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7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 (3)
![半月谈半月评论 (3)](https://img.taocdn.com/s3/m/e58617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c.png)
半月谈半月评论引言半月谈是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本综合性周刊,其半月评论栏目是该杂志的重要栏目之一。
半月评论以点评时事热点、分析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深入调查、独到观点和理性分析,为读者提供深度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对半月评论栏目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1. 半月评论的特点半月评论栏目着重点评时事热点,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引发思考。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深入调查半月评论对于所报道的事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追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力求呈现出事件的全貌。
这种深入调查的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资料,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后。
1.2 独到观点半月评论栏目有着一批独立思考的专栏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呈现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也激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1.3 理性分析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常以理性分析为主导,侧重于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
作者不会滥用情感色彩,而是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数据支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理性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的判断。
2. 半月评论的优点半月评论栏目有许多优点,使得它在读者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2.1 提供多元观点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提供多元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对于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有益的。
2.2 拥有丰富的领域覆盖半月评论栏目的报道领域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议题。
这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对于跨领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2.3 对社会问题有启发性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帮助读者理解问题的背后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这能够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010年半月评论第1——17期(目前最全)
![2010年半月评论第1——17期(目前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37150dbcd126fff7050be2.png)
《半月谈》2010年第1—6期【半月评论】《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
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
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
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
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
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半月谈时事政评论2013:不要让惯性思维束缚我们
![半月谈时事政评论2013:不要让惯性思维束缚我们](https://img.taocdn.com/s3/m/286e480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2.png)
半月谈时事政评论2013:不要让惯性思维束缚我们无论是治安队员还是城管队员,都折射着计划经济时代人口和社会管理遗存的“惯性思维”近日的新闻,让东莞治安员这一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当地传来消息,今年9月底之前,要基本完成治安员整编。
实际上,对于这一群体,“收编”、“整合”使之进入“辅警”序列的工作,一直在推进。
只是近期舆论的质疑,让这一进程显得更加紧迫。
提到东莞的治安管理问题,很多人对前几年的一段视频记忆尤深:乘客刚下长途车,就被“飞车党”骑摩托一把抢走背包。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能理解治安队在东莞存在的合理性。
到2012年8月,东莞已有外来人口650万,达到了本地人口的4倍。
管理需求强烈,警力却捉襟见肘,刺激着传统农村中村社治安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据东莞公安局统计,当地目前有警察11000多人,而村社区治安队员已达到29816人。
随着队伍扩大、职能增多,治安队的一些行为失范、管理失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从2005年围殴探亲武警到2010年审讯殴打外来务工者13小时,负面新闻屡见报端。
东莞的整编行动,既需满足治安需求,也要解决现存顽疾,这可能是其进展较慢的原因所在。
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矛盾,典型地集中在这一群体身上。
本质上看,治安员的问题,与城管的问题颇为相似:一个是发达地区接受流动人口后村社的治安困局,一个是城市不断铺开后的管理困境。
而行政体制与法治层面存在的不完善、不协调、不规范,更增加了这一群体滋生冲突、激化矛盾的概率。
城市和社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不可能指望旦夕之间就能彻底解决。
治安队也好、城管也好,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要”。
实际上,就算治安员编入辅警序列后,也同样会面临管理问题。
这是一个不断调试、不断规范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守法律的底线。
无论是治安队员还是城管队员,都折射着计划经济时代人口和社会管理遗存下来的“惯性思维”:外来人口、流动摊贩情况比较复杂,管理难度加大。
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
![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4fa4cdc98bd63186bcebbc6b.png)
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苏北因戾气暴发在商场砍人,因停车纠纷将幼童摔死,因上访不果向公交纵火……接接连连的个人暴力事件,一经报端、网络披露开来,便引发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情绪,也牵动起舆论对社会文明的深沉拷问。
也许只是日常的偶然事件,也许只是媒体的集中曝光,但人们还是从弱势欺负弱势的凶狠和个体报复社会的恐怖中,感受到了世态人心的浮沉,观察到了社会矛盾的潜显。
我们应当谴责并制止,所有的暴力都是对文明进步的悖谬,所有的仇恨都是对包容和谐的颠覆。
同时,我们也当追问和求解,是什么在催生人性之恶?如何从源头祛除社会戾气?首先让人警醒的,是同样被媒体频频聚焦的行政暴力的蔓延和危害。
尽管法治政府、行政文明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但是,人们还是不时看到身边发生的另一种乱象:有城管队执法,或围殴村民,或爆踩商户;有保安队截访,限上访者自由,向上访者施暴;有联防队治安,轻则伤人筋骨,重则夺人性命;更有那些强行征地拆迁逼人上高楼进社区的,引发了一次次平民拼命抗争,酿成了一场场群体冲突事件……当然,一些政府官员总会在第一时间出来先自划清界限:他们都是不在编的临时工。
