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第1篇】《观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把握文章写作顺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看完有怎样的感受,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大潮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描写的。
(二)新课教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读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人声鼎沸”,并指导朗读。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3)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学生练习。
3.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带着生字词齐读全文,读完后,思考: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2)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5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3)互相点评,教师小结(4)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4.再读课文,拓展提高(1)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5.思路引导,背诵壮观(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三)巩固提高1.创设情境,运用语句2.积累词汇,并运用词汇(四)小结作业1.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2023年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6篇
2023年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6篇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1《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美丽,词语丰富,句子改变错落有致。
特殊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绘声绘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宏伟壮丽。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爱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老师主导性。
老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赐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
这堂课我还采纳了录音和录像手段。
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
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相识;其次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
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常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缘由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2《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美丽,词语丰富,句子改变错落有致。
特殊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绘声绘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本学期的老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
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很多的感受、体会。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非常清晰,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宏伟壮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所写,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大自然的景象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关键词句中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将课文中的景象和情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描述。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课文《观潮》。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词:学生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5.欣赏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6.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壮观的潮汐景象。
课文以作者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潮汐的奇特、雄伟和变化多端,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场景有较强的感知力。
但部分学生对潮汐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讲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潮汐现象,认识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景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潮汐现象,认识生字词。
2.难点:学会从景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潮汐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复习生字词。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潮汐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潮汐的了解。
教师简要讲解潮汐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潮汐景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观潮》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描述了小男孩观察海潮时的种种感受。
该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目标1.了解海潮的成因和特点。
2.理解课文中小男孩的情感变化。
3.尝试用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展示海潮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海潮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阅读课文学生课前阅读《观潮》,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轮流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小男孩的情绪变化,并就小男孩在观潮时的感受展开讨论。
4.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來表达自己对海潮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 归纳整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海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1. 优点•通过小男孩的视角来感受大自然,使学生更能融入课文情境。
•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2.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充分展开学生的创作活动。
•部分学生对海潮的成因和特点理解不深入,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教学。
五、改进策略1.增加教学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和绘画时间,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
2.针对学生对海潮知识的不足,可以增加相关专题讲解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六、总结通过教学《观潮》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还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感知世界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教学成功之处: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1、将生字词的认读作为检查学生预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
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第【2】篇〗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
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五、朗读课文1、轮读2、自由练读3、同桌互读六、小结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
【导语】本⽂是⼀篇以写景为主的散⽂,语⾔细腻⽣动,捕捉的画⾯视野开阔,⽓势雄浑。
钱塘江⼤潮⾃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围绕这⼀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抓住⼤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潮⽓势磅礴的景象,使⼈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课《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声⿍沸、⽔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背诵课⽂3、4⾃然段。
3.边读课⽂边想象画⾯,能联系上下⽂或结合⽣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好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描写想象画⾯。
教学难点 想象课⽂描绘的⼤潮景象,引导学⽣体会作者怎样既⽣动⼜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潮雄奇景象的。
第⼀课时 教学⽬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声⿍沸、⽔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理清⽂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吟诵古诗,导⼊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天来。
”唐代⼤诗⼈刘禹锡也曾经写道:“⼋⽉涛声吼地来,头⾼数丈触⼭回。
”今天就让我们⼀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课件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初读课⽂,⾃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的潮⽔?(观:观看。
潮:指钱塘江⼤潮。
观潮:观赏钱塘江⼤潮。
)(课件出⽰3) 2.交流⾃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字卡⽚检查“盐、屹、昂、顿、⿍、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并组词语。
(课件出⽰4) 字⾳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注意读准确。
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 观潮【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盐、屹”等生字,会写“潮、据”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的景象。
【教学准备】1.钱塘江大潮录像带。
2.词语卡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揭示课题。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个看过钱塘江大潮的人,都对钱塘江的秋潮大为赞叹,钱塘江大潮真的有那么壮观吗?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据”注意右边的“居”是“尸”字头,不是“户”字头;“滚”是左右结构,字形较复杂,书写时注意间架均匀;“顿”注意左半部分最后一笔是竖提,不是竖弯钩;“犹”的偏旁是“犭”,不是“扌”,右边是“尤”,不是“尢”;“震”是上下结构,下面部分是“辰”;3.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1.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
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真正的读懂了课文。
2.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第【1】篇〗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因此,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例如:对课文中的新词,我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
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如以下练习1: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2: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这一设计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第【2】篇〗《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观潮》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观潮》教学反思(通用15篇)《观潮》教学反思1部编版四班级上册的语文开篇之作《观潮》,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顺序特点时,学生在总结“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是特别的精确。
当学生只说到时间顺序时,我马上继续发问:从哪儿看出来是时间顺序的?学生说到: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午后一点”“过了好久”。
“早上的时候潮来了吗?”“没有来。
”“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总结为什么?三个字概括一下。
”“潮没来?”“潮还没来,那我们可以称为叫潮来什么?”同学们有点晕乎乎的了,我马上反问到:早上你准备来上学,但是还没有到学校,那段时间可以称为叫上学前,对吧?”“潮来前?”这样递进式的发问,使学生的思维紧跟课堂的节奏,看着他们一个个求真的眼神儿,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成的课堂。
突然想起徐文祥老师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的不断发问,学生紧跟步伐,丝毫没有时间松懈。
《观潮》教学反思2《观潮》是语文S版四班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
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经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经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描述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化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壮观的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阅历。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在海边观潮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潮汐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文学色彩。
