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下学期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毛概下学期复习资料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们通常把这个基本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四位一体的宏伟的奋斗目标。
富强即经济现代化;民主即政治现代化;文明即文化现代化;和谐是社会主义领域的现代化。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
这些目标和政策被党的十五大系统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政治主张和行动准则。
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实现
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太原理工大学毛概老师给的重点资料
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打造并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
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基本的框架和蓝图,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纲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这样,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
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太原理工大学毛概老师给的重点资料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作用和实现途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
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国有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3.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把按劳分配合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名义、内容和作用。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
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
太原理工大学毛概老师给的重点资料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6.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改革是全面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2、农村改革是全面改革的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4、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促进的。
第二,改革、发展、稳定又是相互制约的。
2、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
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太原理工大学毛概老师给的重点资料
基本国策。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
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坚持和完
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