可是,百姓都很明白:这些临时聘用人员毕竟都是政府的雇员,他们的这些举动,毕竟都是履行政府职能的执法行为。
而且,在矛盾冲突的善后中,这些政府官员展现出的也多是纵容包庇,百般推脱,竭力掩盖真相,甚至以维稳之名,动用强制力量高调介入,加剧冲突。
这一切,与现代政治倡扬的法治政府、行政文明,与现代领导必具的群众观念、人文关怀,相去何其遥远?不能回避,政府行为自有其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的示范效应,从而与民众情绪生成着无形的传导和互动、撞击和强化,负面的甚至产生以暴易暴的社会冲动。
往深处延伸,我们则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流失和追寻。
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近年来广大民众最强烈的呼声。
收入不公,让弱势群体倍感生活压力的沉重,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已接连敲响“中等收入陷阱”的警钟。
乡村文明
![乡村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ca3e9e5cf01dc281e53af0f0.png)
2014年第2期半月谈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兴起又一波乡村文明建设的潮头。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我们还当有更深层的叩问,和更长远的追寻。
首先,我们应当跳出城市与乡村“两极化解读”的话语陷阱。
城市文明是先进的,是一个现代性的符号;乡村文明是落后的,是一个过去时的遗迹。
这一两极化解读,已深深嵌入社会意识的思维框架,而它又全然是一个被集体误读被舆论因袭的错误认知。
由此,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就是用城市形态改造乡村形态,用城市文明覆盖乡村文明。
其实,这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沉淀,是长期城市倾斜政策的路径锁定,是单线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思维的必然结果。
乡村与城市,本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自有其不同的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
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追求城乡一样,不是让乡村全然变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不同的文明,顺应不同的规律,走出一条生态、生产与生活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和谐的城乡差别化互动型协调发展道路。
从文明的演进看,我们不可以割断历史;从社会的变迁看,我们也不可能消灭乡村。
令人警醒的是,正是两极化解读的错误认知,已经造成了一些地方将农村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农村城市化的实践误区。
本来,中国的城市化跃进已经显露其种种弊端:政府强势主导,投资强力驱动,热衷跑马圈地,盲目贪大求洋,结果千城一面。
如今,当乡村发展执意从这一城市建设模式中寻求灵感和摹本时,其种种弊端便肆意地向乡村污染、扩散。
于是,我们看到,当初的“新农村建设”,在不少地方止于单一地改善村容村貌的新村庄建设,流行为涂脂抹粉的政绩展示;后来的“新型社区化”,有不少官员盲目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以大拆大建开路,撤村并居驱赶农民上楼,演变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2013、14半月谈小测验 、答案
![2013、14半月谈小测验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cee6016c85ec3a86c2c509.png)
2013____2014半月谈时事政治小测验及答案2013年第1期1.国务院近期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____确定。
A.6% B.8% C.10%2.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初步核算数据.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高出年初预期目标____个百分点。
A.0.3 B.0.5 C.0.63.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是____和王小谟。
A.师昌绪 B.郑哲敏 C.吴良镛2013年第2期1.国务院近期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____确定。
A.6% B.8% C.10%2.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初步核算数据.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高出年初预期目标____个百分点。
A.0.3 B.0.5 C.0.63.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是____和王小谟。
A.师昌绪 B.郑哲敏 C.吴良镛2013年第3期1.日前发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建立重要农产品供始保障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_____服务新机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A社会化 B.产业化 C.科技化2.韩国与_____合作研制的首个运载火箭型号——“罗老”号于1月30日发射升空,标志着韩国成为全球又一个“能在本土发射火箭”的国家。
A.美国 B.俄罗斯 C.法国3.近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2013半月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
![2013半月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ce42d027cd184254b3535fa.png)
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汇总(随时更新)
2013-010-18 来源: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按住CTRL+鼠标左键单击蓝色字体,可打开相应链接)
【字体:大中小】
《人民日报评论》内容主要是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理,又发表议论,解疑释惑,情真意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因此,它往往比一般的思想评论、杂文产生出更加强烈的社会效果。
这对于备考公务员申论考试和面试环节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江苏公务员考试网()精选了今年人民日报时评中公务员考试可能涉及到的热点加以整理,希望对考生复习有所帮助。
相关阅读:2012年至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
2013年半月谈
![2013年半月谈](https://img.taocdn.com/s3/m/e9a43a28482fb4daa48d4b0c.png)
回到群众中去2013年12期为人民服务,简简单单的五个大字,承载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感,焕发着共产党人的生命力。
历史告诉未来:植根人民,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现实警醒人们:脱离群众,是社会面临的最大危险。
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今天的社会大众,利益结构在分化,权益诉求在增强,自主发展、自由流动、自我组织的空间在扩展。
却有一些党员干部,无视现实,不恩进取,群众观念在淡化,奢靡之风在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现象在滋生。
网络不时曝光问题官员的“放大效应”,一再引发干部队伍的“形象冲击”。
社会转型中的干群关系,正经历严峻的挑战。
看一看群众眼里的不少官员是什么形象:整天忙忙碌碌,却又高高在上。
一是跑上面多,跑饭局多,跑基层少。
上面有项目审批,有政策倾斜,有转移支付,自然要全力公关,跑部钱进。
饭局上有客商投资,有领导接待,有圈子营造,君不闻“一晚八顿饭,回家还要煮面条”?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还有多少精力去跑基层呢?二是说官话易,说洋话易,说白话难。