教学中,我将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他们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描绘细腻的情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潮汐的原理和现象,掌握生词生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词生字:潮汐、澎湃、浩渺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内容理解: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想象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课文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4.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语言美。
3.讲解生词生字:讲解潮汐、澎湃等生词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优质完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成功之处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
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不足之处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
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
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四、改进措施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
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202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观潮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课文,将视频传送至班级微信群,布置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
【媒体应用说明:本环节教师通过微信收集课前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环节提前到课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追逐一场水的盛宴。
板书:观潮(指导书写“潮”)(齐读课题。
)【运用希沃中的汉字功能学习“潮”。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出示学生预习时的朗读视频,引导学生认真听,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点评。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依旧笼罩薄雾蒙蒙霎时横贯恢复(3)检查多音字情况【运用希沃动画功能,色差功能检查生字词。
】(4)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相机出示思维导图: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5)游戏: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
【运用希沃课堂活动中的超级游戏,进行辨认。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2.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水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篇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篇一《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播放大潮的实况录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且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句,尤其是描写大潮声音和颜色的那几个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等等,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了对描写顺序的引导学习,从课文词句中感受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与写作方法。
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篇二《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
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因为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
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就应该读节奏,读出情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前搜集课文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感悟。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
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随文识字。
在理解生字、词语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结合一定的语境,理解词语,感受表达的意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篇_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篇《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四班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四班级上册第一课《观潮》已经授完,上午对比新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后反思。
《观潮》属于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以前S版的四班级教材也有这一课,由此可见这一课在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教授之前,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并在电脑上下载了相关的PPT,盼望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感受大潮的声音和外形。
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绽开的:养成上课仔细倾听的习惯,能正确听写出课后词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娴熟娴熟复述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宏伟,课文学完后赏读《浪淘沙》进一步感受文本;总结课文之后教给同学观看挨次和写作方法,鼓舞同学在作文中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用了三个课时最终教授完《观潮》这一课,可是总觉得遗漏了什么,重新研读新教材,反问自己双线训练做到位没。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自然之美,人文要素是推举一个好地方并写清晰推举的理由。
反思今日自己的教学,发觉人文主题落实的不够到位,只有在教学环节中始终渗透同学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才能激发同学推举一个好地方的欲望,看来统编教材的双线训练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行。
因此在下午的课堂上,我又花了非常钟的时间再次捋顺课文的思路揭示文章主题引起同学共鸣,引导同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留意观看身边的漂亮景物,以此为本单元的写作之旅埋下伏笔。
新教材双线并进的单元结构,呈现了确定的语文课程,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很明显,这节课,我以语文要素为主,走进了“跟着课文的思想内容跑”的误区,掉进了“教学问”的陷阱。
而这正是以前教学惯性使然。
用好教材的关键在于从核心素养动身,精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
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反思
1 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重点)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释题,(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
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释题。
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名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名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前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会认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字要求会读写并组词。
通过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熟读课文,通过找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由于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几天海水所受引潮力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从而形成特大涌潮。
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赞咏不绝的“海宁潮”闻名天下。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年级四年级备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课题:1、观潮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3、4自然段。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法治目标渗透:学习《环境保护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揭题课题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2、[板书课题:观潮]学生齐读课题老师的谈话让孩子想了钱塘江大潮,诱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称为(c hēnɡ)笼罩(lǒnɡ zhào)盐官(yán)蒙蒙(ménɡ)薄雾(báo)昂首(ánɡ)沸腾(fèi)横贯(ɡuàn)依旧(jiù)恢复(h uī)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山崩地裂:崩,倒塌。
裂,裂开。
本课形容声音很响。
指名逐段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让学生评价,并指出错误。
老师强调易读错的字音。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
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齐读课文,并讨论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呢?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写作顺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
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平静。
宽阔的钱塘江……薄雾。
[板书:平静]“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趴下)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来源:学科网ZXXK](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分小组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系课文,为突破重难点做准备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
“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
“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
[板书:昂首东望]2.老师总结: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潮的诗句。
3、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钱塘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
温故而知新(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两段,思考问题。
(老师范读)(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更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学生思考并讨论3至5自然段的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作业反馈:[来源:学&科&网Z&X&X&K]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第4自然段:近处。
[板书:远近](3)第3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1至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
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板书:风平浪静]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板书:人声鼎沸]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板书:一条白线]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习惯。
了?明确:人群沸腾起来。
[板书:人群沸腾]老师总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
[板书:声、形、情]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1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默读思考。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明确:因为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明确: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板书:山崩地裂]学生默读思考。
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齐读这1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
(齐读)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平静。
[板书:平静](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明确: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小组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学生掌握此内文章的写了直接描写的方法。
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用此来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
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作方法。
为今后的写作打基础。
四)总结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完成小练习册。
2.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后反思:作业反馈:。