是必须把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经济转型 先政治改革,然后凭借政治自由化力量推进市场化, 还是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是两种经济转型的根 本性区别 渐进式转型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快于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改革通常源于市场化使原有政治体制不能照 旧运行时,才在边际上进行微调,几乎没有源于 自身的政治体制变革,更没有由政治变革推动的
不通过国有经济的私有化,而是通过促进非国有经济 的发展,并在同时逐步改革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经验。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 同时改革,体制内与体制外改革的结合,保证了改革、发 展与稳定的协调进行。 前者指计划体系外市场因素成长,后者指对计划体系改 革 激进式转型是一种主要依靠体制内改革的转型 二者结合的转型方式的优势是: 减小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加速整体市场环境的形成 体制外为体制内改革提供制度示范和行为示范

两种转型的差异
激进式转型:“一步到位”或“一夜间” 渐进式转型:“摸石头过河”、“错了再试”

两种转型暗含的不同理论假设前提
激进式转型:制度设计者和安排者“完全理性”,
并能事先把握整个转型过程的“完全信息”或不 存在信息成本
渐进式转型:“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假
•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的转型

评析:
符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自然演进规律 在人为推进社会演进背景下,根据经济基础要求
设计和变革政治制度,可避免因理性有限引发的 社会风险
双重转型中政治权力相对集中为经济运行提供基
本秩序
(7)初始条件与改革的路径。
初始条件对于改革的路径有巨大的影响。第一,渐进 式改革成功的制度前提是改革前宪法制度与生产力的发展 之间没有形成不可解决的积累性矛盾;第二,渐进式改革 成功的物质前提是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历史背景 下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包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三, 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组织前提是政治结构的集中和权威性, 保证改革在稳定中有组织地推进;第三,渐进式改革成功 的文化前提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渐进式改革的成功。
• (8)弱政府还是强政府。
集中,往往导致官僚主义,抑制经济活动。但政府规模也 不是越小越好,从早期资本主义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 程中,国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了。政府的强弱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政府必须努力 加强和硬化其政权,使法律具有效力,使行政具有效率, 特别是减少腐败,这样社会的现代化才会有希望。中国的 现代化需要的是强政府而不是弱政府。20多年来中国经济 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而且 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宏观调控、适当的政府干 预、明智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只有把 灵活的市场机制与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经济的特征和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 性,而在于强制性与诱制性的结合,在中央政府自 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发性改 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这种自发的诱制性 变迁减少了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改革由于信息不足而 导致的风险过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基层单位和人 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渐进式改革的推进产 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特点 前者是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一种制度创新 后者是在利益诱导机制下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制度 创新 激进式转型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其程序大致是: 政治变革后由民选的自由派政府提出激进式转型 思路 交由学者设计总体方案和推进步骤 转型方案经议会批准形成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