讲真话需要良知,有风险,讲新话需要思想,又不会,讲白话需要生活,不深入。
既然如此,官话、套话、空话便百说不厌,言不由衷,奈何?现在干部的学历文凭也高,出国考察也多,遇有外商投资,简单的外语随口也能说上几句,这也是知识化国际化的进步。
可是,久而久之,不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跟他们拉不了家常,心思也就很难再贴到一起。
三是与领导亲,与老板亲,与群众远。
领导决定自己工作的评价,仕途的升迁,老板影响自己的政绩,经济的数字,哪一方面都含糊不得。
对基层的老百姓呢?也就显得越来越冷漠、疏远了。
于是,干群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许多矛盾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积累。
一边是维护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一边是越级上访的人员不曾停息,而且其中的许多问题日积月累,利益纠缠一时也很难理清。
于是,上访和截访,成了一个矛盾的螺旋。
一边是经济发展需要征地拆迁,一边是群众不满被动上楼刨坟,尽管工业化城镇化声势逼人,但老百姓更为看重的还是一家一户的日常生计。
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2ddf1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6.png)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半月评论:悄然而至的静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和感知所包围。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来思考和反思?半月谈半月评论就像一盏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平静思考的门。
半月谈半月评论是一个以文字为载体,通过对一系列社会话题的深入剖析与讨论而形成的杂志。
在半月谈半月评论的世界里,没有浮躁喧嚣的声音,只有一种安静而思索的氛围。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思维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下社会问题的窗口。
半月谈半月评论的价值在于它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
无论是社会现象、时事热点,还是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半月谈半月评论都会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从而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一篇篇长篇大论,虽无歌功颂德之辞,却给予读者不同的思考方向和观点,使他们深入思索,形成独立的判断。
半月谈半月评论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媒体都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追求点击率和热点新闻。
而半月谈半月评论则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创新的思路,带给人们一种不同的视角。
在这个世界里,大部分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从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而半月谈半月评论却能给人们一个更为深刻的思考,让人们不仅看到事物的表象,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察问题的内在逻辑。
半月谈半月评论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对话题的广泛性和时效性。
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能够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内容。
同时,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也更加贴近时代的脉搏和热点事件,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
这种及时性使得半月谈半月评论成为了读者了解时事和深入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来源。
然而,正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半月谈半月评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获取短平快的资讯,而对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的需求逐渐减少。
此外,由于心理焦虑和压力的增加,人们更多地寻求简单的回答和逃避现实的方式,而不愿面对复杂的问题。
半月谈 半月评论
![半月谈 半月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4600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9.png)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半月评论是一档备受欢迎的文化评论栏目,它通过无数精彩的文章为读者们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半月谈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展现了中文写作的魅力和独特性。
纵观半月谈的历程,可以发现它所呈现的文章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无论是社会时事评论、文化艺术批评,还是哲学思考和科技创新,半月谈都展现了作者们的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能力。
通过半月评论,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的用心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半月谈的成功离不开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半月谈的编辑和作者们具备睿智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解读待评论的对象。
其次,半月谈注重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现象的表面评论,而是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分析。
最重要的是,半月谈坚持独立与公正的原则,对于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客观的评述,不偏袒任何一方,让读者们能够从中获取全面而客观的信息。
半月谈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上。
半月谈通过独到的视角去发现和关注社会问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这不仅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也帮助了读者们提升了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半月谈在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半月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每篇评论的篇幅都较短,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评论的深入思考和论证。
其次,由于半月谈的影响范围广泛,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可能会对读者们产生误导。
此外,它也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评论的对象和内容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
总的来说,半月谈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为读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人们对于待评论的对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半月谈的价值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相信在未来,半月谈将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优秀的文章,成为中文写作领域中的瑰宝。
2013年半月评论
![2013年半月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28fe6c7d8e9951e79b89279d.png)
2013年第18月谈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网络的兴起,是一个进步,给公民的话语表达举托起一个宽广的平台。
网络的生长,也是一个挑战,给社会的公共治理提出了许多待解的课题。
流动中的中国,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格局。
多层化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生活追求,必然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表达。
觉醒中的公民意识蓬勃地生长,每一个个体努力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
随着网络的悄然崛起,社会的活力也在这里积聚、迸发,社会的矛盾也在这里凸显、碰撞。
如何在网络文明的培育中,助力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生活的建设?文明,意味着表达的公共理性。
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表达的一扇新的大门。
这是公民表达权利的扩张、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表达渠道的畅通。
时下中国网民已近6亿,主体是年轻人,网络赋予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人生状态,通过发帖、回帖、转载、点击等快捷化、零距离的网络表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舆论场。
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社会需求,在这里流淌、沉浮和传递,可以从中触摸公民话语表达的鲜活和本真,也可感受其中的盲目和芜杂。
网络表达的功能是自由平等的社会交流,网络表达的本质是民主践行的公民权利。
我们在尊重多元化、张扬自主性的同时,也当努力培育一种平等尊重、包容合作的公共理性,奠定一种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基本伦理。
在民间活力的网络涌流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道德自律的偏离,也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论的品质提升,损害着民间话语的公共价值。
自然,网民对生活心绪会有言人人殊的陈述,对社会现象会有各各不同的评说,对发展难题会有迥然相异的求解,正确的、谬误的,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宣泄的,都是网络的常态,当以主流价值去积极引领,同时,也不能忽略、放弃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
网络能够改变生活,网民也能够改变自己。
公共理性也只能在公共领域的开拓中成长,公民素质也只能在公民生活的建设中成熟。
文明,意味着表达的秩序理性。
2013申论+【新华时评】+【人民时评】+【半月评论】
![2013申论+【新华时评】+【人民时评】+【半月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f88c14d17f1922791688e8a5.png)
第一编新华时评●公开真相会引发恐慌?荒唐!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周芙蓉)近日,“钴60将爆炸”的谣言在河南杞县流传,造成部分群众恐慌,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
网上谣言源于一个多月前杞县利民辐照厂发生的卡源故障。
6月7日,该厂在完成辐照辣椒粉作业后,因被辐照的货物倒塌,造成放射源护源架倾斜,致使放射源未能降入源井内,发生了卡源故障。
卡源故障会不会造成辐射和污染、会不会影响群众生命健康,是群众最急切想知道的。
然而故障发生后一个多月内,当地政府始终没有公开发布信息。
直到7月13日,开封市政府才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而正是在这一个多月里,“钴60将爆炸”的谣言借助互联网在当地传播,部分群众逃离家乡“避难”。
迟到的政府新闻发布会,面对已经四处蔓延的谣言,显得软弱无力。
17日,“杞县发生核泄漏”“杞县核泄漏造成多人死亡”等谣言仍在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流传。
当天下午,一些群众乘坐出租车、三轮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从多个方向离开杞县。
为什么事发一个多月,政府不公开发布信息辟谣?开封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一方面是因为情况不严重,没有辐射和污染;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引起恐慌。
对这样的解释,人们恐怕只能报以荒唐可笑的评价。
谣言止于公开真相,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
杞县利民辐照厂卡源故障是否属于“核泄漏”、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否危及当地群众生命健康,政府最有条件了解事情真相,最有责任及时、详细地公布事情真相。
只要及时公布真相,群众自然会作出正确反应。
即便真的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及时公布真相也有利于及时疏散群众、保护群众。
反之,掩盖问题、回避矛盾,只能使谣言满天飞,社会秩序混乱。
杞县部分群众选择相信谣言,不是他们不愿意相信当地政府,而是当地政府不相信群众、不尊重群众的知情权。
在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今天,当地政府的这种行为令人痛心。
●让社保的阳光普照全民“要是‘老保’真的能跟着人走,那以后我们农民工再也不用‘退保’了,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一位人民网网友在留言中表达了对这两个文件的美好期待。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5b1a4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9.png)
半月谈半月评论2篇半月谈是一本有着悠久历史的杂志,致力于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其以扎实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
在此,我将撰写两篇题为《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与思考社会现象。
第一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近年来,媒体的传播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媒体开始追求点击量和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半月谈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应当树立榜样,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
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连接人们与世界的桥梁。
然而,媒体的责任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保持公正和客观。
然而,一些媒体倾向于迎合民众的偏好,在报道中加入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见,违背了媒体应有的公正性。
半月谈作为一本有社会责任感的杂志,应该重视传播力量,坚持客观和公正的原则。
另外,媒体的传播力量也需要审慎运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容易受到大量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半月谈应当在传播信息时,精选优质内容,并加强真实、客观的调查和论证。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有价值且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引导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媒体也需要警惕商业化和虚假新闻的侵蚀。
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报道往往会偏离事实,损害读者的判断力。
半月谈作为一本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杂志,应该坚持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回归媒体的初衷。
在整个媒体界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的背景下,半月谈有着重要的使命。
半月谈以其深度调研和独立观点广受赞誉。
但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半月谈需要更加自省和持续改进,始终保持真实、客观、富有启发性的报道,回馈读者。
第二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半月谈作为一本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杂志,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立、严肃的调研和评论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两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教育公平和城市化进程。
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教育资源的分配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f1031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e.png)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每月刊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评论和调查报告。
本文将对《半月谈》的两篇评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篇评论题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全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代化进程。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一些潜在挑战。
文章首先强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
从内部来看,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而从外部来看,全球化进程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多边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参与者。
然后,文章提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注重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质量的提升。
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加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同时,中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接着,文章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结构调整的压力、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文章呼吁,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正朝着经济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迈进,不断改善民生,并为实现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现了强大的动力与潜力。
第二篇评论题目为《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全文探讨了社会治理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
文章指出,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文章首先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安居乐业。
社会治理涉及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需要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
然后,文章提到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取得成就。
2013年1-21期半月谈半月评论解析
![2013年1-21期半月谈半月评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6df6f30975f46526d3e11d.png)
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半月谈》2013年第21期【半月评论】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半月谈》2013年第20期【半月评论】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半月谈》2013年第19期【半月评论】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 (5)《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 (6)《半月谈》2013年第16期【半月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 (7)《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8)《半月谈》2013年第14期【半月评论】扫除“四风” (9)《半月谈》2013年第13期【半月评论】补上人文这一课 (10)《半月谈》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回到群众中去 (11)《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 (12)《半月谈》2013年第10期【半月评论】呼唤成长公平 (13)《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尊重基层 (14)《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 (15)《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16)《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 (17)《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 (18)《半月谈》2013年第4期【半月评论】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9)《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 (20)《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 (21)《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22)2013年第21期半月评论: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周立民发展倒逼改革,改革释放“红利”。
一路闯关夺隘、披荆斩棘,改革让中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的发展航程,全面深化改革正拉开帷幕。
而政府改革乃是各项改革的龙头,政府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全面深化改革再获增长红利的关键,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等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动力、释放增长潜力,继续走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半月谈2013年第11-19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3年第11-19期半月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f57102581b6bd97f19ea2e.png)
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如何遏制经济风险的积累,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助力经济转型的启程?这是当下政府和民众都在着力求解的发展难题。
从发展自由的视角看去,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求解难题新的着力点。
一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曾经揭示的,发展就是扩展自由,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由是秩序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真谛。
发展自由,追求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由。
深化发展自由,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根基,是实现发展转型的战略支点,是加快改革进程的价值指向。
显然,简单重复以往强力刺激政策的套路,演绎过去政府投资拉动的故事,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甚至还会生发更大的难题。
深化发展自由,在改革的突破中,充分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活力,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蓄经济转型的深厚潜力,当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保障公民自由流动的权利,是发展自由本质的政治表述。
公民生活权利的扩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就是最生动的诠释和最深刻的启示。
不同的人群,纷纷从土地的依附中、从乡村的封闭中、从单位的围城中、从体制的缝隙中解放出来。
流动生成机会,流动解放梦想,流动改变命运。
如何持续释放自由流动的蓬勃活力?户籍制度和社会排斥,是必须打破的瓶颈。
中国农民硬是靠自己的肩膀扛开了城市的大门,挤进了另一个世界。
但是,他们还远远没有实现期盼中的市民化,还难以全面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合法权益。
这最后一公里走得那么艰难。
而且,为了城市的形象提升和产业升级,一些地方实施“行政性腾笼”,清理低端产业;推进“城中村改造”,推高生活成本;设置“高门槛准入”,鼓励投资性技术性移民,限制低收入者低技能者。
大量进城农民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最充沛的干劲和最灿烂的憧憬,都奉献给了城市,在“制度性歧视”和“政策性挑选”中,却无法在城市找到驻足的位置,无法逃脱被城市剥离的命运。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雷人建筑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雷人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f8a2850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c.png)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雷人建筑近年来,越来越多类似“大秋裤”、“大铜钱”等造型的建筑进入大众视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确实反映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创新的发展,但“作怪”建筑层出不穷,也是当今“浮躁”之症的明显表现。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国内外设计师争相抢夺的“画板”,各种流派“百花齐放”,别出心裁的建筑争奇斗艳。
“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创新”似乎已成为当下建筑界的集体诉求。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审视和理解这些“雷人”建筑诞生的背后呢?对“眼前一亮”的过度迷恋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么多新奇特建筑?”我的回答一般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个建筑的建成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复杂因素的平衡与制约形成了建筑的最终方案,所以说建筑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判。
一般来说,一个建筑方案会经历两个决定性过程,第一个是设计方案的招投标,第二个是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
设计招投标就是在方案设计阶段,多家设计单位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由建设方、建筑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挑选出中标方案。
评审内容包括建筑布局、功能、安全度、外观、环境、造价等等多个方面。
在招投标之后,会将中标方案根据报审图纸要求进行深化,之后报送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会从是否符合上位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要求、用地性质要求、高度控制、体量要求等方面进行审核,对于重要建筑,还会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建筑布局、使用功能、外观形态等进行全面的审查。
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建筑方案基本确定,之后设计师还要完成建筑的施工图设计,这期间还要完成规划、消防、人防、交通等多部门的审查。
从整体建筑审批程序来说,建筑方案的确定是慎重的,但有人会问:这么完善的过程,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丑陋的建筑存在?在我们刚刚进入建筑领域学习的时候,老师都会告诉我们建筑设计三原则:安全、实用、美观。
但近些年,很多设计师忘记了这三个原则或将其颠倒了顺序,甚至把美观作为唯一标准。
建筑行业的人应该对一个词很熟悉——“眼前一亮”。
2013年《半月谈》评论汇总(共24期)
![2013年《半月谈》评论汇总(共24期)](https://img.taocdn.com/s3/m/23f98e1b866fb84ae45c8d9d.png)
2013年《半月谈》评论汇总(海鸥船长整理)2013年《半月谈》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
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
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
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
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
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70473c10661ed9ad51f36d.png)
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作者:苏北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
“中国梦”是深邃的,丰富的。
它在每一方土地升腾,在每一个人心中生长。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媒体接连推出的新闻调查的共同主题。
然而,我更关注的是底层群体,在为生活的奔走、抗争中,如何激发他们寻梦的意愿‘?提升他们追梦的力量?拓展他们圆梦的机会?我要呼唤的是解放梦想,从生活的焦虑中,从价值的扭曲中,从权利的侵夺中,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
改革开放,开辟了一个梦想蓬勃生长的新的时代。
人们从计划经济的束缚、贫穷生活的逼迫和高度集中的管制中解放出来,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发展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
家庭承包的破土而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乡大迁徙的潮涌浪叠,助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人们用自己的勇敢、智慧和勤劳,书写历史的新篇,改变自己的命运,升腾多彩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
当市场经济的潮水漫过社会的堤坝,当社会分层的车轮碾过城乡的鸿沟,当财富积累的分化撞击公平的底线,当传统的公共生活瓦解出原子化、陌生化、丛林化的世相,底层民众承受着更多的生活重负。
深山里,还有不少贫困户在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的荒凉贫瘠中苦熬岁月;大都市,还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在低收入、高房价的沉重压抑中发出声声叹息;上访村,还有不少访漂族带着各自的诉求孤身飘零颠沛流离。
梦想的种子还在,希望的星空还在,但是.他们已无暇、无力去触及这个深远、飘渺的话题,也无暇、无力去向往这个宏大、浪漫的叙事。
我记起南阳农民工诗人李学普的诗作:“作为人世碌劳如蚁一员/我将撇离乡土以另一种姿态/攀爬城市脚手架上/寻觅自己渴求的一份微薄”:也难忘一位记者与他的对话:你难道没有梦想吗?没有,梦想是太奢侈的事。
从中。
我依稀看到第一代农民工弯曲的背影。
再瘠薄的土地上也应有生长,再贫穷的生活中也应有歌唱。
在这些沉默的人生中.如何有新的生长,有新的歌唱?梦想是一段长程的追寻。
半月谈半月评论 (2)
![半月谈半月评论 (2)](https://img.taocdn.com/s3/m/afcbea4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1.png)
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是中国一本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主题的综合性杂志。
它于1958年创办,最初定位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刊物,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转型为面向公众的开放杂志。
《半月谈半月评论》在报导和评论时,注重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热点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力求客观公正地观察和评论,以引领公众舆论。
尤其在一些敏感和争议性的话题上,杂志会拥有独立的观点和声音。
《半月谈半月评论》刊载的内容多样化,包括社论、专题报道、评论与评论、人物专访、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文章,以及一些文艺作品和书籍推荐等。
这使得该杂志不仅在学术界和政治圈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兴趣。
然而,由于政治敏感性问题较多,因此,《半月谈半月评论》在一些政治和官方舆论的压力下,也不免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多元声音的包容和理解。
总之,《半月谈半月评论》作为中国一本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既是一个研究时事和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也是一个公共平台,为各种声音和观点的交流提供了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 (1)《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 (2)《半月谈》2013年第16期【半月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 (3)《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4)《半月谈》2013年第14期【半月评论】扫除“四风” (5)《半月谈》2013年第13期【半月评论】补上人文这一课 (6)《半月谈》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回到群众中去 (7)《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 (8)《半月谈》2013年第10期【半月评论】呼唤成长公平 (9)《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尊重基层 (10)《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 (11)《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12)《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 (13)《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 (14)《半月谈》2013年第4期【半月评论】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5)《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 (16)《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 (17)《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18)《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网络的兴起,是一个进步,给公民的话语表达举托起一个宽广的平台。
网络的生长,也是一个挑战,给社会的公共治理提出了许多待解的课题。
流动中的中国,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格局。
多层化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生活追求,必然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表达。
觉醒中的公民意识蓬勃地生长,每一个个体努力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
随着网络的悄然崛起,社会的活力也在这里积聚、迸发,社会的矛盾也在这里凸显、碰撞。
如何在网络文明的培育中,助力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生活的建设?文明,意味着表达的公共理性。
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表达的一扇新的大门。
这是公民表达权利的扩张、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表达渠道的畅通。
时下中国网民已近6亿,主体是年轻人,网络赋予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人生状态,通过发帖、回帖、转载、点击等快捷化、零距离的网络表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舆论场。
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社会需求,在这里流淌、沉浮和传递,可以从中触摸公民话语表达的鲜活和本真,也可感受其中的盲目和芜杂。
网络表达的功能是自由平等的社会交流,网络表达的本质是民主践行的公民权利。
我们在尊重多元化、张扬自主性的同时,也当努力培育一种平等尊重、包容合作的公共理性,奠定一种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基本伦理。
在民间活力的网络涌流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道德自律的偏离,也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论的品质提升,损害着民间话语的公共价值。
自然,网民对生活心绪会有言人人殊的陈述,对社会现象会有各各不同的评说,对发展难题会有迥然相异的求解,正确的、谬误的,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宣泄的,都是网络的常态,当以主流价值去积极引领,同时,也不能忽略、放弃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
网络能够改变生活,网民也能够改变自己。
公共理性也只能在公共领域的开拓中成长,公民素质也只能在公民生活的建设中成熟。
文明,意味着表达的秩序理性。
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愉悦,随之而来的还有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欺诈和网络暴力,玷污他人名誉,扰乱社会生活,助长恶俗风气。
网络是一个隐蔽虚拟的交流空间,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平台。
自由的张扬自有其责任的平衡,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受约束的自由,否则被伤害的将是大多数人的自由权利。
权利的行使自有其法治的边界,因为生活中很难享有缺失法治的民主,否则被扰乱的将是全社会的治理秩序。
网络平台的拓展是有边界的,公民话语的表达也是有底线的。
这边界,这底线,就是不能侵夺他人自由和他人权利,不能紊乱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在网络立法进程中,如何既规范网络秩序,有效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又制约权力滥用,防止网络谣言打击的随意扩大?在网络治理行动中,如何既解决法律的缺位,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又预防法律的越位,呵护网络的生存活力?网络自有其活动边界,法律亦有其价值准绳。
“两高”新近出台司法解释,正是意在厘清网络话语表达的法律边界,划定网络公民活动的法律底线,依法、准确打击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网民的表达权利,保障公民的言论空间。
文明,也意味着表达的建设理性。
我们不是冷眼旁观社会的看客,而是背负生活梦想的行者。
激发发展自由,保障社会公平,推进政治清明,我们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权利让渡,也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使命放下。
我们正处于历史转型期,聆听了经济奇迹的赞叹,也平添着社会忧患的意识:矛盾正在积聚,挑战更加严峻,“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都是不可回避的拷问。
同时,改革的机会之窗已又一次敞开。
如何把握、赢得这难得的机会?我们都是责任者,都是建设者。
在社会大众的利益表达诉求和政治参与意愿集中迸发之际,网络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蕴。
在各级政府转换管理职能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脚步之时,网络被寄寓着太多的社会期待。
网络承载着,网民也担当着。
网络救助,网络慈善,网络扶贫,在推动公益精神广泛普及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社会事业全新的运行方式。
网络建言,网络问政,网络反腐,在拓展自由表达绿色通道的同时,也有效探索着公众参与政治全新的实现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的能量是多重的。
在破坏、毁弃和建设、创造之间,我们当有清醒的抉择。
舆论监督是必须的,但不能流变于私愤;民意表达是必须的,但不能停滞于民粹。
凝聚、深化个体与社会的互信共识,创造、维护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构建、链接现实与梦想的运行路径,应当成为网络再出发的新的起点。
用开放的心态去催生公共理性,用法治的思维去维护秩序理性,用正义的价值去滋润建设理性。
如是,社会就拥有了新的网络文明,公民就登上了新的成长平台。
《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面对不少复杂局面和棘手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凝聚共识,积聚力量。
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有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作为思想准备,没有共识,就不会有30年来风云激荡的改革进程:离开共识,我们也很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共识往往与缩小分歧相伴生,与解决问题相伴生,与化解矛盾相伴生。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分歧。
无论是围绕思想解放,还是围绕改革开放,无论是围绕中国道路,还是围绕发展方式,无论是围绕自主创新,还是围绕消化吸收,前前后后都有过争论与分歧。
这些争论和分歧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演变成为发展的障碍和前进的羁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程有力表明,只要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包容之心,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敢的决心,那么再大的分歧和再多的争论都不会失控,都会朝着形成共识的方向转变。
我们应该着力于畅通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的声音有合法的表达渠道:我们应该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在不同声音碰撞、交锋、磨合中,逐渐形成社会共识。
我们必须有足够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根本路径,因此新的一轮改革,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我们今天的改革正在向全面综合改革的攻坚阶段深化,诸如分配不公、分配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存在,也依然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难点和痛点,因此无论是从改革的自身逻辑,还是从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扣完善。
共识往往与发展预期相并行,与信任信服相伴随,与“最大公约数”相依存。
我们不可忽视这样的矛盾与纠结对凝聚共识的干扰:仇官仇富心态与和谐社会预期、既得利益集团阻力与改革推进预期、公权损害私权与公平正义预期等等。
因此,如何给民众以希望,如何正确引导预期,如何客观理性地表达预期,决定着社会共识的形成及其凝聚力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街谈巷议舆论场并存的现实使得当前的社会舆论格局更加复杂,加之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在处置“敏感”事件上存在不敢说、不会说、不想说等问题,导致在部分舆论场中负面情绪堆积,引导舆论难度增大。
因此如何适应舆论场的变化,如何在复杂舆论场中赢得主动,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都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来应对。
在利益分化、主体多元的社会格局中,找到了公众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就有了社会粘合剂、关系稳定阀、发展推进器。
具体而言,延长退休年龄你可以赞同或反对,老有所养却应是共同目标;火灾吞噬的人数你可以怀疑,但及时公开信息、不能造谣传谣却是基本原则:老人跌倒你或许选择袖手旁观,但必须明确的是伸手相救、知恩图报才是社会良知的显现。
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找到这样的“最大公约数”。
共识不是自然生成,共识往往需要破茧而出,需要合力推进。
每一次的发展飞跃都伴随着思想解放、理论突破。
时代呼唤思想解放,改革需要思想解放,它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前进脚步。
对于思想认识之争,既要宽容,又要有底线:对于民主诉求,既要合理引导,又要实践回应:对于文化形态建设,既要强调坚持主流,又应允许百花齐放。
新闻报道在凝聚共识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无论何时、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新闻报道都应牢牢把握和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绝不可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似是而非,摇摇摆摆,更要防止个别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影响和干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和转型升级“换挡期”,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舆论导向、共识导向,引导公众正确地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正确全面地看待消弭分歧、凝聚共识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地看待多元与共识、小众与大众、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凝聚强大共识中,合力推动改革发展。
总之,只有建立共同的社会认知、行为规则,才能保证思想观念的碰撞、不同利益的博弈不至沦为紊乱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才能充分激发出社会的最大合力,攻坚克难,推动中国巨轮滚滚向前。
《半月谈》2013年第16期【半月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最新部署,意义深远。
这不仅是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下一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各地还需谨防跑偏。
近年来,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一方面下大力气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